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79732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采矿工程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采矿工程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采矿工程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采矿工程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采矿工程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采矿工程实习报告.docx

《采矿工程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采矿工程实习报告.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采矿工程实习报告.docx

采矿工程实习报告

毕业实习报告

通过这几个月的煤矿认知实习,虽然时间很短,但我觉得学到的的经验却是很宝贵的。

我零距离的接触到了煤矿工作者的生活,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了解到做一名好矿工的不易,每一吨煤里都有这些矿工辛苦的汗水。

三班倒的工作制度把他们的生活规律完全被打乱,让他们不能有规律的饮食和休息,有时为了井下生产连饭也顾不上吃,正是有了这些敬业的煤矿工作者的努力,才有了今天晋北煤业公司的强大发展。

经过这次的实习,让我对矿工这个职业更加肃然起敬,更想加入到他们的行列,成为一名优秀的矿工。

同时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尽职尽责的优秀矿工,才能有煤矿产业今天的欣欣向荣。

一、实习的目的和要求

1、实习目的

生产实习是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的一次实践活动。

通过生产实习巩固和扩展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观测、调查、分析矿井、化工、消防的安全管理技术和方法,以及在安全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的问题,对未来工作的内容有更进一步地了解;学习现场有关的组织管理知识和经验,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从事科学科研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本专业的课程建立感性认识。

2、实习要求

生产实习要求学生在掌握矿井、化工、消防安全常识的前提下,应充分深入现场,并跟班劳动,全面熟悉各项技术和管理业务。

具体要求如下:

(1)指导教师对实习工作全面负责。

工作中应积极争取实习地点的领导及有关人员的支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和技术内容指导。

督促学生完成实习任务,并根据学生的实习态度,遵守纪律情况,独立工作能力和实习效果评价学生成绩。

(2)遵纪守法,注意实习和路途中的安全。

(3)发扬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精神,搞好团结,为胜利完成实习任务制造良好的实习氛围。

(4)要虚心向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及工人学习请教。

(5)学生要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独立思考、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

(6)必须在实习结束时,完成实习大纲所要求的实习内容,提交实习报告。

(7)学生在实习中违反纪律,不服从指挥,视情节轻重及本人态度按校规处理。

二、实习内容

1、观看录像

在校内实验室,观看煤矿、化工、消防安全等方面的录像。

针对不同的安全事故,能进行初步分析,编写安全操作规程,提出对策措施。

2、矿井实习

(1)由煤矿安全管理部门对煤矿的安全状况作报告,熟悉实习矿井的全面状况和各种生产系统,特别是开拓开采和矿井通风系统。

了解矿区的地理位置、交通情况、地形特征、气候条件、主导风向、最大风速降水量及历年最高洪水位,了解煤炭的自燃性、含瓦斯性及煤尘爆炸性;

(2)了解煤矿井下的“一通三防”。

熟悉了解井下通风系统;熟悉了解井下瓦斯抽排有关设施;熟悉了解井下防火、防尘、防水有关设施。

(3)学习实习矿井安全生产和“一通三防”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经验。

(4)了解矿井通风安全技术及管理人员的业务范围及职责,收集和学习通风安全的有关技术资料。

3、机械安全实习

(1)参观晋北煤业公司,听取相关技术人员机械安全生产的报告。

(2)熟悉机械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险有害因素,能够进行识别和风险分析。

(3)学习和掌握机械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安全生产措施。

(4)学习和了解机械安全生产的各章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

包括岗位责任制、交接班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等。

三、实习时间

实习时间2015年月日-2015年月日

四、实习地点

山西焦煤霍州煤电集团晋北煤业公司

五、实习人员

太原理工大学2013级采矿工程专业学生

六、实习内容

本次实习以采区巷道布置和采煤方法区队技术员为主,同时全面了解煤矿矿井的开拓布置、矿井通风、矿井机械、矿井供电运输、提升、排水、压气等系统,以及生产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以其达到重点突出,全面了解的目的。

实习有限的几天很快结束了,在对矿上收集的资料整理完成并写好实习报告,使我把整个实习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以下是我的实习报告:

 

 

第一章矿井概述

第一节矿区概况

一、交通位置

晋北煤业公司位于山西省静乐县城东南,直距8km,隶属于静乐县娘子神乡管辖。

井田地理位置为:

