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区区届高三语文保温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82861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区区届高三语文保温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西区区届高三语文保温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西区区届高三语文保温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西区区届高三语文保温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西区区届高三语文保温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区区届高三语文保温题.docx

《西区区届高三语文保温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区区届高三语文保温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区区届高三语文保温题.docx

西区区届高三语文保温题

高三语文保温练习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

数据统计显示,全世界垃圾年均增长速度为8.42%,而中国垃圾增长速度超过了10%。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已达70亿吨。

目前,全国已有2/3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且有1/4的城市已没有合适场所堆放垃圾。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垃圾问题已成为近年的热议话题。

对于生活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等,如何实施无害化处理,变废为宝,成为每个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科学生态系统的重要工作。

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卫生填埋、焚烧发电等。

其中,继传统的卫生填埋之后,考虑到垃圾增量、土地资源紧张、循环利用等因素,不少国家开始加大焚烧发电的规划。

从20世纪70年代起,一些发达国家便着手通过焚烧垃圾来发电。

据统计,目前日本、丹麦、瑞士等国家的生活垃圾焚烧率达到70%—80%。

不过,焚烧发电也并非是直接“变废为宝”。

焚烧是一种能够处理混合垃圾的典型技术,垃圾分类是焚烧的充分条件,它可以起到减少垃圾处理量、减少污染排放量、改善燃烧工况、提高发电效率等作用。

受技术和工艺制约,发电时燃烧产生的有毒废气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将严重威胁居民生命健康,这也是居民担忧并导致焚烧厂建设受阻的原因。

另外,垃圾发电原理是将纸张、塑料、菜叶等生活垃圾经过分拣、干燥等工序处理后,进行高温焚烧,将焚烧中产生的热能转化为高温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发电所需助燃物量大,因此垃圾发电成本很高,投资惊人。

目前垃圾分拣存在很大难度,世界上采用垃圾焚烧的城市中约有一半城市没有做到垃圾完全分类。

给垃圾分类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

在我国,垃圾分类仍然存在很大困难。

一方面,巨型垃圾场内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混倒,没有进行必要的分类,使垃圾处理难度加大;另一方面,民间自发的拾荒大军,虽在一定程度上变废品为资源,但大多是无照经营,缺乏规范和检验,使垃圾在捡拾、收集、运输、加工过程中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取材于霍文琦《直击城市垃圾之困》)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多半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B.垃圾处理成为城市发展重要工作

C.垃圾焚烧发电能实现“变废为宝”D.垃圾焚烧发电成本高且危害健康

2.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垃圾分类”的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垃圾焚烧的必要条件是分类B.垃圾分类加大垃圾处理难度

C.垃圾分类可以有限回收资源D.拾荒大军对垃圾分类有贡献

材料二

常有人拿垃圾问题来批判工业文明。

有学者反驳说,垃圾问题不是工业社会所独有,传统社会也存在。

“垃圾”一词,至少从宋代开始,就已经有了与现在大体一致的含义和用法。

但是工业化之后的垃圾,无论从量还是从质上看,与“传统垃圾”有着天壤之别,因此,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工业文明。

从质的方面看,批判对象指向了作为工业文明基础的科学与技术。

构成“传统垃圾”的物质大多是大自然在自身的漫长演化中产生出来的,来于自然,也容易回到自然,所以传统垃圾即使存在问题,也是局部的、缓慢的;构成现代垃圾的物质则大多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制造出来的,这些物质在自然界缺少与之对应的微生物,难以降解。

因而,垃圾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污染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是科技广泛应用的结果。

从量的方面看,批判对象指向了工业文明的经济模式与核心理念。

工业文明的核心理念就是“赚钱”,整个社会都以资本增殖为核心运行。

一切经济链条,归根结底,都伴随着物质与能量的转化链条,资本运行起来,则必然以科学技术为利器,不断地把森林、矿藏和天然水体变成各种形态的垃圾——固态垃圾、液态垃圾、气态垃圾等。

