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议论文阅读+说明文阅读.docx
《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议论文阅读+说明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议论文阅读+说明文阅读.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试题研究议论文阅读+说明文阅读
议论文阅读+说明文阅读
议论文
人格修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低调之美
①《菜根谭》有句名言:
“地低成海,人低成王”。
由此可知,“低”既是成功之要诀,又是处世之良方,它演绎出深厚的境界、风范、哲学、修养。
②低调的人,如梅花,暗香浮动;如兰花,清幽出尘;如菊花,有淡然的君子之风。
竹外桃花三两枝,低调的人虽寥寥,却构成了世界生动的风景,让人赏心悦目。
③低调是平和恬淡,对人对己,说话处事,不张不扬,不骄不狂。
这样的人,逆境时能忍耐,顺境时知收敛,才高而不自诩,位高而不自傲。
宽以待人,藏愚守拙,也就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纷争,远离了是非漩涡。
④《左传·昭公七年》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宋国的正考父第一次被任命为上卿时,他弯腰受命;第二次被任命为上卿时,他鞠躬受命;第三次被任命为上卿时,他俯身如弓受命,平时顺着墙根小步快走。
看起来虽有些夸张,但正考父的这种谦逊、低调精神却值得我们学习。
⑤先贤有言:
“方为一事,即欲人知,浅之尤者。
”越是经历了风雨的人,越懂得低调;越是不谙世事的人,越张牙舞爪。
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他内心缺少什么。
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恰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⑥陈丹青在一次演讲中说:
“国外很牛的人站在你面前,害羞得要命。
明明弄了四五十年这个专业,他拼命躲,不讲。
但我们这边不是。
”他感叹当下国内很多搞艺术的人,喜欢自我显摆:
“我是艺术家,我是雕刻家,我是诗人,我是作曲家
……我听了,好害臊。
”
⑦适当放低自己,这不仅是一种清净内敛的处事风格,也是一门做人的艺术。
老子讲: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矜持内敛,谦和有礼,淡泊从容,自然活得平心静气,安稳又踏实。
⑧内心越深邃丰盈,表面越淡然安宁,内心越肤浅匮乏,表面越浮躁不安。
低调者无需吹嘘,并不是没有吹嘘的资本,而是有了这个资本,却更懂得拥有一颗平常的心。
有内涵、有修养、有自信的人,从不在乎自己低一点而被人瞧不起。
⑨著名学者季羡林,当有人给他各种桂冠之时,他却感到诚惶诚恐,浑身不自在。
他说:
“去掉了辉煌光环,“还我一个自由自在身,泡沫洗掉了,露出真面目,皆大欢喜。
”这是一种参透人生的清醒,阅尽沧桑的悟见,更有包容与豁达的成熟。
⑩低调,不是退缩,不是无作为,而是一种去留无意的胸襟,一种宠辱不惊的豁达。
⑪总而言之,低调是一种淳朴之美,含蓄之美,大雅之美。
(选自《思维与智慧》xx.11,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①段引用“地低成海,人低成王”的作用是什么?
