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作业2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604201 上传时间:2023-03-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区治理》作业2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社区治理》作业2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社区治理》作业2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社区治理》作业2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社区治理》作业2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区治理》作业2参考答案.docx

《《社区治理》作业2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区治理》作业2参考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区治理》作业2参考答案.docx

《社区治理》作业2参考答案

作业2

一、名词解释:

1、市场失灵 P110

市场机制不能有效抑制垄断,不能有效提供公共物品,不能克服外部不经济行为,不能带来其运行所需的外部环境条件,还不能提供我们极为珍视许多东西,例如社会公正、社会保障和内心宁静等等,市场的上述缺陷就叫做“市场失灵”。

2、村民自治P105

即村民通过村民自治组织依法办理与村民利益相关的村内事务,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3、社区服务P72

在政府倡导下,为满足社会成员多种需求,以街道、镇和居委会等社区组织为依托,具有社会福利性的居民服务。

二、单项选择题

  1、B 答案解析

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一般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组成,并通过依法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

居民委员会成员每届任期3年,可以连选连任。

村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组成,村民委员会成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

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3年,届满应当及时举行换届选举。

村民委员会成员可以连选连任。

2、A答案解析

在“四个民主”中,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基础,民主决策是村民自治的关键,民主管理是村民自治的根本,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的保证,四个民主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不能只重视民主选举,而轻视后忽视其他三个民主。

3、A 答案解析

1986年在湖南长沙召开的全国社会福利会议上,民政部长崔乃夫首次提出在城市开展社区服务工作的构想,1987年在武汉召开的社会福利会议上,民政部公开倡导并全面发动在全国城市开展社区服务试点,1989年民政部又在杭州召开了全国城市社区服务工作会议,推广交流试点经验,进一步有力地推动了社区服务在全国更大范围的开展。

1993年民政部积极会同国务院其他14个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标志着社区服务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促进了社区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标志着社区服务走向市场化倾向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引起了许多潜在的问题。

民政部在1995年发布了《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标准》,通过行政文件的措施来规范社区服务的发展方向。

4、A,答案解析

英国社区照顾和中国社区服务对象的比较

一、共同性:

在中西方的社区照顾中,都把社会福利对象作为核心的服务对象来提供服务和照顾。

英国的社区照顾的对象就特指是社会福利对象,不再包括其他内容。

中国的社区服务早期也是把社会福利对象作为惟一的服务对象,后来虽然社区服务对象扩大到一般居民和城市下岗职工,但是社会福利对象仍然是中国社区服务的关注重点。

二、差异性:

英国社区照顾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围绕着社会福利对象,以及相关的福利照顾者,不包括一般的社区居民。

而中国的社区服务则由一开始的社会福利对象扩大到一般的社区居民,最后又包括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缺乏稳定性。

英国是根据社区照顾的福利性质来界定其服务对象的,而中国社区服务是根据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来扩展自己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对象,进而来归纳自己的服务性质。

相比较而言,英国的社区照顾更容易明确自己的服务范围和服务性质,也容易建立相应的运作机制,而中国的社区服务跟着国家中心工作变动,没有自己的核心,容易出现工作属性的争论和工作成效的波动。

5、A,答案解析

非正式社会关系网络是指建立在自然交往基础上的靠情感、血缘或亲缘等关系维系的人际关系网络。

非正式关系网络是人类在传统社会条件下主要的社会交往方式,其实社区中的关系主要就是这种非正式的社会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答案解析:

P136-137

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一般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组成,并通过依法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

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的选举,可以采用直接选举方式进行,也可以采用间接选举方式进行。

也就是说可以由社区全体有选举权的居民或者每户派代表选举产生,也可以根据居民意见由每个居民小组先选举居民代表,再由居民代表进行投票选举产生。

选举由本社区全体有选举权的居民、户代表过半数,或者2/3以上的居民代表参加,方为有效;候选人须获得参加投票人数过半数选票,方能当选。

居民委员会成员每届任期3年,可以连选连任。

2、ACD

答案解析:

p140

村民委员会的组成:

村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组成,村民委员会成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

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3年,届满应当及时举行换届选举。

村民委员会成员可以连选连任。

3、ABCD

答案解析:

P123-125

社区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1)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是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巩固执政党地位的需要

