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
如何实现此种理想?
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
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
不爱,奚足以谓仁?
”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延伸表达而已。
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
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
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
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
他们的做法是:
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
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
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的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
他说:
“圣王之制也:
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鼋鼍鱼鳖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
材料二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产生生命已有42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300万年,这是科学事实。
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
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并把握两个所指:
其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类,为人类馈赠了居所与养分。
自然是人类的根,是人类的源。
马克思曾经指出:
“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
”其二,自然界的演化出现了异化,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人类,自从有了人类,地球史便进入“人类纪”,即由人类主导的地质年代。
随着文明的发展,今天作为自然界之产物、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已有能力把地球和自己一同毁灭,而且人类的所作所为正在毁灭地球和自己,生态危机已经使地球和人类面临劫难。
地球要延续,人类要延续,这是文明的思维。
地球能否延续,人类能否延续,这是文明的忧患。
总之,人类搭乘着地球之舟漂浮在无垠的星际海洋,与地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何去何从,全靠人类自己。
其实,从更宏阔的视野上看,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于地球上的自然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即生命共同体。
山和水是有生命的,山和水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都是生命共同体。
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反过来又是生命的产物。
地球正是因为有了生命才成其为地球——一颗绿色的星球,一颗向太阳开放、从太阳获得源源不断能量补充的星球,否则就会像太阳系其他星球一样是毫无生息的死球。
善待地球就要善待生命,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一旦丧失,生物圈这一生命共同体就会崩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会瓦解。
地球自然万物作为生命共同体或生物共生体系的良性运转,是维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摘编自刘湘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点阐释》)
材料三:
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怨天尤人”,把环境危机的原因归咎于自然界本身。
但是,近年来,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充分认识到,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非科学活动,是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的必然结果。
人类出于自己生存和繁行的需要,一方面,将自然界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资单,任意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则错误地把自然界当作“垃圾桶”,肆意弃置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品。
到头来,人类意欲征服自然,却反遭自然界的惩罚。
究其根源,就在于未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人的能动性已经发挥到了顶点,而是意味着人类并没有解决好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
其实,真正自觉的能动性的发挥,应当以对受动性的认识为约束条件,能动性本身也应表现为两个方面:
在认识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在改造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如果后者不以前者为基础,能动性就可能超越受动性而变成一种盲目性的意向活动。
要调整好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人类就得不断推进自己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了解。
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片面性观念,把人们引向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上。
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脱离人的受动性而盲目膨胀,这种“能动性”无疑会祸及自身。
恩格斯在总结了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轻验与教训后精辟地指出: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的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人们不能只注重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而忽视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总之,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做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
(摘编自卫美云《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之辨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儒家崇尚仁爱,主要表现在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博爱之情,而对于动物,他们认为爱人甚于爱物,是有差别的。
B.人类离不开地球的哺育,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二者互为依赖,互为支持,才有了今天生机勃勃的地球生命。
C.材料三中“能动性”主要指人类的主观意向和活动,如“杀伐以时”“善待地球”“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等都属此类。
D.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人类不仅负有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责任,还必须具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荀子看来,人类有智慧和道义,有超出动物的道德水平,因此人利用动物、杀伐捕猎是有其天然的合理性的。
B.材料二中的“生命共同体”,是指人与自然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与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有所不同。
C.人类创造了文明,文明的力量使得人类似乎拥有了对地球的生杀了夺权但地球的毁灭必定带来人类的吸灭二者命运与共。
D.材料一中多处马用古人古籍中的话,材料二中列举了一组数字,这些内容都为观点的论证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B.“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
C.“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
D.“君子之于食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
4.同一话题往往有不同的论述角度,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角度上有何不同。
5.当前我国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其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廷见元帝①
曹禺
[燕婉动听的官乐在大殿里飘荡。
宫娥仪仗迤逦摆开。
王昭君丰容靓饰,光彩照人,顾影徘徊,惊动左右。
她走上来。
]
萧育:
贵人朝见大单于殿下。
王昭君:
后庭王昭君觐见大单于殿下,千岁!
千千岁!
(垂下眼)
元帝:
平身。
王昭君:
谢天子。
萧育:
(望着元帝与呼韩邪)下面还有备选的美女,还要看吗?
