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3 文学类文本阅读 二 散文阅读 课案5 文本探.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71096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3 文学类文本阅读 二 散文阅读 课案5 文本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3 文学类文本阅读 二 散文阅读 课案5 文本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3 文学类文本阅读 二 散文阅读 课案5 文本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3 文学类文本阅读 二 散文阅读 课案5 文本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3 文学类文本阅读 二 散文阅读 课案5 文本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3 文学类文本阅读 二 散文阅读 课案5 文本探.docx

《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3 文学类文本阅读 二 散文阅读 课案5 文本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3 文学类文本阅读 二 散文阅读 课案5 文本探.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3 文学类文本阅读 二 散文阅读 课案5 文本探.docx

高考语文总复习第3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13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阅读课案5文本探

文本探究

(分值:

45分;时间:

40分钟)

[对点突破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分)

小溪巴赫

肖复兴

我一直想写一写巴赫。

许多次拿起笔,又放下了。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对于巴赫,只有聆听,演奏,热爱,尊敬,并且不说一句话。

”像我当然要三缄其口了。

巴赫确实太伟大了,太浩瀚了。

他的音乐影响了三百年来人们的艺术世界,也影响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无以言说,难以描述。

我确实不知道该怎么来写巴赫。

但我又实在想写巴赫。

鼓励我写下去的原因,是我偶然间看到一个资料,巴赫(Bach)德文的意思是指小小溪水,涓涓细流却永不停止。

似乎这个德文的原意一下子解读开巴赫的一切,我对他豁然开朗。

我听到的巴赫的第一支乐曲是《勃兰登堡协奏曲》,还只是其中的片断。

因为这里面有经威廉汉姆改变而异常动听的《G弦上的咏叹调》。

但当时勃兰登堡对它根本不屑一顾,将这支乐曲曲谱的手稿混同在其他曲谱中一起卖掉,一共才卖了36先令。

可以说,如果没有1829年门德尔松重新挖掘并亲自演出巴赫的《马太受难曲》,恐怕巴赫的音乐到现在为

止还只值36先令。

但这样说并不准确,如果没有福尔克、门德尔松,还会有别人将巴赫音乐的真实价值挖掘出来告诉世人的。

真正有价值的音乐,即使看来弱小得像潺潺的溪流,也是埋没不了的,也不会因时间久远而苍老,相反却能常青常绿。

这确实是音乐独具的魅力,它同出土文物不一样。

出土文物只能观看,追寻,钩稽,对比

;它却能站立起来,用自己的声音塑造起形象来,抖落岁月覆盖在身上的一切仆仆风尘,让人们刮目相看。

时间只会为它增值,就像陈年老酒一样,时间和醇厚的味道融为一身,互成正比。

这就是小溪的意义吧?

小溪,涓涓细流,就那样流着,流着,流淌了三百年,还在流着,这条小溪的生命力该有多么旺盛。

大河可能会有一时的澎湃,浪涛卷起千堆雪。

但大河也会有一时的冰封,断流,乃至干涸。

小溪不会,小溪永远只是清清地,浅浅地流着,永远不会因为季节和外界的原因而冰封,断流,干涸。

我们看不见它,并不是它不存在,而是因为我们眼睛的问题:

近视,远视,弱视,色盲,白内障,盲目,或只是俯视浪涛汹涌的大河,或只是愿意眺望飞流三千尺的瀑布,而根本没有注意到小溪的存在罢了。

而小溪就在我们的身旁,很可能就在我们的脚下。

它穿过碎石,草丛,隐没在丛林,山涧,行走在无人能达到连鸟都飞不到的地方。

在险峻的悬崖上,它照样流淌;在偏僻的角落里,它照样流淌;在阳光月光的照耀下,它照样流淌;在风霜雨雪的袭击下,它照样流淌……小溪的水流量不会肆意狂放,激情万丈得让人震撼,但它让人感动是持久的,不会一曝十寒,不会繁枝容易纷纷落,不会无边落木萧萧下,而总是一如既往地水珠细小却清静地往前流淌着。

它拥有巴洛克特有的稳定,匀称,安详,恬静,圣洁,和旷日持久的美。

它的美不在于体积而在于它渗透进永恒的心灵和岁月里,就像刻进树木内心的年轮里。

它不是一杯烈酒,让你吞下去立刻就烟花般怒放,烈火般燃烧;它只是你的眼泪,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珍珠项链般地挂在你的脖颈上,或悄悄地湿润着你的心房。

