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散文阅读综合提能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608891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散文阅读综合提能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散文阅读综合提能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散文阅读综合提能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散文阅读综合提能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散文阅读综合提能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散文阅读综合提能练.docx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散文阅读综合提能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散文阅读综合提能练.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散文阅读综合提能练.docx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阅读综合提能练

“散文阅读”综合提能练

“散文阅读”综合提能练

(一) 写人叙事类

(时间:

30分钟 满分:

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

旧戏台

胡容尔

这座戏台,在暮风中寂寂地衰败着。

黄昏挑起几缕绛红的晚霞,斜斜地搭在了她老旧的前脸儿上。

抬眼望去,高处四角飞翘的屋脊上,长满了杂草,还有几株低矮的梧桐。

茂盛的草木,在黛色的瓦片缝隙间,没心没肺地招摇着。

而低处摊开的长方体的台面,如同一只过期了的粉盒,被随手抛掷在幽暗的巷子深处,透着一抹洇开的荒凉和失落。

初见这座戏台,是在遥远的少年时。

那一年,我十岁,随外婆搭车来城里。

外婆进城,不为别的,只为看戏。

当时,这里有当地最有名的角儿。

五月,淡紫色的桐花开得正欢。

掩映在细碎花影中的戏台,宛如一个淡紫色的梦境。

我们来时,台上演着的是《玉堂春》,密匝匝的锣鼓点儿,正一阵阵响得紧。

扮演苏三的美娇娘,穿着一身青色的罗裙,挥舞着长长的水袖,步步生莲,咿咿呀呀、幽幽咽咽地唱着、诉着,只觉耳畔有流莺啼转、泉水叮咚,无比曼妙动听。

再看那张粉白里透着嫣红的俏脸上,一双细长的丹凤俊眼,左顾右盼,波光流转,好似于人山人海中呼啦啦浮出了一座春天的花园,桃花红、杏花粉、梨花白,令人眼花缭乱,真有说不出的风流缱绻。

其实,台下,又何尝不是戏台呢?

只不过,观众成了演员。

你且看去,台上的艺人演得热闹,台下的众人也看得热闹。

有时,台下的剧本,比台上还出彩。

我也曾偷偷地溜到后台,看旦角们弄妆、听琴师们调弦。

没人顾得上理会一个小女孩的好奇心。

不消说,戏外的她们,正在为演绎别人的故事做铺垫。

管弦吱呀,丝竹悠扬,嘈嘈切切,一场场好戏即将开场。

只不知,台下的她们,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是否能游刃有余地穿梭于戏里戏外。

从繁华到落寞,旧戏台,昭示着人世间的沧桑和变迁。

这座方寸之间的戏台,已远远滞后于人们挑剔的审美理念。

今人的眼睛,早被现代化流光溢彩的剧场所诱惑。

说到底,终究是我们辜负了眼前的戏台。

这一路风尘仆仆地行来,山一程,水一程,辜负了的何止是这戏台?

还有那人、那事和那截青葱岁月,都被漫不经心地搁置,被生硬地冷落和怠慢了呀。

旧戏台回不到从前了,我也一样。

当年那个扎着两条羊角辫、穿着粉红碎花小袄、依偎在外婆怀中看戏的小女孩,已在似水流年中走失,一去不复返了。

一去不复返的,还有我亲爱的外婆。

台上台下,千呼万唤,再也寻不到外婆美丽的容颜了。

是的,那个装满外婆一世情缘的屋子,就是外婆的戏台。

她在自己搭起的戏台上,唱念做打,嬉笑怒骂。

身处不同阶段的她,扮演着不同身份的角色,最后连缀成她长长的、多彩的一生。

如今,外婆的戏台也旧了,空无一人。

人间举步皆戏台。

你我在他人的戏中,饰演着分量不同的角色,而别人又在你我的戏中,占据着位子。

主角也好,配角也罢,龙套也无妨。

哪一个人生,不是悲欣交集的呢?

