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升级版九年级下语文课文教案合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600875 上传时间:2023-03-20 格式:DOCX 页数:114 大小:14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升级版九年级下语文课文教案合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完整升级版九年级下语文课文教案合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完整升级版九年级下语文课文教案合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完整升级版九年级下语文课文教案合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完整升级版九年级下语文课文教案合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升级版九年级下语文课文教案合集.docx

《完整升级版九年级下语文课文教案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升级版九年级下语文课文教案合集.docx(1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升级版九年级下语文课文教案合集.docx

完整升级版九年级下语文课文教案合集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八年级下册目录

第一单元

1、家……………………………………………………………………()

2、石缝间的生命…………………………………………………………()

3、废墟的召唤…………………………………………………………()

4、更浩瀚的海洋………………………………………………………()

第二单元

5、词两首…………………………………………………………………()

忆秦娥.娄山关………………………………………………………()

沁园春.雪………………………………………………………………()

6、再别康桥………………………………………………………………()

7、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8、外国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条未走完的路……………………………………………………()

第三单元

9、《家》的序和跋………………………………………………………()

10、读《堂诘诃德》………………………………………………………()

11、永远新生……………………………………………………………()

12、科学与艺术…………………………………………………………()

第四单元

13、故乡…………………………………………………………………()

14、小男孩………………………………………………………………()

15、百合花………………………………………………………………()

16、奥伊达的理想………………………………………………………()

第五单元

17、笑……………………………………………………………………()

18、南州六月荔枝丹……………………………………………………()

19、善待家园……………………………………………………………()

20、龙永图趣说WTO…………………………………………………()

第七单元

26、庄子二则……………………………………………………………()

27、周公诫子……………………………………………………………()

28、出师表………………………………………………………………()

29、答司马谏议书……………………………………………………()

30、诗词五首…………………………………………………………()

 

第一单元计划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课文思想的启迪和引领下,结合自己的读书感悟和生活经验,学习思

考社会,思考人生,学会认识历史,认识现实,学习如何看待生命的本质,激励志向;培育人生态度。

2、培养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勤于思考,在观察和了解生活现象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3、学习用具体事物来抒发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启迪学生的灵性,提高其观察生活和思考生活的自觉意识。

三、教学方法:

采用学生自读、质疑、讨论的教学方式。

四、单元教学安排:

《家》

2课时

《石缝间的生命》

2课时

《废墟的召唤》

2课时

《更浩瀚的海洋》

1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单元小结

1课时

作文训练

2课时

机动

2课时

合计课时

13课时

累计课时

13课时

1、家

周国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

⑵理解和把握课文中三个比喻句的具体含义。

⑶引导学生探求“家”的真谛。

2、情感价值:

引导学生对家的理解,热爱自己的家。

3、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与交流,理解家的内涵,表达自己对家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对三个比喻句的理解。

三、教学课时: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放音乐《我想有个家》)

每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的心中总会有一种莫句的感动,我知道我的感动是对家的感受的共鸣。

我不知道同学们对天家是怎样的感受,能谈谈吗?

(二)、研讨课文

我们一起去年年作家周国平对家的感悟。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1)周国平认为家是什么时候?

(家是一只船)

(2)作者是如何将“家”与“船”联系起来的?

明确:

作者作出这一判断的前提是对人生的感受:

人生是一种漂流。

(3)从表达方式看,这一部分有何特色?

明确:

作者没有生硬地提出结论,而是叙写情境,写出自己的感觉、感受,引领读

者一步步从感觉到思考,由形象感受到理性认识,一切顺其自然。

这种表达方式很值得我们学习。

(4)请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对“家”的感悟。

2、运用对第一部分的探究方式,按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

永远的岸”两部分。

主要探究作者的心路历程,以及语言表达效果。

3、作者的说法能引起你的共鸣吗?

选你感悟最深的一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

(三)拓展延伸:

每个人对家都有自己特殊的感受,你心中的家是怎样的呢?

请听音乐《回家》,探寻

自己的感受,能否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表达,下一堂课交流。

(播放萨克斯演奏的《回家》,让学生静静地感受。

(四)布置作业:

1、收集中外有关“家”的文学作品和相关评述。

2、小组合作,选择适当的音乐,配乐朗读课文,录音。

第二课时

(一)请学生推荐课文配乐朗读的录音

(二)课文探究:

作者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又把家比作船、港湾、岸。

细读课文,说说这几种比

喻间的内在联系。

明确:

把人生比作河流,是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的前提,是后边几个比喻的基础。

“家是一只船”的前提是“人生是一种漂流”,这个比喻是后两个比喻的基点。

“家是温暖的港湾“是第一个比喻的深入,又是下一个比喻的出发点。

“家是永远的岸“是三个比喻所传达的思想的极致和完成,在逻辑上既是对两个比

喻的承接,又是对前面两个比喻的升华。

(三)拓展延伸:

1、分小组对所悼念到的有关“家”的文学作品和相关评述进行交流讨论。

选择优秀

的作品作全班交流。

2、欣赏完了众多的有关“家”的作品,在你心中,人生是什么呢?