因而,垃圾问题是内在于工业文明的,在工业文明的社会结构之内是难以解决的。

由于垃圾问题之不可解决,工业文明注定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文明形态。

近年来,垃圾问题全面爆发,频频成为新闻头条。

这表明工业文明的惯性过于强大,及时转向生态文明,人类文明或许才能得以延续。

生态文明不可能是工业文明的简单延续,而是超越工业文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的建设要具备两个前提:

一是要对工业文明进行全面批判,二是要从各个传统文明中汲取滋养。

很多非政府环境组织成员联合成立了国际性的“零废弃联盟”,在全球范围内推广“零废弃”理念,以减少垃圾的产生。

例如,在加州洛杉矶附近的小城克莱蒙有一种生态屋,它利用本地土壤作为建筑材料,屋墙使用了类似中国干打垒的技术,屋子的整体形状很像陕北的窑洞,其经过特殊设计,可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和水源;波士顿还曾经展出过洛克菲勒·艾比的马桶,它是一个瑞典人设计的专利产品,完全不用冲水,经过自身沉淀,粪便和厨余垃圾自然地转化成有机肥,可以直接送到农田或者花园。

(取材于田松《在生态文明形态下解决垃圾痼疾》)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工业文明”的解释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工业文明的科学技术制造了难以自然降解的垃圾物质

B.工业文明的科学技术应用越广泛制造的垃圾就会越多

C.工业文明对资本增殖的追求导致资源转变为各种垃圾

D.解决了垃圾问题就解决了工业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4.根据“材料二”,解释“生态文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人类文明B.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形态

C.建设生态文明首先应批判工业文明D.生态文明是对各个传统文明的回归

5.根据“材料二”,推断下列商品最符合“零废弃”理念的一项是(3分)

A.纽扣电池B.纯棉衣物C.共享单车D.塑料餐盒

材料三

垃圾资源化之路的可行性毋庸置疑。

当前,我国已有不少城市提出“垃圾分类”、“垃圾资源化”的理念,未来,会有更多的地区加入这一行列。

20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一些地区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为“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这是一种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发展模式。

照此运行下去,必然会出现资源日益减少、废弃物日益增多的局面,其结果必然发生资源和环境两个危机。

因此,我们需要从根本上尽快改变这种发展模式,走上人类在多年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

这是一种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模拟出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发达国家为提高综合经济效益、避免环境污染而以生态理念为基础,重新规划产业发展,提出了新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思路。

垃圾中的大多数成分是可以利用的资源,垃圾减量化的目标应放在综合利用上:

即先把垃圾分类,再将不同类别的垃圾利用起来,形成再生资源。

分开就是资源,混合就是垃圾。

当前严峻的环境危机迫使人们对垃圾处理展开一场更加深入的绿色革命。

用循环经济的思维对垃圾进行综合利用,使垃圾资源化,生产再生产品,才是垃圾处理的必然趋势。

垃圾危机也可变成商机。

据有关报道,德国一些企业能提供从收集、运输到再利用的服务,营业额丰厚;瑞士环保产业拥有欧洲最先进和最高效的垃圾再循环处理系统,进口国外的垃圾,经回收处理后,赚取高额回报。

这让我们看到垃圾处理的一线曙光。

(取材于赵章元《用循环经济思维处理垃圾》)

6.下列对三则材料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蒸汽:

“汽”不可以写作“气”B.缓慢:

“慢”的第二笔是“丶” 

C.矿藏:

“藏”读“cáng”,取“储积”之义D.毋庸置疑:

可以写作“勿庸质疑”,“毋”读“wù”

7.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述解决城市垃圾之困的主要办法。

(6分)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4小题。

答翁学士书(清)姚鼐

鼐再拜,谨上覃溪先生几下。

昨相见承教,勉以为文之法,早起又得手书,劝掖益至,非相爱深,欲增进所不逮,曷为若此?

鼐诚感荷不敢忘。

虽然,鼐闻今天下之善射者,其法曰:

平肩臂,正脰

,腰以上直,腰以下反勾磬折,支左诎右;其释矢也,身如槁木。

苟非是,不可以射。

师弟子相授受,皆若此而已。

及至索伦

蒙古人之射,倾首,欹肩,偻背,发则口目皆动,见者莫不笑之。

然而索伦蒙古之射远贯深而命中,世之射者,常不逮也。

然则射非有定法亦明矣。

  夫道有是非,而技有美恶。

诗文,皆技也,技之精者必近道。

故诗文美者,命意必善。

文字者,犹人之言语也。

有气

以充之,则观其文也,虽百世而后,如立其人而与言于此,无气则积字焉而已。

意与气相御而为辞,然后有声音节奏高下抗坠之度,反复进退之态,彩色之华。

故声色之美,因乎意与气而时变者也。

是安得有定法哉?

