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利弊分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60391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利弊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利弊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利弊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利弊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利弊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利弊分析.docx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利弊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利弊分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利弊分析.docx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利弊分析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发展与利弊分析

专业:

劳动与社会保障方向

班级:

学号:

姓名:

摘要:

最低工资标准制度,是社会主义对劳动者合法劳动的法律保障,规定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究竟是利大还是弊大,一直存在争议。

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有必要对最低工资制度的现实效应做些研究。

最低工资问题历来是各国政府极为重视的问题之一,最低工资制度在减少贫困、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有利于促进全社会共同富裕,也有利于扩大内需。

但另一方面,面对我国劳动力资源异常丰富的实际情况,工资上涨太快又会给就业带来不利影响,甚至有人认为会直接削弱中国参与世界经济贸易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

最低工资最低工资制度经济发展劳动者权益就业

正文:

工资问题是经济学领域和社会学领域均涉及到的一个重要论题,也是普通百姓和行政高层所密切关心的重要内容。

作为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工资是劳动者生活的主要来源,维系着每一位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的生存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稳定的物质基础。

最低工资制度在减少贫困、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对最低工资制度展开研究,是促进劳资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之一。

而最低工资制度作为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强加给低收入劳动者群体的重要保障,世界上绝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都建立了这项制度。

我国各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偏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与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不相匹配。

最低工资标准过低,是劳动者未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成果的表现之一。

合理的最低工资标准,有利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但按照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劳动力市场还没有充分发展的情况下而采取直接干预市场价格——工资的做法,会直接影响到市场的正常发展建设。

一、最低工资制度的起源

最低工资指由国家法律明文规定的,当劳动者在法定的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依法在最低限度内应当支付的、足以

维持职工及其平均供养人口基本生活需要的工资,即工资的法定最低限额。

它不包括加班加点工资,夜班、高温、低温、井下、有毒等特殊条件下的津贴以及法律法规和国家规定的劳动者享受的福利待遇。

最低工资制度则是指劳动者在法定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依法定的最低标准支付的劳动报酬。

最低工资标准,又称最低工资率,它的确立关系着劳动者最低生活水平的维护,是最低工资立法的核心问题。

最低工资制度最早产生于十九世纪末的新西兰、澳大利亚,其后,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也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各自的最低工资制度。

最低工资的产生是由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随着二十世纪工人运动的高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很快普遍实行了最低工资制度。

它是商品经济和现代工资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最低工资制度还是一项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着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维持着劳动力的再生产。

实施最低工资制度,不仅有利于维护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规范企业在工资分配中的行为,而且有利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促使企业工资调整走上法制化的道路。

(一、国外的最低工资理论。

亚当斯密认为:

随着紧急的波动,工人的工资最终会降落到维持生计的水平。

马克思最低工资理论: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出卖劳动力的等价物是工资,劳动力价值由身体要素和社会要素组成。

而劳动力价值的最低限度是由身体因素决定的部分,其货币表现就是最低工资。

在资本主义人口规律下作用下,劳动力供过于求,工人所得的平均工资总是低于劳动力的实际价值,而接近于劳动力价值的最低限度。

所以,马克思认为,哪怕按照雇佣劳动制度的原则,工人也不应只得到最低工资,他有权要求得到他的劳动力价值的工资。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国外关于最低工资制度的理论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学界争论点围绕“最低工资制度是否应该存在”。

自由主义学派主张经济自由,反对政府干预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与需求,认为政府干预会导致降低市场效率。

支持者则认为最低工资制度有利于改善弱势劳动者处境,体现社会公平。

政府应运用最低工资来保障劳动者的权利。

第二阶段20世纪40年代后,争论逐渐移到“应该制定多高的最低工资标准”,

由于采取的方法和研究的时间段不同,学者对于最低工资的就业效应大致可以分为两种观点:

一种是认为最低工资增长会给低工资工人带来负面效应;第二种观点认为没有任何明显证据证明最低工资的增长会对低工资工人的就业产生负面效应,有的人还得出了最低工资增长会增加就业。

目前多数人认可的结论是:

1、研究方法是否经得起推敲,假设条件是否合理是导致最低工资理论争议的根本原因,若明确的答案离开具体条件,本身就是不存在的。

2、最低工资制度对社会经济运行究竟会产生何种影响,主要取决于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是

否合理,合理的最低工资标准才能使得最低工资制度发挥其有效的经济和社会功能。

3、恰当的最低工资标准并不会降低就业甚至能促进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并能改善收入的不平等状况。

4、如果最低工资的失业效应较小,则最低工资的增加就会减少贫穷。

(二、国内的最低工资理论。

我国虽然早已在1984年就已经宣布承认国际劳工组织1928年制定的《确定工资办法公约》,但直到1993年才出现《企业最低工资规定》,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才正式以法律形式确定这项制度。

