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 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56065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78.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 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 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 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 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 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 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 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 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 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陋室铭》)

【乙】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鸿儒________

②劳形________

③甚蕃________

④鲜有闻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简述【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或情操?

(4)两篇文章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各举一例说明。

【答案】

(1)大;使……劳累;多;少

(2)①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主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3)《陋室铭》:

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洁人格。

(4)【甲】文: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乙】文: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析】【分析】

(1)本题中古今异义词,鸿:

大。

蕃:

多。

鲜(xiǎn):

少。

词类活用词,劳:

使……劳累。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斯:

指示代词,此,这。

是:

表肯定的判断动词。

惟:

只。

馨:

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可:

只能。

而:

表示转折的连词,相当于“却”,“但是”。

亵:

亲近而不庄重。

玩:

玩弄,戏弄。

(3)《陋室铭》集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

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爱莲说》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4)甲文,作者借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旧居来对比自己的陋室,有引诸葛亮与扬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说明自己也有他们一样的德操与才能。

乙文,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衬托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

故答案为:

⑴大:

使……劳累;多;少

⑵①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主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⑶《陋室铭》:

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洁人格。

⑷【甲】文: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乙】文: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

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多方面归类。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

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⑶本题考查概括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文章中抒情和议论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

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

这篇文章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⑷本题考查对对比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对比是文学作品经常用到的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对比手法的作用。

【附参考译文】

   【甲】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留住就显神灵。

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

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漫屋青色。

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

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没有繁杂的音乐搅扰听觉,没有文牍公务劳累身心。

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草屋。

孔子说:

“这有什么简陋呢?

   【乙】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

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

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欢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

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唉!

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

喜爱莲花的人,与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众多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完成下列小题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

”翁曰:

“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公亦以此自矜________②轻吾射________③笑而遣之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卖油翁对陈尧咨“发矢十中八九”只“微颔之”,这里以极其精练的笔墨提出了矛盾后,在读者心中产生了悬念,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B.本文要表达的意思是,做射箭和酌油等事皆可由手熟练就高超的技艺,而不仅止写射箭。

C.本文描写陈尧咨和卖油翁的方法完全相同,都运用了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活动和细节描写等方法。

D.“笑而遣之”既可理解为陈尧咨对卖油的的油技术表示赞许,也可理解为他有点尴尬。

【答案】

(1)自夸;轻视;打发

(2)①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②卖油的老头说:

“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3)C

【解析】【分析】

(1)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轻”:

动词,轻视。

遣:

打发。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自矜”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发矢”:

射箭。

“但”:

只。

“颔”:

点头。

“无他”:

没有别的奥妙。

“尔”通“耳”,罢了。

(3)本文描写陈尧咨用了语言、神态;描写卖油翁用了神态、语言、动作、细节。

没有外貌和心理描写。

故选C。

故答案为:

⑴自夸;轻视;打发;

⑵①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②卖油的老头说:

“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即可。

【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

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

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

”你也懂得射箭吗?

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

”卖油的老翁说:

“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

“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老翁说:

“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

”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

于是说:

“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

”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

”翁曰:

“以吾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

“吾亦无他,唯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乙】

   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

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

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①没人:

能潜水的人。

(1)解释下面句中的词语。

①公亦以此自矜     矜:

________

②康肃笑而遣之     遣:

________

③夫没者岂苟然哉   苟:

________

④见舟而畏之       畏:

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3)断句,请用斜线标出。

(限断三处)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

(4)【甲】【乙】两文都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1)夸耀;打发;随意、随便;畏惧

(2)①(卖油翁)看到他每十箭射中八九箭,只是对此微微点点头。

②(南方人)天天与水为伴,十五岁就学会了潜水的方法。

(3)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

(4)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熟能生巧。

【解析】【分析】

(1)本题要注意“遣”解释为“打发”。

(2)本题要注意“但(只是)”“颔(点头)”“得(学会)”等的翻译。

(3)这句话意思是“所以北方的勇士,向会潜水的人请教,追求他们之所以能够潜水的本领,根据会潜水的人的话,到河里去试”,据此可断句为: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

