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林区旅农林生态产业链实施规划.docx
《神农架林区旅农林生态产业链实施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农架林区旅农林生态产业链实施规划.docx(10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神农架林区旅农林生态产业链实施规划
神农架林区“旅农林”生态产业链实施规划
前言
“旅农林”生态产业链是由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及其延伸的产品加工业、产品贸易与服务业、产品消费领域之间通过产品交换、循环利用、要素耦合等方式形成具有规模集聚效应的生态产业体系。
构建“旅农林”生态产业链就是促使旅游、农业、林业等相关产业部门之间,在质上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在量上是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有机体。
即以生态旅游系统、生态农业系统、生态林业系统为框架,通过盘活、整合、优化、提升、扩张等步骤,来串联、延长、加粗“旅农林”产业链,使旅游业、农业、林业各系统分别有产品产出,各系统之间围绕游客的消费需求而相互衔接,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和开放的生态产业网络,其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市场得到有效拓展,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建设“旅农林”生态产业链是中共神农架林区委员会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作出的破解保护与发展矛盾的重大决策,是实现富民强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
制定《神农架林区“旅农林”生态产业链实施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用《规划》指导“旅农林”产业建设,将是促进我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根据神农架林区党委、政府关于制定神农架林区“旅农林”生态产业链实施规划的要求,“旅农林”生态产业链规划办公室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共神农架林区委员会第十次代表大会精神为指导,以相关规划为依据,围绕整合资源,统筹规划,调整结构,聚集项目,壮大产业,服务旅游,促进增收的规划编制思路,编制了《神农架林区“旅农林”生态产业链实施规划》。
编制《规划》旨在进一步发挥“旅农林”的产业功能,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指导全区人民在现有生态旅游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林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通过以丰富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林农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农村空间出让及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将旅游景点、农业和林业产业基地、农村民俗文化紧密结合,发展“旅农林”特色村、“旅农林”特色产业带,延长、加粗生态旅游产业链、就业链和价值链,促进农业、林业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市场化,充分辐射和带动贮藏、加工、包装、运输、餐饮、娱乐、商业贸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用工业化的理念、三产业的做法和效应来带动一产业,提升二产业,壮大三产业,最大限度提高旅游收益、林农收益和财政收入,促使旅游业、农业、林业三产业融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本规划在项目筛选过程中,优先考虑了具有稳定可靠的投资来源的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鉴于目前全区已经编制和实施了《神农架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神农架林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神农架林区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神农架林区林业发展规划》、《神农架林区“十一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等与“旅农林”生态产业链建设相关的规划,本规划在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前提下密切衔接这些规划,保证在区域布局上相一致,在建设任务上不矛盾。
本规划所涉及的建设项目只对项目名称、地点、主要建设内容、规模及投资的初步匡算进行摘要,其建设年限和本届党委、政府任期保持一致,规划的实施期限为2008—2011年。
1、建设“旅农林”生态产业链的必要性
1.1全区“旅农林”产业发展现状
1.1.1旅游产业迅猛发展,成为拉动神农架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导产业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林区的旅游业已初步形成“一轴两翼”的布局,即以209国道沿线景区点、旅游城镇为主轴,以酒壶坪至大九湖和下谷区域为“西翼”,以新华踪峡大裂谷、大寨湾原始森林、太阳坪溯溪探险旅游区等为“东翼”。
截至目前,我区已发展旅行社15家,宾馆饭店38家,其中星级饭店23家、有一定接等规模的旅游农庄136家,全区日接待能力近7000人;有旅游景区(点)8个,其中神农顶、燕天、红坪三个景区获得AAAA景区称号,部分景区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有艺术团1个,旅游车队2个,旅游商品生产企业6家。
2006年,全区共接待海内外游客88.9万人次,比2000年增长187.5%,年均增长23.5%。
实现旅游综合经济总收入19025万元,比2000年增长159.9%,年均增长21.1%。
其中:
客房收入4108万元,景区门票收入1694万元,旅行社收入1599万元,餐饮收入3493万元,旅游商品收入3837万元,交通收入2686万元,其他收入1608万元。
