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说课点评实用word文档 24页.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60355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木叶说课点评实用word文档 24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说木叶说课点评实用word文档 24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说木叶说课点评实用word文档 24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说木叶说课点评实用word文档 24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说木叶说课点评实用word文档 24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说木叶说课点评实用word文档 24页.docx

《说木叶说课点评实用word文档 24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木叶说课点评实用word文档 24页.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说木叶说课点评实用word文档 24页.docx

说木叶说课点评实用word文档2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说木叶说课点评

篇一:

《说木叶》说课稿

《说“木叶”》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是15号考生杨小水。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说“木叶”》。

首先来进行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说“木叶”》是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属于文艺评论。

这个单元我们主要学习文艺评论和随笔,这些文章或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评论某种美学现象。

林庚先生深谙诗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撩开了诗歌神秘的面纱。

我们将会在一种“潜在的力量”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参悟深蕴其中的道理,走进诗歌的殿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多数对文艺评论不甚了解,阅读也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

见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文艺评论,感悟古典诗歌的意象美。

鉴于以上分析,根据课程改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根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我制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

(出示课件)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是:

1、德育目标:

了解古人在运用意象时所寄托的丰富感情内涵;品味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

2、知识目标:

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

3、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掌握从小处着手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

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四)教学难点:

诗歌艺术鉴赏学以致用。

接下来,我将对本节课的教法进行分析。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的分析以及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年龄、心理特征(感性思维为主),拟采用朗读法、品读文本法、设疑讨论法、深入浅出引导法。

1、小组讨论研究。

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2、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接下来谈谈学法。

三、说学法:

根据“教学相长”的原则,我们知道,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以提升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为目标,有针对性的引导他们自学自我提升。

1、课前预习,明确课堂任务,提高效率;课后拓展,多渠道阅读相关文章,广开眼界,锻炼自身收集信息、自主阅读能力。

2、深入研读课文,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思辨能力。

接下来我重点介绍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

”“木”与“叶”有何区别呢?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林庚的《说“木叶”》来解开这个迷吧。

(二)

郎读课文,初步感知

1、【基础自测】(运用工具书自行解决识记字词,做好读书笔记)

袅袅柳恽沈佺期....

传诵传颂;洗练;不落于言筌者疏朗万应锭

2、【积累名句】(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全诗内容,做好读书笔记)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③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④皎皎云间月灼灼月中华

⑤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整体感知把握全文

问题设计

(1)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的滋味。

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探究学习:

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本植物的通称。

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样,“木”也就给人以落叶之感。

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2)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文中说到的“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有怎样不同的意味?

探究学习:

“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而“落叶”,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3)第4、5段是课文的中心段,文中阐释了“木”在形象上具有哪些艺术特征?

探究学习:

“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

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4)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探究学习:

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恐怕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

标题拟为“说‘木叶”’,文章选取古诗中的“木叶”意象作为论题,在结构安排上由引古诗到探意蕴,先排除古诗人考虑文字洗炼的因素,再从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探寻其含有落叶等因素,最后才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问题并加以阐释。

这样,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并逐层深入,探幽发微,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说‘木叶”’的拟题应该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5)课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也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探究学习:

一是作引子,引出议论话题;二是作为例证,使得析理有凭有据;三是调节文气,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3、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三)

探究阅读融会贯通

只要提到“木”字大家就会想到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引发人们的感伤情怀。

以此类推,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作业;可以以古诗歌中常用的物象为例,如:

月、松、梅、兰、竹、菊、等进行有目的的诗歌鉴赏,仔细体味诗歌的精妙。

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

研究方法:

(1)收集有关“月亮”的古诗

(2)班级交流。

(3)鉴赏研究,写成小论文。

参读作品:

曹操《短歌行》,刘禹锡《石头城》,苏轼《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张九龄《望月怀远》,李白《静夜思》,杜甫《月夜忆舍弟》,孟郊《古怨别》,王安石《泊船瓜洲》等等。

2.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会给诗歌创作带来负面影响。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

“联想意义也最容易误用而生流弊。

联想起了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

?

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

”后人受屈原“木叶”诗句的影响,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种“流弊”呢?

古代诗歌还有没有类似的常见意象呢?

请找出来,作专题研究。

研究方法:

(1)阅读古诗,找出一两个常见意象

(2)作比较赏读。

(3)召开诗歌鉴赏研讨会。

参读书目:

《诗集传》《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诗集。

3.在我国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有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

比如,古代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就不尽一致。

请找出一些,试辨析并交流.