薄薄的暮色中,我望着旧戏台,好像看着另一个自己。

那是暮年的我,顶着一头白发,颤巍巍地伫立在风中。

是的,总有一天,我也会如这旧戏台一样的颓败,淡了红颜、瘦了相思。

须知,人生的夕阳,自有她的可爱金贵。

一如这脚下的旧戏台,虽不再作浓情的悲欢离合的场子,却有了平素淡雅的生活休闲功能,每日里迎送在此下棋纳凉的人们。

谁又能否认,这不是对生命的另一种诠释呢?

人生有着无数的下一场,好戏还在后面。

在幽静的岁月深处,命运为你设置了许多谜语,只等你款款走向前来,俯下身去,逐一地揭晓答案,然后淡淡地欢喜。

站在只有我一个人的旧戏台上,轻捻时光,生命已被抻长。

笑容如渐涌渐涨的春水,在我脸上一点点地荡漾着、丰盈着,一直流向晚霞映红的天边……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的环境描写既写出了戏台如今的衰败景象,也暗示戏台曾经的繁华热闹。

B.文章运用细节描写手法对扮演苏三的美娇娘进行刻画,侧面烘托了戏台之于“我”的巨大魅力。

C.外婆在自己的人生戏台上谢幕了,她作为一个优秀的“演员”,也曾在“我”的戏台上上演精彩曲目。

D.文章从“我”少年时看戏写起,中间详略有别,回忆与感触紧密结合起来,时间线索清晰。

解析:

选D D项,文章开篇是立足现在的,少年时看戏是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全文时间是来回跳跃的,并没有以“时间”为线索。

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6分)

答:

  

 

 

解析:

首先回归文本找到画线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理解意思。

“说到底,终究是我们辜负了眼前的戏台”,关键词是“辜负”,要在文本中找出“辜负”的表现,如前文所说“从繁华到落寞,旧戏台,昭示着人世间的沧桑和变迁。

这座方寸之间的戏台,已远远滞后于人们挑剔的审美理念。

今人的眼睛,早被现代化流光溢彩的剧场所诱惑”,可理解为“我们被现代化流光溢彩的剧场诱惑,远离了戏台,荒废了戏台”;如下文所说“这一路风尘仆仆地行来,山一程,水一程,辜负了的何止是这戏台?

还有那人、那事和那截青葱岁月,都被漫不经心地搁置,被生硬地冷落和怠慢了呀。

旧戏台回不到从前了,我也一样”,可理解为“我们遗忘了曾经在戏台下看戏的生活和感动,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参考答案:

①我们被现代化流光溢彩的剧场诱惑,远离了戏台,荒废了戏台。

②我们遗忘了曾经在戏台下看戏的生活和感动,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3.文章标题为“旧戏台”,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写了哪些戏台。

(6分)

答:

  

 

 

 

解析:

此类题目一般按照由实到虚的顺序理解,先到文中圈出写“戏台”的句子,明确其表面的意思,如“这座戏台,在暮风中寂寂地衰败着”,这里所说的是实际的戏台,是曾经辉煌热闹、上演过一出出好戏,而今已然衰败的旧戏台;如“台下,又何尝不是戏台呢?

只不过,观众成了演员。

你且看去,台上的艺人演得热闹,台下的众人也看得热闹。

有时,台下的剧本,比台上还出彩”“台下的她们,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是否能游刃有余地穿梭于戏里戏外”,这里所说的“戏台”是指生活中的戏台,观众们在戏台下看戏的场景,就是一种生活戏台;如“已在似水流年中走失,一去不复返了”“一去不复返的,还有我亲爱的外婆。

