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知能精典从基础到技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48221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33 大小:56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知能精典从基础到技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3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知能精典从基础到技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3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知能精典从基础到技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3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知能精典从基础到技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3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知能精典从基础到技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知能精典从基础到技法.docx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知能精典从基础到技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知能精典从基础到技法.docx(1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知能精典从基础到技法.docx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知能精典从基础到技法

 

阅读理解知能精典

和语文在一起·梅友贵著

 

字数:

12万字开本205mm×285mm

印数:

1-1000册2020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原创资料版权所有

 

丑话说在前面

(一)

这是一本“从入门到精通”的书,如果看前面几章觉得很容易,那恭喜你——你应该有不错的基础。

不过,请别以为后面也都这么容易——毕竟,入门容易精通难。

丑话一:

这不是一本特别有意思的好玩的书。

虽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多是很有限的,我们不可能指望靠兴趣学好所有的东西。

我特别希望这本书的读者明白“刻意学习”的可贵。

丑话二:

本书中穿插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练习。

请不要把它们当作“课后练习”,它们是每节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基本上每个练习后面都有详尽的解析,其中的思路是最关键的。

丑话三:

书中有些练习你可能会答错,没关系,认真看懂解析,弄明白自己错在哪里,正确的思路应是怎样的,就可以了。

本书中每一节的练习均配有相应的解说,弄懂了才算真的完成了这一节的学习。

丑话四:

看这本书的同学阅读积累大概不是非常丰厚。

此书中作为例文使用而只给出作者与标题的文章,有些篇目可能都是你还没读过的。

遇到这样的文章时,希望你能先找到原文读一读,再继续本书的阅读。

即使是你学过的课文,如果印象不深,在学习以课文为例文的章节时也请先重读课文。

否则你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本书中的相应内容。

丑话五:

如果你看“表达方式”这样的内容觉得太简单,想要跳过这部分时,请控制你那颗得意的小心脏——这本书的第一篇是系统而深入的阅读知能梳理,完整地学习才能对照自己已有的知识发现问题,弥补缺失。

所以必须强调:

此书需要从头看到尾,先学习第一篇完善基本知能,再看第二篇解题技巧。

丑话六:

完成一遍学习后,别丢——以后在语文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想清楚是哪方面的问题,然后你就能从这本书中得到启示,找到答案。

(二)

对阅读理解困难户来说,文章难懂,不能准确、清楚地把握作者写文章的用意,不理解写作中运用的手法技巧及其作用。

答题时如果再对题目的解析有偏差,那答漏答偏就是理所当然的情况了。

本书要解决的就是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要解决问题,先得明确问题的实质。

为什么会有文章难懂,题目难答?

追究阅读能力欠缺的根本,除了人生阅历、生活体验的限制之外,主要原因无外乎两个方面:

阅读知识技能的不足,或解析表述能力的缺失。

生活阅历的因素影响最小,因为考试中阅读题考查的重点不是我们的人生阅历——虽然一个人的阅历、体验对个人素质和人生的影响绝不比读书小,但这基本上没法通过考试体现。

在中学的考试中,决定我们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还是在于阅读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与掌握。

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诗歌、小说;铺垫、悬念、照应、点题……这些词语每个都代表了一个知识点,运用这些知识的方法就是相应的技能点。

知识点和技能点都点得差不多了,我们才能踏平阅读之坑,走上阅读理解的小康时代。

为了避免这一部分内容成为枯躁无味的知识点列表和技能使用说明书,我们就需要一条“纲”来作为学习的主轴,好把知道点有条理的串起来,以便于理解和掌握。

我选择的纲是“表达方式”。

因为它是最基础的阅读常识,却或明或暗地贯穿了中小学语文中的阅读训练。

 

第一篇阅读基础知能

第一章表达方式

我最宝贵的思维及其最好的表达方式,都是在我散步时出现的。

——歌德

一、表达方式就五种

表达方式,是语言和文字交流中传递信息所用的几种常见方法(或者说形式):

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以“吃饭”这件事来说几句,大家体会一下不同的表达方式。

记叙:

我吃过午饭了。

  或者   我正在吃饭。

描写:

他狼吞虎咽地吃着,汤都喝得咕咚作响。

议论:

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绝非只为了吃饭。

说明:

吃饭是人类补充体能的主要方式,一般每天三顿。

抒情:

这小鱼贴饼吃得真爽啊!

