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故事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56182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报道故事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新闻报道故事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新闻报道故事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新闻报道故事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新闻报道故事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闻报道故事化.docx

《新闻报道故事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报道故事化.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闻报道故事化.docx

新闻报道故事化

摘要:

新闻报道故事化已经普遍地存在于当今的媒体运作中,新闻之所以青睐故事化叙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可以借之得到更为有效的传播。

用故事讲述新闻,既满足了读者的接受心理需求,使新闻报道更具可读性和趣味性,更能实现“注意力经济”。

故事化新闻的写作往往借鉴文学的写作技法,再现新闻事实,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视觉体验,注重细节描写、引用直接引语、小说化的情节设置等。

故事化的前提是尊重新闻的真实性。

在保证真实的基础上进行故事化写作,才能真正讲好新闻的故事,才能真正为受众所接受。

   关键词:

新闻写作,故事化,媒介竞争,真实性,

   引言

   如今,越来越多的“故事化新闻”出现在各大媒体,无论是消息还是通讯,写人还是记事,一般事件还是重大题材都越来越像“故事”,报道的语言已经不再是生硬、抽象的概括性词语,而是为读者所熟识的较为生动活泼的日常用语。

新闻写作正在逐渐转变风格,严肃的板着脸进行说教的新闻正在变得和蔼可亲。

   数字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以往人们对于信息的渴望与获得途径,信息在今天已经变得触手可及。

广大受众对于信息的选择也不再像以往那样只要求快速、准确,而是要好看、要生动,或者说要“娱乐”。

媒介环境的信息冗余使众多媒体面临着新闻“同质化”的严酷竞争,而受众口味的变化与选择标准的提高更让媒体时刻担心着自己的收视率、收听率、点击率、发行量。

广播、电视、网络,尤其是报纸,正使尽浑身解数地让自家的新闻与众不同,更加好看,吸引更多的受众。

因此,新闻写作故事化成了众媒体共同的选择。

新媒体时代,最能发挥创造潜力的领域是新闻故事的采写和编辑。

要想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获得成功,关键就在于“你有没有更加优秀的会讲好故事的新闻写手”。

同一件事情发生了,不同水平的人来采写,同一个人用不同的方法来采写,其结果往往大不一样。

这中间,是如何驾驭写作艺术的问题。

新闻写作是一门选择事实的艺术,也是一门讲故事的艺术。

    一、关于“新闻写作故事化”的定义

    ——使读者身临其境的叙事艺术

   

(一)“新闻写作故事化”概述

   号称全美写作质量最高的《华尔街日报》常常能够把枯燥的财经新闻写得生动活泼、通俗有趣,又不失大报风范,自成特色,业界往往将《华尔街日报》的这种文体称为“华尔街日报体”,用具体的描写代替宏观大叙事,用细节的真实刻画整体性的实质,即“一千个人的死亡只是一个统计数字,而一个人怎样死却可以写成一个悲剧”。

在我国,秉承了“华尔街日报体”风格的当属《南方周末》,每每发生什么大事,人们总要看看《南方周末》是如何来做报道的,因为它始终以与众不同的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把新闻事件更加真实、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它是在以一种倾诉的口吻跟读者聊天,而不是在教育读者。

几千字的文章,读者不费力气地就顺利读下来,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事件的本末,并接受记者的观点。

这就是故事化新闻的传播作用:

在受众无知觉并不排斥的状态下引导舆论,并获得受众的青睐。

   故事化的新闻写作方法古已有之,早在2000年前,司马迁在他的名著《史记》中,开创了一套崭新的通过“实录”图解事实的写作方法。

他以人物为中心,将有关的历史事件记载到人物传记中,构成一个有始有终的完整的线性故事。

司马迁不是一般地描述历史进程和人物的生平事迹,而是对历史规律和人物命运进行深刻的思考,透过表象去发掘本质,通过偶然性去把握必然规律[1]。

西方特稿写作,特别是美国新闻学领域毫无例外地采用的正是这套方法。

普利策评优秀特稿奖的条件是:

“除了具有独家新闻、调查性报道和现场报道的共有的获奖特质外,优秀的特稿主要是考虑高度的文学品质和原创性”。

   