台上台下,千呼万唤,再也寻不到外婆美丽的容颜了。

是的,那个装满外婆一世情缘的屋子,就是外婆的戏台。

她在自己搭起的戏台上,唱念做打,嬉笑怒骂。

身处不同阶段的她,扮演着不同身份的角色,最后连缀成她长长的、多彩的一生”“如今,外婆的戏台也旧了,空无一人”“人间举步皆戏台。

你我在他人的戏中,饰演着分量不同的角色,而别人又在你我的戏中,占据着位子。

主角也好,配角也罢,龙套也无妨。

哪一个人生,不是悲欣交集的呢”,这里所说的“戏台”是指人生的戏台。

参考答案:

①实际的戏台。

文中写了曾经辉煌热闹、上演过一出出好戏,而今已然衰败的旧戏台。

②生活的戏台。

文中写观众们在戏台下看戏的场景,就是一种生活戏台。

③人生的戏台。

文中写了外婆的戏台,实则是写了外婆的一生,是一种人生戏台;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戏,人间举步皆戏台。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5分)

不忍的句号

迟子建

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春光注定是参差不齐的。

三月,我离开故乡时,它还是一世界的白雪,可是到了广东,花间已是落英缤纷了。

一个似晴非晴的日子,我来到了南海丹灶镇的苏村,拜谒康有为故居。

一入苏村,看到的是一幅安恬的乡村生活图景:

青砖的民居旁蜷着打盹的狗,荷花在水塘里静悄悄地开。

挎着菜篮的妇女缓缓地通过石桥,耕牛在树下休憩,这一切,似乎都与我心目中康有为出生地的情景大相径庭,它是那么的和风细雨、欣欣向荣,没有丝毫的荒凉之气、沧桑之气。

青少年时代生活在这里的康有为,其心中日益积聚的政治“风暴”,缘何而来?

我对康有为的了解,基本上限于历史教科书上的“定义”,至于他个人的内心经历,不甚了了。

看过康有为故居,我很想走近他,了解他。

康有为发蒙读书时,萦绕耳际的除了诵读“四书五经”的声音,还有异乡战事中兵戈相击的声音。

这一“士”风与另一“仕”风的交汇,影响了康有为的人生,他日后心中积累的政治风暴,与这两股风的吹拂有关。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困,他痛恨朝野的“不作为”和软弱,痛恨洋人蚕食祖国的疆土。

这不安和愤懑压迫着他,难以解脱。

康有为似乎迷途了,他一度遁入风景秀丽的西樵山。

康有为的西樵山静坐,其实是想把自己幻化为一支可以烛照人生的蜡烛,这样他面对沉重的黑暗时,内心会有勇气。

康有为走出西樵山时,开始了更广博的读书,他的阅读不仅仅局限于历史、文学方面,而是扩展到自然科学上。

同时,他还对西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西学的科学民主与人道精神的渗透,与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的滋养,使康有为视野开阔起来,他恍然觉得“道”已在心中。

一八八八年,康有为离开故乡,向着京师北行,开始了他维新变法的旅程。

然而,康有为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康有为活了七十岁,但他的生命,在戊戌年他四十一岁时,已然终结。

尽管其后他在印度撰写了《大同书》,但他身上的勇气和锐气,在戊戌年后,已不复存在。

康有为曾请人在一枚印章上刻下了这样的文字:

“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

”可惜这些“眼界”并没有让他变得开阔和深刻,他在归来后反对的是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支持和参与的是张勋复辟。

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年,他还赴天津,为溥仪祝寿。

但康有为还是了不起的,“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使他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鼻祖,成为个性解放的先驱。

