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57392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7.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训诂学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训诂学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训诂学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训诂学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训诂学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训诂学资料.docx

《训诂学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训诂学资料.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训诂学资料.docx

训诂学资料

训诂学》

一、填空:

1、“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2、训诂是顺其条理解说故旧之言以教人。

3、古书的注释以毛亨注释的《诗经》的《诗经古训传》为最早。

4、古书的注释以毛亨注释的《诗经》的《诗经诂训传》为最早,另一种是从实际语言材料里把“语言单位”抽出来,分门别类来说明意义的体系,这以作者尚难考定的《尔雅》,它是按语义分类编辑的字典为最早。

5、《毛诗诂训传》和《尔雅》这两部书都是古人最初的训诂实践的成果。

6、训诂学的三项任务表明训诂学是沟通古今语义的桥梁。

7、第一,加强对训诂学史训诂学方法论的研究,实现训诂学自身的建设与发展,第二,总结训诂学的经验,提高训诂工作水平,促进古文教学、古籍整理和词典编纂等。

是训诂学的根本任务。

  8、训诂学的根本任务:

第一,加强对训诂学史训诂学方法论的研究,实现训诂学自身的建设与发展,第二,总结训诂学的经验,提高训诂工作水平,促进古文教学、古籍整理和词典编纂等。

9、解释词义是训诂学的核心内容。

  10、传统训诂学以经书的解释为中心。

11、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阐明语法这些内容。

12、汉代立《诗》《书》《礼》《易》《春秋》。

于学官学校,定为“五经”。

王易的一经为《乐经》

13、“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

14、传统训诂学最大的局限是“崇古”。

15、总释群书语义的代表作是《尔雅》。

16、《释名》东汉·刘熙、《广雅》魏·张揖、《方言》汉·扬雄。

17、音义兼注的专著大致又可分为两类:

一是单注一书的音义已归入注疏类,从略,一是注释群书的如《经典释文》唐·陆德明。

18、《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的许慎。

19、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释作注解。

这种注释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20、唐人还为汉以下的其他古书作注释,比如司马迁的《史记》,在唐代就有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萧统的《文选》;在唐代就有李善注和五臣注。

萧统的《文选》又叫《昭明文选》。

21、史记三家注:

唐代就有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刘宋时期的裴骃《史记集解》

22、李善注《文选》,几乎全力集中在注明出典方面。

23、汉魏六朝以来利用“四声别义”这一特点给古书注音。

24、朱熹的《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集注》合称《四书集注》。

25、严复翻译十八九世纪世界名著,有过“信、达、雅”之说,翻译古文亦然。

26、“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情:

不徇私情

27、以人民往观之者。

以:

有。

28、“谓”:

指的是。

29、“或”:

说的是。

30、当为(当作)、读为(读曰)、读若(读如)、之言(之为言)

31、使用声训的术语是之言(之为言)。

32、如字:

这个术语是用来表明某字当读本音训诂术语,与“破读”、“读破”相对而言。

33、解释词义的方式有互训、义界、推因

34、揭示同义词内在联系及其区别的训诂术语是析言。

35、句读这一名称,最早见于何休《公羊传注·序》

36、“名与实”是小学研究的主线。

37、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是外在形式的利用

38、作为以形索义的形训,分析字的形体结构必须以推求字的本义为目的。

39、《说文解字》是以形索义的典式。

40、有一种训诂的方法是以形索义,例如“弈”的“大”古代写作(P89页),像一个人正面站立的样子,本义是大;“弈”的“  89  ”古代写作#  。

本义是围棋。

41、运用以形索义原则须以笔意为据

42、“厥意”即字形中反映的词义,也就是笔意。

43、浮云避白日,游子不顾反。

反:

同“返”,是归返、回来的意思。

44、音义关系的偶然性与约定性,二千多年前我国著名的思想家荀子就已经注意到了。

他在《正名篇》里说道:

“名无因宜,约之以命。

约定俗成谓之宜”。

45、王引之《经义述闻》所说:

“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

46、声训主要是从声音线索推求语源的方法。

47、探索语源的主要方法是声音。

“人涉P100否”#:

我也。

48、章炳麟的《文始》是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探寻语源,疏明语言发展变化的专著。

