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万能公式.docx
《部编初中语文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万能公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初中语文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万能公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万能公式
部编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万能公式
一、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文章体裁?
此文是一篇: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
4.文章内容?
(方法:
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
答:
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7.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
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
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
作用: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
作用:
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
11.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
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
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
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
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
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
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
“××”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
16.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作铺垫
17.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9.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20.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种类:
(1)肖像描写
(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
(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作用:
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1.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22.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
(2)抒情散文
23.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24.小说三要素?
人物、环境、情节
25.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26.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7.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二、议论文阅读技巧
㈠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句子。
论点一般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的。
1.中心论点1个(统帅分论点)
⑴明确:
分论点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⑵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
Ⅰ标题;Ⅱ开篇;Ⅲ中间;Ⅳ结尾。
②分析文章的论据。
(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2.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后,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㈡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
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
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㈢论证(怎样证明)
⑴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事实论据记叙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议论
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④喻证法比喻
⑵分析论证过程
①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⑶论证的完整性(答:
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
证明该段的论点。
议论文的结构
⑴一般形式:
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⑵类型
①并列式:
Ⅰ总分总;Ⅱ总分;Ⅲ分总。
②递进式。
㈤议论文的语言
⑴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⑵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⑶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⑷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㈥驳论文的阅读
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
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中考说明文阅读指导
一、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一)、把握说明对象,分清说明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
明确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标志。
(二)、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
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1.分类别: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2.下定义:
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3.作比较:
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4.举例子:
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
5.打比方:
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6.列数字:
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
7.配图表:
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8.引资料:
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三)、说明要有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四)、说明文的阅读还要注意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
“总(概说)——分(具体)”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五)、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由于说明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
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