3.有人说,在媒体和网络遍布的时代,一个人只有高调才会被人看见、被人知道、被人关注。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1.低调是一种淳朴之美,含蓄之美,大雅之美。
2.论证了低调既是成功之要诀,又是处世之良方的观点,引出下文。
3.示例一:
我反对这种说法。
高调者张扬炒作自己,放大自己,只是为赚足面子,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好感。
示例二:
我赞成这种说法。
高调者善于炒作自己,推销自己,是适应社会的一种表现,也是追求社会认可的一种自我展示。
(若赞成这一说法不能得满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识人待人慎“爱屋及乌”
匡 吉
①心理学上有一种“光环效应”,即看到一个人的某一方面是优秀的,就会认为他方方面面都优秀;与之相应还有“恶魔效应”,即对人的某一方面有不良印象,就会对这个人的整体评价偏低。
因此识人待人,须理性客观,全面公正。
②识人待人要警惕“光环效应”与“恶魔效应”。
“光环效应”或“恶魔效应”,皆属典型的情感旁移。
据《说苑》记载,周武王打败商纣王后,询问姜太公拿殷商臣民怎么办。
姜答道:
“臣闻爱其人者,兼爱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
”遂建议把他们斩尽杀绝。
尽管建议未被采纳,但“爱屋及乌”“恶其余胥”两句成语却广为流传。
③要防止因“爱”或“恶”而产生偏见。
因“爱”或“恶”,最终将态度与情绪覆盖到与对象相关的一切,其实很不理性。
“一俊遮百丑”“一丑遮百美”的片面倾向,影响对人或事物本质的认知。
一家企业需要选聘一名总经理秘书,人力资源总监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了推荐,但却无视了被推荐人文笔不佳、爱出风头、不能严守公司秘密等不适合秘书岗位的特点,最终给总经理的工作带来了诸多麻烦。
④使用一名不合适员工造成的后果,可能污染的只是河流;但如果以“爱屋及乌”与“憎屋及乌”的情绪覆盖去识人待人的话,污染的就不仅是河流,而且是污染了整个水源,从而损害了整个社会精神文化基因。
⑤与人相处要避免“爱屋及屋”或“憎屋及乌”。
如果喜爱一个人,就觉得这个人一切都是好的,哪怕品行不端、作恶多端、为非作歹的恶人,都是自己圈子里的朋友,都要处处袒护,甚至越过法律与道德的底线,不惜违法乱纪。
某人协助好友贩毒,结果自己身陷囹圄。
如果不喜欢一个人,
“憎而不知其美”,以为这个人一切皆恶,哪怕他品德高尚、心地善良、作风正派,便处处排挤他,并牵连其周围的所有人。
结果会自陷孤立,即使春暖花开之季也觉冷如三九冬日。
⑥干部用人也要防止“爱屋及乌”或“憎屋及乌”。
如果领导干部一旦对某个人有好感,就对他百般信任、非用不可,甚至连缺点也不在乎,可能就会“带病提拔”;一旦对某个人有成见,一点余地也不留,甚至因为一句话、一件事就坚决不用,极易“因瑕废玉”。
并且,这样的“爱”“恶”如果通过一个人迁移到与其相关的人身上,欣赏一个人就对被他推荐或与他亲近的人也特别好,反感一个人就连跟他同地域、同单位的人也一并打压……这样“推爱”“导恶”,不仅导致用人不公,而且污染整个社会生态环境。
⑦其实,无论识人用人还是交友待人,都应努力规避主观因素的消极影响。
跳出片面、偏执的怪圈,不被所处的位置、特定的情绪所左右,我们必定能看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风景,收获“不畏浮云遮望眼”的人生。
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2.第⑤自然段中“即使春暖花开之季也觉冷如三九冬日”这句话如何理解?
3.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4.阅读文章,请为拒绝“爱屋及乌”这一观点补充一则事实论据。
1.①识人待人要警惕“光环效应”与“恶魔效应”;②要防止因“爱”或“恶”而产生偏见;③与人相处要避免“爱屋及屋”或“憎屋及乌”;④干部用人也要防止“爱屋及乌”或“憎屋及乌”。
2.如果与人相处带着“憎屋及乌”的偏见便会自陷孤立,体验不到人生的温暖幸福。
3.比喻论证,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爱屋及乌”与“憎屋及乌”是对整个社会精神文化基因的破坏,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明朝有个吏部尚书叫王翱,他最疼爱的女儿嫁给京城周边一个地方官吏,女婿请求王翱把他调到京城做官,王翱拒绝了。
成长励志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深挖一眼泉
李慧勇
①近日阅读,看到一个有趣情节。
据载,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在赶路途中,偶然发现晋代书法名家索靖写的石碑。
他观赏了一阵,刚准备离开又忍不住返回,然后下马继续研究。
最后,干脆坐下来反复揣摩,竟在碑旁一连坐卧3天。
如此专注,不知者或以为痴,却是成就事业的必然。
②古人云:
“心不专一,不能专诚。
”不专不诚,焉能成事?
