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宽甸第二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88733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宽甸第二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辽宁省宽甸第二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辽宁省宽甸第二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辽宁省宽甸第二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辽宁省宽甸第二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宽甸第二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试语文试题.docx

《辽宁省宽甸第二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宽甸第二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试语文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省宽甸第二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试语文试题.docx

辽宁省宽甸第二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试语文试题

辽宁省宽甸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试语文试题

高三

2010-09-1118:

27

辽宁省宽甸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试语文试题

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总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10年,“东方主义”话语方式改变的契机

      对近代中国影响及干扰最大的西方文化理论,是美国学者萨义德提出的“东方主义”。

所谓“东方主义”是西方统驭东方的话语方式,这种话语方式由传教士开始,随着西方对东方的殖民扩大,到19世纪定形,建构成一种优劣对比的知识体系,通过教育、媒体以及留学生,向全球扩散,这种话语方式本质上就是强弱不对等所造成的。

强者对弱者永远有说三道四的权力,反之则不然。

它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弱者会被教育得产生“自认劣等意识”。

      东方民族里,对“东方主义”的反省,伊斯兰知识分子较有成就,但也较为悲观。

英国学者透纳曾经指出:

“东方主义的终结,必经视野和典范的巨大重塑,但这种知识的重建只能产生在西方与东方政治关系出现主要改革的条件下,经济的改变需要权力的改变。

”而显然今天的伊斯兰世界无法拥有这样的条件。

退而求其次,透纳希望人们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精神的冷静与慷慨”,抛弃东方主义赖以存在的人们自认劣等的前提,但这种话说得容易,要东方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慷慨不挑剔,那不是千难万难?

      而中国人的“东方主义”经验,是以伊斯兰世界相比,在归属程度上并不稍逊,在17世纪时中国犹为世界最富裕的国家,而后即每况愈下,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中国人均所得只有欧洲的0.75%,对人说三道四成了西方理所当然的特权,中国似乎有一种“中国性”,这种较为劣等的元素存在,乃是中国落后、停滞的原因。

      但这种情况近年来有了改变。

由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美国专家在谈到亚洲新秩序时开始有人提出中关“共管”,这就是现实权力改变所造成的自然结果。

真正值得体味的,乃是弱者现实权力的改变,它必然会向话语权这个方向渗透。

于是2009年《时代》杂志肯定起中国来,并认为中国的高瞻远瞩、重视教育和孝道等五点可堪借鉴。

      话语的改变除了涉及权力外,也和话语双方的主观期待有关,因此外国的说法变了,是否希望中国慷慨地拿出外汇来帮忙?

或是希望中国在减碳上让步?

这些我们都不知道。

我们只知道西方对中国的说法变了,这只是个开始。

西方的“东方主义”说法流传长久且已建制化,要真正实现对异文化的尊重,非好几个世代不可。

西方选择性地说中国好话,可以欣慰,但大可不必志得意满,西方和中国一样,要努力改变的多着哪!

此外,西方对中国的话语方式逐渐改变,至少等于瓦解了中国的“自认劣等的意识”。

往后中国人,特别是学术文化界脱离了“东方主义”的诅咒,已有可能更客观地对待自己。

1.下列关于“东方主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西方文化理论中,美国学者萨义德提出的“东方主义”对近代中国影响及干扰最大。

      B.“东方主义”是西方统驭东方的话语方式,这种话语方式本质上是强弱不对等造成的。

      C.弱者“自认劣等意识”的存在,使得“东方主义”话语方式建构成了优劣对比的知

        识体系。

      D.“东方主义”作为一种强者对于弱者的话语方式,它是由传教士开始,通过教育、

        媒体以及留学生等途径向全球扩散的。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今天的伊斯兰世界依然无法改变自身在“东方主义”话语方式中的处境。

      B.英国学者透纳认为,经济的改变要以权力的改变为前提,只有西方与东方政治关系

        出现主要改革,“东方主义”才能够终结。

      C.中国人的“东方主义”经验,在归属程度上并不稍逊于伊斯兰世界,中国似乎有一

        种“中国性”较为劣等的元素存在,它造成中国的落后、停滞。

      D.西方对中国的说法变了,和西方国家的主观期待也有关系,西方国家有何企图,我

        们不得而知。

3.下列对本文作者观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要东方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精神的冷静与慷慨”,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不挑剔,

        这看似困难,实则容易。

      B.西方对中国的话语方式的逐渐改变,使中国人不再有“自认劣等的意识”,并能够

        更客观地对待自己。

      C.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了,西方开始选择性地说中国好话,比如《时代》杂志对中国

        的肯定,这说明弱者现实权力发生改变必然会向话语权方向渗透。

      D.西方的“东方主义”说法流传长久且已建制化,要真正实现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尊