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商贸、交通、文化等三产业协调快速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为增加居民收入,提高财政收入,增加就业岗位等做出了一定贡献。
1.1.2农业结构不断优化,蔬菜、茶叶、中药材、干果、畜牧业五大产业基地初具规模
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主题,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大宗农产品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全区生态移民工程成效显著,农业科技普及率大幅提高。
2006年,全区可采茶园面积达到了0.9万亩,年产量达到90吨以上;蔬菜播种面积3万亩,产量达到了4.5万吨;中药材面积7.42万亩(含木本药材);干果面积达到了12万亩,产量2000多吨;神农架农业结构逐渐优化,形成了东部粮菜果畜高效种植生态农业区、西部药菜畜高山生态农业区、南部茶叶旅游观光农业区,基本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或“数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蔬菜、茶叶、中药材、干果、畜牧业五大生态产业初步形成。
2006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16091万元,比2000年增长72.4%,年均增长11.5%;农民人均纯收入2394元,比2000年增长92.9%,年均增长14.0%。
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旅农林”生态产业链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3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为发展生态文明提供了必要的自然环境和物质条件
神农架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来,全区森林面积达到29.8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了87.8%。
2006年,全区实现林业总产值2032万元,比2000年增长70.9%,年均增长11.3%,林业产业呈现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是新型林业经济逐渐发展壮大。
全区14.5万亩退耕还林中的众多经济林已经开始发挥效益,板栗、核桃等产品产量逐年增加。
二是林业后续产业正逐步兴起。
通过推广林下种植药材、山野菜和林下养殖(养羊、养鸡、养蜂)等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农民和林业工人获得了直接经济效益,实现了林农产业的有机结合。
三是森林旅游方兴未艾。
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后,森林生态旅游逐渐演变成为林业发展的重要替代产业,林业在旅游业、农业发展中的服务功能正逐渐显现,为发展生态文明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基础。
1.2建设“旅农林”生态产业链形势分析
1.2.1有利条件
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了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扶持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政策,生态建设受到高度重视,尤其是中央以及国家林业局把神农架纳入社会主义新林区试点等政策的启动为神农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构建“旅农林”生态产业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神农架的保护与发展。
近年来,神农架在保护与发展方面所做的工作已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和肯定。
贾庆林、贺国强、曾培炎、俞正声等一批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来到神农架视察,国家各部委、各省市领导也先后到神农架考察,省委、省政府连续五次在神农架召开现场办公会。
神农架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了一定的影响与地位。
作为国家重点生态旅游开发区和湖北省“一江两山”旅游重点开发建设区域之一,湖北省创建“中国旅游强县”的唯一试点。
神农架6个旅游发展项目得到了国家开发银行的支持,湖北省政府将神农架作为重点旅游开发区域,把10个旅游重点项目列入湖北省“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
由于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2000年以来,我区先后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森林防火、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神宜生态公路等重点工程。
神农架飞机场建设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木鱼、红坪等旅游明星镇面貌一新。
这些为神农架“旅农林”生态产业链建设带来了新的契机。
神农架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建设“旅农林”生态产业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006年,“旅农林”产业共实现总收入37148万元,实现税收1712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13%。
林区党委、政府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地召开现场办公会、座谈会、调研会,将建设“旅农林”生态产业链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区兴区富民的重大举措,充分调动了全区人民自主参与“旅农林”生态产业链建设的积极性,“旅农林”生态产业链建设呈现出全民共建、整体联动的良好局面。
1.2.2制约因素
基础设施滞后。
