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词三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83906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词三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词三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词三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词三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词三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词三首.docx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词三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词三首.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词三首.docx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鸡笼、莲蓬”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牧童》。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教学准备:

1、了解杨万里、辛弃疾的生平。

2、收集、诵读、积累有关童年趣事的诗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回顾激趣,初读诗文

1、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关于描写儿童的诗,你还记得吗?

试着背一背。

2、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

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

在学生朗读中,注意正音。

“蓑”读suō,“遮”读zhē,不要读成平舌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二、精读诗文,走近画卷

1、你最喜欢哪首古诗?

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

3、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

三、品读诗文,走进画卷

1、学习第一首诗。

1)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

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

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

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

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

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2)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

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

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你感受到了什么?

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

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3)“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你看到了什么?

说说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读。

牧童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4)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

从哪里看出来的?

一个“弄”,一个“卧”。

(可爱、调皮、疲倦)

5)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加上自己的想象,把两句诗意连起来说一说。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学生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2、学习第二首诗。

1)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

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

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

2)重点字词:

篙:

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

船桨。

怪生:

怪不得。

遮头:

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

借助风的力量。

3)“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

“张、使风”描绘出两个淘气、可爱、天真的孩子。

3)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

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4)感情朗读:

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四、再读诗文,感受意境

1.比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

为什么?

2.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想象画卷

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短文。

2.默写《牧童》。

 

第2课时

一、揭题,初知“美”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释题:

1)介绍作者辛弃疾。

2)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

清平乐。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

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

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

“清平乐”的“乐”要读成“lue”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3)村居,词的题目。

“居”什么意思?

(居住)“村居”?

(居住在乡村)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读,走近“美”

1、听朗读录音,看图画。

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

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

难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

茅、檐、相、媚、翁、媪、亡赖、剥

3、读得怎样?

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4、学生再读。

读读、看看、想想。

读懂的记下来,不懂的做记号。

5、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三、品读,感受“美”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

(先说前面的,再说后面的,依次说。

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字意、词意、再说句意。

引导学生解释重点词语:

茅檐:

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

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

吴音:

吴地的方言。

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

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

翁媪:

老翁、老妇人。

锄豆:

在豆田里锄草。

无赖:

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看图知道。

你感到了什么?

(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

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

)学生朗读。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什么:

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聊天说话。

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

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

3)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

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面的内容。

4)追问:

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

(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5)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6)同学们读得真好!

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2、用生动的语句将你欣赏到的这副画面描绘给大家听听。

屋檐低,茅舍小。

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

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

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

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

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3、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安宁、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陶醉使人向往。

四、再读全词,回味“美”

1、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么样?

(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2、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

(继续品味“醉”字。

3、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

你呢?

4、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延伸“美”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板书设计:

 

5、古诗词三首

牧童诗

舟过安仁诗无忧无虑天真烂漫

清平乐·村居词

 

6、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正确读写“毡帽、优质、咀嚼、交错、沙漠、寂寞、棉袄、驼绒、袍子、傻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歌曲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抄写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关于“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教学准备:

1.歌曲《送别》

2.电影《城南旧事》片断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上课前,咱们先一起来听一支歌,会唱的跟着一起唱,认真听注意歌词。

(课件播放歌曲:

《童年》)

2、谁能说说歌词都写了什么?

(生自由说,师板书题目)

3、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

(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

老师读题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在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会令我们产生许多遐想。

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里,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题。

二、交流信息,简介作者与背景

1、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教师总结,出示:

“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

林海音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

她原籍台湾,1918年出生于日本,童年时随父母回国住在北京城南,1948年举家迁回台湾。

林海音女士根据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深受读者喜爱。

《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

三、自由畅读,步入童年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①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②思考:

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①注意指导学生区分文中两个“嚼”字的不同读音。

②课文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作者回忆

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断:

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再讲了“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9自然段);然后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10自然段);最后怀念骆驼队(11—14自然段)。

四、深入阅读,品味童年

  1、作者的童年生活中最有意思是什么?

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学习“学骆驼咀嚼”的片断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

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①读读这个句子,从这些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我”观察很仔细:

“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我”看的时候很投入:

“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我”很喜欢骆驼:

尽管骆驼很丑,但是态度很安静;而且“我”愿意长时间的看着它。

②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你会呆呆地看一样东西,会不由自主地动起来,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同桌相互说一说。

③想象作者面对骆驼,呆呆地注视的情景,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

(2)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不是的……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①读读这段话,想一想:

“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学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和体会,但一定要在课文中找到依据,比如:

“我”很喜欢骆驼,不希望它遇到什么危险,他是不会遇到狼的。

“我”很同情骆驼,他要走那么多的路,一定很孤单,铃铛不但可以给寂寞的旅客增加情趣,也可以给骆驼增加情趣。

“我”可能把自己也当作了骆驼,觉得自己更知道骆驼的心思。

②比较句子

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我幼稚的心灵中有一个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课文中为什么用“充满”而不用“有一个”?

“充满”说明什么?

说明“我”常常在想这个问题。

说明“我”已经想了很久,深思熟虑了。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骆驼也脱掉了它的旧驼毛袍子啦!

……因为太不整齐了。

①读读这句话,从这句话里你又看出了什么?