        重,还需要很长时间。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许善心,宇务本,九岁而孤,为母范氏所鞠养。

幼聪明,有思理,所闻辄能诵记,多闻默识,为当世所称。

家有旧书万余卷,皆遍通涉。

十五解属文,笺上父友徐陵,陵大奇之,曰:

“才调极高,此神童也。

”起家除新安王法曹。

   陈亡,善心衰服号哭于西阶之下,藉草东向,经三日。

善心哭尽哀,入房改服,复出北面立,垂涕再拜受诏。

明日乃朝,伏泣于殿下,悲不能兴。

上顾左右曰:

“我平陈国,唯获此人。

既能怀其旧君,即是我诚臣也。

左卫大将军宇文述每旦借本部兵数十人以供私役,常半日而罢。

摄御史大夫梁毗奏劾之。

上方以腹心委述,初付法推,千余人皆称被役。

经二十余日,法官候伺上意,乃言役不满日,其数虽多,不合通计,纵令有实,亦当无罪。

诸兵士闻之,更云初不被役。

上欲释之,付议虚实,百僚咸议为虚。

善心以为述于仗卫之所抽兵私役,虽不满日,阙于宿卫,与常役所部,情状乃殊。

又兵多下番,散还本府,分道追至,不谋同辞。

今始一月,方始翻覆,奸状分明,此何可舍。

苏威、杨汪等二十余人,同善心之议。

其余皆议免罪。

炀帝可免罪之奏。

宇文化及杀炀帝之日,隋官尽诣朝堂谒贺,善心独不至。

许弘仁驰告之曰:

“天子已崩,宇文将军摄政,合朝丈武莫不咸集。

天道人事,自有代终,何预于叔而低徊若此广善心怒之,不肯随去。

弘仁反走上马,泣而言曰:

“将军于叔全无恶意,忽自求死,岂不痛哉!

”还告唐奉义,以状白化及,遣人就宅执至朝堂。

化及令释之,善心不舞蹈而出。

化及目送之曰:

“此人大负气。

”命捉将来,骂云:

“我好欲放你,敢如此不逊!

”其党辄牵曳,因遂害之。

(节选自《隋书》卷五十八)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垂涕再拜受诏   涕:

眼泪

B.初付法推,千余人皆称被役   推:

审问

C.法官候伺上意,乃言役不满日   候:

等候

D.虽不满日,阙于宿卫   阙:

空缺

5.以下句子中,全都是表明许善心忠诚于隋朝的一组是(3分)

 ①善心哭尽哀,人房改服   ②善心怒之,不肯随去

 ③善心衰服号哭于西阶之下④何预于叔而低徊若此

 ⑤忽自求死,岂不痛哉   ⑥善心不舞蹈而出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善心自幼聪明,所听到的当时就能记下来,家里有旧藏书一万多卷,所涉猎的范围很广,被徐陵称为神童。

B.许善心对陈朝十分忠诚,深受隋文帝赏识,认为他既然能怀念旧日君王,也就是我朝的忠臣。

C.许善心认为宇文述在侍卫中抽调士兵役使不满整天,虽然有缺于宿卫,但与平常役使这些部门的情况没有什么不同。

D.宇文化及派士兵捉他到朝堂,又下令释放了他,许善心没有拜谢就出去了,化及认为他心中有很大的气愤,就害死了他。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十五解属文,笺上父友徐陵,陵大奇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殆一月,方始翻覆,奸状分明,此何可舍。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党辄牵曳,因遂害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11分)

喜迁莺 晓行

刘一止

      晓光催角。

听宿鸟未惊,邻鸡先觉。

迤逦烟村,马嘶人起,残月尚穿林薄。

泪痕带霜微凝,酒力冲寒犹弱。

叹倦客、悄①不禁,重染风尘京洛。

      追念,人别后,心事万重,难觅孤鸿托。

翠幌娇深,曲屏香暖,争念岁寒飘泊。

怨月恨花烦恼,不是不曾经著。

这情味,望一成②消减,新来还恶。

      注:

①悄:

宋人口语,简直的意思。

②一成:

宋江人口语,一点点地,渐渐地。

8.词的上阕从哪些角度表现“晓行”,请简要分析。

(6分)

 

9.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新来还恶”对表达感情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将军角弓不得控             。

瀚海阑干百丈冰,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剪不断,理还乱             ,                。

(李煜《相见欢》)

    (3)呜呼!

               ,非秦也;                 ,非天下也。

                                                         (杜牧《阿房宫赋》)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量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第一题记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厘卡上把所选大量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4)题。

木   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考试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

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进行。

    “木笛。

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

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

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

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

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

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

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把它递到朱丹手中。

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

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

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

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

“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

”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

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

“为什么?

    朱丹答:

“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

“为什么?