(四)课堂小结

【学生活动】结合板书以及探究的问题,对本课的内容以“我的收获”形式加以小结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略)

(五)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古典诗歌意象材料,分类整理。

(按照花木植物类、器物类、动物类等分类;附好例句;简要说明暗示性的内涵与事物间的相关点)

(六)板书设计

说“木叶”

林庚

1.诗中的木叶引出话题

2.探寻多用“木叶”的理由

3.概念相同,形象有别

4、5.木叶的第一特征

6.木叶的第二特征

7.“木叶”“树叶”一字千里

→引题→主体→小结以小见大,深入浅出

篇二:

说木叶说课稿

《说“木叶”》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礼县二中的语文教师郑国芳,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说“木叶”》。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必修5第3单元,本单元所选都是文艺评论和随笔。

本文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全文对比论证、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说理形象透彻,便于读者接受。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

2、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借助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本文是随笔,“说”表明这篇课文属于议论文体,“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主是就古诗中的“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所以我将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

定为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是兼顾高考考点而定的,要求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情感目标的制定是由于传统语文教学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使得语文课美感得不到充分体现。

本课实现情感目标主要用诗句的优美意蕴来打动学生,重视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优美诗句的熏陶中热爱诗歌,热爱古代文化。

由于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比较“木”与“树”的不同,进而

引出“木”的两个艺术特征,揭示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所以我将教学重点定为:

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学习一篇课文,理解它的内容仅是初步的,最终目标是要举一反三,由“木叶”这一意象联想到诗歌中的其它意象所具有的暗示意义。

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

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理论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

一。

新课改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满堂灌的填鸭式教育不应再出现,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体。

基于此,我准备的教法是引导点拨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

课前布置预习让学生了解作者,熟读课文理清行文的思路,并从文中找出有关“木”和“树”的诗句。

另外,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诗歌中出现过哪些意象,分别具有怎样的意蕴,并摘录出诗句及作者。

这些内容一定要在课前完成。

否则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很难实现。

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学习课文内容,探索文中“木叶”暗示性的意义,对今后鉴赏诗歌起到指导作用。

即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索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指导今后的学习。

此外,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强意象理解的形象性。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

导入

1、——————,不尽长江滚滚来。

2、——————,化作春泥更护花。

用诗句导入,设置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通过讨论明确答案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说“木叶”》。

这样导入既凸显出了本文的教学难点,又切合本文的主题,同时还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鉴赏诗歌做了暗示。

环节二:

合作探究

首先,用多媒体出示问题。

(1)在文中作者发现的文学现象是什么?

(2)“木叶”与“落木”,“树叶”与“落叶”有何不同?

(3)找出课文中有关“树”和“木”的诗句,比较其不同进而体会“木”的艺术特征。

其次,前后两排每四人一个小组,分组讨论得出答案。

因为事先已经做过预习所以学生基本都知道些内容,讨论的目的是要将答案进一步完善,让学生对文章有更深的理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然后,请个别同学回答问题。

教师作以引导,当然对学生的回答应给与积极的鼓励与肯定。

通过问题

(2)的讨论学生明确“木叶”与“落木”,“树叶”与“落叶”之所以不同关键在一“木”字。

板书“木”。

通过问题(3)的探讨明确“木”的艺术特征。

板书“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微黄与干燥”。

最后,教师小结将学生引入下一环节。

(教师小结:

只要一提到“木”字大家就会想到在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引发人们的感伤情绪。

以此类推,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

这就是诗歌意象的暗示性特点。

板书“诗歌意象的暗示性”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

言,大家都知道哪些?

环节三:

知识迁移

学生畅所欲言,谈谈以前学过的诗歌意象具有怎样的暗示意义。

(由于事先已经让大家搜集以前学过的意象,并写出诗句和作者,所以学生能说出一些常见意象的暗示意义。

如:

月具有相思的意蕴、酒是离愁的象征、柳暗示着离别等。

能做到以上要求,我认为本节课的目的已经达到。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针对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解决一个问题进行重点突破就行。

为了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选一首咏物诗加以品味。

环节四:

诗歌鉴赏

我选了虞世南的《蝉》作为赏析篇目。

先让学生解读诗歌,然后请个别同学谈谈诗中“蝉”这一形象的特点。

然后进行迁移,结合其他咏“蝉”的诗句,深入把握蝉的暗示意蕴。

从而更深刻地体会诗歌意象暗示性的特点。

这样安排既深化了本文的主题,又提高了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环节五:

布置作业

让学生任选一个意象,仿写一首咏物诗。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可以将课堂内容简洁明了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清行文的思路。

好的板书设计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掌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有不妥之处。

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篇三:

说木叶说课稿

《说“木叶”》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礼县二中的语文教师郑国芳,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说“木

叶”》。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

为:

1、知识目标:

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

2、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借助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本文是随笔,“说”表明这篇课文属于议论文体,“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主是就古诗

中的“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所以我将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

定为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是兼顾高考考点而定的,要求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情感目标的制

定是由于传统语文教学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使得语文课美感得不到充分体现。

本课实现情

感目标主要用诗句的优美意蕴来打动学生,重视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质量

地完成教学任务。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优美诗句的熏陶中热爱诗歌,热爱古代文化。

由于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比较“木”与“树”的不同,进而引出“木”的两个艺术特征,揭示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所以我将教学重点定为:

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学习一篇课文,理解它的内容仅是初步的,最终目标是要举一反三,由“木叶”这一意

