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与环境节课论文流水地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70071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6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球科学与环境节课论文流水地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地球科学与环境节课论文流水地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地球科学与环境节课论文流水地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地球科学与环境节课论文流水地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地球科学与环境节课论文流水地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球科学与环境节课论文流水地貌.docx

《地球科学与环境节课论文流水地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科学与环境节课论文流水地貌.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球科学与环境节课论文流水地貌.docx

地球科学与环境节课论文流水地貌

流水地貌

流水地貌是由地表流水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塑造的地貌,在福建可分为以下类型:

  

(一)平 原

  指地面比较平坦,起伏和缓,平均坡度小于6度,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10米的地区。

依照形态和成因的差异,又可分为下列种类:

  1.冲积平原

  由河流的曲流作用和河水泛滥冲积而形成的平原,包括河漫滩和一级阶地。

福建的冲积平原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较大河流的下游和西部内陆山间盆地中的河流干、支流交汇的地区,如闽江下游的福州平原、晋江下游的泉州平原、九龙江下游的漳州平原和木兰溪下游的兴化平原等以及武夷山、建阳、建瓯、邵武、建宁、宁化、沙县、永安、连城、上杭、龙岩、平和、漳浦和仙游等市、县所在地的冲积平原。

这些平原一般高出当地河水位0~8米,多呈条带状、椭圆状作断续分布;地势低平,土层深厚,组成物质以晚更新统和全新统河流冲积的细粉砂和粘土为主。

河漫滩多发育在河床两侧及弯曲段的凸岸,呈弓形或新月形、长条形,表层主要是砂和粘土;雏形漫滩主要为河流砾石。

一级堆积阶地,高出河水水位3~8米,具沉积层状构造,有明显的二元结构,下部为砂砾层,上部为粉砂粘土,富含地下水,宽阔平坦,微向河床和下游倾斜,多延伸至河谷两侧的山、丘坡麓。

耕作层在15~25厘米之间,自河床向外,土质变化依次为沙夹泥,泥夹沙、泥田。

冲积平原土地利用率高,除被垦为稻田外,也是蔬菜和水果、甘蔗等经济作物的产地。

  2.洪积—冲积平原

  是由常年流水和季节性流水的沉积物所形成,分布于山麓的山前地带。

在福建一些较大的山间盆地的边缘常有发育,宽度不大,一般只有3~5千米。

组成物质为砂、砾石层,夹有砂和粘土的透镜体,分选差,砾石磨圆度不好,地表物质以亚砂土、亚粘土为主。

地面坡降由1/300~1/500,逐渐减缓到1/500~1/1000,与其它类型的平原交接处有明显的坡折。

洪积—冲积平原可进一步划分为小型冲积扇、台地、平地和沟谷等。

如福州盆地北岭南麓地带发育的平原,漳州平原西部天马山山麓平原、仙游平原西北山麓平原等,均属洪积—冲积平原。

  3.河谷平原

  主要发育于山间和丘间的河谷中,大多是在构造断裂或山间断陷盆地的基础上,经河流冲淤而形成的平原。

在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和木兰溪等河谷中均有分布。

河谷平原一般是由河漫滩及阶地组合而成,呈带状或串珠状分布,相对高度多在10米左右,地面平缓,坡度小于5°,以砂砾、砂及粉砂质粘土为主要组成物质,二元结构明显,土壤肥沃,水量充足,光热条件较好,是山区农业的精华用地。

由于河谷平原的谷向不同,光热条件常有差异。

一般南北向河谷平原每天光照时间要比东西向河谷平原短一小时以上,平均气温也相应低一些。

同时,南北向谷地,冬季常为冷空气南下通道,风力大,气温低。

因此,在生产利用上东西向的河谷平原要比南北向的好。

  4.盆谷平原

  散布于全省山地和丘陵地区。

个体面积不大,底部略有起伏,四周向中间稍有倾斜。

盆谷平原是在区域构造控制下,经过长期的流水侵蚀和堆积作用塑造成的。

由于内外营力的差异,导致平原形态不一,有呈圆形和半圆形的,也有呈矩形、长条形、菱形的。

堆积物以冲积、洪积和坡积为主。

盆谷平原土层厚,较肥沃,灌溉也较便利,是山区居民点所在地和主要粮食及经济作物区。

  

