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学案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 鸿门宴.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69754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8.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一学案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 鸿门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必修一学案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 鸿门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必修一学案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 鸿门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必修一学案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 鸿门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必修一学案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 鸿门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一学案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 鸿门宴.docx

《必修一学案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 鸿门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学案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 鸿门宴.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一学案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 鸿门宴.docx

必修一学案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必修一学案--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和相关的文学常识。

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古汉语知识。

3、疏通文章大意,能翻译重点语句。

4、赏析人物形象。

学习指导:

1、学会断句,读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

断句方法:

主谓之间、动宾之间、句中虚词前后等都可做或长或短的停顿。

2、学会借助课文注释及其他资料疏通课文大意。

3、用对比的方法积累掌握文言知识。

预习课文,疏通大意

一、读准字音

1、秦军氾南()2、函陵()

3、夜缒而出()4、朝济而夕设版焉()

5、共其乏困()6、失其所与()

7、不知()8、若不阙秦()

9、秦伯说()10、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1、杞子()12、逢孙()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

1、晋军函陵()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3、是寡人之过也()4、夜缒而出()

5、郑既知亡矣()6、敢以烦执事()

7、越国以鄙远()8、焉用亡郑以陪邻()

9、又欲肆其西封()10、若不阙秦()

三、解释下面的虚词。

1、以

以其无礼于晋

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

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之

子犯请击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行李之往来

夫晋,何厌之有

3、其

吾其还也

君知其难也

必先苦其心志

其孰能讥之乎

安陵君其许寡人

4、焉

子亦有不利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且焉置土石

四、一词多义

1、若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仿佛若有光

余悲之,且曰:

“若毒之乎?

”()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

2、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杂然相许()

问渠那得清如许()

3、鄙

蜀之鄙有二僧()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不以臣卑鄙()

五、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

今义:

2、行李之往来

古义:

今义: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今义: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今义:

六、通假字

1、今老矣,不能为也已“已”通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

3、秦伯说“说”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

七、文学常识

《左传》的作者,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__________。

《左传》又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历史著作。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对儒家经典《___________》进行解释的著作,它们被称为“___________”。

八、自主积累

1、编年体:

2、国别体:

3、纪传体:

4、通史:

5、断代史:

合作探究,提升能力

一、结合课文注解,口译课文。

二、请用四字短语分别概括四个自然段的大意。

第一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三、简析烛之武的形象。

四、翻译下列句子。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若使烛之武见秦师,师必退。

3、夫晋,何厌之有?

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五、我的疑惑与收获。

荆轲刺秦王

学习目标:

1、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2、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了解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常识,提高翻译能力。

学法指导:

1、学会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2、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辩证地评价人物。

自主学习,快乐预习

一、预习课文

1、大声朗诵课文。

(1)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

(2)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读懂文章大意。

(3)用红笔圈出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准备和同学谈论、向老师请教。

2、预习自测。

(1)给加点字注音。

谒见()樊於期()戮没()揕胸()拊心()

淬火()忤视()变徵()瞋目()箕踞()

厚遗()被八创()卒起不意

(2)一词多义

①兵

不得持尺兵()

不及召下兵()

秦兵旦暮渡易水()

②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③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笑秦武阳()

将军宜枉驾顾之()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④穷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图穷而匕首见()

(3)解释下列虚词

①乃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乃今得闻教()

家祭无忘告乃翁()

②以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丹不忍以己之私()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围()

使工以药淬之()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以次进()

③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乃为装遣荆轲()

乃令秦武阳为副()

为变徵之声()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4)通假字

①秦王必说见臣“说”通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

②往而不反者“反”通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

③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

④卒起不意“卒”通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

⑤秦王还柱而走“还”通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

______________

今义:

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②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

____________

今义:

故意。

③终已不顾

古义:

____________

今义:

不照顾;不顾忌。

④左右乃曰

古义:

_____________

今义:

表两种方向。

⑤可以解燕国之围

古义:

___________

今义:

表示可能。

⑥诸郎中执兵

古义:

___________

今义:

中医医生。

⑦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

_____________

今义:

袒护双方中的一方。

⑧复为慷慨羽声

古义:

____________

今义:

大方,不吝惜;充满正气。

⑨愿大王少假借之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

(6)词类活用

①进兵北略地

②函封之

③樊於期乃前曰

④其人居远未来

⑤使使以闻大王

⑥太子迟之

⑦发尽上指冠

⑧群臣怪之

⑨箕踞以骂曰

(7)特殊句式

①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燕国见陵之耻除矣___________________

④燕王拜送于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学常识

《战国策》作者已不可考。

最初有《国策》《短长》《修书》等名称,后经汉代_______整理编辑,定书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_______体史书,是战国末年和秦汉时期的一部重要的历

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全书共三十三篇,按国别编辑。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3、我的疑惑。

合作探讨,提升能力

一、根据故事的发展,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二、易水诀别一段的描写烘托了怎样的气氛?