  自汉、魏、晋、唐、宋、齐、梁、陈、隋、唐、赵宋、元、明及今日,能为诗者殆数千人,而最工者数十人。

此数十人,其体制固不同,所同者,意与气足主乎辞而已。

人情执其学所从入者为是,而以人之学皆非也;及易人而观之,则亦然。

譬之知击棹者欲废车,知操辔者欲废舟,不知其不可也。

鼐诚不工于诗,然为之数十年矣。

至京师,见诸才贤之作不同,夫亦各有所善也。

就其常相见者五六人,皆鼐所欲取其善以为师者。

虽然,使鼐舍其平生而惟一人之法,则鼐尚未知所适从也。

承先生吐胸臆相教,而鼐深蓄所怀而不以陈,是欺也,窃所不敢。

故卒布其愚,伏惟谅察。

(取材于《姚鼐文选》)

【注释】

脰(dòu豆):

颈,脖子。

索伦:

地名。

气:

是古代文论术语,多指作者的才能、气质及由此形成的作品的风格等。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与“非相爱深”一句中“相”字意思相同的是(3分)

A.昨相见承教B.师弟子相授受

C..就其常相见者五六人D.承先生吐胸臆相教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及至索伦蒙古人之射B.夫道有是非,而技有美恶

技之精者必近道能为诗者殆数千人,而最工者数十人

C.勉以为文之法D.使鼐舍其平生而惟一人之法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腰以下反勾磬折,支左诎右:

腰以下像石磬一样向后弯曲,左腿支撑,右腿弯曲

B.故声色之美,因乎意与气而时变者也:

所以声韵音色的美,都是适应文意和文气而随时变化的

C.其体制固不同,所同者,意与气足主乎辞而已

他们身体条件固然不相同,所相同的是诗文的意和气能足以统帅文辞罢了。

D.故卒布其愚,伏惟谅察:

所以最终把我的愚见陈述出来,请您谅解体察。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旧时书信中惯用礼貌用语,表示敬意。

如“几下”就是表示自己的信只能谨致于对方的案几之下。

B.作者认为有了“意”和“气”做主宰,诗文才能挥洒自如。

历史上优秀诗文“意”必善、“气”必充盈。

C.作者反对一成不变的所谓文法,主张“因乎意与气而时变”。

在学习他人时应该“取其善为师”,

而不主张拘泥于一家之法。

D.结尾部分照应了文章的开头,作者再一次对前辈的教诲表示感谢的同时,还表达了定会按前辈

的教导去做的决心。

12.请把第一段中的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3分)

原文:

然而索伦蒙古之射远贯深而命中,世之射者,常不逮也。

然则射非有定法亦明矣。

 

13.请分别筛选出文中的两个谦辞和两个敬辞。

(4分)

①谦词:

、②敬词:

14.善用形象生动的事例来说理是本篇书信的重要特色,这有助于观点的阐释。

请指出文章第一自然段第三自然段中分别用哪个事例来论证的,并概括出所论证的观点是什么。

(4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5—18题。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①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白鸥,一身都是愁。

注:

①“高人”,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官员,对作者有知遇之恩。

15.下列对词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山”一句是说青山想同叶衡说话,表明词人此时此刻有攀附丞相之意。

B.“烟雨”两句写烟雨弥漫凄迷,无情地阻断了青山的脚步,使其无法前来。

C.“人言”二句是词人借用人们的一种说法,说人的头发因为愁苦可以变白。

D.结尾两句用拟人化的手法调侃,如果愁苦能催白头发,那沙鸥就一身是愁。

16.“联翩万马来无数”化静为动来写山,颇具情趣。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B.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

C.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

(黄景仁《都门秋思》)

D.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毛泽东《沁园春·雪》)

17.白居易《白鹭诗》云:

“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

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也垂丝。

”后人评价说,“白诗言愁显,辛词言愁晦。

”请结合诗句简要说说你对这一说法的理解。

(6分)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8分)

诗人在抒发情感、表达情怀时常常会运用典故。

杜甫在《蜀相》一诗中,用“①,②”,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不幸;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借廉颇自比,“③,④”,表达了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陆游在《书愤》中,借用檀道济的故事,“⑤,⑥”,写出了壮志未酬的苦闷;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用“⑦,⑧。

孔子云:

何陋之有?

