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伤逝》爱情悲剧的根源及其主题意蕴.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74364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0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鲁迅《伤逝》爱情悲剧的根源及其主题意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浅谈鲁迅《伤逝》爱情悲剧的根源及其主题意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浅谈鲁迅《伤逝》爱情悲剧的根源及其主题意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浅谈鲁迅《伤逝》爱情悲剧的根源及其主题意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浅谈鲁迅《伤逝》爱情悲剧的根源及其主题意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鲁迅《伤逝》爱情悲剧的根源及其主题意蕴.docx

《浅谈鲁迅《伤逝》爱情悲剧的根源及其主题意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鲁迅《伤逝》爱情悲剧的根源及其主题意蕴.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鲁迅《伤逝》爱情悲剧的根源及其主题意蕴.docx

浅谈鲁迅《伤逝》爱情悲剧的根源及其主题意蕴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鲁迅《伤逝》爱情悲剧的

根源及其主题意蕴

学院人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2013年5月10日

 

西安思源学院教务处制

二〇一三年五月

中文摘要

鲁迅的作品是复杂的,多角度多层面的。

涓生与子君的爱情荡气回肠,是一曲主张个性解放,张扬婚姻自主的赞歌。

鲁迅从独特的角度抒写了主人公恋爱、同居、分手的过程,全剧充满着生活哲理和抒情色彩。

涓生的婚变经历折射了鲁迅的婚恋观,他以追求自主婚姻喜剧结局作为出发点,从由喜到悲的婚恋变换转折向人们昭示了在那个年代只有经济的解放才是个性解放的根本和规则。

《伤逝》在主题蕴含层面,不仅涉及其情节层面上所呈现的"涓生"和"子君"这类"五四"一代青年的爱情问题,而且与五四运动过后的特定时代氛围中"无政府主义"等思想文化和社会实验运动所促成的特殊生活观念情境,以及鲁迅置身这一情境中的个人化的思想感受,有复杂关联。

基于此,《伤逝》的主题和情节,形成了提出而不是解决问题、展示而不是弥合冲突的开放式和碎裂型的构造。

 

关键词:

爱情失败经济困顿性格弱点社会沉滞

 

 

Abstract

LuXun'sworksisacomplex,multi-anglemulti-faceted.JuanshengwithZijunlovesoul-stirring,isanadvocatepersonalliberation,unassumingmarriagehymn.LuXunfromauniqueperspectiveanddescribetheherooflove,cohabitation,theburstingoftheprocess,theplayisfulloflifelessonsandlyricalcolor.JuanshengthedivorceexperiencerefractionLuXun'smarriageconceptasitsstartingpoint,hiscomedyendingpursuitofthegoalofself-completedmarriageturnfromhappinesstosadnessMarriagetransformtoremindpeopleofthateraonlyeconomicliberationisliberationofpersonalityfundamentalandrules.

RegretforthePast"inthesubjectcontainsalevel,involvesnotonlythelevelofitsplotthepresentedJuanshengandZijungenerationofyoungpeoplewholovethistypeof"MayFourthMovement",andwiththespecificatmosphereofthetimesaftertheMayFourthMovement"anarchism"ideologicalandculturalandsocialexperimentmovementcontributedtothespecialconceptoflifesituations,aswellasLuXunexposuretothethoughtofpersonalfeelingsinthisscenario,thecomplexityassociated.Basedonthis,Shangshi"themeandplot,proposedtosolvetheproblem,ratherthanshowratherthanbridgingtheconflictopenandfragmentation-typestructure.