读过关于他的一些文字,我在四月份来到青岛。

广东的春天过去了,但青岛的春天正在高潮,桃花点点红,樱花簇簇白。

我去了康有为在福山路最后的寓所,门厅里摆放着一幅徐悲鸿先生画的康有为的肖像,他白发苍苍,目光温和,但这温和中却掩饰不住茫然。

他嘴角微蹙,似在咀嚼着荣辱和苍凉。

他坐在那里,坐在四月的微风中,看着来来往往的人。

我想,以他不羁的性情,他并不喜欢坐在画框中。

在他心中,那也是一种“牢”吧。

康有为的墓地,在浮山脚下,朝向大海。

拜谒他墓地的那天,是个晴好的日子。

本该是万木葱茏的时节,可墓地却衰草凄凄。

他的墓是圆形的,青白色。

远远看去,像是一个句号。

康有为就躺在这个句号中。

康有为五十六岁时,曾创办了《不忍》杂志。

我想他一生最不忍的,大概就是这个句号。

在广东南海的苏村,我看到的是康有为的起点,而在青岛,我看到的却是他的终点。

他的起点到终点,曲曲折折,波澜壮阔。

康有为离开这个世界,整整八十年了。

他墓地面前的大海,已不是一览无余的海了。

近年来迅速兴起的海景高层住宅,正逐渐地分割着他视野中的海。

大海破碎了。

不过康有为见过的海多了,见过的破碎的山河也多了,他不会介意的。

更何况,不管大海怎样被遮挡住,那海水在风暴来临时的惊涛拍岸之声,他仍能深切地感受到。

康有为最爱的,不正是这样的声音吗?

(摘编自《云烟过客》)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多次运用环境描写,但作用各不相同。

开头描写苏村乡村生活图景的安恬,是为了表现作者心中的疑惑,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B.作者善用肖像描写凸显人物形象,文章第八自然段对康有为的画像的描写,折射出他一生曲折的经历以及晚年回味人生时的复杂心境。

C.文章思路清晰,从广东南海苏村到青岛墓地,从近代到当下,笔触所及,无不表达了对康有为的崇敬之情。

D.文章结尾处,衰败的墓地与附近兴建的海景高层住宅形成强烈对比,表现康有为正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现实,表达了作者的遗憾之情。

解析:

选C “笔触所及,无不表达了对康有为的崇敬之情”错,从全文看,作者的情感除了有对康有为的祟敬之外,也含有对其保守思想的惋叹,以及对经济浪潮冲击下人们淡忘历史的遗憾。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的含义。

(6分)

答:

 

  

 

 

参考答案:

“不忍”本指康有为创办的杂志《不忍》以及他悲天悯人的情怀,此处是“不甘心”之意。

“句号”比喻康有为坟墓的形状,代表他生命的终结。

整句话表现了康有为对自己至死也未能实现其政治理想的不甘,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有为的理解和崇敬。

6.康有为活到了七十岁,作者为什么认为他在四十一岁时,生命已经终结?

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6分)

答:

 

  

 

 

参考答案:

“活到七十岁”是指他的自然生命终结,而四十一岁终结的是他的进步思想。

康有为在四十一岁以前,以天下为己任,励精图治,促成了“百日维新”,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鼻祖、个性解放的先驱,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四十一岁后,康有为身上的勇气和锐气不复存在,眼界不再开阔和深刻。

他反对孙中山革命,支持张勋复辟,站在了历史倒退的洪流中。

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在四十一岁时,他的生命已经终结”。

“散文阅读”综合提能练

(二) 写景状物类

(时间:

30分钟 满分:

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

田埂上的野花芳草

李汉荣

那天,我独自到郊外田野游逛,时值初夏,油菜正在结籽,小麦开始灌浆,田埂上花草繁密,清香扑鼻。

一丛丛、一团团、一簇簇,它们全神贯注地沉浸于自己的小小心事,酝酿着田园诗意,精心构思着代代相传的古老乡土艺术。

一些性急的野花已捧出了成熟的小果果,我采了几样放进嘴里,有的纯甜味,有的微甜带涩,有的不甜只涩,有的很苦涩。

我当然不能埋怨它们不可口,压根儿它们开花结果就不是为了让我吃。

它们是为了延续自己的生命而保存种子。

它们自私吗?