分析上面几句,不难发现:

记叙,就是述说发生了什么事,所以它也叫记述、叙述或记事,就是讲故事。

作者将一段经历或故事说清楚,人物与事件是叙事的核心要素。

如果我要分享的是某个画面(比如某个长相很有特点的人的样子或某处优美的风景等),我就必须把我记忆中的画面用语言或文字描绘出来——这就是描写。

描写,是描绘、刻画对象(人、物、场景等),就像画画一样。

注意,描写人物(包括其他事物拟人化)时,刻画人物形象的描写包括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

也就是说,不仅写人的样子是描写,写人物说了什么,想了什么,也是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

议论,是讲述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作出判断。

人们通过议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这就是经典的议论句。

说明,是向读者介绍事物,介绍事物的性质、特点,随便拿一袋零食,包装袋上的多数文字都是在“说明”。

抒情,就是抒发感情,但并非一定是如“我思念久违的故乡”“我爱你,中国”这样直截毕露的感情。

“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这两句就是课本上给出的经典的抒情句。

当然,表达方式在实际运用中不是孤立存在的,一般而言,“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才是常态。

所以我们在理解五种表达方式之后,要能分辨它们。

比如: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吧,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上面这段出自“迅哥儿”的《阿长与<山海经>》。

你能分辨出其中的表达方式有哪些吗?

这个问题对初学者是挺难的。

因为其中的记叙和描写融合了:

说长妈妈告假几天后归来时给我带回“三哼经”,这是记叙,讲谁做了什么事;而说她穿着什么样的衣服,“高兴”地和我说话,这是描写,对人物当时形象(样子)的刻画。

“描述”这个词用在这里是挺合适的,即有描写又有叙述。

这样的融合在文学作品中是常态,但要求中小学生能在融合的表达方式中作准确辨析,就有些强人所难了。

所以中小学阶段,能在“混合”(不是“融合”)的句段中,分析清楚句段中的主要表达方式或关键句的表达方式就可以了。

二、五种表达方式·正式练习

基础练习部分:

请根据你对以上内容的理解,试试表达方式的辨析:

记叙、描写、议论、说明和抒情。

1.①珍赛妮女士笔直地坐在她的高椅子上,她的面孔非常和善,但很严肃。

②她头上那梳得整整齐齐的发式和肩上的黑色披肩,使人一望就要感到肃然起敬。

(法朗士《学校》)

上段两句中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参考答案与解析:

描写。

描写是刻画人物或景物等事物的形象(样子),像画画一样描绘出形象的画面来。

上文两段主要描绘人物(珍赛妮女士)的样子(形象)。

大家可以将上面两句与下面的四个句子作对照。

珍赛妮女士教会了她那些最小的学生做心算。

(记叙)

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更叫人感到愉快的景象了。

(抒情)

这所学校应该是世界上最好的女子学校。

(议论)

女子学校是指仅招收女性学生或招收女性学生比例很大的学校,多为高中或大学。

(说明)

2.①今夜也没有一声再见,我悄悄告别沉默的枫桥。

②夜色把缱绻(qiǎnquǎn)的江南深深掩埋,唯有枫桥守在我回家的路上,挽着苏州脉脉的流水也挽着一个异乡人留给苏州的乡愁。

③我低下头把脚步挪得很轻,唯恐惊动桥下那颗唐代的月亮……(林彦《夜别枫桥》)

上段三句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参考答案与解析:

抒情。

抒情是是以表达感情为目的的表达方式。

抒情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间接抒情——比如写景抒情,寄情于景。

上段三句记叙了“我”夜别枫桥一事,也有蕴藉唯美的景物刻画,但重点不在于记事或描写,而是抒写夜别枫桥时深沉的情思。

所以,本段的主要表达方式为抒情。

3.①森林能够有效地涵养水源和防止水土流失。

②森林凭借庞大的林冠、深厚的枯枝落叶层和发达的根系,能够起到良好的蓄水保土和减轻地表侵蚀作用。

③据测算,5万亩森林的蓄水量约有一百万立方米。

④在森林被破坏或无森林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许多河道和水利设施不断受到泥沙淤积,经常造成水灾。

