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浙江专用必修一配套测试专题四+像山那样思考+专题写作导学案四+Word版含答案docx.docx
《高中语文苏教版浙江专用必修一配套测试专题四+像山那样思考+专题写作导学案四+Word版含答案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苏教版浙江专用必修一配套测试专题四+像山那样思考+专题写作导学案四+Word版含答案docx.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苏教版浙江专用必修一配套测试专题四+像山那样思考+专题写作导学案四+Word版含答案docx
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
训练目标
1.学会观察、感悟大自然,抓住景物的特点。
2.注意写景顺序,写出景物层次。
3.恰当运用修辞手法,学会细节描写。
大自然不仅无私地养育了人类,而且给我们以精神的滋养和生命的启迪。
我们应该“像山那样思考”,倾听高山的心声,聆听秋月的细语……写景状物就要写出景物的特点,要仔细观察,用心思考,使客观之景也成为你的心中之景,要善于在写景中融入自己的感受和思想;否则,难免肤浅和空洞。
那么如何才能让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呢?
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即写得“像”——具体、细致;抓住了事物的特征,写得“活”——写出来的东西活生生的,有生命力。
作文命题:
歌曲《故乡情》中唱道:
“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有我幼年的足印。
几度山花开,几度潮水平,以往的幻境依然在梦中。
他乡山也绿,他乡水也清,难锁我童年一寸心。
”乡情,是每个游子心中最纯真的情感。
请写一篇怀念故乡的文章。
要求:
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文本借鉴
佳作赏读
亮点评析
山的呼唤
琼 瑶
①梦中,总听到那山的呼唤。
②从小,热爱山,热爱水,热爱大自然那渺无边际、不可捉摸的神奇与旖旎。
③童年时,在故乡湖南的乡间,曾有那么一座山,使我喘息过,使我迷惑过,使我喜悦而又使我沉迷。
至今,那山仍清晰地萦绕于我的脑际。
那山并不高,遍布着松树,高大的直入云霄,小的只有半个人高。
泥土是红色的,土质松而软,没有杂草,没有荆棘,只是遍地散布着一颗颗的松果。
而我穿梭于那松林间,奔跑着,呼喊着,收集着那些松果,竟日流连,乐而不疲。
玩累了,我会选择一棵巨大的松树,倚着它坐下来,让那如伞般的松枝遮蔽着我。
(1)闭上眼睛,我静静地倾听那风声穿过松林发出的簌簌声响,幻想着它在诉说些什么。
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里制造着、酝酿着、堆积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
长久长久地听着那山的倾诉、山的声籁和山的呼唤。
④这座童年时期影响着我的山,始终活在我的心中。
它带着一股烧灼般的力量压迫着我。
一座山!
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
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
(2)我开始写作,迫切地想写出我对山的那份感觉,我写了很多以山为背景的小说,像《深山里》,像《苔痕》,像《船里的卡保山》……而真正能写出我那份感觉的,只有一篇《幸运草》。
⑤于是,两年前随着拍摄《幸运草》的外景勘察队,我爬上了一座山,我这一生真正地爬上了一座“山”,再度感受到那份令人喘息、令人迷惑、令人喜悦而又令人沉迷的滋味。
那座山,那座高不可攀、深入云霄的山!
那座远离尘嚣、没有丝毫人间烟火味的山!
那座半是梦境、半是幻境、半是仙境的山!
那山海拔高达一万三千多英尺,名叫“玉山”。
⑥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踏实,也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虚幻。
那山半在云峰雾绕中,半在氤氲迷离中。
岩石高插入云,松树伸展着枝丫,像一只只巨人的手,托住了整个的天空。
(3)
⑦站在那儿,世界在你的脚底,寒意深深的云层包围着你。
浓密的松树,高大,挺拔,苍劲,树枝上全挂着一串一串的苍苔,云所带来的水汽凝聚在苍苔上,成为一颗颗晶莹的水滴,顺着苍苔向下滴落。
云飘浮在脚下,在眼前,在身边,忽而来,忽而去,忽而凝聚,忽而飘散。
太阳的光芒透过树梢,透过云层,像一条条闪烁的光带,遍撒在整个山头。
一会儿,你会沐浴在阳光的灿烂里;一会儿,你又会置身在岩石的阴影下。
你身边所有的一切景象,瞬息万变,使你不能不一次又一次地惊叹,惊叹那造物的神秘与神奇。
(4)
⑧夜里,寒月当头,流星数点。
(5)山沐浴在月光下,一片清幽,一片朦胧。
处处是岩石与巨木的幢幢黑影,给人一份说不出的震慑与肃穆的感觉。
山中的夜并不宁静,风在林中穿梭,时而尖啸,如一声壮烈的呐喊;时而低吟,如一支柔美的清歌。
除了风声,有隔山的飞瀑,在不停不休地飞湍奔流。
有不知名的鸟啼,此起彼应地互相唱和。
有树枝偶然的断裂声,有小虫的唧唧,有草丛中不明原委的簌簌……(6)这种种的声浪,汇合成了一股“山的呼唤”,那样让人震慑,让人感动,让人迷惑,似乎在不住地低喊着:
“来吧!