(二)台 地

  是介于丘陵和平原之间的过渡地貌类型,多发育在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或缓慢上升的地区,台面较为完整,坡度平缓或呈波状起伏,倾斜度一般小于5°。

台坎坡度较陡,多在15°左右,相对高度15~50米。

现代地貌过程多以片蚀为主。

  福建省台地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北起福清,南到诏安,呈北东—南西展布的狭长地带,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的3.5%,而以福清市的龙高半岛、莆田市的笏石半岛、仙游盆地、惠安半岛、晋江半岛、厦门市、金门岛、漳州盆地、漳江及东江中游和东山岛等地分布较为集中。

组成台地的物质,以燕山期花岗岩为主,局部地带有火山岩、砂页岩、变质岩和第四纪冲积—洪积物。

由花岗岩组成的台地,风化层深厚,基础稳定,承载力高,适于基础设施建设。

土壤主要为砖红性红壤,呈酸性,由于长期的侵蚀和不合理的利用,肥力低,在植被覆盖不好的地区,易被流水冲刷,水土流失严重。

在晋江半岛上的台地,因受切割,发育有浅凹地;龙高半岛、笏石半岛发育有残丘。

  (三)丘 陵

  发育于新构造运动相对稳定或缓慢上升的地区,主要分布于山地边缘、河谷两侧、盆地内部和东部沿海。

在流水长期侵蚀、切割下,形态破碎,无一定脉络或脉络不明显,常发育有干谷、冲沟、坳谷等微地貌形态。

坡度一般为15°~25°,海拔在500米以下,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6%。

按其地势起伏的大小可分为低丘陵和高丘陵,前者丘体高度小于250米,后者丘体高度为250~500米。

两者均由花岗岩、火山岩、红岩、砂页岩和变质岩等组成。

  1.低丘陵

  主要分布于山间盆谷平原周围、高丘陵的外缘和东部沿海地区,海拔在250米以下,相对高度在150米以下,坡度15°~20°,丘体孤立分散,常呈浑圆状,部分垄岗状,起伏舒缓,破碎零散,丘谷交错,丘间坳沟、凹地比较发育。

现代地貌过程以流水侵蚀、剥蚀作用为主,片状侵蚀作用较强烈,局部发育有冲沟。

花岗岩低丘陵在内地主要发育在盆谷平原的周围和河谷平原的两侧,如浦城、光泽、河田等花岗岩地区;在沿海除分布在福州、莆仙、泉州和漳州等较大平原周围外,一些岛屿和半岛也发育有花岗岩低丘陵,如龙高半岛、笏石半岛、惠安半岛、晋江半岛和海坛岛、厦门岛、东山岛、南日岛等。

花岗岩低丘陵顶部多呈浑圆状,起伏舒缓,丘坡多在20°以下,风化较强烈,表层多砂土,偏酸性,保水保肥力差。

分布沿海一带的花岗岩低丘陵,由于外力作用强烈,植被覆盖差,崩裂现象显著,基岩裸露,因球状风化作用结果,常发育为石蛋地貌,如海坛岛三十六脚湖周围,厦门岛上的万石岩、鼓浪屿的日光岩等均已辟为旅游胜地。

火山岩低丘陵主要由长林组、南园组和石帽山群所组成,多分布于闽中大山带东侧的山间盆谷平原和滨海地区,如闽清的坂东盆谷平原周围,沙埕湾两侧和赛溪一带。

分布零散,形态舒缓,切割浅,多呈垅岗状排列,坡度均在20°以下,风化壳2~5米,表层发育为红壤,质地稍粘,偏酸性,有机质含量中等,多利用为经济林和茶果园等。

红岩低丘陵分布于闽中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山脉以西的大小红岩盆地中,主要有浦城盘亭乡的神仙岩,武夷山市的武夷山,建瓯的小松,顺昌的高阳,泰宁的金湖,沙县城关,永安、连城,宁化的禾口、安远及水茜,长汀的古城,漳平的西园乡,龙岩的白沙及上杭等地区。

主要由白垩系沙县组组成,岩性松软,在长期外力作用下,大多顶平坡缓,风化层较厚,为坡状丘陵,少数为单斜低丘,相对高度在50~100米,丘间坳谷发育,谷底宽平,多辟为稻田。