(张志毅《走进森林》)

上段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参考答案与解析:

说明是介绍事物的属性,如外形、结构、作用、原理、发展过程等等;说明是以介绍事物、传递知识为目的的。

本段内容正是在向读者介绍森林对水土保持的作用,是以介绍事物、传递知识为目的的。

所以,此段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说明。

以下句子供对照:

森林中发生了一场大火,但在消防官兵的努力下,火势已经得到了控制。

(记叙)

狂风暴雨侵袭下的树林,像被搓揉的面团,这儿鼓起一团,那里陷下一块;时而低伏,倏尔扬起,变化不定。

(描写)

爱护森林,人人有责。

(议论)

4.①那一天,妈妈到一个邻居家串门儿未归的时候,我在地下室里胡摆弄各种修理工具,手指给榔头砸了一下。

②当时真是痛极了,但似乎哭也不管用——就我一个人在家,没有谁能向我表示同情。

③我吮着被砸疼的手指在屋里急得团团转。

(保罗·维里厄德《我的接线员朋友》)

上段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参考答案与解析:

记叙。

作者在上段三句中主要向读者讲述了那一天发生的事——“我”独自在家,摆弄工具,砸伤了手指,疼痛难忍。

所以段中虽有少量对我的动作描写,但却是以记叙为主的,所以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也叫叙述或记述)。

5.①现在,有许多人总喜欢把一切人的品格、才能、爱好等归于遗传。

②也就是说承认人类及一切动物的智慧都是从祖先那儿得来的。

③我并不完全同意这种观点。

(法布尔《爱好昆虫的孩子》)

上段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参考答案与解析:

议论。

议论是对事物作出判断、评价,发表对事物的看法、见解;简而言之,就是论述自己的观点。

上段讲了什么内容?

是在谈对个人品质与遗传的关系的看法——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所以,这里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议论。

拓展练习部分:

以下有一点难度的练习正式开始。

1.①许多年以前,在西班牙某一个小乡村里,有一头小毛驴,名叫小银。

②小银,你不会叫人害怕,也不懂得为索取赞扬而强迫人拍马溜须。

这样才显出你品性里真正的辉煌之处。

  (严文井《一个低音变奏》)

上面文段中第一段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_________;第二段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_________。

2.《村夜》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参考译文:

在一片被寒霜打过的灰白色秋草中,小虫在窃窃私语着,山村周围行人绝迹。

我独自来到前门眺望田野,只见皎洁的月光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满地的荞麦花简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

此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________。

 

3.《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前两句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后两句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

《村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前两句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后两句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

 

4.《采桑子·天容水色西湖好》欧阳修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

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

谁羡骖(cān)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译文:

西湖风光好,天光水色融成一片,景物都那么鲜丽。

鸥鸟白鹭安闲地睡着,它们早就听惯了不停的音乐声。

那风清月白的夜晚更是迷人,湖面好似一片白玉铺成的田野。

谁还会羡慕乘鸾飞升成仙呢?

这时人在游船中就是活神仙啊!

这首词中主要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

词中最后一句运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

拓展练习参考答案与解析:

1.记叙;抒情。

第一句独句成段,讲了什么内容?

是讲述发生的事——很久以前(时间)在一个小乡村(地点)有一头叫小银的小毛驴(事情)。

这是在记录发生过的一件事。

所以第一句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也叫叙述或记述)。

第二段讲了什么内容?

