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10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59523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1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山东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1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山东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1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山东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1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山东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1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10篇.docx

《山东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10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10篇.docx

山东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10篇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

2005年山东省说明文阅读10篇

21世纪的家——绿色住宅

⑴21世纪的住宅花样繁多,适合各种不同人的需求。

⑵如果你是个“小气鬼”,请不妨借鉴一下日本的“太阳能住宅”。

在住宅中普及太阳能发电是日本政府“阳光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通产省计划到2010年将太阳能发电设备的发电能力提高到500万千瓦,使100万户的居民可以依靠太阳能发电设备给自己提供足够的电力。

政府还和电力部门达成协议,白天居民家庭的富裕电力可以通过普通电网卖给电力公司,晚上或阴雨天气可以从电力公司的电网购买电力,到一定时间进行结算。

日本早从1994年开始普及太阳能发电,并设立“个人住宅太阳能发电补助制度”,对个人住宅太阳能发电设备给予50%的财政补贴。

2001年财政用于个人购买太阳能发电设备的补贴预算达160亿日元。

⑶如果你喜欢自然,喜欢绿色,就来关注一下刚刚诞生在澳洲的“生态住宅”。

这一款被澳洲的植物学家和生态建筑师视为澳洲的世纪房屋,其特点是充分利用一切空间栽种各种植物,室内顶棚空间种植着下垂式倒挂草本植物,室外平缓宽大的房顶或外墙壁爬满藤本植物。

从外部看,整个房屋与周围地面连成一体,完全变成绿色。

预计本世纪中期将全面普及“绿层”,澳大利亚的首都堪培拉将将变成绿色的植物编的城市。

而堪培拉每个新建房住户都可得到一份市政府的丰厚“绿礼”:

15棵不同品种的树木和30丛灌木,并在新居落成之日,由身穿绿色制服的志愿者帮助栽种。

⑷德国柏林的新议会大厦也采取了“绿色建筑”设计,所有房间都可以自然通风,冬暖夏凉,而其中消耗的能源,98%都来自太阳能。

也有人提出下世纪要住在“摩天城市”,来解决越来越拥挤的人口问题。

学者们说,这种城市其实就是一座高达千米以上的摩天大楼。

据说美国有人正打算筹建528层、1500米高的建筑物,可供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在上面居住。

⑸总的来说,21世纪人类会有现个性化的住处,因此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想像力,让自己住得舒服,住得有新鲜感。

13.通读全文,请分别说说日本、澳洲、德国这三个国家“绿色住宅”的特点。

(3分)

日本:

澳洲:

德国:

14.“如果你是个‘小气鬼’,请不妨借鉴一下日本的‘太阳能住宅’。

”句中“小气鬼”的确切含义是什么?

作者这样表述的作用又是什么?

(3分)

15.从本文的第⑵段文字来看,在建设“太阳能住宅”方面,日本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有力措施?

(2分)

16.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目的是。

(4分)

17.本文是写绿色住宅的,而第段文字中却提到了“摩天大楼”。

你认为“摩天大楼”是否属于“绿色住宅”?

请谈谈自己的见解。

(3分)

【参考答案】

13.日本:

节能(或节电)澳洲:

广种植物德国:

自然通风,冬暖夏凉,节能(大意正确即可)

14.精打细算的人(或节俭的人)作用:

使语言生动形象,增强表达效果。

(大意正确即可)

15.与电力部门达成买卖电力的协议;建立个人住宅太阳能发电补助制度。

16.举例子列数字说明建筑物之高大,居住人口之多(或如何解决越来越拥挤的人口问题。

17.是解决了人口居住拥挤问题(或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节约了土地资源(或占地面积小)(大意正确即可)

(2005年山东青岛中考试题)

南极

⑴经过大量研究之后,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影响全球性气候变化有三个关键性因素:

一是;二是;三是。

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南极大陆的存在对这三个关键性因素都有着很大的控制作用。

⑵首先,南极冰盖对于太阳辐射来的能量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

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观测结果估计,结果太阳辐射出来的能量减少1%,南极冰盖就会往外延伸1100千米,这将导致地球表面的温度下降5℃,因而引起全球的气候发生灾难性的变化。