但是国内对此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一方面,政府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资标准的微小上调不会对就业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且会提高劳动者的整体利益。

劳资双方权利严重失衡,资方有大量压低工人工资的空间,而最低工资立法正是为了抗衡资方的市场优势,减少部分无良雇主的剥削。

城市中大量收入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和没有享受社会保障的群体,这不利于城市化进程,也不能够保证经济持续增长。

1993年《企业最低工资规定》出台时候,失业率上升缓慢。

在全球化背景下,即使不实行最低工资制度,那些支付不起最低工资、长期依靠压低工人工资、延长工人劳动时间赚取利润的企业,迟早会面临淘汰出局的结果。

另一方面,中国工厂的件工合约非常普及,工商业的分红制度可有效减少失业,而只升不降的最低工资会对工商业起破坏作用,最低工资的意图是维护低收入的贫穷工人,但结果却使他们找不到工作。

劳动力市场供求是决定劳动力价格的唯一因素,强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会导致大量失业,用工成本大增,竞争力削弱。

对我国劳动力市场进行分析后发现,我国与实行最低工资制度的西方国家相比,最大的差别是仍有65%的农村劳动力,而只要我国农民收入水平没有大的提高,就会有农民工接受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工作,使制度形同虚设。

若继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结果只会提高民营企业用工的实际成本与违约成本,客观上削弱城镇就业量。

目前,国外的研究多数建立在对发达国家的研究之上,而对发展中国家最低工资的研究并不多。

在我国,由于实行最低工资制度时间短,理论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表现为:

关于最低工资研究的学术文献主要集中于对其制度的相关介绍、最低工资的执行、测量等方面,而对最低工资的经济效应研究不多;在为数不多的关于最低工资对就业影响的文献中,研究大部分建立在简单的完全竞争的市场中,缺乏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和最低工资标准的深入分析,导致的出的结论不切实际,在研究方法上,大多数停留在理论分析阶段,缺少实证分析。

二、最低工资制度的发展

目前,在世界各国,最低工资标准的确立方式有两种:

一是在立法上直接规定最低工资标准,如美国。

二是在立法中不直接规定最低工资标准,而只规定确立最低工资标准的原则和具体规则,并授权有关机构确定具体的最低工资标准。

多数国家都是采取了这一方式。

我国《劳动法》第五章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最低工资的具体标准由省、自

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报国务院备案。

可见,我国并不是实行全国统一的最低工资标准,而是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其具体情况确定。

因最低工资的确定实行政府、工会、企业三方代表民主协商的原则,主要根据本地区低收入职工收支状况、物价水平、职工赡养人口、平均工资、劳动力供求状况、劳动生产率、地区综合经济效益等确定,当上述因素发生变化时,应适当调整最低工资标准,而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地区不平衡,导致难以实行统一最低工资标准。

我外的最低工资制度起源相对国外来说起步较晚,1922年,在《劳动法案大纲》中提出应当制定保障劳动者最低工资的保障法。

1949年,新中国《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人民政府应按照各地企业情况规定最低工资。

我国虽然是国际劳工组织的常任理事国,并在1984年就已宣布批准承认国际劳工组织1928年通过的《制订最低工资确定办法公约》,但直到1993年11月24日才由劳动部以行政规章的形式制定了《企业最低工资规定》,1994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颁布最终以国家法律的形式明确确立了我国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2004年3月1日颁布并实施了《最低工资规定》。

自此,随着2004年11月西藏颁布本自治区的最低工资标准,我国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已建立了最低工资保障制度。

随着经济市场化改革的进行,1989年,珠海市在我国率先提出来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并加以实施。

1994年,原劳动部颁布《企业最低工资规定》第一次将其列入法律保障范围内,依据当时背景,政府有三方面的考虑:

一是弥补政府在劳动力价格行程中的职能缺位;二是1979年以来的第四轮通货膨胀开始攀升并居高不下,收入严重落后于物价增长;三是大量私营企业的涌现也带来了一些对职工利益严重侵害的现象。

2004年的《最低工资规定》推动了我国最低工资制度的发展:

1、扩大了最低工资的适用范围。

2、增加了最低工资标准的组成要素。

3、增加了最低工资标准形式,提出小时最低工资标准。

4、提出最低工资标准每年至少调整一次。

5、规定了企业公示要求和处罚力度。

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继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尤其强调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

2011年、2012年分别对各地最低工资制度进行过调整。

2012年十八大报告也提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总而言之,我国最低工资制度经历了一个不被重视,标准调整缓慢到逐渐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广大劳动者的关心、制度建设日益科学化、规范化的过程。

我国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自其实施以来,发挥了很大的效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障了社会成员的生存权。