(4)这类题型,先要读懂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再结合重点句子和写作背景等去把握文章的主题。

【甲】文卖油翁因为倒油的技术娴熟而得到陈康肃的尊重;【乙】文写了南方人潜水的本领高强,北方人也来学习。

因此,通过分析可知,两文都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

故答案为:

⑴①夸耀;②打发;③随意、随便;④畏惧。

⑵①(卖油翁)看到他每十箭射中八九箭,只是对此微微点点头。

②(南方人)天天与水为伴,十五岁就学会了潜水的方法。

⑶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

⑷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熟能生巧。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

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的朗诵节奏一般按意义划分,以不破句为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按词语断,主谓之间断句;语词后停顿;句首表连接的词后停顿;介词前停顿。

⑷本题考查分析启发和道理。

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从中明白道理或得到启发。

【附参考译文】

   【甲】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以此自夸。

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园圃外,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不离开。

这个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也不过是微微地点点头。

康肃公问道:

“你也懂得射箭吗?

我射箭的技术难道不精湛吗?

”老翁说:

“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康肃公听后十分生气地说:

“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技术?

”老翁说:

“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你射箭也是凭手熟的)这个道理。

”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不沾湿铜钱。

接着老翁说:

“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陈肃公笑着将老翁送走了。

   【乙】南方有很多会潜水的人,是因为他们每天与水为伴,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于水面,十五岁就能潜水了。

他们潜水的技术,怎么是随随便便就能掌握的呢?

他们必定是掌握了游水的道理。

每天在水边居住,于是到了十五岁就能了解潜水的方法。

有些人生来就不识水性,那么即使长得强壮,看见来船依然害怕。

所以北方的勇士,向会潜水的人请教,追求他们之所以能够潜水的本领,根据会潜水的人的话,到河里去试,没有不被淹死的。

所以说凡是不通过学习而追求大道的人,都和那些学习潜水的北方人一样。

4.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是非木柿/如是再啮

B.尔辈不能究物理/唯手熟尔

C.遂反溯流逆上矣/肃遂拜蒙母

D.但知其一/但微颔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寺院的僧人一开始认为石兽顺流而下,往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

B.讲学家认为沙性松浮,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应该在原地深处找。

C.老河兵认为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从上游寻找,最终果然找到它们。

D.作者认为天下的事情不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应该实事求是。

【答案】

(1)B

(2)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3)A

【解析】【分析】

(1)A.是:

两个“是”都是古今异义词,是代词,解释为“这”“此”。

B.尔:

第一个是代词,解释为“你”“你们”;第二个是语气助词,表限止语气,解释为“罢了”。

C.遂:

两个“遂”都是副词,表承接关系,解释为“就”“于是”。

D.但两个“但”都是副词,表仅限于某个范围内,解释为“只”“只是”。

故选B。

(2)本句中,“求之下流”,“求之地中”是倒装句、省略句,翻译时补充调整为“(于)下流求之”“(于)地中求之”;“下流”指的是水的下游;“固”意思是本来;“颠”意思是“颠倒”“错乱”。

(3)从文中第一段“众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可知,一开始,僧人们是在原地水中寻找石兽,没有找到后,才到下游去寻找,所以选项A的表述错误。

故答案选A。

故答案为:

⑴B;

⑵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⑶A。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即可做出选择。

【参考译文】

   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

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

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

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

”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

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

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5.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示儿燕

孙枝蔚

   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

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

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①效此也。

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②,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

儿当知之。

(选自《溉堂文集》)

【注释】①未遑:

来不及。

遑,闲暇。

②旧窑:

年深日久的陶瓷。

窑,陶瓷器代称。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

①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________)

②然贫家止有此器(________)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要怕弄坏书,在书上加圈加点才是读书的好办法。