不,一点也不自私,它们没有丝毫的私心,也许它们本来无心,若说有心,那也是草木之心,草木之心者,天地之心也。

它们延续了自己的生命,也就延续了土地的春天,同时也就延续了蝴蝶的舞蹈事业和蜜蜂的酿造事业,延续了鸟儿们飞翔和歌唱的事业。

这样,其实也就延续了田园的美景,延续了人类的审美体验。

在公元前的周朝和春秋时代,我们的先人在原野一边耕种,一边吟唱,顺手拈来,脱口而出,就把身边手头的植物作为赋比兴的素材,唱进了风雅颂,在《诗经》三百余篇诗里,保存着上古植物的芬芳、露水和摇曳的身姿。

沿着诗的线索,沿着田园的阡陌,一路走来了陶渊明、孟浩然、王维、杨万里……簇拥在他们身边脚下,摇曳在他们视线里的,都是这些朴素的野花芳草。

兴许,他们还曾一次次俯下身子,爱怜地抚摸过它们,有时,就坐在地上,长久地凝视着它们,为它们纯真的容颜、纯真的美,而久久沉浸,在这种单纯的沉浸里,他们触摸到了天地的空灵之心,也发现了自己的诗人之心。

于是,他们捧出一首首饱含情感之露和灵思之美的诗,献给自然,献给原野,献给这些美好的植物,其实是献给了从大地上一茬茬走过的岁月,献给了一代代人类之心。

我看着阡陌上可爱的植物们,内心涌起了很深很浓的感情,对这些野花芳草们充满了由衷尊敬。

它们从远古一路走来,万古千秋,它们小心地保管着怀里的种子,小心地捧着手里的露水;万古千秋,它们没有将内心的秘密丢失,没有将手中的宝石打碎。

它们完好地保存了大地的景色,维护着田园的诗意。

它们是大自然的忠诚卫士,是田园诗的坚贞传人。

即使时间走到现代,文明已经离不开钢筋塑料水泥,它们也断然拒绝向非诗的生活方式投降,在僵硬的逻辑之外,依旧坚持着温婉的情思和纯真的古典品质。

瞧,此刻,我身旁这些花草,它们手中捧着的,仍是《诗经》里的露水,仍是陶渊明的种子,仍是孟浩然的气息。

我就想,我们手里也曾有过不少好东西,但是,一路上被我们有意无意地丢失了、摔碎了多少?

我长久地望着这些温柔的植物们,想起那些关于地球毁灭、动植物灭绝的不详预言和恐怖电影,想起我们充满忧患和灾变的地球,内心产生了深深的忧郁和恐惧,对“灭绝”则是十万八千个不愿意!

不说别的,就凭眼前这些温存、美好的植物,这些从上古时代启程,揣着《诗经》的露水,沿着唐诗和宋词的纵横阡陌,一路千辛万苦走来的野花芳草,这个世界就不该灭绝,而应该千秋万世延续。

是的,我们必须将纯真之美坚持下去,将自然之诗捍卫到底。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我听见,在南山之南,在田园远处,亲爱的陶渊明大哥,正向我招手、吟啸……(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段写“我”品尝了一些野果,味道各不相同,这引发了“我”对这些植物生命意义的感叹,并引起了下文对田园文化的思索。

B.从《诗经》到陶渊明,再到盛唐的山水田园派,中国诗歌里始终摇曳着朴素的植物的身姿,它们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和灵思。

C.本文描写了“我”深爱的田埂上的野花芳草,又描写了充满忧患和灾变的地球,形成对比,引发人们反思,深化主题。

D.结尾的“亲爱的陶渊明大哥”一句看似调侃,其实是作者借此表达对纯真之美和自然之诗亲近、认同以及坚守的态度。

解析:

选C 文中没有“描写”充满忧患和灾变的地球,只是“想起”。

2.野花芳草们被“由衷尊敬”的原因主要有哪两个方面?