(二)“新闻写作故事化”定义泛论

   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认为,所谓新闻写作故事化,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客观实践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2]

   美国新闻学家麦尔文"曼切尔在他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指出:

“记者的第一个写作信条是要表现,不要叙述。

平铺直叙,会使读者或听众处于消极的地位,而表现,就会使之身临其境。

”“记者必须把这些事件带到活生生的生活中去”,“在他的报道中加进一些人情味的东西”,“把新闻人格化和戏剧化”;“找出一个人,一个有代表性的人,他是受影响的,或者是被卷入的,抑或是这一情况的原因或后果的一个例子来写”[3]。

   美国《60分钟》的节目缔造者唐"休伊特曾说,“如果我们能使节目主题多样化,并采用个人新闻,不是处理事件,而是讲述故事;如果我们能够像好莱坞包装小说那样来包装事实,我担保我能把收视率翻一番。

   我国著名的新闻人穆青认为“新闻是一种叙事文”。

1982年穆青就提出:

我们要鼓励和支持记者捕捉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最生动、最活泼的新事物,鼓励记者探索最能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的新闻形式。

我们的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也应向自由活泼的方向发展,改变那种沉重的死板的形式,而代之以清新明快的形式[4]。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是国内积极倡导新闻写作故事化的学者之一,他认为:

“作为一种定义,新闻学是一门采集和讲述故事的学问,这个故事必须能够满足公众的利益、兴趣和需求。

”“我相信新闻是故事,任何一条好新闻,它必然是一个好听的故事,人类从有自己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那天起,都在讲述故事。

文字记叙的也是故事,从荷马史诗到司马迁,到唐玄奘,到马可"波罗,不管中国人、外国人,包括莎士比亚,都是在讲一个美好的故事,新闻也是故事,只不过新闻的时效性更强一些。

   有些专家反对新闻写作故事化,认为这种类似创造小说一样的写法会削弱新闻的真实性,使新闻看上去变得不切实际、成为虚幻。

然而,语言符号的使用、对万物的分类并不代表事实本身,实践证明,新闻写作故事化是让新闻更加为人所信服的一种最为有效的手段。

新闻写作故事化是用新闻中的故事抓住受众,是一种突出描述艺术的写作风格,强调文字描述对感官的刺激。

它要求记者像语言艺术巨匠那样,用感觉化视觉化的文字报道新闻并挖掘这个故事对读者生活的意义[5]。

  (三)“新闻写作故事化”的定义及其艺术特色

新闻写作故事化,是一种回归新闻本质、让新闻真正体现其功能的一种写作技巧。

这种技巧以尊重新闻事实为基础,借用文学的笔法,把故事引入新闻,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写出新闻的故事之美,使受众看着喜欢、听着高兴,有所思、有所得,并能感受出美的愉悦与快感,实现真正的有效传播。

   与一般的新闻写作相比,故事化的新闻写作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一般的新闻写作主要目的在于告知,只要把事实交待清楚即可,至于读者是否愿意并真正接受,便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

而故事化的写作则要在告知的基础上,消除可能存在的阅读障碍,传达某种价值取向,在文字的排列中彰显出一种人文关怀。

具体表现在:

   1.选题的内容多是日常生活中的场景故事,这些故事与新近发生或发现的对大众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有密切关联。

新闻报道的“市民化选题”使其与受众有着天然的接近性。

   故事化新闻的选题多是一些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题材。

突发的重大新闻事件的详情、新闻背后的内幕情况、曲折动人的新闻故事、引人关注的人物命运、衣食住行状况的微小变化、法制案件的告破等题材常常成为各大媒体的首选。

贴近生活的选题也更加贴近受众,这就使故事化的新闻报道与受众产生了天然的接近性。

新闻报道的“市民化选题”使其具有了“市民意识”,即使是一些涉及国计民生的大事也是通过一些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情景的描写来展现。

从小处着眼,彰显大主题,是故事化新闻最突出的艺术特征。

   2.在尊重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之下,想方设法让“实话实说”的新闻借助文学的手法去“实话巧说”。

