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欣赏 第一单元《历史与英雄》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78398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小说欣赏 第一单元《历史与英雄》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小说欣赏 第一单元《历史与英雄》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小说欣赏 第一单元《历史与英雄》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小说欣赏 第一单元《历史与英雄》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小说欣赏 第一单元《历史与英雄》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小说欣赏 第一单元《历史与英雄》教案.docx

《中国小说欣赏 第一单元《历史与英雄》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小说欣赏 第一单元《历史与英雄》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小说欣赏 第一单元《历史与英雄》教案.docx

中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历史与英雄》教案

第一单元《历史与英雄》

第一课《曹操献刀》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三国演义》在古代小说的地位及意义。

2、学会多角度分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3、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

4、深刻理解历史上的曹操的是非功过,感受《三国演义》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品读名著片段,多角度分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

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和辩正的分析历史人物。

三、课时计划二课时

【教法设计】对曹操这一人物的认识学生多停留在表面,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引导学生分析和教师点拨相结合,鉴赏探究曹操性格的多元化。

【学法指导】把握人物形象,能过小组互助讨论交流探究使学生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以及多角度鉴赏人物形象的技巧。

第一课时

任务:

鉴赏选文,分析第四回中曹操形象

一、导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为英雄反革命搭建了舞台,小说为英雄做了诗意诠释,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巳沉沉睡去,但,当我们翻开《三国演义》时,一代枭雄曹操的形象却仍然栩栩如生。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的历史天空,深入认识曹操的形象。

二、了解《三国演义》

1、阅读“课前提示”

《三国演义》所叙故事起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终于公元280年晋武帝灭吴,描写了汉末三国时期近百年间各个社会集团三间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生动画面,表现了极其丰富复杂的思想内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书中“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爆发了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

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许多地方割据势力,壮大了自己的力量,经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究竟由哪一方来统一天下,让老百姓过上太平日子,成为表现全书思想内容的关键。

2、作者简介

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

生卒年不详。

太原清源人(今太原市清徐县),其祖籍四川成都府,先祖罗仲祥后唐时仕青州(即今清徐)。

后因原籍水灾且路远途遥。

落籍太原清源,迁居城西白马山(今白石沟)寺沟村。

其父罗锦生有六子,贯中行居第二。

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

作为与“倡优”、“妓艺”为伍的戏曲平话作家,当时被视为勾栏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为他写经作传。

惟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无名氏编著的一本小册子《录鬼簿续编》,上写: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

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

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

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但从罗贯中的传世之作《三国演义》中,体现出罗贯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经天纬地之气。

他精通军事学、心理学、智谋学、公关学、人才学……如果没有超人的智慧,丰富的实践,执著的追求,何以能成为这般全才?

他主张国家统一,热爱中华民族,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痛恨奸诈邪恶。

罗贯中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

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罗贯中在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又运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他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了这部影响深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3.补充介绍:

历史演义小说的源头。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三国演义》描写了上百次战争有虚有实、有详有略,堪称“军事文学”之王。

4.《三国演义》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描写了公元184年到280年间的历史故事,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

它集中地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军事的、政治的、外交的种种斗争,斗争的方式有公开的,有隐蔽的。

通过这些斗争,作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人民在动乱时代的灾难和痛苦,也表现了他们对统治集团的爱憎和向背,以及他们反对战争分袭,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

5.《三国演义》的主题。

 对于《三国演义》的主题,专家学者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以下五种观点:

(1)正统说,即所谓的"尊刘抑曹"。

(2)“拥刘反曹”反映人民的愿望。

(3)“忠义”说。

(4)反映三国兴亡说。

(5)讴歌封建贤才说。

三、解读文本

㈠梳理情节

⒈概括故事梗概(理清结构):

要求: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小说节选的主要内容。

①曹操借刀②曹操献刀

③路遇陈宫④错杀伯奢

⒉依照回目的形式概括每部分内容(教师出示一例)学生仿写交流

示例:

王允旧臣哭社稷曹操奇谋借宝刀

孟德献刀遇弑贼李儒献计操脱身

识谎言陈宫擒曹仰奇志二人携手

访伯奢孟德起疑杀无辜陈宫识操

㈡文本中人物形象分析

(方法提示:

①必须抓住文中的细节等描写,不可脱离文本泛泛而谈。

②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以及对比,陈宫之言等侧面描写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

⒈品味语段,分析本文中曹操人物形象

⑴借刀:

问:

“曹操借刀”这一情节中有哪些地方打动了你?

