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湖南省长沙市一中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92670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9.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湖南省长沙市一中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湖南省长沙市一中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湖南省长沙市一中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湖南省长沙市一中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湖南省长沙市一中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湖南省长沙市一中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docx

《届湖南省长沙市一中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湖南省长沙市一中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湖南省长沙市一中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docx

届湖南省长沙市一中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2020届湖南省长沙市一中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

历史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考试范围:

高考范围。

2、试题卷启封下发后,如果试题卷有缺页、漏印、重印、损坏或者个别字句印刷模糊不清等情况,应当立马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3、答题卡启封下发后,如果发现答题卡上出现字迹模糊、行列歪斜或缺印等现象,应当马上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4、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5、选择题的作答:

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主观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7、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8、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

这一背景下,士、庶民把自己的宗族称之为“家”,效忠于“家”。

这表明分封制

A.有利于宗法制的强化B.为地方分裂割据埋下伏笔

C.促进了民众的国家认同D.扩大了“家天下”的影响

2.西周宗法并非一成不变,对抗商时,周人就实行不分亲疏强调长幼、共享政权同尽义务的“昭穆制”;西周中期后,则普遍采用上下尊卑,命令服从的“大小宗制”。

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A.宗法制的强化与发展B.土地财产分封的有限性

C.集权统治的H益加强D.周公确立的周礼遭到破坏

3.《诗》的首篇《关雎》属于“周南之歌”,是描述男女爱情的民歌。

后世儒家认为,雎鸠是一种“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的水鸟,孔子之所以列其为首篇,是为了表明夫妻关系应专一和严肃。

这种解读

A,维护了民间文学的正统地位B.反映出周代宗族规则的内涵

C.体现了浓厚的道德教化色彩D.具有浪漫主义文学的符号性

4.汉初,丞相有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的传统,汉武帝吋,开始起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武帝后期,丞相动辄因故免职、下狱。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皇帝集权下政务机关权力弱化B.独尊儒术使儒学地位得到提高

C.功臣列侯的势力开始遭到削弱D.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有效加强

先秦以来,周公因“辅幼归政”的形象而备受世人推崇。

然而,东汉建立后,周公的形象便完全退居到臣子的位置上,他那些“践祚当国”“摄行天子事”的壮举也不再被人们轻易提起。

这一变化反映出

A.君权神授思想影响增强B.儒学因王莽篡汉受到冲击

C.儒家纲常伦理得到强化D.东汉后儒学重新成为正统

6.隋文帝废除了汉代以来州县长官自辟僚佐的制度,并规定:

九品以上地方官,均由中央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考核;地方官及僚佐,不许任职本地,而且二年一任,不得连任;地方官赴任,不许携带父母以及15岁以上的儿子。

以上规定

A.推动了官僚政治的确立B.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

C.完善了科举制度的实施D.提高了官员的整体素质

7.右图是现藏日本的中国古代书法作品《丧乱帖》(局部),被评论为“字势如斜而反正,笔意形断而意连”。

这幅作品反映出

A.汉代书法篆刻艺术的交融

B.晋代由行人草的书法风貌

C.唐代恢弘大气的盛世气度

D.宋代纤细精巧的艺术追求

8.李渔的《闲情偶寄》曾对元代杂剧有这样的评价其句……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

”这说明元杂剧

A.言谈粗鄙导致缺乏精品B.很少有知识精英参与创作

C.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发展D.符合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

9.清初,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居六部之上,奏折都须经内阁票拟后才送交皇帝。

康熙中期时,皇帝发给有上奏权的官员折匣,匣上加锁,钥匙由皇帝和官员各执一把,官员奏折放于匣内,批示后的奏折再交付内阁。

这一变化说明

A.内阁成为承旨办事的执行机构B.阁臣无权再直辖六部处理政事

C.君主旨意的机密性得到了加强D.内阁仅作为顾问机构参与决策

10.清代两湖地区的米粮生产与供应直接影响着江南地区的米价波动。

江南米粮转运中心苏州“来船稍阻,入市稍稀,则人情惶惶,米价顿长数倍”。

这一现象客观上反映了

A.江南农村经济逐步走向没落B.两湖地区成长为中国经济中心

C.长江种下游地区粮食供不应求D.区域分工与经济联系的密切

11,康熙帝在给史馆的一份诏令中曾强调,应该公正地编修前朝的历史,以达到赢得人心的目的。

为此,不允许在官修《明史》中对明代的皇帝作任何批评。

这一诏令旨在

A.客观评价前朝历史B.淡化史学的政治色彩

C.笼络明代知识分子D.强调史学要服从政治

12.光绪十四年(1888年),维新人士谭嗣同在著名学者刘人熙的指导下,开始认真研究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的著作。

