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审计学》教学大纲.docx
《本科《审计学》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科《审计学》教学大纲.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本科《审计学》教学大纲
《审计学》教学大纲
(2010年春季)
课程:
审计学(Auditing)
课程类别:
会计专业核心课程
参考资料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审计》,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4
预备知识
本课程为会计学专业注册会计师方向的核心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预备知识包括中级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分析方法。
教学目的
⒈将审计纳入复合型和应用型的轨道,试图引导学生从集合科学和应用科学的角度去把握审计学科;
⒉传授审计的基本观念、方法和最新实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方式;
⒊通过经典试题式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
知识和技能要求
⒈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
⒉审计责任和审计目标的确定;
⒊计划审计工作和重要性的运用;
⒋风险评估和分析程序的运用;
⒌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和实务;
⒍审计循环的内控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⒎审计抽样方法的运用;
⒏审计意见的形成。
《审计学》教学要点
第一章注册会计师审计职业特点
⒈了解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起源和发展
注册会计师审计从形成到发展,经历了详细审计阶段、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会计报表审计阶段。
⒉理解审计的概念
审计是为确定关于经济行为及经济现象的结论和所制定的标准之间的一致程度,而对这种结论有关的证据进行客观收集、评定,并将结果传达给利害关系人的有系统的过程。
⒊了解审计的类别
审计按目的和内容不同,分为会计报表审计、经营审计和合规性审计。
⒋理解审计的方法
(1)账项基础审计
目的:
防止和发现错误与舞弊;
方法:
对会计凭证和账簿进行详细检查。
(2)制度基础审计
目的:
鉴证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
方法:
在评价内部控制基础上的抽样。
(3)风险导向审计
目的:
鉴证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
方法:
在评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基础上,设计并执行有针对性的测试程序,以合理发现重大错报。
⒌了解审计监督体系
审计按不同主体划分为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并相应形成三类审计组织机构,共同构成审计监督体系。
⒍理解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其他审计的关系
审计监督体系三方面,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各司其职,泾渭分明的在不同领域实施审计,它们各有特点,相互不可替代,因此,不存在主导和从属的关系。
第二章注册会计师管理制度
⒈了解注册会计师考试与注册登记
根据《注册会计师法》规定,申请成为执业注册会计师的申请人,应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全科成绩合格,并从事审计业务两年以上的,可以向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册会计师协会申请注册。
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申请人应当准予注册,并报财政部备案。
⒉了解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范围
⒊了解会计师事务所的设立与审批
传统上,合伙或独资制是专业人士执业的主要组织形式。
有限责任制受到对其宽松的有限责任与其所从事的专业鉴证活动应当承担的专业责任不相称的普遍质疑,一般公司的纯粹盈利性与会计职业本身特有的非纯粹盈利性也产生一系列角色冲突。
有限责任合伙制集中了合伙制和有限责任制的优点,目前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⒋了解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
1853年爱丁堡会计师协会成立,英国首开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律之先河。
2002年7月,美国国会颁布萨班斯-奥克斯莱法案(Sarbanes-Oxleyact),从法律层面上宣告了行业自律模式的终结,正式确立了外部监管模式。
第三章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
⒈区分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提交审计的会计资料真实、合法、完整,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会计责任。