象联想到诗歌中的其它意象所具有的暗示意义。

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

了解诗歌语

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理论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

一。

新课改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满堂灌的填鸭式教育不

应再出现,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体。

基于此,我准备的教法是引导点拨法。

学法上,我贯

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

课前布置预习让学生了解作者,熟读课文理清行文的思路,并从文中找出有关“木”和“树”

的诗句。

另外,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诗歌中出现过哪些意象,分别具有怎样的意蕴,并摘

录出诗句及作者。

这些内容一定要在课前完成。

否则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很难实现。

课堂上让

学生分小组学习课文内容,探索文中“木叶”暗示性的意义,对今后鉴赏诗歌起到指导作用。

即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索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指导今后的学习。

此外,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强意象理解的形象性。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

导入

1、——————,不尽长江滚滚来。

2、——————,化作春泥更护花。

用诗句导入,设置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通过讨论明确答案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说“木

叶”》。

这样导入既凸显出了本文的教学难点,又切合本文的主题,同时还能引起学生的学习

兴趣,并为鉴赏诗歌做了暗示。

环节二:

合作探究

首先,用多媒体出示问题。

(1)在文中作者发现的文学现象是什么?

(2)“木叶”与“落木”,“树叶”与“落叶”有何不同?

(3)找出课文中有关“树”和“木”的诗句,比较其不同进而体会“木”的艺术特征。

其次,前后两排每四人一个小组,分组讨论得出答案。

因为事先已经做过预习所以学生

基本都知道些内容,讨论的目的是要将答案进一步完善,让学生对文章有更深的理解,调动

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然后,请个别同学回答问题。

教师作以引导,当然对学生的回答应给与积极的鼓励与肯

定。

通过问题

(2)的讨论学生明确“木叶”与“落木”,“树叶”与“落叶”之所以不同关键

在一“木”字。

板书“木”。

通过问题(3)的探讨明确“木”的艺术特征。

板书“本身含有

落叶的因素,微黄与干燥”。

最后,教师小结将学生引入下一环节。

(教师小结:

只要一提到“木”字大家就会想到在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引发人们

的感伤情绪。

以此类推,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

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

这就是诗歌意象的暗示性特点。

板书“诗歌意象的暗示

性”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大家都知道哪些?

)学生畅所欲言,谈谈以前学过的诗歌意象具有怎样的暗示意义。

(由于事先已经让大家搜

集以前学过的意象,并写出诗句和作者,所以学生能说出一些常见意象的暗示意义。

如:

具有相思的意蕴、酒是离愁的象征、柳暗示着离别等。

能做到以上要求,我认为本节课的目

的已经达到。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针对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解决一个

问题进行重点突破就行。

为了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选一首咏物诗加

以品味。

环节四:

诗歌鉴赏

我选了虞世南的《蝉》作为赏析篇目。

先让学生解读诗歌,然后请个别同学谈谈诗中“蝉”这一形象的特点。

然后进行迁移,

结合其他咏“蝉”的诗句,深入把握蝉的暗示意蕴。

从而更深刻地体会诗歌意象暗示性的特

点。

这样安排既深化了本文的主题,又提高了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环节五:

布置作业让学生任选一个意象,仿写一首咏物诗。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可以将课堂内容简洁明了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清行文的思路。

好的板书

设计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掌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提高

教与学的效果。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

到此结束。

有不妥之处。

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篇二:

《说木叶》说

课稿

《说“木叶”》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是15号考生杨小水。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说“木叶”》。

首先来进行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说“木叶”》是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属于文艺评论。

这个单元

我们主要学习文艺评论和随笔,这些文章或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评论某种美学现象。

林庚先生深谙诗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撩开了诗歌神秘的面纱。

我们

将会在一种“潜在的力量”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参悟深蕴其中的道理,走进诗歌的殿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多数对文艺评论不甚了解,阅读也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文艺创

作和文艺鉴赏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

见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

学习文艺评论,感悟古典诗歌的意象美。

鉴于以上分析,根据课程改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

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根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

求,我制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

(出示课件)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是:

1、德育目标:

了解古人在运用意象时所寄托的丰富感情内涵;品味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

2、知识目标:

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

的特质。

3、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掌

握从小处着手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

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四)教学难点:

诗歌艺术鉴赏学以致用。

接下来,我将对本节课的教法进行分析。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的分析以及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年龄、心理特征(感性思维为主),拟采用朗读

法、品读文本法、设疑讨论法、深入浅出引导法。

1、小组讨论研究。

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2、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接下来谈谈学法。

三、说学法:

根据“教学相长”的原则,我们知道,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以

提升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为目标,有针对性的引导他们自学自我提升。

1、课前预习,明确课堂任务,提高效率;课后拓展,多渠道阅读相关文章,广开眼界,

锻炼自身收集信息、自主阅读能力。

2、深入研读课文,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思辨能力。

接下来我重点介绍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

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明确“落木”即“落

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