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中我对地理创新思维培养的思考.docx
《新课改中我对地理创新思维培养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改中我对地理创新思维培养的思考.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改中我对地理创新思维培养的思考
新课改中我对地理创新思维培养的思考
辛海涛
新课改中我对地理创新思维培养的思考
东园学校辛海涛
2014年我光荣的成为了一名市骨干教师,虽说在短短的2个多月的培训学习中,我确实收益匪浅,自己真正的沉下心来学习和思考自己的教学,10几年的教学中,遇到了无数的问题,但更多的时候是跟着感觉走,看着别人走,并没有把自己的教学行为梳理和进行系统的思考,有时候一些年轻教师问我一些教学或是课堂管理中的问题时,我更多的是告诉他们经验、具体的做法,我能感受到有的年轻教师并没有能从这些做法中得到启发,效果并不明显,现在想想才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有有了理性思考的行动才更有意义。
下面就将我对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些思考进行一个阶段的总结。
随着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每一名教师来说如何抓住课程改革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是摆在我们每一名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以及学科的交叉性,横跨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要素复杂,涉猎的知识面广,思维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很强的学科独特性。
思维它有多种形式,思维有多种形式,有抽象思维、概念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意象思维、直感思维、社会思维、灵感思维、反向思维、相关思维等等。
创新思维,思维有很多很多种形式,创新思维是其中一个。
那什么叫做创新思维呢?
我把创新思维的概念就是不受现成的常规的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归纳为五个方面。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涉及师生在理性和情绪等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因此课堂间的人际关系,必须既作为教学手段,又作为教学目的来考虑。
地理课堂中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和探究,也要在情感上与学生进行不断的心灵之间的交流,心灵之间的交流能够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使师生之间具有融洽的感情,并使学生处于心情振奋的状态之中,这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发挥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我的地理课堂中我始终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我教学的出发点和重要的目的,每次新接一个班级,我都要设法了解每一个学生设法记住他们的名字,了解他们的个性,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品格、特长等,在课堂教学中新手拈来,学生一定会很感动,很快就能敞开心扉,让你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孩子是天真的,有时会调皮,那是为引起你的注意,有时会封闭自己,那是因为他们可能“上过老师的当”所以在我的教学中我尽可能的去保护他们的自尊,保护他们的创造性,而非用老师的眼光去评价的对与错。
新课程中的课堂教学特别强调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教与学的关系,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
在民主的氛围中学生能够充分自由地彰显个性,毫不隐瞒自身的观点,不论瑕疵,尽显所思所想。
不忌讳答案是否正确,不担心言语是否不当,不担心老师的责备,不担心同学的嘲弄。
只在乎将自己的言论作为课堂交流讨论的一部分,积极参与、大胆表达。
课堂氛围的和谐,意味着师生关系的融洽,学习氛围的民主,学习方式的自由,合作学习的有序,以及师生创造个性的积极展现。
“和谐”不等于呆板,也不等于散漫;不等于循规蹈矩、随波逐流;也不等于漫无边际、热热闹闹、莫衷一是。
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唤醒学生生命活力的基础,是我们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沃土。
二、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那个独立发表个人的独特观点。
创新思维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自主探究,更需要学生有独立的思考,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为了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赶进度,不能很好的给学生预留充分的思考时间或即便给学生一些时间,但学生思维发生阻塞或稍有偏离时急急忙忙收场,打断学生的思路或干脆代替学生给出“标准答案”所谓的引导也是填鸭式的停留在表面上的寻求答案式的“引导”。
每个学生的魅力就在于他在这个世界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不同从本质上说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我们教师切记把学生贴上标签,用偏激的眼光对待一些“特学生”,正是因为他们的特,才使他们更加显得珍贵,我所教过的学生中,、有的语言能力强、有的组织能力强、有的动手能力强、有的思辨能力强,有的热情,乐于服务他人,乐于交往.......,总之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并辅以恰当的教育,就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乐于学习,乐于参与到课堂的思考中来。
学生“积极探究”。
学生既能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不人云亦云,又能耐心地倾听他人的发言。
既能提出批判性的见解,又能正确接受科学的结论。
在探究真知,积极思维的过程中,能融入集体,维护并遵守一定的组织规则,不随心所欲破坏课堂纪律,有尊重他人,积极与人交往合作的习惯。
三、搭建学生展示的平台,给学生足够的施展个性的空间
教师不一味地呈示自己的教学预案,而是真切灵活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以思想激活思想,以智慧引领智慧,以个性启发个性。
注重学生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建构知识。
能够抓住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生成新的适合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内容,营造波澜起伏的教学场景。
当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们必须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应当作为课堂的调控者引导学生完成形成、巩固、运用等层面的教学任务,实现真正的高效。
1、展示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习的乐趣,健全积极的人格。
当我们关注学生展示,关注学生学习,实质上就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过程。
再者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满足需要等使得学习成为自信自尊的需求,因此展示必然促使学习成为最佳的学习过程。
2、展示可以锻炼自己,还能引领他人,培养合作精神,优化学习过程。
学习是获得知识,提升能力,掌握方法的过程,或者说学习是吸收外在的东西,使自己强大和提升的过程。
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学习不是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学生间、师生间的交互、多向的传递过程。
学习必然是合作的相互的过程。
3、展示可以认识学习中的思路、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展示不仅是学习成果的展示,还包括了学习方法、思路的展示等等,必然学会“渔”。