在审计报告中清楚地表达对会计报表整体的意见,并对出具的审计报告负责,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
⒉理解导致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可能的原因
⒊理解法律责任的种类
注册会计师因违约、过失或欺诈给被审单位或其他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按照有关法律和规定,可能被判负行政责任、民事责任或刑事责任。
第四章 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
⒈掌握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
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的基本内容包括:
鉴证业务的定义、要素和目标;业务承接;鉴证业务的三方关系;鉴证对象;标准;证据;鉴证报告。
⒉掌握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质量控制准则
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质量控制准则的基本内容包括:
质量控制制度的目的和要素;对业务质量承担的领导责任;职业道德规范;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和保持;人力资源;业务执行;业务工作底稿;监控、记录。
第五章 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概念框架
⒈了解职业道德基本原则
诚信、独立、客观、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保密、职业行为。
⒉理解职业道德概念框架的内涵
旨在提供解决职业道德问题的思路,要求:
(1)识别对遵循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威胁;
(2)评价已识别威胁的重要程度;(3)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消除威胁或将其降至可接受水平。
⒊识别对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威胁
(1)自身利益威胁:
经济利益或其他利益对职业判断或行为产生不当影响。
(2)自我评价威胁:
对以前判断或服务的结果做出不恰当评价,并且将据此形成的判断作为当前服务的组成部分。
(3)过度推介威胁:
过度推介客户或雇佣单位的某种立场或意见,以致其客观性受到损害。
(4)密切关系威胁:
与客户或雇佣单位存在长期或亲密的关系,而过于倾向他们的利益,或认可他们的工作。
(5)外在压力威胁:
受到实际的压力或感受到压力(包括实施不当影响的意图),而无法客观行事。
⒋了解防范措施
(1)由行业、法律法规或监管机构规定的防范措施;
(2)工作环境中的防范措施。
第六章 审计、审阅和其他鉴证业务对独立性的要求
⒈了解独立性的概念框架
独立性概念框架要求:
(1)识别对独立性的威胁;
(2)评价已识别威胁的重要程度;(3)必要时采取防范措施消除威胁或将其降至可接受水平。
⒉理解威胁独立性的情形和防范措施
(1)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项目组成员或其直系亲属在审计客户中拥有直接经济利益或重大间接经济利益
产生重大的自身利益威胁,没有任何防范措施可以将这种威胁降至可接受水平。
(2)审计项目组某一成员的近亲属在审计客户中拥有直接经济利益或重大间接经济利益
产生自身利益威胁,防范措施主要包括:
由近亲属尽快处置全部经济利益,或处置足够数量的经济利益,以使剩余经济利益不再重大;由项目组之外其他的注册会计师复核审计项目组成员所执行的工作;将该人员调离审计项目组。
(3)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项目组成员或其直系亲属在可以对审计客户施加控制的实体中拥有直接经济利益或重大间接经济利益,并且审计客户对于该实体重要
产生重大的自身利益威胁,没有任何防范措施可以消除这种威胁或将其降至可接受水平。
(4)通过会计师事务所的退休金计划在审计客户中拥有直接或重大间接经济利益
产生自身利益威胁。
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威胁的重要程度,并在必要时采取防范措施消除威胁或将其降至可接受水平。
(5)项目合伙人所在分部的其他合伙人或其直系亲属在该审计客户中拥有直接经济利益或重大间接经济利益
产生重大的自身利益威胁,没有任何防范措施可以消除这种威胁或将其降至可接受水平。
(6)为审计客户提供非审计服务的其他合伙人、管理人员或其直系亲属在审计客户中拥有直接经济利益或重大间接经济利益
除非该合伙人或管理人员的参与程度极低,否则将产生重大的自身利益威胁,没有任何防范措施可以消除这种威胁或将其降至可接受水平。
(7)执行审计业务的项目合伙人所在分部的其他合伙人、或向审计客户提供非审计服务的合伙人或管理人员的直系亲属在审计客户中拥有经济利益
只要取得该经济利益是该直系亲属作为审计客户的雇员所享受的权利(例如通过退休金或股票期权计划),并且在必要时可以采取防范措施消除威胁或将其降至可接受水平,就不应视为损害了独立性。
如果该直系亲属拥有或取得了处置该经济利益的权利,或者在股票期权中,有权行使期权,则应当尽快处置或放弃该经济利益。
(8)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项目组成员或其直系亲属在某一实体拥有经济利益,同时审计客户也在该实体拥有经济利益
可能产生自身利益威胁。
如果该利益并不重大,并且审计客户不能对该实体产生重大影响,则可认为独立性未受到损害。
如果该利益对任何一方是重大的,并且审计客户可以对该实体产生重大影响,则没有任何防范措施可以将威胁降至可接受水平,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处置该利益,或者解除审计业务约定或拒绝接受审计业务委托。
拥有这种重大利益的成员,在成为审计项目组成员之前,应当处置全部经济利益,或处置足够数量的利益,使剩余利益不再重大。