其中的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三、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太子及宾客知其使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3、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1(07版人教必修一)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2、结合课文第一、二部分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学习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目标重难点】

1、要了解战国末期燕国与秦国的斗争形势,从整体出发,再来观察燕太子丹遣荆轲刺奏王的意义。

2、目标2

【学法指导】

诵读法讨论法

【知识链接】

1、关于《战国策》的知识

课文节选自国别体史书(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战国策·燕策》。

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文《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2、背景介绍: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

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3、两位主人公: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

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

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秦始皇,秦孝公的第六世孙,秦庄襄王异人的儿子。

他出生于赵国,所以又叫赵政。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逐步富强起来,前247年,赢政即位为秦王,前238年亲政,从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天下。

统一全国后,自称皇帝,他通过一系列的统一措施,建立了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交通道路,统一货币,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重大的举措。

但始皇以猛治国,法律苛严,终于在他死后激起民变。

秦始皇多次出巡,前210年7月,秦始皇于沙丘死,时年50岁。

4.骆宾王诗:

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1.诗文助读:

①.燕丹:

战国时燕国太子丹。

②发冲冠:

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2.妙题诱思:

请你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分析此时诗人的心境。

赏析点拨:

因为骆宾王的“讨武檄文”流传天下,所以他被武则天抓进了监牢。

武则天念其才华而不忍杀之,想让他为朝廷做事,但骆宾王拒绝了,想返回家乡。

骆宾王非常苦闷:

一方面为自己的处境愤愤不平;另一方面想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又要念及武则天的不杀之恩。

在这种彷徨压抑中,他写出了“易水送人”这首诗。

这首诗虽然名为“送人”,实际上重点确是借描写燕丹送荆轲变现出今日送人的壮烈情景,抒怀咏志,曲折地表达了诗人苦闷的心境。

【学习过程】:

一、学生诵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王翦()谒()揕()其胸切齿拊()心淬()濡()缕

忤()视徵()瞋()目陛()下卒()起不意箕()踞()

被八创()樊於()期偏袒扼()腕目眩()夏无且()

二.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

本文可分成几个部分?

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三.研读第1-2节,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加点词语

①进兵北()略()地②旦暮()渡易水③长侍()④微()太子言

⑤谒()⑥购()之金()千斤⑦秦王必说()见臣⑧穷困()⑨更()虑之

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指导:

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

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太子曰: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3.文段分析思考:

①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

②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

四.研读第3-9节,积累文言知识

1.解释加点词语

a秦之遇()将军b深()c仰天太息流涕()d可以()解燕国之患e揕()其胸f然则()g将军岂有意()乎h见()陵()之耻i濡()缕j忤()视k偏袒()扼腕l樊於期乃前()曰m函()封之n其人居远()未来o太子迟()之p请()辞决()矣q皆白衣冠()以送之r为()变徵之声s发尽上()指冠t终()已不顾()

2.翻译下列语句。

(学法指导:

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

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③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文段分析、思考。

①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他慷慨献身?

②荆轲怒斥太子的原因是什么?

显示了什么性格?

③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送别这一场面的?

4.小结

5.学习反思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一)参考答案

一、学生诵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自我校对】:

jiǎnzhènyèfǔcuìrúwǔzhǐchēn

bìcùjījùchuāngwūèxùanjū

二.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

本文可分成几个部分?

