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笔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600176 上传时间:2023-03-20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二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历史必修二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历史必修二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历史必修二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历史必修二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二笔记.docx

《历史必修二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二笔记.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必修二笔记.docx

历史必修二笔记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神农的传说

1.农业的地位:

(1)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2)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3)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2.农业的起源:

(1)神农氏对农业经济贡献巨大制造了原始农具耒耜

(2)教导人民农耕

(3)进行农作物品种改良

<二>古代中国农业成就

1.生产技术的进步

(1)表现:

A.耕作方式: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铁犁牛耕)

B.生产工具的进步:

原始社会耒耜;春秋战国出现铁质工具并量产(春秋铁铲、战国铁锄),牛耕技术最早出现;东汉出现一牛挽犁(东汉牛耕画像石拓片),唐朝出现曲辕犁

特点:

①材质:

石、铜、铁

②工艺:

打制、磨制、冶炼铸造

③动力:

人力、畜力、自然力

(2)评价:

A.积极:

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B.局限:

长期以来,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2.水利建设(农业的血脉)P8

(1)工程:

见提纲

(2)灌溉工具:

A.隋唐:

立井水车、高转桶车

B.宋:

水转翻车

C.明清:

风力水车

3.说明

(1)古代人民重视农业耕作技术、工具的改进和水利兴修,充分认识到它们对农业经济发展起的作用

(2)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

<三>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征

1.基本特点:

P4

小农经济(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生产基本单位)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具有封闭性

3.经历落后生产方式,注重精耕细作,形成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但没有革命性进步,具有落后性

4.水利工程发达,防御自然灾害,推动经济发展

5.赋税和徭役繁重,压抑生产积极性

6.土地高度集中,阶级矛盾激化,民众暴动不断

7.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其中3~7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主要特征)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手工业:

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

<一>主要经营模式(春秋战国时逐步形成)

1.家庭手工业:

占有相当比重

2.民营手工业:

不断发展壮大,明代中后期兴盛

(以上特点:

自给自足,剩余产品出售)

3.官营手工业:

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主要满足官员与皇室需求

<二>主要成就

1.纺织业:

(1)新石器时代:

原始纺织业出现并发展

原料:

麻、葛、丝、棉

工具:

骨梭、骨针等

(2)商周时期:

在经济生产中地位更重要

(3)汉朝:

品种多,技艺高超(举例见提纲)

(4)唐朝:

官营规模大,分工细、品种繁多;私营纺织作坊出现(唐诗唐私)

(5)宋元:

棉纺织业开始发展,推广到闽粤;

(元)黄道婆革新纺织工艺,棉布成为主要面料

(6)明朝:

棉纺织业普及;江南丝织业部门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导致了<一>2

2.冶金业:

(1)冶铜业:

A.新石器时代晚期:

最早出现

B.夏商周:

大发展时期,世界领先(商周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利和秩序动画片武王姬发和鼎,司母戊大方鼎为中国古代最大青铜器)

特点:

分布广;规模大;工艺精

(2)冶铁业

A.春秋末期:

出现(已知)

B.战国时期:

炼铜和淬火工艺

C.汉代:

推行官营;技术发展

燃料变化:

木炭到煤炭

供风技术:

自然通风—人力皮囊—畜力(马排)—水力(水排)

(纺织技术蝉衣等列举)

D.南北朝:

灌钢法

E.北宋:

煤作为燃料

3.陶瓷业:

(1)原始社会:

黑陶、彩陶

(2)商代中期—东汉:

釉陶(原始瓷器)

(3)唐朝:

A.制陶业:

唐三彩

B.制瓷业:

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1两大制瓷体系:

南青北白(越窑青瓷;刑窑、江西景德镇、四川大邑白瓷)

2首创釉下彩绘(铜官窑)

3绘画诗文

(4)五大名窑:

河北定窑、河南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其余名窑:

江西景德镇、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

(5)明朝:

青花瓷(宣德年间)

(6)清朝:

粉彩瓷(康熙发明,雍正登峰造极)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一>概况——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1.先秦时期:

产生和初步发展:

(1)原始社会:

原始商业产生

(2)商朝:

发展

(3)西周:

产生骨贝、铜贝(最早的货币)

(4)春秋战国:

产生巨商、商业中心

2.汉朝:

商运活跃(如:

丝绸之路)

3.唐朝:

水、陆商运

4.宋元:

①海上商运:

海上丝绸之路②北宋益州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交子

5.明清:

出现会馆(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商帮(晋商、徽商)

<二>“市”的发展:

1.城市中的“市”:

(1)秦朝:

1法律规定:

商品必须明码标价

2收受金钱是必须当面把钱投入陶制容钱器之中

3违反法令者要收处罚

(2)汉朝:

对进行集中贸易的“市”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相当严格:

中央设置亭楼,四面建有门、墙(正式的市有9处)

(3)唐朝:

夜市繁荣,反映了商业的发展

(4)宋朝:

突破了原先的、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原有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式了)

(5)明清:

商业区相当繁荣

2.草市(书P18):

草市:

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1)南北朝:

开始形成;受行政管理:

“草市尉”

(2)唐朝:

作用十分显著,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

(3)宋朝:

草市向城郊和乡村发展;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三>商业都会的崛起

1.唐朝:

商业繁盛:

长安、洛阳、扬州、杭州、湖州

2.宋朝:

汴京(今开封):

都市商业繁盛,夜市、晓市、庙市、集市兴盛

<四>特征:

1.市场形式多样

2.商业城市发达

3.对外贸易发达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一>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

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发展

2.目的:

A.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自然经济)

B.维护政治稳定

3.开始:

商鞅变法

4.表现:

(1)重农:

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奖励垦荒、兴修水利

(2)抑商:

A.汉代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

B.宋代以前,政治上、法律上歧视商人

C.对工商业管理严格

5.评价

(1)积极(前期为主):

A.稳定农业人口,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B.发展官营商业,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C.控制农民,保障国家安全,巩固统治

(2)消极:

A.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制

B.阻碍资本主义萌芽,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三长两短)

<二>海禁政策:

1.含义:

明清时期,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严格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P.S.禁止民间往来,官方的朝贡贸易依然可以进行

2.原因:

(1)根本:

封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2)具体:

明代:

防止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清初:

阻止东南沿海人民进行抗清斗争,割断沿海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

3.影响:

(1)积极:

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2)消极:

隔断了中西方正常的贸易往来,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中国日益闭关自守

<三>资本主义萌芽

1.出现

(1)时间:

明代中后期

(2)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

(3)地区:

江南

(4)部门:

丝织业

(5)概况:

书P25

雇佣关系

(6)性质:

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2.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特点:

书P25

3.特点:

地区性、不平衡性

4.发展缓慢的原因:

(1)根本:

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2)具体(缺少的条件):

A.资金:

重农抑商政策

B.市场:

国内:

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国外:

海禁政策

C.技术:

家庭手工业,小农经济

D.劳动力:

小农经济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时间:

兴:

19C60S-70S;起:

(初步发展)1894-20C初

近代工业:

大机器生产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2.变动: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转为商品经济(标志手工棉纺织业衰败)

*过程:

①鸦片战争前,已经有部分分解

②鸦片战争后,分解加速

③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进一步加速

3.表现:

A.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

B.农业生产商品化(茶、丝)

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手工棉纺织业衰败(解体标志)

4.影响:

(1)灾难

(2)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市场和劳动力

<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条件:

A.政治:

国际格局、国内格局、方针政策

B.经济:

资本、原料、市场、劳动力、技术

1.背景:

(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市场、劳动力)

(2)外商企业刺激(技术、资本)

(3)洋务运动诱导

*洋务运动:

A.时间:

19C60S—90S

B.思想:

中体西用(中:

封建思想;西:

技术)

C.根本目的:

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D.内容:

1“自强”—军事工业

2“求富”—民用工业

3筹划海防(北洋、南洋、福建)

4培养人才

E.失败根本原因:

单纯引进技术,不变革封建制度

2.概况:

(1)时间:

19C60S—70S

(2)地点:

沿海

(3)途径:

洋务派投资(地主、买办、官僚、商人、华侨、手工工场主)

(4)著名企业:

1866上海发昌机器厂(方举赞、孙英德)、1873南海继昌隆缫(sao)丝厂(陈启源)

(5)主要部门:

轻工业

<三>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1.时间:

甲午战后到一战爆发

2.原因:

(1)清政府放宽限制

(2)甲午战后外资入侵,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市场、劳动力)

(3)“实业救国”、“设厂自救”等观念推动

3.著名企业及创办者

(1)大生纱厂:

张謇(江苏南通人,晚清状元,提倡实业救国;创办企业如~,后又创办轮船、面粉、冶铁、银行等企业,成为一代工商巨匠)