借用文学的叙事艺术进行写作,注重细节刻画、情节安排,力图用画面感再现新闻事实,使读者身临其境并从中感受到乐趣和意义。

   故事化新闻强调可读性与可信性,无论情节多么引人入胜,必须要符合新闻事实本身。

事实上,在故事化的新闻写作中,记者与读者有一种契约:

任何故事都是真实的,不是虚构的;读者看到的是记者用故事化手法认真、诚实再现出来的现实。

   语言简洁有力,笔调风趣幽默,叙事清晰明白,描写生动活泼,人物对话和事情经过的穿插精炼简洁。

一张图片胜过一千个文字,一个好的场景文字描写也会胜过几张图片,关键在于读者是否“相信”作品中图解的事实。

故事化的新闻写作就是用文字对新闻进行图解的,它用设置情节悬念、刻画细节、大量使用直接引语、运用修辞等文学手段为读者描绘出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读者不仅可以看到事实的发生,也可以进入其中体会当事人的心境感受。

简单通俗的词汇运用、符合生活逻辑的情节设置使“这个故事”看上去更加贴近真相,更能展现深层次的社会现实。

   3.故事化的新闻写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注重研究受众的接受心理,接受兴趣。

多以平民的视角,关注平民的生存现状与其生存理想。

客观再现新闻事实的过程中渗透着出于正义而迸发出的强烈责任意识,体现出一种新闻写作理念的人性化回归与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

  《华尔街日报》的资深头版撰稿人,威廉"E"布隆代尔在他的著作《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一书中提到:

所有被称为伟大的故事,都来自伟大的创意,几乎在所有伟大的故事创意中,都有一种人性的展示。

社会责任论者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必须承担起教育和宣传的职责[6]。

“我们必须承认,大众传播机构是一种教育工具,可能是最有力的教育工具;并且他们必须承担教育者的责任,陈述和澄清为之奋斗的理想。

[7]”我国新闻媒介的基本任务就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媒体必须承担起教育和宣传的职责[8]。

   故事化新闻写作的本质就在于以人为主体,挖掘事件中具有人情味的因素,展现人性的真善美,激活人类的丰富情感,倡导主流社会意识。

把情感因素融入到理性的思索与平实流畅的故事叙述中,使受众在接收新闻事实的同时,更能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便是社会道德与文化的基本载体。

像讲故事一样报道新闻,体现着媒体对受众的关注与人文关怀,也是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的一种体现。

  

   二、“新闻故事化”渐成主流的因素

   ——好故事让新闻更有效地传播

 

   新闻写作故事化已经普遍地存在于当今的媒体运作中,新闻之所以青睐文学的故事化叙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可以借之得到更为有效的传播。

用故事讲述新闻,既满足了读者的接受心理需求,使媒体信息更具可读性和易读性,更能实现“注意力经济”。

以这种方式整合的新闻素材将更加有效地吸引读者。

因为读者看到的不再是干巴巴的事实的罗列,而是真实的生活。

  

(一)新闻报道实现有效传播需要回归事实本位

   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纯粹服从人类生存斗争的新闻活动。

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至今,新闻活动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内容在不断丰富、传递手段更加多样,有两条却是始终没有改变的:

从事新闻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驱使人们不由自主地从事新闻活动的原因是人类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客观世界的永恒变动[9]。

可见,新闻在整个人类的发展进程中始终发挥着传播信息与引导舆论的基本作用。

一个传播者总有两个层次的意图,信息性意图是为了让听话者知道某事,传播性意图则是使听话者意识到他说某句话的目的[10]。

   喻国明教授曾说:

“新闻的真正价值是,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受众,并且这种影响力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进一步影响社会进程、社会决策、市场消费和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

”新闻要发挥其主要功能的前提就是要实现有效传播,尽量消除在传播过程中的障碍,使信息能够顺利地到达受众并在最大程度上为之接受,这就需要新闻报道回归到事实本位。

   新闻报道的主要目的,就是力求使读者阅读报纸(或收听收看广播电视)之后所产生的印象与事实真相一致[11]。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新闻媒体尤其是一些主流媒体用一种模式化的极具概括性的语辞进行新闻报道,出现了一大批过于典型的典型新闻。