”说明主人因为“德馨”,所以陋室不陋。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1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9-23题

三幅画

宗 璞

①戊辰龙年前夕,往荣宝斋去取裱的字画。

在手提包里翻了一遍,不见取物字据。

其实原字据已莫名其妙地不知去向,代替的是张挂失条,而连这挂失条也不见了。

②业务员见我懊恼的样子,说,拿走罢,找着以后寄回来就行了。

③我们高兴地捧了字画回家。

一共五幅,两幅字三幅画,一幅幅打开看时,甚生感慨,现只说这三幅画。

三幅画均出自汪曾祺的手笔。

④老实说,在1986年以前,我从不知汪曾祺擅长丹青,可见是何等的孤陋寡闻。

原只知他不只写戏还能演戏,不只写小说散文还善旧诗,是个多面手。

40年代初,西南联大同学上演《家》。

因为长兄钟辽扮演觉新,我去看过戏。

有两个场面印象最深。

一是高老太爷过世后,高家长辈要瑞珏出城生产,觉新在站了一排的长辈面前的惶恐样儿。

哥哥穿一件烟色长衫,据说很潇洒。

我只为觉新伤心,以后常常想起那伤心。

一是鸣凤鬼魂下场后,老更夫在昏暗的舞台中间,敲响了锣,锣声和报着更次的喑哑声音回荡在剧场里,现在眼前还有那老更夫的模样,耳边还有那声音,涩涩的,很苦。

⑤老更夫是汪曾祺扮演的。

⑥时光一晃过了40年。

80年代初,《钟山》编辑部要举办太湖笔会,从苏州乘船到无锡去。

万顷碧波,洗去了尘俗烦恼,大家都有些忘乎所以。

汪兄忽然递过半张撕破的香烟盒纸,上写着一首诗:

“壮游谁似冯宗璞,打伞遮阳过太湖,却看碧波千万顷,北归流人枕边书。

”我曾要回赠一首,且有在船诸文友相助,乱了一番,终未得出究竟。

而汪兄这首游戏之作,隔了5年清晰地留在我记忆中。

⑦1986年春,偶往杨周翰先生家,见壁悬画图,上栖一只松鼠,灵动不俗。

得知乃汪兄大作时,不胜惊异。

又有一幅极秀的字,署名上官碧,又不知这是沈从文先生笔名。

杨先生则为我的无知而惊异,笑说:

“你怎么什么都不知道?

⑧实在是的,我常处于懵懂状态,这似乎是一种习惯。

不过一经明白,便有行动,虽然还是拖了许久。

初夏时,我修书往蒲黄榆索画,以为一年半载后可得一张。

⑨不想一周内便来了一幅斗方。

两只小鸡,毛茸茸的歪着头看一串紫红色的果子,很可爱。

果子似乎很酸,所以小鸡在琢磨罢。

⑩这画我喜欢,但不满意,怀疑汪兄存有哄小孩心理,立即表态:

不行不行,还要还要!

⑪第二幅画也很快来了。

这是一幅真正的赠给同行的画,红花怒放,下衬墨叶,紧靠叶下有字云:

“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临风亦自得,不共赤城霞。

”画中花叶与诗都在一侧,留有大片空白,空白上有烟灰留下的一个小洞。

曾嘱裱工保留此洞,答称没有这样的技术。

整个画面在临风自得的恬淡中,却有一种活泼的热烈气氛。

父亲看不见画,听我念诗后,大为赞赏,说用王国维标准来说,这诗便是不隔。

何谓不隔?

