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71731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62.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广西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广西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广西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广西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西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

《广西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西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

广西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

广西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1-2015)

前言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富民强桂”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编制《广西“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11-2015)》(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我区循环经济发展方向、目标、路径和重点,对于推进我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广西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见》以及《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等编制,是我区的重点专项规划,是指导未来五年广西循环经济发展的行动纲领,是编制循环经济其他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我区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第一节 产业基础

我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扎实推进三次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为“十二五”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夯实了产业基础。

一、农业循环经济成效显著

(一)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迅速

基本形成了以种蔗-制糖-造纸(酒精)-肥料(肥水),种桑-养蚕-造纸(制板)、蚕沙-沼气-有机肥-提取叶绿素,蚕蛹食品-保健用品-桑叶茶-果桑开发,稻草、桑杆-食用菌等为代表的种植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牧草或秸秆—草食家畜—食用菌—农林作物”的草食动物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培育了“养殖+沼气+种植”以及“猪+沼+果(稻、菜、蔗等)+灯+鱼”等立体生态模式。

(二)循环农业模式和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累计推广生态农业模式3750万亩,增收38.2亿元;建设生态鱼池8.9万多个,示范工程每年增收2.67亿元。

推广“三免”技术8754.73万亩,“三避”技术8627万亩,测土配方施肥应用面积5012万亩,种植业无公害农产品累计认定面积2036.2万亩,生态富民小康建设示范“十百千万”工程推广面积3750万亩,单项生态农业技术推广面积61200万亩次。

推广应用绿色植保技术2800万亩次,应用频振式杀虫灯10.76万台。

推广冬季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417.3万亩,增收12.5亿元。

建设沼气池371.3万座,农户入户率达46.4%。

(三)废弃物实现高效资源化和减量化

主要农作物秸秆作为肥料还田利用的达33%、作为饲料利用的达21%、作为燃料利用的达20%、作为原料利用的达15%。

每年秸秆还田相当于节约化肥34.81万吨,相当每年节约20万吨以上标准煤,农民增加收入10亿左右。

利用微生物技术处理养殖场牲畜排弃物所生产的高科技生物肥产品不仅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了化肥施用量、增加了作物产量,还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减轻了环境污染。

二、工业循环经济取得新进展

(一)特色产业的循环经济模式基本形成

在培育贵糖集团、南糖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示范模式的基础上,我区组织实施“百家制糖企业循环经济推进行动”,构建起“甘蔗——制糖——酒精——生物有机肥”、“甘蔗——制糖——酵母及其抽提物”、“甘蔗—制糖—蔗渣—浆纸—废液碱回收”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基本形成了国内制糖业发展循环经济示范模式。

(二)工业废弃物初步实现资源化利用

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废气、余热余压等进行回收处理,初步实现有色金属冶炼、建材、电力,制糖、化工等主要产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2009年,全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3857万吨,综合利用率67.3%。

(三)实施与推广应用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和关键性技术

组织实施了柳州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硝酸尾气N20减排CDM项目、中国铝业广西分公司的赤泥选铁项目、广西柳州钢铁(集团)公司的高炉TRT发电项目、广西鱼峰集团有限公司的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等一批循环经济重大项目。

推广应用锌冶炼渣综合回收技术、新型阴极结构电解槽技术、预焙铝电解槽“三度寻优”控制技术、乙烯—氧—醋酸气相合成法(乙烯法)生产醋酸乙烯技术、壳牌煤气化技术、木薯深加工综合废水治理及沼气回收发电技术等一批国内领先技术,提升了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四)节能降耗取得新进展

强化对耗能量分别占工业耗能94%的八大重点行业和80%的427家重点耗能企业的监督管理,单位产品能效明显提高;我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1.22吨标准煤下降到2009年1.06吨标准煤,累计下降13.4%,已接近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目标。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

到2010年底,全区化学需氧量由2005年的106.98万吨减少到94.0万吨,削减12.1%;全区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5年的102.3万吨减少到92.2万吨,削减9.9%。

(五)淘汰落后产能取得积极进展

据初步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区实施并完成工程减排项目529个,削减化学需氧量(COD)12.98万吨,削减二氧化硫(SO2)10.1万吨;累计淘汰小火电装机容量126.6万千瓦,炼铁产能241.1万吨,炼钢产能504.9万吨,水泥892.8万吨,铁合金31.63万吨,造纸70.45万吨,酒精5.7万吨,皮革13万标张。