 

Keywords:

LovefailsEconomichardshipCharacterweaknessSocialstagnate

 

引言…………………………………………………………………………………….1

一、鲁迅《伤逝》爱情悲剧的根源………………………………………………….1

(一)社会原因……………………………………………………………………1

(二)涓生和子君本身的性格弱点………………………………………………2

(三)经济上的困顿………………………………………………………………4

二、鲁迅《伤逝》的主题意蕴……………………………………………………….6

(一)一次从起点到终点的轮回…………………………………………………6

(二)鲁迅的失败和绝望…………………………………………………………6

(三)走出两性之爱的迷谷………………………………………………………8

结语……………………………………………………………………………………10

注释……………………………………………………………………………………11

参考文献………………………………………………………………………………12

致谢……………………………………………………………………………………13

 

浅谈鲁迅《伤逝》爱情悲剧的根源及其主题意蕴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爱情悲歌,旨在批判走个性解放道路的脆弱性,向人们揭示了只有社会解放才能达到真正的个性解放。

小说以“涓生手记”的形式,回顾从恋爱到感情破灭的经历,从涓生和子君的相识、相爱、同居到感情破灭、子君的死亡。

用涓生的切身感受来抒发他曾有的热烈的爱情,深切的悲痛和愿入地狱的悔恨。

作为鲁迅的唯一爱情小说,却以涓生和子君他们爱情的破裂为结局,可以说是一个悲剧。

但它的悲剧原因又是什么呢?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鲁迅《伤逝》爱情悲剧的根源

(一)社会原因

黑暗社会的重压、封建礼教的束缚。

涓生和子君是五四时代的青年,他们的思想带有时代的特色,所以他们的爱情悲剧也有时代的原因。

要求个性解放,婚姻自主是五四时代知识青年的普遍呼声,然而在那种黑暗的社会中,“男女平等”、“自由恋爱”,仅仅不过是一种幻想,他们所追求的爱情到最终是不可能不破灭的。

人是社会的产物,终其一生不过是在“社会”这个圈子里兜转、逃不开“社会”的桎梏。

子君与涓生虽然在新思潮的背景下已经解放了思想,然而他们仍处于一个尚未解放的时代。

超越社会半步的是天才,超越世界一步的却是疯子。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而人类这个群体排异现象又是特别悠久而顽固的,涓生和子君的所作所为自然只能得到社会的排斥。

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封建家庭的牢笼、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樊篱、制度的残酷性和反动性,奠定了他们当时所处时代社会的本质。

封建礼教是绝对不容许有悖“常纲”的事物出现的,爱情也不例外。

当时的婚姻一定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是为社会所不容的,甚至连亲人、朋友的认可都是得不到的。

在我们今天看来。

这个在世上一个小又小之的愿望,都不能得以现实,在当时那样的一个黑暗社会,注定了他们爱情的悲剧。

不是世界上所有的爱情都能拥有像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

明白的人懂得放弃,真情的人懂得牺牲,幸福的人懂得超脱。

个性解放、婚姻自由是离不开社会解放的,这是评论家所公认的。

但是,并不是在这样的社会下所有思想解放的情侣都不得善终,毕竟即使整体决定部分我们仍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我想说,社会因素只是他们爱情悲剧的一个重要外因,但不应该是他们爱情悲剧的决定因素。

故事发生在“五四”年代,在那个黑暗社会里,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问题,他们感情的破灭似乎还可以归罪于社会解放的过程。

那么现在呢?

21世纪的爱情,创造在一个更进步更自由的时代,我们不会再经历涓生和子君那样的社会迫害,不必为“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而苦恼,也无需为求生而像涓生那样“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注”地决择。

但是,我们今天的爱情,却因更加自由,一任的梦想还是重复着涓生的故事,一样的爱了,逃了,最后抛弃他们曾经深爱过的女人,任她们自生自灭……

(二)涓生和子君本身的性格弱点

涓生和子君本身的性格弱点注定了他们爱情悲剧的一个必然原因。

人们常常说“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想来是经过了广大人民的验证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告诉过我们,外因是重要条件,内因才是决定条件。

而“相爱容易相处难”似乎也成了子君与涓生爱情悲剧的真实写照。

他们相爱是不容置疑的,冲破了礼教的重重束缚与旁人厌恶鄙视的目光,那么艰难也要在一起,但是终究结局却也不过是这样,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说说子君,历来的评论都说子君是一个觉悟不高的女性,在获得幸福之后“眼光便只囿于小家庭凝固的安宁与幸福”。