这才是小溪的性格和品格。

这才是巴赫的性格和品格。

有人说巴赫伟大,称巴赫为“音乐之父”,说在巴赫以后出现的伟大音乐家中,几乎没有一个没受过他的滋养。

贝多芬,舒曼,利姆斯基·科萨科夫,雷格尔,勋伯格,肖斯塔科维奇……无数后代音乐家对巴赫无比敬仰和崇拜,甚至专门创作出有关巴赫的主题音乐,以他们钟情的乐器的鸣奏,向巴赫呼唤,表示着对巴赫的敬意。

听巴赫的音乐,你的眼前永远流淌着这样静谧安详、

清澈见底的小溪水。

在宁静如水的夜晚,巴赫的音乐(那些弥撒曲和管风琴曲),是孔雀石一样蓝色夜空下的尖顶教堂正沐浴着皎洁的月光,教堂旁不远的地方流淌着九曲回肠、长袖舒卷的小溪水,蜿蜒地流着,流向夜的深处,溪水上面跳跃着教堂寂静而瘦长的影子,跳跃着月光银色的光点……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巴赫的音乐(那些康塔塔和圣母赞歌),是无边的原野,青草茂盛,野花芬芳,暖暖的地气在氤氲地袅袅上升,一群云一样飘逸的白羊,连接着遥

远的地平线。

从朦朦胧胧的地平线那里,流来了这样一弯清澈的小溪,溪水上面浮光耀金,带来亲切的问候和梦一样轻轻地呼唤……

(选自《音乐欣赏十五讲》,有删改)

1.(探究标题效果)请结合文本探究文章以“小溪巴赫”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8分)

答:

                                    

                                    

                                    

                                    

[导学号29530424] 解析:

标题常见的作用:

有的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有的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有的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等。

解答时,结合文本具体说明。

解答本题,首先阅读文本,明确其本义,“小溪”写出了巴赫的特征——稳定,匀称,安详,恬静,圣洁和

旷日持久的美。

然后从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方面挖掘其内涵,从主题揭示方面把握其情感。

答案:

①以小溪比喻巴赫音乐、比喻巴赫的品格,将小溪、巴赫以及巴赫音乐三者融合在一起来写,这就使文章既生动又形象。

②表现巴赫以及他的音乐具有的稳定,匀称,安详,恬静,圣洁和旷日持久的美,旺盛的生命力,滋养后人的美好品质。

(意思对即可)

2.(探究阅读启示)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6分)

答:

                                    

                                    

                                   

 

[导学号29530425] 解析:

解答本题要从音乐到人生谈出两个层次,意思对即可。

答案:

①真正有价值的音乐,埋没不了,不会苍老,能常青常绿,如小溪涓涓在流,清清在流,静静在流,同样可以伟大。

②平凡的人,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事,追求崇高的精神。

3.(探究艺术手法)请赏析文章最后两段的艺术手法。

(6分)

答:

              

                      

                           

         

                                    

[导学号29530426] 解析:

解答此类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熟练掌握有关艺术手法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文本实际内容进行恰当的较为深入的分析;②坚持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性,任何艺术手法都是为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服务的,因此,做此类题必须结合所表达的内容分析,不能就技巧谈技巧;③要同品味语言相结合。

解答本题要举例简析,先从整体上阅读最后两段,概括最后两段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然后思考这些艺术手法的效果,再结合文本组织出答案。

答案:

①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把听到的音乐比作可以看到的画面,鲜明、形象、生动地表现文章内容。

②以诗意(或华丽典雅)的语言,描述巴赫音乐的意境——柔美,空灵,有诗意,烘托出巴赫音乐给人带来的美妙的令人陶醉的艺术幻境、丰富的想象等音乐魅力。

③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巴赫音乐带给人的艺术享受,从而表达了对巴赫音乐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④描写色彩。

描摹丰富的色彩,蓝色夜空、青草、白羊、金波……五颜六色,美不胜收,表现巴赫音乐诗幻意境。

⑤叠字的运用。

“暖暖、袅袅……”给人音韵的美感。

[综合提升练]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25分)