它们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脱离生活实际的人物、事件,千篇一律,枯燥乏味。

这种八股文章,不仅不会产生任何实际效果,还会使读者产生天然的阅读障碍,而且会降低媒体的公信力,影响方针政策的贯彻和执行。

流于形式的新闻报道显然不能起到传播信息与引导舆论的作用,让新闻报道回归事实本位则是一条切实之路。

   事实上,在我国新闻事业开创之初,报人就秉承了《史记》的笔法,以故事的形式写新闻。

用故事讲述新闻,已成为新闻回归事实本位的一种新取向。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而事实即是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生动的故事,新闻说到底便是由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构成的。

应运而生的故事化新闻写作正是基于新闻事实的具体情形以更加人性化的理念进行事实再现,基于生活的文字语言消除了读者潜在的阅读障碍,基于生活的叙述视角使“故事”更加真实新闻更具可读性。

同时,这也是新闻写作传统关注社会中的人的一次理念回归。

  

(二)新闻媒介竞争促使媒体注重塑造鲜明的个性特点

新闻事业具有形而上的上层建筑属性和形而下的信息产业属性。

“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是这双重属性在我国新闻事业中的外在表现形式,这一形式促使新闻媒介形成了积极竞争的态势。

在竞争中,新闻媒介在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中更加注意塑造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

新闻媒介的个性特征是一家新闻媒体明显区别于其他媒体的基本特点,它直接决定了受众对于不同媒体的注意力,意味着收视率、发行量、点击率,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注意力经济”。

   在众多的华语媒体中,凤凰卫视的地位无可取代,因为他有着与众不同、无法复制的特质,受众即使在媒介众多信息冗余的媒介大环境下一眼便可认出凤凰,在期望获得更多信息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凤凰,也更加信任凤凰。

这种特质可以用凤凰老总刘长乐的一句话来概括:

媒体是一种艺术,我们不可能以赛跑来比喻传媒的竞争,只能用舞蹈比喻。

因为赛跑是靠体力和速度,舞蹈是讲究平衡、重心、感觉和审美[12]。

   塑造鲜明的媒体个性并不是一时一刻、一招一式的,它需要从思想观念上进行长期塑造,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形成对某一事物态度的过程中,许多时候并不取决于理性的思考,而取决于情感的好恶[13]。

 因此,新闻报道要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获得良好的社会评价,就要尽量和受众个体发生联系,把握人类情感的共同特点。

只有真心实意地关注受众的感受,媒体才会赢得受众的尊重进而产生信任。

只有获得了受众的信任和支持,媒体的鲜明个性在激烈的媒介竞争环境下才是有意义的。

  (三)可感性强的新闻报道更易获得受众的认可和信任

   新闻媒介进行新闻报道的目的就是要获得受众的认可与接受,而受众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

因此,受众定位、受众分析已经成当今媒体在制定报道计划时经常做的一件事情,其本质在于了解受众的心理特征。

   作为社会群体的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即拉扎斯菲尔德等提出的“选择性接触假说”[14]。

它说明,受众在大众传媒面前并不完全被动,而具有某种能动性,大众传媒并没有随心所欲地支配和左右受众的力量[15]。

新闻媒体在报道新闻、传播信息时要公正、不带有明显的立场和态度,才能在最大限度上让受众选择并接受。

   受众的心理需求因人而异,要求新闻报道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不拘一格,以适应不同受众的爱好;受众的求新、求真、求近、求短、求知、求乐、求奇的共同性心理[16],又要求新闻报道,具有人们能共同接受的素质。

这种可受性的素质一般表现为有益、有趣和可信[17]。

理论研究证明:

新闻的可感性越强,可信程度越高;可感性越强,可接受程度越高[18]。

许多受众对一些新闻持怀疑态度,除了个别新闻明显夸大事实外,大多是由于事实可感性不强。

受众不能从新闻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感受,新闻的真实性就失去了植根的土壤。

因此,可感性直接强化真实性。

读者打开报纸,最容易吸引他们的新闻,是那些与他们生活领域和生活现场“贴近的事”。

“贴近”是表面原因,“可感”才是本质联系。

有些新闻与读者并不贴近,但由于舆论造成“热点”,或由于记者的“再现手法”提高了事实的可感性,也能够紧紧抓住读者。

   