子君在同居之前时非常勇敢,力争婚姻自主,不顾人们的一切非难,脱离了自己的家庭,大胆的说出: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能够做到这一点,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确实不容易。

我们就以脱离家庭来说,不仅有经济上的问题,而且还有感情上的问题,由此可看出,子君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是非常坚决的,但个性解放是不能离开社会而孤立追求的,子君的悲剧就在于她原来的理想太狭小了。

她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勇气,主要动力就是爱情。

这个理想本身就决定了她的悲剧。

就她的理想的最终目的来看,这个理想是达到了,和自己心爱的人组织一个小家庭,斗争告一段落,已经胜利了,但是恰是胜利的时候,正是她悲剧的开始。

这正是鲁迅先生思想的深刻之处。

子君原来是很苍白,同居以后,竟胖了起来,脸色也红润了,并且全心用于家庭的生活。

她的目的很渺小,但到涓生失业了,无畏的子君变了色,怯弱了,她就经不住打击了。

子君要求个性解放,婚姻自主,很勇敢,经历过斗争之后不是问题的解决,而是问题的产生。

她以为是奋斗的成果,实际恰恰是悲剧的开始,子君的形象在当时社会有很大的代表性。

涓生和子君不同的一点在于,他开始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中没有子君那么勇敢,对社会压力有些畏难情绪,但是当家庭建立以后,他不像子君那样一下子解除了武装,他比子君现实一些,有更进一步的觉悟,对社会的残酷性有些了解,当不幸来临的时,多少有点精神准备,保持着一定的清醒,考虑过一些比及家庭更多的问题,他失业后比子君经得起打击,坚强。

在家庭发生裂痕后,他想到“世界上并非没有为了奋斗者而开的活路”,他以为自己翅膀还未麻痹,没有失去非的能力,但究竟怎样非自己很茫然。

他看到了人生要义,比子君只看到小家庭要广。

但是究竟比子君清醒多少,看来也很有限,而无行动。

他认为“人必须要真实”,不能虚伪,没有勇气讲真话的人,就不能开辟一条新生的道路。

但是他对生活真实的第一步就是他要对子君说,“我已经不爱那你了”。

涓生不愿意回忆过去两人的感情,这是子君借以维持生命最重要的一点。

他也知道说出不爱子君的话会发生很大的变故,但是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有勇气说出真实的话,然而在那个社会里,说真话和说假话的结果几乎是一样的,这就正说明了当时社会的虚伪性和残酷性。

涓生对生活还有点勇气,想找一条道路奋斗一番,但是这条道路很渺茫,他既不能和子君携手而行,有不愿和子君一块死,只好独自走去。

他没有真正认识到社会的黑暗与压力,他把不幸归因于和子君的结合上,急于摆脱而走自己的路,这正是他的悲剧。

结尾涓生说,他得“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

这里“遗忘”和“说谎”是反语,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涓生找路的力量就在于这种对现实社会的痛恨,而控诉则是他的第一步。

在这里,我们看到子君的勇敢,涓生的正直、觉醒,同时也看到他们的软弱和目光短浅,他们认识上的局限性。

(三)经济上的困顿

经济上的困顿,使他们失去了轻松自如的心态,他们的爱情也就一步一步地走向灭亡。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求排在首位,也是最基础的位置。

一个人想在社会上有一番建树,首先应该是解决生存问题,生存的问题解决不了,还谈什么其他奋斗?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第一,存在第一,人要吃饭,吃饭就要用钱,钱就是经济。

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到能够为钱而卖掉。

追求理想固然重要,但是一定要执着于现实,思考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

在涓生和子君生活的社会里,他们要生存最起码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爱情需要建立在物质基础上,涓生和子君曾经有过很深的感情,但是到最后他们那朵美丽的爱情花朵也是悄然凋落。

在除了社会压逼和他们个人性格特点的缺陷之外,生活的困顿,使他们失去了斗志!

我虽然不敢说没有面包就没有爱情,但是没有面包的爱情是难以维持的,难道真的是:

“有情可以饮水饱”吗?