作者是在赞美小银,作者赞美小银的温柔、正直与谦逊等美好品质——也就是在表达对小银的喜欢和赞美之情。

这里作者好像在评价小银,但注意这更是在赞美小银,作者赞美小银的温柔、谦逊等美好品质。

对小银的评价只是赞美的一部分——作者并非想要证明的“观点”,而是想表达自己对小银的赞美之情。

所以,第二句主要的表达方式是抒情而非议论。

2.描写。

借描写景物来寄托情思是古诗中最常用的手法之一,所以有“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语》)的说法。

3.描写,议论。

描写,记叙(叙述)。

这很简单,就不解析了。

4.描写,抒情(或议论)。

此词主要的表达方式是描写,借写景来达意。

作者描写了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西湖夜景图,表达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深深热爱和眷恋,反映出作者旷达萧散的人生态度。

结尾句却是以议论来点题。

作者在此对西游美景做出评价,说的是自己的看法,故而这最后一句的表达方式可以说是议论。

不过,作者在议论的同时表达自己对这美好一切的沉醉眷恋之情。

所以最后一句的表达方式是议论兼抒情,这是表达方式的融合。

当然,严格来说,中小学是不该拿这样的句子来要求学生辨析的,这里只是拓展一下。

类似的例子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是记叙,“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就是描写而兼有抒情意味。

第二章文章中的表达方式

子曰:

“辞达而已矣。

”——《论语·卫灵公》

一、表达方式的综合

上节说过,表达方式在实际运用中不是孤立存在的,一般而言,“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才是常态。

在这一点上,古今中外的文章概难例外。

所以,为了方便,本节例文皆为文言文。

我们先以最常见的,我们最熟悉的讲故事的文章为例,《曾子杀人》:

昔者曾子(对曾参的敬称,曾参是孔子弟子中著名的贤人)处费(住在费这个地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

人告曾子母曰:

“曾参杀人。

”曾子之母曰:

“吾子不杀人。

”织自若。

有顷焉,人又曰:

“曾参杀人。

”其母尚织自若也。

顷之,一人又告之曰:

“曾参杀人。

”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出自《战国策·秦策二》)

参考译文:

从前曾子住在费地,费地有个与曾子同名同族的人杀了人。

有人告诉曾子的母亲说:

“曾参杀人了。

”曾子的母亲说:

“我儿子不会杀人的。

”就继续照常织布。

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来说:

“曾参杀人了。

”曾子母亲仍然镇静自如地织布。

一会儿之后,又有一个人对他说:

“曾参杀人了。

”曾子母亲害怕了,丢下(织布的)梭子,翻墙逃跑了。

以曾子的贤德与曾子母亲对他的信任,有三个人怀疑曾子(杀人),慈爱的母亲也不能坚信自己的儿子了。

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看这篇短文,它具有古代寓言故事经典的三层结构,请试着辨析以下三段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①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

②人告曾子母曰:

“曾参杀人。

”曾子之母曰:

“吾子不杀人。

”织自若。

有顷焉,人又曰:

“曾参杀人。

”其母尚织自若也。

顷之,一人又告之曰:

“曾参杀人。

”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③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第一层交待故事发生的地点和背景,表达方式是记叙(叙述)。

第二层描述人们如何一再告诉曾母曾参杀人的传闻,终于使曾母也畏祸逃走。

表达方式兼有记叙和描写。

第三层写作者的感想,表达方式是议论。

这就是记叙文的典型“套路”。

以记叙(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以其他表达方式来传情达意的文章。

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就决定了记叙文定然是通过故事或经历来向读者传递作者的思想感悟或情感体验。

要讲故事讲得生动逼真,活灵活现,对人物和必要环境、场景的描写就必须生动传神。

议论或抒情这样的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常常用作点晴之笔,用来点明中心或深化主题。

如上文中,作者先讲述一个类似“三人成虎”的故事,最后通过议论告诉人们众口能铄金,对反复听到的可疑信息要保持警惕,不要轻易地去相信一些流言。

再如《阿长与<山海经>》中,讲过长妈妈的几个故事后,以抒情作最后的点睛之笔——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直抒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成为全文的主旨句。

这种“套路”当然不能绝对化。

比如开头一段,我们以自己的写作经验来说,常常不是直接叙事,而是描写一段景物,来烘托一下氛围,交待一下故事发生的环境——写作高手们甚至可以通过景物描写来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不过,“套路”虽然可以有各种花样,但只要是记叙文,全文中主要的表达方式定然是记叙。

二、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

所谓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区别就在于主要表达方式不同。

主要表达方式不同,文章的写作目的也不同:

记叙文以记事来传情达意,说明文主要通过说明来介绍事物,议论文当然要以议论为主来说服读者,证明自己的观点、看法的合理性。

表达方式运用最灵活的,应该是散文。

写景状物的散文以描写为主或描写、记叙兼重,叙事的散文以记叙为主而兼描写;而议论、抒情、说明的句子则根据表达的需要适时安排。

叙事类散文如鲁迅先生回忆童年生活的经典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

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有三篇现代文则是写景散文的典型:

朱自清《春》,老舍《济南的冬天》,刘湛秋《雨的四季》。

这几篇名作都以写景来寄托情怀,文中表达方式便以描写为主而以抒情等表达方式为辅。

以某种表达方式为主,再辅以其他表达方式,这是文章的常态。

三、看例子,学分析

例文:

《杉苇刚柔》

①夹岸相映,一边杉树参天,一边芦苇点水。

②杉苇朝夕相见,一日其杉讥诮其苇曰:

“看尔体如柔丝,性如流水,每每随风而舞,风东则东,风西则西,亳无刚气。

何如我之正直不屈,岂不快哉!

”苇曰:

“刚柔各有所长,吾虽懦弱,究可免祸,汝虽刚强,犹恐安身不牢。

③一日,飓风骤起,其芦苇左右掀翻,终无大害,而杉树早已连根拔起矣。

④谚云:

“温柔终益已,强暴每招灾。

”正此谓也。

(出自《意拾喻言》)

问题:

分析下面短文《杉苇刚柔》各段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与解析:

①描写,通过对杉苇及其生活环境的描写交待了故事发生的环境,杉苇各自的特点。

②描写(语言描写),主要通过杉和苇的对话描述了双方的言语交锋(关于刚与柔的争论)。

③记叙,讲述飓风之后杉苇的不同结局。

④议论,点明故事寓义(主旨),告诫人们不能恃强自傲,应谦逊温厚。

四、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正式练习

1.分析下面短文《杉苇刚柔》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并结合实例分析其作用。

(当然,如果有余力的话,欢迎“顺便”把短文中的次要表达方式及其作用也简析一下。

《“蒹葭”是什么?

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诗经》中最著名的诗句之一。

这“蒹葭”到底是什么?

②蒹葭,读作jiānjiā。

蒹,是指尚未长穗的芦苇类植物;而葭是指初生的芦苇。

蒹葭合称,泛指芦荻等植物。

③蒹葭通常生长于低湿洼地或浅水中,植株高大,常在1-3米之间。

在地下还生有发达的匍匐根状茎,成片的芦苇下面,根茎纵横交错,有时甚至纠缠成一张厚厚的网,结实得足以让人、畜在上面行走。

虽然蒹葭也会开花结果,可以通过种子繁殖,但自然生长的芦荻,由水下的根茎生发新枝才是其主要繁殖方式。

在水面之上,中空的茎秆亭亭玉立,侧生的叶片狭长,叶长一般在15-45厘米之间,宽1-3.5厘米。

④蒹葭最美的时侯是夏秋时节。

它们头顶大型的圆锥型花序。

花序分枝或疏或密,长达10~40厘米,斜向伸展开来,花序的下方缀着浅绿色或褐色的小穗,花序末稍便微微下垂。

每当有风吹过蒹葭,苇枝轻摇,叶片婆娑,花朵摇曳,实在是一群优雅的舞者。

⑤在寒露成霜的晨曦中,心怀思念的诗人看到郁郁苍苍的蒹葭在水滨的晨风中招摇,怎能不油然想起那如梦的“伊人”?