B.珍惜书籍是那些有财力的藏书人的做法,穷人学不了。

C.就算忍渴忍饥,穷人也不要把唯一的古瓷拿来做饭碗。

D.书是拿来读的,别为了珍惜书籍而不充分使用它。

【答案】

(1)的;仅仅,只

(2)C

【解析】【分析】

(1)本题中的“止”是通假字,同“只”,是一个副词,表仅限于某一范围,解释为“只”“仅仅”。

(2)本题从原文“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这句话可知,作者认为茶杯饭碗这类东西,明明知道是古瓷,但家贫只有这点器物,不能不吃不喝去把它们珍藏起来。

所以选项C的表述错误。

故答案选C。

故答案为:

⑴的;仅仅,只;

⑵ C。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附参考译文】

  你在初读古书时,对于书本不要过于爱惜。

因为过分爱惜书本,必然会束之高阁。

要对书本加以圈点,看坏一本,不妨再买一本。

爱惜书本是那些有财力的藏书家们的事情,我们这些贫穷的读书人来不及效仿这种做法。

譬如茶杯饭碗,明明知道是古瓷,应当珍惜,但家贫只有这点器物,难道不吃不喝去把它们珍藏起来吗?

你应当懂得这个道理。

6.现代文阅读

沙枣

梁衡

   1968年冬,我大学毕业后分到内蒙古临河县,在大队劳动锻炼。

我们住的房子旁是一条公路,路边长着两排很密的灌木丛,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

第二年春天,柳树开始透出了绿色,接着杨树也发出了断叶,但这两排灌木却没有一点表示。

我想大概早已干死了,也不去管它。

   后来不知不觉中这灌木丛发绿了,叶很小,灰绿色,较厚,有刺,并不显眼,我想大概就是这么一种树吧,也并不十分注意。

只是在每天上井台担水时,注意别让它的刺钩着我的袖子。

   6月初,我们劳动回来,大家在门前的空场上吃饭,这时隐隐约约飘来一种花香。

第二天傍晚我去担水才发现,原来醉人的香味是从不起眼的灌木丛里发出的。

从此,我开始注意沙枣。

   认识的深化还是第二年春天。

那是4月下旬,我参加了县里的一期党校学习班。

党校院里有很大的一片沙枣林,房前屋后也都是沙枣树。

沙枣的外表极不惹人注意,叶虽绿但不是葱绿,而是灰绿;花虽黄,但不是深黄、金黄,而是淡黄;个头很小,连一般梅花的一个花瓣大都没有。

它的幼枝在冬天时为灰色,发干,春天灰绿,其粗干却无论冬夏都是古铜色。

总之,色彩是极不鲜艳引人的,但是它却有极浓的香味。

我一下想到鲁迅说过的,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它就这样悄悄地为人送着暗香。

   1972年秋天,我已调到报社,到杭锦后旗的太荣大队去采访,这个大队紧靠乌兰布和大沙漠,为了防止风沙的侵蚀,大队专门成立了一个林业队,造林围沙。

十几年来,他们沿着沙漠的边缘造起了一条20多里长的沙枣林带,沙枣林带的后面又是柳、杨,榆等其他树的林带,再后才是果木和农田。

我去时已是秋后,阴历十月了。

沙枣已经开始落叶,只有那些没有被风刮落的果实还稀疏地缀在树上,有的鲜红鲜红,有的没有变过来,还是原来的青绿,形状也有滚圆的和椭圆的两种。

我们摘着吃了一些,面而涩,侧也有它自己的味道,小孩子们是不会放过它的。

当地人把它打下来当饲料喂猪。

在这里,我才第一次感觉到了它的实用价值。

   长长的沙枣林带锁住了咆哮的黄沙。

你看那浩浩的沙海波峰起伏,但一到沙枣林前就止步不前了。

沙浪先是凶猛地冲到树前,打在树干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