红岩低丘陵土壤为紫色土,富含钾,可发展经济林和果树,如茶叶、油茶、柑桔等。

砂页岩低丘陵,分布面积不大,主要在漳平、龙岩、永定坎市、将乐等盆谷平原周围,是由文笔山组、溪口组、梨山组和漳平组等地层组成,多呈垅岗状排列,风化壳3~5米,表层多为砂质红壤,结构疏松,偏酸性,丘陵多辟为梯田,适种旱作、果树、茶叶等。

变质岩低丘陵,分布建溪、富屯溪河谷平原的两侧和一些山间盆谷平原的周围,多由变质岩系组成,丘体常呈垅岗状,风化壳厚达3~8米,发育为红壤,表层为黄泥土,质地较粘,有机质含量在3%~3.5%,自然肥力较好,可辟为农地,适种旱作,丘间凹地,浅沟多垦为山垅田,在一些背风阴湿排水不畅的坡脚地带,常有冷浸田分布,农作物产量不高。

  2.高丘陵

  分布较广,面积也比低丘陵大,约占全省总面积20%。

在内陆主要分布于建溪、富屯溪、沙溪、汀江及其较大支流的河谷两侧和山间盆谷平原的周围;在沿海北起福鼎、南至诏安均有分布,尤以沙埕港、三都澳周围、赛江、霍童溪、鳌江、闽江、木兰溪、晋江、九龙江、漳江、东溪等较大河流的中、下游河谷两侧分布较为成片。

高丘陵的绝对高度均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100~200米,但各地有所差异,一般距海愈远,相对高度愈小,沿海地区相对高度较大,坡度一般在20°~25°,个别大于30°,丘体多呈短条状,常与山地相连或是山地支脉的延伸,也有少数呈浑圆状、孤丘和单斜高丘等,风化层较厚,残坡积较发育,现代地貌过程仍以流水侵蚀为主,局部地区由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福建省花岗岩高丘陵分布甚广,在沿海以霞浦、罗源、连江、长乐、惠安、厦门、长泰、龙海、漳浦和诏安等县(市)面积较大;在内陆以光泽、永定、上杭、武平等县较为集中。

主要为燕山期花岗岩所组成,丘顶浑圆、风化壳深厚,有数米至数十米,土壤多为红壤和砖红壤性红壤,具砂性,马尾松生长良好。

在沿海一带的花岗岩丘陵多呈孤丘状,在湿热的空气和强风作用下,除进行化学风化作用外,还有强烈的物理风化作用。

在一些植被受到破坏的地区,基岩裸露,水土流失严重,在丘顶及丘坡上形成许多巨大的花岗岩石蛋,成为一种特殊的花岗岩石蛋地形景观,如福清龙高半岛、惠安、厦门、长泰、龙海、东山一带所见。

火山岩高丘陵,主要分布闽中大山带以东沿海地区,其中又以福鼎、霞浦盐田、赛江下游、鉴江半岛,鳌江上、中游,闽江樟湖坂至白沙河谷两侧,大樟溪的中、下游,莆田、白沙、永春、安溪、南安和云霄等地较为集中,由长林组、南园组、石帽山群地层组成,丘体多呈垅岗状,多与附近山体相连,在沿海相对高度较大,多在150米以上,坡度常在25°左右,坡面较光滑,风化层3~5米,发育为红壤和赤红壤,植被覆盖较好,多发展用材林和薪炭林,山麓地带可发展经济林和水果等。

红岩高丘陵,分布与红岩低丘陵基本一致,但多发育在红岩盆地的轴部地区,由晚白垩纪至早第三纪赤石群的红色厚层砂砾岩、砾岩及一些泥岩地层组成,产状不一,倾角10°~30°,垂直节理发育,为钙、泥、铁、硅质胶结,在新构造运动抬升影响下,形成方山峡谷、寨式圆崖、坡陡谷深,岭谷相间的典型“丹霞地貌”,如武夷山的天游峰、铁板峰、狮子岩、马头岩等,永安的桃源洞十八景、百丈岩、莲花寨,以及泰宁金湖两岸的仙人棍、猫儿岩、甘露岩等,是本省和全国著名的风景区,现已辟为旅游胜地。

在红岩高丘陵中,由于岩层的垂直节理发育,往往形成一些谷直坡陡,窄狭底平的巷谷,两旁陡崖壁立,谷底狭窄平坦,一般宽数米至数十米,谷底堆积有厚约2~4米的砂砾岩层,发育有粉砂壤土,水湿条件良好,在武夷山红岩高丘陵区的沟中,多种植茶树和旱作。

