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唱游教学中增强学生审美体验能力的实践研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59183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唱游教学中增强学生审美体验能力的实践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在唱游教学中增强学生审美体验能力的实践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在唱游教学中增强学生审美体验能力的实践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在唱游教学中增强学生审美体验能力的实践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在唱游教学中增强学生审美体验能力的实践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在唱游教学中增强学生审美体验能力的实践研究.docx

《在唱游教学中增强学生审美体验能力的实践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唱游教学中增强学生审美体验能力的实践研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唱游教学中增强学生审美体验能力的实践研究.docx

在唱游教学中增强学生审美体验能力的实践研究

在唱游教学中增强学生审美体验能力的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审美体验能力是一种情感的沟通理解能力,只有有审美体验能力的人,才能够深入地感受艺术作品的形式美,能够直接与艺术作品产生共鸣。

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以审美为核心、增强学生审美体验能力的教学指导理念。

因此我们的音乐教学应以审美体验为基本途径,通过多样化的音乐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面向一、二年级小朋友的唱游作为小学音乐教学的起始课,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目标上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形成了“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的教学特点,寓教于乐,深受学生的喜爱。

但是在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还仅仅停留在肤浅的表面,教师过分注重表面的热闹,让孩子在课堂上尽兴地玩,盲目地动,而对教学内容本身的审美价值没有很好的挖掘,只在“游”上做足文章,律动、表演时孩子们的嘻笑声、吵闹声早已盖过了音乐声,课堂是活跃了,学生是参与了,但游戏成了主角,音乐成了配角,孩子们缺少了情感的投入,缺乏了音乐美的体验,唱游课堂缺失了音乐,流失了美感,并没有体现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指导理念。

因此,本课题研究的就是在小学低年级唱游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根据教材、教学内容的特点,让音乐回归其特有的艺术感召力,使学生自然的得到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激起丰富的审美情感,调动审美再创造的想象力和联想力,获得心灵的审美愉悦,把外在的艺术形象转化为自身的生命活动。

这里的审美体验表现为学生对音乐情绪的感受,对音乐形象的理解以及即兴创作的能力。

力图使唱游教学真正成为美的教育,在美的音乐引领下,增强他们的审美体验能力,为发展他们的审美能力打下夯实的基础,把学生领进神圣的音乐殿堂,从而使音乐象甘露一样滋润每个孩子的心田,盛开出绚丽的心灵之花。

二、研究的对象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我校一、二年级,其中实验班、对照班各取一个,共有学生157人。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主要方法

本课题采用实验法,抽取一、二年级各一个班级为实验班,另两个班组为对照班,采取跟踪记录的方法和调查分析法,并配合经验总结法和文献法。

(二)、研究过程:

本课题从2010年9月开始,为期一年。

第一阶段:

实验前准备

对一、二年级四个班级进行基础测试,内容分为对音乐情绪的感受能力、理解音乐形象的能力、即兴创造的能力等的测试。

第二阶段:

实验阶段

对照班:

按教材教学大纲进行教学;

实验班:

在音乐教学中,创设多种情境,突出以审美为核心,遵循教学规律和美的规律,提供各种形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去,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观点,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第三阶段:

结果分析阶段

对实验班、对照班再次进行测试,并和前面的基础测试进行比较、分析,对实验阶段的案例进行整理分析,攥写论文,提出思考与不足。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

一、增强学生审美体验能力的基本原则

1、差异性原则

审美体验具有高度的主观色彩。

由于每个人生活经历不同、心理气质存在差异、艺术素养有高有低,在接受同一个艺术作品时,都能获得不同的审美体验。

正所谓“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音乐本身是非语义性的,是具有模糊性以及不确定性的特征。

对于音乐的理解感受没有标准答案,同一首乐曲在不同的意境、不同心情、不同的角度就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体验。

低年级的小朋友天真烂漫、思维活跃,世界在每个孩子的眼里都会有不同的诠释。

教学中,他们的奇思妙想,常常会给人意想不到的欣喜。

如:

笔者在进行《小鸟飞》的律动时,很多孩子都能感受到鸟儿在蓝天下舒展飞舞的形象,在音乐的伴奏下自由地飞翔,有个孩子却趴在地上说:

鸟儿被猎人打中了,受伤了。

虽然是七八岁的孩子,可是他们同样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压制他们新颖的想法,不要用所谓的“教师权威”或“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而是正确引导,小心地呵护,加倍地尊重。

于是我马上说,小鸟在天空中不会是风平浪静的,它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让我们一起来帮助它战胜困难!