东经:

112°00′14″——112°02′06″,北纬:

38°17′14″——38°19′15″。

静乐县位于山西省太原、忻州、吕梁三市的交界处,其公路交通较为方便,省道忻州——静乐——娄烦——古交——太原公路、宁武——静乐——白文公路,忻(州)——保(德)旅游公路、康(家会)——西(凌井)公路均从矿区周边通过。

从井田沿简易公路北行6km,在静乐县电厂附近与忻(州)-静(乐)干线公路相接,沿此公路东行82km可达忻州市,西行7km可抵静乐县城,公路交通便利。

二、地形地貌及河流

1、地形、地貌

井田位于宁(武)静(乐)盆地东南部边缘处,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植被稀少,地形较为复杂,切割剧烈。

井田内地形总体东南高,西北低,最高点位于井田东南部,标高为1574m,最低点位于井田西部牛泥沟,标高为1345m,相对高差229m。

山势起伏不平,呈“V”字形沟谷。

属低山区。

2、河流

本区属黄河流域汾河水系。

井田内无地表水体,发育有大小沟谷,最大的沟谷为牛泥沟,平时干枯无水,仅雨季时有间歇性流水,其流水汇入东碾河再向西流入汾河。

三、气象及地震

本本区地处山西黄土高原中北部,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干燥,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

据省气象局统计资料表明,年平均气温6~7℃,一月份最冷,最低平均气温-9℃;七月份最热,最高平均气温20.7℃。

年平均降水量472.5mm,且多集中在7、8月,年平均蒸发量877~950mm。

封冻期为11月中旬,解冻期为来年3月中旬,长达4个月,最大冻土深度1.4m。

无霜期最长215天,最短133天,平均153天,风向以偏北风为主,平均风速为2~2.4m/s。

第二节井田地质特征

一、区域地质

(一)区域地层

本区位于宁武盆地的东南部,区域总面积500km2,区内基岩出露较少,大部分被新生代地层所覆盖,仅在山脊及大冲沟中零星出露,面积仅为20-30%。

区域内地层主要由太古界恒山杂岩,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和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组成。

(二)区域构造

本区位于山西地台中北部,吕梁隆起北段之东翼,宁静向斜(宁静地堑)之南东部。

区内构造线总体方向为北北东——南南西,在近向斜南东翼的边缘地带为奥陶系地层分布区,断裂构造发育,且规模较大;而在向斜内部(盆地内部)则以次级褶皱构造为主,断裂构造不发育。

地层走向为北北东—南南西与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

同时受盆地形状所致,倾向由盆地边缘向内地倾斜,倾角随之由陡变缓,变化较大,一般为5°~45°。

1、褶皱构造

宁静向斜是宁武盆地最大的褶皱构造,为该区的主向斜。

轴部位于区内北西部汾河河床下,轴向呈北北东-南南西展布,轴两端仰起与盆地形状相吻合,向斜在本区段长21km,宽18km,两翼地层相对倾斜,其北西西翼地层倾向南东东,区内部分因邻近轴部,倾角平缓;南东东翼地层倾向北西西,倾角5~45°近边缘地带较大波状起伏(次级褶皱)。

2、断裂构造

区内在近宁静向斜南东翼的边缘地带奥陶系地层分布区,断裂构造比较发育,规模较大者有两条,相互近于平行排列,现分述如下:

胡家庄-娑婆正断层(F1):

延伸方向40~45°,断层面倾向130~135°,倾角50~60°,长度约20km,南西端伏于新生界地层之下,为区域性大断裂,断距不详。

柳科府-利润逆断层(F2):

延伸方向35~40°,断层面倾向南东,倾角63°,出露长度7km,两端伏于新生界地层之下,断距不详。

以上两断裂,控制着地层的分布形态,在其附近次级小断裂比较发育,盆地内部少断裂发生。

二、井田地质

(一)地层

本井田位于宁武煤田东南部,井田内大面积被黄土覆盖,基岩零星出露,现根据钻孔、井筒揭露情况对井田内地层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1、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02s)

