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务员经济管理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53342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18 大小:165.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公务员经济管理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上海公务员经济管理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上海公务员经济管理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上海公务员经济管理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8页
上海公务员经济管理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公务员经济管理总结.docx

《上海公务员经济管理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公务员经济管理总结.docx(1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公务员经济管理总结.docx

上海公务员经济管理总结

上海公务员经济管理总结

目录

1第一部分产业组织

1.1市场结构

1.1.1市场结构的基本类型

1.1.2各类市场结构的行为特征和效果分析

1.1.2.1完全竞争的市场行为特征和市场效果分析

1.1.2.2完全垄断的市场行为特征和市场效果分析

1.1.2.3垄断竞争的市场行为特征和市场效果分析

1.1.2.4寡头垄断的市场行为特征和市场效果分析

1.1.3行业进入壁垒的概念和分类

1.1.4行业退出壁垒的概念和分类

1.1.5规模经济的概念及原因

1.1.5.1规模经济的概念

1.1.5.2规模经济的原因

1.1.6范围经济的概念及原因

1.1.7可竞争市场的基本特征

1.1.8交易费用理论的基本观点

1.1.9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1.1.9.1博弈论

1.1.9.2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1.1.9.3博弈的分类

1.1.10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问题

1.1.10.1信息不对称的一般原理

1.1.10.2逆向选择

1.1.10.3道德风险

1.2市场行为

1.2.1倾销与反倾销的概念

1.2.1.1什么是倾销与反倾销

1.2.1.2倾销与反倾销的实质

1.2.1.3倾销的经济学定义

1.2.1.4倾销的法律定义

1.2.1.5反倾销案例

1.2.2企业并购的形式与动因

1.2.2.1企业并购的形式

1.2.2.2企业并购的动因

1.2.3企业纵向一体化的收益和成本

1.2.3.1企业纵向一体化的收益

1.2.3.2企业纵向一体化的成本

1.2.4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

1.2.5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的关系

1.3市场绩效

1.3.1市场绩效的衡量方法

1.3.2帕累托效率的概念

1.3.3市场失灵的概念和原因

1.3.4外部性的概念

1.3.5公共物品的概念

1.4产业组织政策

1.4.1产业组织政策的目标和实施手段

1.4.2政府管制与放松管制

1.4.2.1政府管制

1.4.2.2放松管制

1.4.3反垄断政策

2第二部分产业结构

2.1产业成长与演进

2.1.1产业分类方法

2.1.1.1两大部类分类法

2.1.1.2计划体制分类法

2.1.1.3三次产业分类法

2.1.1.4资源集约分类法

2.1.2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

2.1.3产业结构变化的动因

2.2产业关联

2.2.1产业关联的方式

2.2.2投入产出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假设

2.2.2.1投入产出方法的基本原理

2.2.2.2投入产出方法的基本假设

2.2.3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的概念

2.2.4产业关联效应系数的经济涵义和分析

2.2.4.1直接消耗系数

2.2.4.2完全消耗系数

2.2.5产业波及效果的分析

2.2.5.1产业波及效果以及分析工具

2.2.5.2产业波及效果现状分析

2.2.5.3产业波及效果分析的其他应

2.3产业结构政策

2.3.1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及适用条件

2.3.1.1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2.3.1.2主导产业选择的适用条件

2.3.2不同类型的产业政策

2.3.2.1支柱产业支持政策

2.3.2.2衰退产业援助政策

2.3.2.3幼小产业保护政策

2.3.2.4产业技术政策

3第三部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3.1基本概念与一般原理

3.1.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

3.1.1.1经济增长的概念

3.1.1.2经济发展的概念

3.1.2工业化的含义与基本特征

3.1.2.1工业化的含义

3.1.2.2工业化的基本特征

3.1.3发展水平的度量

3.1.4内生增长理论的含义

3.1.5二元结构的基本含义

3.1.6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因素

3.1.7制度变迁理论的基本思想

3.2经济发展战略与策略

3.2.1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战略

3.2.1.1进口替代战略

3.2.1.2进口导向战略

3.2.2比较利益和要素察赋的概念

3.2.2.1比较利益的概念

3.2.2.2要素察赋的概念

3.2.3关税的作用

3.2.3.1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

3.2.3.2保护和促进本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3.2.3.3调节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

3.2.3.4筹集国家财政收入

3.2.4外国直接投资的作用和消极影响

3.2.4.1外国直接投资的作用

3.2.4.2外商直接投资的消极影响

3.2.5国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3.2.6WTO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