但是,由于法律规范、运行机制、约束机制、监督机制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法律在实践中实际效果与立法的精神和目的有一定差距。

三、我国最低工资制度存在的问题及缺陷

(一我国最低工资的立法层次比较低。

由最低工资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与它相配套的法律体系并不健全、完善。

从最低工资制度明确确立到目前,除了在《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里有所涉及外,他一直都是在行政的轨道上运行,无论是《企业最低工资

规定》还是《最低工资规定》,他们都是部门规章,立法层次较低,约束力较小。

另外,《最低工资规定》也没有对各地方政府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如果低于国家要求的标准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做出规定,这也是其难以落实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为按照法律效力,部门规章的法律效力并不高于地方政府规章,因此,只有将最低工资制度的有关规定制定成法律,以法的形式来明确地方政府的责任,以法的强制力来推动制度的落实,才有可能使最低工资制度得以彻底实现。

(二最低工资计算的标准不明确、不统一。

我国《劳动法》第49条规定,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应当综合考虑下列因素:

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劳动生产率;就业状况;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而《最低工资规定》第6条则是“确定和调整月最低工资标准,应参考当地就业者及其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职工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职工平均工资、经济发展水平、就业状况等因素。

”它只是提到应参考“职工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并未明确最低工资标准到底是否包含职工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

这就使得各地在确定最低工资标准时参考因素不一样,难以比较各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合理性。

(三用人单位对最低工资制度的规避。

最低工资制度的实施是为了维护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一方利益,而用人单位为了降低成本,在是否履行政府制定的法规政策和支付劳动者合理报酬的博弈中,会极力抵制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和最低工资制度的落实,暗中采取各种手段进行规避,使最低工资制度难以得到彻底的执行。

现实中,用人单位仅按最低工资标准给劳动者确定底薪的情况很普遍,部分劳动者只有通过加班加点才能得到高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还有些企业甚至以食宿费充抵工资。

最低工资标准本身并不是工资支付的一个实际的标准,它只是为用人单位提供了一个正常支付劳动者报酬的法定底线,但一些用人单位却把作为法律底线的最低工资作为一些员工的“标准工资”,这不仅是对最低工资标准的曲解或误解,也显示出一些用人单位对员工利益的漠视。

(四、最低工资计算方法中没有对一些特殊劳动形式作出明确规定。

《最低工资规定》中只规定了计算月最低工资和小时最低工资的比重法、恩格尔系数法,但是这些计算方法并不适合用于计算计件工资和提成工资。

也就是说,我国的《最低工资规定》并没有对以计件和提成的方式计算工资的这些特殊劳动形式的最低工资计算方法作出规定。

这就让许多企业抓住了法律的漏洞,采取这些特殊的劳动形式来雇佣劳动者,然后以一个可以逃避法律责任的低于最低工资的低工资剥削劳动者。

(五、对最低工资制度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最低工资制度能否得到切实的贯彻和落实,发挥其应有的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功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制度的执行和监督机制。

再完美的一项制度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那就变成了缺憾。

我国法律对最低工资制度实施的执行情况有相应的监督机构,但现实中,这些监督部门并没有积极主动的去履行其监督职责。

首先,一些地方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为了自己的政绩与狭隘的经济利益,吸引投资,甚

至采取暗中保护的做法,对企业存在的发放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超时加班加点等违法行为不进行管制,而是采取放任的态度,无视劳动者合法权益被侵害;其次,受政治体制的影响,我国企业内部的工会组织形同虚设,发挥不了其应有的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作用;最后,我国媒体也没有发挥出有效的监督作用。

四、我国实施实行最低工资制度的必要性及最低工资制度的优点所在

(一)最低工资制度有利于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资源开始通过市场进行配置,企业在工资分配中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

市场经济的本质决定了劳资双方的力量存在差距,雇主凭借着对资本的所有权决定着企业内部的收入分配规则。

由于我国目前存在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在劳动力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底层劳动者所获得的报酬有可能不足以维持其自身和所赡养家属基本生存的需要,国家有必要采取最低工资立法的保障政策对劳动者获取合理劳动报酬的权益给予保护。

(二)最低工资制度有利于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基尼系数迅速攀升。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而目前底层劳动者的收入尤其是广大农民工的收入长期维持在很低的水平上,施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并适当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将有效提高这部分农民工的收入,使社会全体成员都能够公平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目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现状。

(三)最低工资制度有利于改善人力资本投资状况。

人力资本投资是一种有支付能力要求的投资,尤其是人力资本投资中对劳动者技能提高有重要作用的教育与培训投资,决定支付能力大小的收入水平是制约教育与培训投资的重要因素。

工资收入是大量低收入群体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资金来源,而最低工资制度是他们收入的保障。

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来提高这部分低收入人群的人力资本投资能力,保障劳动者本人及其下一代的人力资本投资,是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