能否用一个恰当的比喻形象地描述你心中的家?

五、板书设计:

人生漂流

家(感悟)港湾

五、教学后记:

2、《石缝间的生命》

林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理清思路,把握课文的主旨。

⑵反复诵读,揣摩语言的表现力。

2、情感与价值:

⑴联系生活实际感悟人生,领会文章对高昂的生命力的礼赞。

3、过程与方法:

采用讨论、交流与诵读的方法,体味其中所蕴含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性格,勇于挑战的精神。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并非对每个生命都施以恩惠。

有时,有些生命所面对的生存环境是异常艰难窘迫的,而能在这种种困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自有其震憾人心的力量。

石缝间的生命,就是这样震憾了作者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石缝间的生命》一文,希望你能从中受到教益。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结合课文后面“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查字典,边读边写。

2、范读课文,学生在听读课文的过程中,思考下列问题。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第一句话“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的潸然泪下”,作者为什么会“感动的潸然泪下”?

该句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文中哪一语段对题目作出了概括性诠释与理解?

试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各层的大意。

3、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

4、学生交流以上问题,可相互补充。

教师可以适当点拔、指导。

(三)合作探究:

1、揣摩语言:

画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精彩、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并

体会其作用。

你最喜欢文中哪些语句?

请把你喜欢的理由告诉大家。

2、自主、合作、探究:

进一步研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疑难问题,互相讨论。

教师提出以下思考题:

I.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

这句话应当怎样理解?

Ø 因为“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所以“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

Ø 这句话的含义是:

任何生命都应该坚信自己有无穷的力量,它是任何恶劣的环境都无法从根本上阻挡的。

 II.在“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一句中,如何理解“规定”和“改变”两词不同的含义?

Ø “规定”是指环境对生命成长的限制、约束或促进作用;“改变”说明环境可以从外部来改变和影响生命的发展。

III.在“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中“发现”、“认识”、“锤炼”和“升华”四个词语有何关系?

说明了什么?

Ø四个词是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说明了生命适应环境并改造自身的一般规律。

IV.文章结尾说“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慑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

从文中看,这种“力量”表现在哪些方面?

V. 文章开头说石缝间的生命是“顽强的生命”,结尾说它是“顽强的生命”。

作者这样措辞,有什么用意?

 VI.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关系是什么?

Ø因果关系。

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四)归纳小结:

这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通过对“撒落到天涯海角”的石缝间的生命的描述,赞美了石缝间的生命的那种倔强和崇高的品格,阐述了生命的内涵就是拼搏,启示我们:

要做驾驭生活的强者。

(五)联结生活,创造性学习:

搜集与《石缝间的生命》旨趣相近的名言佳句和与课文内容、题材相关的文章,并交流。

五、板书设计:

野草油细瘦、薄叶

叶下生根感动

石缝间的生命蒲公英改变形象惊叹

柔韧、强固敬畏

松柏伤痕累累

盘根错节

六、教学后记:

3、《废墟的召唤》

宗璞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积累字、词。

⑵理解句子的含义。

2、情感与价值:

激发同学的爱国主义思想,增强使命感。

3、过程与方法:

采用朗读与讨论,让学生自觉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使命。

二、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认识自己身上的时代使命。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自学过程:

(一)、生字识记

廓(kuò)藻(zǎo)瀛(yíng)胄(zhòu)

嗫嚅(nièrú):

形容想说话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迤逦(yǐlǐ):

曲折连绵。

窸窣(xīsū):

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绮(qǐ):

1.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

如:

绮罗。

2.美丽,美妙。

如:

绮丽。

本文取此义。

蘸(zhàn):

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的东西里沾一下就拿出来。

(二)、词语识记

若无其事:

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奇耻大辱:

极大的耻辱。

醒悟:

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错误而正确。

慷慨激昂:

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并充满正气。

理直气壮:

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瞬息万变:

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凭吊:

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三)、预习效果反馈

1.作者为什么会产生“好像历史忽然倒退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感觉?

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3.本文标题“废墟的召唤”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你能从文中再找出一处吗?