而如果太阳辐射出来的能量减少1.6%,则整个地球就将被冰层所覆盖,这对人类来说,无疑是一种灭顶之灾。

⑶另外,南极冰盖的存在就像是在地球的表面安装了一个巨大的反射镜,将太阳辐射到这一地区的能量的绝大部分都反射回去。

再加上南极高原的空气稀薄而干燥,灰尘极少,所以被冰层反射来的能量很难被空气所吸收,因而白白地散射到太空中去,致使地球损失了相当一部分热能。

南极冰盖覆盖了南大洋很大一部分面积,这就大大地减少了大气和海洋之间的热交换,因而严重地影响了地球上的气候变化。

⑷更加重要的是,南极冰盖季节性的胀缩又把上述的这种效应大大地放大了。

我们知道,冰对来自太阳的能量的反射率大约是水的5~16倍。

而在冬天,冰盖的面积是夏天时的5倍,最大时覆盖了整个南半球面积的8%,因此,南极冰盖的存在和胀缩对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影响之大就可想而知了,这无疑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制约因素。

⑸还有,若从全球范围来看,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就像是一台巨大的热动力机,其热能主要来自被太阳光加热了的地球表面,特别是善于吸收热量的海洋表面,在这里,海水将太阳能吸收并贮存起来,为这个热动力机准备了取之不尽的燃料供应。

于是,在地球的表层形成了两个互相影响的循环系统,这就是大气对流和海水环流。

一方面,赤道附近的热空气上升,从高空分流向地球的两极,在那里释放出所携带的热量而变冷变重,下降到地面以后又从两极吹回到赤道,形成了大气的全球性对流;另一方面,太阳将赤道附近的海水加热之后,从大洋表层流向两极,在那里冷却以后,又从洋底流回赤道,组成了另外一种连续不断的热交换,形成了全球性的大洋循环系统。

13.根据⑵⑶⑷⑸段的大意,第①段中说的三个关键因素应该:

(3分)

一是;

二是;

三是。

14.解释第⑵段和第⑷段中加点词在文中所表达的意思。

(2分)

①灭顶之灾:

②可想而知:

15.说明⑴⑵段中“大量”一词在文中的作用。

(3分)

16.请从环保的角度出发,简要谈谈你对开发南极的看法。

(2分)

【参考答案】

13.一是地球从太阳所吸收的能量的变化;二是从地球表面反射回太空的能量的多少;三是大气对流和海洋环流的相互作用。

(不必是原字原句,意思对即可。

14.①被水淹死的灾难,比喻致命的灾难。

②可以从想象或推想中知道(或比喻道理很浅显、明白,想想就可以知道。

15.用“大量”一词既准确又科学,说明科学家们的认识和结论不是随随便便得出的,也不是通过少量的研究和观测就得出的,“大量”一词,既说明了科学家们的慎重态度,也说明了认识和结论的可靠性。

(答案不唯一,意思对即可)

16.(题目是开放型的,没有固定答案,不管同意与否,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要考虑到南极的变化对整个地球和全人类的影响。

(2005年山东荷泽中考试题)

不可忽视的土壤污染

⑴土壤、水、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赋予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四大要素。

一般的污染马上就能引起大家的关注,而土壤污染引起的不良后果要在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才能显现出来。

所以,人们常常忽视对土壤污染的整治。

⑵近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迅猛发展,固体废物的倾倒和堆放量日益增多,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漂浮的尘土也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导致了土壤污染。

⑶土壤污染所造成的危害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对此目前尚缺乏系统的调查资料。

仅以土壤重金属污染为例,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的粮食就有1000多万吨,被污染的粮食每年也多达1200万吨,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

第二,土壤污染导致食物品质不断下降。

我国大多数城市所效土壤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许多地方的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中的镉、铬、砷、铅等重金属含量超标和接近临界值。

第三,。

土壤污染会使污染物在植物体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和动物体中,危害人畜健康,引发多种疾病。

另外,受到污染的土壤表土在风力和水力的作用下,进入到大气和水体中,导致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

⑷为了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解决办法:

首先要控制和消除污染源,加强对工业“三废”的治理。

其次是采用生物(例如蚯蚓等)降解净化土壤。

还可以通过增施有机肥、换土和深翻等手段,治理土壤污染。

⑸近年来,世界各国的环保专家和生物学家都提出了让植物来净化土壤的新方案。

他们培养出各种转基因植物,让它们吸收土壤中的有害物质,然后集中起来焚烧处理,这样,经过植物吸收后的重金属还可以提炼出来,变废为宝,不但净化了土壤,还获得了贵重的重金属。

与传统的化学、物理等除污手段相比,植物除污具有投资和维护成本低、操作简便、不造成二次污染、经济效益明显等优点。

18.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1分)

渗透

19.本文的说明内容除了土壤污染不被重视、土壤污染的原因和危害之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

(2分)

20.第⑶段中加点的词“至少”在句子中的作用是:

(2分)

21.填充下面方框,完成植物净化土壤的过程。

(每空6个字)(2分)

提炼重金属

→→→

22.下面两题,任选一题回答。

[如两题都答,按第①题计分](2分)

①请在下边给第⑶段空白处补写一句话。

②第⑷段中列举的治理土壤污染三种办法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23.为了提高人们对土壤及环境的保护意识,请你设计一条公益广告。

(含标点20字以内)(3分)

【参考答案】

18.(1分)shèn

19.(2分)“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的办法(措施)”或“如何控制和消除(治理)土壤污染”

20.(2分)“强调(突出)了经济损失之大”或“强调(突出)了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

21.(2分)吸收有害物质;集中焚烧处理

22.(2分)①土壤污染会危害人(畜)健康②因为原文是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来说明的

23.(2分)示例:

还我青山碧水,还我土地芬芳。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我做起)

(2005年山东烟台中考试题)

 

合成生物学

合成生物学是基因工程中一个刚刚出现的分支学科。

该学科致力于从零开始建立微生物基因组,从而分解、改变并扩展自然界在35亿年前建立的基因密码。

此外,合成生物学还可以通过人工方式迫使某一细菌合成氨基酸。

重塑生命是这一新兴科学的核心思想。

与基因工把一个物种的基因延续、改变并转移至另一物种的做法不同,合成生物学的目的在于建立人工生物系,让它们像电路一样运行。

与传统生物学通过解剖生命体以研究其内在构造的方法不同的是,合成生物学研究方向是完全相反的--它是从最基本的要素开始一步步建立零部件。

各个活的部件的合成过程,就是一个"逆自然世界的过程"。

研究合成生物学的科学家们预言,合成生物学的成功将意味着科学的极大进步。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蛋白质研究工程师温德尔·利姆认为,合成生物学通过复细胞功能、消除肿瘤、刺激细胞生长和使某些决定性细胞再生,实现治疗各种疾病的目的。

一些专家提出应该制造一个配备有生物芯片的细胞机器人,让它在我们的动肪中游荡,检测并消除导致血栓的动脉粥样硬化。

还有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运用合成生物学还可以制成各种各样的细菌,用来消除水污染、清除垃圾、处理核废料等,还可制造一种生物机器,用来探测化学和生物武器,发出爆炸物警告,甚至可以从太阳中获得能量,用来制造清洁燃料。

但是也有一些谨慎的研究人员认为,合成生物学存在某些潜在危险,它会颠覆纳米技术和传统基因工程学的概念。

如果合成生物学提出的创建新生命体的设想得以实现,科学家们就必须有效防止这一技术的滥用,防止生物伦理冲突以及一些现在还无法预知的灾难。

2002年,纽约大学的病毒学家埃卡德·维默尔宣布他和他的研究小组从生物技术公司购买了DNA短小片断,并在DNA合成公司的协助下将它们连接起来,制造出了人工合成的脊髓灰质炎病毒。

这项研究的成功让维默尔完成了一项前人从未完成的工作。

但他同时向人们发出警告,生物恐怖主义分子完全有能力制造出致命病毒,例如埃博拉病毒、天花病毒以及一切目前人们拥有的药物均无法消灭的病毒。

(节选自《参考消息》2005年3月14日版)

10.合成生物学实现"重塑生命"目标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2分)

11.文章第二自然段,从哪些方面对合成生物学进行了说明?

(2分)

12.合成生物学的研究可能会带来哪些问题?

(3分)

13.文章最后一段举病毒学家埃卡德·维默尔的例子,作用是什么?

