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设计史教案概要.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59205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84.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室内设计史教案概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室内设计史教案概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室内设计史教案概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室内设计史教案概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室内设计史教案概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室内设计史教案概要.docx

《室内设计史教案概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室内设计史教案概要.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室内设计史教案概要.docx

室内设计史教案概要

中国部分第一章从利用到创造

——史前设计艺术

思考要点:

是哪些因素引发了史前设计的萌生?

与现代设计观念相比较,史前设计的内涵与特征该如何理解?

实用与审美的需求对史前设计形态产生了哪些影响?

工具、彩陶、建筑等设计类型的特征分析

教学重点:

了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人类生理到心理的发展

教学难点:

对当时建筑形制的了解

第一节史前设计萌生的环境与条件

一、设计的萌芽时期的总体特征

这是人类的设计意识产生并缓慢发展的时期,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早期。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通过劳动来取得基本的生存条件,在漫长的劳动过程中,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得到逐步的改善和提高,石器工具的出现便意味着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设计活动的开始。

二、群体的作用

生存,是史前人类的第一要务。

在当时恶劣的生存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被动的关系,依赖于大自然的赐予,也依赖于群体的协作获得食物而生存。

于是,史前人类以血缘等方式组成群体,并依靠群体的力量进行狩猎、采集等维持生存的活动。

群体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必需的,最初依靠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随着人脑以及人体相应器官的发育,产生了语言。

可以说,语言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一个伟大跳板,依靠口语交流,人们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发现等直接传递给对方,进而相互协调行动,巩固和发展了群体组织,提高了在自然中生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语言交流,自身未曾经历过而被其他人用语言告知的外界信息和经验,大量进入人脑,使人类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快地发展,智力水平和思维能力相应提高,生存能力也越来越强。

在这个过程中,群体的协调组织、个体间的交流沟通为设计萌生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同时,形成群体所必然带来的习俗、信仰等观念性的内容,也成为影响设计形态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自意识的觉醒——设计活动产生的根本前提

人类最初只是使用天然的石块或棍棒为工具,后来经过无数次的经验积累,渐渐学会了选择石块,这种选择必不可少地需要他们进行观察、判断、比较等自觉的思维活动,并逐步掌握了改进的简单加工技术,出现了早期的打制石器。

虽然这些经过加工的石器,粗陋得似乎与自然物并无多大差异,但从此人类不再像一般动物那样本能地去满足它们所属物种的标准和需要,而是开始了按照自己头脑中已经存在的某种观念(需要),有目的地,自觉地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最终使其与头脑中已形成的观念相符的创造性活动,其内涵是以思维带动设计、制作,经过选材、改造、组合等一系列设计过程,制(创)造出一种自然界中从来没有过的新物质。

四、火的使用与定居生活对设计活动的影响

火的使用和由食物采集者变为食物生产者可以说是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所取得的两项伟大成就。

自然界有诸多现象能诱发燃烧起火,史前人类在认识到火的作用,从利用、保存自然火到发明人工取火,以及在生活中可以随时随地的使用火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向自觉的生活方式迈进了一大步,火的使用,不仅对史前人类的生理体能、思维器官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为改变自然材料的物理性质(如陶器、早期金属器皿)的出现提供了必然的条件,也成为人类早期生活方式变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饮食是人类摄取营养、维持生命活动的第一需要,从采集变为生产的摄食方式,使部分地域的史前人类不再单纯为了获取食物而过着流动的生活,或者为了保证食物的供给而分成人数较少的群体,游牧、单独的群体被村落所取代,定居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能够拥有更为丰富的生活资料,对生活用品的需求也逐渐丰富,设计的目的性、功能性也随之逐步明确,设计品类与形态得到相应扩展。

第二节工具的诞生与史前造物活动

一、人类的起源及最早期的艺术创作

现在一般认为,人类是起源于非洲赤道地区生活的森林古猿。

在不断的进化过程中,在距今300多万年的时间,人们已经开始制造一些简单的工具。

考古学家们在非洲国家发现了一具兼有新老猿类生物特点的骨骼化石,同时发现的还有很多带有加工痕迹的十分简单、粗糙的时期工具,当时是以敲击小圆石的表面来制作这些基本工具。