于是孩子们一个个跑过去帮小鸟“治伤”、给小鸟安慰……音乐给了孩子们别样的体验,音乐也激发了孩子们最真的爱心,教学因有了这样的生成资源而格外精彩!

2、激励性原则

德国教育家帝斯多惠说: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在创造教学中,教师更应始终以赞赏的眼光给予每个学生鼓励支持,强调学生有成就感、有进取感,有荣誉感。

让学生从成就中体验出快乐,让学生从每回答一个问题,每完成依次活动中都能体验到自身的快乐。

在学生取得进步时,我们应不失时机给予赞赏:

你真行!

学生遭遇挫折时,我们更应给予信任:

没关系,下次你准行!

一次喝彩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同样在创造教学中,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期待的眼神,一个亲切的手势,都会让学生感到无限温暖,成为他们学习创造的不竭动力。

在教学中,也许学生的表现不尽善、不尽美,但是作为教师必须热情肯定他们的努力,鼓励他们的尝试和创造欲望,使学生感到创作的喜悦与学习的乐趣。

3、趣味性原则

低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一般表现为:

对各种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好问、好动,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兴趣是引起并维持儿童“注意”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

兴趣是他们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

在强烈兴趣的基础上,把不随意注意与随意注意结合起来,使注意既有明确的指向性,又有保持注意的意志努力。

在唱游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地让学生坐着反复、单调地听,那么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而坐不住。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有目的地把教学内容融化在玩玩、唱唱、跳跳、演演的游戏活动中,富有趣味的活动能保持和发展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欣赏《小星星变奏曲》时,通过律动游戏“变变变”,请学生用自己的身体摆出各种“小星星”造型,使学生通过自己的造型的变化能初步感受音乐的变化。

这样既能让学生能静下心来听音乐,又满足学生好玩、好动的特点,使他们能在兴趣盎然地投入音乐活动中听辨音乐、体验音乐。

二、增强学生审美体验能力的前提条件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兴趣的激发是强化学生审美体验的前提条件。

兴趣味是人们积极认识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喜欢、热爱、热情的心理倾向。

也是大脑皮层兴奋性增强的结果。

低年级的孩子好动、好玩,在唱游教学中我们就应抓住音乐的本体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愉说地参与、探究音乐,引起他们大脑的的兴奋,从而产生情感,由情感上升为审美,提高审美情趣,使音乐真正成为培养人、造就人的艺术。

1、以美激趣

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

激发孩子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送给他们的先决条件。

音乐是世界上最美的东西,是人们感情的凝结,它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灵魂。

一、二年级的小朋友对什么都好奇,都感到新鲜,音乐的旋律在起伏跌宕、婉转迂回中,在柔与刚、急与缓、悲与喜的对比组合中,拨动人的心弦,振撼人的心灵,激起人们情感的波澜。

所以,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以旋律美打动学生,以情感美感染学生,以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以美唤起学生装蕴藏在心灵深处对音乐的渴求。

如在学唱歌曲《金孔雀轻轻跳》这首歌时,笔者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所出现的特征音调,这种旋律的进行、音的重复以及极富激情的象脚步鼓鼓点,把傣族音乐风格及孔雀开屏的优美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学生在美的音乐中感知着美的音乐形象,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唤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使他们兴趣昂然、不知不觉地进入角色,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以爱导趣