该组本井田未出露,岩性由灰、灰绿色、微红色角砾状灰岩、中厚层状石灰岩夹薄层泥灰岩、白云质灰岩等组成,未见底。

2、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

平行不整合于奥陶系之上,下部为灰-灰白色铝土岩,碎屑状、粗糙状及致密块状铝土矿、紫红绿杂色铁铝岩,偶见赤色褐铁矿石、部分浅灰色粉砂岩,中—细粒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为该区铝土矿的主要产出层位;中部为灰色、灰黑色泥岩夹薄层灰岩、灰白色中-细粒石英砂岩,局部夹煤线;上部灰黑色泥岩、灰白色中-细粒石英砂岩,1~2层石灰岩或生物碎屑灰岩,近顶部局部夹碳质泥岩及煤线。

本组厚度为23.39~45.67m,平均厚度为34.50m。

3、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

为本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井田内零星出露。

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建造,岩性主要由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组成。

本组含2、3、5上、5下、6号煤层,其中5上、5下、6号煤层为井田内可采煤层,2、3号煤层为不稳定、不可采煤层。

该组底部为灰白色粗粒石英砂岩,局部含砾、含煤屑,即本区S1标志层。

地层中含有丰富的植物碎屑化石,与下伏本溪组呈整合接触关系。

本组厚度为102.42~125.92m,平均116.40m。

4、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

井田内仅在牛泥沟内零星出露,与下伏太原组整合接触。

属陆相碎屑岩沉积。

主要由灰、灰白色粗、中、细粒砂岩,灰色、深灰色砂质泥岩夹薄煤层组成。

1号煤层位于本组中部,为不可采煤层,底部为灰白色中-粗粒石英砂岩,局部为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局部含砾,即本区S2标志层。

本组地层厚度43.0~62.0m,平均55.00m。

5、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本地层隐伏于井田西部,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关系。

岩性由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等组成。

底部为灰白色含砾粗粒石英砂岩、含砾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及中—细粒石英砂岩,即本区S3标志层。

砂岩具交错层,表面呈球状风化,局部含黄铁矿结核;上部为灰黄色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黄绿色粉砂质泥岩为主,顶部为杂色或紫色泥岩。

由于地层剥蚀,井田内地层最大残留厚度158.16m。

6、上第三系上新统静乐组(N2)

广泛出露于区内的各沟谷底部及两侧,其上被黄土覆盖,伏于基岩之上,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其特征为紫红色亚粘土,下部夹有3~5层固结砾石层,砾石成分多为灰岩,少量砂岩、泥岩,钙质—泥质轻度胶结,砾石磨圆度较好,单层厚度一般在0.3~1.5m,本组厚度为0~122.53m,平均厚度为79.40m。

7、第四系上更新统(Q3)

广泛分布于大小山梁及沟谷两侧,岩性为浅黄色砂土,结构松散,大孔隙,垂直节理较发育。

厚度为0~32.29m,平均厚度为22.96m。

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8、第四系全新统(Q4)

为近代河床冲积、洪积而成的泥沙、砾石层及河谷两侧的残坡积物。

厚度为0~12.85m。

平均厚度为9.32m。

(二)含煤地层

井田内含煤地层主要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及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1、太原组(C3t)

本组岩性主要由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组成。

按其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两段:

(1)下段(C3t1):

为主要含煤段,由S1砂岩底至L1石灰岩顶,本段厚度为47.73~62.89m,平均厚57.60m。

岩性以灰黑色泥岩为主,砂岩次之,含有5上、5下、6号煤层,其中5上煤层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5下、6号煤层为井田内赋煤区较稳定大部可采煤层。

(2)上段(C3t2):

由L1石灰岩顶至S2砂岩底,本段厚度为49.42~69.56m,平均厚58.80m。

岩性以泥岩、砂岩为主,灰岩、砂质泥岩次之,并夹有2、3号不稳定不可采煤层。

2、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

由S2砂岩底至S3砂岩底,本组厚度为43.0~62.0m,平均厚55.00m。

主要由灰、灰白色粗、中、细粒砂岩,灰色、深灰色砂质泥岩夹薄煤层组成。

1号煤层位于本组中部,为不稳定不可采煤层。

(三)构造

本井田总体为一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的单斜构造,西北部较陡,东南部较缓,倾角为3~16°,一般为7°左右。

发育一组次一级的背向斜现简述如下:

1、褶曲

(1)背斜(S1):

