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前4单元知识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62147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必修一前4单元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前4单元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前4单元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前4单元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前4单元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必修一前4单元知识点.docx

《高一历史必修一前4单元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必修一前4单元知识点.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必修一前4单元知识点.docx

高一历史必修一前4单元知识点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禹死后,其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标志了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夏商时期的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设相、卿士(掌管政务),地方设侯、伯(方国首领、地方高官,职责:

定期纳税、奉命征伐)。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公元前1046年建立周朝)

1.目的:

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3.内容: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奴隶”

①分封对象——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富庶地区,边疆要塞)、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诸侯的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被封诸侯的权利——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4.作用: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

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④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5.瓦解:

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隐患:

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

战国末年,分封制瓦解。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定义: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目的:

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特点(主要内容):

嫡长子继承制4.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互为表里,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5.影响(作用):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总结:

中国早期(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二、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过程1.采用皇帝称号,创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特点)的皇帝制度;2.从中央机构的三公九卿(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虚设),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到地方郡县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建立了一整套官僚体系。

3.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作用:

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秦灭亡原因:

皇帝的个人专制,实行暴政,造成阶级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

作用(对后世的影响):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集权的发展(矛盾:

中央—地方、君权—相权)

1.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

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列侯归郡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

3.唐中后期,地方设置节度使,造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4.北宋初年,宋太祖削弱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军事)兵权收归中央、抽调精兵充实禁军;(行政)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地方赋税几乎全部由中央掌控,加强了中央集权。

(“三冗”局面)

5.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地方设行中书省,边远民族地区由宣慰司管理,西藏由宣政院管理。

影响:

(1)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省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趋势:

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1、两汉:

汉初,汉武帝时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隋唐朝:

 

①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影响:

(1)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2)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②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4、宋初:

 

①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②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皇帝得以强化。

 

5、元朝:

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是最高行政机关。

 

 

1、汉朝:

选官实行察举制。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品行才学) 

2、魏晋南北朝:

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

影响:

世家大族控制了选拔途径,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隋朝:

(文帝)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炀帝)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特点:

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影响:

(1)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2)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3)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

 

①明初鉴于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这种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原因)。

 

②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③至此,秦以来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影响)。

 

二、内阁的出现 

1、出现的原因:

 

①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

 

②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明成祖时期确立内阁制度) 

2、内阁的地位: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内阁与丞相的本质区别:

是否限制皇权)

三、军机处的设立 

1、原因:

 

①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

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的事,连皇帝也难以更改。

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②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

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2、军机处的设置:

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

 

3、军机处的地位:

军机大臣品级不高,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4、正面影响:

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而且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5.负面影响:

(1)易于出现皇帝失误和暴政。

(2)官员因循守旧,机构膨胀。

(3)官僚主义、贪污腐化盛行。

第5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一、希腊文明的摇篮 

1、地理位置的影响:

 

①古希腊以海洋为依托,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临爱琴海,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众多,海岛星罗棋布,航海和海外贸易的条件得天独厚。

 

②希腊半岛没有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广阔平原,纵横的山岭和交错的河流,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形成了众多的小国。

 

2、古希腊文明的特征:

 

①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构成城邦的基本特征。

②公民的定义:

根据传统,凡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享有公民资格。

城邦是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

③城邦的狭小,使公民能更直接地参与城邦政治,更积极地追求民主权利。

④在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邦,新兴工商业者阶层追求民主权利的渴望更加强烈。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1、确立的背景:

 

①旧氏族贵族实行专横统治。

②新兴工商业者阶层对此非常不满,社会矛盾尖锐。

 

2、确立的过程:

 

①公元前6世纪初,执政官梭伦推行改革。

内容:

他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利越大;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均可入选;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

影响:

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②公元前6世纪末,执政官克利斯提尼继续迸行改革,

内容:

①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为选举单位;②设立五百人会议;③组成十将军委员会;④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等。

 影响:

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

 

三、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1、雅典的民主政治:

公元前5世纪,在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2、“黄金时代”的民主政治表现:

 

①扩大公民参政范围。

②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也迸一步扩大。

③提高陪审法庭地位。

④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发放“观剧津贴”。

 

3、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及评价:

  

积极:

①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②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消极:

③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

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

民主却是遥不可及。

(衰落原因)④雅典民主更是小国寡民的产物。

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

狭隘的城邦体制,最终无法容纳政治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4、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实质:

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

5、局限性:

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 

定义:

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前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

一、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1、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①习惯法时代:

早期贵族垄断着立法和司法大权。

当时罗马只有习惯法,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界限。

 

②成文法的诞生:

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标志罗马成文法诞生,平民利益得到保护。

局限性:

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奴隶不享有同等权利。

 

2、公民法:

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所以被称为公民法。

在公民法下,罗马公民受到法律保护,并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

二、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 

1、万民法产生的背景:

 

①公元前3世纪早期,罗马征服并统一了意大利半岛,然后向地中海地区扩张。

②罗马帝国建立至1世纪后期,罗马帝国已经建立三十多个海外行省,控制欧、亚、非三大洲的广阔疆域,统治了许多不同的民族。

③在征服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

仅适用于罗马内部的公民法己无法应对这些新变化。

 

2、万民法的诞生:

 

①罗马帝国的皇帝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把法政大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②法学家也积极立法,进行法律解释,以充实罗马法律。

 

③为巩固统治,帝国对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适当的司法保障。

 

④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公民法与万民法区别:

使用范围不同) 

⑤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属于万民法),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三、维系统治 影响后世 

核心内容:

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作用:

①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

稳定社会秩序,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

②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社会矛盾。

罗马帝国时期,稳定了帝国的统治。

影响:

(1)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影响广泛深远。

(2)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重要影响。

(3)利用和发展了罗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本质和目的):

罗马法也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产生深远影响的原因:

1.随经济发展,国家形势变化不断完善。

2.统治者重视法学。

3.本身系统性、逻辑性强。

4.罗马帝国疆域辽阔。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君主立宪制特点:

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制、内阁对议会负责

一、光荣革命 

1、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

①直接原因:

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不但在经济上日益强大,而且在议会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②根本原因:

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2、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

1688年,英国议会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她的丈夫荷兰执政威廉承袭英国王位,共同统治英国。

这次不流血的政变,历史上称为“光荣革命”。

 

二、议会权力的确立 

1、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①背景:

“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统治确立。

 

②目的: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了一系列法案,旨在限制国王权利。

 

③内容:

《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④影响:

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冶”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君主立宪制含义:

是资本主义国家用宪法限制君主权力的政治制度) 

三、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1、内阁的由来 

1国王经常在一个秘密的小房间里召开会议,因此人们称之为内阁会议。

 

②18世纪初,内阁还不是一个法定组织,只是由少数大臣参加的一种会议。

 

③1721年,担任财政大臣的下院多数党领袖沃尔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沃尔波尔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

2、责任制内阁的职权及特点 

①责任制内阁简称内阁,内阁的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

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要与首相共进退。

 

②内阁对议会负责。

首相有权提名内阁成员即各部大臣,决定国家的重要政策,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

他又能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

这样,首相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

3、政党制度的由来 

①为了获得议会多数席位,英国资产阶级正常间展开了激烈竞争,资产阶级议会政党制度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②主要特点:

虽然保留了君主,但由议会掌权,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

真正掌握国家实权的是代议制政府;国王不仅“临朝不理政”,而且游离于党派政治纷争之外,无权废除任何法律。

 

2国王的地位:

国王作为国家元首,是国家统一的象征;同时,他也是英联邦首脑,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一、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 美国独立严峻形势的表现:

 

(1)美国名义上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所谓的邦联。

(2)国家无权征税,也不掌握军队。

各州的权力很大,有权征兵、征税和发行货币,财政政策更是各行其是。

 

(3)各州间互设关卡,造成商品流通不畅,各地发生骚乱,社会动荡加剧。

 

(4)由于没制定统一关税,美国在与欧洲各国的贸易中常常处不利地位。

二、1787年宪法的颁布 

1、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1)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2)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

联邦制作用: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

 

(4)总统的权利:

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总统对宪法负责,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

总统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总统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但须得到国会的批准方可生效。

 

(5)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

 

(6)特点:

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的出现,这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

(孟德斯鸠)   

2、影响:

 

积极:

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

它强调加强国家权力,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消极:

宪法没有解决黑人奴隶问题、印第安人和妇女的参政问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

1、两党制的形成:

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是美国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

至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两大党的对峙格局终形成。

 

2、两党制的发展:

共和党和民主党交替执政的局面一直持续至今。

它们不仅控制了国会,也左右着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

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在本质上它们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一、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

 

(1)18世纪时,法国是欧洲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社会矛盾尖锐。

 

(2)封建贵族和教会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强大,他们竭力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3)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公开反对君主专制,抨击宗教神权,号召人民争取自由和民主。

 

2、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789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

1792年,法国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

1870年,法国与普鲁士之间爆发战争,法国战败。

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

二、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1、法国宪法的颁布:

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标志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2、1875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1)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众议院议员由成年男子直接选出,任期四年;参议院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任期九年,每三年改选其中的三分之一。

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2)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

总统的权利:

宪法规定国家的行政大权由总统掌握,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和实行特赦;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3、影响:

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和巩固,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德意志的统一:

 

(1)面临的社会状况:

19世纪中期,德意志还处于四分五裂状态,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统一的呼声日益强烈。

 

(2)统一的条件:

普鲁士是德意志的一个重要邦国,专制色彩浓厚,经济、军事实力强大。

 

(3)统一的过程: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俾斯麦的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大业。

   

2、德意志宪法的颁布:

    

(1)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标志确立了德国君主立宪政体。

 

(2)德意志皇帝的权利:

 

A、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

 

B、皇帝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等。

 

C、宰相由皇帝任命而不是议会选举产生,任期由皇帝决定,只对皇帝负责。

(3)议会的职责:

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

联邦议会由各邦的代表组成。

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作用很小,它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

 

(4)宪法还规定德意志帝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掌握了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则保留了一些自治权。

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它的国王和宰相,同时又是帝国的皇帝和宰相。

 

3、评价:

积极:

普鲁士完成了德意志统一,国家统一和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推动德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德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很快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局限性:

把普鲁士的专制传统带到了统一后的德意志,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第10课鸦片战争

实质:

英国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

一、虎门销烟

1、根本原因:

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崛起,开始工业革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

直接原因(导火索):

禁烟运动(高潮:

虎门销烟)

2.背景:

国外:

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崛起,开始工业革命,美等国也相继开始。

国内:

清朝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军备废弛,请政府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封建统治危机四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3.走私鸦片的根本原因:

受自然经济的抵制,在两国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出口>进口),英国为扭转贸易逆差[即入超(进口>出口)],走私鸦片。

二、鸦片战争(1840.6-1842.8)

1.1840年6月,英军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2.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

3.进攻镇江时,清军满族将领海龄与将士们全部壮烈殉国。

4.战败根本原因:

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5.《南京条约》签订1842年8月

①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②内容:

⑴割香港岛给英国;——领土主权破坏⑵赔款2100万银元;——增加人民负担

⑶开放广厦福宁上为通商口岸;——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

★⑷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关税自主权破坏

*1843年英国攫取领事裁判权等权。

——司法主权破坏

6.矛盾:

前:

地主阶级VS农民阶级

后:

外国资本主义VS中华民族&封建主义VS人民大众

7.影响:

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原因:

英国提出扩大侵略权益的要求遭拒。

2.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3.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    

内容:

①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②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含南京);

③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④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旅游、经商和传教; 

⑤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暗通航等

4.1860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

 

内容:

(1)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4)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5.影响: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一、经过(1851-1864年)

1.金田起义(1851)—永安建制(初步)—定都天京(1853)—北伐西征—

天津变乱(1856)—后期防御战—天京陷落(1864)

2.特点:

(1)反封建同时反侵略;

(2)向资本主义学习

3.起义爆发原因:

中国面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4.天京变乱原因:

领导者被胜利冲昏头脑,进取心逐渐衰退,腐朽思想日益增长,领导集团内部矛盾越来越尖锐。

二、《天朝田亩制度》:

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

 

1.原则: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  

2.内容:

(1)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土地分配方案

(2)根据“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产品分配方案 

3.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核心思想),无人不饱暖(目的)”的理想社会。

  

4.性质:

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

5.意义:

积极(进步性):

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思想结晶。

消极(局限性):

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三、《资政新篇》:

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洪仁玕提出。

1.内容:

向西方学习,(政治)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经济)发展工商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