(2)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是在社区工作中发挥正确政治思想导向作用的需要

(3)搞好社区党建是新时期落实党密切联系群众工作方法的必然选择

(4)搞好社区党建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4、ABCD

答案解析:

p163

早期社区服务的定位很清楚,是限定在社会福利服务的基层网络方面,也就是主要面对城市社区中民政福利对象和一般居民家庭的老人、残疾人、幼儿、精神病人提供的福利服务。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城市社区服务开始把一般社区居民的生活服务作为自己的服务内容体系,包括代理居民购买生活用品、代理居民请家庭保姆、代理居民照顾放学儿童、代理居民维修家具,甚至把社区居民开设的小卖部、小餐馆、小理发美容店、小维修点等都作为社区服务的内容。

强化社区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服务功能:

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实行市场引导、政府就业培训和就业指导相结合,企业成立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中心,帮助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

依靠社区组织,利用社区资源,开拓社区服务,成为国有企业职工再就业的一条出路。

社区服务另一个转变方向是和驻区的企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双向合作。

具体措施是把驻区企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在方便居民生活的同时,促进了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同时区街相关部门给各个企事业单位的向社会开放的后勤服务机构提供一定的条件的政策优惠,另外一种做法是对于单位以后新办的生活服务设施和项目实行合作经营,由单位提供投资、场地和物资设备,由街道、居委会出面管理和经营,双方共同投资兴办社会服务设施和项目

四、简答题:

1、简述农村基层社区民主建设的现状。

P145-146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们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条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开始提上议事日程,1982年《宪法》第一次确认了居民和村民自治制度的法律地位。

从80年代开始,在农村开始实行政社分开,建立起乡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农村社区的村民自治开始发育。

进入90年代后,城市开展的社区服务逐步转向社区建设,在社区建设中,城市社区的社区居民自治开始产生发展。

此后在社区自治中,中国社会的基层民主开始得到全面推进。

我国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目前已经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首先,开展农村自治和基层民主建设的法律法规逐步完善。

其次,村民自治机构和制度建设日益完善。

目前,全国农村普遍进行了4-5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选举的民主化、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

亿万农民以空前的政治热情,积极参与村民自治活动。

再次,村委会选举日趋规范。

绝大多数地方的选举工作基本做到了以省为单位的统一部署,统一选举程序,统一届期,他统一选举计报表。

目前,中国农村普遍实行村民自治制度,村民自治的制度建设和法制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

作为村民群众自治组织的村民委员会及其相关的机构和制度普遍建立起来,村级选举制度日趋规范化,村级民主水平日益提高,村级民主的公正性、公开性和竞争性不断增强。

但是,相比较而言,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制度法规尚且缺乏,之后于实践的需要。

2、简述志愿服务的特征。

P149

志愿服务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志愿性。

志愿服务是志愿者所自愿、志愿提供的,这种服务的提供是志愿者在志愿精神,也就是一种自愿的、不为报酬和收入而只是参与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的指引下而作出的,志愿服务出自志愿者的自愿,不是任何强迫、要求和命令的结果。

第二,无偿性。

志愿者提供各种志愿服务,不是以获取报酬,获得经济收入为目的。

虽然志愿者组织可能需要支付志愿者一定的费用,而且一些志愿者的最终获得可能与同类就业者的收入不相上下,但是志愿服务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报酬。

第三,公益性。

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是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是为了救助或者帮助各种需要救助和帮助的人,是为了公众利益,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提供服务,尽管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也有收益,它可以通过社会交往,获得知识、技能,也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第四,组织性。

志愿服务是一种积极活动的工作方式,而不是参与闲暇活动。

志愿服务的提供不是随便进行的,而是要在志愿组织或者其他需要志愿服务机构的,组织性的存在使志愿服务区别于一般性、暂时性管理之下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随机性的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行为。

3、社区党建组织发挥领导作用的途径是什么?

P128-129

党的领导在社区工作中主要体现为政治领导,体现在社区工作大方向的把握等方面。

具体来说,在社区治理中,社区党组织发挥领导作用的途径主要有:

1.通过建立协调议事机构,调动社区单位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

2.通过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发挥党员在社区治理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3.通过社区工作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解决,发挥党组织的协调作用

4.采取各种方式,动员各种力量参与社区治理

 四、论述题:

1、举例说明社区治理主体扮演的角色及其作用。

支撑社区建设的三大主体——是政府组织、经济组织和民间组织。

政府组织、经济组织和民间组织在社区治理中处于不同的地位,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们各自的职责和作用也不相同。

(一)政府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职责和作用

政府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

我国的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本身都是政府倡导和引导的结果,政府既是社区建设的倡导者,也是社区建设的领导者,我国的政府组织在社区治理中居于突出地位。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体制转型的背景下政府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职责和作用:

1.界定社区。

社区治理的前提是社区的界定。

当前我国社区建设中社区定位尚不太明确。

鉴于社区界定的不统一,根据一定的人口规模、居住状况等因素,对社区范围进行界定,划分法定社区就变得至关重要。

2.把握社区治理的政治方向。

政府组织应该通过建立一定的机制,把握好社区治理的政治方向。

3.完善社区治理的法治体系。

通过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改变社区治理无法可依、无规可循的现象,逐步实现社区治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4.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在社区治理中,政府仍然承担公共物品和服务提供的职能。

这大致包括:

社区基础设施的兴建、社区环境的整治、社区治安的管理、园林绿化的保养、社区内困难群体的救助等等。

  5.规范社区内部公共物品的提供。

政府不仅本身要提供一定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对社区内部一些物品和服务,例如社区物业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生活服务等,只要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政府就要对其生产和提供进行规范。

(二)经济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功能(作用)与定位

经济组织在社区治理中所发挥的功能主要有:

1.参与社区党组织建设。

在推进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的背景下,每个社区经济组织都要积极主动参加社区的党建联席会、党建研究会等形式的组织活动,加强与社区党组织的联系,主动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组织活动中去。

2.参与社区治理活动。

经济组织往往都是社区的重要组成单位,其本身也是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的重要参与力量。

为了实现社区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目标,经济组织应该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过程中。

3.提供一定的时力和物力支持。

经济组织在组织经济管理、搞好组织运营的前提下,可以为改善社区服务以及社区环境提供一定的财力和物力的支持。

既可以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也可以使得经济组织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增加社区居民对组织的认同。

4.提供人力、智力资源。

经济组织参与社区治理中,经济组织可以发挥自己拥有人才的长处,提供满足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需要的各方面人才,为社区治理提供所需的人力、智力资源。

经济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定位:

经济组织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参与者。

社区良好治理的达成也必须由社区内部各种经济组织在其实现良好治理的基础上对社区治理的参与。

(三)民间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功能与定位(作用)

民间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定位:

尽管民间组织有许多是跨省、跨区域性的,但是民间组织在社区内部也是大量存在的,而且经常被称之为社区中介组织。

1.拓展、提供各种社区服务。

民间组织更多的是适应社区或者社区特殊社会群体,因居民的共同兴趣和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并始终将满足社区居民的要求放在首位,使得社区服务不断向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拓展。

2.协助政府提供公共和公益服务。

许多原来要由政府甚至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职能会逐渐从政府、企业中剥离出来,而这些被剥离的职能只能够由民间组织来承担,由民间组织协助,甚至代替政府来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性和公益性服务。

3.协助居民表达和维护自身权益。

由于民间组织处于中介地位,既是居民利益的代表者,又是政府管理的合作者,因此它可以起到政府与居民之间的沟通和桥梁的作用,代表社区居民表达自身意愿,从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4.动员和组织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民间组织的成立正是因他们有共同语言、共同需求和共同基础。

将具有共同特点或需求的人组织起来,建立相应的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组织活动,为社区居民交往和沟通创造了条件,促进了社区居民共同体的形成。

2、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志愿服务的认识。

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为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发展,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精力、经验、技术,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状况,促进社会发展而无偿地服务于社会生产生活的行为。

  志愿服务有以下特征:

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

  在中国社区服务发展并转向社区建设过程中,志愿服务称为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有效途径。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变化,尽管一些人的价值观发生了扭曲,但是更多的人们还是渴望建立一种团结和谐、互助互利的人际关系,崇尚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友善的社会环境。

正是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使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达到了统一,使居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得到了有机的结合,成为新形势下发展新型人际关系的良好形式。

改革开放使国家更加富强,人民生活更加富裕,但与此同时带来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也日益突出。

社区志愿者活动是与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联系在一起的,居民社区意识程度决定着她们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和对于志愿者活动的接受程度。

在社区建设中,社区民间组织,包括志愿者组织逐步发育组成了公民社会,将称为公众的自组织机构,这时继中国把政府与企业分开的改革之后,把政府职能与社会分开的又一巨大社会变革。

而在社会力量发育中,志愿者组织是不可忽视 重要力量,而社区居民可以通过志愿者组织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参与到社区治理过程中去。

另一种答案:

自1994年12月5日团中央成立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以来,我国志愿服务工作也逐步步入正规化、组织化、规范化的轨道,青年志愿行动以“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无私奉献”为服务宗旨,为社会做了大量踏踏实实的工作,在赢得社会广泛认同和好评的同时,也加深了我们对志愿服务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志愿服务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更是让整个世界充满芳香。

