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 第1单元检测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71039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 第1单元检测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 第1单元检测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 第1单元检测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 第1单元检测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 第1单元检测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 第1单元检测doc.docx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 第1单元检测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 第1单元检测doc.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 第1单元检测doc.docx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1单元检测doc

单元检测一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歌曲《我的中国心》唱道: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这充分说明,维系广大海外华人对祖国深厚感情的纽带主要是(  )

A.宗教信仰       B.财产制度

C.血缘关系D.政治态度

解析:

根据材料中“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可知,血缘关系成为维系我国广大海外华人对祖国深厚感情的纽带。

而宗教信仰、财产制度和政治态度则与材料信息要求不相符。

答案:

C

2.《荀子·富国》载:

“故天子朱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

A.分封制B.宗法制

C.郡县制D.封建礼制

解析:

这段话的意思是:

天子穿戴赤色画龙的裷衣和冠冕,诸侯穿戴黑中带红的裷衣和冠冕,卿大夫朝觐或祭祀时穿戴裨衣礼冠,位次于大夫的士则穿皮弁之衣。

材料体现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不同的等级序列,反映了分封制的特点,故选A项。

答案:

A

3.《左传》中记载: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这句话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  )

①皇帝制 ②分封制 ③宗法制 ④郡县制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封建”的含义,也就是封邦建国,由此可知为分封制。

而分封的对象是“亲戚”,可知与宗法制相联系。

皇帝制和郡县制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答案:

B

4.“争国本”是明万历年间围绕皇位继承问题皇帝与大臣展开的争论:

万历皇帝想废长立幼,却遭到群臣反对,经过近20年的争论,最终以皇帝的妥协而告终。

此事之所以发生,是因为皇帝违反了(  )

A.宗法制B.分封制

C.中央集权制D.内阁制

解析:

注意材料中的“万历皇帝废长立幼”,这违反了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所以遭到群臣的反对。

答案:

A

5.清朝学者万斯大说:

“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

”材料主要说明了(  )

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解析:

由“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可知宗法制为维系政权服务,D项正确。

A项不是材料所要说明的观点;B、C两项表述错误。

答案:

D

6.浙江临安钱氏族谱贯穿“念其根、睦其族、尊其祖”之宗旨,记载本族世系源流、支派辈份、人物传等内容。

钱氏重视修订族谱,充分说明(  )

A.中国古代宗法制影响深远

B.中国古代分封制根深蒂固

C.中国古代郡县制度影响深远

D.传统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钱氏族谱”和所学史实可知反映的是家族内部的关系,指的应该是有助于家族巩固的宗法制度,故选A项。

答案:

A

7.《花木兰》的故事家喻户晓,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十二载,屡建功勋,忠孝两全,被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

这主要体现了古代哪一制度的影响(  )

A.世袭制度B.分封制度

C.宗法制度D.皇帝制度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

分析材料中“忠孝两全”“孝烈将军”所隐含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答案为C项。

答案:

C

8.中国古代某一朝代出现“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的现象。

这说明当时(  )

①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 ②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③郡县制能够消除内乱 ④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①④

解析:

从材料信息不难看出分封制不利于中央权力的加强,而郡县制虽然能够强化中央集权制度,但不能消除内乱。

故③④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9.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

“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这次大“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行省制代替郡国制

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

解析:

A、C、D三项所述与题干时间不符,B项正确。

答案:

B

10.《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

“(秦)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取商於之地为黔中郡。

”据此判断,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  )

A.楚是第一个被灭掉的诸侯国

B.黔中郡郡守由皇帝直接任命

C.司马错是秦朝的第一任太尉

D.秦统一前郡县制已得以实行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秦伐楚发生在秦朝建立前,根据“黔中郡”的建立,可以得出在秦统一前已经实行郡县制的结论。

答案:

D

1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过多次重大变革。

创立省制,使省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是在(  )

A.秦朝B.汉朝

C.唐朝D.元朝

解析:

元朝实行行省制,开创了省制,不同于A、B、C三项中三个朝代的郡县制。

答案:

D

12.历史发展证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有助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执政能力。

下列我国古代的选官标准中能体现这一认识的是(  )

A.按军功选官B.按门第选官

C.科举考试选官D.按品德选官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判断能力。

从题干来看关键信息即选官标准注重文化素质,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13.根据下图所反映的现象,说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

A.中央机构与地方机构分设

B.秦律是统治的保证

C.皇权至高无上

D.统治结构职责分明

解析:

图片展示了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皇帝高高在上,统领全局,无人可以制约,故这一制度的核心是皇权至高无上。

