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3课《马说》课时练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69062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3课《马说》课时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3课《马说》课时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3课《马说》课时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3课《马说》课时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3课《马说》课时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3课《马说》课时练习.docx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3课《马说》课时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3课《马说》课时练习.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3课《马说》课时练习.docx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3课《马说》课时练习

2020—2021学年下期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马说》课时练习 

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

【乙】上

令封德彝

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

“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上曰: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

,岂借才于异代乎?

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德彝惭而退。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①上:

皇上,指唐太宗。

②封德彝:

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

③致治者:

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1)下列句子中画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B.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驱赶)

C.正患己不能知(担心)

D.执策而临之(靠近)

(2)下面句子中画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骈死于槽枥之间    岂借才于异代乎

B.食之不能尽其材    古之致治者

C.而伯乐不常有      德彝惭而退

D.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可诬一世之人

(3)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但于/今未有奇/才耳D.安可/诬一世之人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5)【甲】文哪一句话可以用来形容【乙】文的封德彝?

结合对唐太宗的话的理解,你认为封德彝存在哪些问题?

 

2.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乙】上

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

“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上曰: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

,岂借才于异代乎?

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德彝惭而退。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①上:

唐太宗。

②致治者:

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③正:

只。

(1)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故虽有名马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B.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C.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不足为外人道也

D.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可诬一世之人

(2)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

结合【甲】文第一段的内容,说说其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两文反映的都是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甲】文采用了_______________的写法,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揭露了统治者_______________。

而【乙】文中,唐太宗说的“_______________”与【甲】文中的“其真不知马也”相照应。

唐太宗对人才的态度是:

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子中画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B.而伯乐不常有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D.马之千里者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下面的三句话末尾都有一个“也”字,其所表达的语气和情感是怎样的?

请选出顺序正确的一项(    )

a.不以千里称也  b.安求其能千里也  c.其真不知马也

①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愤慨之情。

②表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

③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

④表祈使语气,表达作者强烈的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A.②③④B.②①③C.②①④D.④②③

(3)翻译下列句子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4)如果你是“千里马”,没有伯乐,你怎么办?

 

4.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乙)

秦穆公谓伯乐曰:

“子之年长矣,子

可使求马者乎?

”伯乐对曰:

“臣之子皆下才也。

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于下也。

可告以天下之

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三月而反,报曰:

“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

“何马也?

”对曰:

而黄。

”使人往取之,

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曰:

“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

”伯乐喟

太息曰:

至于此乎!

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

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注】①姓:

指子孙。

②天下之马:

指天下最好的马。

③牝(pìn):

母马。

④牡:

公马。

⑤骊(lí):

纯黑色马。

⑥喟(kuì)然:

叹气的样子。

⑦一:

副词,竟然。

(《九方皋相马》,有删改)

(1)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

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于下也

(2)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实词。

①不以千里称也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三月而反

④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

(3)选出下列画线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马之千里者   子之年长矣

B.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安知天下之马

C.才美不外见   请见之

D.而遗其所不视   其真无马邪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通过对千里马不遇伯乐的议论,表达作者对贤才难遇明主的愤懑,寄寓着对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希望。

B.乙文通过记叙伯乐举荐九方皋为秦穆公寻找天下最好的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独具慧眼,看其实质。

C.甲文中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其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真不知马”。

D.乙文中秦穆公起初不高兴,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到的马,想当然地认为这不是天下最好的马。

 

5.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乙】冯异

定关中,自以久在外,不自安。

有人上章

言:

“异权威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陛下应防其反之。

”光武帝以章示异。

异上书谢

,诏

曰:

“将军之于国家,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

”及异大破敌军,诸将欲分其功,玺书

大司马

以下,称异功若丘山。

今人咸知异为名将,然非君之明,必困谗口矣。

【注】:

①冯异:

人名,汉代名将。

②章:

奏章。

③谢:

谢罪。

④诏:

诏书,皇帝的命令或文告。

⑤玺书:

古代封口处盖有印信的文书。

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⑥诮:

责备。

⑦大司马:

官名。

(1)解释画线词语。

①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才美不外见    

④执策而临之    

⑤及异大破敌军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安求其能千里也       自以久在外,不自安

B.不以千里称也         称异功若丘山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诸将欲分其功

D.然后有千里马          然非君之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②今人咸知异为名将。

(4)【甲】【乙】两文写了统治者对待人才的态度,请分别概括出来。

参考答案

1.

【答案】

(1)D

(2)D

(3)C

(4)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5)第一问:

其真不知马也。

第二问:

不能知人善用、善取其才。

不善于自省,遇事推责。

【解答】

(1)D项,句意为:

拿着鞭子面对它。

临:

面对。

(2)A项,介词,在/介词,向;

B项,代词,它/助词,的;

C项,连词,表转折,但是/连词,表顺承,可不译;

D项,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故选D。

(3)C项,句意为:

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罢了!