   三、怎么样写好“故事化新闻”

   ——像讲故事那样采写新闻

  

(一)在新闻的范畴内保持新闻自身的平衡

   追求细节、现场感和人情味已经成为故事化新闻吸引受众的砝码。

然而,过分强调故事性,会削弱新闻本身的信息传递功能。

因此,对新闻进行故事化处理的前提必须是,在新闻的范畴内保持故事性与新闻性的平衡,这就需要处理好两个统一的关系。

   1.真实性与故事性的统一

   故事性报道强调讲故事,但在这个过程中,记者有时会为了增加人物的感情色彩、增强事件的戏剧性,而在笔调上进行适度的夸张,这样写出来的人和事也许很感人,但并不真实、全面。

背离了新闻真实性的初衷,故事性再强,报道也会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要做到真实性与故事性的统一,就必须抓住新闻的内核——真实,每个故事、每个细节都是实际发生过的,甚至每一句话每一次心理活动都是采访对象承认过的。

“记者不能生造细节、生造故事,即使你想到了非常好的细节,你也必须在真实性这儿刹车,否则你写的就不是新闻了,传播的就不是真实的信息了,这是一个记者基本的职业素养。

   2.理性与感性的统一

   故事化报道追求现场感、细节化,所以常常在故事里充满了对现场和细节的细致描写,这样固然可以增加报道的形象化,给受众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但有时又会流于表面,使受众觉得肤浅。

   一篇好的故事化新闻在于聪明地表达文章的主题、体现出新闻的人文关怀,带着读者一起去思考而不仅仅是获得短暂的娱乐。

故事是为思辨服务的,一篇充斥着大量故事情节却缺乏思辨主线的文章,充其量只能算做“实录新闻”,缺乏应有的报道深度。

只有首先在众多故事中提炼出思辨性的主题,然后把各种新闻故事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其真正意义的脉络中,才能使故事化报道做到既报道新闻,又引导舆论。

   

(二)采访中注重挖掘故事

   《南方周末》资深记者南香红对于那些无法去现场的报道,总是可以呈现出非常强的现场感,以至于很多人误以为她就在现场。

“但文章中所有的细节都是真实的,都是我一点一点问出来的。

呈现现场感的技巧在于你采访的细致与耐心程度,要想文章不枯燥就得不厌其烦地问。

”可见,采访中的细致耐心、不断询问并在问题中寻找到故事,对于再现新闻事实是必须的也是一项前提条件。

   记者在采访时应注重重要性、贴近性、趣味性等新闻要素,偏向于挖掘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故事和代表时代发展趋势的社会故事,注重挖掘新闻背后承载的具体意义。

   记者要用“变动”的眼光寻找“故事”,一旦发现“滴水见太阳”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就紧抓不放,询问到底,而且要对任何一条线索发出质疑,多为几个“为什么”与“怎么样”。

记者要善于提出具体、深入而又有特点的问题,还要注意提问的角度要适合被访者。

聊天似的提问,让许多记者在采访中获益匪浅,与其按照提纲一条一条地读下去,不如抓紧时间与采访对象好好聊聊他所处的生活环境。

记者还要调动各种感官对现场的人物、背景、情景、情节、氛围等进行观察,把握细节。

只有记者们观察到了,才能在写作中把事实再现出来。

而且现场的各种细节还会有助于记者们找到写作的思路与线索。

   (三)写作中实现新闻故事化

   1.避免“新八股”现象

越来越多的记者们开始模仿、借鉴故事化的写法。

然而有些报道只是照搬形式,即:

小故事(导语)——过渡——新闻主体——再提小故事(结尾)。

至于“小故事”是否具有新闻事实的典型性或充分反映出报道的主旨内容,则不去过多考虑,小故事喧宾夺主,新闻主题反而平平淡淡,没有力量。

全篇充斥着各种人物说的话,有些与主题关系很小,有些毫无意义,毫无逻辑的事实罗列,让读者不知所言为何物……这种情况被称为新闻写作的“新八股”现象。

   “新八股”现象使新闻报道看上去虽然生动形象却毫无生气,没有吸引力,它并不能使受众产生阅读快感,只会觉得阅读是在浪费时间,甚至还会使他们产生厌恶感。

况且,有些记者或撰稿人在采写新闻事件的时候,过分注重于旁枝末节的追逐,而忽略了主题事件的挖掘;更有甚者,为了寻找到具有冲击力的故事情节,采取了杜撰和虚构的方式,将自己的意图糅杂进编造的故事,这样就更加违背了故事化写作的本质。