桃园杂记

李广田

我的故乡在黄河与清河两流之间。

县名齐东,济南府属。

土质为白沙壤,宜种五谷与棉及落花生等。

无山,多树,凡道旁田畔间均广植榆柳。

县西境方圆数十里一带,则盛产桃。

间有杏,不过于桃树行里添插些隙空而已。

世之人只知有“肥桃”而不知尚有“齐东桃”,这应当说是见闻不广的过失。

我这样说话,意在使自家人多卖些铜钱过日子,实在是因为年头不好,连家乡的桃树也遭了末运,现在是一年年地逐渐减少了。

故乡的桃李,是有着很好的景色的。

计算时间,从三月花开时起,至八月拔园时止,差不多占去了半年日子。

所谓拔园,就是把最后的桃子也都摘掉。

最多也只剩着一种既不美观也少甘美的秋桃,这时候园里的篱笆也已除去,表示已不必再昼夜看守了。

最好的时候大概还是春天吧,遍野红花,又恰好有绿柳相衬,早晚烟霞中,罩一片锦绣画图,一些用低矮土屋所组成的小村庄,这时候是恰如其分地显得好看了。

到了夏天,有的桃实已届成熟,走在桃园路边,也许于茂密的秀长桃叶间,看见有刚刚点了一滴红唇的桃子,桃的香气,是无论走在什么地方都可以闻到的,尤其当早夜,或雨后。

说起雨后,这使我想起布谷,这时候种谷的日子已过:

是锄谷的时候了,布谷改声,鸣如“荒谷早锄”,我的故乡人却呼作“光光多锄”。

这种鸟以午夜至清晨之间叫得最勤,再就是雨霁天晴的时候了。

叫的时候又仿佛另有一个作吱吱鸣声在远方呼应,说这是雌雄唱和,也许是真实的事情。

这种鸟也好像并无一定的宿处,只常见它们往来于桃树柳树间,忽地飞起,又且飞且鸣罢了。

我永不能忘记的,是这时候的雨后天气,天空也许半阴半晴,有片片灰云在头上移动,禾田上冒着轻轻水汽,桃树柳树上还带着如烟的湿雾,停了工作的农人又继续着,看守桃园的也不再躲在园屋里。

——这时候的每个桃园都已建起了一座临时的小屋,有的用土作为墙壁而以树枝之类作为顶篷,有的则只用芦席做成。

守园人则多半是老人或年轻姑娘。

他们看桃园,同时又做着种种事情,如织麻或纺线之类。

落雨的时候便躲在那座小屋内,雨晴之后则出来各处走走,到别家园里找人闲话。

孩子们呢,这时候都穿了最简单的衣服在泥道上跑来跑去,唱着歌,和“光光多锄”互相答应。

在大城市里,是不常听到这种鸟声的,但偶一听到,我就立刻被带到了故乡的桃园去,而且这极简单却又最能表现出孩子的快乐的歌唱,也同时很清脆地响在我的耳里。

我听不到这种唱答已经有七八年之久了。

今次偶然回到家乡,是多少年唯一能看到桃花的一次,然而使我惊讶的,却是桃花已不再那么多了,有许多桃园都已变成了平坦的农田,这原因我不大明白,问乡里人,则只说这里的土地都已衰老,不能再生新的桃树了。

当自己年幼时候,记得桃的种类是颇多的,有各种奇奇怪怪的名目,现在仅存的也不过三五种罢了。

有些种类是我从未见过的,有些名目也已经被我忘却。

大体说来,则应当分秋桃与接桃两种,秋桃之中没有多大异同,接桃则又可分出许多不同的名色。

秋桃是桃核直接生长起来的桃树,开花最早,而果实成熟则最晚,有的等到秋末天凉时才能上市,这时候其他桃子都已净树,人们都在惋惜着今年不曾再有好的桃子可吃了,于是这种小而多毛且颇有点酸苦味道的秋桃也成了稀罕东西。

接桃则是由生长过两三年的秋桃所接成的。

有一种叫作“枝接”,是颇有趣的一种接法:

把秋桃枝梢的外皮剥除,再以接桃枝端上拧下来的哨子套在被剥的枝上,用树皮之类把接合处严密捆缚就行了,但必

须保留桃枝上的原有的芽码,不然,是不会有新的幼芽出生的。

因此,一棵秋桃上可以接出许多种接桃,当桃子成熟时,就有各色各样的桃实了。

也有人把柳树接作桃树的,据说所生桃实大可如人首,但吃起来则毫无滋味,说者谓如嚼木梨。

桃是我们家乡的重要土产,有些人家是借桃园来辅助一家生活之所需的。

这宗土产的推销有两种方法:

一是靠了外乡小贩的运贩,他们每到桃季便肩扛挑子在各处桃园里来往;另一种方法,就是靠着流过地方的那两条河水了。

当“大易生”和“胭脂雪”这两种接桃成熟的时候,附近两河的码头上停泊了许多帆船,从水路再转上铁路,我们的桃于是被送到其他城市人的口上去了。

我很担

心,今后的桃园会变得更冷落,恐怕不会再有那么多吆吆喝喝的肩挑贩,河上的白帆也将更见得稀疏了吧。

(选自《李广田全集》,有删改)

4.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桃园杂记》是一篇描写故乡风物的散文,以介绍故乡的方位开篇,继而介绍故乡的土质、特产,自然引出本文描写的主要对象桃园,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

B

.作者在描写夏天的桃园时注重修辞手法的使用,比如用“红唇”比喻桃子成熟的颜色等。

C

.文章第二段没有按照桃树开花、结果、收获、拔园的顺序写,而是先写拔园,然后写开花、结果和收获等,主要是

通过对比突出故乡桃园的荒凉破败的景象。

D.第四段介绍了作者在家乡的见闻,着重表述家乡桃园大多变成农田的现实,通过今昔景色描写和桃园盛况不再表达了对家乡“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

E.作者在介绍枝接时注重动词的使用,如用“剥除”“套”“捆缚”等词清晰地交代了枝接的流程,表现了作者对家乡桃园的熟悉,突出了标题“桃园杂记”的内容。

[导学号29530427] 解析:

选AB。

C项,“通过对比突出故乡桃园的荒凉破败的景象”错误,原文第二段主要是回忆故乡桃园当年的景色,且没有运用对比手法。

D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表述错误,原文第四段主要表现的是对故乡桃园消失的悲伤之情。

E项,“突出了标题‘桃园杂记’的内容”错误,写这些内容应该是“照应了标题”而不是“突出了标题”。

5.有人说李广田的散文在描写对象的转变上十分自然流畅,请以文章第二段为例,简要分析这一特点。

(6分)

答:

                                    

                                    

                                    

                                    

[导学号29530428] 答案:

①作者先写春天的桃园,遍野红花,绿柳相衬,如锦绣图画;②接着写夏天的桃园,桃花褪尽,桃渐渐成熟,桃香扑鼻;③写到夏天的桃香,就联想到下雨,便马上描写布谷鸟和雨后景象;④写完了布谷鸟和雨后景象,就迅速回到现实,描写守园人找人闲谈,孩子们与“光光多锄”对答。

6.文章的第三段有何具体的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6分)

答:

                                    

                                    

                                    

                                    

[导学号29530429] 答案:

①承接上文,写作者自己现在不常听到在故乡被称为“光光多锄”的布谷鸟鸣叫声,偶尔听到便立刻引发对故乡桃园的回忆。

②引出下文,从自己已经七八年没

有听到孩子与“光光多锄”对答的声音,引出下文对如今家乡桃园的描写。

7.(探究情感意蕴)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故乡的桃园,表达了哪些情感?

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

                                    

                                    

                                    

[导学号29530430] 答案:

(示例)①对家乡风物的自豪之情。

家乡盛产齐东桃,春天遍野红花,夏天桃香满园,雨后布谷鸣唱,小孩子在泥路上奔跑与布谷互相应答。

这些情景,作者娓娓道来,表现出对家乡风物的自豪之情。

②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远在城市里,作者偶尔听到布谷鸟的鸣叫声,立刻就想到了故乡的桃园,想到没有听到孩子与布谷鸟唱答已经有七八年之久了。