3.2.6.1加入WTO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

3.2.6.2我们的产业发展对策

3.2.6.3具体的对各产业发展影响分析

3.2.7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3.3区域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3.3.1增长极理论

3.3.2梯度转移理论

3.3.3点轴开发模式

3.3.4区域发展的基本一非基本原理

3.3.5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3.3.5.1地理位置因素

3.3.5.2自然因素

3.3.5.3人口因素

3.3.5.4社会经济因素

3.3.5.5科学技术因素

3.3.6区域分工的意义和形式

3.3.6.1区域分工的意义

3.3.6.2成本学说

3.3.6.3要素察赋学说

3.3.7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和内容

3.3.7.1概念

3.3.7.2目标

3.3.7.3内容

3.4循环经济

3.4.1循环经济的内涵和意义

3.4.1.1循环经济的内涵

3.4.1.2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3.4.2产业生态学的基本思想

3.4.3循环经济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

3.4.4循环经济的实践

4第四部分城市经济与管理

4.1城市化与城市体系

4.1.1城市经济规模的概念

4.1.1.1聚集经济与城市经济规模

4.1.1.2城市经济规模与城市经济增长

4.1.1.3城市经济适度规模、合理规模和最佳规模

4.1.2城市聚集经济的成因和作用

4.1.2.1城市聚集经济的成因

4.1.2.2城市聚集经济的作用

4.1.3城市化的内涵和动力

4.1.3.1城市化的内涵

4.1.3.2城市化的动力

4.1.4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与基本形式

4.1.4.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4.1.4.2城市化的三种基本形式

4.1.5城镇体系的形成、特征和类型

4.1.5.1城镇体系的概念

4.1.5.2城镇体系的形成

4.1.5.3城镇体系的特征

4.1.5.4城镇体系的类型

4.1.6中心城市的类别与作用

4.1.6.1中心城市的类别

4.1.6.2中心城市的作用

4.2城市经济管理问题

4.2.1城市人口、就业与土地利用的基本问题

4.2.1.1城市人口的概念

4.2.1.2城市人口变化的原因

4.2.1.3城市规模的概念

4.2.1.4城市劳动市场供给的影响因素

4.2.1.5城市劳动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

4.2.1.6城市就业增长的收益

4.2.1.7城市就业增长的成本

4.2.1.8土地价格的决定因素

4.2.1.9土地利用分区制的内涵

4.2.1.10土地利用分区的市场效应

4.2.2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4.2.3城市经济开发区的种类和作用

4.2.3.1经济技术开发区

4.2.3.2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4.2.3.3保税区

4.2.3.4边境经济合作区

4.2.4地方政府的职能和作用

4.2.4.1政府的基本职能

4.2.4.2政府管理运行的职能

4.2.4.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地方政府职能与作用

4.2.5政府失效的含义与寻租问题

4.2.5.1政府失效的含义

4.2.5.2寻租问题

4.2.6提升政府能力的战略与途径

4.3城市财政与城市金融

4.3.1城市财政的职能与作用

4.3.1.1财政的涵义与特征

4.3.1.2城市财政的职能

4.3.1.3城市财政的作用

4.3.2税收的经济效应

4.3.2.1税收效应概述

4.3.2.24322税收对消费的效应

4.3.2.34323税收对企业生产的效应

4.3.2.44324税收对储蓄的效应

4.3.3城市金融的种类及其在城市经济中的作用

4.3.3.1城市金融的种类

4.3.3.2城市金融在城市经济中的作用

4.3.4城市金融市场的组成及其作用

4.3.4.1城市金融市场的组成

4.3.4.2城市金融市场的作用

4.4上海城市经济

4.4.1上海市支柱产业概况

4.4.1.1上海信息产业概况

4.4.1.2上海金融产业概况

4.4.1.3上海商贸产业概况t

4.4.1.4上海汽车制造产业概况

4.4.1.5上海成套设备产业概况

4.4.1.6上海房地产业概况

4.4.2上海市工业产业的特点

4.4.3上海市工业产业的调整和优化

4.4.3.1需要积极调整的工业产业

4.4.3.2需要继续发展的重点产业

4.4.3.3都市型产业

4.4.3.4扶植与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4.4.4上海城市功能定位及发展战略

4.4.4.1上海城市功能定位

4.4.4.2上海城市发展战略

第一部分.产业组织

1.1市场结构

在产业组织理论中,市场结构是指企业市场关系的特征和形式,它反映市场的竞争和垄断关系。

内容包括:

(1)卖方(企业)之间的关系;

(2)买方(企业或消费者)之间的关系;(3)买卖双方的关系;(4)市场内已有的买方和卖方与正要进入或可能进入市场的卖方、卖方之间的关系。

市场结构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种结构决定了厂商的行为,故而又决定了产业绩效的好坏。

集中度、产品差别化和进入壁垒是影响市场结构的三个因素.