来吧!
来吧!
来上一座山。
看看山会给你什么!
来吧!
来吧!
来吧!
”
⑨这就是那山的呼唤。
⑩梦中,总听到那山的呼唤。
(7)我知道,我将重去,我将攀登,一次又一次。
因为,那山在呼唤着我。
(1)细节描写,具体写出了童年的那座山上的景物特点。
(2)借景抒情,写出因为怀念故乡的那座山而产生的“我”的心理感受以及行为。
(3)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松树枝丫伸展的状态。
(4)景物描写层次分明。
清晨的松树、云雾、阳光,构成了一幅朦胧、瞬息万变的美景,让人惊叹造物主的神秘与神奇,对“山”的热爱油然而生。
(5)按时间顺序来描写景物。
(6)写出了夜晚景物的特征。
作者主要写了寒月、流星、岩石与巨木的黑影,以及风声、鸟啼、虫声等大自然的声响,由静而动,勾画出一幅朦胧深邃的画面,营造了亦真亦幻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7)虚实结合的手法,以“梦中,总听到那山的呼唤”结尾,与开头呼应。
名师评语
《山的呼唤》开头和结尾都点明了“梦中,总听到那山的呼唤”。
“那山”包括两座山,一是童年时故乡的一座山,二是作者随摄制组攀登的玉山。
作者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从虚写进入实境,从梦幻回到现实,从第一座山巧妙地过渡到第二座山。
其中的景物描写细致生动,写出了景物不同时段的具体特征,同时也做到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技法总结
一、抓住景物的特征,全面细致地观察。
观察和感受景物需要发动各种感觉器官。
从不同的感觉,有动有静地写景,让人读来身临其境。
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写出了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庐山的样子。
又如老舍先生笔下的大兴安岭的山势是“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绵延起伏,温柔可亲。
他写林海,工于调色,在他的调色板上,绿色是那样变化无穷,宛如一位技艺精湛的丹青妙手,他的“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特别是“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这一囊括比喻、拟人、反问三重修辞格的句式,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立体、绚丽的画卷,使人感到一种说不出来的美。
他写花更具特色,“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恰当的比拟,敏锐的观察,绘声绘色的描绘,美不胜收,妙不可言,怎能不令人折服?
二、选好观察的角度。
选好观察的角度,就要先确立好观察点。
要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固定立足点和变换立足点观察景物的方法,或远观,或近觑,或仰视,或俯瞰。
同时,要注意观察的顺序,是由近及远,还是由远而近?
是由上而下,还是由下而上?