③对家乡土产的保护意识。

今年回到故乡,看到当年许多的桃园现在已经变成了平坦的农田,桃的种类也变得很少了。

桃是作者家乡的重要土产,有些人家需要桃园辅助一家生活之需,作者希望人们都能够保护家乡的桃园。

④对家乡落寞的担心。

故乡的桃园消失了很多,作者担心附近两河的码头停靠许多帆船的景象也会消失,也许将来不会再有那么多吆吆喝喝的肩挑桃贩了。

这表现出作者对故乡桃园减少、家乡落寞的担心之情。

(言之成理即可)

专题规范练十 散文阅读

(分值:

50分;时间:

4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碰头食

刘心武

那是去秋一天的下午,植被丰茂的温榆河边,我坐在马扎上画水彩写生,老杜走来走去地采集植物叶片,而汪哥儿则坐在他那辆本田雅阁里,把四扇车门全打开,仰着身子,双手枕在脑后,享受穿过车体的“过堂风”。

我们三个是偶然相识于温榆河畔的。

我在离河不远的村子里辟了一间书房,写作之余爱到河边画风景;老杜离休不久,他们干休所就坐落在河东天竺镇,他喜欢采集植物花叶制作标本;汪哥儿别人都管他叫汪总,在河畔高档别墅区里有栋欧陆风情的小楼,有时开车路过温榆河就离开公路把车滑到河畔草丛中,他说是“透气补氧”,我却从他那眯眼凝思的神态,判断他多半还是在盘算生意经。

因为问起来他比我和老杜小两轮还多,所以我们只叫他汪哥儿,他每回都拉长声音应承,很受听的样子。

我们又遇到一起,热络地互致问候后,便各司己事。

忽听“咩咩”之声,一群绵羊约有三四十只,跟随一位羊倌移动了过来。

羊倌是个40多岁的汉子,我们都跟他打招呼,他也就站住跟我们拉家常。

我、老杜、汪哥儿互相虽说也曾在问答间有些个自我介绍,究竟都留有相当余地,但那羊倌听了几句淡问,在我们并不曾寻根究底的情况下,却把他家乃至他们村的种种情况自动透明。

原来放养这样一群羊,一年下来的收入约一万二千元。

他说羊爱吃碰头食,所以必须每天轰出圈放养。

同样的植物,你去割来放进圈里喂它们,它们不爱吃,必须得它们自己边走边觅食,才又香又欢。

当然,入冬后,留下的种羊只能圈养,喂储存的饲料,那风险就特别大,甭说染了病,就是厌食,胃口不香,不愿交配,也够人烦的。

羊群欢快地寻觅着香甜的碰头食,渐渐远去,羊倌也就跟我们道别,随着去了。

夕阳裹到身上,暖酥酥的,我画好了画,老杜夹妥了标本,汪哥儿下车看画和标本,仨人闲聊起来,都表现了一番从碰头食引出的感慨。

我说作家写作,最好也还是从“碰头食”里获取营养。

阿根廷有个著名作家叫博尔赫斯,长期在图书馆里工作,博览群书,浮想联翩,他的小说灵感差不多全来自于“圈食”,虽然奇诡精致,究竟缺乏时代脉搏生活气息。

好多年里好多人都说他该得诺贝尔文学奖,但直到前几年他溘然仙逝,仍与该奖无缘,倒是像君特·格拉斯那样的爱吃“碰头食”即乐于追踪现实发展轨迹、撷取鲜活素材的作家,虽争议很大,倒能“蟾宫折桂”。

当然奖项也并非评判作家成就高低的圭臬,从读者角度衡量,白菜萝卜各有所爱,我自己所钟爱的文学创作,还主要是吃“碰头食”那种路数的产物。

老杜却说哎呀快别提“碰头食”,在位的时候,整天吃“碰头食”,这顿是宴请别人,那顿是别人宴请,该到哪儿吃饭,全听秘书提醒,就是“工作餐”,往往也得司机送拢、秘书引进才知道订在了什么地方,一年到头难得在家里吃顿“圈食”。

直到离休以后,这才知道“圈食”比任何生猛海鲜、法式大餐都更可口,那因为连连吃“碰头食”而形成的滚圆“将军肚”,现在凭借“圈食”加步行采集植物标本,才算平复到可以拍侧面照的形态

