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增城市科学发展回顾总结.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90178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增城市科学发展回顾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1增城市科学发展回顾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1增城市科学发展回顾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1增城市科学发展回顾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1增城市科学发展回顾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增城市科学发展回顾总结.docx

《1增城市科学发展回顾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增城市科学发展回顾总结.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增城市科学发展回顾总结.docx

1增城市科学发展回顾总结

1增城市科学发展回顾总结

2000年以来,在各级政府正确领导下,增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初步摸索出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并取得巨大的成就:

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之下,增城市委、市政府制定出一整套的科学发展思路,开创政府主导、规划先行、生态补偿、城乡协调的创新发展方式,被外界誉为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双赢的“增城模式”。

增城的科学发展体现在三个转变:

思想观念转变、发展理念转变、领导作风转变;着眼于两个协调:

区域协调、城乡协调;实践于三大功能区:

南北中三大经济圈;落实于三个补:

以南补北、以城补乡、以工补农;具体到三个就:

就业、就读、就医;这就是增城走出的一条科学发展观的道路――“增城模式”。

增城协调发展的的模式就是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的模式、就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

城市实力逐步增强,美誉度不断提升。

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比中,增城从1999年的58位跃升到第15位,连续五年居广东省首位。

2007年荣获联合国“世界和谐城市提名奖”,2008年初荣获“中国和谐之城”称号,增城的发展受到全国乃至世界的瞩目。

2000年以来还荣获了“全国绿化模范县(市)”、“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科技先进市”、“广东省文明城市”、“广东省教育强市”、“广东省卫生城市”和“广东省林业生态县(市)”等称号。

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总结增城发展的经验为:

增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鼓舞的突出成绩,开始走上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

一靠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二靠增城市委、市政府形成的一整套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相适应的新发展思路;三靠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良好精神状态和坚持不懈的苦干实干。

经济发展迅速,发展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10亿元,工业总产值862.7亿元,均为2000年3倍,而财政总收入达77.22亿元,是2000年的10倍,人均GDP6878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积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工业经济由资源消耗型向科技进步型转变。

扶优扶强,注重工业品牌建设,支柱产业不断壮大,三大工业支柱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84.48亿元,占44.5%,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由2000年的7家增加到2007年的71家。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预计2007年空气综合污染指数比2002年下降0.34,空气质量全年优良;全市三条河流水质平均达到三类以上;地更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1%,城区人均绿地面积从2000年的4.73平方米增加到去年的15.8平方米。

全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624元,比上年劲增长16.57%,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区域间、城乡间公共服务水平不断缩小,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从经济发达的南部向中、北部延伸,从城市向农村延伸,先后投入6.8亿元,修建了637公里村级水泥路和960公里有线电视光缆,282条行政村,村村实现了“六通”(通电话、通电视、通自来水、通水泥路、通有线广播电视、通公共汽车),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

增城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得到了广州市的充分肯定,并为增城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

2006年8月,广州市市长张广宁在广本第二工厂调研时提出,增城市要抓住包括广州本田第二工厂在内的汽车及零部件项目落户的契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成为广州新的经济增长极。

2008年2月17日,在广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推动增城加快发展,开辟广州新的重要发展区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目前,增城正在为逐步打造成为广州市城市副中心而努力,提出了“新穗东、新增城”的发展目标,未来,一座崭新的和谐之城将崛起在广州东部。

科学定位,以三大主体功能区促和谐发展。

立足长远,从区域战略高度系统考虑和谋划增城的发展。

“跳出增城看增城”,将增城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交通、产业、生态环境等发展要素与整个珠三角都市圈的发展格局和发展趋势有机结合起来,合理定位增城,积极探索增城的科学发展模式,建设广州东部新型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区域中心、生态旅游休闲区、现代都市农业基地,努力创建广州东部现代化生态新城区。

2002年,根据辖区内地理状况和经济发展情况,增城市明确提出走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良性融合的科学发展之路,将全市划分为南、中、北三个经济圈推动形成富有特色的三个主体功能区:

南部地区以平原地形为主,毗邻工业发达的广州市和东莞市,区位优势明显,且自身的工业基础较为雄厚。

据此,南部以新塘为龙头,大力推动南部形成先进制造产业圈,创建广州东部工商新城,即重点开发地区。

中部地区以丘陵地貌为主,邻近工商业发达的南部和广州市萝岗区,环境优美,城市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较为完善。