(2)保兴面粉厂:

荣氏兄弟(荣宗敬、荣德生)面粉大王

<四>特点:

(1)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先天不足

(2)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区(地区不均衡)

A.经济基础好(意识、资本)

B.交通便利,便于引进机器

C.自然经济解体较早

(3)以轻工业为主

A.投资少,见效快

B.技术要求低

C.原料丰富

D.传统手工业最先衰败(行业不全面)

(4)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比重小

(5)受双重(帝国主义、封建制度)压迫,同时又依赖上述二者的力量

<五>影响:

给中国社会带来新气息:

1.社会经济结构重大变化,促进我国近代化

2.阶级结构重大变化:

资产阶级产生并于19C末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无产阶级进一步壮大

3.社会思想重大变化:

资产阶级思想逐步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君主立宪、民主共和)

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兴办潮

<一>民国初期的兴办实业潮:

1.原因(书P34):

(1)国内:

A.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B.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C.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鼓励民族工业发展

(2)国际:

A.反二十一条掀起抵制日货的运动(市场)

B.一战使欧洲殖民国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资金:

民资、海外华侨投资

2.概况:

(1)厂矿企业和资本都增长迅速

(2)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迅速

(3)重工业有一定增长

3.特点:

(1)时间短

(2)带有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特征

4.影响:

(1)两大思潮:

资本主义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五四运动

(2)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辛亥)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转化,为中共形成提供阶级基础

<二>国民党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1927—1936)(发展较快黄金时期)

1.原因:

(1)全国的基本统一(形式上)

(2)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与措施: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5年币制改革

(3)广大群众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

2.概况:

(1)1936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记录

(2)1935年后,各行各业发展局面普遍较好

3.限制因素:

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压迫(官僚:

四大家族:

孔、宋、蒋、陈)

<三>国民党后期(1946—1949)民族工业萎缩

1.原因:

(1)国民政府的统治:

A.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影响、物价猛涨、外贸逆差

B.官僚资本压迫

C.繁重的捐税压迫

(2)美国经济侵略: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2.概况:

民族工业纷纷倒闭

专题二小结:

民族资本发展历程

1.清政府:

A.19C60S—70S夹缝中产生

B.19C末(1895-1914甲午战争到一战爆发)—初步发展

2.北洋政府:

20C初(1912—1919)短暂春天

3.国民政府:

A.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6)短暂发展

B.抗战(1937—1945)遭受沉重打击

C.抗战胜利后(1946—1949)民族工业萎缩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中国现代史(经济)

1949.10—1956:

过渡时期1956年底—1966.5: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66.5—1976.12:

文革十年动乱时期1976.12—1997: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时间:

20C50S—1978—至今

特征:

A.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经济

B.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前提: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基础:

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2.依据:

过渡时期总路线

(1)内容:

工业化、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一化、三改造)

(2)特点:

A.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发展生产力+改变生产关系)

B.工业化在首位

3.标志:

三大改造(1953—1956)

(1)农业、手工业:

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

(2)工商业:

加工订货—经销代销—公私合营

(3)实质:

私有制—公有制

(4)意义:

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4.评价(书P47):

(1)积极:

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2)消极:

在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给社会经济发展留下了许多问题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

1.表现

(1)正确: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书P48)--中共八大1956—调整1960

(2)错误:

“总路线”1958—大跃进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启示:

在社会主义建设上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PS(中共八大提出的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求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解决矛盾,将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经过论十大关系~1956中共八大~总路线~大跃进1958~人民公社化1958~调整1960

*“大跃进”:

A.内容:

片面地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

B.后果:

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调

C.启示:

社会主义的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

*人民公社化运动:

A.特点:

1生产资料所有制:

“一大二公”:

盲目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脱离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

2分配形式:

“一平二调”:

平均主义和无常使用,违背按劳分配原则

B.危害:

1违背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水平的规律

2挫伤了人民生产积极性,生产力早遭到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后果

3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C.启示: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3生产关系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2.十年探索经济成就

(1)新中国成立初,党和政府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2)1953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工业化开端

(3)1956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1976):

1.过程:

1966爆发—1971周恩来主持工作—1975邓小平整顿铁路(实质:

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1976结束

2.影响:

(1)严重破坏中国经济建设,使得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2)使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3)从反面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极其沉痛的教训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工作重点转移:

1.主要内容:

必修一P73

(1)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开始形成

(2)工作重点转移(1978.12十一届三中全会):