(9)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项目组成员或其直系亲属在某一实体拥有经济利益,并且知悉审计客户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或具有控制权的所有者也在该实体拥有经济利益
产生自身利益、亲密关系或外在压力威胁,防范措施主要包括:
将拥有经济利益的审计项目组成员调离审计项目组;由项目组之外其他的注册会计师复核该审计项目组成员所执行的工作。
(10)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项目组成员或其直系亲属作为信托业务的受托人在审计客户中拥有直接经济利益或重大间接经济利益
产生自身利益威胁,只有在符合下列条件时,才允许拥有上述利益:
受托人、其直系亲属或会计师事务所均不是信托的受益人;通过信托而在审计客户中拥有的经济利益对该信托并不重大;该项信托不对审计客户产生重大影响;受托人、其直系亲属或会计师事务所对与审计客户经济利益有关的投资决策没有重大影响。
(11)其他相关人员在审计客户中拥有任何已知的经济利益
其他相关人员:
其他合伙人和专业人员或其直系亲属;与审计项目组成员关系密切的人员。
产生自身利益威胁,防范措施主要包括:
将存在这种个人关系的审计项目组成员调离审计项目组;不允许该项目组成员参与任何有关该审计业务的重大决策;由项目组之外其他的注册会计师复核该审计项目组成员所执行的工作。
(12)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及其直系亲属、员工及其直系亲属从审计客户处获得直接经济利益或重大间接经济利益(例如,通过继承、馈赠或由于合并产生的)
如果会计师事务所获得经济利益,应当立即处置全部直接经济利益,并处置足够数量的间接经济利益以使剩余经济利益不再重大,或解除业务约定;如果审计项目组成员或其直系亲属获得经济利益,该人员应当立即处置全部直接经济利益,并处置足够数量的间接经济利益以使剩余经济利益不再重大,或者将该项目成员调离项目组。
如果非审计项目组成员或其直系亲属获得经济利益,应当尽快处置全部直接经济利益,并处置足够数量的间接经济利益以使剩余经济利益不再重大。
第七章 审计目标
1.理解审计总目标
审计总目标从查错防弊,逐渐演变为判定会计报表是否公允,并发表意见。
2.掌握审计具体目标及其确定
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包括:
发生;完整性;准确性;截止;分类。
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包括:
存在;权利和义务;完整性;计价和分摊。
与列报(披露)相关的认定包括:
发生以及权利和义务;完整性;分类和可理解性;准确性和计价。
3.理解审计范围
第八章审计计划
⒈理解审计计划
⒉掌握审计重要性的概念及其运用
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中错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
⒊掌握审计风险的概念及其构成
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由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组成,其中重大错报风险可分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计划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水平
⒋掌握重要性、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
第九章审计证据
1.掌握审计证据的种类
注册会计师所获取的审计证据,可以按其外形特征分为实物证据、书面证据、口头证据和环境证据四大类。
2.掌握审计证据的特性
充分性和适当性是审计证据的两大特性。
充分性是对审计证据数量上的要求,适当性是对审计证据质量上的要求。
3.掌握审计证据获取的程序和方法
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三类审计程序,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获取审计证据:
检查记录或文件,检查有形资产,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程序。
第十章审计抽样
1.理解审计抽样的定义和种类
审计抽样是指注册会计师对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中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使所有抽样单元都有被选取的机会。
审计抽样可分为:
统计抽样与非统计抽样;属性抽样与变量抽样。
2.重点理解样本的设计
注册会计师在设计样本时,应当考虑以下因素:
审计目的,审计对象总体与抽样单位,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可信赖程度,可容忍误差,预期总体误差,分层。
3.掌握样本选取的方法
注册会计师可采用统计抽样或非统计抽样方法选取样本,常用的选样方法包括使用随机数表或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选样、系统选样和随意选样。
4.掌握控制测试中的抽样方法
属性抽样的具体方法包括:
固定样本量抽样、停—走抽样和发现抽样。
5.掌握实质性测试中的抽样方法
变量抽样的具体方法包括:
均值估计抽样、比率估计抽样和差额估计抽样和概率比例规模抽样。
第十三章风险评估
⒈掌握风险评估程序
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下列风险评估程序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内部其他相关人员;分析程序;观察和检查。