据此,中部以增城市区为核心,营造中部都市生活圈,创建文化产业城,营造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优美环境,即优化开发地区。

北部地区以山区地形为主,工业基础薄弱,但自然生态好,是珠三角地区的翡翠绿洲,在发展生态旅游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据此,北部以白水寨省级风景名胜区为龙头,在全市1616平方公里范围内整合派潭、小楼、正果三镇约800平方公里营造世界级、国际化的乡村大公园,形成北部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圈,创建生态旅游示范区,即限制开发区域。

在这一发展思路指引之下,2004年以来全市94.4%的建设用地都用在了南部,同时以共建园区的方式对原有土地资源的整合,形成了打破原有村域、镇域局限、整个南部一盘棋发展工业的新格局,使得这块区位优势本来就非常突出的黄金宝地及时抓住了广州汽车工业大发展的重大机遇,吸引了一大批效益高、污染低、竞争力强的企业进驻,形成了汽车、摩托车和服装工业三大支柱产业集聚发展的新态势。

南部工业的急剧发展,加上增城周边的广州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和东莞北部镇区等工业密集区,为增城市特别是中部都市生活圈生活服务业、生产服务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而中部地区作为广州城市东部副中心的定位,也使中部及时地腾出足够的空间和资源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城市功能。

服务业、人口、资金加速向中心城区集聚,是增城市短短8年间城市化率劲增26个百分点的根本动力。

与此同时,北部山区都市农业和生态旅游集群发展的势头也已初步显现,目前,增城已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家,50个农业企业或基地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

白水寨风景名胜区已成为广东省内新旅游热点之一,去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带动全市接待游客超过30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0%。

三大圈层错位发展、集聚发展,已经初步出现了圈层间的良性互动效应,并以此为引爆点,推动增城全面协调发展。

 

科学决策,以思想观念转变促发展理念转变

通过科学的产业政策和规划,增城市制定了“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更好地发挥产业集群优势,从节约资源中求发展,从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从科技进步中求发展”的科学发展策略。

对工业产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优化升级,促进工业经济由资源消耗型向科技进步型转变。

一是铁腕治污降耗,拓展发展空间。

提出了宁可少增GDP,也要还市民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从源头上遏制了污染的产生,降低了能耗,又为优质项目腾出了发展空间。

二是集约利用土地,发展组团式工业。

集中力量规划建设了广州东部(增城)汽车产业基地、东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宁西工业园等几个工业基地,引导企业入园经营,实现了资源共享、节约土地,污染同治,产业集聚,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成效,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就培育了汽车、摩托车和牛仔休闲服装三大支柱产业。

三是严格准入标准,引进优质企业。

制定了严格的准入标准,尤其是环保方面对项目进行严格的筛选,注重引进生态环保型项目,坚决杜绝为追求GDP增长而盲目上项目。

四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自主品牌。

通过每年举办国际牛仔服装节、策划宣传、建立奖励激励机制等形式,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培育发展了VIGOSS、创新、康威、苹果等一批牛仔休闲服装品牌企业。

大力发展生活性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现代服务业,以消费的增长来拉动经济的发展。

增城独特的区位优势,为发展现代服务业,吸引周边城市人口前来消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方面大力提升城市品位,增强消费吸引力。

围绕将增城建设成为青山环抱、绿水绕城、百花盛开、文化繁荣的广州市周边最美的卫星城之一的目标,积极实施“青山绿地”和“蓝天碧水”工程,兴建了增城广场、体育广场、挂绿广场、增城公园、蕉石岭森林公园、荔枝文化公园以及荔城污水处理厂等一批公共市政工程,规划建设了一批上档次的生活居住社区。

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消费服务水平。

紧紧抓住周边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围绕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配套,大力发展物流仓储、金融保险、商贸会展、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引进了东凌机械装备交易中心、豪进摩托车及其零部件研发展示交易中心等一批大型商贸会展企业,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并进,放大制造业效应,推动了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

围绕为周边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员提供生活配套,策划建设了凤凰城、翡翠绿洲、金地荔湖城等大型社区,鼓励社会投资建设了一批星级商务或度假酒店,培育了良好的旅游、商贸、教育、文化、体育、汽车等消费热点。

在大力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发展高质量的工业经济的同时,注重提升传统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大力推动三次产业协同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都市农业。