相对封闭、边缘化的地理位置,以及山陡、平地少、建设成本高等客观现实,我区交通、通信、森林防火、农田水利及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旅农林”生态产业链建设的需要,特别是交通问题已成为“旅农林”产业发展的瓶颈。
经济发展滞后。
我区生态经济起步较晚,由于投入不足,“旅农林”生态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特色产品开发层次较低,“旅农林”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未形成有利于生态保护与经济持续发展的产业格局。
产品开发滞后。
当前我区旅游产品单一,旅游商品加工大多是初级产品,深加工不够,品牌开发不够,精品不多,特色不明显,“旅农林”企业竞争力不强,主导产品不够突出,富集的“旅农林”资源与潜在的巨大市场没有有效对接。
技术支撑不力。
我区目前未建立起稳定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资源利用技术支撑体系,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和联系不够紧密,国内外成熟的经济发展理念与技术还没得到及时有效应用,致使“旅农林”资源未转化为经济优势。
1.3建设“旅农林”生态产业链的必要性
1.3.1建设“旅农林”生态产业链是破解保护与发展矛盾、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神农架有“物种基因库”,“绿色宝库”之美称,其生态价值极高,保护任务极重。
在建设过程中,在立足保护的前提下发展物耗低、效益高、辐射范围广、可持续的生态旅游业,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保护与发展之间将不再相互对立,而且还将相生相容,做到以保护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以发展促保护,有效破解保护与发展这对矛盾,推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1.3.2建设“旅农林”生态产业链是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建设“旅农林”生态产业链,目的就是为了发展经济,促进增收。
在建设“旅农林”生态产业链过程中,将实施一系列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使旅游、农业、林业协调发展的项目,从而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因此,建设“旅农林”生态产业链,促使旅游、农业、林业三大产业紧密联系,相互延伸,互利共赢,共生共荣,是神农架林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探索的有效模式。
1.3.3建设“旅农林”生态产业链是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业的需要。
旅游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消耗资源少、安置就业空间大,既是能够创汇增收,拉动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综合性产业,又是能够更新观念,增加就业,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城乡经济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利民富民产业。
旅游业涵盖了“吃、住、行、游、娱、购”六要素,任何一个要素都不可能向市场提供完整的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从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到全套组合,其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其他产业的支持和配合,在利益上互相关联、互相依存,需要各行各业在分工合作中来完成的。
“旅农林”生态产业链就是建立一个以旅游业为龙头,农业、林业等相关产业协同配合的产业链,通过林业的发展,给旅游业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林上、林下、林间旅游产品,通过农业的发展,给旅游业提供农副产品和后勤基地建设,为旅游业提供吃、购和部分住、游、娱等产品,从而延长和加粗旅游产业,丰富旅游业内涵。
1.3.4建设“旅农林”生态产业链是调整产业结构、兴区富民的需要。
建设“旅农林”生态产业链,将农业、林业与旅游业融合在一起。
农业围绕旅游市场需求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开发乡村旅游,建设产业基地,最大限度提供旅游农产品。
推广“旅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发展特种养殖,带动特色加工业。
林业围绕旅游业发展,在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林下产业,推广“林-草”间作、“林-药”间作、“林-草-鸡”等高效生态模式,开发旅游林产品,从而调整了产业内部结构,用三产业来带动一产业,提升二产业,使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优化产业组合,增加农民、林业工人和旅游从业者的收入,增加税收,实现富民兴区。
2、建设目标和规划内容
2.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保护为基础,以发展生态经济为主线,以富民兴区为目标,围绕旅游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大力发展与旅游相配套的生态农业、特色林业,突出文化底蕴,拉长旅游产业链,推动旅游、农业、林业三个产业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走出一条开发模式产业化、经营方式集约化、产品开发特色化、收入渠道多元化、形象提升品牌化、建筑装修生态化、微观管理科学化、宏观管理规范化、行业协调协会化、企业运作市场化、产业发展国际化的国民经济可持续、跨越式发展道路。
2.2规划原则
——坚持保护第一,可持续发展原则。
坚持“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建设方针,实施保护性开发,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旅农林”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旅农林”生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原则。