美满的爱情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就像一朵美丽的花朵需要阳光和雨露一样。

由于经济困顿,涓生和子君脱离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子君没有工作,涓生先开始也只是一个小小的公务员,工资也只能勉强维持生活。

当涓生失业时,经济来源断绝,子君的第一反应是:

无畏的子君也变了颜色,涓生也只有忙碌在求生的道路上,以前的轻松自如的心态也没有了,也忙于抄抄写写的生活.由此也和子君产生了矛盾。

涓生要一个安静环境去工作,而子君也为了生活上的一点琐碎的事情和生活上的拮据而同邻居争论不休,致使涓生有了那么的一种感觉:

“天气的冷和神情的冷,逼迫我不能在家庭中安身”,这样的生活,爱情会长久吗?

答案是否定的。

涓生和子君都具有很强的反抗精神,但是由于经济陷入了困境,涓生无法在家里静静地做他的事情,子君也得去为了生计而忙碌着,他们再也没有时间“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自然就少了一份理解与交流了。

也许他们都忘却了经济对他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爱情是浪漫的,但同样是物质的。

没有了物质的爱情或早或晚会变成一种空洞的负担。

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在没有物质做基石的情况下悄悄地改变。

“子君的勇气都失掉了,只为着阿随悲愤,为着做饭出神……”。

涓生开始“……回忆从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

第一,便是生活。

人必生活着,爱才是有所附丽。

世界上并非没有为了奋斗者而开的活路歌也从未忘却翅子的扇动,虽然比先前已经颓废的多……”,只可惜他觉悟得太迟了。

涓生送走了小狗阿随,也送走了子君,送走了他们的爱情,小狗阿随可以回来,而子君却永远的失去了……

鲁迅先生曾在《娜拉走后怎样》里面说道:

“人不能饿着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一点残喘,正如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一样,就要这较为切近的经济权,一面再想办法”。

“梦是好的,但是钱是要紧的。

”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这样说,也许是对我们青年的一种告诫吧。

他和许广平离开北京正是经济困顿的时候,他们相约“分头苦干两年,挣得足可以维持半年生活费的积累,以便不至于社会压迫来了,饿着肚子战斗,减了锐气”。

他告诉我们,不要让爱情麻木了自己的思想,不要以为有了爱情就可以得到了一切,“肚子问题”同样要解决,否则,脚下的路便难走了很多。

总的来说,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失败,是因为他们生活在那沉滞的“铁屋子”里面,同时他们自身的性格所表现出来的弱点和经济的困顿也是他们爱情失败的重要原因。

要想得到真正的爱情自由,必须打破那沉滞的“铁屋子”,做一个真正的觉醒者,同时也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不要“饿着肚子战斗,减了锐气”

《伤逝》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两个因爱而共同生活的男女,最终因共同生活而失去爱,为什么?

《伤逝》是对现代都市人情感生活的一次深刻反省与心灵观照:

当爱情的激烈褪去之后,我们该如何去面对平淡如水的婚姻生活?

当理想的烈焰一闪而过,我们又如何在现实的灰堆中保留它零星的光芒?

二、鲁迅《伤逝》的主题意蕴

(一)一次从起点到终点的轮回

《伤逝》是一个深入人性深处的故事。

将其放在“爱情”这一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到子君和涓生都是不成熟的人。

子君,作为女人,为爱可以无所畏惧,而作为人,却几乎完全不知道在时间上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挣脱封建束缚而步入爱情婚姻之门以后,依然是千年不变的对男人的依附(不仅仅是物质的),于是在某一天,男人不爱她了,她的生命也结束了。

而其中的“油鸡”啊,“狗”啊,与邻居“吵架”啊等等,并不在于事情本身的平庸与否,而在于她个性和思想上的缺乏独立性。

而涓生,看似有学问有思想,实质上很差劲。

一方面,根本不知道生活本身是艰难的,作出选择后是要承担责任的,一旦陷入困苦,爱便变为重负,便换了一副眼光看对方;另一方面,是在困顿中想到所谓“新的路”和“大的人生”,爱情就逐渐变得脆弱、渺小,终致不存。

