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世界当代史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15129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7.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级世界当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级世界当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级世界当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级世界当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级世界当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级世界当代史复习提纲.docx

《级世界当代史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级世界当代史复习提纲.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级世界当代史复习提纲.docx

级世界当代史复习提纲

2009级世界当代史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马歇尔计划: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出一项大规模帮助欧洲恢复战争创伤的“欧洲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其要点是:

通过美国的经济援助,使世界特别是欧洲恢复到正常经济状态;强调美国的政策不反对任何国家和主义,只反对饥饿、贫穷和混乱;欧洲的复兴是欧洲人的事,所以援助倡议和具体方案应该首先来自欧洲,美国则视其需要和自己的能力所及予以援助,等等。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解除了西欧各国的燃眉之急,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秩序,防止了革命的发生。

同时,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推行的杜鲁门主义的重大步骤,是其延续和扩大,是美国称霸全球的关键性战略阶段。

2、冷战:

所谓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两大强国以及分别以他们为首的两大集团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学技术等一切方面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杜鲁门义的出笼是二战后美苏之间冷战形成的标志,是美苏双方共同促成的,它不仅具有传统的大国利益冲突的实在内容,具有明显的地缘政治与战略特点,更以其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为主要特征,又具有使美、苏两国之间始终避免兵戎相见的自我控制机制。

这场冷战持续了40多年,构成了二战后近半个世纪中的国际关系的主旋律。

3、布雷顿森林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美、英的主导下,建立了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为三大支柱的国际经济结构,即布雷顿森林体系,亦称布雷顿森林制度。

这个体系的主要内容是:

(1)“两挂钩一固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固定汇率;

(2)除非为了纠正根本性不平衡所需,成员国不得擅自改变汇率;(3)成员国借款额和投票权与其认缴的基金金额挂钩。

该体系的形成,暂时结束了战前货币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使美国在全球经济的霸主地位得以确立。

4、联合国:

联合国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性组织,1945年10月24日生效的《联合国宪章》(签订于6月26日)标志着联合国的成立。

其前身为国际联盟,遵守大国一致的原则,其宗旨是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促进国际合作,发展国际间的友好关系;共同解决国际问题等。

各成员国要遵守“会员国主权平等”等七项原则作为法律义务。

主要设置了大会、安理会等六个机构,其总部设在纽约,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93个成员国,为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科学文化合作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

5、旧金山体制:

50年代美国控制日本的体制。

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实行单方面占领,1951年9月,美国等国在美国旧金山召开对日媾和会议,签订了《旧金山对日和约》和《日美安全保障条约》。

根据这两个条约,美国结束对日本长达6年的公开独占,代之半占领体制,美军有权在日驻军,享有占领军的全部特权。

通常将这种使日本处于半独立半占领的体制称作“旧金山体制”。

旧金山体制是美国转变对日占领政策的必然产物,也是对日本民族尊严的嘲弄和挑战,但是,它使日本置于美国的军事力量的保护之下,得以安心地走发展经济的道路。

 

6、铁幕演说:

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富尔敦发表的提名为《和平砥柱》的演说。

在演说中,丘吉尔公开攻击苏联在东欧的“扩张”。

(1)声称“从波罗的海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亚,一条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降落下来。

(2)指出铁幕后的中东国家无不在苏联势力范围为之外,并受到苏联的高压控制。

(3)主张英美结成同盟,号召讲英语的民族团结起来,共同对付共产主义的威胁。

这篇在精心策划下以“铁幕”一词而闻名的演说,符合美国在战后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战略需要,从而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7、杜鲁门主义:

在美国遏制政策已经形成的情况下,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众、参两院发表的咨文。

主要内容:

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营垒,美国负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要求国会拨款四亿美元援助希腊和土耳其政府,声称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各国“自由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所试行的征服活动;必须帮助各国人民以他们的方式去解决有关他们各自命运的问题。

杜鲁门主义是美苏战时同盟公开破裂、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的重要标志,同时是美国对外政策的转折点,是美国冷战的政治宣言书,与马歇尔计划共同构成美国对外扩张政治的基础。

8、北约:

全称“北大西洋公约”,1949年4月4日,欧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在华盛顿签定的军事同盟条约。

条约规定:

