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护理学复习重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15759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7.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科护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外科护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外科护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外科护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外科护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科护理学复习重点.docx

《外科护理学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科护理学复习重点.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科护理学复习重点.docx

外科护理学复习重点

代谢失调

正常体液平衡

体液:

细胞内液(约40%)

细胞外液(约20%):

血浆(约5%)

组织间液(15%)

不显性失水:

皮肤(350)+呼吸(350)=700ml

电解质平衡:

钠:

细胞外液主要阳离子:

135—150mmol/L。

不吃不排

钾:

细胞内液主要阳离子:

3.5—5.5mmol/L。

不吃也排

渗透压:

290--310mmol/L

酸碱平衡:

指标:

1)PH:

7.35—7.45

2)PaCO2:

33—46mmHg,平40mmHg

<33mmHg:

通气过度,呼吸性碱中毒

>46mmHg:

通气不足,呼吸性酸中毒

3)BE(碱剩余):

0±3mmol/L

酸滴(﹢):

代谢性碱中毒

碱滴(-):

代谢性酸中毒

4)CO2CP(CO2结合力):

同HCO3ˉ

调节:

1)血液的缓冲系统(最迅速):

NaHCO3/H2CO3=20:

1

2)肺:

排CO2来排出体内挥发性酸

3)肾:

Na+—H+交换、HCO3ˉ重吸收、分泌NH4+、排泌有机酸

酸碱平衡调节最重要的器官

水钠代谢紊乱:

病因:

等渗性脱水:

急性脱水,外科最常见的脱水类型

1)消化液急性丧失:

大量呕吐、肠瘘

2)体液丧失与第三腔隙:

肠梗阻、急性腹膜炎、大面积烧伤

低渗性脱水:

慢性脱水,消化道丢失最常见,如长期胃肠减压

高渗性脱水:

水分摄入不足:

长期禁食

水分丢失过多:

高热大汗(汗液为低渗液)、气管切开

病理:

等渗性脱水:

仅细胞外液

低渗性脱水:

细胞外液,外液----内流,外液为主,易休克

高渗性脱水:

细胞外液,内液----外流,内液为主,脱水征

临床表现:

等渗性脱水:

介于低高之间

低渗性脱水:

易休克,脱水貌

高渗性脱水:

口渴:

最早及最主要表现

脱水热、中枢功能障碍

处理:

等渗性脱水:

5%葡萄糖盐水

输入大量生理盐水,易并发高氯性酸中毒

低渗性脱水:

等渗盐水

高渗性脱水:

5%葡萄糖液

液体疗法:

先盐后糖、先晶后胶、先快后慢、见尿补钾

定量:

1)生理需要量:

10×100+10×50+20x

2)已经丧失量:

轻度:

2%-4%、中度:

4%-6%、重度:

>6%

第一天补充其½

3)继续丧失量:

T1°:

3-5ml/(kg.d)、一套衣裤1000ml

定性:

等:

5%GNS、低:

NS、高:

5%GS

定时:

前8h½,后16h½

等渗液:

0.9%NaCl、1.4%NaHCO3、1.87%乳酸钠、5%GS

钾代谢异常●低钾:

完全胃肠外营养最严重代谢并发症

K<3.5mmol/L

临床表现:

1)肌无力:

最早的临床表现,与高钾相同。

呼吸肌张力下降:

呼吸困难

2)消化系统:

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3)代谢性碱中毒:

3K=2Na+H+交换增加,出现反常性酸性尿

心电图:

T波地平、倒置;ST段降低;QT间期延长;U波

处理:

补钾:

1)尿量不少于30ml/h

2)浓度不高于0.3%

3)速度不超过60滴/min

4)总量不超过6—8g/d(正常2—3g/d)

●高钾:

严重组织损伤(挤压综合征+大面积烧伤)

K>5.5mmol/L

临床表现:

同低钾,肌无力

心电图:

T波高尖

处理:

1)禁钾

2)抗钾:

10%葡萄糖酸钙,治疗高钾引起的心律失常

3)转钾:

NaCO3,碱化细胞外液,转入细胞内

4)排钾:

透析最有效

5)纠正酸中毒

酸碱代谢失衡:

代谢性酸中毒:

最常见的一种酸碱平衡失调

临床表现:

1)呼吸:

呼吸深快,时有酮味(最突出的症状)

2)心血管:

口唇樱红

3)中枢神经:

头晕、头痛、嗜睡

处理:

5%NaCO3,酸中毒纠正后,易出现低血钙+低血钾(重要)

代谢性碱中毒:

幽门梗阻(呕吐胃酸)

临床表现:

易低钾血症

呼吸性酸中毒:

肺炎(CO2排出受阻)

休克

病理:

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灌注不足(休克实质)

有效循环血量:

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系统进行循环的血量

分类:

1:

低血容量性休克:

外科最常见

2:

创伤性休克

3:

感染性休克:

化脓性腹膜炎

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

1:

微循环障碍:

1)微循环收缩期:

缺血缺氧期、休克代偿期(心脏血液供应不减少)

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速、呼吸浅快、血压变化不打,脉压缩小、尿量减少

2)微循环扩张期:

淤血缺氧期、抑制期

神志淡漠、面色青紫或花斑、四肢厥冷、脉弱、呼吸急促、血压下降,脉压更小、尿量较少

3)微循环衰竭期: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休克失代偿期

神志不清、无脉、无血压、无尿、全身广泛出血(皮肤瘀点瘀斑)、微血栓形成

DIC的早期征兆:

血液粘稠不易抽出,抽出的血液易凝固

2:

代谢改变:

代谢性酸中毒

3:

MSOF:

休克病人的主要死因

1)肺:

最常受累,休克肺时,进行性呼吸困难(典型表现),呼气终末正压给氧(护措首选)

2)肾:

多巴胺对改善肾缺血有利

3)脑:

神志变化反映脑部灌流情况

治疗:

1:

补充血容量:

治疗休克的最基本和首选措施。

平衡盐溶液(首选)、中分子右旋糖酐

尿量:

反映肾血流灌注,>30ml|h表明休克有改善,此时才补钾

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

0.5:

正常、>1.0-1.5:

有休克、>2.0休克严重

中心静脉压

血压

原因

处理

血容量严重不足

快速补液

正常

血容量不足

适当补液

心功能不全/血多

强心药

正常

容量血管过度收缩

舒张血管

正常

心功能不全/血容量不足

补液试验

中心静脉压(CVP):

右心房及上下腔静脉内的压力。

5—12cmH2O,降低表血容量不足,升高表心功能不全

2: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血管收缩剂+血管扩张剂+强心剂

血管扩张剂:

血容量补足的基础上使用

3:

改善微循环:

低分子右旋糖酐。

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

4:

其他:

体位:

中凹位或平卧位

常规吸氧

保暖:

切忌用热水袋。

一可使代谢加快而加剧局部缺氧,二怕其感觉迟钝而烫伤

麻醉

麻醉前护理:

饮食:

禁食12h、禁水4-6h,防麻醉时发生呕吐误吸或窒息的危险

用药:

1)催眠类:

防治局麻药毒性反应。

苯巴比妥钠(各种麻醉前最常见)

2)镇痛药:

提高痛阈,镇静镇痛。

哌替啶

3)抗胆碱药:

减少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阿托品。

吸入前必用

全身麻醉:

临床麻醉中最常用的方法

分类:

1)吸入麻醉:

应用最广泛,用于开胸手术

2)静脉麻醉:

硫喷妥钠,静脉快速诱导麻醉

清醒标志:

病人能准确回答问题

并发症:

1)恶心、呕吐:

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2)呼吸系统:

上呼吸道梗阻:

舍下坠(鼾声);喉痉挛;反流物;

3)循环系统:

高血压:

全麻中最常见的并发症

心搏停止:

最严重的并发症

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

未清醒前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防呕吐误吸引起窒息

饮食:

非消化道手术,清醒后无异常,4-6h饮水,次日进食

椎管内麻醉:

蛛网膜下腔麻醉(腰麻)+硬脊膜外麻醉

腰麻:

呼吸困难:

原因:

麻醉平面过高使呼吸肌运动无力或麻痹。

正常:

第3-4腰椎

处理:

气管插管、人工呼吸、给氧

腰麻后头痛:

原因:

脑脊液外漏致颅内压降低,颅内血管扩张致血管性头痛

处理:

术后去枕平卧6-8h,可预防腰麻后头痛

硬脊膜外麻醉:

全脊髓麻醉:

最严重的并发症,麻醉药注入蛛网膜下腔

局部麻醉:

毒性反应:

心率增快、呼吸急促、血压升高、谵妄、肌肉震颤。

处理:

静脉注射硫喷妥钠

肾上腺素:

局麻药中加入肾上腺素(100ml加0,1%0.3ml)

延缓麻药吸收,减少中毒发生;延长麻醉时间

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SOF)

概述:

肺最先受累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一期速发型:

原发疾病发病后24h

临床表现:

呼吸急促、呼吸窘迫、顽固性低氧血症

辅助检查:

血气分析

机械通气:

呼气终末正压给氧(PEEP),一般吸氧无效(鼻导管、面罩)

急性肾衰竭(ARF):

常见于严重挤压伤

临床表现:

少尿期或无尿期:

尿少比重低而固定(早期最常见的表现)

三高:

高钾、高镁、高磷。

高钾血症为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三低:

低钠、低氯、低钙

二中毒:

水中毒、代谢性酸中毒

多尿期:

尿量>400ml/d(根据),不表示已脱离危险

恢复期

护理:

少尿期不宜摄入蛋白质,要低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

处理:

高钾引起的ARF:

输入碱性溶液以碱化尿液

预防MSOF措施:

防治感染最重要

心肺脑复苏

概述:

心跳、呼吸骤停类型:

心脏停搏、心室纤颤、心电机械分离

心跳、呼吸骤停临床表现:

神志突然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最简便诊断依据);无自主呼吸

心肺复苏:

初期复苏:

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C(人工循环)。

B/C=2/30

A(开放气道):

是复苏的关键,首要步骤

仰头抬颏法:

最常用的方法

托下颌法:

怀疑颈部有损伤者

B(人工呼吸):

口对口人工呼吸是最简单有效地方法,

C(人工循环):

胸外心脏按压。

部位:

胸骨中下三分之一交界处

深度:

4-5cm

频率:

100次/min

下压与放松时间比:

1/1

有效指征:

1)病人呼吸心跳恢复

2)能触及大动脉搏动,肱动脉收缩压>60mmHg

3)口唇、面色、甲床、皮肤等处色泽转为红润

4)散大的瞳孔缩小

5)吸气时能听到肺泡呼吸音或有自主呼吸,呼吸改善

6)意识逐渐恢复,昏迷变浅,可出现反射或挣扎

7)心电图检查波形有改变

二期复苏:

药物治疗、除颤和起搏、输血和输液、机械呼吸

药物:

肾上腺素:

心脏复苏的首选药

利多卡因:

抑制室性心律失常

给药途径:

静脉给药

脑复苏(心肺复苏后最重要处理):

基本病理变化:

脑缺氧和脑水肿

1)降温:

尽早,头部重点,使体温降至33-35°为宜

冬眠低温治疗:

降温:

冬眠药物+物理降温。

先药物后物理

冬眠药物:

冬眠Ⅰ号合剂:

氯丙嗪、异丙嗪、哌替啶

冬眠Ⅱ号合剂:

氢化麦角碱。

异丙嗪、哌替啶

物理降温:

头部带冰帽,每小时下降1°,降至肛温32-34

复温:

治疗时间为2-3天,先停物理降温,再逐步减少剂量或延长相同剂量药物维持时间直至停用。

2)脱水疗法:

20%甘露醇(首选)

3)激素治疗:

氢化可的松

4)利尿剂

围手术期护理

概述:

围手术期:

手术前、术中、术后

手术分类:

1)急症手术:

肝脾肠破裂

2)限期手术:

恶性肿瘤

3)择期手术:

良性肿瘤,心梗发病6个月内不宜行择期手术

手术前:

消化道:

禁食12h、禁饮水4-6h。

小儿进食8h。

防呕吐;防腹胀;保持清洁;

皮肤准备:

范围超过切口20cm以上

上腹部手术:

自乳头至耻骨联合平面,两侧到腋后线。

颈部手术:

下唇至乳头连线,两侧到斜方肌前缘

乳癌手术:

胸部,同侧腋下及上臂

急症手术:

术前不灌肠,不用泻剂

术中:

巡回护士与器械护士共同职责:

手术开始前与手术关闭体腔前共同清点手术器械

体位:

肾脏手术:

抬高腰桥侧卧位

脊柱手术:

俯卧位

手术后:

体位:

1)全麻未清醒:

平卧,头偏向一侧

2)蛛网膜下隙麻醉:

去枕平卧6-8h,防脑脊液外漏致头痛

3)硬脊膜外麻醉:

平卧6h

4)颅脑手术:

15-30°头高脚低斜坡卧位

5)颈胸腹手术:

半坐卧位

拆线:

1)头、面、颈:

术后4-5天

2)下腹部及会阴部:

6-7天

3)胸部、上腹部、背部和臀部:

7-9天

4)四肢手术:

10-12天

5)减张缝线:

术后14天

术后不适:

1)切口疼痛:

2)发热:

术后病人最常见的症状,常为外科热

3)恶心呕吐:

由麻醉反应所致

4)腹胀:

胃肠道蠕动受抑制,肠腔内积气无法排除

术后并发症:

1)术后出血:

2)术后感染:

胸腹部手术(肺部感染)

3)切口感染

4)切口裂开

5)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血栓性静脉炎

①局部严禁按摩,防血栓脱落引起栓塞

②早期下床活动①利呼吸,减少肺部并发症

②利循环,防血栓形成

③利肠蠕动,防腹胀发生

④利排尿,防尿潴留

营养支持

肠内营养(EN):

要素饮食:

在无菌条件下配制,暂存4°冰箱内,24h内用完

肠外营养(TPN)并发症:

中心静脉插管的并发症

导管败血症

代谢性并发症:

低糖血症

高渗性非酮症高血糖昏迷(最严重的代谢并发症)

感染

●浅部软组织的化脓性感染

1)疖(金黄色葡萄球菌):

单个毛囊及所属皮脂腺的化脓性感染

2)痈(金黄色葡萄球菌):

相邻多个毛囊和皮脂腺的化脓性感染

表现:

1)局部隆起的紫红色炎性浸润区,中心多数脓栓,可并大片坏死,形成火山口状的炎性疮口

2)唇痈:

易引起颅内海绵窦感染

3)急性蜂窝织炎(溶血性链球菌):

口底、颌下、颈部的蜂炎—尽早切开引流,致喉头水肿,压迫气管,引起呼吸困难引起窒息,应注意观察呼吸

厌氧菌感染的蜂窝织炎—H2O2冲洗

4)急性淋巴管炎:

网状淋巴管炎(丹毒:

溶血性链球菌):

有接触传染性,应隔离

●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

1)甲沟炎

2)指头炎:

手指刺伤引起

出现搏动性疼痛尽早切开(侧面纵切口)减压,不等有波动—防骨坏死和骨髓炎

●全身性感染:

革兰阴性杆菌最常见、

三低症状:

低温、低白细胞、低血压

1)脓血症:

阵发性,可发生转移性脓肿

2)菌血症:

血培养检出致病菌,无转移性脓肿

●特异性感染---破伤风

1:

病因:

破伤风杆菌(厌氧菌)

2:

病理生理:

外毒素才是致病原因

3:

临床表现:

1)潜伏期2:

)前驱期

3)发作期:

咀嚼肌:

最先受累

牙关紧闭:

最早出现的表现

窒息:

死亡的主因

4:

治疗:

1)清除毒素来源:

局部3%过氧化氢冲洗

2)中和游离毒素: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先静点,后肌注。

3)解痉:

基本措施,也是中心环节。

按时用镇静剂,集中护理操作

4)预防感染:

青霉素首选

5)喉痉挛时:

气管切开

5:

护理:

1)接触隔离

2)病室光线宜暗

3)操作尽量集中,使用镇静剂30min后进行

预防:

主动+被动免疫

损伤

分类:

闭合性损伤:

挫伤、扭伤、挤压伤、爆震伤

开放性损伤:

擦伤、刺伤、切割伤、剥脱伤、裂伤

扭伤:

早期冷敷,24h后热敷

挤压伤:

凡肢体收到重物长时间挤压致局部肌缺血、缺氧改变,引起肌红蛋白血症、肌红蛋白尿、高血钾和急性肾衰为特点的全身性改变,称挤压综合征。

治疗:

5%NaHCO3+利尿剂:

碱化尿液,防肾小管阻塞

清创术:

6-8h:

清创+Ⅰ期缝合:

污染轻,血循环丰富时(如面颊)12-24h后仍可

8-12h:

后或较重Ⅱ期缝合

抗感染:

伤后12h注射破伤风抗毒素1500u

换药顺序:

清洁伤口—污染伤口—感染伤口—特异性感染伤口

烧伤

病理生理:

1:

急性渗出期:

休克期(48h内),低血容量性休克

2:

急性感染期:

严重烧伤病人的主要死因

3:

修复期:

Ⅰ度(3-7天)无瘢、浅Ⅱ度(2w)无瘢

深Ⅱ度(3-4w)无瘢、Ⅲ度有瘢

烧伤程度:

=烧伤深度+烧伤面积

★烧伤深度:

(三度四分):

Ⅰ、浅Ⅱ、深Ⅱ、Ⅲ

Ⅰ度(红斑烧伤):

表皮:

红肿热痛干

浅Ⅱ度:

表皮+真皮:

红肿热痛湿,泡大壁薄

深Ⅱ度:

真皮:

红白、肿、不热、拔毛痛,泡小壁厚

Ⅲ度:

焦、肿

★烧伤面积:

手掌估计法:

五指并拢1%

中国九分法:

头、面、颈:

3、3、3

双上肢:

5、6、7

躯干:

13、13、1

双下肢:

5、7、13、21

小儿头大下肢短:

±(12-年龄)%

★烧伤程度:

轻度烧伤:

<9%的Ⅱ度烧伤

中度烧伤:

10%-29%的Ⅱ度烧伤,或<10%的Ⅲ度烧伤

重度烧伤:

30%-49%的Ⅱ度烧伤,或10%-19%的Ⅲ度烧伤

特重烧伤:

>50%的Ⅱ度烧伤,或>20%的Ⅲ度烧伤

处理:

现场急救、防治休克、创面处理、防治感染

1)现场急救:

保持呼吸道通畅(头面部烧伤),保护创面

2)防治休克:

补液

量:

体重×面积×1.5∕2.,0(小儿)+2000ml生理需要量

种类:

晶:

胶=2:

1|1:

1(重度烧伤)

晶体液:

平衡盐溶液

胶体液:

同型血浆

生理需要量:

5%-10%葡萄糖液

速度:

前8h输入½(创面渗出最快),后16h输入½,先快后慢

3)创面处理:

包扎改为暴漏疗法(敷料渗液成绿色)

4)防治感染:

关键是正确处理创面

护理:

尿量>30ml|h,液量补足

病室:

温度28-32°(暴漏疗法)

18-22°(一般)、22-24°(新生儿或老年人)

肿瘤

定性诊断:

病理检查

病理特点:

良性肿瘤:

细胞分化成熟、膨胀性生长、无转移

恶性肿瘤:

细胞分化不成熟、浸润性生长、有转移

分期:

TNM分期法:

T(原发肿瘤)、N(淋巴结)、M(远处转移)

治疗:

●化疗:

抗癌药治疗

1)烷化剂类:

环磷酰胺

2)抗代谢类:

氟尿嘧啶

3)抗生素类:

丝裂霉素

4)植物药类:

长春新碱

不良反应:

骨髓抑制。

白细胞<3×109应停药,实行保护性隔离

药物外渗:

试抽出外渗的药液,冷敷

●放疗:

淋巴造血系统、生殖细胞系统肿瘤:

对放疗敏感

皮肤红斑:

0,2%薄荷淀粉外用

甲亢

分类:

1:

原发性甲亢:

最常见

2:

继发性甲亢

3:

高功能腺瘤

临床表现:

1:

高代谢症候群

2:

甲状腺肿大:

触诊有震颤感,听诊可闻及血管杂音

3:

眼征—突眼:

外出戴眼镜最重要

4:

霍纳综合征(颈交感神经丛受压):

患侧瞳孔缩小;上眼睑下垂;眼球内陷;面部无汗

辅助检查:

1:

基础代谢率测定:

脉率+脉压—111(用于判断甲亢的程度)

正常:

±10%;轻度+20%-30%;中+30%-60%;重>+60%

2:

甲状腺摄碘率测定

3:

T3、T4测定:

最基本最有价值;T3升高敏感

治疗:

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

术前准备:

抗甲状腺药物和碘剂:

降低基础代谢率(主要目的),避免甲状腺危象

1:

碘剂—2-3周后手术。

每日3次,3滴-16滴

2:

硫脲类—碘剂(1-2周)--手术:

最常用

3:

碘剂(不行)--碘剂+硫脲类—碘剂—手术

4:

普萘洛尔(可加碘)

5:

术前不用阿托品,以免引起心动过速

碘(复方碘化钾):

1)控制蛋白水解酶,减少甲状球蛋白的分解,逐渐抑制甲状腺素的释放

2)减少甲状腺的血流量,减少腺体充血,使腺体缩小变硬

硫脲类:

使甲状腺肿大充血

甲亢控制:

1)病人情绪稳定;

2)睡眠好转;

3)体重增加;

4)脉率<90次|min;

5)基础代谢率<+20%

术后并发症:

1:

呼吸困难和窒息:

最严重和危及的并发症。

术后48h内

∵1)切口内出血:

拆开缝线,除去血肿(首选)

2)喉头水肿:

大剂量激素

3)气管塌陷

4)双侧候返神经损伤

2:

喉返神经损伤:

一侧:

声音嘶哑

双侧:

呼吸困难

3:

喉上神经损伤:

外支:

音调变低

内支:

饮水呛咳

4:

手足抽搐:

甲状旁腺被误切

1)低血钙:

10%葡萄糖酸钙

2)饮食:

限制肉类、乳品及蛋类等含磷高的食物

5:

甲状腺危象:

最危重的并发症

病因:

术前准备不充分(最主要)、精神刺激

表现:

1)高热(>39°)

2)脉快而弱(>120次|min)

3)大汗、烦躁不安、谵妄甚至昏迷,常伴呕吐腹泻

饮食护理:

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

乳房疾病

●急性乳房炎:

乳房的急性化脓性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好发于产后哺乳期妇女,初产妇多见,产后3-4周多见。

病因:

1:

乳汁淤积:

主要病因

2:

细菌入侵:

乳头破损或皲裂是使细菌沿淋巴管入侵的主要原因

临床表现:

1:

局部表现:

初期乳房红、肿、热、痛。

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疼痛。

2:

全身表现:

高热、寒战

治疗:

1:

局部处理:

患乳停止哺乳,排空乳汁;局部热敷、理疗

2:

抗感染:

青霉素首选

3:

切开引流:

脓肿形成后,做脓肿切开引流。

护理:

每次授乳后排空乳房:

最主要预防措施

●乳腺囊性增生:

常见于中年妇女

病因:

雌激素异常

临床表现:

周期性乳房胀痛和肿块

1:

乳房胀痛:

周期性,月经来潮前疼痛加重

2:

乳房肿块

治疗:

对症治疗:

护理:

嘱病人每2-3个月到医院复查最关键

●乳房良性肿瘤:

乳房纤维腺瘤:

20-25岁

病因:

雌激素

临川表现:

乳房肿块,生长缓慢,表面光滑,边界清,易于推动

治疗:

手术切除是唯一有效地方法

乳管内乳头状瘤:

40-50

临床表现:

乳头溢血性液为主要表现

●乳房癌:

45-50岁

病因:

卵巢功能障碍

转移:

1:

局部浸润

2:

淋巴转移:

腋窝淋巴结转移最常见

3:

血运转移:

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依次为肺、骨、肝

临床表现:

1:

乳房肿块:

外上象限,无痛单发小肿块(首发症状),质硬,不光滑,分界不清

晚期:

腋窝淋巴结融合固定

2:

皮肤改变:

酒窝征—肿瘤累及Cooper韧带,可使其缩短致肿瘤表面皮肤凹陷

橘皮样改变—皮下淋巴管被癌细胞堵塞,致淋巴回流障碍,淋巴水肿

乳头内陷---癌肿侵犯乳管

3:

转移征象:

腋窝淋巴结最易受累

4:

特殊类型:

炎性乳房癌:

类似乳房炎,但无肿块。

恶性程度高,预后差。

治疗:

手术治疗:

最根本的治疗方法

乳癌改良根治术:

适用于Ⅰ、Ⅱ期乳癌

护理:

术后预防复发:

5年内避免妊娠最重要

术后康复达到的目的:

手经头摸到对侧耳朵

术后利于皮瓣成活:

引流管持续负压吸引、局部加压包扎

乳房自我检查:

月经后7--10天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

病因及分类:

1:

继发性腹膜炎: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中最常见的一种。

致病菌:

大肠杆菌

如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2:

原发性腹膜炎:

病原菌经血行感染。

致病菌:

溶血性链球菌

3:

原发与继发区别:

腹腔内是否有原发病灶。

原发性腹膜炎无原发病灶

辅助检查:

腹穿不凝固血液---腹内实质性脏器破裂

X线膈下游离气体—腹内空腔脏器穿孔

临床表现:

1:

腹痛:

是最主要的临床表现

2:

恶心、呕吐:

最早出现的症状。

3:

休克:

低血容量性和感染性休克。

腹膜吸收大量毒素,血容量减少。

4:

腹部体征:

腹膜刺激征(腹膜炎最主要的体征):

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

腹式呼吸减弱,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腹胀加重时病情恶化的重要指标

直肠指诊:

直肠前窝饱满及触痛表示盆腔发生感染或盆腔脓肿。

腹部坠胀,大便次数增多,粘液便

并发症:

膈下脓肿:

全身中毒症状,脓肿刺激膈肌引起呃逆

盆腔脓肿:

典型的直肠或膀胱刺激症状

护理:

1:

体位:

无休克者半卧位,⑴利于渗出液积聚盆腔,减少毒素吸收,利于炎症局限和引流;

⑵预防膈下脓肿,半卧位最有效

2:

镇痛:

诊断不明时禁用镇痛剂

3:

胃肠减压:

胃管堵塞生理盐水冲洗,肛门排气后拔除胃管

腹外疝

病因:

1)腹壁强度降低(最重要):

有先天性或后天性的薄弱或缺损,是发病基础

2)腹内压力增高:

咳嗽、便秘等

解剖:

1:

疝囊

2:

疝环:

腹壁薄弱区域所在

3:

疝内容物:

小肠最常见

4:

疝外被盖

分类:

1:

易复性疝

2:

难复性疝:

滑动性疝

3:

嵌顿性疝:

有血运障碍为绞窄性疝

4:

绞窄性疝:

紧急手术

临床表现:

鉴别点

斜疝(最常见)

直疝

1发病年龄

儿童及青少年

老年人

2突出途径

经腹股沟管,可进阴囊

经直疝三角,不进阴囊

3疝块外形

梨形

半球形

4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鉴别依据)

不再突出

仍可突出

5精索与疝囊关系

在疝囊后方

在疝囊前外方

6与腹壁下动脉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