4、展示可以带动后进生,促进全班学生的进步。
展示的方式、呈现形式也灵活多样,既可以是语言的展示还可以是板书文字的展示还可以是表演形式的展示,展示可以1个学生也可以是2个或多人的小组合作展示,教师可以根据内容、课堂的时间、重难点的要求,教学的目的等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展示的方式。
4、教师的关注点与兴奋点要由“成绩”转向对学生独特性的关注与认同
“不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惟一标准,不以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是否成功的惟一标志。
”分数的高低,只是反映一个阶段内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某种情况。
他也不是人的素质的全部的反应,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我们必须明确人的素质要比考试所考察的内容多得多,也就是说,我们教师不能眼睛只盯着分数,而看不到一个丰富的,完整的人。
如果教师过于片面地关注学生的分数,无限制的放大分数的价值和意义,这不但会伤害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的自尊心,也会伤害那些学习较好的学生,他们会错误的认为只要学习好,就什么都ok,可当他们走上社会,才发现,他们被老师和家长骗了。
很多教师对我说,在学校里分数最高的学生到社会上不一定有大的成就,倒是那些成绩中等偏上的学生,他们人际交往能力很好,他们既能与学习好的同学有很好的沟通,与学习差的同学也能成为朋友,进入社会以后更容易取得较大的成绩。
所以分数和成才不是绝对成正比关系的。
学校要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要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乐于接受新的知识,接受新的信息,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运用推理、辩证的思维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科学的精神,要让他走向社会后能够善于搜集信息、运用信息。
教师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的在提示着学生去寻求所谓的标准答案,与学生产生了所谓的默契,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和引导,学生一味的去迎合教师的思路与口味,最好能回答上参考书上所说的原话,教师就非常开心甚至是激动,教师有意无意的在影响着学生的独立思考,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和可能,更不可能有独特的观点,也就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了。
教师“有度赏识其独特性”。
教师善用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多种多样的尊重或鼓励方式,营造学生愉悦轻松的心理。
让学生以学为乐,以思为乐,敢于向困难挑战,卓有实效地学习、探究。
五、设计问题域和选择典型的材料
从课堂提问到新概念的形成与确立、新知识的巩固与应用、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与提高等无不从“问题”开始,并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因此,我认为课堂教学实质就是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教会学生重组新旧知识、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
可以这样说:
课堂教学就是围绕“问题”的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所以问题的设计更应该有助于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
学生能够自己发现的问题,教师决不包办;学生能够自己思考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
“问题”设计应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以问促思,以问促问,促进学生不断地再思再问。
同时可围绕某个总“问题”的解决而设计一些子“问题”做铺垫,来降低思维难度。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进行创新性学习的可能,所以问题是创造的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有效开发创新学习潜能的开端。
可见,教师的教学思维和问题设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是很重要的。
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问题”设计将科学发现过程简洁地重演于课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探索猜想和发现,这样才会有助于学生的思维提升。
6、给学生留白,留有自主探索、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在这一过程中,对于一些重要的问题,我一般不急着让学生讨论,也不急着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是首先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时间,让每一个孩子都动脑寻找问题的答案。
如果此时接着让学生说答案,让学生交流,那些思维懒惰的学生,就有了可乘之机,就会趁机让思维溜号,就出现了搭车现象,懒惰的学生就会坐享其成,这样很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每个学生都必须认真地思考,我问每个学生要答案,要思考的结果。
也许很多学生给不出正确答案,有些甚至思路都不对,但这没关系,只要学生思考了,动脑想办法了,当别人讲的时候,他就明白了自己哪里做得不对,知道错在哪里。
每一课的知识点就那么一点点,就像一层薄薄的窗户纸,一旦捅破就透气了,或许我们刚开始讲,学生就茅塞顿开。
我们要相信学生的潜能,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
我记得一位教育家说过:
“老师不要经不住课堂上的沉默。
因为,只有活跃气氛而没有屏神思考和思维升华的课堂不是健康的课堂。
”
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才能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自主构建。
七、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不怕错的精神
一位教育工作者说过“学生的犯错,真的就有那么可怕吗?
”。
是呀!
也许我们教师会想,如果我们教师在学生没有犯错误前就对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使其不犯错误那不是更好吗?
这无疑剥夺了学生尝试创新的机会。
其实在我们的课堂中确实存在着“两种声音”一种怕学生错,另一种是创造情景让学生在错误中学习,在我们的公开课中,多数教师为了保险起见,都不敢太放手,怕学生出错,选择一种按部就班的模式,在老师的牵引下,一步步向前走,课堂会很顺畅,学生也不会遇到什么困难,可是这种课堂学生没有经历“困惑”的阶段,思维缺乏独立性和独创性,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可能有大的发展。
所以我们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切实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念和正确的课堂评价观,我们的素质教育才能落到实处,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创新精神提倡大胆质疑,并根据事实和思考大胆的质疑,提倡不迷信书本、权威,并不反对学习前人的经验提倡新颖、独特,同时又要受到一定的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的制约;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内部动力。
总之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基础性战略地位,社会的发展决定了它必须大力倡导创新精神,在地理教学中不断的尝试与创新,切实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应该不断地积累、探索,把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我今后教学重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