第六章五力.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616127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五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六章五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六章五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六章五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六章五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章五力.docx

《第六章五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五力.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章五力.docx

第六章五力

第六章:

五力

 

五力稱為心力(balani)是因為「它們克服了對立的心所」,或者根據註釋的解釋:

「它們強而有力是由於不受對立的因素動搖(akampanatthena)。

五力的名稱跟五根類似,即:

1、信(saddha);

2、精進(viriya);

3、念(sati);

4、定(samadhi);

5、慧(pabba)。

它們就好像正忙著消滅我見敵國的五個將軍或元帥。

它們是比丘眾與在家眾可依靠的五種力量。

跟五根的情形一樣,信力(saddhabala)也有兩種,即:

1、平常信力;

2、修習信力。

平常信力還未受到禪修培育,而且根據情形可能會摻雜著渴愛(tanha),因此只能造成佈施、持戒等平常善業。

它有限的力量並不足於克服渴愛,反之,渴愛控制了平常信。

巴利聖典很清楚地提到「四種聖者之傳統修習」(ariyavamsa),即:

1、對飲食易知足;

2、對衣服易知足;

3、對住所易知足;

4、樂於禪修。

它們組成了信界。

在當今的世間上,此信已被埋沒。

今日的人們樂於享受物質(paccayamisa,資具利養);他們樂於享受世俗的階位、崇敬及榮譽(lokamisa,世間利養);他們樂於享受擁有世俗的財富、權力及統治權的善趣輪迴(vattamisa,輪轉利養);因此渴愛之大國就好像大海洋圍著小島一樣明顯地建立起來。

這顯示了這世間的平常信之弱點。

我們尋求的是成功地修習身至念所孕育出來的修習信,直到心的散亂與不穩定消失,以去除樂於享受上述三種利養的渴愛。

這即是能夠救助在三種渴愛之洋裡沉淪的比丘眾與在家眾的修習信,它也使到他們得以達到包含四種聖者之傳統修習的信界之島嶼。

關於三十七菩提分,應獲取的即是這種修習信。

在兩種精進之中,「平常精進」未受到禪修培育,以及根據情況可能會含有懈怠(kosajja),因此只能造成佈施、持戒、研讀聖典等平常善業。

平常精進不能去除懈怠,反之,是懈怠控制了平常精進。

當眾生遇到佛法時,他們獲知從過去無始輪迴以來,他們曾經是我見與惡行的親屬,曾經是惡趣裡的居民。

巴利聖典清楚地指出四種聖者之傳統修習是去除懈怠的方法,以及應該修習其中的第四項,即樂於禪修,直到獲得解除與精進對立的懈怠。

(對於比丘的情形)我們可以如此形容去除懈怠的方法:

當他在戒堂裡受戒成為比丘時,他已具備了比丘戒,而他也依照此戒:

以森林裡的樹木與草叢為住所,只食用托缽得來的食物,避免結伴(即:

堅守獨處),持守頭陀支,以及謹慎地修習身至念。

這些都是可以去除由懈怠產生惡業的精進行。

它們是屬於精進界之行。

在當今的世間,此精進界隱而不顯,且未為人所知。

今日,有些比丘雖然明知自己還有我見與惡行,以及還會投生到惡趣,但是他們依然住在施主建在市鎮與村子的住所,還是樂於接受許多供養與好處,也離不開伙伴去獨自生活等,這些都是屬於懈怠界之行,而這懈怠界就有如大海淹沒了島嶼一般的明顯。

這顯示了「平常精進」的弱點。

只有「修習精進」(bhavana-viriya)──例如:

少睡;時常保持醒覺與活力;無畏、勇敢地堅持獨居;穩定地修禪──才能去除懈怠。

關於三十七菩提分,應該獲取的即是這種「修習精進」。

關於念力、定力與慧力的詳細含義可從上述的解釋獲知。

在此我只給予簡明的解釋。

跟念(sati)對立的因素是妄念或失念(mutthasacca),即不能投入於修習止觀,沒有辦法專注與控制自心,而使到心飄蕩在禪修目標以外的目標。

人們自出生以來所擁有的淺薄「平常念」並不能去除失念,只有「修習念」才能辦到。

跟定(samadhi)對立的因素是散亂心(vikkhepa,即:

心四處飄蕩與無謂地幻想),即沒有辦法專注、控制心與保持專注力緊繫於單一個目標。

它是對禪修以外的目標生起念頭。

它是在禪修時不寧靜且煩躁之心境。

「平常定」並不能去除散亂之惡境,唯有「修習定」(bhavana-samadhi)才能去除它。

跟慧(pabba)對立的因素是愚痴(moha),即心無明、不清晰、迷濛。

它是黑暗掩蓋了心。

此愚痴不能以平常慧(pakati-pabba)去除,亦不能以包含了三藏的知識去除。

唯有通過身至念所培育的「修習慧」(bhavana-pabba)才能漸次地去除它。

這說明了與五力對立的五種惡法。

這五種相對性惡法是:

一、渴愛(tanha);二、懈怠(kosajja),或沒有吃苦的能力,或缺少了無畏於行道(patipatti,即:

修行或實踐);三、失念(mutthasacca);四、散亂(vikkhepa);五、愚痴(moha)。

可以對治與去除它們的五種法即是五力。

若五力中的任何一個軟弱無力,不能去除跟它對立的惡法,那麼無論是修習止禪或觀禪,所引導者都不能獲得很好的成就。

由此,今日有些人能夠超越渴愛是由於信力的緣故。

他們去除了對物質和世俗的崇敬與榮譽之執著。

但是由於缺少其他四力,他們不能超越對生活環境之滿足。

有些人能夠超越渴愛與懈怠,因為他們的信力與精進力強。

他們保持知足的生活,以及(若是比丘)堅持住在叢林與持守頭陀支(dhutavga,這些都是顯示他們的精進力的例證)。

但是由於其他三力弱,他們不能成就身至念或止觀。

有些人則首三力強,因此能夠修習出入息念或骸骨想等身至念而獲得了定。

但是由於缺少其他二力,他們不能完成修習止觀的任務。

有些人能夠證得禪那,因為他們的首四力強,但是由於慧力弱,他們不能完成修習觀禪的任務。

有些人則慧力強,精通三藏,也通曉有關究竟法的教理,但是由於缺少其他四力之助,他們依然未能超越渴愛、懈怠、失念與散亂。

他們生死於這些惡法的範圍之內。

如此,每當人們缺少了五力中的任何一者,他們即不能超越跟它對立的惡法。

在五力之中,精進力與慧力也屬於成就之基因(見第四章)。

由此,若這二力強且能夠互相配合,是不可能由於其他三力弱而未能完成修習止觀的任務。

不瞭解四種成就之基因、五根與五力之作用的人並不知道他們的欲(chanda,熱忱)弱,也不知道什麼是攻擊他們的相對性惡法。

他們不曉得應該培育什麼心之素質,由此,想要培育這些素質的心根本不曾生起。

因此,今日四種聖者之傳統修習已在消失的邊緣。

舉例說明:

有一種稱為牛王(usabha)的公牛。

這是一隻比一千隻普通公牛更有價值的牛。

若能認出牠的特徵及恰當地飼養牠,牠的四肢與特點就會受到培育,牠的體力將會增長。

之後,牠甚至有能力看護一百個牛欄不受獅子或豹的侵犯。

若這頭公牛的主人對這一切都無所知,而因此沒有適當地飼養牠,反之把牠當做一般公牛來看待,讓牠和其他公牛一起耕田,那麼牠的特點與四肢即未能受到培育,牠的體力則深藏不露。