“我”很关心骆驼。

“我”很喜欢骆驼。

“我”很善良。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总结学法:

反复读、品味→画词句写感受→有感情朗读。

五、作业

1、选择喜欢的一个或几个自然段背诵。

2、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一个场面。

 

第2课时

一、继续品读,感悟童年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到底是什么让“我”如此的想念童年和童年的生活?

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朗读体会。

2、生品读感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或者看法。

3、堂交流,随机指导。

  

(1)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

  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不是的,爸!

他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我真想拿把剪刀替他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2)童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

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我站在骆驼面前,看他们咀嚼的样子……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②把两句话联系起来,你心里有一种什么感觉,体会到什么?

童年的傻事多么美好。

“我”的心中充满了留恋。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句子。

(3)童年很快就过去了,过去就不会回来了。

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骆驼声。

童年又重领于我的心头。

引导学生理解“童年一去不还”和“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童年“一去不还”是因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来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我”已长大,不再是童年了;“童年重临我的心头”,这个“童年”是指童年时那段有趣、难忘的生活,是因为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时,触景生情,不禁想起儿时的那段难忘的生活)

②细细地品读这些句子,从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淡淡的忧伤  暖暖的心情  失落和怀念 

③带着自己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二、吟诵课文,回味童年

1、轻声吟诵课文,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感情。

2、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三、拓展延伸,珍惜童年

1、童年是美好的,光阴是宝贵的,这正是这篇课文要向我们诉说的。

而你此时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许多有趣的经历呢?

(鼓励学生说自己的童年趣事)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2、(歌曲《童年》再次响起)教师总结:

“钓龙虾”、“捉知了”、“学游泳”……甚至咱们还煮过西瓜。

回想起童年多彩多姿的故事,每个人脸上都会露出一抹甜甜的笑,因为童真,因为幼稚,更因为它匆匆易逝。

孩子们把握好自己的美好时光,让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色彩斑斓,也让它成为明天最美的记忆。

3.推荐阅读《城南旧事》、高尔基的《童年》。

板书设计

6.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骆驼咀嚼(4)   想象驼铃用处(5—9)

对童年生活无限怀念想替骆驼剪毛(10)追问骆驼去处(11—14)

7、祖父的园子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蚂蚱,樱桃,蚌壳,瞎闹,锄头,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准备:

箫红的生平及简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童年冬日下的一队队骆驼,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下面这篇课文中的哪些童年生活的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

板书课题:

祖父的园子

二、初读,感知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找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

3、分小组讨论,交流,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玩耍的哪些情景?

板书:

1)观赏小昆虫,大榆树

2)跟随外祖父栽花,拔草,种菜,铲地

3)误把狗尾草当谷穗留下不铲除

在祖父的园子里玩耍的情景:

4)摘吃黄瓜,追逐蜻蜓,捉玩蚂蚱

5)用瓢舀水往天空扬

6)沐浴阳光,感受花、鸟、果、虫的自由

7)用草帽遮脸睡觉

三、体会,作者心情

1、默读课文,体会“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

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用笔勾出相关句子,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

让学生通过找句子,谈体会,有感情朗读,体会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达成共识:

“我”在祖父的园子里是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我”的童年生活是多彩有趣的,令人向往的。

四、领悟,表达特点

讨论:

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作者留心观察生活,并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写好童年生活的根本原因,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五、课外延伸

阅读有关写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耳基《童年》,为口语交际学习作准备。

板书设计:

祖父的园子──“我”的乐园

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表达感受

 

8、童年的发现

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妨碍、岂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随心所遇、运转自如、绞尽脑汁”等词语。

读读记记“澄澈、困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1、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联系实际、激趣导入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2、教师介绍有关胚胎发育的科学知识。

3、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猜测一下他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

二、循题读文,理解“发现”

1、自由朗读文章,学习生字,注意“澄”字的发音。

2、默读课文,思考:

“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

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讲了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3、反复朗读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在这段话中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

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

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

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4、仔细地读读着几句话,并用自己的话转述。

5、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

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

──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6、朗读这两句话,比较两句话表达上的不同,体会表达的具体和概括。

三、循果查因,了解过程

1、默读课文,思考:

“我”那非凡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

2、根据学习计划,分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计划:

  

(1)找出有关的句段。

  

(2)理解有关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句话或一个词语。

  (3)在白纸上画出简单的发现流程图。

1、小组汇报,课堂交流。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老师请教,老师给我们解答。

(3)老师的解答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对“九月怀胎”进行思考,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有了伟大的“发现”。

四、作业

1、写课文中描写“我”的发现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第2课时

一、回忆导入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童年的发现是什么。

以作者是怎样发现这童年的秘密的导入新课教学。

二、精读课文,感悟“发现”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

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

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那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找出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默读课文,思考:

从“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中,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并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依据,画出相关的句子。

(1)“我”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孩子。

①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②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2)“我”是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孩子。

①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②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3)“我”是一个幽默的孩子。

①幸亏他没有容我解释……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②听完这句话,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大笑……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个秘密的,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三、体味作者秘密被证实后的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被是怎样被证实的。

2、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这句话的意思。

教师引导举例,比如:

哥白尼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

你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我们无论想做一件什么事情,还是要做一件什么事情,都要冒着危险,都要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

引导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愤懑的感受。

四、联系生活,向往“发现”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通过学生的读书,感悟,交流,知道费奥多罗夫是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并有着执著精神的孩子。

1、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自由的讨论,教师要鼓励支持。

比如:

(1)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