我们可以隐约看见,在其愁苦烦闷的思绪背后,是一片广袤无边的中国传统阴影,其中上演着无数中国男人重社会功利轻情感生活的皮影戏。

然而,可怜又可悲的是,涓生在自己缺乏责任感的所谓“新”思想中连传统男人“旧”的“养家”义务也丢失了。

两个实际上并不怎么了解的人,由于自己个性的不成熟,就这样使一场曾经轰轰烈烈的感情夭折在一个时代的门槛上。

“好在那涓生还知道自己的‘虚弱’,作了许多的忏悔,但那忏悔在今天看起来也并不怎么深刻到位。

”[1]

小说的重心也可能不在那失败了的爱情本身,而在于涓生明确意识到与子君之间只剩下了无爱的婚姻“以后”,他所面临的两难选择:

“不说”出爱情已不存在的真相,即是“安于虚伪”;“说”出,则意味着“将真实的重担”卸下给对方,而且确实导致了子君的死亡。

“这类无论怎样都不免空虚与绝望,而且难以逃脱犯罪感的‘两难’,正是终身折磨着鲁迅的人生困境之一。

”[2]

(二)鲁迅的失败和绝望

“忏悔”两个字是从佛教里来的。

忏悔,是指由于你的过错,做了一件不能挽回的事情。

忏悔里面不仅有悔过的反省,还有无以挽救的痛苦。

《伤逝》是鲁迅最典型的忏悔文章,涓生说:

“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之中,我也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

这就是忏悔,鲁迅对个人的痛苦非常敏感。

人如果意识到自己有吃人的本性,而且已经吃过了,想吐也吐不出来,要洗也洗不干净,这叫忏悔,是对人性之罪无以挽回的痛苦[3]。

五四时代是人文主义高扬的时代,人道主义和个性解放是那个时代的主题,是那个时代的共鸣,鲁迅对五四时代知识分子所张扬的人道主义、人性至上、现代文明等表示了深刻的怀疑,这是鲁迅对这个时代共鸣的一种穿透,他包容了这个时代,又超越了这个时代。

鲁迅是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也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他能既看到现实,又不被现实所束缚,他从理想出发来批评中国,他的生命与这个时代联系在一起。

 

《伤逝》体现了梦的破灭,第二次清醒的孤独和失败,自己的努力和努力的失败,自己的呐喊和呐喊的误会。

鲁迅把传统看成鬼魂,阴魂不散的,鲁迅反对传统,反对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命,是自杀自亡式的。

在反传统,告别旧时代的同时也在清理自己。

鲁迅的知识分子传统是失落的,《伤逝》是个惨痛的悲剧,展开了生命力的无情、同情心的缺乏。

中国人的悲剧与悲剧的仪式分不开,悲剧是人们上演的历史态度和仪式,悲剧可以没有价值,但是悲惨是有价值的。

鲁迅对知识分子题材的挖掘,是着眼于他们的精神创伤与危机,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的无止境的开掘,使《伤逝》具有了一种内在性:

它是显示灵魂的深的。

鲁迅的目的正是要打破“瞒”和“骗”,逼迫读者与他作品里人物,连同作者自己,正视人心。

人性的卑污,承受精神的酷刑,在灵魂的搅动中发生精神的变化,这也显示了鲁迅的独特性,他在残酷鞭打人的灵魂的同时,并不以拷问自身为目的,更从不鉴赏人的精神痛苦,也反对任何形式的忍从,他最终的指向是“绝望的反抗”,对于社会,更是对人自身的反抗。

《彷徨》里作者的创作自信消失了,始终摆脱不了《伤逝》子君死的阴影,作品的调子灰暗得多,鲁迅更加彷徨了。

(三)走出两性之爱的迷谷

“在女人的履历表上,两性之爱和两性之爱缔结的婚姻,是生命的爱之旅中最艰难也最漫长的爱。

它甚至没有谜底而只有过程只有经历。

也就是说,经历(而且常常是受伤的经历)几乎就是它的谜底。

经历的丰富多样性、漫长性、曲折性是探究两性之爱的经验性前提。

”[4]

子君为什么会死去?