49、人们之所以能根据声音推出同源词来,这是由音义关系的特性决定的。

50、最早运用声训的专书是东汉刘熙的《释名》。

51、无论是东汉的声训,还是宋代的“右文说”,还是清代的因声求义,向来是训诂的重要方法,要运用的好,就必须了解音韵学知识。

52、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可怜:

可爱。

53、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碳贱怨天寒。

可怜:

值得怜悯。

54、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可怜:

可惜。

55、有人把连绵词说成是“连语”并引王念孙“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的说法。

56、解释词义的方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即:

互训,义界,推因。

57、《说文·老部》:

“老,考也。

”“考,老也。

”这是用互训方式释义。

58、《尔雅·释鸟》:

“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

”是使用义界的训诂方法。

59、毛亨的传说:

“盗,逃也。

”用的训诂方式是推因。

60、对音义关系的探求,王圣美提出了右文说。

61、古训学上还有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的“反训”说法。

62、嘉耦曰妃,怨偶曰仇。

仇:

表示坏的方面。

63、结发辞严亲,来为君子仇。

仇:

表示好的方面。

本义是两人相对、相匹配。

64、我们这里说的引申,是和段玉裁说的引申一致的,即指一个词由本义推演而形成新的意义。

65、“燕雀以为凤凰,不能与争于宇宙之间”,宇:

屋檐也。

宙:

栋梁也。

66、“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说宙”宇宙:

今天一般当作天地万物的总称。

67、“习,数飞也”。

数飞:

就是鸟屡次拍着翅膀。

68、鹰乃学习习:

反复地飞。

69、惟辟玉食  玉:

珍美。

70、若不早图,后君噬齐  。

齐:

腹脐。

71、以受齐盟。

齐:

同盟。

72、民不齐出于南亩。

齐出:

皆出。

73、《鲁仲连邹阳列传》:

“周烈王崩,齐后往,周怒,赴于齐。

”赴:

告也。

74、惟辟作福,惟辟作威。

辟:

国君。

75、“武王自射之,三发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以黄钺斩纣王,县大白之旗。

”轻剑:

轻吕剑。

76、方言是语言的地方变体,方俗是民众生活的地方性的风俗习惯。

77、清代学者戴震曾说:

“昔之妇孺闻而辄晓者,更经学大师转相讲授而仍留疑义,则时        为之也。

时:

时代变异。

78、“哈尔滨”来自满语,是“晒网场”。

“吉林”来自满语,为“吉林乌喇”的简称,是沿江的意思。

“乌兰浩特”来自蒙古语,是红色城市的意思。

“浩特”是城市的意思。

79、“锡林浩特”、“呼和浩特”也来自蒙语,是“草原之城”、“春色之城”。

80、“拉萨”来自藏语,是“圣地”的意思。

81、“日喀则”来自藏语,是“本源顶点”的意思。

82、《本草纲目》171#部“阿芙蓉”一名“阿片”俗作“鸦片”是罂粟花之津液也。

这“鸦片”来自英语。

铁辙(铁轨)、银馆(银行)、量天尺(寒暑表)千斤称(起重机)来自于英国。

83、“172SU堵波”误译作“浮屠”而称佛塔为“浮屠”。

84、《礼记·月令篇》:

“孟夏行春令,则蝗虫为灾;仲夏行春令,则蝗虫为败。

”引之说:

“‘蝗虫’借为‘虫蝗’”。

此言‘虫蝗’犹上言‘虫螟’,后人不知而改为‘蝗虫’,谬矣。

85、“刹那”、“瞬间”、“弹指”、“须臾”这些词都表示短暂的时限,原义一动念工夫。

86、乾隆三十四年福建举人林元桂文内用了佛教名词衣钵,便革去举人。

87、关于《尔雅》的名称与性质,黄侃归纳为三点:

“尔雅”是诸夏的公言;《尔雅》是经典的常语;《尔雅》是训诂的正义。

88、宋代邢昺178《尔雅疏》与郭璞注《尔雅注》合为《尔雅注疏》。

89、清代研究《尔雅》的人很多,成就最大的是邵晋涵和郝懿行两人。

邵晋涵的《尔雅正义》着重校正文字。

,采录古注,以古书证《尔雅》,对郭注邢疏有所补正。

90、郝懿行的《尔雅义疏》着重以声音贯串训诂,用“因声求义”的方法破除文字障碍,探求词源,成就大大超越前人。

王念孙还作《尔雅郝注刊误》,使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增补《尔雅》或仿照《尔雅》体例编写的书也不少,其中最早的一部是旧题孔鲋撰的《小尔雅》。

91、继承《尔雅》而最为著名的有《方言》、《释名》、《广雅》三种,而以《广雅》最晚出。

92、《方言》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十三卷。

确认《方言》是杨雄所做

93、《释名》这部“参校方俗,考核古今,晰名物之殊,辨典礼之异”的书,撰于汉末,作者刘熙

94、《释名》这部“掺校方俗,考核古今、晰名物之殊,辩典礼言字旁加异组字”的书,撰于《汉末》,作者刘熙。

95、《广雅》十卷,魏·(张揖)撰。

96、王念孙在《广雅疏证序》中这样说:

“昔者周公制礼作乐,爰著《尔雅》……

97、王念孙给《广雅》注释,日以三字为率,积十年乃成书,名为《广雅疏证》。

98、《说文解字》共十四篇,加上“叙”为十五篇。

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个。

许慎所作的解说,计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

全书分为五百四十部。

99、唐代李阳冰根据己意排斥许慎说解,乱改一通,刊定《说文解字》为二十卷。

后来南唐许锴撰《说文系传》,仍主许说而反对李阳冰,书中《怯妄》一篇为专驳李说而作。

100、二徐本通行后,李阳冰本遂废。

大家都把徐铉整理的本子叫“大徐本”,把许锴所撰的《说文系传》叫做“小徐本”。

101、人们向来有《说文》四大家之称,而段玉裁是其中的巨擘。

其余三家,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重于形,桂馥《说文义证》偏于义,朱俊声《说文通训定声》则侧重于声,独段玉裁《说文解字》形音义三者并重。

非王、桂、朱三家所能及。

102、近人丁福保鉴于研究《说文解字》的每一单字下面罗列诸家说法,为读者集中了多种有关材料。

103、《经典释文》,唐陆德明撰,三十卷。

104、训诂书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前面讲的训诂专书,一种是注释书。

105、汉代赵歧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辞章句》

106、《文选》是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的一部代表汉赋和六朝的诗、骈文的总集,成书不久,出现了萧该的《文选音义》。

107、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王先谦的《庄子集解》。

108、汉人遍注群经毛亨、郑玄、许慎等,是这一时期奠基的代表人物。

109、齐佩绒瑢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训诂学处于“训诂学的中衰”时期。

110、221页宋人仿照唐人,也编撰了四种义疏,即邢昺的《论语正义》《孝经正义》、《尔雅义疏》和孙221《孟子注疏》、朱熹的《四书集注》。

111、我国训诂学经历了萌芽——兴盛——保守——衰落——复兴这样的历史进程;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时期是两汉和清代,即兴盛于两汉,复兴于清代。

112、清代训诂学分为三派:

一是篡集派,这一派述而不作,其代表是阮元和他的《经集篡诂》一书;

113、二是注释派,这一派是阐发或纠正前人的训诂,其代表是段玉裁和他的《说文解字注》;

114、三是发明派,这一派摆脱字形束缚,从声韵的通转去考证字义的通转,其代表是章炳麟及其《文始》以古证古、《新方言》以古证今。

115、王力这一总结性表述,有利于我们对传统训诂学的回顾。

朱星《试谈新训诂学》一文指出“总清算当从汉代说起”。

116、章炳麟分古韵为23部,

117、黄侃分28部,

118、王力分29部

119、“五四”以前的作品统称古籍。

120、现在沿用古代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给我国七八万种的古籍进行分类。

121、《汉书·艺文志》是现存最早的目录学著作。

122、最早图书分为“七略”,后来是“四部”

123、丛书史部大型有《四部丛刊》、《丛书集成》、《四不备要》、《四库全书》

124、类书开始于魏文帝的皇览、唐代的《艺文类聚》、《初学记》、宋代《册府元龟》、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古今图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