⒉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注册会计师应当从下列方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被审计单位的性质;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⒊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
内部控制包括下列要素:
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对控制的监督。
⒋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在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下列审计程序:
(1)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整个过程中识别风险,并考虑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
(2)将识别的风险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错报的领域相联系;(3)考虑识别的风险是否重大;(4)考虑识别的风险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注册会计师应当关注下列事项和情况,可能表明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错报风险(28项):
(1)在经济不稳定的国家或地区开展业务;
(2)在高度波动的市场开展业务;(3)在严厉、复杂的监管环境中开展业务;(4)持续经营和资产流动性出现问题,包括重要客户流失;(5)融资能力受到限制;(6)行业环境发生变化;(7)供应链发生变化;(8)开发新产品或提供新服务,或进入新的业务领域;(9)开辟新的经营场所;(10)发生重大收购、重组或其他非经常性事项;(11)拟出售分支机构或业务分部;(12)复杂的联营或合资;(13)运用表外融资、特殊目的实体以及其他复杂的融资协议;(14)重大的关联方交易;(15)缺乏具备胜任能力的会计人员;(16)关键人员变动;(17)内部控制薄弱;(18)信息技术战略与经营战略不协调;(19)信息技术环境发生变化;(20)安装新的与财务报告有关的重大信息技术系统;(21)经营活动或财务报告受到监管机构的调查;(22)以往存在重大错报或本期期末出现重大会计调整;(23)发生重大的非常规交易;(24)按照管理层特定意图记录的交易;(25)应用新颁布的会计准则或相关会计制度;(26)会计计量过程复杂;(27)事项或交易在计量时存在重大不确定性;(28)存在未决诉讼和或有负债。
作为风险评估的一部分,注册会计师应当运用职业判断,确定识别的风险哪些是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错报风险(简称特别风险)。
在确定哪些风险是特别风险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在考虑识别出的控制对相关风险的抵消效果前,根据风险的性质、潜在错报的重要程度和发生的可能性,判断风险是否属于特别风险。
第十四章风险应对
⒈了解进一步审计程序
进一步审计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针对评估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包括披露)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进一步审计程序的类型包括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和分析程序。
⒉熟悉控制测试
控制测试与了解内部控制的目的不同,但两者采用审计程序的类型通常相同,包括询问、观察、检查和穿行测试。
此外,控制测试的程序还包括重新执行。
两次测试的时间间隔不得超过两年,也不应将所有拟信赖控制的测试集中于某一次审计,而在之后的两次审计中不进行任何测试。
⒊熟悉实质性测试
实质性程序包括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细节测试以及实质性分析程序。
细节测试适用于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的测试,尤其是对存在或发生、计价认定的测试。
对在一段时期内存在可预期关系的大量交易,注册会计师可以考虑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
第十五章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审计
⒈了解销售与收款循环的业务流程
⒉掌握主营业务收入审计
运用分析性复核方法,分析与收入相关的重要比率,本期和上期的重要变动和异常变动;实施截止期测试,确定被审计单位主营业务、收入业务的会计记录归属期是否正确。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应该注意把握三个与主营业务收入确认有着密切关系的日期:
一是发票开具日期或者收款日期;二是记账日期;三是发货日期(服务业则是提供劳务的日期)。
⒊掌握应收账款函证
注册会计师应选择以下项目作为函证对象:
大额或账龄较长的项目;与债务人发生纠纷的项目;关联方项目;主要客户项目;余额为零的项目;非正常的项目。
发函的最佳时间应是与资产负债表日接近的时间。
注册会计师应当直接控制询证函的发送和回收。
对积极式函证未收到回函的,应考虑采用追加或替代程序予以查明。
第十六章 采购与付款循环的审计
⒈了解购货与付款循环的业务流程
⒉了解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
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应包括:
预算制度;授权批准;账簿记录;职责分离;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区分;固定资产的处置制度;定期盘点和维护保养。