这些制造工具的,兼备新老猿类生物特点的生物,被称为智人。

在100万年前的非洲、50万年前的亚洲和欧洲,经过进一步进化的直立人开始将石头的正反两面切成锐利的棱角,以此制造更方便的工具。

并且在50万年前,人类大脑也获得了显著的发育,观念、语言逐渐产生。

我们说人类一旦产生了语言,这就是人类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简单,并且随着大脑的发育,人变得越来越聪明,也使得其生存能力越来越强。

到了公元前25万年的时候,人类已经能制造质地较平滑、形状较规则的石斧和一种多功能的手斧,有的甚至略微呈对称形状,在实用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对形式法则的最初的认识之后,两者的关系逐渐成为工具制作的重点,艺术创作便在这一过程中迈出了第一步。

此后,人类的造物水平不断进步。

在不同时期具体表现为:

(1)旧石器时代

早期旧石器(公元前30万~公元前20万)

粗糙、略事打制的石器

火的发现和利用

中期旧石器(公元前30万~公元前5万)

石器被进一步加工,种类增多,除石斧外,还有尖状器和刮削器

晚期旧石器(公元前5万~公元前1万5)

生产工具上出现切削石刀、雕刻器

还有了骨针、骨锥、投矛、鱼叉

(2)中石器时代(公元前1万5~公元前5000)

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发明就是弓箭的出现

石器出现小型化趋势

石刀、石斧装上木制、骨制把柄(省力)

(3)新石器时代(公元前5000)

定居生活出现(狩猎、采集——>农牧业)

陶器的出现和使用

石器进一步加工磨光

石磨、石犁、石杵、石刀、石锄、石镰等农具

新石器时代晚期,冶铜术出现,金石并用时代

工具的产生和发展规律:

利用----选择----组合----改造----创造

工具制造过程中形式美感的产生:

快感和美感混沌一体的形态

二、围绕定居生活的造物活动

新石器时代,部分地域的定居生活带来了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

比较坚固耐久的住所是定居生活的前提,根据居住地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以及资源的不同而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建筑方式和形态,因地制宜是其主要的设计原则。

如中国黄河流域有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土质均匀且壁立不易倒塌,在竖穴上覆盖草顶成为这一地区的主要建筑样式,伴随着定居生活出现村落后,这些村落多选择靠近河流的台地作为基址,并出现了按照一定的区划布局的地面建筑。

而长江流域因为气候潮湿,为了隔离潮气和动物对人体的侵袭,所以建筑选用远离地面的干阑式建筑。

在气候干燥的中东地区,住房的墙是由土坯直接做成。

定居生活也对室内陈设、储物器具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保加利亚东北地区欧夫查瑞沃新石器遗址发现的一组赤陶小家具模型,主要有靠背椅、灶台等,生动的再现了当时家具的使用情况。

储物的容器,则主要使用陶器和编织器。

由于编织器的成型不需要改变植物纤维的物理性质,并且在迁徙过程中不会发生破裂,在中国新时期时代早期陶器的底部还发现有席纹的印痕,所以编织器的广泛使用应早于陶器。

编织技术同时使人类拥有了比兽皮更加可靠、适用的衣料,穿衣服的人从此与赤身裸体的动物分道扬镳。

第三节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设计

一、多样性与相似性

摩尔根曾把陶器的发明和使用,作为人类由野蛮状态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根据目前已发现的考古资料,距今大约10000年之前,人类开始使用陶器。

最早的彩陶出现在两河流域,耶莫彩陶和哈森纳彩陶是早期彩陶的杰出代表,中国与其年代相当的老官台文化也发现有彩陶。

陶器,是人类第一个改变了物质的化学成分而创造的物品。

彩陶是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制图案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

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仰韶文化”。

分布于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内蒙、湖北。

1、仰韶文化分期:

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

2、陶器造型:

碗、钵、罐、盆、壶、豆、瓶、鼎、鬶

3、装饰:

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和人物纹,采用彩绘、捺印、划纹、堆饰等手法装饰。

4、陶器工艺:

泥条盘筑、手捏、轮制

二、实用性功能需求

器物设计的基本原则:

以功能需求带动造型设计

新石器时代器物造型基本特征:

在球形、半球形的形态上进行变化

三、表号化与装饰目的

彩陶装饰图案的来源

(1)编织的模拟

(2)劳动的节奏感

(3)图腾的表号化

(4)自然物的抽象化

第四节史前设计意识的内涵与特征

一、有目的的功能需要

过程:

源于需求→产生预想→进而形成物化成果

二、有意味的装饰

原始装饰,大多具有表号的作用,其认知的功利目的大于审美意义。

象征性以及用于区隔族群、表达观念的功能目的

不能简单界定为单纯的审美装饰

三、形式美感的产生

形式美的产生源于实用而又超越实用

四、因地制宜的材质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围绕地域性材质选择形成加工工艺和手段

以地域自然资源特点为基础的地域性设计形态和设计风格

五、工艺技术的追求

在一定意义上,设计的历史也是技术的发展史

六、组织形态的支撑

史前人类的群居生活方式,为人与人之间通过合作展开造物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合作的基础上,某些技术要求高的环节出现了专业化的分工

本章小结

•史前设计是人类设计史的开端

•人类自意识的觉醒是设计活动产生的根本前提

•设计的发展与人类的需求同步

第二章纷呈的源流

—中国各文明圈的设计艺术

思考要点

影响设计观念形成的主要因素分析

经济形态对设计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如何更好地理解“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

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中国、古代希腊、古代罗马各不相同的设计形态与特征

教学重点

了解设计发展的普遍性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中国古代各文明群设计发展的普遍性特征

 

第一节各文明圈设计发展的普遍性特征

一、设计观念与设计风格

私有制的发展推动了阶级、国家的出现,而阶级分化、宗教将政治和社会伦理色彩融入设计观念之中,因此设计物常带有一定的社会功利目的。

二、生产方式与经济形态

这一时期,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基本完成,使设计行业中的管理者、设计者和制造者得到初步的分离,较好地促进了设计的发展。

铜和铁两种金属材料的发现与应用也给当时的设计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三、生活方式及造物形态

主要表现为生活观念、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对造物产生了不同方面的影响。

第二节古代两河流域的设计艺术

一、两河流域设计的环境特征

两河流域是指纵贯今伊拉克境内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地区,这里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苏美尔人在公元前3400年左右首先建立城邦国家,建筑物多以日晒砖和炼砖瓦建造成。

公元前2370-前2230年,阿卡德人建立闪米特王国,以石材建造的神庙和雕像规模十分宏大,青铜、黄铜工艺品业已出现。

公元前18世纪,巴比伦王汉莫拉比实现两河流域统一,并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创造了高度的科学和技术文明,多彩的釉、琉璃与玻璃首先为巴比伦所使用。

公元前7世纪,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再一次统一两河流域,重建雄伟的巴比伦城,包括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

直到公元前539年,波斯人在大流士的率领下入侵并征服这一地区。

自然环境上,这一地区东北方为亚美尼亚与伊朗高原的群山所环抱,西方与叙利亚平原、阿拉伯沙漠接壤,地势开阔,四周没有什么可以提供防御的天然屏障,所以这一地区经常遭受外敌入侵,帝国更迭十分频繁,文化因此也呈现出产生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二、两河流域的制陶工艺设计

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哈拉夫文化期(约公元前50世纪)就已经发现有彩绘陶的出现。

大多为几何形图案,器型规整,可能是祭祀或陪葬用的礼器。

公元前2000年,两河中上游的民族已经使用石英砂炼成的玻璃和釉。

还常常采用印纹装饰,在陶坯未干的时候,用一种圆筒形的印模,在上面滚压出浮雕纹样。

陶瓷用于建筑,也是两河流域文明对世界的贡献。

最典型的就是新巴比伦的高大的琉璃砖砌成的城门。

釉面采用的色彩主要为蓝、绿、土红和黄,很接近中国的“唐三彩”。

由此产生了釉面砖镶嵌的壁面装饰,俗称马赛克。

三、两河流域的金属工艺设计

苏美尔人的金属工艺尤其是金银制品的制作工艺是非常高超的,尤其是伴随着1922年至1927年间英国考古学家伍勒爵士所挖掘的450座乌尔陵墓,尤其是16座王陵的挖掘,在墓中全是制作非常精美的黄金制品。