谭嗣同这一研究的意图主要是

A.追溯政治变革的历史依据B.汲取朴素的民主思想精华

C.揉合民权思想否定君权论D.形成独特的激进政治理念

13.“(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几乎丝毫没有受伤。

”基于这一认识,陈独秀

A.主张完全变革现有的民主政治体制B.呼吁彻底推动中国社会的思想启蒙

C.在学生中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D.由激进民主立场转而支持工农斗争

14.1906年,孙中山等人在《军政府宣言》中提出“国民革命”,以区别于前人的“英雄革命”。

1924年,国民党在其“一大”宣言中,强调国民革命运动必须联合工农才能取得胜利。

这表明

A.工农群众开始登上政治舞台B.革命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改变

C.民主革命的内涵进一步丰富D.广大民众的革命觉悟显著提高

15.1944年,李之朴在“中学生阅读报纸所注意的问题”的调查中发现,中美两国中学生的关注重点差异较大,美国中学生注意的是“游戏、诙谐文字与戏剧”等,而中网的中学生注意的是“时事问题”。

这反映出此时的中美两国社会

A.将报纸作为重要的交流媒介B.在素质教育方面的差异很大

C.都注重政治导向和家国情怀D.受战争的创伤程度并不相同

16.古雅典政治家德摩斯梯尼发现有叛国嫌疑的安提丰藏在某地,就将他带回公民大会受审,但另1位政治家埃斯基涅斯抗议说,未得授权就私闯民宅抓人是违法的,于是公民大会就地释放了安提丰。

当然雅典人不会真的放过他,战神山议事会出面把他逮捕,送到公民大会审判后处死。

这说明当时的雅典

A.很注重法律程序B.审判缺乏诚信机制

C.司法权归议事会D.保障奴隶主的权益

17.丹麦史学家汉森在分析古代雅典公民法庭的构成时认为,当时并尤律师制,“一个案件就像是一部有三个角色的喜剧,这三个角色都是业余的。

他们是提出诉讼的公民、被抽选出来主持法庭的法官、听取案情并作出裁决的众多陪审员”。

他描述的这一状况说明

A.注重戏剧性的转折成为雅典法律常见现象

B.当时司法流于形式且存在大量错判的问题

C.公民素质的低下造成直接民主制的随意性

D.口述演讲在当时公共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18.古代雅典城邦任何法令的出台,首先需要某一公民发起政治倡议、提出议案,然后由议事会和主席团召集会议、筹备事项、主持公民大会进行讨论,最终由公民大会作出决定。

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公民参政议政态度积极B.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

C.司法审判程序严格规范D.民主运作方式公开透明

19.罗马法学家编纂《民法大全》时参考了多部法学著作,探讨了法的本质,法与道德的关系等问题。

他们协助国家开展立法工作,还担负着解释法律上的疑难问题、指导当事人起诉等任务。

这主要表明罗马法学家

A.注重法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B.重视罗马法在现实中的运用

C.热衷于立法工作的理论研究D.乐于从事罗马法的普及工作

20.市民权的授予是罗马法发展的重要体现。

公元前89年《普劳提亚和帕皮利亚法》授予所有居住在意大利或在60天内向裁判官表示接受此等授予的人罗马市民权。

公元前49年,恺撒授予波河以北的所有意大利人罗马市民权。

公元212年“安东尼努斯敕令”把所有罗马市民权赋予帝国境内所有的自由人。

上述行为

A.扩大了罗马法的权利主体B.保障了罗马帝同对境内的有效统治

C.扩大了罗马的统治范围D.保证了罗马帝国的稳定和发展

21.罗马人坚持公民法专适用于罗马公民,而不适用于外国人或异邦人。

公元前242年外事大法官的设置,说明涉外案件已极纷繁,须由专职处理,此后此类处理逐渐形成一套规范。

这一变化有利于

A.罗马对外进一步交往和扩张B.罗马人更好地维护罗马特殊利益

C.罗马共和国捍卫公民政治权D.当吋万民法较快取代公民法地位

22.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认为:

我们天赋具有平等和理性的潜力,但并不都能实现。

自然巳规定那些在品德和精神上更优越的人应该统治弱者。

雅典人在某些时期成功地履行了公共职责,但他们的国家由于没有确定的等级区别,故未能保持它的良好声誉^这表明西塞罗

A.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认为全体公民掌握权力是不合理的

C.提出并捍卫了自然法精神D.非常推崇雅典人的民主政洽

22.从公元12世纪开始,欧洲流行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高耸削瘦、冷峻深沉,表达出祌秘、哀婉和崇高的情感。