这是指空间的变换。
还可以时间的变化或游览的先后为顺序。
这样,所描写的景物才不会杂乱无章。
总之,要做到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
三、安排好描写的顺序。
景物描写的顺序一般分为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两种。
空间顺序——一般是取一个固定的观察点,按照视线移动的顺序依次写出各个位置上的景物。
还有一种空间顺序,不取固定的观察点,而是随着观察者的位置的转移来描写景物,这叫作游览顺序。
时间顺序——同一个地方在不同的时间里,其景物是有变化的,按一定的时段依次写来,可以表现出景物的丰富多姿,使人产生美的感受。
时段有长短之分,长时段如春、夏、秋、冬,短时段如晨、午、暮、夜。
选用哪一种时间顺序,应视描写对象的特点而定。
四、展开合理的想象,运用恰当的修辞。
在对景物进行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张开想象的翅膀,根据所见、所感展开合理的想象,再把景物的状态、颜色、声音、气味描写出来,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一只黄鹂站在树枝上欢快地唱歌”,就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黄鹂的活泼可爱。
五、融情于景,表达主观感受。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言:
“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物是客观的,而写景之人则是有情的,作者对任何景物,总会有自己的感情。
没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美丽的“躯壳”,难以达到感人的目的;同时,观察、描摹景物的过程本身也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过程。
因此,要在写景的字里行间,自然地渗透感情,寓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一体。
写景贵在有情,在描绘客观景物的同时,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使读者产生共鸣,进而给读者带来愉悦之情、陶醉之感,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六、运用多种感官,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只写静景,很容易使文章呆滞,而只写动景,又可能失去稳定。
只有将静态描写景物的形态特征和动态描写利于传神的长处结合起来,所绘景物才会具体、生动,才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描写景物需要绘形、绘色、绘声,仿佛使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这就需要尽可能选用那些生动形象的语言。
因而要善于找到最能表现景物特征的动词和一些恰当的形容词,尤其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但要注意不能堆砌词藻。
作文命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如今在闲暇的时候,许多人的放松方式就是外出旅游,暂时放下沉重的负担,走出喧闹的都市,来到宁静悠远的小乡村或是奇山异水的大自然中,感受着美丽的风景带给我们的舒适……其实我们去感受美丽的风景的同时,也会有所感悟。
请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写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要求:
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800字。
病文呈现
野性的林
①在海南岛,我登上了高高的尖峰岭。
②瞧那林海,那浓浓的绿意,横亘在眼前,那情调是多么粗犷,当我们进入林中,顿时堕入了那朦胧的神秘之感里。
(1)
③这亚热带的原始森林多么富于野性。
我在这里看到了力的素描和写生。
野性不就是力的象征!
雪莱的名句说得多好:
“万物由于自然律,都必融汇于一种精神。
”我却从森林里瞧出了大自然神笔的气势。
它倔强而刚劲,没有这亘古如一的精神,便不可能有万物的滋生。
每一粒种子落入土里便是力的萌芽,然后便有力地茁壮成长。
你瞧,每一棵树木都挺拔而昂扬,没有丝毫优游的逸致,也没有一点儿踌躇犹豫的迹象。
它们只是一个劲儿地拼命向上长,朝着晴空,朝着雨露,朝着阳光。
看得出来,在这横七竖八的密林里,它们的生长并不容易,在青春时显然十分艰苦,彼此间曾经出现过力的较量和搏斗。
(2)我好像从这些勃勃的生机中听到了山林的心跳,看到了最美妙的刻画力的珍品。
④野性的林具有最纯真、最朴素的美。
它毫不做作,既没有病态,也没有畸形。
它是这样的浑厚、丰满而斑斓,因为它包罗、积累并融合了从古至今林中最美好的种属、质地和品性。
被称为活化石的几千年前繁茂滋生的树蕨和铁榈依然健在。
⑤仅仅两万余亩的林区便有千种以上的乔木和草本。
难道这还不够浑厚和丰满?
绿楠干细,乌臼蕨径粗,黄桐高入天。
铺地的蜈蚣匍匐在地,高山蒲葵叶大,五列木青红相间,鸡藤果花纹五色,猕猴桃有方有圆,难道这还不够斑斓奇丽?
然而这千姿百态都富于原始的美,每一棵树都有着生命的光华异彩。
春夏秋冬的风霜雨光都为它们淡妆浓抹,使守林人觉得:
春色促人振奋,夏色叫人舒坦,秋色令人欢欣,冬色使人坚定。
(3)他们也像森林里的树一样,爱上了这块土地,根深蒂固。
⑥(4)绿的色彩愈来愈重,泥土的气息愈浓,遍地的野趣也愈迷人了。
我们可以从清脆的鸟声里听出画眉、白鹇、原鸡这些山野的精灵们对森林的热爱;从错杂的蹄印里看出鹿、豹、山猿、黄狼、马猴、野鸡,以至蟒蛇这些丛林壮士们依恋故土的深情。
待我们到达森林的中心,越过淙淙的流泉,树丛尖端的奇景便展现在我们的头顶。
在那万木之巅,各种吊兰,青的、绿的、红的、白的、紫的奇花异草,碎骨补,鸟窠蕨,在树尖争妍斗丽,组成了一个奇异的空中花园。
(5)啊!