由于两河流域的人们经常遭受外敌入侵,所与培养出很强的尚武精神,青铜武器的设计十分先进。

青铜材料还被用在家具上,制作家具底足,不仅造型生动逼真,也非常牢固耐用。

四、两河流域的建筑设计

两河流域的建筑以方块体积的构成为主,墙壁非常厚重,门窗很小,为了便于控制室内的小气候,以抗拒沙漠环境中十分恶劣的气候变化。

由于缺石少木,以夯土墙开始到日晒砖和烧砖,并用沥青作为粘结材料,发展了券、拱和穹隆结构,随后又创造了可用来保护与装饰墙面的面砖和彩色琉璃砖。

对后来的拜占庭建筑与伊斯兰建筑影响很大。

第三节古代中国“青铜时代”的设计艺术

一、“青铜时代”的设计分期

石器时代以后,经历了金石并用期,人类历史进入青铜时代。

在社会发展史上,是奴隶社会时期。

夏代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

在河南郑州一带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与夏代同期。

二里头文化已经进入“青铜时代”。

商代分为早期和殷商(晚期)两个阶段。

以晚期最为辉煌,河南安阳小屯为其王都。

此后,周武王灭商成立周朝,定都西安西南的镐京。

周人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部落,活动在陕西、甘肃一带。

后来的春秋战国是一个大动乱、大转变的时期,所谓“礼崩乐坏”的时期。

各诸侯国的兼并和分裂,也造成了地方特点的成熟和文化的交融。

封建制度逐渐形成。

战国时期,冶铁工业的出现,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整个奴隶制时代,也是青铜器制造和生产最繁荣的时代。

二、“青铜时代”的青铜器设计

(一)青铜工艺的技术特点

青铜是红铜加锡、铅的合金。

青铜的优点:

①熔点低,易掌握铸造过程

②硬度可控,可根据需要,铸造出不同硬度用品

“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

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

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

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

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

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③铜液膨胀性大,熔铸时可得到清晰花纹

青铜器的制造工艺:

陶范、分范、铸造、镶嵌、鎏金、失蜡等。

(二)青铜工艺的型制与功用

武器和工具:

戈、矛、斤、刀、钺、镞、铲、凿等

乐器:

钲、铙、钟、鼓

生活用品:

(包括炊煮器、食器、酒器、水器)鼎、鬲、豆、爵、角、觚、尊、壶等。

(三)青铜工艺的装饰特点

商代青铜器是青铜艺术由成熟到鼎盛的时期,流行饕餮纹、云雷纹、夔纹、龙纹、虎纹、象纹、鹿纹、牛头纹、凤纹、蝉纹、人面纹等纹饰,郑州杜岭出土的饕餮乳丁纹方鼎、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方鼎、安徽阜南出土的龙虎纹尊、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及人面纹方鼎等为代表。

西周前期继承商代风格,在后期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总体风格质朴、简约,强调韵律感和节奏性,体现有条不紊的秩序和规律。

酒器稍减,食器增多,铭文加长。

流行顾首的夔纹、分尾的鸟纹、窃曲纹、重环纹、波带纹及瓦纹,长篇铭文习见。

陕西扶风出土的毛公鼎(铭文长达497字)、大克鼎等,皆属西周时期的典型器。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工艺,在应用角度是一种钟鸣鼎食的组合。

它已失去祭祀和礼器的特性,向生活日用器物发展,增加了许多以实用为主的用品。

装饰题材,逐步摆脱宗教神秘气氛,使传统的动物纹进一步抽象化,变为几何纹,并出现了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题材,如宴乐、射猎、战争等;装饰手法采用模印、刻划和镶嵌;制作工艺的分铸、焊接、镶嵌(金银错)、腊模(失腊法)、鎏金等新技术,使青铜工艺达到前所未有的精美。

春秋时期的“莲鹤方壶”、战国时期的“宴乐水陆攻战铜壶”为其代表。

三、“青铜时代”的漆器设计

在青铜时代,古代中国的漆器设计自春秋战国时期异军突起,值得关注。

中国历来以“丝国”、“瓷国”著称于世,实际上,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国家。

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已懂得将漆树的汁液涂到木器或陶器的表面,以使其能防潮、防腐。

商、周漆器设计特点:

造型上模仿青铜器。

战国漆器设计特点:

根据生活的需要,充分利用漆器的特点,创造出许多新的造型和品类。

四、设计思想的百家争鸣

思想学术领域的“诸子蓬起,百家争鸣”带动了设计领域的巧思、清新和活泼的特色。

诸子百家关于用与美、文与质的论述,如孔子“文质兼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以及墨子“先质而后文”,韩非子的“以文害用”,孟子的“与民同乐”,荀子的“万物之美可以养乐”等,均对设计的发展影响很大,及至今日。

第四节中国封建时期的设计艺术

一、中国封建时期的设计环境

中国封建时代的设计历史,按照造物设计的演进规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段:

第一个时段是秦汉,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经过汉代的发展,汉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主体,在这一时期手工业生产迅速发展,无论在建筑、纺织、工具、器具等方面的设计、制作,都出现了较大的提高,并且已经基本形成中国造物设计完整统一的体系,迎来了我国封建社会设计的第一次高潮;第二个时段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两宋,三国两晋南北朝在社会风貌上呈现出的是一种政权更替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这种大分裂、大动荡在设计上表现为一种变革。

促成这种变革的一大重要原因就是外来文化的介入。

自魏晋开始吸收借鉴外来造物的造型、纹样、技术、思想,到唐代对其进行改造、融合后纳入中国造物设计的体系中,并促使宋代造物在风格上发生转变。

并且这一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成熟时期,也是科学技术大发展的时期,在这几方面基础上,设计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经验体系;第三个阶段是元明清三代,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就是市民阶级的崛起,尤其是在东南沿海一带的城市中,手工业已经脱离对农业的依附,而和商业结合,这就使得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直接左右着民间手工业设计的走向。

民间设计和宫廷设计并列为当时设计的两大主流。

二、中国封建时期的手工业管理

汉代在中央设立了庞大的手工业管理机构,不仅规模庞大、行业众多,而且分工细致、管理制度完善。

在地方,经济的繁荣,人们对各种器物需求的增加,也使得私营手工业也有了相当规模的发展。

唐代中央对于手工业生产的管理有了非常明确的机构,按照不同的设计部门,由相关机构直接进行管理,政府对官方手工业的重视加上这一时期兴起的金银器设计制作,必需依靠官方所提供的强大的原料和技术支持,因此这一时期官方手工业设计的产品也代表了设计的最高成就。

民间手工业中,出现了类似中世纪手工作坊的“行”、“铺”,为当时民间手工业产品的主要设计者和生产者。

宋代官方手工业组织分工更加细致,管理机构也更加庞大,由于北宋商业的发展,更多的手工业产品走进市场,艺术设计逐渐走向市场化、商品化。

明清时期,仍然有着规模庞大的官方手工业,在清代甚至帝王直接昭旨干预设计。

同时,民间手工艺也获得飞速发展。

三、中国封建时期的建筑设计

宫殿建筑为历代最为重视的建筑,带有明显的政治性,宣扬帝王权威、封建礼法、等级制度。

除宫殿建筑以外,与普通人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应是住宅了。

由于农业、定居生活的出现,形成了固定的聚落住宅。

汉族聚居地区的住宅,大体为院落式。

在注重住宅舒适的同时,由于中国自古以来有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传统,还非常注重家居环境的营造,追求适宜的栖居,因此对自然景观的借鉴和引入住宅就催生了自然山水园的出现。

四、中国封建时期的陶瓷工艺设计

早在商代,就出现了原始青瓷,其作为瓷器的萌芽的代表,数量较少,品质也有缺陷。

东汉时期:

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出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瓷器全面渗透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进入了瓷器时代。

陶和瓷的主要区别,一是原料不同,陶器用陶土,瓷器用瓷土。

二是烧窑火候温度不同,陶器较低,约800°c左右,瓷器较高,约1200°c左右。

三是物理特性不同,陶器质地松脆,有微孔,瓷器质地致密、坚实、不漏水,敲击有金属声。

最早的瓷器为青瓷。

以浙江地区为中心。

越窑最具代表性。

鸡头壶、莲花尊、魂瓶等为代表器型。

莲花纹和忍冬纹为代表装饰纹样。

隋代白瓷烧制成功,是一项突出的成就。

唐代的瓷器按照生产的窑址来命名,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生产格局。

越窑青瓷“类玉、类冰”、“巧剜明月,轻旋薄冰”、其中又以“秘色”次最为出色。

河北内邱的邢窑白瓷“类银、类雪”。

此外还有彩釉瓷和釉下彩绘、及绞釉绞胎等多种彩瓷。

在瓷器造型设计上进一步生活化。

唐代陶器以“三彩陶器”为代表,其在烧胎后涂以黄绿、褐、蓝、白等釉烧制而成,由于掌握了大量金属釉的特点,两次烧成,使其成为绚丽夺目、鲜艳多彩的艺术品。

长安、洛阳为主要产地,多为明器。

宋代是我国瓷器艺术发展的高峰,南北方众多名窑,各展异彩。

北方地区:

定窑-河北曲阳,官窑,白瓷、金银扣、印、刻、划花。

汝窑:

河南临汝。

青瓷窑。

多素器,葱绿色。

官窑:

未现窑址。

北方青瓷窑。

粉青,紫口铁足,蟹爪纹开片。

耀州窑:

陕西同官,青瓷,刻、剔、印、镂空花。

钧窑:

河南禹县,青瓷系统,色釉乳浊,窑变“夕阳紫翠忽成岚”。

磁州窑:

民间特色窑系。

河北彭城一带。

黑白花装饰。

笔力豪放简练。

南方地区:

景德镇窑:

江西景德镇,影青为其代表。

龙泉窑:

浙江龙泉一带。

粉青青瓷,釉色苍翠,堆贴、浮雕装饰。

哥窑:

釉面开片,鱼子纹、蟹爪纹、百圾碎、金丝铁线。

建窑:

福建建瓯一带。

盏为特色,兔豪、油滴、天目釉。

吉州窑:

江西吉安。

南方民间窑系。

木叶、剪纸入釉,玳瑁斑。

元代的陶瓷工艺总的趋势较为衰落。

而随着青花、釉里红的烧制成功,彩瓷大量流行。

白瓷也成为瓷器中的主要品种。

景德镇开始成为全国制瓷的中心。

青花,是在白色瓷器上绘有青色花纹的一种瓷器。

青花的原料是一种钴盐类金属元素,呈色性很强,鲜明而稳定。

元后期达到成熟。

釉里红与钧窑紫红釉的烧制有关。

元时较为灰暗。

元代瓷器造型大而笨重。

装饰多见松竹梅、和“琛宝”。

明代以后,我国的陶瓷主要以白瓷为主。

景德镇已经成为全国陶瓷的中心。

白瓷画花成为主要的装饰方法。

明代官窑器开始以年号作款,一直延续明清两代。

明代永乐年间的景德镇窑,压手杯是著名品种,脱胎器也是佳作。

甜白釉和红釉最具特色。

宣德瓷器,以青花最有名,瓷胎为“麻仓”土,青花原料是南洋进口的“苏泥勃青”,色调深沉雅静。

有“灯草口”的霁红釉也是此时精品。

明成化时期,青花加彩(填彩和斗彩)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上下斗合的“斗彩”,成化时期最为精美。

小件酒杯,如鸡缸杯著名。

弘治、正德时期总体趋向衰落,但“浇黄”或“娇黄”釉特色鲜明,正德的回回花和“正德式”也各具特色。

嘉靖、万历年间,民窑官窑产量巨大,分工很细。

嘉靖的葫芦瓶、万历的蒜头瓶为当时佳器。

五彩初露端倪。

明时福建德化窑的白瓷最为著名。

法人称之为“中国白”。

瓷塑像也很有名。

何朝宗是当时的瓷塑高手。

宜兴窑和石湾窑为明时的精陶产地。

石湾窑仿钧瓷,又称“泥钧”宜兴紫砂壶以造型取胜,“供春壶”为代表。

珐华器与佛教有关。

花纹轮廓用高起的凸线,再饰以蓝、紫、绿等釉彩。

清代陶瓷工艺继承明代传统,在釉色、彩绘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自雍正以后走向繁琐堆饰的作风。

清康熙年间,以红釉为著,宝石红、郎窑红、豇豆红器口呈淡青色。

古彩“硬彩”笔力健劲,单线平涂,色彩浓艳。

青花则称“康青五色”渲染次数加多,更富层次感。

雍正时乾隆时期陶瓷富丽繁密,细致精巧。

珐琅彩、墨彩、模仿器最具特色。

康熙刚健、雍正雅致、乾隆华缛。

五、中国封建时期的染织工艺设计

染织工艺方面,汉代又有了大的飞跃。

汉代的丝织主要产于齐、蜀。

品种有锦、绫、绮、罗、纱、绢、缣、缟、纨及织成等。

汉代的锦为“经锦”,经丝彩色显花,同一图案,同一色彩,形成直行排列。

汉代丝织的装饰划纹有云气纹、动物纹、花卉纹和几何纹,以及文字装饰。

汉代的印染工艺有涂染、浸染、套染、媒染等。

汉代的刺绣主要为辫绣,著名的有信期绣、长寿绣、乘云绣。

三国两晋时期,四川生产的蜀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