总之不拘一格
二、现代文阅读
2.现代文阅读阅读议论文《精神拾荒三步曲》,回答下列小题。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是孔子的名言。
意思是说:
只读书不思考后果是糊涂;只思考不读书,后果是危险。
②孔子当然不是无的放矢,“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是好些聪明人也容易犯的毛病。
有一种人,读书很多,称得上博学,但始终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见解,还有一种人酷爱构筑体体系,发现新的真理,但拿出的结果往往并无价值,即使有价值也是前人已经说过而且说得更好的。
一个人真正好读书就必定是有所领悟,真正爱思考就必定想知道别人在他所思问题上的见解,学和思怎么能分开呢?
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读书引发思考,带着所思的问题读书,都是莫大的精神享受。
③如此看来,学和思不可偏废。
在这两者之外,我还要加上第三件也很重要的事——录。
常学常思,必有所得,但如果不及时录下来,便会流失,岂不可惜?
不但可惜,如果任其流失,还必定会挫伤思的兴趣。
席勒曾说,任何天才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外界的激励,如一本好书,一次谈话,会比多年独自耕耘更有力地促进思考。
托尔斯泰据此发挥说,思想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它的加工和表达则是在一个人独处之时。
这话说得非常好,但我要做一点修正。
根据我的经验,思想的产生不仅需要交往亦即外界的激发,而且也需要思想者自身的体贴和鼓励。
如果没有独处中的用心加工和表达,不但已经产生的思想材料会流失,而且新的思想也会难以产生了。
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觉得自己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我的体会是,三天不动笔,就必定会思维迟钝,头脑发空。
④灵感是思想者的贵宾,当灵感来临的时候,思想者要懂得待之以礼。
写作便是迎接灵感的仪式。
当你对较差的思想也肯勤于记录的时候,较好的思想就会纷纷投奔你的笔记本了。
就像孟尝君收留了鸡鸣狗盗之徒,齐国的人才就云集到了他的门下。
⑤所以,不但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录也是助兴行列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学而思,思而录,是愉快的精神拾荒之三步曲。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A.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 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读书引发思考,带着所思的问题读书,都是莫大的精神享受。
C. 不但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录也是助兴行列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D. 思想的产生不仅需要交往亦即外界的激发,而且也需要思想者自身的体贴和鼓励。
(2)对选文论证思路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②段先用孔子的名言引出话题,然后列出生活中好些聪明人也容易犯的毛病为例证,用以证明博学的人都是读书很多的。
B. 第③段开头“如此看来,学和思不可偏废”一句在文章中起承接上文的作用。
C. 第③④段是紧紧围绕“我还要加上第三件也很重要的事—录”这一观点展开论述的。
D. 第⑤段的作用在于:
画龙点睛,既总结全文,又照应题目,使文章结构显得十分紧凑。
(3)对文章理解、品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以“有一种人”“还有一种人”为例,从反面证明学和思是不能分开的。
B. 第③段中席勒与托尔斯泰都认为思想不能孤立地产生,需要与人交往等外界激励。
C. 第④段中“待之以礼”用得很生动,强调思想者在灵感面前,要显得有礼貌,有修养。
D. 第④段结尾以孟尝君为喻,证明“对较差的思想也肯勤于记录的时候,较好的思想就会纷纷投奔你的笔记本了”。
【答案】
(1)C
(2)A
(3)C
【解析】【分析】
(1)此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提取能力。
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即可。
文章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也就是第⑤自然段明确了中心论点“所以,不但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录也是助兴行列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所以答案是C项。
(2)此题考查论证思路。
A项对选文论证思路分析不正确。
列出生活中好些聪明人也容易犯的毛病为例证,应该是用以证明“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学和思不可偏废”。
(3)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
第④段中“待之以礼”用得很生动,强调的是思想者对灵感的重视。
不是强调“要显得有礼貌,有修养”。
故答案为:
(1)C;
(2)A;(3)C
【点评】在做找中心论点的题目时,要知道中心论点出现的位置,有时是文章题目,有时在文章的开头、中间或结尾。
如果文中没有适合作论点的句子,就要用自己的话概括。
而提取中心论点时还应注意:
要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清论点和结论;概括时可适当借用文中词句,但一定要观照全文,不要断章取义;概括出来的论点要简洁利落,必须是完整而鲜明的肯定性论断的陈述句,有修辞手法的句子不能作为论点。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车到山前没有路
①“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这是一句古老的格言。
意思是说,事到临头总有解决的办法。
然而,古今中外的很多事却证明了一个相反的道理:
车到山前没有路,有备方可无患,未雨绸缪乃是做事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②想当年吴越争霸,勾践因准备不足,草率用兵,结果兵败被围,在会稽山无路可走,最后只得屈膝投降,忍受做奴仆的屈辱。
归国后,卧薪尝胆,十年生息,十年积蓄。
也就是说,他为洗雪国耻,用了二十年的时间精心设计,积极筹划,后来才能抓住机遇,一举灭吴。
历史才成就了一代霸王。
试想,如果勾践不接受前车之鉴,车到山前再找路,那必然是无路可走或者是死路一条。
③兵家历来都主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打无准备之仗,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④汉高祖定三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准备得何其巧妙;楚霸王目光短浅,刚愎自用,不纳范增之计,岂有不败之理?
⑤面对曹操大军压境,诸葛孔明不是消极等待,而是积极行动,不是仓促迎敌,而是寻找战机。
巧借东风,火烧赤壁。
周密的计划,精心的准备,取得胜利是意料之中的。
⑥其实,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存“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侥幸心理,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设想未来的各种可能,做最坏的打算,也就是说防患于未然。
⑦做一棵树,就应有经受风雨的准备;做一条船,就应有______的准备;做一名水手,就应有______的准备。
⑧因为,很多时候,车到山前是没有路的。
⑨世事如烟,谁能保证出发后能及时看清前面的高山?
人生如棋,即使你是勇往直前的骏马,也可能会马失前蹄,有去无回。
⑩有人说,路能否走通,有时候靠的是机遇。
但是,机遇从来不会垂青没有准备的人。
⑪好比汽车拉力赛,如果过于自信,对自己的车不检修,不加油,那么开不到山前,在半路上就可能抛锚了。
⑫好比去登山,如果你不先练好双脚,不强化体质,再加上没有物质上的充分准备,那你就只有望山兴叹了。
⑬故,远行必备良驹,过河定问轻舟。
欲攀登险峰先看看体魄,要穿越沙漠先估计好要面对的风险。
⑭千万不要把希望都放在“山前”,因为你不是愚公;千万不要盲目地自信,因为你的前面常常有翻不过去的大山。
⑮车到山前必有路,说到底,这是懒人的自我安慰,也是不思进取者冠冕堂皇的借口。
⑯车到山前没有路,其实质,则是开拓者的自我警示,也是智者开启未来的闪光的钥匙。
(选自《思维与智慧》)
(1)在本文中,作者批驳了什么观点?
表达了什么观点?
(2)第②~⑤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联系上下文,仿照第⑦段的划线部分,在第⑦段的两处空白横线上填上合适的短语。
做一棵树,就应有经受风雨的准备;做一条船,就应有________的准备;做一名水手,就应有________的准备。
(4)说说第⑥段和第⑩段在文中的作用。
(5)“车到山前必有路”与“车到山前没有路”仅有一字之差,却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
你赞同哪种观点?