历史上,勾践多年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成霸业;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书写了不朽篇章。
今天,屠呦呦靠着滴水穿石的韧劲,历经190次失败,最终提取出挽救无数生命的青蒿素;黄大年凭着“不疯魔,不成活”的拼劲,不舍昼夜、潜心科研,引领中国走入“深地时代”。
任何一个成功者的足迹,都刻印着艰辛与执著,专注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品质。
③反观一些人,缺乏尽职履责的恒心和定力,在浮躁中蹉跎了时光,靡费了才干。
有的人稍遇挫折,就想调岗位、换环境;有的人拈轻怕重、见异思迁,这山望着那山高;有的人怕吃苦,难以静心做事,凡事追求“短平快”。
“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
”专注的人,往往能把时间、精力和智慧聚焦于关键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即便碰到诱惑、遭受挫折,也能不为所动、勇往直前,直至成功。
反之,一个人如果心浮气躁、朝三暮四,干什么都会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事实证明,如果无法保持专注,很容易陷入躁动、低效、粗浅的泥淖。
④进而言之,专注也体现为一种内心的坚守,一种忘我的情怀。
诗人贾岛“推”“敲”未定,在驴背上想得出了神,不知不觉闯入韩愈的仪仗队。
王国维亦总结过众所周知的求学三个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凡此莫不表明,无论读书学习还是干事创业,都体现为日积月累、历久弥深的过程,都需要目标专一、久久为功。
⑤涵养专注力,信念与责任感是最好的守护者。
古人说得好:
“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信念坚定方能凝神,凝神则能气定,气定而能专注。
而唤醒内心深处的责任意识,时常自警自省,则能抵御外在诱惑、对抗消极散漫。
对个体而言,根除沽名钓誉之心、摈弃急功近利之意、涤荡冒进浮躁之气,才能凝神静气、行稳致远,抵达成功的彼岸。
⑥“用功譬若掘井”,一锹下去可能会遇到瓦砾,也可能会遇到岩石。
但是,只要心无旁骛,倾力深挖一口井,自有清泉涌出之日。
排除一切干扰、集中全部精力,始终保持那么一种静气志气、痴劲钻劲,我们就一定能看到别样的风景,成就生命的丰盈。
(选自《人民日报》)
1.第④自然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2.“任何一个成功者的足迹,都刻印着艰辛与执著,专注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品质。
”中“任何一个”一词能否删去?
为什么?
3.请为第②自然段论述的观点,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1.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贾岛醉心斟酌“推”“敲”,而闯入韩愈仪仗队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专注也体现为一种内心的坚守,一种忘我的情怀”这一观点。
2.不能,加点短语表明所有的“成功者的足迹,都刻印着艰辛与执著,专注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品质”,表明无一例外,这样更有说服力,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谨性。
3.示例:
居里夫人在简陋的实验室里心无旁骛,专注科研,历经多次失败,终于提炼出放射性元素——镭,为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鼓励的力量
梅桑榆
①鼓励不是不切实际的怂恿,而是在精神上给进取者以自信,给犹豫者以果敢,给彷徨者以决心,给灰心者以希望。
一言以蔽之,鼓励是一种精神上的援助。
②鼓励的作用往往无法估量。
越王勾践兵败之后,被吴军围困于会稽山,他望着身边仅存的五千余名残兵败将,不禁灰心绝望,喟然长叹说:
“难道我的命运就这样完结了吗?
”大臣文种闻言,对他说:
“商汤王曾被拘留于夏台,周文王曾被囚禁于羑里,晋文公重耳曾到赤狄部落中去逃命,齐桓公姜小白曾经逃奔吕国,最后他们都能成王称霸,陛下何必如此灰心!