“于今”是“当今”的意思,中间不应停顿;“奇才”是“杰出的人才”的意思,中间不应停顿。

正确节奏划分应为:

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4)第一个“其”: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邪:

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第二个“其”:

表推测语气,恐怕,大概。

(5)“上诘之”“岂借才于异代乎”体现了唐太宗对封德彝“久无所举”的不满,封德彝不能知人善用、善取其才,自己不是伯乐,却以“但于今未有奇才耳”推卸自己的责任,他的做法正可以用【甲】文“其真不知马也”来形容。

结合【乙】文“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安可诬一世之人”可知,封德彝存在的问题不仅是不能知人善用、善取其才,更有不善于自省,遇事推责的问题。

2.

【答案】

(1)D

(2)千里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3)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4)托物寓意,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做法,正患己不能知,不仅重视人才,而且主张用人要各取所长

【解答】

(1)A项,名:

出名,有名/名字。

B项,策:

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马鞭。

C项,足:

充足/值得。

D项,安:

两个都是“怎么”的意思。

故选D。

(2)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句,千里马。

一食:

吃一次。

或:

有时。

食马者:

喂马的人。

(3)【甲】文第一段结尾“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写千里马没有发挥出自己的优势,最后像平常的马那样死去,“也”字这一语气词充满了作者对千里马才能没有得到机会施展,而平庸死去的痛惜之情。

(4)【甲】文中作者以写马来写人,用千里马不能遇到伯乐来寓意有才能的人得不到施展才能的机会,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揭露了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做法,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的惋惜之情。

【甲】文中,韩愈所说的“其真不知马也”的意思是“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这与【乙】文中唐太宗说的“正患己不能知”,即“只担心自己不能识别人才”相照应。

依据【乙】文中“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

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可知,唐太宗主张不仅要重视人才,而且用人要各取所长。

3.

【答案】

(1)B

(2)B

(3)①想让它与平常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其实是他们真的不知道识别千里马!

(4)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不能气馁,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解答】

(1)A项,策,用马鞭驱赶/马鞭。

B项,而,都是连词,表转折。

C项,以,用/按照。

D项,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无实义。

故选B。

(2)“不以千里称也”意为“不以千里马著称”,表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安求其能千里也”意为“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愤慨之情;“其真不知马也”意为“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

排序为②①③。

故选B。

(3)①且:

犹,尚且。

欲:

想要。

等:

一样,同等。

安:

怎么。

千里:

日行千里。

②第一个“其”: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邪:

吗。

第二个“其”:

他们,指“食马者”。

(4)本题是开放性问题,可从不断提高自我,等待合适的机会;毛遂自荐,积极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等方面谈做法。

言之成理即可。

4.

【答案】

(1)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于下也

(2)①著称,②用马鞭驱赶,③通“返”,返回,④这

(3)B

(4)①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秦穆公接见了九方皋,派(他)前去寻找好马。

(5)D

【解答】

(1)本句意思:

有个叫九方皋的人,他观察识别天下难得的好马的本领,不在我以下。

“有九方皋”点明人物,其后应断开;“此其于马”与“非臣于下也”属于主谓关系,中间应断开。

故应断句为:

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于下也。

(2)①句意:

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称:

著称。

②句意: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策:

用马鞭驱赶。

③句意:

三个月以后,(九方皋)返回。

反:

通“返”,返回。

④句意:

这就是他的相马技术比我强千万乃至无数倍的原因啊。

是:

这。

(3)A项,之: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的。

B项,安:

疑问代词,怎么。

C项,见:

动词,显现/动词,接见。

D项,之:

代词,指九方皋/语气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故选B。

(4)①且:

犹,尚且。

等:

一样。

安:

怎么。

②见:

接见,召见。

使:

命令,派遣。

(5)D项,“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到的马,想当然地认为这不是天下最好的马”不正确,应为:

他认为九方皋连马的颜色、雌雄都不能识别,又怎么能识别千里马呢?

5.

【答案】

(1)① 只,仅

②吃

③同“现”,表现、显现

④面对

⑤等到

(2)C

(3)①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用马鞭驱赶它,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

②现在的人都知道冯异是个名将。

(4)【甲】文:

埋没、摧残人才。

【乙】文:

信任、保护人才。

【解答】

(1)①句意为:

也只能辱没在奴仆的手中。

祗:

只,仅。

②句意为:

吃一次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食:

吃。

③ 句意为:

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见:

同“现”,表现、显现。

④句意为:

拿着鞭子面对它。

临:

面对。

⑤句意为:

等到冯异大败了敌军。

及:

等到。

(2)A项,怎么/安定、安稳。

B项,著称/说。

C项,想要。

D项,这样、如此/然而。

故选C。

(3)①策:

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以:

按照。

道:

正确的方法。

材:

才能、才干。

②今:

现在。

咸:

都。

(4)【甲】文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乙】文由“诏曰:

‘将军之于国家,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

’”可知,光武帝没有听信谗言,说明统治者信任、保护人才。

据此解答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