围绕增加农业的边际效益,抓策划、建基地、深加工、树品牌、促流通,大力改造传统农业,发展以“好吃、好看、好玩、好销、好价”为特征的都市农业。

通过举办增城挂绿荔枝拍卖会、增城菜心美食节等系列活动,创立了增城荔枝、增城菜心、增城丝苗米等农产品名贵品牌。

二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富民兴市的重要举措,围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目标和建设“千年景区”的理念,按照“政府主导、总体规划、重点保护、科学开发、高效管理、永续利用”的原则,整合派潭、小楼、正果三镇及中部部分地区约800平方公里的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坚持点、线、面相结合,以白水寨风景名胜区为龙头,以何仙姑旅游景区为重点,高起点抓好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立足长远,营造“世界级、国际化的乡村大公园”。

科学创新,以四大机制保障促主体功能区实践

为保障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顺利实施,增城市大胆创新,制定与规划相配套的四大机制,促使三大功能区错位发展、集聚发展、良性互动。

建立组织保证机制。

功能分区的要义在于因地制宜,相应地,在用人上也要因材使用,功能区管理选配对口专业干部。

在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过程中,增城注重结合主体功能区的不同定位,科学选配各镇街班子,统筹调配专业对口干部。

在南部和中部镇街班子中侧重配备工商管理和城市规划等专业的干部,在北部3镇班子中侧重配备了接受过旅游专业、农学类专业高等院校教育的干部。

建立资源配置机制。

根据各主体功能区的定位,在财政投向、土地资源等方面进行针对性配置,确保资源利用最优化。

工业建设用地向南部集中,推动工业产业组团式集聚发展;农田保护区和生态保护区向北部集中,形成都市农业和生态旅游业集群发展效应。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北部三镇税收市级留成部分全额返还,从2002年起,每年从南部工业镇税收返还额中提取10%给北部山区镇;从2006年起,市财政每年拿出3000万元用于反哺山区镇。

创新绩效评估和政绩考核机制。

在经济发展考核体系里,南部侧重考核工业指标,中部侧重考核现代服务业和城镇功能配套能力,北部不考核工业,只考核农业和服务业产值。

在组织保证机制的支撑下,各大功能区按照各自的功能定位,在具备专业素养的干部领导下有序发展,为推动南、中、北三大经济圈的形成和科学协调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在资源配置机制的支撑下,南部、中部、北部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同时资源优势互补,加强了整体竞争力。

北部的一流生态环境和中部的一流生活环境增强了南部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和地区竞争力,南部地区的工业短短几年上了一个新台阶:

产业支柱明显,已形成汽车、摩托车、牛仔休闲服装三大工业支柱;产业高级化,汽车产业一跃成为第一支柱产业;企业规模化,全市亿元企业从2000年仅7家,猛增至去年100多家,其中产值30亿以上的工业企业20家。

南部工业大发展为中部城市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支撑,北部良好的生态环境更增强了中部城市的吸引力。

经过几年的集聚发展,增城中心城区发展面积急剧扩大七成,置业安居集聚人口效应明显增强,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了62.47%,比1999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

在生态补偿机制的支撑下,北部关闭了大量破坏资源和环境的“五小”工业企业后,都市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也取得长足进步。

更重要的是,受益于南部和中部的迅猛发展,2002年以来,全市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3.9万人,转移率达84%。

几管齐下,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的农民分享到了增城大发展的成果,预计去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624元,比上年增长16.57%。

在绩效评估和政绩考核机制的支撑下,消除了北部三镇的顾虑,并将各镇的发展建设成果置于统一的平台上公平地考核,有利于各大的主体功能区按照各自的定位持续发展。

增城市在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目前仍然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阶段,增城应把握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的契机,不断完善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增城模式”,推动三大主体功能区又好又快地建设,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2总体发展战略

2.1发展目标——广州东部现代化生态新城区

资料来源:

《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增城年鉴2007年》、《增城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带*号为2005年4月市统计局实际调查数据。

作为广州实施东进辐射粤东的门户,上层次规划将增城定位为广州东部新城区;同时,增城又是一个后起的新兴城市,拥有大片等待开发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优良,是广州东部的“绿肺”。

依托优越的生态、资源条件和良好的产业经济基础,将成为未来广州新的重要发展区域和新的经济增长极。

为此,增城必须打好“生态牌”,这不仅仅体现在维护优良的生态环境,还应当体现在经济与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因此,建设广州东部现代化生态新城区成为了增城的必然选择。