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聚集项目,捆绑资金,加大投入。
注重建设内容互相协调与衔接,量力而行,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稳步推进。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原则。
明确政府、企业、协会各自的职责,政府制定规划,出台扶持政策,引导产业发展,把企业、协会建在产业链上,使其发挥主体作用。
企业、协会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合理地进行市场定位,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
——坚持项目带动,突出特色原则。
突出特色,张扬个性,通过创意和策划,设计和筛选具有当地特色的“旅农林”生态产业链建设项目,开发具有差异性强的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
——坚持场乡联合,部门联动原则。
打通乡镇、林场通道,将乡镇、林场通盘考虑,统一规划布局,因地制宜地整合资源、挖掘潜力、优势互补,做到联心、联产、联合、联利。
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项目共报,技术共用,人才互流,利益共得。
——坚持扶持龙头,壮大产业原则。
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扶持龙头企业、协会的政策措施,大力扶持和培育“旅农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协会,让企业、协会与农户、林场、旅游从业者对接、与市场对接,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结起来,不断延长加粗“旅农林”生态产业链,打造精品名牌。
——坚持依靠科技,创新机制原则。
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为主导,以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为依托的“旅农林”生态产业链发展技术研发和培训体系,把院校科研机构的新机制、新技术转化为“旅农林”产业发展的生产力,走校企合作、区校联合发展之路,依靠科技提高产业提高产业发展层次,形成产业集群。
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坚持文化旅游结合,提升产业素质原则。
不断挖掘神农文化等各类文化资源,打造独具魅力的神农文化旅游品牌,构建富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市场和“吃、住、行、游、购、娱”完善配套的“旅农林”产业大格局。
2.3建设期
2008年——2011年
2.4建设目标
2.4.1总体目标
到2011年,全区“旅农林”生态产业产值达到11.5亿元,提供财政收入3700万元,“旅农林”生态产业链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35%;接待游客总量达到150万人次;旅游从业人员平均收入达到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林场工人平均收入达到3万元,区乡财政大幅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4.2具体目标
——产业素质明显提升。
到2011年,全区旅游行业管理体制逐渐规范,部门利益相对平衡,旅游产品特色鲜明,品牌效益大幅提升。
全区特色景点达到9个,年均增长8.4%;AAAAA级景区达到1个,AAAA级景区达到6个,年均增长14.9%;星级宾馆饭店达到50个,旅游农庄达到500个,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8.9%和11.1%;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50个;旅游商品加工企业达到45家,年均增长17.6%,旅游商品产值达到5000万元;旅游从业人员达到2万人,年均增长7.4%;旅游经济总收入达到8亿元,年均增长33.3%。
蔬菜、中药材、茶叶、干果和养殖业五大生态产业蓬勃发展,创立1—2个地方特色品牌,农村、林场和加工园区成为旅游商品的主要生产车间,景点景区、宾馆厨房、旅客房间和超市成为农林产品最主要的销售市场,旅游、农业、林业产业结构逐渐优化升级。
——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到2011年全区行政村实现村村通水泥公路,全区公路“四纵两横”网络体系建成,国省道高等级化、旅游公路和区乡道路黑色化、通村公路网络化、景区步行道人性化;农村电网覆盖率达到100%,农村通讯覆盖率达到65%;农村“一建三改”(建沼气池与改厨、改厕、改圈配套,包括农民与林业工人)达到8000户,沼气普及率达到70%;全区森林覆盖率保持在88%以上;农村安全饮水达到90%以上。
全区实现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话,通电视,通沼气,通网络的“七通”目标,让农民、林业工人喝干净水,走平坦路,住清洁屋。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036元,年均增长15.2%。
恩格尔系数控制在44%以下;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用于文化娱乐、旅游休闲、体育健身等方面的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明显上升。
居民生活条件改善,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100%,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增加到78岁。
农村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85%,电话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90部/百人,计算机普及率达到30台/百户。
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处置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明显提高。
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逐步提高。