三、社会循环经济长足发展

(一)建筑节能减排扎实推进

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试点市和试点县工作,“十一五”期间,共安排建筑节能资金4200万元,扶持180多个建筑节能工程,另外投入8000万元用于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等推广工作。

研发成功自隔热混凝土砌块、双层夹心保温墙板等多种经济适用的节能建材。

预计全区“十一五”建筑节能总目标累计实现节约142万吨标准煤。

(二)城市节水工作成效显著

城市水资源节约技术和管理水平取得较大进步,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建立起较完备的水资源信息采集、传输、处理与控制的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城市各行业用水、节水和非常规水源利用继续保持全国先进水平。

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9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5%,城市公共自来水管网漏失率控制在12%,城市生态用水得到保障。

2007年,南宁市荣获“城市节水突出贡献奖”,桂林市“全国节水型城市”称号。

(三)城市公交节能成效明显

“十一五”期间,全区不断加大了对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支持力度,公共交通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线网密度不断加大、科技进步成效明显、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稳步提高。

2009年末,全区共有公交公司88家,公共交通汽车运营车辆6933辆,每万人拥有5.87标台公交车辆,公共交通汽车运营车辆7827标台。

运营线路网4960公里,公交专用车道57公里,客运总量133106万人次。

(四)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初步进展

“十一五”期间,我区积极开展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

其中南宁市将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列入城建计划市政公用配套设施项目,并采用密闭的泔水收集车进行统一收集和运输餐厨废弃物,解决泔水滴漏带来的卫生环境问题。

柳州市把餐厨废弃物管理以及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工程建设列为柳州市环卫基础设施重大建设项目范畴。

南宁市并被确定为国家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

第二节 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区循环经济发展多处于企业和行业内部物质循环的初级阶段,尚未进入企业间、园区间、行业间、区域间社会大循环的发展阶段,离建立系统、完整、多层次工业循环经济体系的目标还有相当差距。

一、产业配套不完善

我区的大企业、大产业自身配套能力弱,相当大部分依靠区外企业配套,如玉柴50%左右的零部件靠区外配套生产。

作为资源型产业大区,由于缺乏下游产业,产品多以原料或初级产品的形式外销,以至影响循环经济的闭环运行,如铝行业,2008年广西氧化铝—电解铝—铝材的产品产量比约为1:

0.2:

0.1,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约为l:

1.2:

1.4),所生产的氧化铝有70%左右销往区外,区内急需的电解铝、铝制品则多由区外输入。

二、循环经济的投入不足

循环经济要求一次性投入大,特别是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研发需要投入的资金多,回报慢,严重地影响了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

“十一五”以来,我区财政及企业共投入了数十亿元用于发展循环经济,但总体上资金缺口仍然较大,特别是财政用于支持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企业建设的资金不足,导致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难以全面推开。

三、相关支持政策难以落实

我区尚未制定促进全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缺乏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地方性法规规章,且现行法律法规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的相关价格、税收、财政等激励政策缺乏操作性,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体制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尚未形成,缺乏有效的法规和政策体系已成为制约我区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节 发展循环经济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时期,既面临许多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不少的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利条件

(一)有利的国内外宏观环境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已成为世界性共识。

为此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等鼓励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并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等工作,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发展方式一项战略任务,为我区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二)良好的经济社会基础

“十一五”以来,我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济实力迅速增强,财政收入大幅提高,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日渐完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三)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

我区依托区位、资源和政策优势,逐步培育了食品、有色、汽车、石化、冶金、机械、电力等七大支柱特色产业,特别是近两年,我区大力培育发展大产业、大集团,大园区,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必需的产业规模基础,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弥补中小企业比重高、单个企业不具备实行循环经济规模条件的劣势,为实施企业或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改造、促进形成循环产业链等创造良好的产业条件。

(四)具有成功经验可借鉴

“十一五”期间,我区通过循环经济试点活动开创了多种有效并具有推广度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其中制糖循环经济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能耗以及“弃废物”的利用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成为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典范。

通过循环经济的试点,我区由国家级试点到自治区级试点培育的层次推进,为在产业及企业内部形成良性循环生态链、探索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参考。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不利因素

(一)外部竞争加剧

 当前,全球经济发展前景并不十分明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飞涨,能源资源争夺加剧,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极为复杂。

同时,国内其他地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加快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着众多的外部挑战。