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当缔约国遭到“武装攻击”时,其他缔约国应“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

公约于1949年8月24日开始生效。

根据该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该组织是美国所组织的最大一个军事同盟,是冷战政策的主要支柱。

9、华约:

1955年,苏联与保加利亚、波兰、罗马尼亚等七国为对付来自北约的威胁在华沙缔结的条约——《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即华约。

条约规定:

缔约国将致力于“国际和平和安全”,并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当缔约国受到它国武装进攻时,其他缔约国要予以援助等。

该条约有效期为20年,总部设在莫斯科。

华约实际上是苏联控制东欧的工具,“华约”组织的成立,则标志着东西方之间两个对立军事集团的最终形成。

10、朝鲜战争:

二战后,南北朝鲜分裂成两个制度不同的国家,即朝鲜与韩国。

1950年6月25日,两国政府之间发生了一场战争,即朝鲜战争,这是美苏冷战的产物。

战争爆发后,美国通过操控安理会组成“联合国军”进一步扩大战争。

9月28日,美军占领汉城,10月19日战争威胁到中国边界,中国进行抗美援朝运动,重创敌军。

1953年7月27日,美国在停战协定书上签字,和平解决朝鲜问题。

战争以中朝联军的胜利而告终,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败的神话,极大增强了中朝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同时,朝鲜半岛的分裂问题也长期保留了下来。

11、中共“八大”:

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

八大的基本任务是,总结从七次大会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会上提出并初步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提出党和国家今后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确定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初步探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等。

八大是中国社会历史上一次意义深远的大会,所制定的方针路线是党在社会主义时期对马列主义的创造性运用,为新时期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2、苏共“二十大”:

这是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召开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大会于1956年2月在莫斯科举行。

会议主要议程是听取和讨论了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关于苏共中央委员会的总结报告以及其他一些重要报告并通过相应的决议。

赫鲁晓夫在报告中着重批判了个人崇拜的错误,强调集体领导原则,并提出了“和平共处”、“和平竞争”、“和平过渡”的“三和路线”。

大会闭幕前夕,赫鲁晓夫做了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错误。

这次代表大会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13、波兹南事件:

1956年夏,发生在波兰西部城市波兹南的一次骚乱事件。

战后波兰照搬苏联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引起人民的不满。

1956年6月上旬,波兹南的斯大林机车厂车辆制造厂的工人要求增加工资和降低赋税,遭到拒绝,,6月28日工人向市政府请愿,由于当局处理不当,演变成了骚乱,但当晚就被平定。

事后,波兰政府及时进行问题的分析总结。

波兹南事件的发生,是波兰国内外各种矛盾长期积累,日益尖锐的结果,放映出劳动群众对波兰统一工人党的信任发生了动摇,以及对现行体制的不满。

14、匈牙利“十月事件”:

匈牙利“十月事件”是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流血冲突事件。

匈牙利在拉科西执政时期,大搞全盘苏化,引起人民强烈不满。

1956年10月,布佩斯大专院校学生要求党和政府改组党的领导机关,改革经济机制,保障言论和新闻自由,反对苏联干涉内政。

因遭到以格罗为首的匈党政府的镇压而演变成动乱冲突。

11月,原匈牙利劳动人民党书记卡达尔成立工农革命政府,邀请苏军平定动。

十月事件,开始是匈牙利人民要求民主、自由,摆脱苏联模式的斗争,由于矛盾复杂,被国内外反动分子利用,对匈牙利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当下国际上也引起了巨大反响。

▲15、英国“共识政治”:

指英国从1945年工党上台执政后,到1979年撒切尔夫人保守党政府任首相,这30年里,历届工党和保守党政府在经济和社会改革上保持一致的政治情况。

主要表现为:

工党以实现福利国家为满足,不再追求长远的“社会主义”目标;保守党认可福利制度,接受有限的国有化方案,承认某种程度的“计划经济”;两党在价值取向出现趋同的趋势。

“共识政治”是战后英国政治的一个显著特点,体现了战后英国政治发展的趋向,是政党、国家与民众利益相互磨合的政治产物,体现了战后英国两党政治的灵活性与务实性。

16、法兰西第四共和国:

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史称法兰西第四共和国。

1945年法国光复后,环绕政体问题,各派政治力量展开激烈斗争。

1945年10月,法国全民公决,摈弃第三共和国,第四共和国成立。

1946年10月制宪议会通过新宪法,宣告第四共和国正式建立。

该宪法确立两院议会制,并对共和国总统的权力作了严格的限制。

由于法兰西第四共和国重蹈第三共和国之覆辙,在其政权的频繁更迭中艰难地度过了它12年短暂的历史。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的崩溃,充分说明西方议会多党制不是万能灵丹,值得后世深刻反思。

 

17、杜鲁门“公平施政”:

二战后杜鲁门政府为解决战后一系列国内问题的重要举措。

1945年1月5日,杜鲁门在提交国会年度咨文中,正式提出“公平施政”的政策纲领,其核心是通过立法保障美国普通公众的经济权利。

主要举措:

1946年通过《就业法》扩大社会保险范围,提高最低工资限额;建造廉价公共住宅;要求制定保障民权的立法;扩大联邦政府对教育的援助;保护和开发自然资源。

公平施政,实质上是罗斯福新政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继续和扩大,对美国是由战时经济转向和平经济起了重要作用。

▲18、柏林危机:

 

19、《部分禁试条约》:

《部分禁试条约》是美苏在核时代签署的第一个限制军备竞赛的条约。

随着冷战的发生,美苏进行了军备竞赛,特别是核核军备竞赛。

1963年8月5日,美、英、苏三国在联合国秘书长的见证下,正式在莫斯科签署了《禁止在大气层、外空与水下核武器实验条约》(简称《部分禁试条约》)。

条约规定:

各缔约国保证在其管辖或控制的大气层、大气层范围外、水下禁止、防止并且不进行任何其他核爆炸;缔约各方保证不引导、鼓励或以任何方式参加核试验;但美苏仍然可以进行地下核试验。

该条约的签订对美苏的核军备竞赛有制约作用,有利于防止核扩散,得到了绝大多数国家的支持,但该条约也是美苏试图垄断核武器的产物。

20、新东方政策:

1969年,联邦总理勃兰特实行的旨在改善同苏联以及东欧关系正常化、承认民主德国的外交政策。

该政策实施的具体步骤是:

1)承认民主德国;2)同苏东国家签订相互放弃使用武力条约并承认现存的奥得—尼斯河边界;3)削减苏联和美国驻东、西德的军队人数;4)建立欧洲安全体系。

新东方政策改善了同苏联和东欧国家以及两个德国之间的关系,缔结了相应的条约。

新东方政策的实质就是联邦德国承认了战后欧洲的现状,同时试图改善欧洲内部的各种关系,以求德国的统一。

新东方政策是联邦德国在国际政治舞台去重新发展重要作用的开端和标志,促进了世界战略格局多元化趋势,有利于东西方关系的缓和。

21、不结盟运动:

针对冷战年代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严重对抗殃及广大中、小国家的情况,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总统铁托的努力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会议通过了《会议宣言》和《关于战争的危险和呼吁和平声明》,对不结盟运动的宗旨以及原则做成了明确的规定:

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支持各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以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斗争;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文化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和霸权主义;呼吁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顺应了历史潮流,是“万隆精神”的进一步弘扬光大,它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形成,并逐渐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

22、文化大革命:

指1966年11月—1976年10月,在中国由于毛泽东对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错误估计而错误发动和领导,被林彪和江青两个反动集团所利用,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政治运动。

1965年11月上海《文艺报》发表对《海瑞罢官》的批判揭开了这场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直到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才宣告“革命”结束。

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体现了中国探求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中所经历的曲折过程,它以尖锐的形式暴露出中共和国家的工作和体制等方面存在的严重缺陷,并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23、巴勒斯坦战争:

亦称“第一次中东战争”。

1948年5月14日午夜,由于以色列不顾阿拉伯国家的反对,在美英支持下,按照联合国决议建国,激起了阿拉伯国家的强烈反对而引起的战争。

次日凌晨,即以色列建国第二天,埃及、约旦、黎巴嫩和伊拉克5国即向以色列宣战。

这场战争断断续续地打了9个多月,在联合国的调解下,于1949年7月20日全面停战。

通过这次战争,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4/5的土地,达2.07万平方公里,比联合国决议规定的犹太人国家的面积还多6700平方公里,并驱逐了96万巴勒斯坦人。