砂页岩高丘陵多分布于低山边缘和河谷两侧,主要由中生代和晚古生代砂砾岩、砂页岩组成,往往成群分布,峰顶线虽不连续,但仍有一定脉络可寻,如鲁口至常坑间建溪河谷两侧由梨山组地层组成的高丘陵,将乐、漳平、南靖等县一带由漳平组、梨山组和文笔山组等地层组成的高丘陵。

砂页岩组成的高丘陵一般风化较强,风化壳可达4~8米,土层较厚,多为红壤,植被覆盖好,宜于森林生长。

变质岩高丘陵多分布于武夷山脉与鹫峰山脉之间,由早古生代及其以前的古老变质岩系组成的山地前缘或延伸地段,尤以建阳、建瓯、邵武、顺昌、南平、将乐等县(市)分布较广,沿海也有小面积分布。

变质岩高丘陵顶部起伏和缓,切割强烈,丘体多呈带状、浑圆状,风化壳发育,坡、残积物厚,发育的红壤质地疏松,通透性良好,偏酸性,有机质含量较高,可达4%左右,适于松、杉、竹和阔叶林生长。

本省速生丰产的杉木林,多生长在变质岩高丘陵地区。

  (四)山 地

  由山岭和山谷组合而成。

通常位于构造运动和剥蚀作用活跃的地区。

地势高、切割深、地质构造复杂,海拔均在500米以上,坡度通常大于25°。

本省山地面积较大,主要分布于武夷山脉、鹫峰山脉、戴云山脉、博平岭、太姥山和玳瑁山等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53%,多由火山岩、花岗岩、砂页岩、变质岩组成,局部为红岩。

根据高度不同,山地又分为低山和中山。

  1.低 山

  海拔小于1000米,相对高差大于200米,具有脉状走向,分布较连片的地貌形态。

本省低山分布广泛,多在中山外缘或中山与丘陵之间,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32.5%。

低山区的现代地貌过程以流水的线状侵蚀为主,风化作用强烈,风化壳深厚,土壤主要是红壤,顶部亦有黄红壤分布,年积温较高,雨量充沛,是单、双季稻交错分布地区,松、杉、竹等林木生长良好。

  由火山岩组成的低山,主要分布于太姥山、鹫峰山、戴云山两侧和武夷山脉北段的外缘,多由中生代长林组、南园组、石帽山群和石牛山组地层所组成,岩性比较坚硬,切割中等,常形成较陡的岩壁和峰岭,坡度在30°左右,峰谷相对高差达300~400米,有盆谷平原发育。

山体多呈东北或西北走向,大体与构造线走向吻合。

火山岩低山植被覆盖较好,森林茂密,是本省主要林区。

花岗岩低山广泛分布于本省不同时期的花岗岩体部位,其中以燕山期花岗岩组成的低山为主,山顶浑圆,风化壳较厚,基岩露头少,山坡坡度常在20°~30°之间,水系发育,切割较深,河谷多呈“V”型谷。

山地发育有盆谷平原,在500~650米高处发育有一级地貌面。

土层深厚,具砂性,多为红壤或黄红壤,局部有黄壤发育,植被茂密,水热条件好,也是本省主要林区。

变质岩组成的低山,主要分布武夷山脉与鹫峰山脉、戴云山脉之间,多由晚古生代以前古老变质岩系组成,是闽北和闽西低山地貌的主要类型。

在长期内、外营力作用下,山势陡峻,顶部起伏舒缓,风化强烈,风化壳较厚,切割深度200~600米不等,坡度常在30°左右,河谷多呈“V”型谷。

土层深厚,自然肥力较好,有机质含量高,水热条件适中,宜于杉、竹、常绿阔叶林生长,是发展林业的“黄金地带”,有“绿色金库”之称。

红岩低山在本省分布不多,见于武夷山,如三仰峰(717.7米)、大王峰(530米)以及泰宁、宁化、沙县、连城、武平、漳平等县(市)的红盆中,均由赤石群组成,岩性紧密,垂直节理发育,在单斜地区多发育为单面山,在水平岩层地区多发育为桌状山。