    朱丹说:

“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

“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

“没有忘记。

    大师说:

“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

“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

“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

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朱丹披着雪花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

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

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

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自发聚集起来的。

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

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

雪片密集而又急促,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

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

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

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

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大师说:

“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

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

”朱丹问:

“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

“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

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木笛作为全文的线索结构全篇。

选材独特,结构安排也有新意,可谓匠心独运。

B.文章中画线句写朱丹“一身黑色云锦衣衫”,运用外貌描写,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表现朱丹当时参加决赛时的紧张心理。

C.小说中“孩子方阵”的自发出现,表现了像朱丹一样具有民族精神的人并不是少数,这样就使朱丹的举动更具有典型意义,从而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D.开始时大师觉得朱丹要求换曲子是对自己的不敬,但纪念碑前的演奏,让大师发现这是一位很难得的青年,有出色的音乐才华,所以录取了他。

E.这篇小说在艺术技巧方面很有特点:

①情节曲折生动,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②细节描写生动细致。

③场面描写庄严凝重,真切感人。

(2).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中的朱丹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4).探究“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结合小说反映的主题说说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一个永恒的教书匠——季羡林

  晚近,季羡林先生的头衔,除了教育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通常还有一项“国学大师”。

为此,有人在报上陈辞,认为“季羡林的专业是佛学和梵文研究,算不上国学大师”。

有人又撰文反驳,认为“传统国学的许多重大领域季羡林都涉及到了,绝对称得上是国学大师”。

2007年5月,中央电视台拍摄季老的专题,拿我作陪衬,其间就提到了这段公案,问我怎么看。

卑之无甚高论,窃以为,这事不值得争辩,在东西融会、环球一村的21世纪的今天,国学大师也者,既不应是一味钻故纸堆的冬烘先生,也无所谓荣辱褒贬。

要我说,季羡林就是季羡林,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也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

他的平凡,即如他所说,只是一个教书匠,至多再加一个写家;他的大有人格魅力,就在于亦儒亦释亦道,而又非儒非释非道,从心所欲,脱略形迹,无法取替,不可超越。

这后八个字,是我自己加的,季先生生前若听到,一定不赞成。

记得有一年,胡光利、梁志刚两位学兄出版《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录》,在前言中写上“国学大师”“国宝级学者”“北大惟一终身教授”等词,季先生阅后,坚决要求删去。

季先生说:

“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我算什么大师?

我生得晚,不能望大师们的项背,不过是个杂家,一个杂牌军而已,不过生的晚些,活的时间长些罢了。

   2006年,第19届世界诗人大会在我国山东泰安召开,会上,季羡林、高占祥、李国彝三位被评为世界桂冠诗人。

这又是一顶高帽。

组织者的心思,咱不去猜测,高占祥、李国彝二位的成就,咱也不去评估,且说季先生。

季先生在中学时,曾有“诗人”外号,说明他是喜欢诗的,是有这方面的素养的,但他一生发表之诗,据笔者所知,不会超过十首。

季先生著作等身,身列作家之林,还自谦是票友。

以不到十首诗的数量,荣膺世界桂冠诗人称号,他老人家肯定会感到惶恐。

我没有猜错,一次见面中,季先生说了创作经过。

季先生讲:

“原本是泰安地区来人,说请我写一首诗,关于泰山的。

我自幼景仰泰山,至今初衷不改,兴致一上,就动笔了。

7月29日(2005年),温总理来,来得特早,我桌上摊着稿纸,没有收拾。

总理问我最近在写什么,我说在写关于泰山的诗,并且念了开头几句。

以后新华社就作了报道。

再以后,你们都知道了的,我季某人忽然就成了桂冠诗人。

”说到这儿,季先生转为“难得糊涂”,他说:

“桂冠诗人不是随便戴的哦,他们这么做,只能使我脸红。

   “中国牌”的荣誉有它本土特色的游戏规律:

往往,在你需要的时候,它总是千推万阻,避而不见;在你不需要的时候,它却是不邀自来,蜂拥而至。

——算了,撇开这些背后的玄机不谈,话题还是回到季先生。

笔者觉得,仅就94岁的老人,依然拥有这般创作活力,《泰山颂》就值得一读;在这一点上,季先生完全用不着脸红。

季先生写完搁下,但一直未定稿,他自觉不够完善,到了2008年12月21日,97岁了,又拿出来修改,在一处添了三行24字:

“万木争高,万卉争艳。

争而不斗,和谐自然。

天人合一,宛然实现。

”其他几处亦有修改。

这种“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精神,着实令人感动。

  泱泱中华,特点是人多,人多思想杂,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许多议论,是颇为滑稽的。

譬如有人转给我一篇文章,是从网上下载的,讽刺季老是官迷,理由是从杨绛的《我们仨》推测,那个想当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而最终没有当成的,估计就是季羡林。

嘻嘻,胡为乎来哉!