物与我浑然一体也。

⑫这时我已满意,天下太平,不再生事。

不料秋末冬初时,汪兄又寄来第三幅画。

这是一幅水仙花,长长的挺秀的叶子,顶上几瓣素白的花,叶用蓝而不用绿,花就纸色不另涂白。

只觉一股清灵之气,自纸上透出。

一行小字:

为纪念陈瀓莱而作,寄与宗璞。

⑬把玩之际,不觉欷歔。

谢谢你,汪曾祺!

⑭瀓莱乃我挚友,和汪兄也相识。

50年代最后一年,瀓莱与我一同下放在涿鹿县。

当时汪兄在张家口一带,境况比我们苦得多了。

一次开什么会,大家穿着臃肿的大棉袄在塞上相见。

我仍是懵懵懂懂,见了不认识的人当认识,见了认识的人当不认识。

⑮瀓莱常纠正我,指点我这人那人都是谁;看我见了汪兄发愣,苦笑道,汪曾祺你也不认识!

⑯瀓莱于1971年元月在寒冷的井中直落九泉之下,迄今不明缘由。

我曾为她写了一篇《水仙辞》的小文。

现在谁也不记得她了,连我都记不准那恐怖的日子,汪兄却记得水仙花的譬喻,为她画一幅画,而且说来年水仙花发,还要写一幅。

⑰从前常有性情中人的说法,现在久不见这词了。

我常说的“没有真性情,写不出好文章”的大白话,也久不说了。

性情中人一定写文章,而写出好文章的,必有真性情。

⑱汪曾祺的戏与诗,文与画,都隐着一段真性情。

⑲三幅画放到1987年才送去裱,到1988年春节才取回。

在家里翻手提包,那挂失条竟赫然在焉。

我只能笑自己的糊涂。

19.对文中加点词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分)

A.欷歔:

本意是哭泣后不由自主地急促呼吸;现指:

感慨,叹息的意思。

同“唏嘘”。

B.喑哑:

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

文中突出作者扮演老更夫的形象逼真。

C.臃肿:

文中指参会的人员因为穿的衣服过多或过厚,转动不灵。

D.赫然:

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

20.下列对作品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分)

A.《家》:

是现代文学巨匠巴金小说代表作之一。

剧作家曹禺将《家》改编成剧本。

B.斗方:

国画界的常用术语,一张正方形的画幅就是斗方。

C.戊辰龙年前夕:

戊辰,为天干地支纪年法,古代常用,比如戊戌变法,康乾盛世。

D.用王国维标准来说:

王国维,我国近代著名学者,主要代表作《人间词话》。

21.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回忆了挚友汪曾祺三次赠画的始末及其逸事,在浓墨重彩的叙述和描写中展现了汪曾祺多才多艺、真实坦诚的性情中人的形象。

B.“小鸡思果图”仿佛一个涉世不深的人在品味人间的酸甜苦辣,观察和思考着社会与人生,汪曾祺借这一可笑的形象,批评宗璞单纯幼稚。

C.“红花墨叶图”恬淡、活泼和热烈,既是汪曾祺豁达、真诚特性的自然流露,也有对宗璞性情的体察,更有对友人和美好生活的祝愿和期许。

D.第二幅画上的空白处有烟灰留下的一个小洞,“我”送裱时“嘱裱工保留此洞”,意在提醒汪曾祺少抽烟,体现了对挚友的关爱之情。

22.有人用“结构为文,浑然天成”来评价《三幅画》,请简要分析文章的思路。

(6分)

23.有人认为,文章所写内容并不限于三幅画,但以“三幅画”为题,远胜“汪曾祺其人”“我与汪曾祺”等标题,这是为什么?