”文种一番话使勾践振作起来,他被吴王夫差赦免之后,卧薪尝胆,发奋图强,最终灭了吴国。
倘若当时文种等人都跟着他长嘘短叹,甚至掩面而泣,勾践说不定会拔剑自刎,而越国恐怕也要随之灭亡。
③鼓励的力量,在受鼓励者处于困境时最易显现,而于精神之外再加上物质上的援助,就更能使被鼓励者渡过难关,坚定地走向既定的目标,并最终取得成功。
徐悲鸿年轻时离开家乡到上海,以求实现自己的抱负。
但由于他一时未谋得职业,付不出旅馆费,被旅馆老板扣下行李,赶出大门。
徐悲鸿于悲观失望之际,告别了曾帮他谋职未果的商务印书馆的黄警顽,一人悄悄去了黄浦江边,准备自杀。
他正在江边徘徊时,黄先生尾随而至,冲到他身后,将他抱住。
黄先生劝他不要灰心失望,更不能寻短见,随后将他带到商务印书馆宿舍同住,并设法为他谋职。
黄先生很赏识徐悲鸿的绘画才能,后来又向湖州丝商黄震之推荐。
黄震之十分同情徐悲鸿的遭际,在食宿方面对他精心照顾,为他解除生活上的顾虑。
徐悲鸿因此为自己取别号为
“黄扶”,从而砥砺发奋,终于成为著名的艺术大师。
④一次小小的成功,也是一种鼓励。
这种鼓励往往能够决定一个人对某种职业的选择。
一位作家说他之所以走上文学之路,是因为他上中学时,一家市级小报发表了他的一篇短文,并寄给他六角钱的稿费;一位巨富说他之所以从商,是因为他早年曾用父母给他的零花钱买了一些小玩意儿,然后卖给一些孩子,轻而易举地赚了八元钱……
⑤鼓励所产生的力量有时是巨大的,而鼓励者的付出却大多是微小的,或许只是寥寥数语,或许只是几行文字。
像文种那样,几句话使勾践从灰心绝望中摆脱出来,立下兴国灭敌之志的故事,历史上毕竟罕闻,但一番鼓励使某个人从挫折中振奋,并从而在某项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例子,却是不胜枚举。
人在处于困境之时,对于一丁点精神上或是物质上的援助,记忆都是深刻的,我们经常会听到某个成功者在回忆往事时,带着感激之情慨叹道:
“我那时多亏了某某的鼓励(或帮助),否则……”这样的话足以使当初鼓励过他的人感到快慰和自豪。
⑥既然鼓励往往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当亲友或熟人遇到困难、遭到挫折时,我们切勿吝啬自己的言辞。
(摘编自香港《大公报》)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②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4.本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谈谈。
1.鼓励是一种精神上的援助。
2.举例论证。
通过文种鼓励越王勾践的事例,论证了“鼓励的作用往往无法估量”这一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3.首先提出“鼓励的力量,在受鼓励者处于困境时最易显现”的观点,接着列举徐悲鸿悲观失望之际,通过两位黄先生的鼓励和帮助,砥砺发奋,成为一代宗师这一事例,进行论证。
4.鼓励往往能产生巨大的力量,而对于给予者来说付出往往很小,而对受鼓励者来说,常常能产生莫大的影响。
所以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需要鼓励的人,我们不要吝啬自己的言辞,适时给予鼓励。
同时也要明辨是非,不能不切实际的怂恿。
读书学习
五、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别拿“浅阅读”不当阅读
①书可以深读,当然也可以浅读,不能拿浅阅读不当阅读。
浅阅读的盛行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我们在看待这一现象时,不妨多一点宽容和理解。
②“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和其他书面符号中获得意义的社会行为、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
”这是王余光和徐雁在《中国读书大辞典》里对阅读作出的定义。
基于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每个人对阅读的理解和实践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面对不同的文本时,也会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
于是,这就有了深阅读与浅阅读的区别。
③一般而言,深阅读即强调阅读过程的认真仔细,不是囫囵吞枣、浅尝辄止,通过阅读来思考和建构意义。
这样的阅读是被一些人推崇的。
相对而言,所谓的浅阅读,我理解为只是一种快速获取资讯、浏览信息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阅读主体一般无需入脑入心,一般停留在了解或者知道其大概的层面。
很多人批评浅阅读过于碎片化和娱乐化,停留在浅显表层,严肃阅读缺失,很难触及深度。
④浅阅读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也是阅读和获取所需信息的有效形式。
首先,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大爆炸,在生活压力大、业余时间愈加金贵的当下,搜索式阅读、标题式阅读、跳跃式阅读等浅阅读可以让人们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高效而精准地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为了高效率地学习、工作,浅阅读不可丢,不能丢。
只要不将时间白白浪费了,将破碎的时间利用起来,用在读书上面了,总是有收获的。
⑤其次,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不同专业领域的人士往往倾向于选择自己感兴趣、专业领域内的书进行认真阅读、研究。
你不能强求一个中文教授去对一本有机化学类书籍进行深阅读;同样的,也不能强求每一个读者都如金圣叹一样点评《水浒传》。
一般人粗读《水浒传》,知道武松打虎、杨志卖刀等事迹,不出类似“关公战秦琼”之类的笑话足矣。
至于知晓行文妙处、作文之法,读出水浒世界里“权就是理,情胜于法”的潜规则,则更多是文学家和批评家的事了。
⑥需要强调的是,网络阅读不一定是浅阅读,传统阅读也不一定是深阅读。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随着现代科技和网络的普及,人们的阅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笔者认为,简单地以阅读借助的媒介不同来区分深阅读和浅阅读是武断的,也是对网络阅读的一种偏见。
网络只是知识信息的传播媒介而已,在这个载体之下,有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广义阅读材料,如果一个人只是为了娱乐而在网络上阅读轻松的漫画、内容粗糙的网络小说,那么,我们可以说,他的阅读是浅阅读;如果他是抱着学习研究的态度在电脑上读“大部头”,并搜索与之相关的图片和论文,那么他还是在浅阅读吗?