⒊掌握应付账款的实质性测试审计程序
对应付账款进行分析性复核时应考虑本期和上期的异常波动,考虑被审计单位偿债能力。
为了防止企业低估负债,注册会计师应审查被审计单位有无故意漏记应付账款。
⒋掌握固定资产的实质性测试审计程序
固定资产的实质性测试审计程序包括:
账面余额的实质性程序、累计折旧的实质性程序、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实质性程序。
其中,账面余额的实质性程序包括:
获取或编制固定资产及累计折旧分类汇总表;分析性复核;检查固定资产的增加;检查固定资产的减少;检查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的核算是否符合会计制度的规定;检查固定资产的所有权;实地观察;调查未使用和不需用的固定资产;检查固定资产的抵押、担保情况;检查有无与关联方之间的固定资产购售活动。
第十七章 生产与存货循环的审计
⒈了解生产循环的业务流程
计划和安排生产(生产通知单)---->发出原材料(领发料凭证)---->生产产品---->核算产品成本(成本计算单)---->储存产成品(入库单)---->发出产成品(出库单)
⒉掌握存货成本审计
直接材料成本的审计通常需要审阅材料和生产成本明细账,抽查有关费用凭证,验证产品直接耗用材料的数量、计价和材料费用的分配是否真实、合理。
主营业务成本的审计主要通过审阅主营业务成本明细账、库存商品明细账等记录并核对有关凭证;编制生产成本及销售成本倒轧表,与总账核对。
⒊掌握生产循环的分析性复核
对生产循环的相关项目运用简单比较法进行分析性复核,主要是判断其总体合理性,确定审计的重点。
比率分析法运用的主要指标为存货周转率和毛利率,前者用以衡量销售能力和存货是否积压,后者反映盈利能力,用以衡量成本控制及销售价格的变化。
⒋掌握存货的监盘程序
在被审计单位盘点存货前,注册会计师应当观察盘点现场,确定应纳入盘点范围的存货是否已经适当整理和排列,并附有盘点标识。
注册会计师应当进行适当的抽查,将抽查结果与被审计单位盘点记录核对,并形成相应记录。
注册会计师应当特别关注:
(1)存货的移动情况,防止遗漏或重复盘点;
(2)存货的状况,观察被审计单位是否已经恰当地区分所有毁损、陈旧、过时及残次的存货;(3)盘点日前后存货收发及移动的凭证,检查库存记录与会计记录期末截止是否正确。
⒌掌握存货计价审计和截止测试
进行计价审计时,注册会计师首先应对存货价格的组成内容予以审核,然后按照所了解的计价方法对所选择的存货样本进行计价审计,但应排除企业已有计算程序和结果的影响,独立审计。
购货交易正确截止的关键在于:
存货实物纳入盘点范围的时间与存货引起的借贷双方会计科目的入账时间都处于同一会计期间。
第十九章投资与筹资循环的审计
⒈掌握短期借款的实质性测试
短期借款的实质性测试程序包括:
函证短期借款的实有数,审查短期借款的增加,复核短期借款利息。
⒉掌握长期借款的实质性测试
长期借款的实质性测试程序包括:
对年度内增加的长期借款,应检查借款合同和授权批准,了解借款数额、借款条件、借款日期、还款期限、借款利率,并与相关会计记录相核对;向银行或其他债权人函证重大的长期借款;检查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是否已转列为流动负债;计算长期借款在各个月份的平均余额,选取适用的利率匡算利息支出总额,并与财务费用的相关记录核对,判断被审计单位是否高估或低估利息支出,必要时进行适当调整;检查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审查企业抵押长期借款的抵押资产的所有权是否属于企业,其价值和现实状况是否与抵押契约中的规定相一致;确定长期借款是否已在资产负债表上充分披露。
⒊掌握应付债券的实质性测试
应付债券的实质性测试程序包括:
审查债券交易的有关原始凭证;审查应计利息、债券折(溢)价摊销及其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函证“应付债券”账户期末余额。
⒋掌握股本的实质性测试
股本的实质性测试程序包括:
审阅公司章程和股东大会、董事会会议记录;检查股东是否按规定出资;索取股本明细表;检查股票的发行、收回等交易活动;函证发行在外的股票;检查股票发行费用的会计处理;检查股本是否已在资产负债表上恰当披露。
⒌掌握投资的实质性测试
投资的实质性测试程序包括:
分析性复核;实地盘点投资资产,并审查账实是否相符;审查投资的入账价值和投资收益;审查长期投资业务是否符合国家的限制性规定;审查长期投资的核算方法;审查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在分类上相互划转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确定投资是否已在资产负债表上恰当披露。
第二十章 货币资金的审计
⒈掌握库存现金审计重要的实质性测试程序
库存现金审计重要的实质性测试程序包括:
监盘库存现金、抽查大额现金收支、审查现金收支的正确截止、检查外币现金的折算方法和检查库存现金的披露。
⒉掌握银行存款审计重要的实质性测试程序
银行存款审计重要的实质性测试程序包括:
分析性复核程序、取得并审查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函证银行存款余额、抽查大额银行存款的收支和审查银行存款收支的正确截止。
第二十一章对舞弊和法律法规的考虑
⒈了解舞弊的涵义
舞弊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
舞弊发生的因素为:
动机/压力;机会;借口/合理化。
舞弊的种类包括:
侵占资产;对财务信息做出虚假报告。
⒉识别和评估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
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属于需要注册会计师特别考虑的重大错报风险,即特别风险。
对财务信息作出虚假报告导致的重大错报通常源于多计或少计收入,注册会计师应当假定被审计单位在收入确认方面存在舞弊风险(有错推定),并应当考虑哪些收入类别以及与收入有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