文艺复兴后,哥特式建筑衰落.新时代的建筑师喜欢使用古希腊的柱式结构和古罗马的穹顶拱门,从而营造fli欢快充实的空间感受。

这表明当时

A.欧洲建筑美学深受新教的影响B.几何学发展彻底改变了设计理念

C.复古思潮深刻改变建筑美学D.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的生活体验

24.1689年,詹姆士二世试图借助爱尔兰天主教力量恢复王位,1690年,威廉三世率领35000名荷兰蓝卫兵一法国胡格勒信徒一英国新教联军登陆爱尔兰,击败詹姆士二世的21000名爱尔兰一法国联军,詹姆士二世再次流亡法国。

这场战争

A.阻止了英国君主制的复辟B.消灭了英国天主教徒的势力

C.捍卫了英国立宪政体D.是近代欧洲首次国际战争

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规定今后王位一律山信奉新教者继承,信奉罗马天主教或者与罗马天主教徒结婚,坚持同罗马教会交往者,均无资格按前举法令宣誓加冕。

”这一规定的实质是

A.议会立法限制国王宗教信仰自由B.权力中心开始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C.英国以法律手段完善王位继承制D.英国立法巩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26.1746年,英国乔治二世否决了时任首相配兰的提案,导致内阁集体辞职。

乔治二世于是任命巴思伯爵为新的财政大臣,但是巴思伯爵受到抵制,只当了两天首相就被迫辞职„乔治二世只得被迫请配兰复职。

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B.国王最终走向了“虚君”地位

C.君主立宪制尚待完善D.彼此妥协构成政治斗争的主流

27.1762年,英国议员威尔克斯主持的《苏格兰人报》刊出文章,谴责政府的对外政策并攻击国王。

乔治三世授意政府将其逮捕,并指使下院通过决议剥夺其议员资格。

英王的做法A.代表了落后地主的意愿B.违背了《权利法案》的规定

C.正当行使了英王的权力D.维护了屮央政府的权威

28.1787年宪法规定本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合众国巳经缔结及将要缔结的—切条约,皆为全国之最高法律”;1792年第十条修正案规定:

“本宪法所未授予合众国或未禁止各州行使之权力,将由谷州或由人民保留之。

”这表明美国的政治体制

A.有效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B.加强了各州主权

C.构建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D.体现了联邦制原则

29.1795年,美国通过宪法修正案,限制了联邦法院对各州司法的管辖权„1868年,美国乂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任何一州不得制定限制国家公民权益的法律,并对管辖下的所有人,给予平等的法律保护。

这—修订变化的主要目的是

A.进一步维护各州的司法独立,B.督促南方各州解放黑人奴隶

C.强化三权分立,维护民众权益D.肯定联邦宪法至上,维护统™

30.美国制宪过程中,北方认为奴隶乃是财产而不是有人格的人,南方则认为奴隶人数应被列人各州人口总数。

此争论反映了南北方矛盾焦点集中于

A.奴隶制度的存废问题B.现代化发展道路问题

C.国会席位的分配问题D.联邦权力与州权划分

31.“对上帝的信仰是与对独裁的屈服紧密相连的,它们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只有当最后一个国王被人用最后一个神父的肠子绞死时,人们才能获得自由。

”这一诉求的背景是

A.欧洲宗教改革B.美国南北战争

C.英国光荣革命D.法国启蒙运动

32.下图为两家戈湘岚1954年的获奖作品《春耕》,有人对该両评论组织起来的农民都用上新农具了,大家在地里忙着春耕。

画面上软软地扬着一丝马鞭,充分表现了风和日暧的季节气氛,该作品

 

A.再现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境况B.表明国民经济的调整成效突出

C.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力D.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艺术风格

 

第I卷答题卡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B

B

C

A

C

B

B

D

A

D

D

题号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答案

B

B

C

D

A

D

D

A

A

A

B

题号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答案

D

C

D

C

B

D

D

C

D

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第33题25分,第34题12分,第35题15分,共52分)

3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孔子时代以来所谓“士、农、工、商”阶层的高下差序格局发生动摇,阳明心学诞生后,自我意识的自觉即呈不可收拾之势,作为阳明余脉之一的泰州学派,推动心学进一步向生活化、世俗化方向发展,而作为泰州后学的李贽更试图以个性自我的率性之真彻底颠覆所谓永恒的天理,李贽思想的核心在于反对名教纲常对人性的禁锢和戕害,其叛逆性和抗争意味甚强。