它能反映出曹操的什么性格特点?

A,众官皆哭,座中一人抚掌大笑曰:

“……还能哭死董卓否?

心明,果断(语言描写,反衬手法)

“……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

”——语言描写

B“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

-----辞别众官而去。

有志,有勇,有谋(语言动作描写)

说明曹操识大义,谋大略,勇猛与胆识——体现其英雄的一面。

⑵献刀

A操径入

目的性强,勇敢果断(动作描写)

B操暗忖曰:

“此贼合死?

操又思曰:

“此贼当休矣!

善度势情(心理描写)

C操惶遽,乃持刀跪下曰:

“-----。

操谢曰:

“愿借试一骑。

临危不乱,随机应变(动作语言描写)

⑶路遇陈宫

操言:

“我是客商---”

奸诈,狡猾

操曰:

“燕雀安知鸿鹄志哉!

”“吾将归乡里,-----吾之愿也”

有大志(语言描写)

陈宫收拾盘费,----投故乡来

有感召力(侧面烘托)

⑷错杀伯奢

问:

曹操为何要杀死吕伯奢全家?

其中又有哪些细节让你印象特别深刻的?

从中又能体现他的什么性格?

操曰:

“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

”——多疑

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

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

残暴不仁(动作描写)

操曰: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自私(语言描写)

宫曰:

“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

宫曰:

“知而故杀,大不义也!

陈宫寻思:

“我将谓曹操是好人,弃官跟他;原来是个狼心之徒!

今日留之,必为后患。

自私残忍(语言心理描写侧面烘托)

体现其多疑、狡诈、残忍与自私的性格特征——奸枭的一面

⒉总结

本文中曹操形象:

智谋机警,志大才高,奸诈狡猾,自私残忍,文本中人物形象刻画方法:

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以及对比,陈宫之言等侧面描写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

四.探究讨论

根据本章故事,后人总结了一条歇后语,曹操误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你怎么看待曹操的误杀和这种将错就错的做法。

五、考题:

请简述曹操献刀的故事字数在150字到200字。

董卓专权,朝廷重臣议论如何除掉他。

曹操借王允宝刀,说要假意献给董卓希望乘机刺杀董他,王允给了他刀。

曹操藏刀来到董府,等到一旁伺候的吕布走后,与说些闲话,乘董卓不耐烦倒向床上时拔刀企图行刺,被董卓从镜子中发现。

曹操忙撒谎说是来献刀的,然后把刀呈给董卓,自己急急忙忙逃跑了。

董卓醒悟曹操来意,急忙命人捉拿曹操。

第二课李逵负荆

教学目标

1、了解《水浒传》全书的基本内容和结构特色及其地位和意义。

2、阅读课文节选部分,理清思路。

3、通过阅读课文节选部分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分析李逵的主要性格特征。

4、结合整部小说中对李逵的描写,全面认识李逵的形象;对李逵和鲁智深的性格特点进行比较研究。

5、探究《水浒传》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和小说主题。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课文节选部分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分析李逵的主要性格特征。

2、结合整部小说中对李逵的描写,全面认识李逵的形象。

3、探究《水浒传》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

教学难点

1、结合整部小说中对李逵的描写,全面认识李逵的形象。

2、探究《水浒传》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作业

1、阅读资料中《水浒传》的有关内容。

2、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3、课外阅读《水浒传》。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水浒传》全书的基本内容和结构特色及其地位和意义。

2、阅读课文节选部分,理清文章思路。

3、分析李逵的主要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历史的喧嚣让曾经叱诧风云的英雄豪杰似乎都沉沉睡去,但是当我们翻开《水浒传》时,我们依然看到那些提着朴刀的梁山好汉正行走在崎岖的山道之上。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108将中的“黑旋风”——李逵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二、介绍《水浒传》有关常识

1、作者

作者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是施耐庵所著。

(一说施耐庵作、罗贯中编次)