背斜轴位于井田中部,背斜轴在井田内延伸约2200m,轴向由北向南自北东向转为北北东向,两翼地层倾角大小基本一致,倾角约4°。

(2)向斜(S2):

位于S1背斜东部,向斜轴在井田内延伸约1900m,轴向由北向南自北东向转为北北东向,

两翼地层倾角大小基本一致,地层倾角约5°。

2、断层

本井田发育有落差为1.0~3.0m的小型正断层5条,现简述如下:

F1断层:

位于井田内ZK1001号钻孔北东约800m处,走向近南北向,倾向向东,倾角50°,落差3.0m。

井下开采5上号煤层时发现。

F2断层:

位于F1断层旁边,走向近北北东向,倾向向东,倾角45°,落差1.3m。

井下开采5上号煤层时发现。

F3断层:

位于井田内ZK603号钻孔南东约400m处,走向北东东向,倾向向南,倾角45°,落差2.0m。

井下开采5上号煤层时发现。

F4断层:

位于F3断层南,走向北东向,倾向南东,倾角45°,落差1.0m。

井下开采5上煤层时发现。

F5断层:

位于井田内ZK201号钻孔西约800m处,走向北西向,倾向北东,倾角45°,落差1.0m。

井下开采5上号煤层时发现。

本井田目前未发现陷落柱。

综上所述:

井田构造属简单类。

(四)岩浆岩

井田内目前未发现有岩浆岩侵入现象。

三、水文地质概况

(一)区域水文地质

本区发育最大的河流为汾河,位于本井田西部,距井田边界8~10km,其支流东碾河位于井田北部,距井田边界约2.5km,东碾河发源于康家会乡漫岩村一带,河流长56.2km,平均宽度9.25m,流域面积520km2,平均坡度8.2‰,总落差726m,多年平均流量0.54×108m3/a(1954年),最小流量0.28×108m3/a(1957年)。

洪水流量402m3/s(1967年),于静乐县城汇入汾河。

1、主要含水岩组(按含水介质及水动力划分)

(1)变质岩类裂隙含水岩组

在该区东部零星出露,岩性主要为黑云斜长片麻岩夹斜长角闪岩。

裂隙发育,含裂隙水,富水性一般。

(2)碳酸盐类岩溶裂隙含水岩组

在该区东部出露,包括奥陶系和寒武系,厚度在530m之上,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灰白色厚层状灰岩为主要含水层,其它岩性为薄层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竹叶状灰岩、夹板状灰岩、鲕状灰岩、结晶灰岩、白云岩、紫色泥岩等。

岩溶、裂隙较为发育,赋存承压水,如黑汉沟泉,流量为800m3/h,泉水出露标高为1240m。

(3)碎屑岩类夹碳酸盐类裂隙岩溶含水岩组

在该区中部出露,包括山西组、太原组和本溪组。

岩性主要为各粒级砂岩、泥岩、碳质泥岩、灰岩、煤层。

厚度在145~242m之间,为本区主要的含水岩层。

裂隙、孔隙较为发育,赋存承压水。

如矿区ZK002孔,实测涌水量为483.24m3/d,水位标高为1369.78m,水化学类型为HCO3—Ca2+Na+型。

其中本溪组,厚度21~46m,岩性主要为泥岩,碳质泥岩,以及少量的石英砂岩、灰岩和煤层。

层位稳定,整体来看,为本区良好的隔水岩层。

(4)碎屑岩类孔隙、裂隙含水岩组

在该区西部出露,包括三叠系以及二叠系上统及下统下石盒子组。

岩性主要为各粒级石英砂岩。

长石石英砂岩、泥岩互层。

厚度大于2000m,赋存承压水及潜水,局部地段有泉水出露,流量在0.257L/s左右。

(5)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

该区出露于河谷地带,岩性主要为第四系砂砾石层,厚度为数米到数十米之间,赋存孔隙潜水,水位埋深一般在0.0~12.0m,富水性较好,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矿化度在0.409g/L左右,PH值大于7。

2、区域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

区域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受区域构造的控制,地下水在露头处接受大气降雨的补给,沿倾向向宁静向斜的轴部径流,在宁静向斜的轴部排泄。