请列举出一个具体事例来加以阐释。
(不能列举文中的事例)
【答案】
(1)车到山前必有路;车到山前没有路,有备方可无患,未雨绸缪乃是做事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2)举例论证。
具体有力的证明了车到山前没有路,有备方可无患,未雨绸缪乃是做事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3)抵御浪涛;漂泊四海
(4)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我认为车到山前没有路。
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我党都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所以才会取得了这两次战争的胜利。
【解析】【分析】第一段用一句格言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车到山前没有路,有备方可无患,未雨绸缪乃是做事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然后主要有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对这一论点进行了论述。
最后两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1)本题考查中心论点的筛选。
细读第一段可知,本段用一句格言引出了中心论点。
作者认为车到山必有路的观点是错误的。
应该是车到山前没有路,有备方可无患,未雨绸缪乃是做事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2)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
细读第二段到第五段可知,这四段文字举了吴越争霸,汉高祖和诸葛亮的例子,这是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具体有力的证明了第一段中的“车到山前没有路,有备方可无患,未雨绸缪乃是做事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的观点,也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3)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齐句子内容的能力。
因为是船,所以会航行四海,所以要做好抵御风浪的准备。
因为是水手,要出海航行,所以要做好漂泊四海的准备。
据此分析可作答。
(4)本题考查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
作答时,需根据语段所处的位置,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
细读第六段和第十段的内容,然后联系全文内容可知,这两段文字的前半部分都紧承上文,后半部分都引起了下文,所以作用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本题考查学生表达观点的能力。
本题为开放类试题,不设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
作答本题时,同意哪一种观点均可,只需观点明确,理由充分,事例恰当,表述合理即可。
【点评】
(1)本题考查论点的提取和概括能力。
根据文中作者的观点,筛选概括。
(2)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作用的能力。
结合语段分析论证方法,作用一般是中心论点或段落中心句。
(3)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
要注意句式,注意修辞,注意字数,语意连贯。
(4)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
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
(5)本题考查个性表达的能力。
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理由充分即可。
4.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问题儒雅之风
①《法言·君子》中说:
“通天地之人曰儒。
”儒雅,既是生活的积累,更是人生的态度。
当今社会,尤需儒雅之风。
②儒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曾经的最高赞赏。
读书人,多儒雅。
才高八斗、出口成章的曹子建,潇洒飘逸、斗酒诗百篇的李太白,才思敏捷、风流倜傥的苏东坡,都曾让人无限神往。
军旅战将,同时饱学诗书,则称儒将。
古有秉烛夜读《春秋》的关云长,“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今有“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的陈毅元帅,“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的朱总司令等等。
学识不凡的老板,称儒商。
海尔集团的老总张瑞敏,就是其中翘楚,他把海尔集团打造成了一个既有丰厚利润,又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现代化大企业。
演艺圈里也有不少儒雅的演员,喜欢读书,学养深厚,称“儒伶”,诸如梅兰芳、孙道临、于是之……
③现今,在这激荡时代有些失重的国人身上,儒雅显得愈加稀缺。
人们总说,中国是“衣冠上”“礼仪之邦”。
其实,有不少人举止失当,而且这种失当已经到了令人熟视无睹的地步。
随地吐痰、不讲秩序,无视公德、大声喧哗……
④官员儒雅似应正常,但在现实生活当中,好像儒雅的公仆还不太多。
温家宝在2004年人大记者招待会上的儒雅风度,堪称楷模。
温家宝面对各国记者,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诗词典故,信手拈来,妙语连珠,风度儒雅,令人倾倒。
温家宝为什么有这样的渊博学识和儒雅风度?
答案其实很简单,正如他在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总编采访时说的那样:
“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伴随着我的整个生活。
”
⑤看来,那些钦佩温家宝儒雅风度的官员,那些举止失当的国人,要想使自己也变得儒雅起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多读书。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
儒雅之人,能把传统文化中的诗词、典故、格言,巧妙运用于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当中,素养之深厚,情感之细腻,爱心之深沉,听者为之动心,为之魂牵,让升腾的美好情愫迅速撞击听者的心灵,让感动的涟漪缓缓扩散。
儒雅的表达方式,已经被看作是有文化有礼仪的表现,是做人的高境界。
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个社会,如果全民酷爱阅读,就会儒雅之风盛行,这对于提高文明程度,净化社会风气,都是大有裨益的。
——摘自《做人与处世》2015年第6期有改动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2)本文是针对什么现象发表议论的?
(3)文中第②段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4)请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阅读本文的启示。
【答案】
(1)当今社会,尤需儒雅之风。
(2)是针对当今社会“儒雅稀缺”“人们举止失当”现象发表议论的。
(3)举例(事实)论证;通过列举大量例子有力地证明了“儒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曾经的最高赞赏。
”的观点。
(4)示例1:
读了文章,我意识到儒雅对个人、对社会的重要性,作为学生,我要多读书,多学习,不断积累,完善自我,让自己成为一个儒雅的人。
示例2:
想要变成一个儒雅的人,就要多读书,从书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自己,做到学识深湛,温文尔雅。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中心论点通常出现在文章的四个地方:
①落笔明旨,标题即中心论点。
②开门见山,开篇点明中心论点。
③山断云连,文中推出中心论点。
④剥笋见心,篇末归纳中心论点。
细读全文,我们会发现本文的中心论点,在文章的第一段段末,属于开篇点题。
(2)此题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