   因此,避免让新闻写作陷入“八股”写作的泥淖,是所有新闻记者在开始写作时必须要再三思虑的。

千篇一律的“故事化”,以及过分的甚至脱离实际的“故事化”都会适得其反。

关键在于,新闻记者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新闻事实进行实事求是地再现。

   2.从个人的视角出发

   故事化的新闻往往选择“个人化”的报道角度,即通过个人的故事、体验为切入点和线索来报道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或解释新出台的法规政策等。

优秀的新闻记者在报道重大新闻时,总是从某个个人的角度出发,以小见大、贴近读者,从而顺其自然地引出对重大新闻的报道。

在报道中,无论是长篇特稿、通讯、专栏、会议新闻,还是领导人会见的消息,都至少需要一张有血有肉的人的面孔。

越是重大的新闻事件,越是应该有个人化的故事。

缺乏个人化的故事,报道只会显得空洞乏味,只会让受众失去兴趣,其结果是导致公众失去对国计民生这些涉及每一个公民自身利益的重大政治事件的兴趣。

   在2002年的“两会”报道中,一些报道充分运用了个人化的故事写法,产生了十分具有冲击力的传播效果和宣传效果。

“两会”的重要议题通过个人化的故事和感受报道出来,受众不仅对“两会”更加了解,还从中感受到中国的民主政治正在不断进步。

  “姜健代表成了山东团的重点保护对象,这几天新闻组的人连续出面挡驾了不少记者,因为姜健实在太累了。

来之前他刚献过血,开会后有顾不上休息,每天忙议案、建议到夜里两点多钟。

”[20]

 “浙江省金华市一个农民,向有关部门申办一个养鸡场,前前后后盖了270多个章。

为了盖这些章,连新买的汽车轮胎都磨破了。

几年后,申请终于被批准,但这个农民对办养鸡场已经没有兴趣了,因为市场的行情发生了变化。

”[21]

   又如:

美国有114.3万退休金领取者,今年能够拿到的退休金总额比去年少63亿美元。

显然,这条信息反映出社会保障制度的巨大变化。

然而,“114.3万”和“63亿”只是抽象的数字概念,无法解释更深层次的含义。

如果把读者带到弗罗里达州圣彼得堡市一个上了年头的小酒店门廊前,并介绍那些月收入不到40美元,因为无法购买食品,支付账单而在绝望中生活的几位老人面前,读者就会深刻感受到减少退休金对社会的影响。

读者会因为记住某一个普通人的故事而记住社会的某一重大变化。

一个生动感人的普通人的故事和经历,给公众留下的深刻印象胜过几十篇讲大道理的社论和理论文章。

   3.制作具有吸引力的标题

   标题素来有新闻报道的眼睛之说,它左右着读者在众多的新闻报道中如何选择。

“题好一半文”,对于文章来说标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一个毫无吸引力的标题是不会引起读者的任何兴趣的,而具有吸引力的标题往往会吸引更多读者的眼球。

故事化新闻更加应该注重标题的制作,而且要力求满足受众的需求。

   标题应该成为受众最为关注的信息。

受众接触新闻媒介的目的在于获取信息,新闻标题中应涵盖更多有效信息,标题就是新闻。

在制作标题时,把事实主体作为核心信息,是增强标题吸引力的有效途径。

比如:

高校毕业生就业将取消各种政策性限制(2003年2月28日《中国青年报》1版);中国大闸蟹,横行曼谷酒楼(1983年《经济参考报》)

   标题应该满足受众的探知欲望与好奇心。

人们在生活中碰的新情况和问题,总是希望从报刊电视媒介上寻找参谋或答案,媒体往往担任着为大众答疑解惑的角色。

这类标题在当今媒体中随处可见,针对现实生活中人们面临的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