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省长讲话2.docx
《03省长讲话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3省长讲话2.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3省长讲话2
王国生省长
在省委省政府襄阳办公会上的讲话
(根据录音整理)
同志们:
在全省人民满怀信心地向“十二五”宏伟目标阔步前进的重要时刻,省委、省政府集中三天时间,分别在武汉、襄阳和宜昌召开推进“一主两副”中心城市跨越式发展办公会,目的是在于鼓舞士气、营造氛围、研究措施、推进发展。
今天上午,我们参观了襄阳的城市建设、园区建设和部分企业;十天以前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也考察了襄阳的三个县(市)区;刚才,新华同志代表市委、市政府汇报了襄阳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工作情况。
襄阳的巨大变化令人鼓舞,美好前景值得期待。
在鸿忠书记作重要讲话之前,我先讲四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湖北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形成多点支撑的局面
早在2003年,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加快“一主两副”中心城市发展的战略构想,在武汉城市圈一体化推进中,又相继对“襄十随”城市群、“宜荆荆”城市群的发展做出了部署。
这一构想和部署,对推动襄阳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经过“十一五”的发展,湖北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迈出坚实步伐,实施“两圈一带”战略取得重要进展,“一主两副”中心城市发展呈现良好势头。
当前,面对推动湖北跨越式发展的新要求,面对国内区域竞争更加激烈的新态势,省委省政府做出加快推进“一主两副”中心城市跨越发展的重大决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就襄阳而言,更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
一是从经济规模的成长性来看,三个三分之一的构想将展现湖北科学发展的新格局。
鸿忠书记多次讲到,如果在全省经济构成中,武汉占三分之一,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占三分之一,其他市州占三分之一,湖北经济将是一个全新的面貌。
2010年,“一主两副”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为54.42%,其中两个副中心城市占比19.5%。
按照“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要达到2.5万亿元,当然我们也要力争实现3万亿元,武汉市将突破1万亿元,两个副中心城市将分别达到3500亿元。
我看襄阳日报,你们是力争4000亿元,刚才新华同志说还要冲刺5000亿元,有更大的气魄。
这样的话,“一主两副”合计起来占全省的比重,将超过三分之二,可以说“一主两副”对促进全省跨越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省委省政府把加快“一主两副”发展作为实施“两圈一带”的载体和抓手,实现重点突破,以点带面,通过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实现全省整体的跨越发展。
二是从区域发展的带动力来看,“金三角”阵型将成为湖北跨越式发展的稳固支架。
几何学上,三角形最具有稳定性,它以三条边互成犄角,对内对外可以整合延展为四个大的区域。
经济地理学上,三角区域最具有经济性,所以长三角、珠三角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地区,湖北要成为战略支点,武汉是发动机、是火车头,坚定不移的把武汉做大做强,充分发挥武汉在全省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上次在武汉开会时,我们讲到,武汉一支独大,现在还大的不够,要强势更强、大势更大。
但是只武汉独大,湖北不可能大;只武汉独强,湖北也不可能强。
位居全省经济实力二、三位的宜昌和襄阳,一个在鄂西南、一个在鄂西北,与鄂东的武汉在地理位置上正好形成稳定的三角结构,让这个“金三角”在全省发挥骨干支撑和辐射带动作用,是省委、省政府确立“一主两副”战略决策的目的所在。
三是从文化因素的影响力来看,襄阳的厚重文化底蕴应该成为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在推动区域发展的众多因素中,资源、资本、技术等物化因素,可以通过交易和流通取得,这些方面的优势可以位移,而人文素养等文化因素则是难以通过交易和流通取得的。
一个地区有优良的精神气质,才能有优良的制度、环境和持续,才能整合、吸引和聚集经济发展的各类资源。
物质财富容易聚集,文化影响不能速成。
文化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品味,决定了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后劲,这是最基本的、内需的、最核心的竞争要素。
尤其我们的经济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这个问题更突显出来。
襄樊为什么要改名,恢复为襄阳,因为在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里,襄阳这个沉淀厚重历史记忆,蕴含丰富历史信息的名称与众多的历史事件、历史遗迹、历史人物相联系。
120回三国演义,有32回的故事发生在这里,成为襄阳历史悠久、渊源深厚的明证,可以说它早已融进中国人的记忆与血脉之中。
上次在北京,见到回良玉副总理,他就谈到襄阳改名字这件事情,说改名字不是简单的事情,既然改了名字,襄阳这个名气更大,对发展更有好处,还是要支持一下。
讲的就是文化这一点。
襄阳要抓住经济文化高度融合、催生新的经济产业的战略机遇,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使之由无形变有形,化历史为现实,与现代文化相交融,更多地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不断提升区域发展的综合竞争力。