2、内容和主题思想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体小说,作于元末明初。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长篇小说。

小说以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为主线,通过一百零八位传奇式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经历,描写了他们从个体觉醒到发展成盛大的农民起义队伍的全过程,表现了“官逼民反”这一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必然规律,深刻反映出北宋末年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矛盾。

3、小说结构特点(单线纵向进行)

以人物为中心来展开故事情节,人物一个个出场,故事一件件展开;上一个人物故事结束时,由事件和场景的转换牵出另一个人物,开始下一个故事;故事单纯但不单调,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其中有很多故事情节本身可以独立成为短篇或中篇小说或者将某个人物的几篇故事串联起来,可以成为人物有声有色的“传记”。

4、故事梗概

5、节选前后的主要情节

三、理清文章思路

开端(第1段)——惊闻宋江,霸强刘女。

李逵、燕青回山寨路过荆门镇,听刘太公说女儿被宋江劫去,李逵大怒,上山要与宋江决裂。

发展(第2-7段)——大闹山寨,负荆请罪。

李逵大闹山寨,发誓要杀宋江,并立军令状,以人头为质去找刘太公对证。

结果是假松江所为,李逵负荆请罪。

高潮(第8-12段)——戴罪立功,救出刘女。

李逵与燕青捉到假宋江,救出刘太公女儿。

结局(第13段)——刘公答谢,兄弟释怨。

四、分析李逵性格特征

“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

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

”——金圣叹

(一)崇尚正义、嫉恶如仇

1、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

(1)“俺哥哥原来口是心非,不是好人了也。

(2)“既是宋江夺了你的女儿,我去讨来还你。

(3)“我闲常把你做好汉,你原来却是畜生!

你做得这等好事!

(4)“你不要赖,早早把女儿送还老刘,倒有个商量。

你若不把女儿换给他时,我早做早杀了你,晚做晚杀了你。

2、准确传神的动作描写

“睁圆怪眼,拔出大斧,先砍倒了杏黄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做粉碎。

……李逵拿了双斧,抢上堂来,径奔宋江。

……李逵气做一团,那里说的出。

参考:

当他听说宋江抢夺民女时,顿时火冒三丈,直呼宋江的大名,甚至当着宋江的面毫不掩饰自己的怒气,大骂宋江“畜生”。

回到梁山砍到黄杏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做粉碎。

并警告宋江,若不还人家女儿,早晚都要杀了他。

从这一系列的语言、动作描写,生动的展示了李逵的性格——崇尚正义,嫉恶如仇,即便是对他最崇敬的宋大哥也是如此。

其实这是李逵对受欺压百姓的同情和打抱不平的精神。

(二)粗蛮鲁莽、不分是非

1、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

(1)李逵口里叫道:

“过往客人,借宿一宵,打甚鸟紧!

便道太公烦恼!

我正要和烦恼的说话。

参考:

李逵出身于农民家庭,目不识丁,日常生活中的说话都是粗话的。

(2)燕青道:

“大哥莫要造次,定没这事。

”李逵道:

“他在东京兀自去李师师家去,到这里怕不做出来!

(3)“我闲常把你做好汉,你原来却是畜生!

你做得这等好事!

(4)“你不要赖,早早把女儿送还老刘,倒有个商量。

你若不把女儿换给他时,我早做早杀了你,晚做晚杀了你。

参考:

对于燕青的提醒,李逵听不进去,因为他耳朵里听不进一个“奸”字,他认为宋江之前都去东京兀自找李师师,到了这里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

对事情的真伪根本不做判断,只听刘太公说是“梁上泊头领宋江抢了女儿”的话,就采取了行动,最终差点掉了脑袋。

2、准确传神的动作描写

(1)“睁圆怪眼,拔出大斧,先砍倒了杏黄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做粉碎。

……李逵拿了双斧,抢上堂来,径奔宋江。

参考:

当听到宋江霸强民女之后,李逵直回梁山伯找宋江,此时在他心里的宋江已经不是大哥了,而是“畜生”。

到了梁山,不分青红皂白,先“拔”出大斧,“砍”了杏黄旗,接着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得粉碎。