1.1.1市场结构的基本类型

根据竞争和垄断程度的不同,并参照厂商数目、产品差别程度、进入市场的难易程度以及厂商对产量和价格的控制程度等,一般把市场分成四种基本类型。

1、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又叫纯粹竞争,是指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2、完全垄断市场

完全垄断就是独家垄断。

是指某企业是某产品的唯一供给者,不存在任何竞争对手。

3、垄断竞争市场

是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垄断,即非完全竞争又非完全垄断的市场形态。

4、寡头垄断市场

只有少数企业生产同种产品,每家企业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任何一家的产量及价格的变化,都会对市场、对其他企业产生影响。

因此,这些企业之间存在相互依存性。

1.1.2各类市场结构的行为特征和效果分析

1.1.2.1完全竞争的市场行为特征和市场效果分析

1.完全竞争的市场行为特征:

(1)市场上有许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其买或卖的数量,在市场中只占非常小的比例,以致无法通过自己的买或卖行为影响市场价格。

(2)企业生产的产品品质均一,具有同质性。

(3)生产要素(资源)可以自由流动,具有充分的流动性。

(4)市场资讯完全,市场的信息是畅通的、准确的。

市场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有完备的信息。

在现实中,完全符合上述特征的市场是不存在的。

只有某些产品的市场比较接近于完全竞争的市场形态。

2.完全竞争的市场效果分析:

供求平衡,成本低,价格低。

1.1.2.2完全垄断的市场行为特征和市场效果分析

1.完全垄断的市场行为特征:

(1)厂商家数只有一家。

(2)产品独特,缺乏替代性。

(3)市场资讯极端缺乏。

(4)其他厂商加入市场十分困难。

(5)垄断厂商价格的制定以获取最大超额利润为目标。

2.完全垄断的市场效果分析:

成本与价格高,产量低。

1.1.2.3垄断竞争的市场行为特征和市场效果分析

1.垄断竞争的市场行为特征:

(1)买卖人数众多。

(2)产品异质。

(3)市场讯息灵通但不完全。

(4)厂商进出市场容易。

2.垄断竞争的市场效果分析:

介于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之间。

1.1.2.4寡头垄断的市场行为特征和市场效果分析

1.寡头垄断的市场行为特征:

(1)只有少数几个厂商。

(2)产品可能同质,亦可能异质。

(3)市场资讯不完全。

(4)厂商进出市场不容易。

2.寡头垄断的市场效果分析:

抬高价格但有利于规模和科技。

1.1.3行业进入壁垒的概念和分类

集中度和产品差别化反映的是市场中现实的竞争企业的数量和竞争强度,而对进入壁垒的分析,则是从新企业进入市场的角度考察市场关系的调整和变化,反映的是市场中潜在的竞争强度。

进入(Entry):

企业进入新的业务领域,开始生产或提供某一特定市场上原有产品或服务的充分替代品.包含两个因素:

进入程度,反映为市场份额的变化;进入速度,一开始就大规模生产,还是由小到大扩张规模。

进入壁垒的英文原词为BarrierstoEntry,指准备和刚刚进入某行业的企业在于已由企业竞争的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

任何可以降低企业进入的可能性,进入范围,进入速度的因素(原因)都属于进入壁垒。

Stigler认为进入壁垒是一种生产成本(在某些或每个产量水平上),这种成本是打算进入一产业的新厂商必须负担,而已在该产业的厂商无需负担的成本。

克拉克森等持同样观点,即新厂商比老厂商多承担的成本。

我们再来看一下其他学者的看法:

贝恩:

进入壁垒是与潜在的进入者相比,现存厂商所享有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是通过现存厂商可以持久地维持高于竞争的价格而没有导致新厂商的进入反映出来的。

杨治:

进入壁垒是新企业比老企业必须多承受的不利因素。

杨蕙馨:

进入壁垒是指当某一产业的在位厂商赚取超额利润时,能够阻止新厂商进入的因素。

行业进入壁垒分两类:

结构性壁垒与策略性壁垒。

结构性壁垒(经济性壁垒)产生于产业的基本特性,包括技术,成本,消费者偏好,规模经济和市场容量等。

分为四种:

绝对成本优势进入壁垒、规模经济进入壁垒、必要资本量进入壁垒和产品差异进入壁垒。

虽然分为四类,但在实际中往往是各种因素同时发挥作用的。

策略性壁垒(行为性壁垒)产生于在位厂商的行为,在位者通过提高对手进入的结构性壁垒,可置信威胁等阻止潜在进入者的进入。

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阻止进入行为,另一种是驱除对手行动。

此外,政府的政策法规形成法律的或政府规制的壁垒。

1.1.4行业退出壁垒的概念和分类

退出(Exit):

从原来的业务领域撤出,放弃生产原产品或提供原服务。

含主动放弃与被动出局(Exit与Shakeout)。

退出包括破产和转产两种情况。

退出壁垒是企业在退出该行业时遇到的障碍,按杨蕙馨的说法,是指当在位厂商决定退出行业时所承担的成本。

任何降低潜在亏损者退出该行业的因素都构成退出壁垒。

行业进入壁垒分两类:

经济性壁垒与制度性壁垒。

1.1.5规模经济的概念及原因

1.1.5.1规模经济的概念

所谓规模经济(Economiesofscale)是指企业通过大量生产和销售,实现成本下降与收益递增。

规模经济是长期平均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减少的特性。

若厂商的产量扩大一倍,而厂商增加的成本低于一倍,则称厂商的生产存在规模经济,与规模经济对应的是规模不经济。

经济学家认为,随着产量的增加,厂商的生产规模逐渐扩大,最初厂商扩大规模使得生产处于规模经济阶段。

规模经济描述了两个相互联系的经济现象:

它表明企业经营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收回经营过程中的各种耗费。

它还表明,企业经营和生产在达到盈亏平衡点以后,在未超出某个上限之前(在产量的增加尚未引起生产设施的调整,从而追加投资之前),单位产品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

1.1.5.2规模经济的原因

产生规模经济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厂商可以使用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

在实际生活中,机器、设备往往是有不可分割性,有些设备只存在较大的生产规模下才能得到使用。

第二,规模扩大有利于专业分工。

第三,随着规模扩大,厂商可以更为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包括一些副产品。

第四,随着规模扩大,厂商生产要素的购买和产品的销售方面就拥有更多的优势,随着厂商产量的增加,这些优势逐渐显示出来。

但是,讲到规模经济时一定要注意:

厂商的规模并非越大越好,对于特定的生产技术,当厂商的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生产就会出现规模不经济,造成规模不经济的原因主要是管理的低效率。

由于厂商规模过大,信息传递费用增加,信号失真,规模过大滋生官僚主义,使得规模扩大所带来了成本增加更大,出现规模不经济。

1.1.6范围经济的概念及原因

所谓范围经济(EconomiesofScope),是指企业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而引起的单位成本的降低,或由此而产生的节约。

这与企业通过扩大产品的生产规模而使生产成本降低所获得的规模经济是有区别的。

前者强调生产不同种类产品获得的经济性,后者强调的是产量规模带来的经济性。

因此,要获得范围经济,一是企业必须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包括品种与规格)。

二是产品的单位成本由此而降低或得到节约。

范围经济是指一个企业同时生产多种产品形成的经济性。

范围经济的原因:

增加生产品种可降低成本,单个企业的联合产出超过两个各自生产一种产品所能达到的产量(两个企业分配到的投入物相等)。

1.1.7可竞争市场理论

可竞争市场理论(TheoryofContestableMarkets)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鲍莫尔(W.J.Baumol)以及帕恩查(J?

C?

Panzar)和韦利格(R?

D?

Willing)等人在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981年12月29日,鲍莫尔在就职美国经济学会主席的演说中,首次提出了可竞争市场的概念。

随后,1982年他们3人合著的《可竞争市场与产业结构理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可竞争市场理论的形成。

沉淀成本是可竞争市场存在的关键。

可竞争市场是指那种进入完全自由以及退出没有成本的市场。

可竞争市场的本质在于它们很容易受到打了就跑的进入者的伤害。

基本特征:

在可竞争市场中,良好的生产效率和技术绩效等市场绩效,在传统的理想的市场结构以外仍然是可以实现的,而无须众多的竞争企业的存在。

只要保持市场进入的自由,只要不存在特别的进出市场成本。

它可以是寡头市场,甚至是垄断市场,但只要保持市场进人的完全自由,只要不存在特别的进出市场成本,潜在竞争的压力就会迫使任何市场结构条件下的企业采取竞争行为。

在这种环境条件下,包括自然垄断在内的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是可以和效率并存的.