文化还具有超越时空的感召力,一个城市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首先体现在文化的传承上。
襄阳在增强自身实力的同时,要以文化为纽带加强交流与合作,逐步扩大影响和辐射范围。
自古以来,襄阳因其特殊的地理区位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现在的襄阳是鄂西圈内重要增长极,是襄十随城市圈的核心城市,又是湖北汉江流域综合开发的中腹重镇,襄阳的发展潜力和前景不可限量。
加快建设襄阳省域副中心城市,为湖北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是历史和全省人民的重托。
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襄阳完全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经过“十一五”的发展,襄阳打下了基础、积蓄了力量、培植了后劲,已经站住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显示,发展到一定阶段,总量达到一定规模就会发生质变和飞跃。
襄阳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我们要牢牢把握、乘势而上。
一是襄阳的发展已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010年襄阳的经济总量突破了1500亿元,接近全省的10%,稳居第三位,在中部地区同等城市中排名第五位,比2005年前移了五位。
工业经济连续多年保持快速增长,汽车产业进入千亿产业行列。
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整体进位,有两个县进入全省20强。
城市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建成区面积突破了100平方公里。
在这些数字的背后,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更为可喜的现象,比如已经突破了单一的产业结构,形成了多点支撑,新的经济增长点清晰可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明显提升,行政效能明显提速,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已成为各方瞩目的投资热土等等,这些变化来之不易,标志着襄阳不断超越自我,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加速期。
二是襄阳在改革探索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从这几年的实践来看,襄阳的发展变化主要是靠解放思想、大胆探索,走出了一条务实创新的发展之路。
比如,在工业园区的建设上,襄阳实行市区共建,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湖北(襄阳)深圳工业园,采取飞地模式在市区设立保康磷化工业园,较好地解决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在金融和资本市场建设上,坚持走市场化投融资路子,搭建多元化投融资平台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已有5家股份制的商业银行,这在全省是领先的;“新三板”试点、引进创投、发行企业债券等等都有了突破。
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上,建立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共建创新创业的机制,引进了一批高端人才。
在优化发展环境上,深入推进阳光新政,实行减程序、减时间、免费用,收到市场主体的欢迎。
这些经验弥足珍贵,是一笔十分难得的精神财富,在下一步的发展中要继续发扬光大。
这些探索也标志着襄阳科学发展的思路日趋明晰,道路越走越宽。
三是襄阳加快发展的环境十分有利。
襄阳的发展目前是天时、地利、人和。
从外部环境来讲,国家和省对襄阳的发展高度重视、大力支持。
老工业基地建设、粮食安全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汉江流域综合开发带来了诸多政策效应。
批复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和多个示范区,赋予了先行先试的权利,拓展了我们解放思想的空间和发展的空间。
周边地区的发展如火如荼,省外有中原经济区建设,洛阳、南阳等地标杆在前,经验可学可用;省内十堰、荆门等地追兵在后,倒逼襄阳加快发展。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国内格局深刻调整,中部板块效应日益凸显,湖北工农业基础扎实、科教实力雄厚、自然资源丰富、市场腹地广阔、交通便捷、人才荟萃的优势进一步彰显,正迎来多层机遇叠加、财富效应爆发的黄金发展时期。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这种强大的气场和磁场都可以为襄阳所用,乘风借势、大展宏图。
从内部环境来讲,求发展、谋富裕、思稳定、盼和谐,已经成为襄阳的主旋律,是全市人民的强烈期盼。
省和全国的两会期间,我从襄阳代表、委员的发言中得到一种强烈的感受,就是这里思想高度统一,班子团结和谐,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氛围浓厚。
这种发展热情和拼搏精神发挥出来、转化出来,就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如果我们审时度势,抓住了这次机遇,我们的功绩就会载入史册,襄阳人民、湖北人民就会永远记住我们;如果我们浪费了有利的环境,错失了发展机遇,也会犯历史性的错误。
我们要有慢不起、等不得、坐不住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发展的期盼、历史的机缘、时代的呼唤再次聚焦襄阳,省委、省政府希望襄阳,荆楚人民看好襄阳。