牠將跟其他一般的公牛一樣地生死。

然而,懂得這一切的主人將會把牠跟其他牛隔開,養在一個特建的牛欄裡。

他將以清潔的沙鋪地,在屋頂裝上天花板,保持牛欄乾淨。

他以適合人吃的稻米與食物飼養牠,以及為牠沖洗。

如此,牠的特點與四肢受到了培育,牠的體力將會有很大的增長。

在當今的佛法教化期裡,所引導者就好像那牛王的主人。

所引導者的五力就好像那隻牛王。

論藏(《分別論》)的「念處分別」(SatipatthanaVibhavga)、「正勤分別」(SammappadhanaVibhavga)、「成就之基因分別」(IddhipadaVibhavga)、「根分別」(IndriyaVibhavga)、「覺支分別」(BojjhavgaVibhavga)與「道支分別」(MaggavgaVibhavga),以及經藏的《大念處經》(MahasatipatthanaSutta)、《念處相應》(SatipatthanaSamyutta)、《成就之基因相應》(IddhipadaSamyutta)、《根相應》(IndriyaSamyutta)、《力相應》(BalaSamyutta)與《覺支相應》(BojjhavgaSamyutta)就好像說明書,解釋有關牛王的特徵、飼養與照顧的方法,以及若適當地飼養將會獲得的力量。

那些由於無明而沒有致力於修禪培育五力,而只滿足於佛法中的佈施、持戒與研讀聖典等下等成就的所引導者,就好像牛王的無知主人,並沒有適當地飼養牠。

在這世上有許多種世俗的任務。

有些任務能以財富的力量完成,有些任務則能以知識的力量完成。

即使耕種也需要好幾種力量才能完成它。

有些時候需要先儲藏財富的力量,有些時候則是知識的力量。

學前教育與學習組成了儲藏知識力量。

同樣地,在佛法裡需要五力來修習止觀與證悟道果及涅槃。

只有在先收集了五力之後才能實行上述的任務。

那些連五力之一也沒有的人不能激發起欲實行這些重大任務之心。

他們不曾想過可在今生完成這些重大的任務。

他們失念且無決心地活著。

若向他們指出這些任務是可在今生完成,他們是不願意聽的。

由於極度缺乏精進力,他們並不知道這些不利的念頭已在他們心中產生。

他們責怪波羅蜜,或二因者,或不適當的時期。

然而,若這些人修習其中一種念處,例如出入息念,而因此建立了信、精進與念三力,這種不利的念頭肯定會消失。

新的善念勢必生起。

這是由於他們已經培育了自己的力量。

這是力量如何受到培育。

雖然這種人還未獲得觀照名色法的智慧,但是他們薄弱的信已通過控制對資具利養與世間利養的執著而得到增長;薄弱的精進也通過控制懈怠得到增長;薄弱的念通過控制失念得到增長;定與慧也通過控制散亂心與愚痴在收集力量。

當這些力量增長時,禪修者之心必定會有所改變。

一個患上重病的人不會再對世俗事與活動有興趣。

但是,若在服用正確的藥物與接受適當的治療後逐漸痊癒,因而走出無興趣的低谷,他必定會再對正常的活動有興趣。

在此,渴愛、懈怠等五種相對性惡法就好像重病。

止觀禪修就好像世上的事情與活動。

出入息念等念處的修行就好像正確的藥物與治療。

其他的譬喻是容易懂的。

因此佛陀說:

‘Saddhabalambhaveti,viriyabalambhaveti,satibalambhaveti,samadhibalambhaveti,pabbabalambhaveti.’──「他培育信力;他培育精進力;他培育念力;他培育定力;他培育慧力。

在這世上,建築工人的力量有賴於精良的工具,例如:

錐、鑿子、斧頭、刀、鋸子等。

只有在具備了這些工具之下,他們才能進行建築工作。

同樣地,在佛法中,作為證悟道果智之止觀禪工具,是通過出入息念等念處修行之一培育起來的修習信、修習精進、修習念、修習定及修習慧。

這五力是禪修者(yogavacara)的力量。

因此,必須培育這五力,以便在這次佛法教化期裡成功地修習止觀。

這是上述聖典所提到的「他培育」(bhaveti)一詞的含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