汪哥儿听完我们的话呵呵笑,说二位老伯你们怕都猜不出我的心思。

他说对他来说,把握事业的关键是既要有充足的“圈食”,更要善于吃“碰头食”。

搞经济,无“圈”就成了“皮包公司”,无“圈粮”就只能是整天想着“空手套

白狼”,不仅难获成功,还容易酿成大祸。

但是光知道“守圈”,只靠“圈粮”那是吃不成“壮汉”的,必须还要善于吃“碰头食”,就是绝不能错过机遇,一定要带露折花,常保鲜活。

他说经济活动都带有一定的投机性,吃“碰头食”是一种投机行为不假,但投机要以“游戏规则”厘定的范围为度,羊是天然知道什么能吃什么有毒绝不能沾,搞经济的人吃“碰头食”可没那个“本能”,所以,要在实践中磨炼,在岁月中成熟……

一顿话,把我和老杜听呆了。

那天晚上我在书房灯下检视自己的水彩写生,画面上有在柳林下蒿草中觅食的羊群,我忍不住在画角题上了“碰头食”三个字。

(选自《心灵体操》,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通过“我”、老杜和汪哥儿对羊倌所说的“碰头食”的不同联想和解读,形象地说明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道理。

B.文章里的四个人物,作用有所不同,羊倌引出“碰头食”的话题,“我”和老杜起陪衬和铺垫的作用,汪哥儿则是作者所要突出的人物。

C.文章从“我”、老杜和汪哥儿相遇的现场写起,接着通过插叙交代人物身份,然后用“我们又遇到一起”结束插叙,

重回相遇的现场。

D.我们三人自我介绍都留有余地,而羊倌自动透明他家和村里的种种情况,文章通过对比,形象地展示了农民的淳朴和知识分子的伪善。

E.汪哥儿关于“碰头食”的一番话把“我”和老杜听呆了,因为他的话借辩证法的原理谈投机,高明和低俗共存,“我”和老杜闻所未闻。

[导学号29530431] 解析:

选BC。

A项,“形象地说明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道理”分析不当,本文的主题是要把握机遇,敢吃更要善于吃“碰头食”。

D项,“形象地展示了农民的淳朴和知识分子的伪善”分析不当,三人并非都是知识分子,而且文章并无贬低“我”和老杜之意。

E项,“借辩证法的原理谈投机,高明和低俗共存”分析不当,汪哥儿所说的投机,实际是把握机遇,不要错过机会,并不低俗。

2.第一段中描写汪哥儿坐在汽车里的形象有哪些作用?

请作简要分析。

(6分)

答:

                                    

                                    

                                    

[导学号29530432] 解析:

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汪哥儿这个人物是作为“我”和老杜的对立面存在的,是商场上的成功人士。

把握人物的这一身份,便可明确答题思路,具体可从刻画其慵懒的形象,与“我”和老杜构成对比,为下文人物的谈吐做铺垫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①刻画其雍容自在的形象,与画水彩写生的“我”和采集植物叶片的老杜构成对比;②坐在汽车里享受,优雅潇洒,展现成功人士的形象;③懂得享受,为下文写他精明的谈吐做铺垫。

3.“我”、老杜、汪哥儿所说的“圈食”和“碰头食”各是什么?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6分)

答:

                                    

                                    

                                    

[导学号29530433] 解析:

理解“我”所说的“圈食”和“碰头食”,要抓住“长期在图书馆里工作,博览群书,浮想联翩”和“乐于追踪现实发展轨迹、撷取鲜活素材”等语句;理解老杜所说的“圈食”和“碰头食”,要抓住“宴请别人”“别人宴请”和“难得在家里吃顿‘圈食’”等语句;理解汪哥儿所说的“圈食”和“碰头食”,要抓住“皮包公司”“空手套白狼”和“绝不能错过机遇”“经济活动都带有一定的投机性”等语句。

答案:

“我”所说的“圈食”指作家依靠书本进行创作,“碰头食”是指作家追踪现实发展轨迹、撷取鲜活素材进行创作;老杜所说的“圈食”指能在自己家里吃饭,“碰头食”是指吃宴请饭及“工作餐”;汪哥儿所说的“圈食”指有自己的经济实体,“碰头食”指要善于把握机遇,不错过机会。

4.文章最后写自己忍不住在画角题上了“碰头食”三个字,这一举动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联系全文内容进行探究。

(8分)

答:

                                    

                                    

                                    

[导学号2953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