同样的逻辑,阅读纸质文献,也不意味着他是在进行深阅读。
⑦别拿“浅阅读”不当阅读。
深阅读和浅阅读有效结合,两种方式随心切换,我们将会拥有更丰盛的人生。
1.文章从哪些方面论述了浅阅读的存在有其合理性?
(3分)
2.文章第⑥段有一个论据不恰当,请找出来并说明理由。
(2分)
3.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分)
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4分)
1.①移动互联网时代,为了高效率地学习、工作,浅阅读不可丢,不能丢;②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不同专业领域的人士往往倾向于选择自己感兴趣、专业领域内的书进行认真阅读、研究。
2.引用莎士比亚的话不恰当。
第⑥段论证的观点是“网络阅读不一定是浅阅读,传统阅读也不一定是深阅读。
”而该论据则重在强调阅读的重要性。
3.①与文章题目和开头相呼应,再次强调中心论点——别拿“浅阅读”不当阅读;②总结全文,提出将深阅读与浅阅读有效结合的观点,使论证更加严密。
4.首先,开门见山引出中心论点“不能拿浅阅读不当阅读”,然后通过“阅读”的定义,引出深阅读与浅阅读产生的原因,进而对两者之间的区别进行了区分,接着从两个方面论证了浅阅读的存在具有合理性,并且强调了网络阅读不一定是浅阅读,传统阅读也不一定是深阅读,最后,再次强调论点,并阐述了深阅读和浅阅读要有效结合。
说明文
生活科普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生物钟的奥秘
①生物钟又称生理钟。
它是生物体内的一种无形的“时钟”,实际上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
这个“时钟”会回应外部的信号,特别是光信号,使身体内部的时间与环境时间达到同步。
生物钟究竟由大脑的哪个部位控制呢?
目前,科学家鉴定出了哺乳动物的生物钟调节器是位于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简称SCN),通过SCN控制松果体调节褪黑素分泌的水平,从而帮助哺乳动物调节昼夜节律和其他生物效应。
如果SCN区域被破坏,啮齿动物就丧失了它们在进食和其他行为方面的生理节奏。
②一个人坐飞机一天之内就可以跨越大半个地球,但生物钟的转变可不会这么快,所以人体就会产生时差反应。
即使视觉神经传递给大脑“现在是白天”的信息,可身体还是会在原定时间内分泌褪黑素,让人昏昏欲睡,直到生物钟自我调整到适应新时区的昼夜。
一般跨越的时区越多,“倒时差”需要的时间越长。
有研究发现,与向东穿越时区相比,人体更适应向西飞行。
这是因为控制生物钟或昼夜节律的细胞的运作日程表并不是24小时制,它们的一天更接近24.5小时。
所以朝着延长一天时间的方向,即向西飞行时,生物钟的调节会容易一些。
③时差反应并不只出现在乘坐飞机的人群中,即使宅在家中不出门也会产生“时差”。
这种现象被称为“社交时差综合症”,“患者”主要是那些休息日与工作日作息不同的人群,比如,工作日早睡早起,而周末却晚睡晚起,这种切换同样会导致人体生物钟与外界时间不同步。
一项研究发现,相比周末也能按时起床的人来说,周末和工作日睡眠时间天差地别的人更容易长胖,新陈代谢也会出现问题。
④当黑暗来临,大脑通过释放褪黑素到血液中,使人睡意升起;清晨天亮之后,褪黑素的分泌被抑制了,人又来了精神。
人们就这样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生活着。
直到人造光线的出现,无形中扰乱了自然为人类调好的生物钟,人的睡眠因此大受影响。
睡眠的过程其实是身体维护保养的过程,肌肉的增长、组织的修复、蛋白质的生成及生长激素的释放等。
人造光线不仅是指人工照明,电视机、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同样会散发出人造光,所以,现代人的睡眠问题比以前更加严重。
⑤季节性情绪失调(SAD)常被称为“冬季抑郁症”,多发于冬季少见阳光的高纬度地区。
SAD发病原因虽然目前尚无定论,但一般都认为与人体生物钟有关。
夜间的黑暗会使人体褪黑素水平升高,而清晨的明亮光线会抑制这种激素的分泌。