4.你认为“废墟”召唤的是什么?

(四)课堂跟讲

1、宗璞,现代     作家,原名       。

主要作品有 

 。

她的童话       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2、段落层次

第1~3段:

                            。

第4~10段:

作者直抒胸臆,号召          。

第11~19段:

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                 。

第20、21段:

                                           。

(五)写作特点

1.描写、议论相结合,多种表达方式综合使用。

2.语句凝重沉郁,蕴意深远。

3.写作借鉴:

描写、议论相结合的方法。

本文用凝重的笔调,描绘了圆明园废墟。

通过这样的描绘,把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自然而然流露出来,与后文对此的议论相得益彰。

五、板书设计:

废墟的召唤

整体描绘景——情历史的回顾

具体刻画现实的思考

六、教学后记:

4、《更浩瀚的海洋》

纪伯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感受、理解作者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崇高境界,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⑵品味作品继承法明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情感与价值:

培养学生追求不止,战斗不息的精神。

3、过程与方法:

采用朗读与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去理解,去交流。

二、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三、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寓言式的表现手法。

四、教学过程:

(一)、生字识记:

瀚()裸(luǒ)镶(xiāng)悯(mǐn)谧(mì)撇(piē)萋(qī)

袒(tǎn)虔(qián)

(二)、词语识记:

浩瀚:

形容水势盛大。

怜悯:

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顶礼膜拜:

表示极度崇拜。

膜拜:

合掌加额,伏地跪拜。

苦行僧:

用苦行的手段修行的宗教徒。

安谧:

安宁,安静。

虔诚:

恭敬而有诚意。

心扉:

人的内心。

(三)、预习效果反馈:

1.作者写的七种人,代表了哪几种人?

2.作者为什么要离开浩瀚的大海?

3.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四)、课堂跟讲:

1、纪伯伦,       (国)诗人、       作家、画家,是       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用散文诗体的作家。

他的主要作品有:

散文诗集       、       、       ,以及小说       、       等。

2、段落层次

1.第1、2段:

开篇                                        。

2.第3~19段:

描述了                      ,揭示了       。

3.第20、21段:

表达了作者                                 。

(三)写作特点

1.丰富的想象。

本文通过对在海边所见的七种人的行为的描述,想象出七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2.优美的诗化的语言。

本文用优美的语句描写大海,句式自由,节奏多变。

3.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

本文的七种人的表现,象征着七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4.写作借鉴:

本文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

文中的七种人在海边的表

现,各象征了七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在这几种人面前,作者毅然离去,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含蓄地表达出了诗人的人生观念——我愿有追求而死,不愿无聊而生。

六、板书设计

撒盐→悲观者扔糖→轻浮的乐天派

检死鱼→虚伪的慈善家勾画者→沉溺于幻想的苦行僧

撇泡沫者→空想家听贝壳者→庸人

头埋沙子者→懦夫(所见)→人生角色(否定)→(逃离)

七、教学后记:

第七单元计划

一、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本单元相关作家作品。

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理解各篇内容及蕴含的哲理。

4、理解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5、背诵名篇名句。

6、培养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7、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二、单元教学重点:

1、理解背诵名篇名句。

2、领会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

三、单元教学安排:

本单元共安排课时。

内容

节数

内容

节数

庄子二则

2

出师表

2

周公诫子

2

答司马谏议书

2

《诗词五首》

2

机动

1

合计课时

11课时

累计课时

24课时

《庄子》二则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情感与价值目标:

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3、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课文 想像奇幻、构思巧妙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

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

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

《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

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

郭沫若也评价说:

“以思想家而兼教学设计>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二、整体感悟

1.结构分析

  

(1)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浑沌之死》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1句):

交代主人公,巧妙有趣。

  第二层(第2、3句):

倏和忽打算报浑沌之恩,要为之开七窍。

  第三层(第4句):

浑沌之死。

  《呆若木鸡》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句):

故事的开端——养斗鸡。

  第二部分(第2-5句):

故事的一步步发展——斗鸡的变化过程。

  第三部分(第6句):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呆若木鸡,不战而屈人之兵。

  

(2)结构图

       ┏开端:

浑沌待倏、忽甚善  ┓

  浑沌之死 ┫发展:

倏忽为报恩,为开七窍┣好心办坏事

       ┗结局:

日凿一窍,七日浑沌死┛

       ┏开端→为王养斗鸡                

       ┃   ┏方虚骄而恃气;犹应响影 ┓

  呆若木鸡 ┫发展→┫疾视而盛气      ┣ 精神内敛 

       ┃   ┗鸡虽有鸣,已无变   ┛

       ┗结局→呆若木鸡,德全,无敢应者

2..《浑沌之死》如何理解?