(二)井田水文地质

1、井田地表水体及河流

本区属黄河流域汾河水系。

井田内无地表水体,发育有大小沟谷,最大的沟谷为牛泥沟,平时干枯无水,仅雨季时有间歇性流水,其流水汇入东碾河再向西流入汾河。

根据地质报告,本井田现有井口附近牛泥沟历年最高洪水位标高为+1409m,主、回风斜井井口标高分别为+1421.457m、+1420.346m,井口标高均高于历年来最高洪水位标高,目前洪水对本井田开采不会构成威胁。

新布置副斜井井口标高为+1400.0m,通过对三百年一遇的通过对三百年一遇洪水流量(校核流量)的考虑,副斜井井口设计标高分别不低于1399.80m,满足防排洪设计要求。

2、井田含水层

根据本矿生产中积累的水文地质资料综合分析研究并结合区域资料,将井田含水层划为5个含水层。

现分述如下:

(1)奥陶系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岩性主要为各种灰岩,该含水岩组岩溶裂隙较为发育,赋存承压水,如黑汉沟泉泉水流量为222.22L/s,水位标高在+1240m左右。

该含水岩组在露头处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沿倾向向深部径流在汾河河床一带排泄。

本井田北界距黑汉沟泉水出露不足2750m,属该泉域的径流带。

据2008年9月由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第四水文地质队在山浪煤矿井田东南部施工的1#水源井(X=4240429.462Y=19589933.295H=+1421.84)资料,水井深506.0m,奥灰水水位为155.42m,水位标高为+1266.42m,单位涌水量(q)为70.05L/s.m,属极强富水性含水层。

推测本井田内奥灰水水位标高为+1258.5~+1269.0m,井田内西部各可采煤层大部在奥灰水水位之下,属承压开采。

(2)石炭系碎屑岩夹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分布于全矿区,岩性为含砾粗砂岩、中细粒砂岩、灰岩及煤层。

为矿井直接充水含水层,该岩组裂隙较为发育,据调查矿井,开采5上号煤层其水的来源主要是顶板渗水。

充水主要原因为5上号煤层之上石炭系太原组上段含水岩组,主要岩性为石英砂岩。

(3)山西组碎屑岩裂隙含水层

本组地层为一套陆相的含煤沉积岩系,主要含水层为中、粗砂岩,富水性较差,节理裂隙较为发育,区内无泉水出露,渗透系数一般为0.01~0.03m/d,水质类型一般为HCO3-—Ca2+.Mg2+型,该层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上部含水岩组的补给,向深部径流排泄。

(4)下石盒子组砂岩裂隙含水层

岩性主要为各粒级石英砂岩。

长石石英砂岩、泥岩互层。

赋存承压水及潜水,局部地段有泉水出露,流量在0.257L/s左右。

(5)第四系松散层孔隙含水层

岩性主要为第四系砂砾层,厚度为数米至数十米之间,赋存孔隙潜水,垂直裂隙发育,局部与粘土接触面有泉水出露,泉流量为0.022L/s。

3、井田隔水层

(1)本溪组隔水层

该隔水层一般厚度30m左右,由泥岩、铝质泥岩等组成,透水性差,在正常情况下阻隔了奥陶系岩溶水与上部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

(2)上第三系粘土隔水层

岩性主要为上部枣红、鲜红色粘土夹数层连续的钙质结核层;

下部为棕红色灰色固结砾石层夹粘土层。

厚度23.79~122.53m,隔水性能良好,为本区的主要隔水层,当粘土层内存在有钙质结合层时,在粘土层上部赋存一部分上层滞水,水位埋深为1.2~3.8m,泉水流量0.01~0.032L/s。

下石盒子组的上部岩性以杂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且厚度大,层位稳定,为煤系地层与上覆含水岩组的主要隔水层。

4、含水层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井田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承压水,潜水分布范围相对较小。