高山盈盈,林木青青,异卉缤纷,我们竟可以从这儿追思到古森林那千姿百态的风光,使我们的美感向着智慧的高度上升。
⑦终于,我从力和美中看到了希望。
野性的林让我们获得了力的启示,美的意念。
我们虽然奔走竟日,却只感到清新的欢乐而毫无倦意。
(6)
病因分析
失误类型:
不能抓住景物的特征,不会细节描写,不能有效运用修辞,不会借景抒情。
(1)第②段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林海给人的视觉冲击。
(2)此处可选择一两种的树木加以细致描写。
(3)此处的语言要再加锤炼,恰当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
(4)第⑥段开头最好添加能体现写景层次感的语句,像“再往里走”,与后面的“待我们到达森林的中心”相呼应,体现出游记式散文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5)此部分在罗列时要分层次,运用修辞手法更好。
(6)结尾处要借景抒情或写出感悟。
佳作再续
野性的林
①在海南岛,我登上了高高的尖峰岭。
②瞧那辽阔、深邃、汪洋似的林海,莽莽苍苍,层层叠叠,涌着无垠的绿涛,横亘在眼前,那情调是多么粗犷,当我们进入林中,瞧那藤萝缠绕,蕨类丛生,横如帐幔的林墙,邃如深渊的林窟,密如桩柱的林干,又使人堕入了朦胧的神秘之感里。
(1)
③这亚热带的原始森林多么富于野性。
我在这里看到了力的素描和写生。
野性不就是力的象征!
雪莱的名句说得多好:
“万物由于自然律,都必融汇于一种精神。
”我却从森林里瞧出了大自然神笔的气势。
它的铁划银钩倔强而刚劲,没有这亘古如一的精神,便不可能有万物的滋生。
每一粒种子落入土里便是力的萌芽,然后便有力地茁壮成长。
你瞧,每一棵树木都挺拔而昂扬,没有丝毫优游的逸致,也没有一点儿踌躇犹豫的迹象。
它们只是一个劲儿地拼命向上长,朝着晴空,朝着雨露,朝着阳光。
看得出来,在这横七竖八的密林里,它们的生长并不容易,在青春时显然十分艰苦,彼此间曾经有过力的较量和搏斗。
看,那绿楠合抱着铁榈,高山榕的根绞勒着另一株大树,然而它们终于成长起来了。
有的巨大得像擎天的柱石,几乎多人才能合抱;有的高达数十米,仰着头还看不到它的尖顶。
它们的根长成板状,一块一块地深深地陷入土里,仿佛是艘万吨巨轮的舵,支撑着这巨蘖,固如磐石。
(2)于是,我好像从这些勃勃的生机中听到了山林的心跳,看到了最美妙的最具刻画力的珍品。
④野性的林具有最纯真、最朴素的美。
它毫不做作,既没有病态,也没有畸形。
它是这样的浑厚、丰满而斑斓,因为它包罗、积累并融合了从古至今林中最美好的种属、质地和品性。
被称为活化石的几千年前繁茂滋生的树蕨和铁榈依然健在。
⑤仅仅两万余亩的林区便有千种以上的乔木和草本。
难道这还不够浑厚和丰满?
绿楠干细似杖,乌臼蕨径粗如椽,黄桐高可擎天。
铺地的蜈蚣低与脚齐,高山蒲葵叶大如伞,五列木青红相间,鸡藤果花纹五色,猕猴桃有方有圆,难道这还不够斑斓奇丽?
然而这千姿百态都富于原始的美,每一棵树都闪烁着生命的光华、茁壮的异彩。
春天的光,夏日的雨,秋季的风,隆冬的霜都为它们淡妆浓抹,使守林人觉得:
春色新,促人振奋;夏色暖,叫人舒坦;秋色金,令人欢欣;冬色凝,使人坚定。
他们也像森林里的树一样,爱上了这块土地,根深蒂固。
(3)
⑥我们愈往里去,只觉得绿的色彩愈重,泥土的气息愈浓,遍地的野趣也愈迷人了。
(4)我们可以从清脆的鸟声里听出画眉、白鹇、原鸡这些山野的精灵们对森林的热爱;从错杂的蹄印里看出鹿、豹、山猿、黄狼、马猴、野鸡,以至蟒蛇这些丛林壮士们依恋故土的深情。
待我们到达森林的中心,越过淙淙的流泉,树丛尖端的奇景便展现在我们的头顶。
在那万木之巅,各种吊兰如盆景低垂,碎骨补似繁花四散,鸟窠蕨上撑云天,青的、绿的、红的、白的、紫的奇花异草在树尖争妍斗丽,组成了一个奇异的空中花园。
啊!