热爱学生、呵护每一颗幼小的心灵是我们教师的基本职责。

在唱游教学中,我们面对着是一群活泼可爱、天真灿漫的孩子,在他们眼里音乐老师是“愉快”的代名词,是他们的“快乐天使”。

渴望得到老师的爱是他们的基本心理要求。

这就要求我们在新课程背景下与学生构筑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只有教师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情感,倾注全部的爱心,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爱听老师唱的歌,爱唱老师教的歌。

如果教师高高在上,对学生冷漠、粗暴地斥责,他们就会产生抵触情绪,从而抵触老师,抵触所传递的音乐。

天真的孩子最尊敬、崇拜老师,我们应视学生为朋友,与学生平起平坐,共同探讨;更应尊重、热爱学生,用自己的真情深深感染学生,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以这份爱心提高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增强学生审美体验能力的有效策略

1、耐心引导用心倾听,使学生感知音乐。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听觉感知是音乐学习的基础。

音乐中无论是欣赏、歌唱、演奏、创作都是围绕听这个中心任务来进行的。

听也是整个审美体验的基础,因此,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和音乐实践的全过程。

低年级的学生天性好动,很多时候一听到音乐,他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起来,但他们毕竟年龄还小,刚刚开始学会接触音乐,很多时候,他们在还没有听完全曲,学会新歌,感受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表现的情绪时就盲目地跳起来,敲起来。

看似很热闹,但是却游离了音乐的本体,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音乐产生茫然,不能体验、感受音乐的美,更不能正确表现、创造音乐的美了。

因此我们应在唱游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聆听听音乐的良好习惯,感受音乐音响形式的能力,使他们学会聆听音乐、认识音乐、驾权音乐,学会体验音乐的美;使学生进入音乐的天地,在听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使他们尽早建立对音高、节奏、速度等音乐要素最基本的感知能力;引导学生喜爱音乐,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为他们终生学习音乐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A、以听为先,动静结合。

在唱游课上,我们应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启发学生可以用最舒服、最喜欢的姿势静静地用心来聆听音乐、欣赏音乐、细细品味音乐。

特别是在刚开始的唱游教学中,“静”是课堂中的必要措施。

在欣赏中让学生通过“静听”体验乐曲的情绪,感受乐曲所描述的情绪,理解乐曲的基本要素,音的长短、高低等;在歌唱教学中,引导学生用“静听”去感知歌曲、体验歌曲情绪,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感情经验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体验,领会和感知音乐作品的内容,增强审美体验的能力。

但“静”不是一味地机械听、反复单调地听,这不符合低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点,更不利于学生的音乐学习。

因此,我们也应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手段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听的基础上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较好地表现出来,让学生随着音乐举手投足间流露出其真情实感,使学生的内心感受和外部动作和谐统一,从而全身心主动地投入到音乐活动。

如笔者在欣赏《野蜂飞舞》教学中,先让学生感受此乐曲的快节奏,接着用感人的故事《萨尔丹王》吸引学生更深地去了解听赏这段乐曲,在静听中,他们已经完全融入了音乐故事,为王子感到伤心,对国王感到愤怒,他们流露的真情已经显现了乐曲所表达的情绪。

接着又以动觉为切入口,让孩子们用律动、舞蹈、表演等,把自己的感受用肢体表现出来。

孩子们化作一群快速飞舞的蜜蜂,童真投入地体验音乐,表现音乐,再现了鲜活的音乐形象。

唱游中的“静”是为了更好地体验音乐;唱游中的“动”不是放任、盲目地动,而是学生情感的升化。

因此,我们应以听动互补的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让学生动情地歌唱,热情地演奏,激情地舞蹈,角色化地表演,使他们身心愉悦,情感得以抒发,为审美体验能力的提高打下实践基础。

B、以听为主,听讲结合。

音乐本身内涵大多是多义的,文字语言不能全部表达其内容,因此教学中,我们应采取以“听“为主的感受方式,尊重学生的各种独特体验、感受,允许他们对音乐作不同的诠释,获得属于他们自己的审美体验。