陛下。
元帝:
(望着王昭君)不,不用了。
萧育:
(对呼韩邪)大单于呢?
呼韩邪:
(还在惊愕中)不,不,就依天子陛下吧。
元帝:
(赞美地)汉宫中居然有这样一块未曾雕琢的美玉啊!
(和蔼地)好,你为我们唱一段《鹿鸣》之曲,来欢祝单于吧。
王昭君:
后庭王昭君万死,昭君没有学过。
元帝:
哦?
王昭君:
臣昭君愿唱一支比《鹿鸣》还要尽意的歌子。
[举朝震惊。
]
元帝:
什么?
王昭君:
(从容地)《长相知》。
王龙:
(厉声地)大胆!
这是乡俚下民的情歌,怎么能在天子面前歌唱,侮慢圣听!
元帝:
(吃惊,却没有发脾气)哦,《长相知》,这叫什么东西?
王昭君:
(从容不迫)陛下愿听吗?
萧育:
(也忍不住了)这个姑娘简直是出人意外。
元帝:
(被王昭君雍容自若的态度所吸住,笑着)好,你唱吧。
下面有人伴奏吗?
[殿下无人回答。
]
苦伶仃:
(走出跪下)老奴苦伶仃愿试一试。
王龙:
(抗议地)陛下!
元帝:
(温和地)让她唱。
[苦伶仃从腰间拿出一支胡管,吹起来。
]
王昭君:
(唱)上邪!
/我欲与君长相知/长命毋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长相知啊/长相知。
[王昭君唱得悠婉动人,声彻天外。
元帝随着歌声,领会每一句诗,王昭君唱毕,跪拜。
]
元帝:
唱得好,真唱得好!
是天上的音乐。
平身。
王昭君:
谢陛下。
(站起)
元帝:
(忽然)但是你不觉得你有罪吗?
王昭君:
(又跪下)昭君死罪。
昭君没有迎逢陛下圣意,歌唱陛下的御作,昭君死罪。
元帝:
不是。
你在这样的嘉宾面前,唱起这样儿女的情歌,不是失了礼吗?
王龙:
就是啊,陛下,这应该交掖庭治罪,该砍头的。
王昭君:
陛下能容臣昭君一言不?
元帝:
好,你说。
王昭君:
陛下,如果能容昭君一言,这样的话是要站着说的。
元帝:
好,你就站着说。
王昭君:
(立起来,意态自若,侃侃然)陛下,礼发于诚,声发于心,行出于义。
天生圣人都是本着“义”和“诚”的大道理治理天下的。
于今,汉、匈一家,情同兄弟,弟兄之间,不都要长命相知,天地长久吗?
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
长相知,长不断,难道陛下和单于不想“长相知”吗?
难道单于和陛下不要“长不断”吗?
长相知啊!
长相知!
这岂是区区的男女之情,碌碌的儿女之意哉!
元帝:
(忍不住连连点头)好,好!
呼韩邪:
(也忍不住)啊,陛下,这真是说得好极了。
[这时,全朝上下也忽然欢快起来。
]
元帝:
(听了多遍,依然忘记)你叫什么名字?
王昭君:
臣早已禀奏,王昭君。
元帝:
哦,王昭君,王昭君。
你恰恰说到我们的心上了。
元帝:
(对呼韩邪)你看,这一点不就神奇吗?
(对苦伶仃)可你怎么也会吹这个调子呢?
苦伶仃:
启奏天子,塞上胡、汉两家百姓都会唱这个歌子的。
元帝:
哦,胡人、汉人都会唱的?
苦伶仃:
是,陛下。
[这时,一个年老的大黄门执羽檄,上。
]
黄门:
启奏陛下!
鸡鹿寨十万火急,羽书传到长安,请圣裁。
元帝:
萧卿代读。
萧育:
(展开羽书)“鸡鹿寨都尉祁连将军、云中太守陈昌等急奏天子陛下:
昨夜匈奴骑兵突然袭击,放兵抢劫汉朝商队,将货物一扫而空,又乘风纵火,将关市烧毁。
臣等急派兵马。
胡骑遁去,不知下落……
元帝:
不要念下去了。
呼韩邪:
(大惊失色)温敦,这是怎么回事?