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6分)

五写作(共62分)

24.微写作(12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假设你是学校读书俱乐部的一员,你们计划为高一新同学们做名著阅读讲座。

现在请你任选《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和《老人与海》中的一部拟写一份关于讲座内容的宣传海报。

要求:

语言具有鼓动意味,180字左右。

②高考冲刺阶段,教室内外都充斥着高考励志语录。

请对这种现象发表评论。

要求:

言之成理,自圆其说;180字左右。

③请以“君子”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不超过180字。

25.作文:

(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字。

①在散文《三幅画》中,宗璞评价汪曾祺有“真性情”,就是因为他看似幽默不羁的外表下埋藏着对人深深的理解,他理解宗璞的恬淡幽静的性情,他懂得宗璞尽管不愿记起当年那“恐怖的日子”,却在内心深处一直没有忘怀逝去的挚友。

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有这样理解你的真性情的朋友在。

请以“冷暖知己”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立意自定;有细节,有描写。

②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要求:

根据上边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高三语文保温练习答案

2017-5

一长文本阅读(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

1.(3分)D

2.(3分)C(选D给1分)

3.(3分)D

4.(3分)D

5.(3分)B

6.(3分)D

7.(6分)

要点:

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焚烧发电,变废为宝;建立生态文明,倡导“零废弃”理念,减少垃圾产生;用循环经济模式处理垃圾问题,使垃圾资源化。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

8.(3分)D.【解析:

题干与D的“相”表示动作偏向一方,此两处指“我”。

A项B项C项的“相”均为“互相、相互”。

9.(3分)A.【解析:

选项A都是取独作用;B选项第一个“而”表并列,第二个表转折;C选项第一个“以”是介词,“用”,第二个是连词,表承接;D选项中第一个“其”是代词,指代自己,第二个副词,表揣测语气】

10.(3分)C.【解析:

他们的诗文格局、体例固然各不相同,所相同的地方,不过是意和气能足以统帅文辞罢了。

11.(3分)D.【解析:

“还表达了定会按前辈的教导去做的决心”与文意不符。

12.(3分)【参考译文:

然而索伦人、蒙古人却射得远、射得深、射得准(1分),世上射箭的人,往往比不上(1分)。

那么,射箭没有固定的法规,也就很明白了(1分)。

13.(4分)①谦词:

窃、愚②敬词:

再拜、谨、承、伏惟(答出“几下”不给分)

14.(4分)【答案示例:

(1)(2分)以射箭这一事例,通过叙述射箭没有定法来论证为文也应该是没有定法。

(2)(2分)以“知击棹者欲废车,知操辔者欲废舟,不知其不可也”的例子来强调学习古人应“取其善以为师”,而不主张拘泥于一人之法的观点。

【参考译文】

我恭敬的给覃溪先生您写信(再拜,谨上覃溪先生几下应是信件开头的敬辞)。

昨天相见,承蒙您的教诲,用作文章的方法勉励我;今早起来又收到你亲手写来的信,鼓励帮助更加周到,若不是非常爱护我,希望我在不足之处得到长进,怎么会这样做呢?

我确实感激厚望,不敢忘怀。

虽然如此,但我听说现在天下擅长于射箭的人,他们的方法是:

肩膀放平,脖子摆正,腰以上挺直,腰以下像石磬一样向后弯曲,左腿支撑,右腿弯曲;将箭发射出去的时候,身体一动不动像枯槁的树干一样。

如果不是这样,就不能射箭。

老师弟子之间递相传授,都是这样而已。

至于索伦人、蒙古人射箭,歪着头、斜着肩、弓着背,发射的时候嘴和眼睛都动,看到的人没有不笑他们的。

然而索伦人、蒙古人却射得远,射得深,射得准,世上射箭的人,往往比不上。

那么,射箭没有固定的法规,也就很明白了。

道有正确的,有不正确的,技巧有高明的,有不高明的。

诗文,都是技巧。

技巧精妙的一定和道相近。

所以诗文作得好的,命意一定很好。

文字,如同人的语言。

如果有精神气质充实其中,那么看他的文章,即使千百年之后,也会觉得像这个人站在这里跟他说话一样;没有精神气质,就只是堆砌字句而已。

文章和文气互相制约而成为文辞,然后才会有声音节奏高低起伏的法度,反复进退的姿态,色彩斑斓的光华。

所以声韵藻色的美,都是适应意和气而随时变化的。

这样怎么可能会有固定的法则呢?

从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赵宋、元、明一直到现在,能够作诗的恐怕有数千人,而诗作得最好的,不过几十人。

这几十人,他们的诗文体制固然各不相同,所相同的地方,不过是意和气能足以统帅文辞罢了。

人之常情都执着于自己入门学习的东西,以为它们是正确的,而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