高山盈盈,林木青青,异卉缤纷,我们竟可以从这儿追思到古森林那千姿百态的风光,使我们的美感向着智慧的高度上升。
(5)
⑦终于,我从力和美中看到了希望。
它们并不平庸,也毫不温驯;虽貌似粗鲁、莽撞,但充满活力。
野性难道不就是一种敢于拼搏和不屈不挠的性格吗?
在这儿,随处都可以找到这可贵品质的特征。
瞧,所有的树木都坚信自己有立于众树之林的能力,它们从来也没有片刻放弃对光和热执着的追求。
那先锋树种乘风飞来,落地生根。
不论岁月多么漫长,它们凭借自己的力量便可以世代更新、绵绵不绝。
⑧野性的林让我们获得了力的启示,美的意念,希望的鼓舞和鞭策。
我们虽然奔走竟日,却只感到清新的欢乐而毫无倦意。
(6)
亮点分析
1.抓住景物的特征,突显景物描写层次,运用修辞,借景抒情。
(1)第②段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了林海给人的视觉冲击。
(2)此处选择绿楠、铁榈、高山榕加以细致描写,具体而形象,并且写出了它们的特征,也成为了作者抒情的基础。
(3)恰当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增添了文章的文采。
(4)“愈往里去”与后面的“待我们到达森林的中心”相呼应,体现出游记式散文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2.叙议结合,论证丰富。
(5)景物描写,层次分明,比喻手法的运用写活了景物。
(6)借景抒情,写出了野性的林带给我们的启示。
命题呈现
我们离不开大自然,大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
请选取一个最能震撼心灵的自然画面或事物,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写景状物散文。
审题导引
明确题目中的几个关键词:
“大自然”“最能震撼心灵”“自然画面或事物”“写景状物散文”。
按照要求作文即可。
佳作展台
那棵气宇轩昂的银杏树
在方塔园里喝茶,目光总会不由自主地凝望着那棵气宇轩昂的古银杏,在它俯瞰着我们的巨大身躯上,我觉得有着领略不尽的风采。
方塔园内至今完好地保存着古塔、古井、古银杏三件镇园之宝,都是南宋建炎年间的遗迹,已有千年的历史。
眼前这棵以长寿、古朴、典雅而著称的银杏树,它承受了千年的阳光普照和雨露滋润,依然郁郁葱葱。
随着腹中年轮的不断增长,它见证了崇教兴福寺的衰败和消失,见证了古塔的破落和再生,见证了古井的清澈和枯竭,在园内三宝中,它是唯一的具有生命的遗迹,是寻觅往日情缘的活标志。
我常常与古银杏在目光的对视中交流着情感,日积月累,我相信有点读懂了它的内涵。
当朔风施虐,粗暴地将古银杏的叶片全部捋尽以后,仅剩下枝干的它,丝毫也没有显得颓唐。
无论是冬日的暖阳,还是狂暴的雨雪,它一概从容应对,不卑不亢,伟岸的身躯从不为之抖动和摇晃一下。
最欣赏的是在蓝天的衬托下,它那纹丝不动的枝干尽显着庄严和肃穆,尽管没有一片叶子,但是在深褐色的粗干细枝中体现出无穷的生命张力。
逢春以后,银杏树似乎没有意识到春天的悄然来临,从不与舞动的柳枝争宠,也不与怒放的梅花斗艳。
直到晚春时分,人们才发现不知从何时开始,银杏的枝条上出现了很多类似小蚂蚁的黑点,10多天后,渐渐长大的黑点就变成一张张嫩绿的小叶子,银杏看似不动声色,其实是蓄势待发啊。
夏天的银杏生机勃发,成簇而生的小叶子日甚一日,很快就长成浓荫一片,银杏树也日渐丰满,宛如华盖,使人在酷暑炎日下感受到难得的清爽和惬意。
很难看到银杏的花期,据说它也像昙花一样开在三更深夜,且颜色和树叶相仿,花型又小而密,故常被人忽视,等到六、七月份挂果时,才给人带来意外的惊喜。
银杏最美的时节当在深秋,秋风阵阵,霜意渐浓时,一树葱绿的叶片染上金黄的色彩,落叶如金蝶纷飞,撒金遍地,往往会惹动人们从成熟的角度来欣赏银杏的内在美。
我想范仲淹可能体验过这样的境界,所以能写出“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的名篇。
当然,在寒气萧飒的隆冬,光秃秃的银杏又洒脱自如,自敛淡定,静待着充满希望的来年。