温敦:
消息突然,小臣毫不知晓。
元帝:
(拿着羽书,笑着说)你们说,这个紧急军报奇怪不奇怪?
大单于——
呼韩邪:
(离座)陛下!
帝:
(望着萧育)这岂不是太荒唐了吗?
呼韩邪:
(猜不出元帝是什么心思,紧张地望着元帝)陛下……
帝:
(忽然向王昭君,立起)你刚才说什么“相疑相知”的话,是怎么讲的?
王昭君:
(清清楚楚地)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
元帝:
(忽然,对呼韩邪闪出宽慰的笑容)对啊!
不相疑,才能长相知。
弟兄朋友之间,不就是这样吗。
(走到呼韩邪面前)呼韩邪单于,边塞上的事情出人意外,总是不免的。
但是对我们天长地久的昆弟、翁婿之欢,这不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吗?
放心吧。
猜得出来,匈奴刚刚太平,有一些不臣之徒在找单于的麻烦,趁你在长安,要给你难堪。
难道中原的人可以上这样的当吗?
呼韩邪:
臣惶恐。
今天,中原天子的深情,臣永远不能忘记,臣定要彻查此事,禀报天子。
元帝:
(劝慰地)不说这些了吧。
我们亲家还谈我们的和亲大事吧。
(对萧育,指王昭君)这就是单于未来的阏氏吗?
萧育:
(望着呼韩邪)那就看大单于的心意了。
呼韩邪:
(立刻走向元帝面前,作礼)臣感谢天子。
萧育:
恭贺单于殿下选了阏氏。
[这时,全朝上下顿时欢呼起来。
殿外喊着:
“单于和亲,千秋万岁!
”]
(注)①本节选自曹禺《王昭君》第二幕,题目为编者所加。
后面故事为昭君被册封公主,出嫁匈奴。
她和单于一心,互相守护,化解种种危机。
6.下列对节选部分戏剧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王龙等朝中大臣的阻挠,王昭君毫不畏惧,从容自若,最终打动元帝,得以在朝堂上演唱《长相知》。
B.《长相知》本来是表现生死不渝爱情的情歌,而剧中却赋予其新的意义,象征汉、匈长久友好,世代相知。
C.剧中的汉元帝在面对匈奴挑起事端的斗争时,既保持了大汉的威严,又给单于以充分理解,是个明君形象。
D.呼韩邪单于亲赴长安和亲,自己的部下却在边境骚扰,面对元帝的质问和谅解,单于表面平静,内心复杂。
7.下列对戏剧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舞台说明描写了王昭君华丽出场,暗示出人物在剧情发展中将有不俗表现。
B.节选部分主要通过人物对白展开故事,众多人物的形象在言谈举止中跃然纸上。
C.作者对苦伶仃这个人物说出胡汉百姓心声之事极尽渲染,表现追求和平的主题。
D.剧中除正面描写外,还多运用侧面描写,如通过众人反应表现昭君的美丽与不凡。
8.作者是如何设置戏剧冲突来推动情节发展的?
9.昭君形象上有哪些特点?
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人多厌之者。
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
“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
“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
”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二)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故槐里,徙成纪。
广家世世受射。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
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
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
中贵人走广。
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
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
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
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广令诸骑曰:
“前!
”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
“皆下马解鞍!