承压水主要靠在含水层露头区接受大气降水补给,而含水层的出露范围有限。

再加上降水量小、地形坡度大,因此承压水的补给条件不太好。

至于基岩风化裂隙带,可以接受冲积层潜水或大气降水的补给,但其范围有限,补给层位也仅限于石盒子组。

第三、第四系冲积层潜水由于补给范围大,所以其补给条件相对来说较好。

地下水的排泄方式有民井和生产矿井。

其它形式的排泄量较少。

坑道内均有出水。

(三)矿井充水因素分析

1、地表水

井田内无地表水体,最大的沟谷为牛泥沟,平时干枯无水,仅雨季时有间歇性流水。

2、构造对地下水的影响

本井田总体为一向北西倾伏的单斜构造,含水层中水顺层向北西径流排出井田外。

井田内还发育一向斜S2,各含水层中的水会向向斜轴部汇集。

另外,井田内还发现有落差为1.3~3.0m的5条正断层,根据开采情况,巷道遇到断层时暂无渗水。

但在邻近向斜轴部和断层附近开采时,一定要注意矿井涌水量的变化,防止断层滞后导水,必须做到“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

3、顶板和井筒渗水

由于煤层上覆含水层富水性不强,补给条件也不好,顶板和井筒渗水量均不大,据该矿开采情况,井下涌水量最小为20m3/h,雨季较大约30m3/h。

4、水文地质类型

根据现有资料,本井田内5上号、5下号、6号煤层间距很小,矿井水文地质类型视为相同。

其充水岩层主要以顶板各粒级砂岩为主,砂岩含水层属弱—中等富水性含水层。

充水岩层的分布面积大致于煤层的分布面积相近,补给条件较差,与地表水体联系不密切。

井田内无常年性河流。

5、矿井涌水量预测

该矿目前开采5上号煤层,生产能力为210kt/a时,矿井正常涌水量为20m3/h,最大涌水量为30m3/h。

现根据本矿富水系数比拟法预算当矿井生产能力达到设计生产能力1.2Mt/a时的矿井涌水量:

Q=P/P0×Q0

式中:

P0——为现矿井生产能力,kt/a;

Q0——为现矿井涌水量,m3/d;

P——为达到后的生产能力,kt/a;

Q——为达到后的涌水量,m3/d;

经计算,当生产能力达到1.2Mkt/a时,矿井正常涌水量为114m3/h,最大涌水量为171m3/h。

另考虑黄泥灌浆用水量,则矿井达到1.2Mkt/a时,矿井正常涌水量为134m3/h,最大涌水量为191m3/h。

第三节煤层特征

一、煤层

1、含煤性

井田内赋存的主要含煤地层为太原组,次要含煤地层为山西组,现将各含煤地层的含煤性分述如下:

(1)山西组(P1s)

本组含煤1层,为1号煤层,均属不稳定、不可采煤层,煤层平均总厚0.44m,本组平均厚度为55.00m,含煤系数0.80%。

(2)太原组(C3t)

为井田主要含煤地层,共含煤5层,自上而下分别为2号、3号、5上、5下、6号煤层,其中5上号煤层为全区可采的稳定煤层,5下及6号煤层为井田内赋煤区较稳定大部可采煤层,2、3号煤层为不稳定不可采煤层,煤层平均总厚10.13m,本组平均厚度为116.40m,含煤系数为8.70%,可采煤层厚度为8.49m,含煤系数为7.29%。

2、可采煤层

井田内可采煤层为5上、5下、6号煤层(可采煤层特征表见表1-3-1),现分述如下:

(1)5上号煤层

位于太原组下段顶部,L1标志层下0.00~1.33m,上距山西组底部S2砂岩50.00m~70.00m。

煤层厚度2.92~6.05m,平均4.62m。

该煤层结构简单——较简单,含0~3层夹矸。

顶板为泥岩、炭质泥岩、细、粗砂岩,底板为泥岩、细、粉砂岩。

该煤层为本井田内全区稳定可采煤层,亦为本矿批采煤层。

目前,该矿现正开采此煤层。

(2)5下号煤层

位于太原组下段,上距5上号煤层1.15m~4.60m,平均3.30m。

井田内煤层厚度0~4.45m,平均2.12m。

该煤层结构简单——复杂,含0~6层夹矸。

顶板为泥岩、细砂岩,底板为泥岩、中、细砂岩。

该煤层为本井田内赋煤区较稳定大部可采煤层,亦为本矿批采煤层。

(3)6号煤层

位于太原组下段,上距5下号煤层3.58m~12.35m,平均7.33m。

井田内煤层厚度0~4.24m,平均1.75m。

该煤层结构简单——较简单,含0~3层夹矸。

顶板为中、细砂岩、泥岩,底板为泥岩、砂质泥岩、中、细砂岩。

该煤层为本井田内赋煤区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