他的个人主义观念同时在两个层面展开;其一为对个性自由的追求,其二为与专制主义的对峙。

——摘编自夏东元等《个人主义思潮》

材料二在中国,个人主义滥觞于西学东渐的晚清。

严复“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命题,揭示个人“自由”在西方现代文明中的核心意义。

在新文化运动中,个人主义思潮蓬勃兴起,冲决纲常名教之网罗,追求个性解放和个人自由,成为五四启蒙思潮的主旋律。

陈独秀将个人主义与家族主义归为东西思想的重要差并:

东方的家族主义损坏个人独立自尊之人格,窒碍个人意志之自由,剥夺个人法律上平等之权利,养成依赖性而戕贼个人之生产力。

“欲转善因,是在以个人本位主义,易家族本位主义。

”鲁迅秉持其“改造国民性”的“立人”思想,他说“‘个人的自大’就是独异,是对庸众宣战一切新思想,多从他们出来,政治上宗教上道德上的改革,也从他们发端。

所以多有这‘个人的自大’的国民,真是多福气!

多幸运!

”而“‘合群的自大’,‘爱国的自大,,是党同伐异,是对少数的天才宣战”。

——摘编自高力克《新文化运动中的个人主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晚明和民初个人主义思想的异同。

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弘扬个人主义的背景及其意义。

(13分)

3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司法部门在审理案件时,甚至会抛开国家法律而引用董仲舒所撰的《春秋决狱》进行审判。

例如汉代一妇女改嫁,有官员认为“夫死未葬,法无许嫁”,如果改嫁,非但有罪,最严重可判死刑;董仲舒则依据《春秋》之义,指出“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这位妇女的行为符合儒家经典的义理,因而应判为无罪。

材料二“西汉元帝柔仁好儒,见先帝(汉宣帝,汉武帝曾孙)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

……从容曰:

‘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宣帝面有怒色曰: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

请围绕“儒与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治理国家时儒与法的运用确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证。

(12分)

35.(15分)【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战后的日本教育改革,是在盟军总司令部的占领、统制下进行的。

1945年10月,麦克阿瑟对日本内阁发出指令,实行教育的自由民主化。

1946年,美国派出斯托达德为首的使节团考查日本教育,并最终出具了调查报告书,报告书建议,废除明治天皇颁布的《教育敕语》,改为颁布《教育基本法》,实行九年免费义务教育,改战前的复线教育体制为6•3学制,促进日本学生留学美国,加强日美在教育文化上的交流。

这些建议,之后都得到了实施^除了具体的教育改革措施,美国积极开展了对日本的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选择人口20万以上的城市开办“民间情报教育局图书馆”,推进“人员交流”,每年挑选日本文化人士赴美进行国际访问。

在诸多的教育变革措施中,美国尤其重视对日本历史教育的变革,建议日本大力发展考古学,希望以科学史观来取代之前日本人根深蒂固的“皇国”观念。

——摘编自勾宇威《论占领期美国对日本的教育政策》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日本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

(8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战后日本教育变革的历史影响。

(7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分封制与宗法制结合,虽然诸侯小宗服从天子大宗,但是对于士、庶民等而言,只知效忠“家”,不知效忠“国”,形成有“家”无“国”的离心力,为诸候割据以及大夫篡国创造了条件。

2.B.

3.C

【解析】《关雎》本是男女情歌,而儒家对雎鸠的意象作出了符合儒家道德观念的解读,丰富了这首诗的教化色彩。

《诗》在孔子之后逐渐成为“经”,成了承栽儒家正统观念的载体。

4.A.

【解析】汉武帝时期,形成令朝外朝制度,中朝多决策,丞相代表的外朝日益成为纯粹的政务机关,其权力受到削弱,卷相受制于皇帝的程度大大加强。

B项不是材料主旨;C项错在“开始”;D项中央集权概念与材料主旨不符。

5.C

6.B

7.B

【解析】《丧乱帖》是书圣王羲之的传世作品。

从题目图片可以判断该书体介于行书和草书之间,篇首为“羲之”二字;从题干材料的“形断而意连”也可以判断书体特征。

8.D

【解析】“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说明,元代杂剧通俗易懂,为普通百姓所喜闻乐见,有世俗化和生活化的特征,满足市民阶层的需求。