山顶平缓,山坡陡峻,切割强烈,山谷多呈“U”型或巷谷,常形成“顶平、身陡、麓缓”的典型丹霞地貌。

砂页岩低山,主要分布于闽西、闽西南一带,其他地区仅有少量分布,山体走向多为北东向,与构造线方向大体一致,山脊线明显,多由砂岩、砂砾岩和页岩组成,常受构造控制,形迹清晰,有的成单面山,有的成褶皱山,山势雄伟,河谷深切,多峡谷,属中切割低山。

  2.中 山

  在构造运动、流水切割以及其他外营力的长期剥蚀、侵蚀作用下形成,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山体走向与主要构造线一致,构造形迹在地貌上反映明显,山脊一般呈尖峭或浑圆状,峰峦叠嶂,连绵成脉,云雾缭绕,气势雄伟。

主峰多在1500米以上,坡度大于30°。

中山地区多为河流的上游和源头,水系呈树枝状、直角状、环状和放射状,河床下切强烈,“V”形谷发育,常出现峡谷和嶂谷。

本省中山分布广,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20.5%,垂直自然分带明显,气温自山麓向上不断降低,一般海拔抬升100米,年平均气温降低0.5℃~0.6℃,降雨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全省四大多雨区(武夷山市西北、周宁附近、德化以西、南靖以西)均在中山地带,特别是在中山的迎风坡地区,年降雨量常达1800~2000毫米以上,中山地区气温低,降雨多,湿度大,日照短。

由于中山山地垂直水热条件的差异,导致土壤、植被的垂直地带性也很明显。

  由火山岩组成的中山,在闽中大山带分布最广,武夷山脉亦有分布,是构成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太姥山、石牛山的主体地貌类型,由南园组、石帽山群和石牛山组地层组成,岩性坚硬,结构致密,节理发育,加之新构造运动抬升的影响,河流下切强烈,切割深度常达500~800米,河谷多呈曲折幽邃的峡谷和嶂谷。

山脉走向与构造方向一致,以北东—南西为主,次为北西—南东向,形成纵横交错、岭谷相间、山岭重叠的地貌景观,全省1800米以上的山峰,大都属于火山岩中山,如武夷山脉的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戴云山脉主峰戴云山(海拔1856米)、鹫峰山脉主峰仁山(海拔1822米)等。

山地发育有多级地貌面,其高程分别为:

1600~1800米、1200~1400米、1000~1100米、700~800米等,构成明显的层状地貌。

花岗岩中山主要分布于闽中大山带的西侧和玳瑁山脉一带,如石塔山、上坪、苦笋林尖(海拔1666米)、黄连盂(海拔1807米)、石门山(海拔1811米)以及武夷山脉的第二高峰白石顶(海拔1857米)等。

花岗岩中山山体高大雄伟,群峰挺拔,岩性坚硬,垂直节理发育,山坡陡峭,谷地幽深,山顶有基岩裸露,多呈浑圆状,常发育“一片瓦”或“石蛋”地貌景观。

变质岩中山多分布于武夷山脉和闽中大山带之间的地区,多由早古生代及其以前的变质岩系组成,前者由于岩性坚硬,抗蚀能力强,加之新构造运动的抬升,而形成高大的山体。

山势陡峭,常有急流、峡谷、嶂谷发育。

由于土质、水分条件好,有利于喜湿耐酸的植物生长,适于杉、松等林木的发展。

由震旦纪和震旦纪以前变质岩系组成的中山,经长期风化作用,山顶缓和,坡度相对小,土层深厚,切割强烈,发育有小型盆谷平原,水稻只能种植一季,山顶风大、温低、多斜坡,山腰适于林木生长,也是本省主要林区。

砂页岩组成的中山,主要分布于闽西南地区,面积不大,由晚古生代和中生代砂岩、砂砾岩组成,山脊多呈北东—南西展布,与构造线方向一致,山坡陡直,多在35°以上,顺向坡缓,逆向坡陡,沟谷深切,多呈“V”型峡谷,山体虽不高大,但群峰峥嵘,层峦叠翠,呈现雄伟、壮观的地貌景观。

植被覆盖好,土壤以红黄壤和黄壤为主,质地粘,肥力好,适于松、杉和阔叶林生长。

  以上就是关于流水地貌的相关简介,我看过之后感慨颇多,挺美的,感谢老师让我能静下心去欣赏、去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