几个动词把李逵的粗蛮鲁莽、不分是非的性格特点刻画得栩栩如生。

(三)敢作敢为、率性憨直

1、语言描写

(1)“只是我性紧上错做了事。

既然输了这颗头,我自一刀割将下来。

你把去献与哥哥便了。

(2)“兄弟的不是了。

哥哥拣大棍打几十罢。

(3)“哥哥既是不肯饶我,把刀来割这颗头去,也是了当。

参考:

当对证之后,知道抢夺民女之事不是宋江所为,只好认赌服输,毫无怨言地准备接受军令状,一个活脱脱的硬汉形象展现我们面前,表现他的敢作敢当的性格。

2、动作描写

(1)宋江道:

“若要我饶他,只教他捉得那两个假宋江,讨得刘太公女儿来还他,这等方才饶你。

”李逵听了,跳将起来说道:

“我去,瓮中捉鳖,手到拿来。

参考:

当听到宋大哥说,只要捉住那两个假宋江就可以恕罪时,李逵这时就“跳”起来,说到“我去”。

在这里我们能看到李逵那副急于戴罪立功的神情和体会那种迫切的心理。

(2)“李逵那里睡得著,爬起来坐地。

只听得庙外有人走的响,李逵跳将起来。

(3)“李逵那里忍耐得,腾地跳将过去了。

参考:

“跳”这个动作表现出李逵急于给自己将功补过心理,更能看出是他的直性子才会如此频繁出现这样的动作。

(四)小结

通过文中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我们发现,有些行为只有李逵做得出,有些话只有李逵说得出。

我们认识了李逵个性鲜明的特点:

伸张正义、嫉恶如仇;粗蛮鲁莽、不分是非;敢作敢为、率性憨直。

五、布置作业

1、完成《金榜》练习。

2、阅读所发的资料。

板书设计李逵负荆

一、《水浒传》内容和主题思想

二、理清文章思路

开端(第1段)——惊闻宋江,霸强刘女。

发展(第2-7段)——大闹山寨,负荆请罪。

高潮(第8-12段)——戴罪立功,救出刘女。

结局(第13段)——刘公答谢,兄弟释怨。

三、李逵性格特征

1伸张正义、嫉恶如仇。

2、粗蛮鲁莽、不分是非。

3、敢作敢为、率性憨直。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结合整部小说中对李逵的描写,全面认识李逵的形象。

2、对李逵和鲁智深的性格特点进行比较研究。

3、讨论《水浒传》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和小说主题。

一、导入

二、全面认识李逵的形象

(一)学生阅读所发的资料,勾画出相关描写的语段或语句。

第三十八回及时雨会神行太保 黑旋风斗浪里白条

第四十回梁山泊好汉劫法场 白龙庙英雄小聚义

第四十一回宋江智取无为军 张顺活捉黄文炳

第四十三回假李逵剪径劫单人 黑旋风沂岭杀四虎

第四十七回扑天雕双修生死书 宋公明一打祝家庄

第五十回吴学究双掌连环计 宋公明三打祝家庄

第七十四回燕青智扑擎天柱 李逵寿张乔坐衙

第一百二十回宋公明神聚蓼儿洼 徽宗帝梦游梁山泊

(二)《水浒传》中李逵之形象

李逵的性格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义”和“蛮”,表现出“纯义至蛮”的特点。

所谓“纯义”是说李逵的心里只有“义”,至少是一切以“义”当先,他的“义”是纯粹的,并无一己之利。

所谓“至蛮”,是指李逵粗豪鲁莽到了无以富加的程度。

李逵外号“黑旋风”,他的粗豪鲁莽夹杂着威猛,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有雷霆万钧之力,有诗句为证:

“力如牛猛坚如铁,撼地摇天黑旋风。

”(第三十八回)

1、性格之“纯义”

(1)重义气。

对待朋友,他情义之浓到了两肋插刀、不顾性命的程度。

如:

劫法场救朋友。

他总是奋不顾身冲杀在最前头。

(第四十回)

(2)崇尚正义、嫉恶如仇。

这是对受欺压百姓的同情和打抱不平的精神。

如:

他听说宋江抢了民女时,就大骂宋江“畜生”。

他的这种打抱不平的行为是无私的。

(第七十三回)

再如:

听说李鬼有母在堂,便送他十两银子做本钱。

(第四十三回)

(3)维护梁山聚义事业,是他“义”的集中表现

在李逵眼里,梁山聚义不仅是结义兄弟同甘共苦的义举,也是为民除害、替天行道的义举。

所以凡是与梁山聚义相违的事情,他就坚决反对。

他是最积极提倡聚义的人,也是梁山上反招安最激烈的人。

如:

当宋江被迫与官军对抗时,他跳起来叫道:

“都去,都去,但又不去的吃我一鸟斧,砍做两截便罢!