白昼变短会延长褪黑素的分泌,导致人体内部的昼夜节律与外界时间不同步。
无论冬季忧郁的原因是什么,明亮的光线,尤其是清晨的明亮光线的确能改善患者的症状。
(作者:
安利《百科知识》第21期,有删改)
1.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本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生物钟的。
2.选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析选文第⑤段加点词语“一般”不能去掉的原因。
1.①生物钟的特点及原理;②时差会造成生物钟紊乱;③人造光线会扰乱生物钟;④生物钟紊乱给人带来的影响。
2.作比较、列数字。
把向东飞行时生物钟的调节状态和向西飞行生物钟的调节状态做对比。
说明飞行时区越多,“倒时差”需要的时间越长;用数字“24小时制”“24.5小时”准确、具体地说明了控制生物钟或昼夜节律的细胞运作的时间。
3.“一般”指通常情况下。
说明SAD发病可能与人体生物钟有关,但不能真正的表明,去掉后说法过于绝对。
“一般”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自然探索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干热岩
①日前我国科学家在青海共和盆地3705米深处钻获236℃的高温干热岩体。
这是我国首次钻获温度最高的干热岩体,实现了我国干热岩勘查的重大突破。
这次在青海共和盆地,科研人员先后攻克了地质选址、高温钻井、深孔高温高压测温等关键技术,在成功施工的5眼干热岩勘探孔中,均钻获了干热岩体。
②干热岩是指埋藏于地下3到10千米,没有水或蒸汽、致密不渗透的高温岩体。
它是一种新兴地热能源,可以用来地热发电,埋藏在数千米的地下,温度在150度以上。
和传统水热型的地热相比,干热岩是一种以固体形式存在的高温岩石,温度更高,能量资源更丰富。
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其他环境问题,也不受到过多的环境因素的影响。
③随着地球的由表到里,地球的温度在不断的增高,从这个角度来看,干热岩是无处不在,同时它的资源量也非常大,我们国家的资源量和美国的干热岩资源量约在一个数量级上面,所以它是极富潜力的一种潜在资源。
根据初步测算,地壳中3到10千米深处干热岩所蕴含的能量极其可观,相当于全球石油、天然气和煤炭所蕴藏能量的数十倍。
由于传统水热型的地下热水,如果是不合理的过量开采会出现水位下降,或者是资源枯竭的情况,而干热岩资源稳定、均匀,来自于地球内部的供热,同时干热岩也可以开采出来用于发电、用于供暖,还可以用于强化石油开采等方面,因此干热岩开发利用的方向也是比较广泛的。
④知道了干热岩是一种新兴的清洁能源,那咱们国家资源量“家底”是多少呢?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初步评价全国陆域干热岩资源量为856万亿吨标准煤,根据国际标准,以其2%作为可采资源,全国陆域干热岩可采资源量达17万亿吨标准煤。
综合分析研究地质构造、侵入岩体分布等地质条件,科研人员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和西北等地区圈定了数处干热岩勘查有利区。
⑤由于受地质条件的影响,我国的干热岩分布储存的情况比较复杂,但是根据我们的初步调查结果,像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和青藏高原地区是干热岩将来勘察开发有潜力的地区。
有关专家表示,特别是青藏高原,它在隆升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地热资源。
从干热岩地热资源区域分布看,青藏高原南部资源量巨大且温度最高。
⑥干热岩能源是国际社会公认的高效低碳清洁能源。
其开发利用过程几乎不产生氮硫氧化物等污染物,在未来的应用上,如实现技术突破,规模化开发利用,将有效降低温室效应和酸雨对环境的影响。
特别是,干热岩发电技术它不受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