(3分)

【参考答案】

10、①通过复细胞功能、消除肿瘤、刺激细胞生长和使某些决定性细胞再生,实现治疗各种疾病的目的。

②用合成生物学还可以制成各种各样的细菌,用来消除水污染、清除垃圾、处理核废料等,还可制造一种生物机器,用来探测化学和生物武器,发出爆炸物警告。

11、从合成生物学的科研目的和科研方法两个方面来进行说明的。

12、颠覆纳米技术和传统基因工程学的概念;技术滥用并与生物伦理冲突;其他无法预知的灾难。

13、说明合成生物学的确存在潜在的危险。

(2005年山东潍坊中考试题)

2050年,告别一百万个物种

科学家们以联合国估计的到2050年,全球气温可能比现在升高0.5至3摄氏度的标准为依据,利用电脑模型计算气温升高对每一物种的影响,对欧洲、南非、澳大利亚、巴西、墨西哥和哥斯达黎加六个地区的1103个动植物物种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植物、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昆虫等。

这是迄今为止对此问题所进行的最大规模跨国合作研究。

全球气温升高迫使大部分陆地物种向两极和高山地区迁徙,但许多动植物无法实现这点。

据保守估计,这六个地区的物种到2050年将消失15%至37%,即平均有26%的物种将因为气温升高,无法寻找到适宜的栖息地而灭绝。

像哥斯达黎加的小丑箭毒蛙、墨西哥的囊鼠和欧洲的灰喜鹊等珍稀物种很可能将从地球上消失,大部分物种的栖息地也将越来越少。

在澳大利亚接受研究的24种蝴蝶中,有一半将在未来的岁月中永远消失。

而在南非主要生物保护区内,受保护的60%的生物物种有灭绝的危险。

在占巴西总面积五分之一的巴西中西部热带草原地区,163种树木中将有70%以上的树种灭绝。

其中很多植物是该地区特有的稀有品种。

科学家们预计,在该地1700到2100个植物物种中,39%到48%的物种将在未来50年内消失。

欧洲是自然环境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小的地区。

该地区的动植物生存几率要大于世界其他大地区的动植物。

即便如此,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欧洲地区四分之一的鸟类和11%到17%的植物也将在未来逐渐灭绝。

生活在英国苏格兰地区的特有鸟类红交嘴雀,由于气候和环境的变迁;在未来将很难存活下去。

特别是当气候变暖时,其他天敌鸟类的迁入将更加危及这种稀有鸟类的生存。

在墨西哥的研究表明,平原和干旱地区的动植物受气候变暖影响最大。

一旦气候有一丝的变化,这些动植物就需要迁移至很远的地区才能找到适宜生存的新环境。

在该地区接受研究的1870种动植物,三分之一将在未来出现生存危机。

在许多庭院花卉的家乡——南非,研究的300种植物中的三分之一将要灭绝,包括该国著名的山龙眼类花卉。

负责此项研究的英国利兹大学的克莱斯·托马斯教授表示“当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他们都希望能最终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

但是,我真的希望我们没有得出我们已经得出的这一结论。

事实远比我们想像的要严重得多,我们得出的结论很可能低估了生物物种面临的残酷生存环境。

18、通读全文,说说第6段中“我们已经得出的这一结论”指的是什么?

19、阅读文章3至5段,完成下面的表格。

(6分)

地区

研究物种

研究结果

澳大利亚

欧洲

墨西哥

20、请你说说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一旦气候有一丝的变化,这些动植物就需要迁移至很远的地区才能找到适宜生存的新环境

21、文章为什么详细地介绍气候变暖对欧洲地区物种生存的影响?