但学生的年龄决定了他们生活经验的缺乏。

尽管他们从出生之日起就开始接触各种生活的自然音响以及音乐音响。

但是音乐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行为,还是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去感知自然音响和音乐音响,并逐渐形成对音乐音响的结构形式、音乐形象等的把握能力。

因此在听的过程中,讲也是必要的,他们需要教师的讲解引导,帮助他们掌握作品的基本意义,获得正确的审美体验。

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充分聆听音乐,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主动参与体验作品、理解作品。

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应少讲、精讲,特别是在孩子们正兴趣盎然地听赏中,教师繁琐的语言只会打破良好的听赏氛围,打断学生的思路,而且教师如果过多的讲解,就会把自己的感受、思想强加给学生,这样就禁固了学生的思维,扼制了学生的想象。

如:

在欣赏《野蜂飞舞》时,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单纯地听,学生不可能把音乐与野蜂形象联系起来,于是笔者在听赏前提问:

小朋友你们听听是什么昆虫来了?

在教师简单的引领下,学生从旋律时上时直中一下子就体验到野蜂嗡嗡盘旋飞舞的音乐形象;而后又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了音乐背景,使学生在短促紧凑的旋律中体验到王子复仇的急切心情。

在随后的听赏中,教师就没有用过多的语言去打断学生的想象的思路,而是让学生用情感的去体验,积极让学生谈自己的独特见解,表现与众不同的意见。

2、创设情境以情感人,使学生感悟音乐。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情感是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审美体验离不开情感体验,情感是贯穿审美全过程的心理线索,因此在唱游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如何体验音乐、感受音乐,使他们的情感得以释放,并引起共鸣,从而能喜爱音乐、感悟音乐,增强审美体验的能力。

A、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情感投入。

音乐只有通过创设情境,造成立体的氛围,描绘出让人心动的意境和让人心醉的情境,才能使学生沉浸到音乐中去,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所以,创设音乐教学情境,让学生来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进而唤起学生内心的审美情感和表演激情,是音乐教学的关键。

创设情境指根据音乐作品的风格、情境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环境氛围,激发他们的想象锻炼他们的思维。

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将自己的审美体验积极地溶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从细微处启迪学生的智慧,用音乐丰富的情感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促使他们用美好的情感尽情地表现音乐。

如在教学歌曲《小红帽》时,笔者创设了以大森林为音乐背景的情境来展开教学。

教学一开始就以“森林的早晨”主题导入,让学生置身宁静、优美的情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我选择探究表演,让学生戴着自己亲手自作的头饰激情投入,人人参与,动静结合,激发学生参与表演的欲望,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表现自我、展现自我的舞台,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去。

接着就以“爬坡比赛”、“林中散步”、“小红帽与大灰狼”为情景主线展开教学,使学生在自我参与实践创设的轻松、愉快、活泼而又紧张的情境中,熟悉歌曲旋律、体验歌曲情绪、创编故事情境、拓展歌曲表演……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获得属于他们自己的审美体验,受到音乐美的熏陶,终身收益,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又如一年级歌曲《小树快长高》教学时,笔者一开始就让学生欣赏一段春天的媒体画面,教师随着《小芽快快长》的音乐朗诵,教师是辛勤的播种者,小朋友是可爱的种子宝宝,教室是宽广的大地妈妈,在音乐的伴奏下,一颗颗种子宝宝在妈妈的怀抱里入睡、苏醒、发芽、成长……学生陶醉于优美的的画面中感受着动听的音乐,好象真的在春天的怀抱里一样。

当欣赏范唱时,他们会自发地随着音乐轻轻晃动身体,露出美好的表情,体验到春天的美,音乐的美。

B、以情感人,提升学生情感体验。

情感是音乐艺术的刺激源,又是音乐教育的归宿。

在唱游教学中,我们更应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圣境。

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

教学中,教师的范唱、范奏、课堂语言、体态手势是增强学生审美体验的重要因素。

教师应把作品中蕴含着的丰富感情用儿童化的教学手段传给学生,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使他们把内心的情感通过音乐表达出来。