阶级斗争—经济建设

(3)体质转变:

僵化、半僵化—全面改革;封闭、半封闭—对外开放

(4)标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正式开辟;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2.意义:

具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二>改革:

从农村到城市

1.农村的改革

(1)原因:

A.农业大国

B.国民经济的基础

C.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

D.农民自发自创

(2)过程:

安徽凤阳小岗村—安徽、四川试行—全国推广

(3)主要内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4)特点:

A.所有制: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农民使用

B.农民地位:

资助经营、自负盈亏

C.产品分配关系:

“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

(5)作用(书P53):

A.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

B.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D.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城市:

国有企业改革(1984)

(1)开始:

1984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基本任务: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3)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4)原则:

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三>对外开放:

1.背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全球化

2.目的:

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3.过程:

1980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4沿海开放城市(书P54)--1985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1988海南经济特区—1990浦东经济技术开放区

4.特点:

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

三、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992—至今)

<一>历史性的跨越—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1.背景:

(1)国际风云变幻: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2)国内政治经济低谷:

信仰危机、外商撤资

2.标志

(1)邓小平南巡讲话

(2)中共十四大:

经济体制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中国确立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过程

1.1984十二届三中全会

2.1992邓小平南巡讲话

3.1992中共十四大

4.1993中共十四大三中全会

5.1997中共十五大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主线:

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

2.社会生活方式变迁历程及特征:

(1)19C中—20C中:

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2)20C50S后:

面貌新,受政治生活影响

(3)1978年后:

开放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表现:

1.物质生活:

(1)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A.概况

阶段

表现

特征

时代特质

鸦片战争后—新中国成立

男子:

长跑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子:

宽松肥大—旗袍、上衣下裙

中西合璧、多元化、新旧并存

半殖民半封建

新中国成立后—十一届三种全会

男子:

列宁装、绿军装

女子:

列宁装、连衣裙、绿军装

政治化、革命化

独立自主、巩固独立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异彩纷呈

多元化、个性化

思想解放、改革开放

B.变化趋势:

有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每关、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A.中餐:

四大菜系(川、鲁、粤、淮扬)

B.西餐:

传入:

19C40S;

对饮食的影响:

(书P64)

(3)住:

过程:

四合院—中西合璧(租界)--全欧式住宅(高级住宅、别墅、洋房)

2.社会习俗:

(书P65—P66)

(1)婚礼:

由包办婚姻到自由恋爱、婚姻自主

(2)葬礼:

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3)其他:

点头鞠躬取代跪拜作揖;握手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实施;民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二>变迁原因:

1.内因:

(1)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生产力水平的决定,生产力的提高

(2)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

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3)人民思想解放的推动,思想观念的转变

2.外因:

外来文化的涌入

3.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促进

二、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表现:

1.交通工具的更新(行)(书P68—P69)

(1)古代交通工具:

轿子、马车、木船

(2)近代交通工具:

A.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

自行车:

19C中后期传入中国;20C初在大街小巷出现;50S后实现自己制造

B.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

汽车、火车(19C末20C初)、电车(1906天津)

C.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牵引动力变化:

人力、畜力—机械力

2.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书P69)

(1)1896年大清邮政局正式成立

(2)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

(3)1882电话传入中国(1876贝尔发明电话),2003年用户第一世界

(4)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1932开始国际无线电报业务(1896意大利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

<二>影响:

1.积极:

(书P70)

(1)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和信息的传递

(2)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3)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消极:

(1)近代史上有利于猎枪的政治经济侵略

(2)交通堵塞

(3)环境污染

(4)能源危机

……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1.大众报业的发展

(1)兴起原因:

A.近代资产阶级产生和发展(经济)

B.社会急剧变化,人们渴求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

C.西方人(传教士)办报潮流的推动

(2)表现:

A.1873汉口《昭文新报》,开创国人办报先例

B.维新运动,国人办报形成高潮(《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C.民国后通俗性报刊活跃

(3)影响:

A.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工具

B.宣传教育,启迪民众

C.满足了市民消遣娱乐的需要

(4)缺陷:

A.书面化特点,读者要求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B.假新闻和恶意炒作

C.缺乏直观感染力

2.广播影视的普及:

(1)广播:

产生于20C20S初(具体见书P73)

(2)电影:

A.第一次电影放映:

1896上海“西洋影戏”

B.中国自主拍摄的第一部电影:

1905《定军山》(无声);1931《歌女红牡丹》(有声);1948《生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