请概括并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答:

 

  

 

 

解析:

本题题干已经明确要求从“两个方面”分析野花芳草们被“由衷尊敬”的原因,所以在答题时可以从野花芳草们的外在和内在两方面考虑。

外在方面可从自然(环境、物质等)的角度考虑:

第一段中的“为了延续自己的生命而保存种子”“延续了土地的春天”“延续了田园的美景”;第三段中的“它们完好地保存了大地的景色”可作为答题的依据。

内在方面可从文化(人文、精神、文明等)的角度考虑:

第二段它们被历代诗人吟咏过,留下了一首首饱含情感和灵思的诗;第三段中的“即使时间走到现代……依旧坚持着温婉的情思和纯真的古典品质”可作为答题依据。

参考答案:

①自然(环境、物质等)方面:

完好地保存了种子,延续了大地的春天,延续了田园的美景。

②文化(人文、精神、文明等)方面:

被历代诗人吟咏过,留下了饱含情感和灵思的诗歌,坚持着温婉的情思和纯真的古典品质。

3.这篇散文充满诗意,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6分)

答:

 

  

 

 

解析:

题干中“充满诗意”是关键词,作答时可以从语言特色、表达技巧等角度进行分析。

文章中作者运用修辞以及生动形象的语言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美景,而选取的描写对象是野花芳草,作者通过细腻的笔法、充沛的情感让文章有诗一般的意境,使读者身临其境。

此外,作者从野花芳草写起,进而写到中国的田园诗,把读者领进了诗的国度,让读者感受到浓浓的诗意。

参考答案:

①作者用词优美、典雅,且多用修辞,语言生动形象,使文章具有诗一般的意境和美感。

②作者写野花芳草重在抒情,语言细腻,感情充沛,富有感染力,使文章具有诗一般的抒情性。

③作者从野花芳草写到中国的田园诗,让读者感受到浓浓的诗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5分)

故乡的炊烟

周成新

炊烟是一根绳子,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

炊烟是母亲眼角的泪,穿过透明我能看见她的苍老。

炊烟是父亲脸上的皱纹,背靠它我能感受到他的内心。

清晨,炊烟是起床的号角。

我用它唤醒了整个村子。

放水,烧火,下面条。

临走时,我轻推父母的房门,告诉他们,我走了,锅里的面半掩着,起床后可不要忘了再热下。

随后,父母起床了,邻居起床了,整个村子全都醒了。

中午,炊烟是回家的小憩。

走在放学路上,我远远就能看见自家的炊烟。

一阵一阵地突突直冒,袅袅升起。

饭菜香吊起了我的食欲,紧接着便是一顿最美好的畅想。

饱餐之后,大家又开始各奔东西,忙里忙外。

傍晚,炊烟是劳累的归宿。

我漫不经心走在回家的路上,田埂上、码头边、小路旁,乡亲们收起锄头、钉耙、扁担,一个个全都拖着疲惫回到家中。

放下农具、放下书包,换下衣服、拾掇零碎。

然后,一家人围在桌前,踏实地吃着,美美地聊着。

不怕时间,不怕催促,有时很早,有时深夜。

最后上床睡个安稳。

风中的炊烟是个姑娘,一位、两位,一群、两群,相约着、簇拥着,腾空而跃,妖娆地舞弄身姿,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前或后。