熟悉季老的人都知道,他对官场,一向敬而远之,了无兴趣。

证以笔者的目睹:

那还是上世纪90年代,一天,有老友自城内来见季先生,落座,喝茶,老友说起近来见了哪些哪些高官,禁不住眉飞色舞,唾星四溅。

季先生干坐一旁,默然无语,待老友走后,只幽幽地说了一句:

“他还很得意。

”这一句就表明了季先生的心迹。

即以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一职来说,倒的确有这么一回事:

“文革”后,某要员曾建议季先生出任此职。

季先生么,婉拒了。

尔后,北大让他当副校长,他倒是痛快地应承。

为此,有人曾当面讶怪:

“为什么放着副部级的职位不要,却要这个副局级呢?

”季先生说:

“什么级别,我脑子里没想过这个!

”——他想的,就是当他的教书匠。

(节选自《文汇报》作者卞毓方)[来源:

学科网ZXXK]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季羡林是一个平凡的人,他只是一个教书匠,至多再加一个写家,但他一生发表的诗,不超过十首;因此,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

B.季羡林先生亦儒亦释亦道,而又非儒非释非道,从心所欲,脱略形迹,无法取替,不可超越。

这正是“国学大师”应有的魅力和境界。

C.94岁的季羡林老人创作了《泰山颂》一诗:

“万木争高,万卉争艳。

争而不斗,和谐自然。

天人合一,宛然实现。

”97岁时,又拿出来修改,表明季先生为了避免名不副实而坚持修改文稿,恰恰说明了“文章不厌百回改”、“佳作常从改中出”。

D.“文革”后,有人建议季先生出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一职。

季先生么,婉拒了。

尔后,北大让他当副校长,他倒是痛快地应承。

人贵有自知之明,与其力不从心,不如扬长避短。

他想的,就是当他的教书匠。

E.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几处人们对季老先生的不一致的评价,然后把自己亲身经历的几件事情简要描述出来,虽未直接评论,但足以让读者了解季老先生的为人。

这种笔法在传记中颇有说服力。

(2)文中说:

“季羡林也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

”那么,他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6分)

 

 

(3)文章最后一段画线的句子“这一句就表明了季先生的心迹”。

说说表明了季先生怎样的“心迹”。

(6分)

 

(4)对于季羡林究竟算不算“国学大师”,作者没有直接评论。

你读了本文以后,如何评价季羡林先生呢?

(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项是(3分)

 A.尽管“图书公平交易规则”号称维护读者利益,但这个“维护读者利益”的规则竟然遭到了读者口口声声的质疑。

 B.中国电影一直引以为傲的关注现实的传统,正在被此起彼伏的空洞理念蚕食,那些所谓艺术与票房俱佳的作品并不令人满意。

 C.在伊朗看来,拥有核技术是其不卑不亢的权利,因为这关乎伊朗的民族自尊心,是其实现强国梦想和民族复兴的重要载体。

 D.即使保护环境已成为企业文化共识,有些企业管理者仍然动辄得咎,无视生产造成的污染给环境带来的危害,缺乏对自然的尊重。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一年前,欧洲一厢情愿地声称重返多边主义的奥巴马将开启欧美关系新时代,但时至今日,欧洲舆论又认为正在翻开欧美疏远的新一页。

 D.温哥华冬奥会女子1500米速滑比赛中,比利时选手率先出现了重大失误,周洋趁机超过了她,获得了该项比赛的冠军。

   

 C.此次四部门发布意见对中职困难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工作进行具体部署,是落实本月初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重要举措。

 D.公安机关介入足球打假而形成的威慑力已经显现,但“风头”过后,假球会不会卷土重来?

这种担心难道不多余吗?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春节里延续至今的各种风俗,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带有浓郁中国味儿春节习俗也随之播撒到世界各地

②凸显自己的文化身份

③赋予了这个千百年来华夏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万种风情

④体现本民族的文化认同

⑤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

⑥海外华人更是通过对传统习俗的呵护

A.⑤①③⑥④②   B.③⑥②④⑤①   C.③⑤①⑥②④   D.⑤③⑥①④②

16.根据语境要求,填写三个与画线句句式相同的句子。

(6分)

在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上,学生A说:

感恩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抚养我们成人;B说感恩老师,     ,       ;C说:

感恩朋友,        ,       ;D说:

感恩挫折,        ,          。

班长总结说:

“只有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会对人生充满信心,才能带来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和感激。

17.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5分)

   5月2日下午4点,载着198名朝鲜红楼梦剧组演员的专列驶入丹东口岸。

据了解,由朝鲜闺家级艺术团——血海歌剧团潜心50载创作的大型歌舞剧《红楼梦》将于5月6日至9日登陆北京电视台大剧院。

又有消息说“韩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