战争遗留下“边界问题”和“难民问题”,为日后再次爆发战争埋下的祸根。

 

▲24、埃维昂协议:

亦称“阿法协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政府被迫于1962年3月18日在法国的埃维昂同阿尔及利亚签订的关于结束法国在阿尔及利亚殖民统治的协议。

协议主要内容有:

自1962年3月19日起,在阿尔及利亚全境结束军事行动,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人民有权行使自决权,成立一个独立和主权国家,承认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为“合法新政治组织”;3一6个月之内,举行公民投票,决定阿尔及利亚是否独立;法国3年内分批从阿尔及利亚撤出全部军队。

同年7月3日,阿尔及利亚进行公民自决投票后宣布正式独立。

《埃维昂协议》结束了法国在阿尔及利亚133年的殖民统治。

25、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苏联在古巴设置导弹基地引起的苏美之间的冲突。

1962年10月,美国空军侦察发现苏联在古巴设置导弹危机。

22日,美国肯尼迪宣布对古巴实行海上封锁,以阻断正在运往古巴的武器运输线,并以战争相威胁。

28日,赫鲁晓夫被迫同意停止在古巴建导弹基地,并从古巴撤出苏联的导弹。

古巴导弹危机开创了美、苏关系既对抗又对话、既斗争又妥协的新阶段。

苏联在危机期间深受屈辱,决心全力发展核武器,导致两个超级大国新的激烈争夺。

26、日内瓦协定:

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中、,苏、美、英、法、朝鲜、越南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举行的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会议协定。

其主要内容是:

在北纬十七度以南、9号公路稍北划定一条临时军事分界线,越军在线北集结,法军在线南集结;与会国保证尊重印支三国的独立、主权和内政不受干涉;印支三国将分别举行全国的自由选举。

但美国最后没在宣言上签字。

1955年10月,指示南越建立“越南共和国“。

日内瓦协定是印度支那人抗法战争的成果,该协定的签订结束了自1946年至1957年的印度支那战争。

27、蒙巴顿方案:

1947年英国政府制定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的方案。

该方案规定:

印度分为印度教徒的印度斯坦国家和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国家,两国均获自治领土;各土邦可自己决定加入任何一个自治领。

这个方案为当时的主要政党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所接受。

1947年7月18日英国议会正式通过《印度独立法案》,宣布8月15日起印巴正式分立为两国。

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从此告终,但这个方案给独立后的印、巴留下严重的祸根,极大地扩大了国大党与穆盟的分歧,以及印度教与穆斯林之间的冲突。

▲28、意大利“六党协议”:

▲29、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从1950年开始南斯拉夫在工人自治基础上逐步确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制度。

主要内容是:

①在物质生产领域建立联合劳动基层组织、劳动组织和联合劳动复合组织,由劳动者选举工人委员会进行管理;②在社会事业部门建立自治利益共同体和其他自治组织以及社会政治共同体等自治形式;③在区、自治省和共和国以及联邦,建立代表团制议会,作为劳动人民的直接政权。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是根据南斯拉夫本国情况采用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体系,是在南斯拉夫的具体条件下开创的独立自主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30、团结工会:

即“波兰独立自治团结公会”,简称团结工会。

1980年的波兰事件中由罢工工人自发建立的全国性的工会组织。

1980年7月波兰爆发全国性罢工,9月5日,成立了以瓦文萨为首的独立自治工会,宣传改革和民主、福利,获得不少工人的支持。

1982年10日,波兰政府宣布正式取缔团结工会。

1989年2月在波党的倡议下举行了圆桌会议,承认了团结工会的合法性,大大增强其政治势力。

1990年12月。

团结工会主席瓦文萨在总统选举中获胜出任波兰总统。

至此团结工会掌握了全部国家权力,取代波兰工人党成为执政组织。

团结工会的上台,标志波兰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同时,其成功的经验也不断地以各种形式被其他东欧共产国家的反对团体所重复,最后导致东欧集团的解散,以及1990年苏联的解体。

31、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87年10月召开的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确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和历史经验,做出了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它包括了两层含义:

一是中国已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二是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阶段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了,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