大多数人认为:

志愿者学雷锋做好事、参加志愿服务,是慈悲为怀、乐善好施,只是奉献自己、帮助和提高别人的过程。

实际上,志愿服务更是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过程,是先提高自身素质、再服务社会的过程。

因此志愿服务应具有“准备性”。

志愿者要提供志愿服务,首先必须了解服务对象的特点及需要,然后以此为基础来反观、审查自己,及时补充自己的知识,为服务做积极的准备。

这样的过程绝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

每个人都有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和促进社会进步的能力,同样,每个人都有促进社会进步繁荣的义务及责任,参与志愿服务是表达这种“权利”与“义务”的积极和有效的形式。

参与志愿服务既是“助人”,亦是“自助”,既是“乐人”,也是“乐己”,参与志愿服务,既是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同时也是在传递爱心与传播文明,在为他人送去玫瑰的同时自己也收获到了芬芳。

首先,志愿服务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不同社会群体、社会阶层之间的了解和沟通,缓解由于社会群体分化所带来的矛盾,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其次,志愿服务对于补救或预防社会问题的发生和恶化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再次,第三,志愿行动不仅能直接提供社会服务,也是国家、政府与民众相互沟通的媒介,可以起到“上情下达”与“下情上达”的作用。

最后,志愿服务对创造社会经济效益有重要作用。

志愿服务具有现金保障的可替代性,即它本身具有现金价值,能够创造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志愿服务既不需要政府较多的投入,又能够满足社会群体对服务的需求,并且有着较低的成本。

志愿服务是一项大有可为、崇高的事业,更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付出巨大热情,无限爱心,积极行动的事业,相信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指导下,在所有志愿者及爱心人士的努力下,志愿服务的玫瑰芳香定能飘向祖国及世界各地,让我们伟大的祖国、这个可爱的世界更加美丽。

第三种答案:

(从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认识角度回答)

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涉及到各个方面,在宏观上国家的发展规划和发展计划在客观上决定了国家的政策走向,以及在此指导下国家的法律法规构建,国家的法律法规则直接影响到志愿服务活动的存亡与开展;在微观上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则涉及志愿服务项目的设计和规划,志愿者的招募、定位和培训,志愿者的保护,志愿者的评估和激烈等。

(1)志愿服务活动的相关政策法规

目前在宏观上我国还没有对志愿者服务组织活动和志愿者管理提出一个系统综合的政策,也没有详细的,统一的法律规定,但在个具体部门的文件和法规中根据各自的工作需要,对于志愿者服务组织及其或活动的开展都提出了一些要求,对作为志愿者组织载体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管理制定了完整的法规,即《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

另外,对社区志愿者服务组织及其志愿活动实行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对青年志愿者组织活动,共青团中央联合一些部委颁发了一系列文件初步建立起管理制度,对其他志愿者服务组织活动,国家政策给予一定的道义支持。

(2)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管理

在微观上,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主要涉及志愿服务项目的设计和规划,志愿者的招募、定位和培训,志愿者的保护,志愿者的评估和激烈等方面,相对而言,这些事项更多的是志愿服务组织内部的事务,而各志愿者服务组织中都有一定的章程,这些章程对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微观方面基本上都有所涉及。

(以下适当展开论述)

第一,志愿服务项目的设计和规划。

设计志愿服务项目来发挥志愿者的聪明才智是志愿服务组织等民间组织以及公共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

项目必须与组织目标相匹配,必须与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员工的动机和需求相适应。

第二,志愿者的招募、定位和培训。

志愿者招募是一个寻找能满足组织和客户需求的志愿人员的过程,也就是通过一定程序在社区或若干应聘者中选择适合组织目标和项目目标的志愿人员。

定位是一个通过各种方式让志愿者了解志愿服务并适应这个组织的过程。

培训使志愿者为承担特殊的责任作准备,培训的方式很多,培训的目标是让志愿者掌握具体的技术和建立工作网络。

第三,志愿者的保护。

志愿者保护主要是指保护志愿者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以避免不必要或者可以避免的人身伤害和心理创伤。

任何活动都有一定的风险,一旦风险备确定评估,就要制定措施来应对它们,应付措施必须在组织管理的每个阶段上得到执行。

第四,志愿者的评估和激励。

评估有两种类型,即非正式评估和正式评估,这两种类型紧密相连,对有效监督都至关重要。

激励是对志愿者服务的肯定、褒扬,以激发志愿者的荣誉感、光荣感、成就感、自豪感。

对志愿者活动的激励多以精神激励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