22、全球气温升高对物种生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请结合我国的具体实例,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4分)

【参考答案】

18、全球气温升高将使地球上许多物种灭绝。

19、蝴蝶有一半将在未来的岁月中永远消失。

红嘴雀在未来将很难存活下去。

1870种动植物1/3在未来出现生存危机。

20、“一丝”说明变化之小,但即使是如此小的变化对动植物来说也是灾难性的。

21、因为欧洲是自然环境受全坏气候变化影响最小的地区。

详细介绍这个地区物种生存的影响,更能显示出对其他地区的影响。

22、略。

(2005年山东济南中考试题)

破译植物的语言

①不要以为植物会“说话”是一个古怪可笑的问题。

法国物理学家施特斯海默说:

“20年前也没有人相信鲸鱼会唱歌。

而现在鲸鱼的歌唱已经被破译。

”目前,也有一些科学家在从事破译植物语言的研究,德国德勒斯顿的生物物理学家赫伯特•魏泽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②为了探索植物语言是否真实存在,科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后来他们发现:

当植物的叶子被昆虫咀嚼时,植物身上所发生的反应与动物抑制疼痛和创伤的神经激素的反应几乎一样。

在虫咬叶子时,叶子便释放出一种激素,类似于动物受到伤害时释放的啡呔。

在动物身上,这些激素帮助把一种叫做花生四烯酸的化学物质转化为前列腺素。

而在植物组织里,这种激素有助于亚麻酸(相当于动物身上花生四烯酸的物质)转化为茉莉酮酸,这是一种性质和前列腺素相近的化学物质。

它们对待伤痛的化学反应如此相似,在植物组织表面喷洒阿司匹林或布洛芬后,就会像在动物身上喷洒此类物质一样,都能消除伤痛反应。

对此,纽约州立大学植物生理学家伊恩•鲍德温说:

“这就是植物喊‘哎吆’的方式。

③植物能与邻居联络的现象屡见不鲜。

在茂密的大森林里,某些植物突然感到虫咬刺痛,它会马上招呼旁边的伙伴,提防虫子。

许多植物在受到伤害时,会释放出一种挥发性的茉莉酮酸,这是一种“体味”信号。

甚至在附近的植物被虫咬之前,这种信号就开始启动附近植物的防御系统了。

④槐树会产生有毒的苦味物质。

一旦槐树的树叶被羚羊或长颈鹿吃掉,这时,不仅仅被吃掉的槐树的树叶会产生这种物质,周围所有的槐树像是接到预报似的也都争先恐后的释放出毒素。

⑤破译植物的语言是一项开拓性工作,因此引起了不少科学家的浓厚兴趣。

经过多年的研究后,他们对于植物的语言已经有了多种解释。

魏泽教授认为,树木是通过声音来互相沟通和了解的。

但由于这种声音频率很高,人耳往往听不到。

据他讲,迄今他已零碎破译了一些树木的语言。

⑥而波恩大学的科学家弗兰克•朱利曼则不仅证实了植物语言的存在,而且还研制出了能够探听植物语言的激光驱动麦克风。

当植物的叶子或根茎被切开时,植物就会发出痛苦的声音信号:

在整个切面释放出气体乙烯。

弗兰克•朱利曼一直在用钟形玻璃容器收集这种气体。

用这种气体的分子轰击标准激光束,会产生振动,形成麦克风能够探听到的声波。

朱利曼说:

“植物受到的压力越大,麦克风收到的声音信号就越强。

⑦还有科学家认为,植物是通过一种能量进行交流的。

这种能量是微弱的光,它可以被测量出来,人们甚至可以通过“剩余能量放大器”使这种光转变成可以看得见的光。

不管是通过高频声音还是通过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最终一定会破译植物的语言之谜。

正如施特恩海默说的那样:

“我们将在不久的将来使树木的联络声音变得容易听起来。

⑧毫无疑问,破译植物的语言,不仅对于植物生理生态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而且在实践生产中也将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

科研人员相信,破译植物的语言必将对农业生产产生重要作用。

例如运用波恩大学的研究成果,给农民配备合适的窃听装置,农民就能区分健康与疾病的蔬菜或其他农作物。

同时,通过探测植物的声音可以形成预警机制,随时探查植物病虫害的情况。

另外,了解水果和蔬菜的语言还有助于它们的储藏和运输。

声学研究证据表明,苹果释放出的乙烯气体比其他植物高,能够引起周围植物枯萎。

因此,科学家敦促果农要单独存放苹果。

⑨科学家们语言,植物语言的破译,对于植物病虫害的抑制,作物生长发育最适环境的调控,农业耕作的安排,乃至植物各种药用成分的分离提取等都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读书与成长》初中版2005年第一辑,作者周立,有删改)

11、本文主要说明的是。

(3分)

12、第①段文字中说:

“植物会‘说话’”,从下文看,植物究竟是怎样“说话”的?