书上说,银杏树又名白果树、公孙树,古代也称“鸭脚子”。
它以其苍劲的体魄、独特的风骨和旺盛的生命力受到世人的青睐和崇拜。
银杏树的果实——白果,味道甘美,医食俱佳。
据传,宋代大文豪欧阳修收到好朋友梅尧臣送来的白果后,喜出望外,赋诗记之,诗曰:
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
鸭脚虽百个,得之诚可珍。
问予得之谁,诗老远且贫。
霜野摘林实,京师寄时新。
封包虽甚微,采掇皆躬亲。
物贱以人贵,人贤弃而沦。
开缄重嗟惜,诗以报殷懃。
诗中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情深意长,弥足珍贵,读来令人感慨不已。
继而想起了幼时随父母到南门坛上闲逛,常看到一盏孤灯、一口炒锅的白果担,常听到炒白果的老者抑扬顿挫的叫卖声:
“香炒伲白果,粒粒爆开个,香是香来糯是糯,一分洋钿买三个。
”一旦父母买下,我们兄妹几个就吵吵闹闹地分而食之,吃在口中的感觉是先苦后甜,又香又糯,现在想来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欧阳修的诗篇阳春白雪,卖白果的小调下里巴人,但说的都是白果,一样都是褒奖,名人与凡夫的见解竟然不谋而合,我想想不禁哑然而笑。
点评
本篇是写景状物散文,以“那棵气宇轩昂的银杏树”为线索,写了春、夏、秋、冬四时银杏树的特征,并赋予其精神内涵,同时又联系到与白果相关的故事,全文内容丰富,行文洒脱。
全文既有细节描写,又不只是拘囿于银杏树本身,思路大开大阖,为文大气,且富有文学底蕴和历史厚重感。
经典语录
1、最疼的疼是原谅,最黑的黑是背叛。
2、我有没有跟你说过爱是我不变的信仰,我有没有告诉过你爱就是永远把一个人放在心上。
3、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温暖的水域,也许偶尔会被水草缠绕,但因为彼此温暖的呼吸,相信都不会是死结。
如果我说我爱你,我一直爱你,不知道你会不会相信?
4、恋爱就是这么突如其来的一件事,从开始到慢慢进行,每一个细节都不可思议百转千回。
5、爱情只是宿命摆下的一个局。
6、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照射在脸上的温暖阳光,瞬间就成了阴影。
7、我独自守候着岁月的轮回,等待那千年的梦。
蓦然回首,青春的花,在那烟雨蒙蒙中遗失了心,却在这和煦阳光下找到了魂。
终于了悟了那埋藏已久的心。
于是,我轻轻的笑了。
8、人犹如深海里浮浮沉沉,一波一波的海水带着压力冲过来,要将自己深深地淹没,再淹没。
9、爱情如果只剩下同情,就算回到身边,又有何意义?
10、友情其实和爱情一样,很多的时候,距离才可以让彼此懂得。
11、爱一个人不是要拥有他,只要在远方默默地注视他,也就心满意足。
12、有一种隐忍其实是蕴藏着的一种力量,有一种静默其实是惊天的告白。
13、孤单不是与生俱来,而是由你爱上一个人的那一刻开始。
14、结婚时,会说“我愿意”。
愿意什么呢?
不是愿意爱你,而是愿意只爱你。
不是愿意和你在一起,而是愿意只和你一起。
不是愿意得到你,而是愿意为你而放弃别人。
不是愿意接受幸福,而是愿意给你幸福。
这句“我愿意”,是个天大的承诺,代表唯一、忠诚和责任……你愿意么?
15、希望的未来那么遥远,不想面对的将来总是不期而遇,对未来抱有不切实际幻想,以及对未来残酷认识不足,使人产生上面判断,对影响未来主要因素的变化判断准确,就能把握事物未来结果,采取行动应对,能使未来向好,既便困难到来,也会有所准备使损害最小,应对未来有效手段是立足当下,采取行动。
16、一句我等你,不知道需要多大的勇气。
它远比我爱你三个字,更需要勇气。
不是每个人你都愿意等待,也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你去等待。
一句我等你,包含了很多的无奈,心酸,苦涩。
或许是爱不到,或许是不能爱,无论怎样,我等你这个承诺,远比我爱你更动听。
可是有多少的爱情经得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