(四)有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

和谐社会需要有和谐的劳动力市场,和谐的劳动力市场离不开和谐的劳动关系。

工资待遇是影响劳动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对有关统计数据的研究表明,在我国民营企业的劳动争议中,有33%~50%与劳动报酬、保险福利及劳动保护有关。

工资待遇问题已经是影响我国劳动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进而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与稳定不可忽视的因素。

无疑,最低工资标准的实施在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同时,有利于缓和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对立冲突,避免社会矛盾的激化,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创造条件。

五、最低工资制度可能造成的负面效应

(一)政府对工资——市场价格信息的干预,可能会导致市场信号失真。

从经济学理论来看,工资是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信号,引导企业和个人劳动供给和需求行为。

如果劳动力供不应求,工资的上升会刺激一些劳动力参与劳动,增加劳动供给,缓解供求矛盾;反之,工资的下降会刺激一部分劳动者退出劳动力市场,减少供给。

在市场上,6

不可能存在一个统一的工资标准或水平,企业和劳动者都是千差万别的。

因此,对所有的企业或劳动者强行规定一个统一的工资标准显然是不合适的,有些劳动力或企业的生产效率较低,如果强制其执行这一标准,可能会导致效率的损失,失去社会公平。

如果通过政府的强制手段提高工资,很可能会使一些效率不高、但是能够解决一部分就业的企业难以生存,增加社会的就业压力,这又违背了政府促进就业的目标。

在经济正常发展的时候,最低工资标准的弊端还不明显;而在经济疲软的情况下,最低工资标准的负作用就更加凸显。

自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后,中国的经济也快速下滑。

由于市场需求尤其是国外需求的急剧萎缩,中国的很多企业开始大幅裁员甚至停产关闭。

为了“保就业”,中央向企业发出了“减薪不减员”的倡议。

对于工资水平较高的企业及员工来说,“减薪”当然是可行的,但对于工资水平很低尤其是那些最低工资标准线上的职工来说,“减薪”就无法操作了,因为一减就违法了。

企业承受不了市场压力,而降低工资又不行,那就只有裁员了。

如此,反而会降低社会就业率。

(二)实行最低工资标准可能丧失一部分竞争优势。

我国正经历着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促进市场的发育是首要任务。

我国劳动力市场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市场。

因此,在劳动力市场还没有充分发展的情况下而采取直接干预市场价格——工资的做法,会直接影响到市场的正常发育。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利用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通过引进国际资本,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获得了成功,而通过制定最低工资法,则有可能丧失一部分竞争优势,并可能加速企业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方向发展。

那么,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可能难以发挥,而且政府也会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而国际社会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出口的压力,主要目的是出于保护其国内企业的利益,而不是为了我们中国的利益。

因此,如果说制定最低工资法是为了与国际社会接轨,那根本就是不符合实际的,根本就不是站在中国这一转型国家的立场上看待这一问题。

总之,促进市场的良性发展,维护市场的公平自由竞争是政府的责任,而消除贫困和保护弱势群体,需要更加有效的公共政策的支持。

综上所述,最低工资制度作为国家的一个政策性规定,企业必须要执行,但企业应该正确对待这一规定的利弊关系,趋利避害,在不违反政策的同时,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对于当今社会广泛存在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人工总支出占收入和利润的比例偏高,薪资成本的节约和收入的增加形成了一对矛盾,如何取得平衡,将是企业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六、对我国最低工资制度实施的若干建议我国实施最低工资制度以来,在立法和政策制定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有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为此,特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加强宣传,统一认识。

要通过加大对最低工资制度的宣传力度,一方面使社会各界进一步提高对最低工资制度7

重要性的认识,正确认识最低工资标准与社会平均工资的关系,客观看待最低工资标准地区差距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另一方面增强用人单位执行最低工资规定的自觉性,提高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二)加强政府对劳动力市场价格的信息公布和指导。

政府应建立机制,帮助用工单位和求职者参考市场指导价格,合理公正地确定劳动合同的工资标准(包括福利及社会保障,避免工资偏低于最低工资标准。

(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对最低工资标准调整的指导和调控。

政府部门可通过建立最低工资标准预警预报系统,定期对最低工资标准的合理性进行评估,及时提出指导意见。

会同工会和企业组织,积极指导、推动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机制,逐步提高企业职工的工资水平。

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不定期提出各省市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指导意见,理顺地区分配关系,促进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四)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对一些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用工多的微利中小企业实行减、缓、免部分税收及给予补贴的政策,促进企业多用工和降低失业率。

(五)加强对企业行政收费的监督检查,防止政府有关部门向企业滥收费和摊派,减轻企业经济负担,降低企业的其他经营成本,促进最低工资制度顺利贯彻和实施。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