因此,党和国家现阶段的工作重点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该理论的提出,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2、石油输出国组织:

第三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为反对国际石油垄断资本的控制、维护成员国利益而建立的国际性组织。

1960年9月14日,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的代表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举行石油生产国会议,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告成立,简称“欧佩克”。

其宗旨是调和并统一各成员国的石油政策,并确定以最适宜的手段来维护成员国各自的和共同的利益。

它的成立意味着自19世纪末以来被西方成为“七姐妹”的七大石油公司垄断世界石油产业和贸易的局面开始被打破了。

随着成员国的增加,以及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与能源危机的加剧,欧佩克必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3、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事件。

34、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国内制度僵化而发展停滞,国外竞争巨大的局势而进行的改革。

这次改革分为三个阶段:

(1)1985年3月-1988年6月,以经济改革为主线,提出“加速战略”和对外“新思维”政策。

(2)1988年6月-1990年初,转向政治改革,苏共二十七大上,确定了“人道主义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改革目标,社会开始动荡,各种矛盾激化。

(3)1990年2月-1991年,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根本性变化,苏共二十八大通过《走向人道主义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和“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方针,社会出现全面危机,最终走向解体。

35、“撒切尔主义”:

1979年5月,撒切尔夫人就任首相。

面对英国经济地位江河日下的局面,她一改以往的凯恩斯主义政策,依据货币主义理论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控制通货膨胀,重振英国经济。

这些经济政策,被人们称为“撒切尔主义”。

主要内容包括:

奉行货币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实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福利制度;限制工会权力。

撒切尔主义实施的效果是明显的,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英国经济的发展,巩固了保守党的统治地位,但也产生了某些消极影响:

它使英国贫富差距拉大和南北经济鸿沟扩大,使英国经济出现了一些困难,这些问题的出现使“撒切尔主义”面临新的考验。

36、戴高乐主义:

戴高乐主义是二战后期至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初期,法国在处理战后国际关系问题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

其实质是民族主义,其核心是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独立,恢复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地位。

它的主要内容有:

反对美国在西方联盟中的霸权,谋求法国的领导地位;改善同苏联、东欧的关系,谋求东西方的缓和;积极发展同中国的友好关系;争取并实现了法德合作。

戴高乐主义的提出反映了西欧要求独立发展的政治倾向,表明西欧对外政策已开始摆脱对美国外交政策的依附状态。

37、“滞涨”危机:

是指经济低速发展与通货膨胀并存的现象。

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作用、长时期推行“凯恩斯主义”解救生产过剩危机的负面影响及石油危机中冲击等原因,从70年代初至9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陷入了“滞涨”:

生产停滞、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事业严重,外贸增长趋缓。

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滞涨,是经济危机周期规律的特殊体现,曾长期困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二、简答题:

1、简述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

所谓雅尔塔体系,就是美、苏、英三大国(主要是美、苏两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至战后初期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达成有关结束战争、安排战后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一系列协议而确立的国际关系体制。

 

(1)如何最后打败德、日法西斯,如何处理战败国,以防止法西斯势力东山再起。

(2)重新绘制战后欧亚地区的政治版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归属与边界。

(3)建立联合国组织,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

(4)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地实现托管计划,在世界范围内提倡和平、民主、独立的原则,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由此可见,雅尔塔体系的特点是划分大国的势力范围以及维持战后大国之间的合作。

美英苏三大国创立雅尔塔体系的初衷是企图依靠大国一致的原则,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借助与联合国组织,缓和彼此间的分歧和矛盾,使世界由战争转入和平。

但是,随着二战的结束及战后新一轮大国争夺的开始,雅尔塔体系不仅没有消除三大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反而为战后国际关系播下了许多矛盾和冲突的种子,对战后世界秩序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2、简述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会员国应当遵守的7项原则。

1945年6月25日联合国通过了《联合国宪章》和作为宪章组成部分的《国际法院规约》。

10月24日正式生效。

按照宪章规定:

联合的宗旨:

(1)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

(2)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

(3)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的国际问题,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的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

(4)构成一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以达到上述共同目的。

为了实现上述宗旨,宪章还规定了联合国本身以及会员国在一切行动中应作为法律义务而遵守的原则:

(1)会员国主权平等;

(2)各会员国应该忠实履行宪章规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