最重要一点,是她深深爱着也曾经深深爱过她的涓生说“我已经不爱你了”。

心中偶像的建树到倒塌,最后导致了子君的死。

爱虽然是个人内心的一种情感力量,一种如痴如醉的状态,但它总是指向一另个人,指向某一相关的爱的对象,指向异性中的“某一个”。

爱需要呼唤,也需要应答。

你爱他固然很重要,他爱不爱你也同样重要。

只有呼唤而得不到应答的爱是未完成的失败的爱。

子君因为爱而勇敢而无谓,因为她知道涓生也爱着她,有了爱,就可以相互支撑,就可以超越一切困境,就可以获得胜利和明天……

从涓生的手记里可以看出,子君和涓生同居以后,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心思放在操持家务上,子君那么爱“阿随”,爱小油鸡,可以认为是她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体现,也可能是自己的爱的一种寄托。

因为涓生常常在外面为生存奔波,两人严重缺少了交流和沟通,爱情褪色得那么迅速!

涓生和子君组成了一个家。

婚姻也好,同居也好,都应该是两性之爱的契约,或者说,理想的婚姻是两个互爱的独立自由的个人之间的契约。

按照当代社会的情感观来说,这个契约的字典里不应该有“牺牲”、“奉献”等这类陈旧、古老的字眼,尤其不应该有单方面的一方为另一方无条件的“牺牲”、“奉献”。

进入爱情婚姻之后的两性之爱的关系应该是相互的合作、互助、互动的关系而不是什么“牺牲”、“奉献”的关系。

痴迷于这种盲目的无望的两性之爱的女人往往会把这种单方面的“牺牲”、“奉献”作为她“爱的宗教”的一种圣典和仪式,并在这种圣典和仪式中享受到一种虚幻的自我欺骗的圣洁感与崇高的满足。

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契约是平等的和相互尊重的,一厢情愿的无谓的“牺牲”和“奉献”不但是对自己的不尊重,也是对另一方的不尊重。

子君的爱是一种偶像崇拜式的爱,她的爱情和爱情的失败展现了偶像的建构与解构。

正如波伏娃在《第二性》里所说的“对女人来说,爱便是为了主人的好而放弃一切……爱,于是成了宗教。

”子君进入两性之爱进入爱情或婚姻也就是进入了具体的生存,进入了“过日子”,进入鲁迅所说的“有所附丽的爱”。

子君也慢慢明白了自己的依附角色和地位,她也为了改变这种依附性做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始终,当时的时代和社会,女性还不可能获得经济的独立,也就没有权利获得人格的独立!

“使女性变得特别引人注目的一个原因是,她这个和大家一样既自由又自主的人,仍然发现自己生活在男人强迫她接受的他者地位的世界当中。

男人打算把她固定在客体地位上……女人的戏剧性在于每个主体的基本抱负都同强制性处境相冲突,因为每个主体都认为自我是主要者,而处境却让她成为次要者。

就女人的处境而言,一个人怎么才能得到实现?

哪些路对她是开放的?

哪些路是封闭的?

在依附的地位上怎样恢复独立?

哪些环境限制了女人的自由以及怎样战胜它们?

这些是我很想阐明的问题。

”[5]

子君作为被引导者她还没有完全成为她自己。

成长的过程就是用自己的力量认识你自己和成为你自己的过程,就是作为一棵独立支撑的树站立在这个世界上的过程。

伍尔芙告诉我们女人生存的真理,就是用自己的力量成为你自己!

我们不可能用今天的标准来要求子君,避免子君的悲剧。

但是,子君的悲剧为今天的女性提出了警醒:

当你还没有成为你自己的时候,不要成为男性的依附。

涓生是失败的,他要飞翔,他有自己的新的生活新的方向,曾经轰轰烈烈相爱的爱人子君便成为累赘和负担,涓生抛弃了子君,让子君在无爱的人间死去。

但是涓生如果是成功者,前途一片辉煌,他也还能够继续爱子君吗?

子君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