”其骑曰:
“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广曰:
“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于是胡骑遂不敢击。
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
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
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武帝立,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
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
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
单于素闻广贤,令曰:
“得李广必生致之。
”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
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
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于是至汉,汉下广吏。
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
“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馀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
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遂引刀自刭。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C.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D.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布衣,即为布制衣服,为古代庶人之服,这里借指平民,如“布衣之怒”。
B.射:
中国古代“通五经贯六艺”中“六艺”——礼、易、射、御、书、数——之一。
“射”不但是杀敌卫国的技术,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体育活动。
C.良家子:
汉代规定应强制服役的七种人以及医、巫、商贾、百工之子女不能从军,其余人家子女被视为良家子,他们方可从军。
这也是区分民众良贱的等级界线。
D.中贵人:
中国古代帝王所宠幸的近臣,也专称显贵的侍从宦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信贫贱时品行并不高尚,受到很多人的厌恶。
他经常寄人篱下,受人欺侮耻笑,但从未屈服。
B.李广爱兵如子,与士卒同甘共苦,很得军队爱戴,再加上骁勇善战,所以能威震匈奴,被称为飞将军。
C.李广作为将领能做到处乱不惊。
李广带了百余名骑兵去追击三个匈奴人,后来却遇到了几千名匈奴骑兵,手下被吓得惊慌失措,他却下令下马解鞍来迷惑敌军。
D.李广出兵雁门关遭遇兵败而被俘,被押解途中得以逃脱,按律令被除去官职。
因损失惨重,本人又被俘虏,应被处以死刑,后来得到他人帮助而被贬为普通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2)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
14.韩信为帅中之王,李广为汉之飞将。
《史记》在人物塑造上很有特色,运用一些典型情节,把主人公塑造得栩栩如生。
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韩信为帅而李广只能为将的原因。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春夕①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②烟景有谁争?
(注)①此诗当为崔涂旅居湘鄂时所作。
②五湖:
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这里指诗人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渲染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深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不是东风送我还,而是我送春归去。
B.颈联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遥想故园,望眼欲穿,思乡念亲,忧心如焚,连年累月,无心翻书,揽镜自照,白发满头。
诗人内心愁苦,溢于言表。
C.尾联耐人寻味,暗用范蠡归隐五湖典故,这里的“归”字,既有归家之念,亦有归隐之意。
诗人仆仆风尘,仕途无着,进退两难、苦闷彷徨的心理令人动容。
D.后四句有融情于事,叙中含情;有直抒心曲,感情真切。
整个读来,一唱三叹,千回百转,凄恻动人,墨中藏意,饶有情味。
16.颔联手法精妙,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四、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强调,当政者要在百姓基本物质生活得到保障后,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式来教化百姓。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掉,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
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其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回目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格式,不是雕虫小技,而是。
我们常说一百二十回的《三国演义》,一百回的《西游记》,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所谓“回”就是“回目”,又称章回题目,是章回小说的典型特征。
在章回小说由民间说书艺术雅化为文人案头之作的过程中,回目形式由单句发展为偶句,字数也由而逐步定型为七八言,
(1),而且也便于追求文字和音韵上的形式美。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高峰期。
作为杰出代表的四大名著是典型的章回体小说,即每一回的标题都是一副词句工整、前后相衡的对联。
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因为就大多数回目而言,句子可长可短,结尾可平可仄,句式灵活多变,与诗的形式并不相同,反而与对联更为。
在章回小说的每回之前,
(2),让读者看了此联就知道这回所要讲述的内容;统观阅读小说回目,还可以从中了解整部小说的叙述脉络。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一枝独秀错落有致吻合如果
B.一枝独秀参差不齐契合不但
C.独树一帜错落有致吻合不但
D.独树一帜参差不齐契合如果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被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B.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C.将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D.将对联这一独特的中国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20.请在文中
(1)
(2)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六、名著阅读
21.贾府的“四春”分别是:
孤独的、懦弱的、精明的、孤僻的,取“”之意。
22.《红楼梦》中写道: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请说说“金玉良缘”、“木石前盟”的含义。
七、命题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生活需要柴米油盐;有人说,人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有人说,生活需要清风明月碧水蓝天;有人说,生活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有人说生活需要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的确,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需要的还有许多许多。
那么,你认为生活需要什么?
请以“生活需要”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
①文体明确,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或套作。
参考答案
1.C
2.B
3.D
4.材料二,立足科学事实,围绕人与自然作为生命共同体的辩证关系,从正面展开论述。
材料三,立足人类未能摆正与自然的关系而导致危机这一角度,从反面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
5.①了解自然。
加强对自然规律的了解,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②爱护尊重自然。
爱护动物,尊重其本性(善待地球,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
③适当利用和改造自然。
遵循自然规律,“杀伐以时”(控制自我欲望,有节制地开发利用资源)。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
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
本题要求选择“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宜采用排除法。
A项,理解概念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