9.A【解析】原本内阁掌握票拟权,先于皇帝作出有关决策再呈交皇帝,一定程度会影响皇帝,密匣制度出现后,奏折直接呈交皇帝,内阁失去了票拟决策的权力,皇帝完成决策后交付内阁执行,内阁成为承旨办事的执行机构.故选A,排除D;内阁负责执行,仍可辖理六部,皇帝决策后的奏折仍然需要交付内阁,旨意并没严格保密,故排除B、C^

10.D

11.D

12.B

【解析】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均具有反专制的朴素民主思想,谭嗣同这一研究的主要意图是要汲取上述人物的思想精华;追溯政治变革的历史依据是《孔子改制考》,谭嗣同主张保留君主并未否定君权,谭嗣同的政治理念仍是维新改良,未形成独特的激进政治理念。

13.B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张。

他对辛亥革命感到不满,认为其仅仅完成了政治革命,但旧社会的思想文化传统则“几乎丝毫没有受伤”,因此他希望在思想领域进行彻底的启蒙。

14.C

【解析】选C。

明确必须联合工农才能取得胜利说明这场革命参加阶层的广泛性,因而内涵进一步丰富,五四运动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故八错^革命指导思想从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是改变,但不是根本改变,故B错。

D答非所问。

15.D

16.A

【解析】材料中的案例说明,对嫌疑人的逮捕不能是私人行为,必须由公民大会授权;审判权也不能是私权.应是属于公民大会的公权„所以,虽然安提丰最后的下场没有变化,但过程不同、程序不同,就是非法程序与合法程序的差别。

|

17.D【解析】答案为D项。

汉森以业余喜剧演员的比喻来描述雅典公民法庭的构成,突出了当时法庭口头发言的重要性,起诉人需像舞台演员那样当焱直接表达,而陪审员对整个案情的了解和判决的唯一依据是诉讼人的陈述;由于没有律师,法庭内的三种角色直接进行交流,因此在这种状况下,演说技巧显得尤为重要。

18.D

【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依据材料可知,古代雅典法令出台的整个过程都有公民参与和监督,并最终由公民大会决议并作出决定,这反映了古代雅典民主运作方式的公开透明,因此D项正确。

B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雅典法律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并非保护平民的利益;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法令出台程序的公开透明,与司法审判无关;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法令出台程序的公开造明,并未表明公民参政议政的真实态度。

19.A

20.A

【解析】B的表述过于绝对;C因果倒置,伴随着罗马版图的扩大市民权的授予才扩大;扩大市民权的授予反而会加剧罗马内部的矛盾,3世纪,罗马帝国陷入严重危机,戴克里先抛弃共和的外衣,实行公开的君主统治说明D是错误项。

A符合题意。

21.A

【解析】罗马对外不断扩张,必然有更多的涉外事务,专门设置外事大法官处置涉外案件,是对罗马对外往来的一个有效保障,A项符合题意。

变化指的是外事大法官的设置,所以侧重点不是罗马特殊利益,B项排除.公K,奴异公S.法就捍卫的,属于常量,而非变化,C项错误^万民法最后与公民法没什么区别是在四百多年后的罗马帝国时代,212年卡拉卡拉敕令颁布后,D项错误。

22.B

【解析】材料中西塞罗主张在品德和精神上更优越的人应当拥有更优越的政治等级,因此选B。

23.D

【解析】受文艺复兴的影响.建筑采用希腊和罗马的风格,是为了“欢快充实”,D项正确。

新建筑风格是受文艺复兴影响而不是宗教改革,也不是受几何学影响,A、B两项错误。

学习古希腊和古罗马是借古希腊罗马之名进行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而不是纯粹的复古,C项错误。

24.C

25.D

【解析】英国立法完善王位继承制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巩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故选D。

材料的主旨并不是立法限制国王的宗教自由,排除A;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权力中心开始由国王转移到议会,排除B;英国以法律手段完善王位继承制是正确的,但这从根本上来说是巩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手段,排除C,D项符合题意。

26.C

【解析】材料反映出乔治二世时期的英国内阁受到来自国王的干扰,英国当时未形成国王“统而不治”的虚君政治,说明英国君主立宪制还有待完善。

27.B

【解析】材料中的乔治三世凌驾于议会之上行使权力,属于非法权力。

28.D

【解析】根据“本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皆为全国之最高法律”,各州法官均必须遵守,说明宪法使联邦政府的权力大为加强,“本究法所未授予合众国或未禁止各州行使之权力,均由各州或由人民保留之”,说明各州仍保有相当广泛的自主权,体现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