1.1.8交易费用理论的基本观点

交易费用经济学认为经济活动总是伴随着交易而进行的,而交易过程又是有成本的,交易费用理论以交易费用为分析工具,研究经济组织和各种制度安排的产生和发展。

认为战略联盟作为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一种组织形式,具有稳定交易关系,降低交易成本,便于监督的特点。

诺贝尔奖获得者罗纳德?

科斯(R.H.Coase)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中提出“交易费用”(TransactionCosts)概念,认为市场运行中存在着“交易费用”。

在科斯看来,交易费用至少包括两项内容:

(1)运用价格机制的成本。

即在交易中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

其中包括获取和处理市场信息的费用。

(2)为完成市场交易而进行的谈判和监督履约的费用。

其中包括谈判、订立合约、执行合约并付诸法律规范因而必须支付的有关费用。

此外,科斯认为,交易费用还包括由未来不确定性风险而引致的费用,以及度量、界定和保护产权的费用。

交易费用在企业生产总费用中占有很大比例,且在不断增加。

威廉姆森是交易费用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把高比例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归纳为:

(1)契约人的行为假设。

即契约人面对外界不确定性、复杂性时有限理性的不足假设与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假设。

(2)交易过程的三个维度的特性:

资产专用性、交易的不确定性及交易频率。

这两组因素导致交易活动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使交易费用增加,使某种制度安排和交易方式的选择成为必要。

战略联盟被认为是这样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它顺应了企业节约市场交易费用的需要,通过建立较为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从而稳定双方交易,减少签约费用并降低履约风险。

从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决定因素来看,

(1)战略联盟的建立将促使联盟伙伴之间的“组织学习”,从而提高对方对不确定性环境的认知能力,减少因交易主体的“有限理性”而产生的种种交易费用。

同时,联盟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交易双方之间的机会主义行为,使因这一行为带来的交易费用控制在最低限度。

(2)从资产专用性特征看,企业之间趋于以战略联盟替代市场机制以稳定交易关系,降低交易费用。

资产的专用性越高,交易双方签约关系保持长期稳定性越有意义,企业之间合作的意愿越强,尤其战略联盟对专用性资产的“共同占有”更是降低风险与费用的有效选择;从交易的不确定性特征看,建立战略联盟,可充分利用联盟组织的稳定性抵消外部市场环境中的不确定性,进而减少由不确定性引致的交易费用;第三个特征一交易频率是通过影响相对的交易费用而决定交易合约和制度安排的选择,这类与交易发生的频率有关的联盟常常发生在有纵向联系的制造企业和经销商、供应商之间,这些处于上下游的企业之间由于存在较高的交易频率,乐于建立供销联盟来稳定交易关系,节约交易费用。

1.1.9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1.1.9.1博弈论

博弈论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

1.19.2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有:

1参与人(player),指博弈中选择行动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决策主体。

2行为(action)是指参与人的决策变量,如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决策中的各种商品的购买量;厂商利润最大化决策中的产量,价格等。

3策略(strategies)又称战略,是指参与人选择其行为的规制,也就是指参与人应该在什么条件下选择什么样的行动,以保证自身利益最大化。

4信息(information)是指参与人在博弈过程中的知识,特别是有关其他参与人(对手)的特征和行动的知识。

5收益(payoff)又称支付,是指参与人从博弈中获得的利益水平,它是所有参与人策略或行为的函数。

6结果(outcome)是指博弈分析者感兴趣的要素集合。

7均衡(equilibrium)是指所有参与人的最优策略或行动的组合.这里的“均衡”是特指博弈中的均衡,一般称之谓“纳什均衡(Nashequilibrium)”。

1.1.9.3博弈的分类

第一,按照参与人的先后顺序分为静态博弈(staticgame)和动态博弈(dynamicgame)。

静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参与人同时选择或虽非同时选择但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先行动者采取了什么具体行动。

动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参与人的行动有先后顺序,且后行动者能够观察到先行动者所选择的行动。

第二,按照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了解程度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

完全博弈是指在博弈过程中,每一位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特征,策略空间及收益函数有准确的信息。

如果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特征,策略空间及收益函数信息了解的不够准确,或者不是对所有参与人的特征,策略空间及收益函数都有准确的准确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博弈就是不完全信息博弈。

第三,按照参与人之间是否合作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

合作博弈是指参与人之间有着一个对各方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参与人在协议范围内进行的博弈。

反之,就是非合作博弈。

1.1.10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问题

1.1.10.1信息不对称的一般原理

信息不对称的一般原理:

信息不对称是信息不完全的一种情况,即一些人比另一些人具有更多、更及时的有关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