(二)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支撑

我区企业的技术创新基础普遍比较薄弱,部分企业生产技术与生产工艺落后,企业整体科技研发能力较低,加之以企业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进展迟缓,以高等院校、科研、设计院所为主导的科技研发局面仍然未根本改观,对资源节约与替代、能源梯级利用、绿色制造、污染物零排放、相关产业链接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不足,制约着我区循环经济的加快发展。

(三)产业配套不完善

以冶金、有色金属、电力、石化、建材、制糖、造纸为代表的传统工业产业占据了我区产业的主导地位,产业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产业链较短,且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型初级产品生产,缺乏为之配套的中小企业,加之高新技术产品、精深加工产品、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小,经济发展中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难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和良好的高附加值延伸效应。

(四)支撑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体系不完善

国家先后出台了《循环经济促进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但我区的相应配套法规规章仍很缺乏,急需健全,并导致部分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缺位,积极性不高,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内生动力,个别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地区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等。

(五)节能减排与保护资源环境的压力巨大

当前我区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资源依赖型产业比重大,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结构性污染突出,每万元生产总值的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强度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我区的一次性能源自产量少,多种重要资源禀赋处于劣势,对外依存度高,未来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趋紧。

(六)人才因素制约

我区不仅政府缺乏了解循环经济发展规律的专业人才,而且企业也缺乏懂循环经济的管理和技术人才,更缺乏与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相适应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此外,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等也严重地影响了发展循环经济所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人才缺乏的负作用日益明显。

第三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总体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减少废物排放为目标,围绕千亿元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突破一批制约我区循环经济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培育发展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循环经济示范市(县、区、城镇),迅速壮大我区循环经济的规模,加快形成具有广西特色的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及消费模式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较大幅度地提高循环经济的比重,不断提高我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积极转变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建设和形成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经济和环境协调统一的可持续发展体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二、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

坚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技术进步,加强监督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排放;坚持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并重,优先实施资源使用和废物产生的减量化,努力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不断促进废弃物循环回收和再生利用。

三、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作用,努力形成舆论导向与利益导向相结合、依法管理与政策激励相结合、政府推动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循环经济发展社会氛围。

四、坚持层次推动、重点示范的原则

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循环经济建设。

将循环经济发展纳入各级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农业、工业和社会各领域,全面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实施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建设一批起点高、效益好、示范作用突出的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园区及市(县、区、城镇),带动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

五、坚持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并重的原则

科学依据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安排经济发展速度,以循环经济发展支撑循环型社会发展,统筹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将绿色生态设计,清洁生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环境保护及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共同发展。

第三节 总体目标

到2015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政策体系,循环经济理念深入人心。

循环经济科技支撑体系基本建立,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循环经济技术。

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

通过改造提升,建设一批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试点示范企业、园区。

加快以循环经济模式为核心的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新型产业体系的建立,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建设一批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市(县、区、城镇)。

明显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显著提升产业生态化水平,大力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显著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处于全国前列。

第四节 阶段目标

一、近期目标(2011-2015年)

 在“十二五”期间,我区循环经济发展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1-2012年)。

为重点突破和全面铺开阶段,围绕发展循环经济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对发展循环经济意义的认识,同时进一步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

继续深化自治区级试点示范工作,到2012年,自治区级示范试点企业达到100家,示范试点园区达到30家,示范试点城市增加到6个,并选择50家企业重点培育为示范企业,完善和提升10条产业链、8个循环经济基地(园区)。

第二阶段(2013-2015年)。

为全面提升阶段,继续围绕总体目标,深化完善、全面提升。

到2015年,形成较为完善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推进机制,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得到全面实施并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产业结构优化,循环经济产业链有机组合并形成规模,建立起循环型农业、工业、服务业产业体系,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得到完善,静脉产业形成较大规模,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资源产出率等指标在2010年基础上实现重大进展,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进省区。

二、远期目标(2016-2020年)

到2020年,建立起完善的循环型经济的产业体系、发展模式和循环型社会的管理体系、政策法规体系,循环经济观念深入人心,经济发展方式得到根本转变,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显著增强,基本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专栏3-4-1:

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

类别

指标

单位

实际值

目标值

2005

2008

2012

2015

资源产出指标

资源产出率

元/吨

834.7

1039.6

1233.6

1379.1

能源产出率

亿元/万吨

0.44

0.50

0.57

0.66

水资源产出率

元/立方米

15.68

25.84

35.97

46.08

资源消耗指标

万元GDP能耗

吨标煤/万元

2.26

2.013

1.703

1.557

万元GDP取水量

立方米/万元

628

387

278

217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

吨标煤/万元

4.99

4.05

3.39

3.26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立方米/万元

211

108

80

64

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0.47

0.49

0.52

0.53

吨镍能耗

吨标煤/吨

3.990

3.610

3.600

3.590

吨钢水耗

立方米/吨

6.80

5.73

5.60

5.20

资源综合利用指标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29.43

34.09

66.00

75.00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

89.31

92.03

93.50

95.00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

%

70

90

100

100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

%

11.05

15.45

28.10

40.02

废钢铁回收利用率

%

51.90

58.10

69.30

77.70

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率

%

<,/TD>

52.10

66.10

76.30

84.40

废纸回收利用率

%

28.40

35.40

69.00

74.50

废塑料回收利用率

%

19.80

35.10

69.00

75.00

废橡胶回收利用率

%

45.50

59.6

76.90

86.50

废物排放指标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

万吨

480.86

1222.83

2200.00

2500.00

工业废水排放量

万立方米

16798.21

16403.02

15400.00

15000.00

二氧化硫排放量

万吨

56.25

50.15

52.24

52.21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万吨

18.23

17.05

16.70

16.55

其它指标

可再生能源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例

%

33.4

32.5

38.93

37.55

第四章 发展的方向及建设重点

“十二五”期间,选取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资源消耗量较多、上下关联度较高的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开展循环经济建设试点,带动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

第一节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向及建设重点

以提高水、土地和生物资源的利用效率为重点,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侧重发展节水农业、立体农业和生态农业。

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减少化肥、农药的过度投入,加快提升土壤有机质,扩大保护型耕作实施规模,保护和改善耕地质量。

加快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资料开发与生产,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面源污染。

科学处置农业“废弃物”,大力推进农作物秸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鼓励集中发展副产品的初加工,减少废弃物进城以及增加废弃物还田。

积极拓展和创立循环农业产业链,加强农业产业环链整合,重点在秸秆综合利用、甘蔗产业发展、桑蚕产业发展、食用菌等做强做大循环农业产业链。

大力开发农业高效低耗生产技术、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与处理技术和环境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和模式,建立不同区域农业循环经济科技示范园和基地,不断加快先进循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利用。

加强对技术推广人员和科技示范户循环农业技术培训。

统筹规划农业与农村产业、农村生产与生活、农村社区建设与城镇化发展,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到“十二五”末,全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比重提高到60%以上,初步建立我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

专栏4-1-1:

农业循环经济的典型产业链及模式

●大水面鱼、虾、贝、藻、果、稻、菜等立体种养、增(养)殖模式、藻类修复模式、海洋牧场模式、休闲生态渔业模式等循环经济型渔业模式。

●海洋捕捞-保鲜、防腐、运输、加工和包装-从鱼头、鱼内脏及鱼骨骼等加工废弃物中提取鱼油、鱼蛋白和各种酶等活性物质、从虾蟹的甲壳中提取甲壳素,从贝壳中提取水溶性海洋珍珠粉和水溶性海洋高钙素等。

●“粮食—秸秆饲料—畜牧—生物有机肥—粮、果、蔬”、“养殖—食用菌—农林种植”、“养殖—生物肥—昆虫蛋白—养殖”等多形式循环经济模式。

专栏4-1-2:

农业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特色主导产业减量化无害化技术研究与应用

以特色种植业、生态畜牧水产业和优势加工业为重点,开展农业生产加工减量化、无害化技术及其配套技术研究与开发,培育一批抗病虫、高效、抗逆作物新品种,开发地力培肥与土地持续利用技术,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能、节粮及节省劳力等新技术和产品。

开发新型立体种植、养殖模式与技术,种养加一体化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与技术,规模化健康养殖模式与技术和零排放模式与技术,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和畜禽水产高效健康养殖关键技术,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为先导,建立不同区域农业循环经济科技示范园区和基地。

●农业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

以木薯、甘蔗、香蕉,桑蚕等特色作物和水稻、玉米、马铃薯、红薯、豆类等大宗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开发秸秆肥料化、饲料化、食用菌基料化、编织利用等综合利用技术,大力推进秸秆种(养)植业综合利用。

开发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