增城以建设“新穗东、新增城”为要求,树立“以人为本、城乡统筹、营造环境、发展产业、促进创业、解决就业、富民强市”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南中北三大主体功能区建设,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广州东部现代化生态新城区。

战略指标体系如下表所示。

指标

现状

(2006)

规划(2010年)

战略指标(2020年)

年均增长率(%)

2010年

年均增长率(%)

2020年

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

321.86亿元

12.5

460亿元

12

1400亿元

人均GDP

5006美元

-

7000美元

-

20000美元

第一产业生产总值

29.95亿元

3

32亿元

3

43亿元

第二产业生产总值

186.28亿元

13

279亿元

11.5

828亿元

第三产业生产总值

105.64亿元

14

149亿元

13.5

529亿元

三次产业结构

9:

58:

33

-

7:

61:

32

-

3:

59:

38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16.06亿元

15

26亿元

13

89亿元

工业总产值

675.80亿元

14

1050亿元

13

3550亿元

农业总产值

49.54亿元

3

50亿元

3

70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83.23亿元

13

135亿元

12

350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93.44亿元

10

130亿元

10

350亿元

外贸出口总额

12.35亿美元

10

14亿美元

10

38亿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

1.31亿美元

10

11.5亿元

8

6亿元

社会发展

户籍总人口

81.06万人

-

83万人

-

100万人

全市职工平均工资

23934元

8

30500元

7

60100元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

5682元

6

7000元

5

11400元

期末城市化水平

62.5%

-

65%

-

75%

恩格尔系数

-

-

≤45

-

≤38

科技进步贡献率(%)

-

-

>53

-

>60

R和D占GDP比重(%)

-

-

≥0.6

-

≥1.2

万人拥有医生数(人)

13

-

≥42

-

≥50

社会和医疗保障覆盖率

85.28%

-

90%

-

100%

城镇登记失业率

1.28%

-

3%

-

3%

人均居住面积(m2)

-

-

≥12

-

≥18

可持续发展

人均用电量(千瓦时/年)

41

-

≥220

-

≥330

人均生活用水(l/d)

-

-

≥280

-

≥300

城镇绿化覆盖率(%)

-

-

≥35

-

≥39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

-

-

≥12

-

≥13

2.2功能定位

定位一:

广州东部先进制造业基地

把握广州市建设先进制造业中心、扩张提升先进制造业的机遇,增城在南部600平方公里范围内规划建设以新塘为龙头的增城最大工业集聚区,以新塘新兴工业卫星城为中心,以增城南部地区(包括石滩、中新工业基地)为依托,形成先进制造业产业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标准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着力形成广州新的先进制造业增长极,建设成为广州东部先进制造业基地。

定位二:

现代服务业穗东中心

增城通过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现代商贸业、金融业、适度发展中高档房地产业,促进会展、信息咨询、教育培训等中介服务发展,积极提升餐饮服务、社区服务、文化娱乐等服务业的规模和档次,加快服务业市场化、社会化、信息化步伐,成为现代服务业穗东中心。

定位三:

广州生态旅游示范区

增城旅游优势资源比重大,增城市委市政府提出按“政府主导、总体规划、重点保护、市场运作、科学开发、高效管理、永续利用”的原则,保护、整合和利用北部三镇生态资源的决策,以保护为前提、以规划为先导、以管理为保证,积极而又有序地发展生态旅游业,加强生态景区建设与管理,增强派潭白水寨风景名胜区、小楼现代都市农业观光走廊、正果湖心岛湿地公园等重点旅游景区的品牌效应,积极发展乡村游和农家乐,使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目前,以白水寨风景名胜区为龙头的生态旅游业已取得新突破,未来将呈蓬勃发展之势。

增城将成为服务于广州乃至珠三角的生态旅游示范区。

定位四:

都市型现代农业基地

增城农村面积大、农业人口多,是广州主要的农产品产出地。

近年来,增城市一方面强基础,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全面推进农田、鱼塘标准化改造。

一方面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主导产业,尤其注重北部山区农业功能深度开发,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

同时,在更大范围推进“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搞好基地化农业园区的建设,有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实行公司、基地与农户的有机结合。

大力改造传统农业,发展以“好吃、好看、好玩、好销、好价”为特征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基地。

定位五:

广州东北部绿色生态屏障

增城生态资源丰富,森林面积达112.9万亩,占全广州市森林总面积25%,不仅是增城自身,而且是整个广州的绿色生态屏障;同时,增江也是广州东部的水源涵养地。

增城定位为广州东北部绿色生态屏障,是从广州可持续发展全局出发,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为可持续发展留下生态空间。