无论走到哪,你都能看到她的美。

她从不害羞,从不遮脸,只要你愿意,何时何处都能见着她的舞。

雨中的炊烟是个勇士,柔弱中带着刚强,柔嫩中带着坚硬。

他用微笑去接纳无情的每一次,敞开自己的宽容和大度。

拥雨入怀,化作薄雾,将整个村子罩住。

最后,在空中徘徊,飘入空中,形成一处醉美的仙境。

雪中的炊烟是位母亲。

寒冷裹不住她的热情,积雪挡不住她的柔嫩。

她的爱一点一点地从灶膛升起,冲出烟囱,冲破屋顶。

积雪再厚也把持不住内心的感动,慢慢地一点一滴开始融化,最终化作泪水顺着屋檐快速流淌。

很快,整个屋顶又恢复了往日。

白天的炊烟有些透明,和云在一起,你很难看清她的脸。

长长的,一阵一阵直入天空,一眼望不到边际。

晚上的炊烟,再白也是黑色。

你想怎么看也看不到。

它喜欢与你东躲西藏,玩着捉迷藏的游戏。

只有循着烟味你才会得知它的存在。

一道一道地趁着黑夜偷偷上天。

你怎么找也找不到它的影子。

乡下农村,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很长很长,凸出屋顶的或方或圆的烟囱。

为了应对下雨,有的还会用瓦片、砖头或是铁皮斗笠半遮着。

农村的孩子放学或放假都要烧饭,尤其是放假。

几个小伙伴玩在一起,做功课在一起,烧饭也在一起。

灶膛里的火越旺,炊烟就越大。

大家常喜欢一边烧火,一边急跑到屋外去看炊烟。

大家相互约定,比比谁家的烟冒得多、冒得长、冒得久。

谁冒得早,谁就勤快。

谁冒得久,谁家的饭菜就多。

谁冒得浓,谁添加的柴火就多。

炊烟结束后,大家又聚在一起玩耍。

等待父母回来吃饭。

小学至初中阶段,我曾很长一段时间在家烧饭。

炊烟成了我的伙伴。

每次看到它,我总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感。

不同的柴火烧出的烟也不同。

白的、灰的、青的,甚至还有黑的。

稀饭、米饭、面条、炒菜、馒头、熬汤。

不同的伙食,不同的柴火,不同的炊烟。

离家上学之后,我见炊烟的机会少了。

只有在放假时候,我才能与它相伴。

再后来,工作了,我再也难以见它。

只有在每次回家的时候,我才能看见它,看见灶膛边坐着的父母或是祖母。

如今,家里的灶膛还在,可是祖母没了,炊烟没了。

每次回家,我都要登上二楼的阳台。

看自家的烟囱,邻居的烟囱,甚至全村的烟囱。

烟囱一个个巍然耸立,可怎么也冒不出烟来。

我知道,有时它仅是一个摆设,只有在腊月或是红白喜事的时候,它才会自豪地高昂头颅,仰天长啸。

而那时,我却也很难见它。

长期在外,我一直都很庆幸我所生长的那个小村还在。

小村里的民房还在,厨房还在,烟囱还在。

虽然难见几次炊烟,但我却还是十分开心。

因为,只要它在,我对故乡就会有种思念。

而这种思念,则更是无时无处不在。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化用了余光中的诗句“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巧妙点题,并引发了下文思念故乡的情思。

B.文中把“炊烟”比作“姑娘”“勇士”“母亲”等,想象丰富,形象表现出炊烟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美感、坚强的精神、爱的温暖,引人遐思。

C.文中写“我”和小伙伴们放假帮助家里烧饭以及比炊烟的内容,既表现了“我”对炊烟的喜爱,也表现了农村孩子生活的单调、乏味。

D.“灶膛还在,可是祖母没了,炊烟没了”与前文“灶膛边坐着的父母或是祖母”“比比谁家的烟冒得多”形成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之感。

解析:

选C “表现了农村孩子生活的单调、乏味”错误,本文写“我”和小伙伴们帮家里烧饭,突出的是“我”童年生活的快乐和喜悦。

5.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

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回答。

(6分)

答:

 

  

 

 

参考答案:

线索:

炊烟。

作用:

①以“炊烟”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我”关于故乡的记忆集中呈现出来;②以“炊烟”为线索,体现了农村的生活状况及其变化,便于表达思念故乡的主旨。

6.请结合文本,分析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作用。

(6分)

答:

  

 

 

参考答案:

①呼应开篇,强调故乡的炊烟总能引发“我”对故乡的思念;②拓宽题意,表明乡情是人类最柔软的情感,故乡的一草一木总能引发乡思;③升华主旨,表明乡情跨越时空,普遍存在。

“散文阅读”综合提能练(三) 议论说理类

(时间:

30分钟 满分:

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

音 乐

赵丽宏

①深夜。

无月,无风。

带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