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通论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49567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汉语通论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古汉语通论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古汉语通论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古汉语通论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古汉语通论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汉语通论总结.docx

《古汉语通论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汉语通论总结.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汉语通论总结.docx

古汉语通论总结

第五单元古汉语通论

第十三节连词,介词

1.什么是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词,表示它们之间各种关系的虚词。

连词只有语法作用,不作任何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2.介词的定义:

介词介绍它的宾语给谓语。

“介·宾”位于谓语前或后,对谓语起修饰补充作用。

3.介词的特征

(1)介词都有宾语,宾语由名词或其他成分(形容词、动词、主谓结构)充任。

“介·宾”一般是不可分的短语。

虽然有些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但不等于无宾语

(2)介宾短语位于谓语的前或后,在前时介词的宾语有时可承上省略;在后时,不能省略。

(3)介词一般不用作谓语的中心,不出现在谓语的位置上。

这是介词与动词的主要区别。

因为有些动词也可带宾语

4.连词和介词的区别:

(1)连词前面不能有任何附加成分,而介词前面却可以出现附加成分。

举例:

A诸君子皆与驩言,孟子独不与驩言,是简驩也(《孟子·离娄下》)B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

(《战国策·秦策二》)

C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庄子·秋水》)

D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

(《左传·僖公二年》)

E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孟子·梁惠王上》

(2)连词所连接的前后两项若为并列关系,词序一般可以对换而原意不变;但介词的前后成分则不能任意对换。

举例:

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

→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

古之人与民偕乐

→民与古之人偕乐(X)

(3)并列连词及其所连接的前后两项共同作句中的一个成分,而介词前面是主语,介词只能是和它的宾语共同作句中的状语或补语。

举例:

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

古之人||[与民][偕]乐

5.常用的连词与介词。

(1)而—连词:

“而”的本义为胡须,在先秦时期已经不常用了,秦汉以后完全消失。

虚词“而”是假借字。

可作人称代词、连词、语气词。

A.表并列

“而”连接的两个部分是等立的、平列的,两部分的顺序一般可以颠倒。

“并且”、“而且”、“又”

例子: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论语·述而》)

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

(韩愈《送孟东野序》)

B.表顺接

“而”表顺接所连接的两个部分在时间上有先后之分,或在事理上前后相因,两个部分的顺序不能随意颠倒。

“就”、“来”、“便”、“那么”、“于是”

例子: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左传·宣公二年》)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战国策·赵策四》)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C.表逆接(反接)

所连接的前后两个部分意思相反,或者不相协调;不是事理相因,语意连贯,而是有所转折。

“但是”、“却”。

例子: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庄子·逍遥遊》)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臣以

D.表修饰

“而”用在状语和谓语动词之间,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表示偏正关系。

例子: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

(《战国策·齐策》)(修饰名词)

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修饰动词)

启呱呱而泣(修饰形容词)

E.表假设

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含有假设的意思,可以译为“如果”。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左传·襄公三十年》)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以”—连词:

本义是“用”,本来是一个动词。

A表并列,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B表顺接,相当于“则”。

例如:

余折以御。

(《左传·成公二年》)

家有老母,必禀请以行。

C表转折,相当于“却”。

例如:

少以犯众,弱以侮强。

D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表示修饰关系,例如:

由其中以望。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附注:

“以”作连词,不同于“而”作连词的用法。

A“以”字连接两个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的时候,表示后一行为往往是前一行为的目的,或者是前一行为所产生的结果,“来”,“为了”、“因此”。

B用于因果复句,可译为“因为”、“由于”

(3)与—连词:

“与”的繁体字是“與”,其实《说文》并收“与”、“與”二字。

“与,赐予也。

”“與,党與也。

A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表示并列。

“和”,例如: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论语·先进》)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B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从对举中表示选择。

可译为“或者”、“还是”,例如:

三十年春,晋人侵郑,以观其可攻与否。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4)以—介词

A表示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藉,“用”、“拿”等。

例如:

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B表原因,“因为”、“由于”。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

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

C“以”有一种不常见的用法,即表时间,可译为“在”。

“以”表时间的用法现在已不存在。

例如:

文以五月五日生。

(《史记·孟尝君列传》)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至于泰安。

(5)与—介词

A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和”、“跟”、“同”等。

例如:

秦伯说,与郑人盟

国虽小,请与客共之

B引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为”、“替”、“给”等。

今子与我取之,而不与我治之;与我置之,而不与我祀之;焉可?

我不贯与小人乘,请辞。

C引进比较对象,“同……(相比)”、“跟……(相比)”。

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

秦以赵攻,与之齐伐赵,其实同理。

附注:

“与”和“以”的练习

1.唉!

竖子不足与谋!

(《史记·项羽本纪》)

——与:

介词,表施事在发出动作行为时所涉及的对象。

2.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论语·子罕》)

——两个“与”:

连词,表示并列,可译为“和”。

3.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史记·陈涉世家》)

——与: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可译为“为、替、给”。

与人佣耕,即替人当雇工耕地。

4.吾与徐公孰美?

(《战国策·齐策一》)

——与:

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可译为“跟”或“跟……相比”。

5.汉王与义帝发丧。

(《汉书·高帝纪》)

——与: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可译为“为、替、给”。

与义帝发丧,即给义帝发丧。

《史记·高祖本纪》作“遂为义帝发丧”。

6.杀人以梃与刀,有以异乎?

(《孟子·梁惠王上》)

——与:

连词,表示选择,可译为“或者”。

7.执其手而与之谋。

(《国语·越语上》)

——与: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参与者,可译为“跟、同”。

8.蜩与学鸠笑之。

(《庄子·逍遥遊》)

——与:

连词,表示并列,可译为“和”。

9.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

(《国语·晋语三》)

——与:

连词,表示选择性的并列,可译为“或者”

“以”

寿毕,请以剑舞。

(《史记·项羽本纪》)

——以: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拿”。

2.楚人伐宋以救郑。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以:

连词,表目的。

3.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

(《史记·留侯世家》)

——以: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可译为“凭着、依靠”。

4.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

连词,表目的

5.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梁惠王上》)

——以: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标准、依据,可译为“按照

6.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或情况出现的原因、理由,可译为“因为、由于”。

7.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

连词,表原因。

8.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以:

连词,表修饰。

9.赏以春夏,刑以秋冬。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以: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

10.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史记·刺客列传》)

——以:

连词,表修饰。

11.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以:

介词,引进施事的身份,可译为“用……身份

12.狐偃其舅也,而惠以有谋。

赵衰其先君之戎御,赵夙之弟也,而文以忠贞。

贾佗公族也,而多识以恭敬。

(《国语·晋语四》)

——三个“以”:

连词,表并列。

翻译:

狐偃是他的舅父,仁惠而有计谋。

赵衰是为公子死去的父亲驾驶兵车的赵夙的弟弟,有文彩,为人忠正。

贾佗是国君的族人,多有见识,恭敬有礼。

第14节词头词尾

词头

1.“有”

第一,最常用于专有名词的前面。

常见的有上古时代的朝代名、国名、部族名等。

例如:

上及有虞,下及五伯

第二,“有”字又用于某些名词的前面。

例如:

摽(biào)有梅,其实七兮

第三,“有”字又用于某些形容词的前面:

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实

2.“其”

“其”字用作词头,一般用于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的前面。

例如: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词尾

1.“然”

“然”字指示代词,表示“这样”、“那样”。

当“然”字放在形容词后面的时候,它的指示性就减轻了,变成了词尾的性质。

词尾“然”是由指示代词“然”演变而来的。

“……的样子”或“……地”。

例如:

夫子抚然、填然鼓之

“然”字加在形容词后面,能增加形象化的色彩,非形容词也变为形容词

例如:

文王闻之,喟然而叹、于是河伯欣然自喜

第15节《诗经》的用韵

《诗经》用韵分析:

从韵在句中的位置来看,句尾韵是最普遍的形式

从一章所用的韵数来看,可以分为一韵到底和换韵两类

从韵脚相互的距离来看,句句押韵、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首句入韵,第三句以下才是奇句不押韵)、交韵(奇句和奇句押韵,偶句和偶句押韵。

交韵不属于换韵)

清代古音研究:

顾炎武开始把古韵分为十部,段玉裁分为十七部,江有诰分为二十一部,

黄侃分为二十八部,王力把先秦古韵分为三十部

叶音法:

为读诗歌押韵临时改变一个字的读音的注音方法,这是一种应该批判的注音方法,因为照这样字音随着上下文变化,所规定的“叶音”是随意的,不规则的。

第十六节双声叠韵

字母:

古代的字母就是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只好找出一定的汉字作为代表,这些声母的代表字称作字母

宋人36字母

第十七节古书的注解

十三经注疏:

《周易》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旧题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诗经》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春秋穀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

东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汉代重要注释家及注本:

毛亨:

西汉人,注释了《诗经》,称作《毛诗诂训传》

郑玄:

《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和《礼记注》赵岐:

《孟子章句》

王逸:

《楚辞章句》高诱:

《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注释家及注本:

何晏《论语集解》王弼:

《周易注》、《老子注》

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范寜《春秋穀梁传集解》

郭璞《尔雅注》郭象《庄子注》。

裴松之注《三国志》

唐宋时代的重要注释家及注本:

“疏”:

“疏”就是疏通的意思。

“疏”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新的注解方法,又叫“正义”。

既解正文,又解前人的注文。

因为汉魏时代的旧注,到唐代时一般人已难以理解,于是出现为疏通旧注而作的注解。

它的说解比起汉注来要浅显详明些。

正义:

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作为经学的标准解释,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

是正前人疏义的意思

唐:

孔颖达《五经正义》颜师古《汉书集注》

贾公彦《周礼义疏》和《仪礼义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一书。

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张守节《史记正义》,

司马贞《史记索隐》,唐代李善《文选注》

宋:

邢昺《孝经注疏》、《论语注疏》、《尔雅注疏》孙奭(shì)《孟子正义》

洪兴祖《楚辞补注》

朱熹《周易本义》、《四书集注》、《诗集传》、《楚辞集注》

元明时代的重要注释家及注本:

吴师道《战国策校注》、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

清代的重要注释家及注本:

戴震《方言疏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念孙《广雅疏证》,

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庄子集解》、《荀子集解》,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阮元《十三经校勘记》,陈奂《诗毛氏传疏》,

孙诒让《周礼正义》,刘宝楠《论语正义》,邵晋涵《尔雅正义》

古注的类别

传注类:

传、注、笺、诂、训

章句类:

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

集解类:

把同一部书的各家注释都收集汇合,再加上自己的见解

义疏类:

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释

音义类:

兼释字音和字义的一种注释

补注类:

补充、订正前人注释的一种注释。

它与义疏相同,都是既释经文,又释注文

校勘术语:

“衍文:

也叫“衍字”指古书在流传过程中因传抄、刻印误增的文字

脱文:

称“脱”也叫“脱字”。

指古书在流传过程中因传抄、刻印而脱漏字句或行页等现象

讹文:

古书在流传过程中抄错或印错的字句

倒文:

亦称倒字,指古文在流传过程中前后次序出现颠倒的字句

错简:

古书在流传过程中出现的句子、段落乃至篇章的颠倒错误现象。

有意篡改:

因为避讳伪造等原因有意对古籍进行篡改而造成错误。

古注的常用术语

曰、为、谓之:

“叫做”。

被解释的词总是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

谓:

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解释笼统、抽象的概念“是指”、“是说”被解释的词在术语之前

貌,之貌:

“貌”字一般放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

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意为“……的样子

犹:

使用这个术语时,释者与被释者往往就是同义或近义的关系,相当于“如同、等于说”。

之言、之为言:

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

读为、读曰:

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既注了音又释了义(必然是用本字破假借字

读若,读如:

两个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

如字:

明词语读音的术语。

一个词有两个以上不同的读音,其中表示本义的读音叫本音,其余叫破读或读破

辞、词:

注释在语言中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的术语,也叫做“语助”

浑言(统言),析言:

同义词的辨析。

“浑言”是笼统地说,“析言”是分析地说

当为、当作:

错字而须改正。

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古注的下列常用术语中,用于注音,表示被注的字按它通常的读音来读的术语是()

A读如B如字C读曰D之为言

2在古注的下列术语中,用来指出古书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的是()

A脱B衍C当作D当为

3.古书旧注中的“疏”,其特点是()

A既对古书正文作疏解,也对前人所作传注作疏解

B用与被解释的词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进行释义

C用来点明词语或文句的言外之意

D用来具体说明被解释的词语的特定意义

4《毛诗笺》的作者是()。

A毛亨B许慎C郑玄D孔颖达

5.古注中的“读为”、“读曰”,一般是用来()

A指明同义词B说明文字的通假

C指明言外之意D改正古书中的误字

6.下列各组古注中,注者都属同一朝代的一组是()

A高诱《淮南子注》郑玄《周礼注》赵岐《孟子章句》

B裴骃《史记集解》郦道元《水经注》杨倞《荀子注》

C刘宝楠《论语正义》李善《文选注》王弼《老子注》

D颜师古《汉书注》王先谦《庄子集解》何晏《论语集解》

多项选择题

1.在古注的下列术语中,一般用作声训,即用与被解释的词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进行解释的是()

A读若B之言C读如D之为言E当作

2.在古注的下列术语中,必定是用来说明文字通假的术语是()

A读为B读若C如字D读曰E读如

3.在古注的下列术语中,主要用于改正古书中的误字的是()

A如字B衍C当为

D读为E当作

4.在古注的下列术语中,主要或是仅仅用于注音的术语是()

A如字B读为C读若

D读如E读曰

5.在后世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的注解有()

A西汉毛亨《毛诗故训传》B东汉郑玄《毛诗笺》

C唐孔颖达《毛诗正义》D唐陆德明《毛诗音义》E宋朱熹《诗集传

四、简答题

1.写出十三经的书名及注疏者。

2.解释下列注解术语的作用,并把作用类似的归在一起。

曰、谓、为、犹、貌、谓之、读为、之言、读曰、读若、之为言、读如、犹言。

第十八节古书的句读

句读:

一句话完了,常常在字旁加一个点或圆圈,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读时又需停顿,就在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dòu)”。

二者合称“句读”。

基本上只起断句的作用。

只有断句无误,才表明对文章的理解基本正确。

标点古书的基本方法:

泛读全文,把握大意。

划分结构,点断古文。

.反复揣摩,增加标点

古文今译的标准:

所谓“信”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

所谓“达”是指译文要通畅明白;

所谓“雅”是指译文要典雅优美。

骈体文(或四六文):

文体名,就是骈体文,我国古代一种特殊文体。

全篇多为四字六字的句子,且通篇句式都两两相对。

此文体形成于魏晋时期,南北朝时期成为文章的正宗,唐代称为“时文”,晚唐至明称“四六”或“四六文”,清代始称骈体文。

其语言特点是:

骈偶、“四六”、平仄、用典和藻饰。

骈体文的语言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

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

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发展过程:

唐代多称它为时文,用来与“古文”相对。

晚唐以后称为“四六文”,这是因为骈文在句式上多以四字句和六字句为主。

到清代才叫“骈体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