教师只有自己激动起来,深情地投入音乐中去,才能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只有用生动的表情和动作把音乐中的内涵表达清楚,才能使学生理解音乐作品中的形象与情感。

如在教学《欢乐的小雪花》时,我事先反复演唱、理解这首歌,并在教学时,师生合作营造“漫天飞雪”、“冰天雪地”的童话世界,再有感情地范唱,并配上丰富的表情动作,学生在仔细聆听我声情并茂的范唱中,进入了雪花飞舞的幻想中,把已有的生活经验转化为情感,引发学生的美好联想和想象,激起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感受歌曲,从而达到增强学生审美体验的目的。

3、精心诱导丰富想象,使学生创造音乐。

爱因斯坦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途径之一就是想象。

它是学生对音乐审美感知的再表现、再创造。

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开展想象;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音乐是无形的艺术,学生在聆听的同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

音乐审美想象会给学生带来审美享受,同时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

因此,我们就充分挖掘音乐作品中能激起学生联想、想象的因素,为学生架起想象的天梯,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获得审美享受,积累审美经验,以此增强审美体验。

如:

教学《小雨沙沙》时,教师可利用图画言语引导学生想象,想象种子仰着脖子喝着雨水的情景及喝到水的情景,从而使他们把自己想象成种子,在兴奋、新鲜的情绪中,使学生用形体动作来表现种子、雨点等等。

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这一课时,学生听到了一首节奏强烈、富有动感的音乐,好像真的有许多玩具兵在走路、摇摆、玩耍,这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太好奇,太有诱惑力了!

每个小朋友都蠢蠢欲动。

于是笔者让每一个小朋友都动起来,发挥自己的想象,你愿意表演哪个玩具就表演哪个玩具,你想这样表演就怎样表演,这下激起了全体学生参与音乐表演的欲望,他们都根据自己对乐曲的想象、理解,设计动作,激情投入,在音乐的海洋里,用“身”去体验,用“情”去感悟,用“心”去默会。

引发学生的美好情感,使之产生共鸣,使学生的心灵得到艺术的审美陶冶,感情得以升化。

音乐教育的全过程应该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

音乐教育的审美往往表现为人们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愉悦感,审美的愉悦是不可能靠灌输的,没有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的人是不可能获得这样的一种体验的,同时获得审美体验的必要条件就是学习过程中审美需要回味。

审美体验是一种细致的审美心理活动。

我们的唱游教学只有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多聆听音乐,多复习已学会的歌曲,抓住音乐审美特征用儿童化的语言,深入细致地引导学生装进处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世界,帮助学生获得音乐家审美体验的实践基础。

人们感受和体验美是为了创造美。

创造意识是学生在自我表现和自我想象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表达心中的情感及对音乐的理解思维,是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成功体验音乐的最佳方式。

培养和维持学习兴趣的最好形式。

它的实质是用其它艺术手段进行艺术创新实践,从而再现音乐的体验,实现音乐的情感升化。

如在学生学了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后,美丽的草原成了学生心驰神往的地方。

于是我凭借这首歌中创造的情境,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创编优美的舞姿表现美丽的大草原,学生们有的是草原上奔跑的骏马,有的是蓝天下飘然的白云,有的是能歌能舞的草原姑娘……他们在自我的参与中体验音乐的美,表现音乐的美,创造音乐的美,这是审美体验高层次的实践。

四、研究效果的测试

(一)、测试方法

1、测试材料

在研究前测试选用材料是一年级第一学期教材中的欣赏曲《可爱的动物》。

欣赏曲《可爱的动物》由六首乐曲的片断组合而成:

狮——选用了《狮王进行曲》的片断。

乐曲描写狮子威风凛凛,盛气凌人的形象。

曲调稳重,中音的“狮吼”更显得生气勃勃;龟——选用《龟兔赛跑》的片断。

大管深沉浑厚的音色表现了乌龟迟缓而笨重,勤恳而踏实的形象;兔——选自《龟兔赛跑》。

单簧管丰满、圆润的音色奏出了小兔子跳跃轻快的旋律;鸟——选自《我是一只小小鸟》。

乐曲一开始模拟的鸟叫声,形象地描绘了活泼可爱的小鸟自由飞舞的热闹场面;鸭——这是一首钢琴小曲。

乐曲用简单的旋律描绘了小鸭子摇摇摆摆的可爱形象;猫——选自《彼得和狼》。

单簧管在低音区以顿奏法,刻划了猫那种轻步机警的神态。

在研究后测试选用的材料是欣赏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片段《暴风雨》。

乐曲《暴风雨》选自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片段。

《第六交响曲》又名《田园交响曲》,是一部描写大自然美景,表现对大自然感受的标题交响曲。

共有五个乐章。

第四乐章为《暴风雨》是较短的插曲。

乐曲表现了大自然中的狂风暴雨,响亮的雷声和急骤的雨声交织成一片,但很快就过去了,雨过天晴。

2、测试标准

级别

内容

一般

对音乐情绪的感受能力

 

能根据乐曲的节拍、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正确辨别乐曲所表达的不同情绪(如:

欢快活泼的;雄壮有力的;优美抒情的。

基本上能辨别出乐曲不同的情绪,但在语言表达上还不够准确。

不能辨别出乐曲的情绪。

理解音乐形象的能力

 

能根据产的长短、高低、强弱、速度、音色的变化等,正确地想象出音乐所表达的形象(如:

不同动物的形态、特点等)。

能说出一部分的音乐形象,但不完整,不能具体说出不同形象的原因。

能感受音乐的情绪,但不能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具体形象、内容。

即兴创造的能力

即兴体态律动

正确理解音乐形象后能用逼真的动作有表情地模仿出乐曲的表达的动物形象,并有一定的创造力。

基本能理解音乐形象,但模仿的动作不太逼真,且缺乏一定的创造力。

由于不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形象,因此也模仿不出动物的动作形象。

即兴打击乐器伴奏

能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听着音乐能合着节拍,有节奏地敲打乐器,并有一定的节奏变化。

能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但在敲击乐器时节奏不稳,且节奏型单一。

无节奏概念,敲出来的节奏与所听的乐曲不符。

3、测试形式

对学生音乐情绪的感受能力、理解音乐形象的能力、即兴创造的能力三个项目的测试是“一对一(一个教师测试一个学生)。

”教师放完音乐后,受测试学生听完教师所放音乐后立刻说出乐曲的情绪、形象,并用体态律动表演出来,最后选择打击乐器,根据乐曲的节拍即兴创作节奏进行伴奏。

对学生音乐兴趣的测试是问卷法。

五、分析与归纳

通过测试,我们清楚地看到,在研究前实验班和对照班水平接近,各方面情况基本相同。

研究中,笔者在对照班中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而在实验班中教学中我,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创设一个和谐的美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让音乐回归其特有的艺术感召力,让学生自然的得到情感体验,使唱游教学真正成为美的教育。

在美的音乐引领下,增强他们的审美体验能力,为发展他们的审美能力打下夯实的基础等理念的指导下,采取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使得实验班的学生无论是在对音乐情绪的感受能力、理解音乐形象的能力、即兴创造的能力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了很大的进步。

师生间的关系更融洽了。

在研究活动中,学生自然的愿意亲近教师了,有时请老师和他们合作表演;而教师也时常与学生能平等的交谈嬉戏,师生间的关系更融洽和谐了。

可见,本课题研究产生了一定的良好效果。

当然,本课题研究并非十分完美,在实施的过程中受到教学经验、理论水平和实践领域的限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学生审美体验能力的发展是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因此在短短一年的研究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中,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元素。

同时,研究中曾出现的问题也引起笔者的进一步思考,如:

课题较注重学生现在的一般发展,但是如何重视学生现在的一般发展对于未来的发展价值和迁移价值以及如何增强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使音乐真正成为培养人、造就人的艺术等等。

在新课程实施中,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是最核心的指导思想。

这样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我们只有抓住平时教学的点点滴滴,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艺术感受从而培养审美情趣领悟美学价值,使他们主动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