1.参考答案与解析:

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短文通过准确而生动的语言介绍了蒹葭的相关知识。

如第④段先介绍蒹葭的花期,再具体介绍花序的长度、颜色、形态,最后总结蒹葭形态之美,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而兼有描写和抒情,如最后一句中描写风中蒹葭的优美,暗含作者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注:

此题解答时能看明白短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并找出合适的段落作为例子来分析其作用(说明的内容)即可。

若能兼顾文中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更佳。

第三章记叙文的常识

一、从记叙的本质出发

记叙是一种讲故事的表达方式。

当一篇文章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故事为主要内容时,我们就称之为记叙文。

实际创作中,没有无目的的叙事,就是说我们在讲述某个(些)故事时,总是带着某种目的——对过往美好的眷恋,对曾经痛苦的反思,对高尚的歌颂,对丑恶的批判……凡此种种。

反之亦然,文章中写了什么样的故事,必然表达相应的主题。

很多同学习惯从标题、开头或结尾这样的“关键位置”去找主题。

很多文章的最后一段都会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我们就可以直接在结尾找到画龙点晴的句子——这是公认的技巧,但不是所有的文章都会把主题在文中直接给出来,有的文章甚至直接给出的是容易误导读者的伪主题——毕竟求含蓄,讲究“言外之意”是中国文学的传统之一。

所以,要准确把握叙事类文章的主旨,请理解记叙文以讲故事来传情达意的本质,一般情况下,在阅读分析记叙类文体时,就要学着概括出作者所讲述的主要的人和主要的事,由主要的人、事出发,才容易准确把握文章主题。

如前面读过的《杉苇刚柔》,这里稍加改变,删去最后一段,我们将它当作一篇新的文章来看待。

①夹岸相映,一边杉树参天,一边芦苇点水。

②杉苇朝夕相见,一日其杉讥诮其苇曰:

“看尔体如柔丝,性如流水,每每随风而舞,风东则东,风西则西,亳无刚气。

何如我之正直不屈,岂不快哉!

”苇曰:

“刚柔各有所长,吾虽懦弱,究可免祸,汝虽刚强,犹恐安身不牢。

③一日,飓风骤起,其芦苇左右掀翻,终无大害,而杉树早已连根拔起矣。

请你分析对此文主旨的以下四个判断,哪一项最合理:

()

A.做人不能恃强凌弱,应谦逊守礼。

B.做人不能骄傲自满,应谦厚自守。

C.刚柔各有所长。

D.刚柔各有所长,柔有时胜过刚。

这是一个钻牛角尖的题目。

这次,我们先不给答案,先看思路——带你钻这个牛角尖的目的是为了帮你明确解析叙事类文章主题的思路。

首先,大家都能看出来,以上四个选项各有道理。

问题是哪一项“最”合理——文章内容来看,哪个说法最切合故事内容。

理所当然,对主旨主题的判断是以主要内容为依据的。

所以我们必须先明确以上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三段的主要内容?

先要能做到这点,我们才能提炼出故事的精华。

理解叙事类文章的关键是正确的提炼出故事的主要内容,提炼故事精华的方法请切记:

浓缩出主要的人(主人公)与主要的事,先概括人后概括事。

浓缩,就是忽略其它叙事要素,我们只看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用尽量简洁的词语表述出来。

故事中主要的人是?

杉和苇。

它们之间发生的事情是什么?

有的同学可能会做出类似这样的概括:

杉树嘲讽芦苇太柔弱,芦苇与它争论(“据理力争”或“针锋相对”这样的词用在这也挺合适)。

飓风之后,杉树被连根拔起而芦苇却活了下来。

这样的概括当然没错,但太啰嗦了。

这表明你的阅读经验和提炼能力还有所欠缺。

提炼的结果不该是一段话,而是一句话,甚至只是一个短语——浓缩的才是精华。

提炼出来的结果是一段话,就证明你还没有明确浓缩故事的思路,没有抓住故事的核心。

短文中的故事发生在杉和苇之间,那就不要分开来概括。

先概括出主要人物:

杉和苇;再概括主要人物之间发生的事。

杉苇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想一想,找一个合适的词语来形容双方之间的嘲讽与反击。

争吵、吵架、论战、争论……甚至就一个“争”或“论”都足以总括双方之间发生的核心事件:

杉苇争论。

能概括到这样的地步,你就不难理解文章的主题了。

作者让故事中杉苇“争”“论”的是什么?

最后结果如何?

杉看不起苇的柔,苇却指出刚柔各有所长且杉的刚也有风险,双方争论的就是“刚与柔”或者说“刚与柔的优劣”——短文的标题其实已经给出提示了。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杉苇争论刚柔——将故事“浓缩”成这样的“精华”,再思考作者的写作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