我们相信,只要襄阳有敢为人先的魄力和勇气,有锐意改革、拼搏进取的精神和斗志,有求真务实、雷厉风行的实干作风,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三、着力在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重振雄风再造辉煌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襄阳敢为人先,率先打破体制机制束缚,使工业经济一度在国内同等城市中遥遥领先,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工业明星城市,这个美好的记忆现在我们大家都还在回忆。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襄阳也在全省有位置、有影响,特别是襄州、枣阳、老河口,多年居于全省县域经济十强。
在经历了一段徘徊之后,这些年我们的发展又有了新的提速,但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还需要快马扬鞭、重振雄风。
(一)以新型工业化为龙头,不断强化城市发展的产业支撑。
产业是财富之源、强势之基、民生之本。
加快襄阳发展第一位的任务是夯实产业基础。
一是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核心竞争力。
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汽车产业优势,做大做强产业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
襄阳的纺织工业发展不错,已经是湖北的老大,下一步要走深加工、创精品、树名牌的发展道路,争取打造全国知名品牌。
同时食品、装备制造、纺织、建材冶金、医药化工等产业也要有大的突破,努力形成多点支撑的格局。
要用好国家新型工业化(新能源汽车)示范基地这块金字招牌,抓住国家批准襄阳成为国家第三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的大好机遇,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襄阳是三线军工企业比较多的地方,要利用国家军民结合产业基地这个平台,加快航空航天业的发展,使之成为继汽车产业之后又一个过千亿的支柱产业。
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抓住国家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汉江中下游综合开发带来的机遇,用足用活用好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政策,推进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襄阳的农产品加工已经突破六百亿,下一步还要通过精深加工,涌现出更多的龙头企业、拳头产品,争取把农产品加工业做成全国有影响的行业。
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鄂西北,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物流中心和旅游文化中心,加快建设一些规模大、层次高、具有现代化水准的物流工业园。
重视发展新型物流业态,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企业。
打好文化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努力把襄阳建成区域性服务中心、区域性旅游目的地、中部地区物流结点城市和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的物流中心。
二是抓好招商引资,强化项目支撑。
以闲置工业用地吸引资金,以资源吸引技术,以存量吸引增量,以市场吸引项目,不断把外面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吸引进来,以大开放促大发展。
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抓紧策划储备一批有利于强实力、促转型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项目,一批打基础、管长远的基础设施项目,一批惠民生、促和谐的生态环境社会事业项目,以项目带投资、以投资促发展。
今年,全省认真谋划了一批与央企对接的项目,襄阳要主攻军工结合产业,力争引进一批大的合作伙伴。
三是用好用足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平台,推进产业集聚。
按照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方向,引导相关产业企业向园区聚集,不断提升开发区投资强度、产业规模、创新能力以及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除武汉以外,全省只有襄阳同时拥有两张国字牌。
目前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发展势头都很好,去年高新区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以深圳工业园为主体的经济开发区建设也是如火如荼。
未来高新区的总规模要达到3000亿—4000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要达到1000亿元—2000亿元,充分发挥开发区的产业聚集功能和创新引领功能。
(二)以新型城镇化为牵引,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区域辐射带动作用。
城镇化水平低、增速慢,不仅制约农村发展也制约城市发展,不仅制约投资需求也制约消费需求,不仅制约经济发展也制约民生改善。
要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用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襄阳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一是要大气魄大手笔的搞好城市规划建设。
规划一个城市就是设计一种生活,让城市更饱满更丰富。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也是今后城市发展的方向。
早在2006年,襄阳就提出了建设宜居城市的理念,2008年襄阳又提出了双宜居城市的目标,即宜人居城市、宜企居城市,最近又提出了建设幸福襄阳。
