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王建勤2009第二章.ppt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55625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4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王建勤2009第二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王建勤2009第二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王建勤2009第二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王建勤2009第二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王建勤2009第二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王建勤2009第二章.ppt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王建勤2009第二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王建勤2009第二章.ppt(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王建勤2009第二章.ppt

第四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王建勤,第四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第一节对比分析ContastiveAnalysis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兴盛于60年代。

初衷是在第二语言教学中预测学习者的难点,预防学习者的语言偏误,从而提高第二语言教学的效率。

2,一、对比分析产生的背景,1945,CharlesFries在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与学习(TeachingandlearningEnglishasaforeignlanguage)中提出对比分析的思想。

1957,RobertLado在跨文化语言学(LinguisticsAcrossCulture)系统阐述了对比分析的内容、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

他认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会把母语的特征迁移到目的语中,因此,对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进行系统对比,可以预测和描写可能引起和不会引起困难的地方。

对比分析基本假设基础一:

行为主义心理学(Waston,Skinner为代表,言语行为是刺激-反应-强化中形成的习惯,最终达到遇到某一语言情境便会自动作出正确语言反应,适用于一、二语言习得。

二语用新习惯代替旧习惯,旧习惯会干扰新习惯,形成语言偏误)基础二:

结构主义语言学(建立在语言表层结构描写上的对比分析),3,二、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语言迁移(1.学习者在二语习得中会把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连同母语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中;2.当目的语与母语结构相似时,产生正迁移,学起来较容易,当目的语与母语结构特征有差异时,会产生负迁移,母语干扰,学起来较困难。

母语干扰是引起困难和偏误的主要或唯一原因;3.差异=困难,差异越大困难越大,差异构成了语言习得的难度等级),4,分析方法对比和分析学习者的母语系统和目的语系统(音位、语法、书写、文化等)对比分析的两种观点:

目的可以是预测学习者的难点;也可以是对学习者的偏误作出解释。

强势说strongform强调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认为母语干扰是造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甚至是唯一原因。

(第一语言不是造成偏误的唯一原因;很难成功预测难点)弱势说weakform:

预期预测步入面对现实,把重点放在事后错误的分析上,通过对比来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

5,三、对比分析的步骤和难度等级,描写description:

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两个语言系统进行细致描写;选择selection:

结合偏误找出造成学习者学习困难的语言项目;比较comparison:

对选择好的语言项目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对比,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预测prediction:

在对比的基础上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在哪些方面出现错误进行预测。

如,汉语有声调,英语没有声调只有语调;对比英语的语调和汉语的声调;预测英语母语者在习得汉语声调时会遇到的困难和发生的偏误。

6,两种语言差异的大小对应习得难度。

7,四、对比分析的局限,对比分析60年代盛极一时,但理论和教学实践中都有问题,70年代开始衰落,被偏误分析取代。

局限性有:

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核心思想“刺激-反应”,忽视了人作为语言获得的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将获得过程等同于建立在刺激-反应基础上的习惯的形成过程也不符合实际。

结构主义语言学没有为对比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

基于语言表层结构的描写和对比往往不具备可比性。

对比分析将两种语言系统的“差异”等同于语言习得的“难度”不符合逻辑。

差异属于语言学问题,难度是心理学问题。

差异与难度往往不是完全对应。

对比分析是用语言学方法解决心理学问题。

8,五、对对比分析的重新评价,“对比分析”是观察和分析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一个良好起点。

之后许多理论,如偏误分析、中介语理论都将它作为一种分析方法。

母语迁移的假设:

1)否定母语迁移是不符合实际的;2)我们要探讨的是母语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如何影响第二语言习得;3)语言迁移有人主动参与的心理过程;4)语言偏误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母语干扰只是其中之一;5)母语迁移在两种语言比较相近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6)第一语言是学习策略的一部分,学习者在第二语言知识不够时,会利用第一语言的知识来了解第二语言,达到交际目的。

9,第二节偏误分析,偏误分析产生于60年代,兴盛于70年代。

70年代后期开始衰落,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复苏和其它分析方法结合使用。

一、偏误分析产生的背景与对比分析不同,偏误分析关注学习者语言系统,提出对其描写和分析的系统方法,因此,学者认为偏误分析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恰当的起点。

Corder(1967)学习者语言偏误的意义(Thesignificanceoflearnerserrors)是开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经典之作。

区分了失误(语言运用偶然错误)和偏误(系统性、语言能力的不足)。

改变了人们排斥语言偏误的看法,指出偏误的重要作用:

1)教师了解学习者对目的语掌握的程度;2)研究者透过偏误看到第二语言是如何习得的;3)学习者通过偏误验证他们对第二语言规则的理解正确与否。

10,二、偏误分析的具体步骤,1974年,Corder提出偏误分析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促进了偏误分析的方法。

(一)收集资料:

收集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自然条件下产出的语料。

收集方式:

横向(共时,不能反映学习者习得过程);纵向(个案研究,体现学习者语言系统历时的变化)。

自然的方法(面谈、作文);实验(双语句法测量)。

收集范围:

大规模、特定规模、个案影响偏误的因素:

学习者的母语背景、语言表达形式(口语或书面语)、语言水平、习得环境、学习经历等

(二)鉴别偏误偏误的标准(目的语有不同形式,如普通话和方言、书面语和口语)偏误和失误的辨别隐性偏误和显性偏误(隐性偏误需要和学习者沟通才能知道)“得体性”(“你多大?

”),11,二、偏误分析的具体步骤,(三)描写偏误:

对可观察到的偏误现象进行语言表面特征的描写和归类。

“表层特征分类”,按目的语范畴对学习者偏误进行描写和分类。

如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三个范畴,语音分为声、韵、调,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表层策略分类”,根据学习者偏误产生的方式对偏误描写和分类,包括“省略”(Shesleeping.)“附加”(Wedidntwentthere.)“类推”(Thedogatedthechicken.)“错序”(Whatdaddyisdoing?

).但表层策略分类不一定反映实际的认知过程。

Corder(1974)提出偏误分为三种类型:

“前系统偏误”、“系统偏误”和“后系统偏误”(是否了解目的语的特定规则为时间点),12,二、偏误分析的具体步骤,(四)解释偏误:

根据偏误来源对偏误进行分类。

偏误来源:

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认知和语篇方面的(70年代主要从心理语言学方面解释了)。

Richard(1971):

“干扰偏误”(母语干扰)、“语内偏误”(过度使用目的语规则)、“发展偏误”(因语言知识有限所以建立了错误的假设)。

Schachter&Celce-Murcia(1977):

“迁移偏误”(母语对目的语干扰)“语内偏误”(对目的语规则掌握的不完整或归纳错误)偏误解释研究成果(Ellis,1994):

1)大量的偏误是语内偏误,而不是语际偏误;2)初学者语际偏误多,中高级学者语内偏误多;3)语内和语际与任务有关(翻译中语际偏误比自由写作多);4)语际偏误在语音、词汇中出现比例多于语法,语法某些项目容易发生语际偏误;5)成人比儿童更容易发生语际偏误;6)偏误不只一个来源,可能是语内和语际同时造成。

13,二、偏误分析的具体步骤,(五)评估偏误:

评估标准不统一哪类偏误问题更严重(词汇、语法、整体)从目的语角度看,非母语者比母语者更严格(语法);在词汇和语言表达整体上,母语者更苛刻。

评估标准问题:

“可理解程度”(intelligibility)“可接受程度”(acceptability)“冒犯程度”(语用),14,三、偏误分析研究,已不是二语习得研究的重心,和其它分析方法一起使用。

国内偏误分析始于1984鲁健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标志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开端。

我国近十几年偏误分析总结:

分为语音、词语、语法、语篇、汉字五个领域。

较大进展(范围、理论、研究方法),但缺少深入的理论分析,研究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

语音(汉语语音要素偏误分析、汉语声调偏误分析)、词语(构词角度和语言对比角度)、语法(国内研究重心。

语法偏误类型、语法偏误来源)、语篇(最少。

语篇衔接、语篇连贯)、汉字(汉字书写、认知策略),15,四、偏误分析的意义和局限,意义第一个关注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偏误来观察和分析二语学习者的习得过程和机制,是二语习得研究的起点。

为70年代心灵学派与行为主义论战提供有力证据。

它证明语际偏误(母语负迁移)不是偏误的唯一原因。

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描写和分析二语学习者语言偏误的程序和发展,为偏误分析的发展奠定基础。

局限研究方法:

收集常不是在自然二语习得环境中,不能准确反映习得情况。

研究范围:

1)只考察学习者的偏误,忽视学习者语言系统中的正确部分,对二语习得过程了解不完整;2)目前的偏误分析看,纵向研究少,多是横向研究,不能了解学习者习得过程全貌;3)研究发现,学习者对困难语言项目会采取回避策略,偏误分析无法采集到回避的语言项目的使用情况;4)五个步骤都还有问题Ellis认为Corder已清楚认识到检验学习者二语习得全过程的重要性。

偏误分析可以和其它分析方法结合在一起使用。

16,思考题,1.偏误分析是如何产生的?

2.偏误分析包括那几个步骤?

3.偏误分析的意义和局限有哪些?

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