(6分)

答:

13、从第⑤⑥⑦段文字中,我们会获取到哪些具体明确的知识信息?

(6分)

答:

14、结合第⑧⑨段文字,联系生活实际,想想破译植物的语言有什么实用价值?

按要求写出两个实例。

(4分)

答:

①写出文中的一例:

②写出你想象的一例:

【参考答案】

11、破译植物的语言。

12、要点:

①在冲咬叶子时,叶子便释放出一种激素。

这种激素有助于亚麻酸转化为茉莉酮酸。

在植物组织表面喷洒阿司匹林或布洛芬后,就能消除伤痛反应。

这就是植物喊“哎吆”的方式。

②许多植物在受到伤害时,会释放出一种挥发性的茉莉酮酸,这是一种“体味”信号。

甚至在附近的植物被虫咬之前,这种信号就开始启动附近植物的防御系统了。

13、①已零碎破译了一些树木的语言;②已研制出能够探听植物语言的激光驱动麦克风;③可以通过“生于能量放大器”测量植物能量的光。

14、①利用窃听装置,区分健康与染病的蔬菜或其他农作物。

②给西红柿、黄瓜、西瓜等植物播放促发它们生长的音乐。

(2005年山东泰安中考试题)

从海啸大劫难看疟疾

2004年12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的公共卫生专家警告说,如果不采取措施,传染性疾病可能使此次印度洋海啸造成的死亡人数成倍增加。

世界卫生组织的发言人格雷戈里·哈特尔把灾区需要重点预防的传染病归纳为两类:

一类是由于水源污染造成的,主要是霍乱和伤寒;另一类是由于蚊虫叮咬而传播的,主要包括疟疾和登革热。

国际紧急医疗援救组织卫生干事琳达·杜尔对此分析说,海啸退潮之后遗留下来的水滩将很快成为携带疟原虫的蚊子的孽生地,而灾民居住在露天环境或者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很容易受到这些蚊子的叮咬,所以疟疾和登革热将是下一步传染病预防所面临的更大的难题。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唐林华介绍,疟疾的分布遍及全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北纬600和南纬450之间的地带都有疟疾发生。

实际上,疟疾历来都是全球流行最广泛和最严重的寄生虫病,迄今每年仍有大约200万人死于该病,其中对儿童危害最大——每30秒钟世界上就有一个儿童因患疟疾而丧失。

除了此次遭遇海啸劫难的东南亚和印度次大陆以外,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和南太平洋岛国地区都是目前世界上主要的疟疾流行区。

我国北纬250以南地区也是疟疾流行区,其中云南边境和海南山林地带是历史上疟疾流行最严重的地区。

不仅如此,疟疾甚至成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

除了之外历史上许多疟疾爆发而造成重大军事行动失败的记载以外,还有学者考证,疟疾曾对罗马帝国的衰落起到过重要的作用。

疟疾肆虐的漫长历史表明,作为侵害人类健康的最古老的传染病之一,疟疾是相当顽固的,对此应有充分的认识。

1955年,世界卫生大会曾乐观地把原来的“疟疾控制规划”改为“疟疾消灭规划”,但其后全球疟疾流行状况表明,这一规划全面受挫。

于是在1978年的第31届世界卫生大会上,又正式通过了把“疟疾消灭规划”改回为“疟疾控制规划”的决议。

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疟原虫在不断的变化中千方百计对抗药物对它的抑制,以至于疟原虫的抗药性问题至今未能完全解决,抗疟药的研制成为人类与疟原虫斗争的一场马拉松式的竞赛。

实际上目前中国的疟疾防治工作遵循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实行分类指导、科学防治、综合治理的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为世界所公认。

令人忧虑的是,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厄尔尼诺现象增强所引起的温度和降雨的变化,势必会影响疟疾原有的分布格局。

根据大气环流模型的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3~50

C,疟疾的发病人数在热带地区将增加2倍,而温带地区更会增加10倍以上。

至于像此次印度洋大海啸这样的自然灾害,更是引起疟疾大流行的突发危险因素,让人感到措手不及。

(选自《南方周末》,有删节)

15.“疟疾历来都是全球流行最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