”(第四十一回)

再如:

他的理想就是“杀去东京,夺了鸟位”(第四十一回)。

再如:

当最后宋江自知吃到毒酒后,来找李逵,对他说到“朝廷赐酒与我吃,如死,却是怎的好?

”李逵大叫一声:

“哥哥,反了罢!

”(第一百二十回)

李逵的“义”是纯粹的,但他的“义”又“纯粹”到近乎盲目的地步。

如他将宋江视为义的化身,对之崇拜得无以富加。

他平时因为宋江的拘管而按奈性子的事很多,而无奈接受招安和无怨无恨地认可宋江的药酒便是典型的例子。

“罢,罢,罢!

生时伏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

”(第一百二十回)

2、性格之“至蛮”

(1)粗蛮鲁莽

李逵的一言一行常常带有粗鲁之气。

本是个善良之人,对下层百姓具有同情心,但因他粗鲁,坏脾气也经常撒在一些下层人身上。

如:

“原来这寿张县离梁山泊最近,若听得‘黑旋风李逵’五个字,端的医得小儿夜啼惊哭,今日亲身到来,如何不怕!

”(第七十四回)

再如:

在酒楼因误会了酒保欺负自己,便“李逵听了,便把鱼汁劈脸泼将去,淋那酒保一身”。

(第三十八回)

有时候李逵的这种粗鲁野蛮到了不讲道理,甚至是失控的状态。

如:

滥打滥杀,劫法场时杀得性起,“不问军官百姓,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推倒倾翻的,不计其数”。

连晁盖都叫不住。

(第四十回)

再如:

三打祝家庄时,“他杀的顺手,提着双斧直入已经投降的扈家庄,把扈太公一门老幼,尽数杀了,不留一个……将庄院门一把火烧了,却回来献纳。

”(第五十回)

(2)李逵形象中的细心、机智、天真、风雅等特点在小说中几乎没有,从而使他的粗心鲁莽的性格更为凸显。

“细心”小说中并不多见。

如:

“李逵道:

‘他这一去,必然报人来捉我,却是脱不得身,不如及早走罢。

我大哥从来不曾见这大银,我且留下一锭五十两的大银子,放在床上。

大哥归来见了,必然不赶来。

’”(第四十三回)

“机智”就更是少见。

书中基本没有关于他的施展计谋的内容,相反倒是有些他对机智反感的描写。

如:

他看不起细作(间谍)工作。

打祝家庄时,宋江要派细作,他笑道:

“量这个鸟庄,何须哥哥费力,只兄弟自带三二百个孩儿杀将去,把这个鸟庄上人都砍了,何须要人先去打听。

”宋江喝道:

“你这厮休胡说!

且一壁厢去,叫你便来。

”李逵走开去了,自说道:

“打死几个苍蝇,也何须大惊小怪。

”(第四十七回)

“天真”也所剩无几。

如:

在寿张县乔坐衙,算是他最表现出“天真”的个性了。

但是在断案中,他竟说:

“这个打了人的是好汉,先放了他去。

这个不长进的,怎地吃人打了,与我枷号在衙门前示众。

”(第七十四回)

3、小结

梁山好汉没有粗鲁野蛮超过李逵的人。

其实他性格的“至蛮”是与“纯义”紧密相连的,相互映衬的。

一方面,重义者必直爽,直爽者多性急,性急者多粗鲁,粗鲁者多野蛮。

一方面,粗鲁者必性急,性急者多直爽,直爽者多重义。

所以义越纯,蛮性就越烈。

这就是《水浒传》中李逵丰富的性格特点。

三、比较研究李逵和鲁智深的性格特点

1、相同点:

粗鲁、豪爽、讲义气。

2、不同点:

鲁智深的“粗”是性急,但粗中有细,有谋略;而李逵的“粗”是蛮,有勇无谋,甚至不讲道理。

四、《水浒传》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

《水浒传》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原因之一就是对既真实又带有强烈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的成功塑造。

小说描写了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虽然人数众多,但每个人的面目都很清晰,李逵的心粗胆大、率直忠诚,鲁达的粗中有细、仗义刚正,武松的勇武利落、心思精细,林冲的忍让,宋江的谦恭,吴用的足智多谋,都被刻画得惟妙惟肖,正所谓“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金圣叹)。

1、传奇性与真实性的完美结合。

这里的人物大都是草莽英雄,他们又多带有传奇色彩,如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武松景阳冈打虎,石秀跳楼救人,花荣箭无虚发等等。

但作者在写这些时,又将传奇行为置于真实的基础之上,不给人以虚假之感。

比如写武松打虎,先写他因醉酒而壮着胆子上冈,又写他得知有虎后碍着面子硬着头皮上山,再写他发现老虎后慌乱中打折哨棒而不得不徒手搏虎,最后写他打死老虎后用尽力气而又遇两虎时失声惊叫等等,都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

2、人物性格的矛盾与发展变化。

《水浒传》将许多人物统合在“忠”与“义”的矛盾统一体中,同时又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增加了性格的立体感,使人物更富于个性化。

比如宋江本是郓城县押司,家庭富足,受父亲的封建传统思想熏陶极深,因此他虽然仗义疏财,结识不少江湖好汉,但并不主张造反。

他的性格中既有忠孝的成分,又有对江湖义气的追求。

在上梁山前,他为了江湖义气,私自将官府缉捕生辰纲要犯的消息通报给晁盖等人;在杀死阎婆惜后,又因为要尽孝于父亲,便到处躲藏不愿落草为寇。

但他最终还是受到造反者的“牵连”,处在激烈的思想矛盾之中,直到报效朝廷无望,无路可走才上了梁山。

上山后,他一面用义来投合李逵、武松等江湖好汉的野性,一面又用忠来满足朝廷降将的心理平衡,从而使他成为大家都能接受的领袖人物。

但是他又始终不能与封建正统思想决裂,一旦有了适宜的气候,又念念不忘朝廷招安,如此等等,都充分显示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除了宋江,整部小说中,林冲的性格发展变化可以说是描写得最为突出的。

3、多使用白话文,使人物语言个性突出。

金圣叹说:

“《水浒传》并无之乎者也等字,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

”这句评语点明白话对于语言个性化的重要性。

五、讨论《水浒传》的小说主题。

1、“忠义”说

2、“农民起义”说

小说在客观上展示了我国封建社会中的一场惊心动魄的农民起义。

尽管领导这支义军的主要领袖并不出身于农民,且在思想上打着“忠义”的烙印,但也不能否认其中有些领袖出身于“庄稼田户”和其他下层劳动人民,他们有一种“兀自要和大宋皇帝作个对头”的气概和“杀上东京,夺了鸟位”的思想,更重要的是梁山义军的基本队伍是一大批庄客佃户、农民渔夫。

他们在官逼民反,组织武装队伍,提出政治口号,开展军事斗争,以与封建的国家机器相对抗。

这就清楚地规定了梁山义军的基本性质是农民起义。

小说作者站在造反英雄的立场上,沿着“乱自上作”“造反有理”的思路,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并从中总结了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这在整部中国文学史上是十分罕见、难能可贵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水浒》是一部悲壮的农民起义的史诗。

3、“市民的意识与追求”说

长期以来,广大群众之所以喜爱这部小说,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它歌颂了英雄,歌颂了智慧,歌颂了真诚。

《水浒》中的不少英雄都是“力”和“勇”的象征。

他们空手打虎,倒拔杨柳,杀贪官污吏,拒千军万马,一往无前,“敢于大弄”。

他们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神机妙算,出奇制胜。

特别是当这种勇力和智谋表现在为百姓抱不平、申正义时,更能引起广大群众的共鸣。

鲁智深的“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武松说“从来只要打天下硬汉不明道德的人”,都由于建筑在保护弱者的基础上而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