这些理念都是很好的。
襄阳在全省主题功能区规划中属于重点开发区域,要用高水平的规划管理城市,用现代化的理念经营城市,打造滨江宜居城市特色。
省委、省政府要求襄阳城区按200万人口、200平方公里的规模来谋划,这是很大的发展空间,是省里给予的最大政策。
要加快形成以襄阳中心城区为主,枣阳市城区、老河口市城区和谷城县城关镇为副中心,保康县城关镇为生态花园的空间布局。
二是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推进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重点推进过境高速公路、航空港、汉江航运体系建设,建设铁水公空相配套相衔接的综合运输体系,增强区域性枢纽功能,加强城市道路、景观绿化、排水、污水及固废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承载能力。
三是要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大力鼓励发展经济强镇、旅游名镇、商贸重镇等特色小城镇。
把县城城关镇、中心城镇建成吸纳集聚各类生产要素的优势平台,把开发区、工业园区打造成现代新城,把县域城乡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要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使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有明显提高。
(三)以县域经济为抓手,提升鼓劲给力,更快的实现整体进位。
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刚在襄阳和十堰召开,这是省委、省政府对襄阳这几年县域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的充分肯定。
在下一步工作中,襄阳还要再接再厉,坚持“一主三化”方针,走特色产业集群发展道路,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规模,提升发展质量,争取有几个县(市)区要进入中部百强市的行列,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20强的行列。
要加强工业园区建设,重点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功能和配套服务体系,把园区建设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要围绕优势特色产业,优化配置资源,大力培育带动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领军企业,形成一批集中度高、竞争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各个县(市)区都要形成1-2个竞争力强的主导产业,建成一批税收过千万元、过亿元的骨干企业。
四、构建政策环境平台,营造合力共建的良好氛围
加快建设襄阳省域副中心城市,不仅关系到襄阳的未来和发展,而且事关鄂西北、鄂西圈的建设和发展,关系到湖北的跨越发展,要动员全省,上下联动,形成整体共建合力。
一是襄阳是要争当改革创新的先行者,为跨越式发展提供要素和制度保障。
襄阳能否成为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综合实力能否进一步提升,发展位次能否进一步前移关键在于敢想敢干、自力更生、百折不回、砥砺奋进。
要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立率先之志,怀创业之情,谋创新之举,抢抓机遇、扬长避短、敢闯敢试、先行先试,把“一主两副”城市建设的战略目标落实到规划,落实到项目,落实到资金,落实到实干上。
鸿忠书记讲先开放敢开放,主要指的就是“一主两副”这些地方。
要努力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坚持用创新的方法和手段挖掘市场潜力,向市场要资源要空间,用市场化的手段来破解要素瓶颈的制约。
二是省直部门要争当建设发展的护航者,为襄阳跨越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襄阳既是一个老工业基地,又是一个农业大市,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重,历史遗留的问题多,在当前这个时期,困难相对多一些,省委、省政府将给予更多、更大的支持,特别是在改革创新试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环境营造、创新创业人才引进等方面会进一步给予倾斜。
从整体上讲,只要有利于襄阳的跨越式发展,省委、省政府能给的政策尽可能都给,能放的权利尽可能都放,除了政策法律明文规定不能下放的之外,其他的,能放的都要放。
省直有关部门要把推进襄阳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发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要不折不扣的抓好省委、省政府支持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完善市厅合作共建机制,加大减政放权的力度,提高行政服务的效能,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及时研究解决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多办实事,多解决实际困难。
省里对襄阳的支持,更多的是支持襄阳的改革与创新、大项目建设和人才引进等等,着重创造好的环境,创造好的体制机制。
同志们,“一主两副”的中心城市是我省深入实施“两圈一带”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点和核心引擎,加快襄阳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是我们共同的使命和责任,让我们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齐心协力、开拓创新、务实拼搏,为湖北加快构建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支点,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