A、B、D三项均是这一核心的具体表现。

答案:

C

14.江苏连云港尹湾出土的东海郡《集簿》(西汉永始四年前后)中记载:

“……县、邑、侯国卅八:

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

其廿四有堠。

都官二……”据此可知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

A.郡县制B.郡国并行制

C.分封制D.行省制

解析:

材料中“西汉永始四年前后”这一关键信息,说明当时处于西汉初期。

材料中“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这一关键信息说明当时不但存在县级行政区划,还存在侯国的行政区划。

因此,当时实行的应该是郡国并行制。

答案:

B

15.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

“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解析: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有利于加强皇权和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

C

16.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

这说明科举制度(  )

A.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B.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

C.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D.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认识其进步之处应结合相应的时代背景去正确分析和评价。

导致“重文轻武”现象出现的是宋朝时的政策。

到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中的八股取士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而不是指科举制度本身。

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官员也有很多是贪官污吏。

答案:

A

17.《通典》记载:

“(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

《新唐书·百官志》记载:

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

《金史》记载:

“己卯,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

上述材料说明(  )

A.弹劾是中国古代监察的一项重要权力

B.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

C.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

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沿革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汉代刺史、唐朝丞相、金朝纠弹之官的设立反映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完善过程。

故正确选项是D项。

答案:

D

18.“今世用人,大率以文士进。

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

”文中的“今世”当指(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D.明朝

解析:

由材料中“钱谷之司”、“知州”大量使用文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解决唐末五代地方割据的问题,宋太祖从兵、权、钱三方面着手,可以判断本题选C项。

答案:

C

19.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  )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解析:

谏官的职责从评议皇帝得失到评议宰相得失,说明了皇帝的权力越来越大,不允许臣子对其说三道四,因此D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

D

20.“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

”“那个庞然大物”是指(  )

A.内阁制度B.宰相制度

C.宦官集团D.胡惟庸集团

解析:

胡惟庸曾任宰相,朱元璋诛杀胡惟庸后,彻底废除了宰相制度,由此确定B项正确。

答案:

B

21.古代有一机构,史书对其官员有“大臣例司缮写谕旨,其权一归于上,非内阁比也”的表述,下列机构其官员在职能上符合这一特征的是(  )

A.三公九卿B.中朝

C.三省六部D.军机处

解析:

“非内阁比也”,表明这一机构不是内阁。

依据“缮写谕旨”,“权一归于上”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军机处的特点,故选D项。

答案:

D

22.“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为正式的辅政机构。

”符合这一情况的实例有(  )

①秦朝御史大夫 ②汉朝尚书令 ③明朝殿阁大学士 ④清朝军机大臣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

从材料中可看出,担当辅政机要的都是一些地位不高、品级低的官员。

而秦朝御史大夫是三公九卿中的一员,地位和权势都非常高,不属于由低级官员选拔出来承担政务的人,排除①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

C

23.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对此他对中央机构作出的重大调整是(  )

A.设立军机处B.设置枢密院

C.实行一省制D.废除丞相制度

解析:

本题考查明朝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这些措施主要是废除丞相制,设立殿阁大学士,D项正确。

A项是清朝的措施;B项是北宋的集权措施;C项是元朝的政治制度。

答案:

D

24.下图分别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空白处应该填写(  )

A.三公九卿制B.内阁制

C.二府三司制D.一省制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判断能力。

明代废除丞相,设立了内阁,A项属于秦代,C项属于宋代,D项属于元代。

答案:

B

25.清嘉庆皇帝说:

“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大权从无旁落。

”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行省制的推行B.丞相制度的废除

C.内阁地位的上升D.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

本题考查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乾纲独揽……大权从无旁落”反映了君权的空前强化。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为军机处的设立。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6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嬴政初并天下,对丞相、御史等大臣说: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群臣提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应上尊号为“泰皇”。

嬴政并不以此为满足,决定从“三皇”中取一个“皇”字,又取上古“五帝”中的“帝”,合成“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

材料二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材料三 “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落,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能有荣辱人、能生死人者。

——清·乾隆(1736~1796年在位)

(1)嬴政以“皇帝”为名号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下一代“皇帝”是通过何种方式产生的?

(4分)

(2)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如果欲下令治理黄河,最后负责实施的是哪个职能部门?

材料二中的这种制度有何影响?

唐朝的中书省与元朝时的中书省在职能上有何区别?