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自我校对】:

本文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从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描写和场面描写两方面得到栩栩如生的表现。

(一)开端(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

行刺缘起

(二)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

行刺准备

(三)高潮(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廷刺秦王

(四)结局(末段):

荆轲被斩。

三.研读第1-2节,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加点词语

【自我校对】:

①向北∕掠夺,夺取②早晚,极言时间短暂③长久侍奉④假如没有

⑤请⑥重金征求∕当时以铜为金⑦同“悦”,喜欢,高兴⑧走投无路,处境困窘⑨改变

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指导:

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

【自我校对】:

①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

现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②太子说:

“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长者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

3.文段分析思考:

①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

【参考答案】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写形势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②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

他提出用樊将军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

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

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不凡。

四.研读第3-9节,积累文言知识

1.解释加点词语

【自我校对】

a对待b刻毒c眼泪d可以用它来e握,抓住f这样就g有心意,此处引申为同意,愿意h被∕侵犯、欺侮i浸湿,沾湿j逆,意思是迎着眼光看k裸露一只胳膊

l走上前m用匣子n远方o认为……迟了p请允许我,表示客气∕辞别,告别q穿上衣服,戴上帽子r发出s向上t始终∕回头

2.翻译下列语句。

(学法指导:

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

【自我校对】

①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②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露出一只胳膊,左手握住右腕,走近一步说:

“这是我日日夜夜为之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

③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

④太子河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

3.文段分析、思考。

1.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他慷慨献身?

【参考答案】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得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

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有着深刻的了解。

荆轲舍生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

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达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2.荆轲怒斥太子的原因是什么?

显示了什么性格?

【参考答案】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

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士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

“士可杀不可辱”,荆轲忍无可忍,怒斥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3.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送别这一场面的?

【参考答案】

(1)抓住重点。

对送行者的描写,“白衣冠”

(2)突出重点。

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

(3)顾及全面。

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4)有条不紊。

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

(5)结合写景。

“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鸿门宴学案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释义。

(1)飨()士卒释义()

(2)鲰()生释义()

(3)玉玦()释义()(4)彘()肩释义()

(5)参乘()释义()(6)跽()释义()

(7)刀俎()释义()(8)目眦()释义()

(9)瞋目()释义()(10)啖()之释义()

二、找出活用词并解释。

(1)吾得兄事之(11)道芷阳间行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12)刑人如恐不胜

(3)常以身翼蔽沛公(13)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4)于是项伯复夜去(14)项伯杀人,臣活之

(6)素善留侯张良(15)拔剑撞而破之

(7)头发上指(16)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8)籍吏民,封府库(17)不义也

(9)沛公军霸上(18)范增数目项王

(10)沛公欲王关中

三、注明下列各句古今异义词。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4)而听细说

(2)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5)沛公居山东时

(3)将军战河北

四、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1.具告以事5.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2.要项伯6.令将军与臣有郤

3.距关,毋内诸侯7.因击沛公于坐

4.不敢倍德8.蚤自来谢项王

五、一词多义解释

1.因

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不如因而厚遇之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因合纳斗盆

陈陈相因

2.如

闻妻言,如被冰雪

天时不如地利

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

万事如意

如有违背,宜别图之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空空如也

3.意

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4.举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戍卒叫,函谷举

举贤任能

杀人如不能举

举世无双

5.谢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阿母谢媒人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乃花既谢,亦可无罪于主人矣

六、文言固定搭配释义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此……也

2.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何以……

3.何辞为何……为

4.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

5.孰与君少长……孰与……

七、重点句子翻译。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2.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3.吾属今为之虏矣!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6.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7.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8.臣请入,与之同命。

9.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10.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八、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和本文的成语及典故找出来并解释。

(不少于10个)

九、整体感知。

1.本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2.刘邦在这场鸿门宴中怎样化被动为主动的?

3.项羽的性格特点如何?

依据是什么?

4.简析刘邦的特点。

5.刘邦在逃脱之前做了哪些部署?

“置车骑”是什么意思?

是几个人一道走的?

为什么这样?

《鸿门宴》学案5

一、课内阅读(86分)

(一)阅读文章第一段,完成1-5题。

(19分)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大怒曰: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范增说项羽曰: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失!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3分,每3字1分)

①沛公欲王()关中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③范增说()项羽曰④好()美姬⑤皆为()龙虎

⑥未得与项羽相()见⑦使子婴为相()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分,每词0.5分)

①旦日飨士卒()②范增说项羽曰()

3.解释下列多义词。

(7分,每空0.5分)

⑴军

①沛公军霸上()②为击破沛公军()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④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⑵相

①未得与项羽相见()②使子婴为相()

⑶为

①为击破沛公军()②皆为龙虎()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⑷在

①沛公兵十万,在霸上()②此其志不在小()

⑸于

①使人言于项王曰()②贪于财货()

③长于臣()

4.翻译文段中划线的句子。

(4分,每句2分)

①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译文:

②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译文:

5.根据文段内容填空。

(4分,每空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