文化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和传承发扬。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和谐、文明富裕。
2.5建设布局
2.5.1总体设计
神农架“旅农林”生态产业链实施规划总体设计坚持与《神农架林区旅游总体规划》“一轴两翼”布局相衔接。
“一轴”即为沿209国道和茨白线为主轴形成的贯穿木鱼、红坪、松柏三镇的“旅农林”生态产业链经济带;“两翼”分为“东翼”和“西翼”,“东翼”是新华、阳日、宋洛和徐家庄林场、新华林场组成的“旅农林”产业链发展极,“西翼”为下谷、九湖和神农顶原始生态保护区组成的旅农林生态产业链增长极。
(1)“一轴”。
209国道和茨白线既是出入神农架的主要通道,又是主要城镇、景区的连接线,更是神农架经济发展的黄金线和生命线。
该线路现有和拟开发的景区景点主要有神农文化园、官门山植物园、国家森林公园、送郎山景区。
在农林业布局上主要以高山果、药、畜、菜、茶有机农业开发为主,分布着木鱼、红坪、松柏3个城镇,涵盖了木鱼、红坪、红花朵和温水4个林场。
(2)“东翼”。
“东翼”有209国道复线贯穿,是由新华、阳日、宋洛3个乡镇和徐家庄、新华2个林场组成的“旅农林”旅游商品发展极,在旅游景点上,“东翼”主要分布着有待开发建设的国家地质公园,包括新华踪峡大裂谷、大寨湾原始森林、观音河、玉泉河、太阳坪等景区景点。
在农林业布局上,“东翼”以发展低山粮油、经济作物、畜牧养殖业为主,是我区粮食、蔬菜、干果、家禽、网箱养鱼和中蜂养殖主产区,也是我区旅游商品的主要生产加工区。
(3)“西翼”。
“西翼”有国际旅游线路“双神”线及其延伸线穿过,为下谷、九湖和神农顶原始生态保护区组成的“旅农林”生态经济增长极。
“西翼”分布有神农顶原始生态保护区、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和下谷土家民族风情园及太和山等景区点。
在农林发展上,主要以开发优质药材,发展反季节蔬菜和种草养畜为主。
2.5.2区域布局
在区域布局上推行“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点线面结合,有序发展”。
线,是指公路干线;点,是指城镇、景区景点;面,是指东中西三个规划区域。
依托交通干线串联景区景点,连接木鱼、红坪旅游重镇和松柏中心城镇,再辐射带动其它乡镇、林场,引导产业向特色园区集中,形成特色产业链、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
东中西三个规划区域是东部探险、科普和旅游商品开发区,中部休闲度假和产品供应区,西部土家文化、生态观光区。
(1)东部探险、科普和旅游商品开发区。
东部探险、科普和旅游商品开发区包括新华、阳日、松柏、宋洛4个乡镇和新华、徐家庄、红花朵3个林场。
建设方向:
一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建设“农家乐”;二是开发旅游农林产品,建设加工园区;三是为全区旅游市场和农贸市场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四是做好景区点开发前期工作。
建设任务:
一是景区景点建设。
重点是做好开发大寨湾原始森林、观音河景区,建设地质博物馆和送郎山景区的前期工作;二是小区园区建设。
重点建设盘水绿色产品加工园、神农百草园、杉树坪原始森林观光景区、赤马灌田园休闲小区和百草坪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及农林复合模式展示中心等项目;三是农林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
重点建设蜂产品基地、蔬菜基地、库区养鱼基地。
新华乡及新华林场重点开发杜仲速溶茶项目,建设新华石屋头大鸡、白羽乌鸡良种繁育基地,实施优质土鸡工程,适度发展“旅游农庄”;阳日镇围绕鱼头河、武山湖大力发展网箱养鱼,开发“渔家乐”,大力发展低山大棚精细菜;松柏及红花朵林场重点发展旅游商品加工和城郊旅游农庄,发展养羊、高山蔬菜和食用菌生产;宋洛和徐家庄林场大力发展中蜂、商品猪基地、干果基地,全面提升综合实力。
(2)中部休闲度假和产品销售区
中部休闲度假和产品销售区包括木鱼、红坪2个乡镇和木鱼、温水、红坪3个林场。
建设方向:
一是深度开发神农文化园和国家森林公园;二是建设龙降坪生态家园示范小区;三是沿209国道发展旅游农庄,开发乡村旅游,整理开发茶文化、民俗文化。
建设重点:
一是景区点建设,重点建设神农文化园、官门山植物园,国家森林公园等景区以及野马河景点,做好神农坛、天生桥、滑雪场二期工程旅游综合服务区、购物休闲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绿化工作;二是示范小区建设,重点抓好龙降坪生态家园示范小区项目建设;三是发展乡村旅游,重点挖掘整理木鱼茶文化、红坪民俗文化,发展209国道沿线“农家乐”;四是农林产品基地建设,重点建设有机茶、高山蔬菜、山野菜、中药材基地。
红坪镇、红坪林场、温水林场要抢抓神农架飞机场、滑雪场二期项目建设的机遇,建设高山蔬菜基地、山野菜基地和中药材基地,挖掘整理民俗文化,做好旅游配套服务工作。
木鱼镇、木鱼林场应结合有机茶基地建设特色景点,开发茶文化,建设旅游购物一条街,游客咨询中转中心。
加大木鱼、红坪城镇改造力度,提升配套服务水平,使之成为全省一流的旅游生态城镇。
(3)西部土家文化、生态观光区
西部土家文化、生态观光区包括九湖、下谷两个乡镇和神农顶原始生态保护区及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
建设方向:
一是深度开发神农顶原始生态保护区;二是建设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三是建设下谷土家民族风情园和太和山景区。
建设重点:
一是景区景点建设,重点建设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做好神农顶原始生态保护区深度开发,开发板壁岩至迷人淌、金丝燕垭等景点,设置了望塔观景台,开发金丝猴唤引和视频项目,建设中国金丝猴保护研究基地,适度开发坪堑库区旅游;二是民族风情园建设,积极挖掘整理下谷堂戏、皮影戏,培养土家文化传承人,做好土家风情园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三是农林产品基地建设,重点发展高山蔬菜、中药材基地和生猪养殖。
在下谷积极推广“林-药”复合经营模式,建设蜂蜜、药材、魔芋基地,开发土家文化产品,加快集镇建设步伐;九湖乡围绕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适度开发坪堑库区旅游,因地制宜地发展高山蔬菜、中药材基地和生猪养殖。
2.6建设内容
“旅农林”生态产业链建设涉及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开发、商品基地建设、复合经营模式推广、神农文化挖掘与整理利用、样板示范、市场营销和人才培养等环节,考虑到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