(8分)

(3)材料三中乾隆的言论反映出我国古代君臣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分)

解析:

本题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为主题,组织三则材料,旨在考查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可得出“意图”;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知道皇帝是世袭产生的。

(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可知工部负责工程建设;第二、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3)问根据材料中“从无旁落”等信息,可知君臣是一种主仆关系,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

答案:

(1)强调功绩,神化皇权。

皇帝产生方式:

世袭。

(2)工部。

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提高了行政效率。

唐朝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掌政令的草拟和颁布皇帝的诏令;元朝的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统领六部。

(3)关系:

主子与奴才的关系。

基本特征:

君主专制。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汉沿袭西汉,在任官制度上实行察举制……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从汉武帝元光年起,郡国每年都要向上推举孝廉,除郡国外,三公、九卿或列侯都有权向皇帝推选人才。

察举的对象,多为精通经学的儒生和有德行的处士。

东汉时,随着政治的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大族出身的官吏们为了维持本家族的利益,“朋党用私,背实趋华”……士人为了做官,也投靠依托权门……东汉时“选士而论族姓阀阅”……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唐取士制度,大体沿袭隋制。

士的来源主要是从学校来的生徒和从州县来的乡贡……学生和乡贡都受吏部考试……其中进士科,尤为重要……进士主要考诗赋,诗赋思想较为自由,文士多愿应进士科,表现自己的才能,因此唐朝进士科特盛,名人多从进士科出。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三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北宋汪洙《神童诗》

——宋真宗赵恒《励学篇》

材料四 清代科举,大致分为四级,即童试、乡试、会试、殿试……清代科举八股文仍占重要地位,八股格式更加机械化,形式死板,内容空泛。

四六骈体的殿试策,颂联套语,千篇一律,竟成了登上仕途的主要手段……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回答,汉朝和唐朝选官制度和用人的主要标准各是什么?

(4分)

(2)根据材料三回答,科举制对宋朝的社会风气和社会观念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分)

(3)根据材料四回答,科举制度到清朝时发生了哪些变化?

分析变化产生的不利影响。

(6分)

(4)从古代的用人制度中你得出怎样的认识?

(4分)

解析:

本题以大量的文字史实为切入点,考查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掌握。

解第

(1)问时要注意材料一中的“孝廉”和材料二中的“诗赋”“才能”等关键词。

解第

(2)问时要注意从社会对科举的重视等方面思考。

解第(3)问时要注意从科举内容方面思考。

解第(4)问时要注意科举与国家兴衰的关系。

答案:

(1)汉:

察举制。

以品德和才能为主,后来发展到注重门第。

唐:

科举制。

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

(2)风气:

重视读书和教育,重视文化。

观念:

读书高贵,读书是晋身之阶,读书可以改变命运。

(3)变化:

①科举制规格更为严格;②文体采用八股文,讲求格式,内容空洞。

影响:

①使读书人不务实际,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与才干;②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4)认识:

①用人制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兴衰;②必须根据社会需要,选择德才兼备的人才治理国家。

28.在对“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某班同学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的。

方法一 史料研习

材料一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

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职官志》

材料二 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

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

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

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

乾隆壬子,纯皇帝特旨裁之。

——昭梿《啸亭杂录》卷四《议政大臣》

(1)材料一反映了隋唐时期宰相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

材料二反映了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如何?

根据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演变的过程说明其权力发生了怎样的转移。

(8分)

方法二 规律认识

(2)汉、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为:

内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

据此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4分)

方法三 观点探讨

材料三 皇权至高无上而无所不统的属性,使得全体臣民都是皇权统治和奴役的对象,没有平等可言。

在皇帝制度创立后的历史中,皇权意识不断地膨胀却缺乏对其应有的制约与限制。

正因为如此,在历史上才会出现不少皇帝滥用权力的现象,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赵斌《浅析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利与弊》

(3)结合材料三的观点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皇帝制度的认识。

(4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同一历史事物的多角度分析。

作答时要注意把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通过一定的认识角度建立起联系,组织答案。

题干围绕皇帝制度的发展概况和基本评价展开设问,第

(1)问通过隋唐宰相制度与清朝议政王大臣的比较,分析中国古代皇权的发展变化情况;第

(2)问从中国古代中央权力中枢的演变情况,来分析古代皇权专制的基本规律;第(3)问要注意用辩证的态度对待历史问题。

答案:

(1)特点:

宰相一职增多;集体共议国政;假借其他官名行宰相职责,分散宰相权力。

权力: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很大,他们对军国大政有直接处置权。

转移:

雍正朝设立军机处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便明显被削弱;乾隆时期,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取消,权力全部转移到皇帝手中。

(2)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组成决策核心机构;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

(3)皇帝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在该制度下,皇权独尊,极易形成皇帝集权专制,并且滋生腐败,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