定位六:

广东省重要的教育基地

增城市近年来大办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2007年实现了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的目标。

目前已有位于石滩的华立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分校)、朱村的松田学院(广州大学分校)、荔城的华商学院(广东商学院分校),在职业技术教育方面已有一定基础。

增城定位为广东省重要的教育基地,树立发展大教育的理念,调整优化学校布局,在巩固和提高基础教育的基础上,积极促进职业教育与就业服务的紧密衔接,对广东省实现全民就业意义重大,对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更新创业理念,建设创业型城市意义重大。

2.3总体发展战略

战略一: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从东江大潮走向增江情怀,从南部工业走向北部生态,

从工业强市走向文化兴市,从城镇主导走向城乡统筹。

增城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将进入文化娱乐、旅游休憩、教育科普、商贸会展等需求全面释放与增长的发展阶段。

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工业仍是增城发展的主旋律,而生态旅游、文化娱乐等服务业的发展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而城乡统筹发展,构筑和谐社会也成为增城发展的主题。

增城的工业主要沿荔新公路组团发展,现代服务业主要沿增江、东江发展,服务业在空间上是以北部的生态旅游和中部的文化、会议休闲产业为代表。

战略二:

构建南中北三大主体功能区

根据主体功能区的战略思想,结合增城经济功能分区明显的发展现状,将增城划分为南、中、北三大主体功能区(无禁止开发区域)。

南部主体功能区:

重点开发地区,政策导向上主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支持,有针对性地适当扩大建设用地供给,支持产业组团、规模发展。

中部主体功能区:

优化开发地区,制定产业优化和转移导向目录,在资源消耗、环境影响等方面实行更加严格的产业效能标准,设定高于全国平均标准的产业用地门槛,先行实施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的政策。

北部主体功能区:

限制开发区域,通过政府的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严格控制可能影响生态环境的经济活动,在担当起生态屏障功能的前提下,适量建立一些旅游休闲基地。

战略三:

组团整合,中心带动

构筑南中北三大经济圈,以“两城三中心”带动全市协调发展。

根据南中北三大主体功能区的战略构想,构建南中北三大经济圈,并相应地制定产业政策和发展导向,通过其合理分工、互补协作,使增城发挥出最大的综合效能。

同时,通过重点建设两城三中心(两城:

增城市区和新塘城区;三中心:

石滩、中新和派潭)的中心城镇,发挥中心城镇的辐射效应,带动增城的全面、协调发展。

南部先进制造业产业圈:

包括新塘、石滩和中新三镇,以“产业升级,工商并举”为发展宗旨,重点发展以汽车和机械装备为龙头的先进制造产业和商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

把新塘建设成为广州东部生态工业卫星城。

中部都市生活圈:

主要指中心城区(包括荔城、增江和朱村街道),以“都市服务,文化兴城”为发展宗旨,发展以音乐和文化为特色,以生活和服务配套为主要功能,创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文化产业城、国际化会议休闲中心、广州城市副中心,以及广州东部最美丽的卫星城之一。

北部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圈:

包括派潭、小楼、正果三镇,以白水寨风景区为龙头,以“突出特色,错位发展”为发展宗旨,发展生态旅游、会议休闲产业与都市农业,逐步把北部建设成为世界级、国际化的乡村公园。

3产业发展战略

3.1发展战略

战略一:

主动对接,错位联动

一方面,主动与东莞、萝岗等产业高地对接,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生态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旅游休闲、物流、商贸和房地产等第三产业,为周边产业高地提供服务。

另一方面,在具体的行业上与从化、黄埔等地区错位发展,实现行业联动、共赢。

战略二:

强南活中优北

强南:

继续强化南部先进制造产业圈的高科技、精密装备、机械装备的产业特色,与萝岗、黄埔等产业基地在产业链的具体环节上错位联动;同时大力发展展示交易、研发、商贸物流、金融、房地产等服务业,将南部先进制造产业圈大造成为工商并举、设施齐备的创新产业园区、广州第三大工业引擎。

活中:

培植文化艺术产业、教育科研产业、会议休闲产业、生态旅游业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大造“山水文化音乐城”、广州东部最美丽的卫星城之一,活跃中部都市生活圈的消费氛围,达到吸引高消费型人口的目的。

优北:

北部山区禁止设立工业企业,改造优化现有工业,继续立足特色发展现代农业,适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