  【明确】庄子用“倏”和“忽”给“浑沌”开窍的故事,比喻人的自我感觉中常常带有不可超越的功利性,也就是说,庄子意在针砭人不能与万物自然相处。

庄子主张的浑沌之境,是真朴的自然之道。

庄子认为顺应自然是生命真正的归宿和最高境界。

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

不按照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这是最明显的启发。

  3.《呆若木鸡》如何理解?

  【明确】庄子在该文中表现的根本思想与《浑沌之死》一样,都可归结到“恬淡无为”的政治主张,这些无疑是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批批判的,也是积极的;同时我们又从文中体味到:

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便能百战不殆。

由此可悟出人生的大道理:

人们如不断绝竞争之心,急功近利,则易树敌,彼此仇视;如能消除急于求成的竞争心理,凭实力气定神闲地战胜竞争对手,乃为上策。

三、问题探究

  1.“倏”和“忽”为报“浑沌之德”而给他凿七窍,结果好心坏事,浑沌也因此丢了性命。

这个哲理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

  【明确】本文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但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

首先我们不难想到一个哲学道理,即不按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面对日益污染的自然环境,我们也不难想到顺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是生命的最高境界;面对日趋繁杂的物质化了的文化追求,我们也会深感崇尚自然之美的重要性,反对雕饰之美的必要性。

(答案不必统一,提倡有新的见解,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2.纪渻子养的斗鸡能使“异鸡无敢应者”,主要得益于什么?

  【明确】没有骄傲自满之气,没有盛气凌人之势,把浮躁和妄动收敛起来,把力量和气势凝聚于内,貌似木鸡,看似呆气,其实是精神内敛,修养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灵气,游刃有余的大气。

  3.你知道《庄子》中有哪些成语?

  【明确】鹏程万里、呆若木鸡、朝三暮四、望洋兴叹、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螳臂挡车、东施效颦、扶摇直上、涸辙之鲋等等。

  4.写作特点分析

  

(1)善用寓言阐明一定道理。

第一则可理解为不按照规律办事,会好心办坏事;也可理解不考虑后果,结果弄巧成拙。

第二则可理解为要把骄傲浮躁收敛起来,把力量气势凝聚于内,才能修养到家。

  

(2)想像奇幻,构思巧妙,文笔汪洋恣肆。

《浑沌之死》中,倏、忽、浑沌三个形象以及倏、忽为浑沌开窍的故事想像大胆,妙不可言,浑然天成。

  (3)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

庄子的很多寓言以他浪漫主义色彩和现实精神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及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描写的艺术形式,启迪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呆若木鸡》在写法上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四、课文翻译

  《浑沌之死》

  南海的大帝名叫“倏”,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名叫“浑沌”。

倏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对他们非常殷勤。

倏与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浑沌的厚重的恩情,说:

“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视、听、吃以及呼吸,惟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

”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就死去了。

  《呆若木鸡》

  纪渻子为周宣王驯斗鸡。

过了十天,周宣王问:

“驯好了吗?

”纪渻子回答说:

“还没有,它还虚浮骄矜,自大得不得了。

”又过了10天,王又来问,纪渻子回答说:

“还不行,它还是听见响声就叫,看见影子就跳。

”又过了10天,周宣王又来问,纪渻子说:

“还不成,还是目光犀利,盛气凌人。

”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再来问,这回纪渻子回答说:

“差不多了。

别的鸡即使在它面前打鸣,它也无动于衷,看上去呆头呆脑,像木鸡一样,它的德行真可说是完备了,别的鸡没有敢于应战的,看见它掉头就跑。

五、小结(揭示强调寓意)

《浑沌之死》这篇寓言故事从一个侧面警示世人:

不按照规律办事,违反了事物本性,往往会好心办成坏事,结果与愿望相悖。

  《呆若木鸡》这则寓言故事通过训练斗鸡,比喻只有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方为竞争中“上之上者”,方能在竞争中战无不胜的道理。

板书设计:

周公诫子

――韩婴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在反复诵读中着力培养学生自行领悟的能力,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情感与价值目标:

帮助学生认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意义

3、过程与方法目标:

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加强这些美德的培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难点:

教学设计>文章的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曹操《短歌行》中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关于周公的这个故事,后世就演化成一个成语:

“握发吐哺”。

对于这个故事,同学们一定很感兴趣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典故。

二、作者与作品

1、作者

韩婴:

西汉古今文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

燕(今北京)人,治《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