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课程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56625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质量管理》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质量管理》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质量管理》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质量管理》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质量管理》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质量管理》课程教学大纲.docx

《《质量管理》课程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质量管理》课程教学大纲.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质量管理》课程教学大纲.docx

《质量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质量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08110116课程名称:

质量管理课程英文名称QualityManagement

课程所属单位(院(系)、教研室):

经贸管理学院管理教研室

课程面向专业:

工商管理

课程类型:

(填写必修课或选修课)必修先修课程:

生产管理统计学

学分:

总学时:

48(其中理论学时:

48实验学时:

二、课程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主要讲述质量管理基本知识以及常用的统计质量控制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质量管理基本知识,并具有运用常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质量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绪论

1、教学内容:

1)、质量—全球追求的目标

2)、质量战略

3)、名牌战略

4)、质量文化

2、教学要求:

1)、质量管理各阶段的特点;

2)、掌握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基本观点和基本要求;

3)、掌握质量战略、名牌战略的概念和意义,了解质量文化。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基本观点和基本要求;

4、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法并结合案例教学;

(二)、质量管理与ISO族标准

1、教学内容:

1)、现代企业质量管理概论

2)、ISO9000族的产生与发展

3)、ISO9000的实施

2、教学要求:

1)、了解ISO9000系列标准和ISO14000系列标准产生的背景;

2)、了解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产生和构成;

3)、掌握ISO9000:

1994标准的构成;了解质量认证的内容和过程;

4)、重点掌握2000版ISO9000族标准的构成,ISO9000与ISO14000、ISO9000与TQM主要的联系与区别。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2000版ISO9000族标准的构成,ISO9000与ISO14000、ISO9000与TQM主要的联系与区别

4、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法并结合案例教学;

(三)、企业质量管理

1、教学内容:

1)、技术准备过程的质量管理

2)、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

3)、辅助服务过程的质量控制

2、教学要求:

1)、量管理基础工作;

2)、产品质量设计的概念、职能,产品质量设计评审

3)、制造过程质量管理工作的内容、重点

4)、重点掌握服务质量管理的一般结构和模式,提高顾客满意度的途径,顾客满意经营的目标、方法和步骤。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服务质量管理的一般结构和模式,提高顾客满意度的途径,顾客满意经营的目标、方法和步骤。

4、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法并结合案例教学;

(四)、过程控制常用的工具

1、教学内容:

1)、质量变异的统计观点

2)、工序能力工序能力指数

3)、控制图的绘制及分析

4)、常用的质量分析方法

2、教学要求:

1)、掌握产品特性波动的原因和波动的规律;

2)、了解过程统计推断的原理;

3)、重点掌握过程能力的概念、分析和判断方法,控制图的原理和方法,掌握控制图的种类;

4)、了解控制图的两种判断错误及其原因分析。

5)、了解质量管理的新、老七种工具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过程能力的概念、分析和判断方法,控制图的原理和方法,掌握控制图的种类;

4、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法并结合案例教学

(五)、质量检验

1、教学内容:

1)、质量检验概述

2)、抽样检验概述

3)、抽样方案的统计分析

4)、抽样方案设计

2、教学要求:

1)、了解抽样检验的基本术语、分类、产品质量的判断过程;

2)、掌握质量检验的管理制度和组织工作,验收抽样方案的接收概率和OC曲线的特点,消费者和生产者的风险;

3)、掌握各种类型的抽样方案设计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验收抽样方案的接收概率和OC曲线的特点,消费者和生产者的风险;掌握各种类型的抽样方案设计

4、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法并结合案例教学

(六)、质量的经济性与质量成本管理

1教学内容:

1)、质量效益与质量损失

2)、提高质量经济性的重要途径

3)、质量成本的基本概念

4)、质量成本管理

2教学要求:

1)、 重掌握质量成本的特点、构成比例、特性曲线。

2)、 掌握质量成本优化。

3)、了解质量成本的预测与计划。

4)、质量成本控制的方法。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质量成本的特点、构成比例、特性曲线。

4、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法并结合案例教学

(七)、各国质量管理模式

1、内容:

1)、美国模式,美国国家质量管理奖

2)、日本模式,戴明奖

3)、欧洲模式,卓越化模式EFQM

4)、我国国家质量管理奖

2教学要求:

对包括我国在内的质量管理模式和质量管理奖要了解

3、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督促学生自学。

 

四、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按章填写)

学时

课实

堂验

讲课

讨其

课它

1

绪论

5

2

质量管理与ISO9000族标准

6

3

企业质量管理

5

4

过程控制常用的工具

10

2

5

质量检验

8

5

质量的经济性与质量成本管理

6

2

6

各国质量管理模式

4

小计

44

4

 

五、教学环节与教学要求:

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其中课堂讲授是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环节。

讲授方式上,力求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和,贯穿分析、综合的方法,尽可能采用数据和图表以达到简明扼要、直观明了、易于理解的目的。

部分章节以学生自学为主,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对部分作业课堂讲解,以巩固课堂所学重点知识。

六、课程考核办法:

闭卷考试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

刘广弟编著,《质量管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2版

参考书目:

章渭基、韩之俊等编著:

《质量控制》,科学出版社,1988;

冯祥源编著:

《质量管理工程学》,中国标准出版社,1992;

伍爱编,《质量管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湛东亥编,《质量管理概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执笔人:

赵伟时间:

2005.6.2

 

 

一课程目标与教学任务

本课程主要讲述质量管理基本知识以及常用的统计质量控制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质量管理基本知识,并具有运用常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质量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提要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质量—全球追求的目标

第二节质量战略

第三节品牌战略

第四节质量文化

第二章质量管理与ISO族标准

第一节现代企业质量管理概论

第二节ISO9000族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ISO9000的实施

第三章企业质量管理

第一节技术准备过程的质量管理

第二节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

第三节辅助服务过程的质量控制

第五章过程控制常用的工具

第一节质量变异的统计观点

第二节常用的质量分析方法

第五章质量的经济性与质量成本管理

第一节质量效益与质量损失

第二节提高质量经济性的重要途径

第三节质量成本的基本概念

第四节质量成本管理

三实验与实践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为36学时,学时分配表如下:

章次

教学内容

学时

1

绪论

5

2

质量管理与ISO族标准

6

3

质量监督与产品质量法

6

4

企业质量管理

6

5

过程控制常用的工具

8

6

质量的经济性与质量成本管理

5

合     计

36

五教材

刘广弟编著:

《质量管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2版

六参考资料

1.章渭基、韩之俊等编著:

《质量控制》,科学出版社,1988。

2.冯祥源编著:

《质量管理工程学》,中国标准出版社,1992。

3.伍爱编,《质量管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4.湛东亥编,《质量管理概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七课程考核方法

1、案例:

日立的全员质量管理、丰田汽车案例、制造业通用品质手冊等

2、课堂参与:

每次课留10-15分钟时间提问和答疑;定期组织学生讨论和自由发言.

3、考试:

要求学生用小论文的形式理论结合实际分析我国中、小企业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并就这些困难和问题的解决阐述各自的观点和建议。

 

西

经贸管理学院

罗颖赵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