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经济学笔记样本.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46538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8.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制度经济学笔记样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制度经济学笔记样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制度经济学笔记样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制度经济学笔记样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制度经济学笔记样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制度经济学笔记样本.docx

《制度经济学笔记样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度经济学笔记样本.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制度经济学笔记样本.docx

制度经济学笔记样本

制度经济学

第一讲 导论

一、什么是制度经济学、

1、名称:

NewInstitutionalEconomics(NIE)。

2、定义:

用经济学的视角和方法研究制度的学科。

(1)研究对象:

制度。

分为三个层次。

①、微观:

企业、公司治理,劳资关系。

(企业文化)

②、中观:

市场制度。

(股市)

③、宏观:

国家一级的宏观制度供给。

(标的物产权)

(2)视角:

经济学视角——效率。

(帕累托:

集体总效用的增进)

(3)方法:

两种方法

①、主流制度经济学方法——主流经济学,即新古典经济学——方法论和个人主义。

堡垒:

理性经济学,理性经纪人假设。

缺陷:

假设理性、稳定的,建立模型,使用数学方法,但易出现教条主义,当现象与事实不符时,应改进理论而非现实。

②、马克思——历史方法。

第二讲 交易成本

一、科斯对交易成本理念的创造。

1、亚当斯密《国富论》:

推崇分工和市场协作。

      分工的好处:

①、学习曲线(微观):

熟练便能多快好省地生产,从而促进效率。

②、集中处理工序,产生规模效应。

     协作:

协调的方法:

①、市场交易:

经过市场,A—B—C。

②、行政指令:

大公司多为科层制,档次分明。

任务分配A—B—C。

亚当斯密:

拆分分工,支持市场交易。

能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更有效率——市场经济。

2、科斯的质疑:

既然分工越细越好,那么英美应充满许多小公司。

①、原因:

交易成本的存在。

(购买:

寻找合适的购买对象——鉴定:

交易标的物——签约——违约成本:

法律援助——违约的损失)

②、解决方法:

(上下游)兼并/纵向一体化。

以节约交易成本,这就是大企业存在的原因。

3、对科斯的质疑:

为什么全世界不和成一个大公司?

①、原因:

公司内部交易成本,管理费用。

②、解决方法:

比较市场(外部)与公司(内部)的成本,寻找均衡。

二、交易成本的成因——四个维度。

1、完美市场——完全理性,完全信息,完全竞争,机会主义人。

(1)完全理性:

要求计算系统科学完备,计算能力无穷大。

现实会出现系统偏差、计算错误。

今天的前提:

有限理性。

(2)完全信息:

现实——信息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

(3)完全竞争:

现实中长出现套牢的情况,然后据以讹诈租金,承担投资失败风险。

       假设:

即时交易——实际:

延时交易

      专用资本投资:

时间专用化,场所专用化,设备专用化,人力资本专用化。

(4)机会主义人:

(斯密的假设)卖方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为了赚钱,利用机会盈利。

而现在多采用经纪人假设。

以上四个条件任何一个不具备,就会导致交易成本的存在。

第三讲 产权理论

一、产权的新界定。

1、产权不是人队伍的关系,而是由人对物的使用而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产权的界定。

1、界定:

产权归谁所有。

2、维持:

①、法律:

国家强制力维持,交易成本太高。

        ②、习俗:

约定俗成的礼俗,个人势力(中国常见)。

道德&集体放逐。

3、分割、弱化:

产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分割,可能是受法律或习俗的影响。

(刚开始有电视时,人们串门共同享用)

三、产权界定维持与科斯定理。

1、第一定理:

如果交易成本为零,则产权界定对社会福利/效率的影响是中性的。

(产权判给谁都能够,一方能够向另一方购买)不符合现实,交易成本不为零。

2、第二定理(第一定理的反定理):

如果交易成本不为零,则产权如何界定对社会福利/效率是有影响的。

(出售放漫天要价,增加了额外成本。

3、第三定理:

产权的界定和维持也是需要耗费交易成本的。

四、产权的几种形式。

(私有产权、俱乐部产权/集体产权/公共产权、无主产权)

1、私有产权:

排她性产权。

应当私有化——激发所有者保护。

2、俱乐部产权(某些称集体产权):

典型例子,合作社(西方)。

  俱乐部制:

早期社会主义思潮的一种。

发达国家政治上保护农民的一种形式。

      与中国公社的不同:

①、为满足公共需求,为自我服务。

②、出现剪刀差(指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

将产品低价卖给国家,国家制定价格,但农业原料高价。

农业利益压低,工业利润增加,实现工业化。

③、西方:

自主参加,民主管理,为人民服务。

   中国:

政府强制参与,号称为更高的目标服务。

第五讲 宏观制度供给(产权制度&政治政权)

一、宏观制度的供给。

(产权—国家—意识形态,三位一体)

1、产权:

产权的保护和维持是否有效——长期增长的关键。

2、国家怎样供给产权:

并不是100%供给。

国家是统治者、经纪人,有私人,选择对其最有,追求统治者利益最大化。

收益—成本。

  收益:

产权很好地保护、界定、维持,能促进生产力发展,从而粮食产量上升,总产值上升,国家的税收增加。

  成本:

界定成本、测量成本、被统治者的讨价还价、潜在的替代者(统治阶级太压榨,可能被推翻。

3、古希腊:

民主制的受益者仅限于少数贵族,产权保护在与征战,军队是关键,需要军事技术、铠甲,但可是铁很贵,只有贵族才有能力置办铠甲武器,为国家做贡献才有资格参与民主。

4、16-18世纪几个民族国家的兴衰:

产权保护不通,各国发展不同。

(1)西班牙:

保护新型资产阶级做得不好。

      新经济兴起,王室财政三大来源:

①、哥伦布在拉美地区获得的海外财源:

最大来源。

②、附属国荷兰:

西班牙为荷兰运输必经之地,也因此商业发达。

③、国内:

农民、牧民、新型资产阶级税收。

      出现问题:

①、农民牧民有冲突:

牧羊会吃小麦。

因为牧民缴税多,西班牙国王偏袒牧民,导致农业发展受限。

结果,没有保护农业,牧民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

   (科斯:

农业强大是很重要的基础。

总体看:

提供商品;粮食产量增加。

②、国王权利增大,新型资产阶级软弱。

③、附属国造反,贸易之路被阻断。

       结果:

国家还不起债,杀债主,信用下降,商人离开。

(2)法国:

国王和贵族之间不和,国王打仗,从贵族身上搜集资金,赢了,国王强大。

对贵族金银保护,对城市手工业进行保护。

(3)英国:

       改革前:

财力并不雄厚,财富多集中在贵族和行会手中,新型资产阶级表现为毛呢包买商与农户的结合,拿到订单外包给农民,但会妨碍行会利益。

行会向国王寻求保护,国家交给郡长,郡长拿不到工资便不论,农民继续壮大。

       改革:

羊毛出自羊,养羊需要草地,引发圈地运动,将贵族产权收回重新明细,贵族商业化,英国资产阶级化,而农民被赶走,流离失所,城市出现大批廉价打工者。

二、宏观制度的变迁。

1、起点:

制度均衡。

不完美但无反对、革命。

  原因:

是由于各方利益主题基于自己的成本和收益算计,认为现行制度的变迁(改良/革命)是不合算的。

既定体系内部系统稳定。

2、变迁的原因:

主要是外生因素,天灾、技术创新、新市场的发现、原油资源枯竭等。

3、古希腊制度的变迁

(1)奴隶制——农奴制。

①、原因:

军事技术的扩散,主要靠罗马军团(后被日耳曼参与并占据)。

②、过程:

水运成本最低,因为取道地中海,推进了欧洲、北非、西亚的贸易。

古罗马统一大市场后,开始了为了贸易的生产,在种植园、矿山和手工作坊,需要大量劳动力,因此使用奴隶,但监控成本高(集中方便监控)。

战事吃紧后,财政负担加重,内附国不再纳贡,帝国分崩离析,西罗马破灭。

经过日耳曼的冲击,商业崩溃,农业幸存,此时奴隶制不再合适,改为农奴制。

       农奴制VS资本主义:

农奴与农奴主,是人身依附关系;工人与资本家/工厂主,是自由雇佣关系。

(2)13世纪:

①、农奴制时,有劳役地租(种得的粮食上交)和徭役地租两种形式。

农奴对于贵族的人身依附性很强。

②、殖民开始后,贵族主要依靠好政策吸引其它庄园的农奴逃来自己的庄园,原本的两种地租形式逐渐废除,改为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

农奴的人身自由也得到缓解。

(3)14世纪:

11-15世纪,欧洲发生严重天灾,十字军东征带来黑死病,劳动力因此大大减少,经济规模收缩,但货币发行量不变,导致通货膨胀,货币不值钱,货币地租不够,后退到实物地租和劳役地租的形式。

对此,东欧加强管制;西欧则自由放任,允许两种选择同时存在。

 

三、意识形态:

文化道德、理念问题,并不是所有人都是理性经纪人。

权力压迫——口服心不服;权威——心悦而诚服之。

第六讲 市场制度

       西方:

认为市场首先是一个制度,需要认为构建。

首先要消除交易成本,交易成本过大,市场机制就无法展开。

        柠檬市场(旧的、二手货的、有瑕疵的):

①、优点:

每一次旧货买卖,完成一次帕累托最优,双方都能因此获益。

②、缺陷:

信息不对称。

卖主会隐瞒哪里有毛病,买方则全面压价。

地域5W不卖——买主买到只值2.5W——卖2.5W——低于2.5W才买……劣币驱逐良币,市场消失。

       小企业贷款:

风险&利益。

银行需要做调研,花与大企业一样的本钱,但利益较少,提高风险溢价,小统一10%,风险低于10%的退出,中高风险的企业存留。

同样,银行再次提高,更高风险的企业才承担得起。

1、品牌:

人为市场构建的一种。

品牌拥有者会精心维护信用,节约交易时检验鉴定的成本。

2、索赔制度:

召回、说明书——信息透明。

3、特殊契约:

分成——书作者&出版商。

4、连锁店:

节约寻找的成本。

5、合作社:

强势群体or弱势群体、俱乐部。

6、纵向一体化:

海鲜(交易成本高)——一体化公司涉及捕捞、运输、营销。

7、中间组织(NGO):

行业协会。

适度竞争(以行业协会的形式进行联合垄断)对市场有益,可节省交易成本。

  行业协会分类:

①、工人之间:

同一个工业、工种。

(英法)

②、资本家之间:

联合购买,卡特尔。

③、独立置业者:

医生、律师、农业。

  作用:

提高进入门槛,维护有序竞争。

       美国:

医生、律师行业协会。

①、医生、律师赚钱多、工资高,因此许多人考取执照,工资长期必然降低。

协会经过延长考取执照的时间、执照数量、规定固定学校,控制执照供给的数量,从而维持整个行业的高利润。

②、若完全竞争,大家都规矩做事就得不到利润,最终都会欺骗。

③、如果无门槛:

a、西方:

靠宗教制约。

中世纪时期,行规靠道德约束,实行民主选举。

b、中国:

商帮。

同一行业的不同商帮相互竞争,直至其中一个垮掉(倾销)。

商帮内部讲义气,有规定,一旦有人违反规矩,会遭到集体放逐。

      自由放任

①、18-19世纪,英、法、德、美:

小政府,大社会,政府不干预市场,尽可能保障私人和自由,打破限制,与行会相悖。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衍生出大量垄断企业。

③、社会主义出现,主张反垄断,又回到自由放任政策,大量小企业。

④、20世纪初,出现问题,过度竞争(特别当代中国),导致欺骗、假冒伪劣。

第七讲企业理论

一、企业与市场的边界。

1、科斯:

大型科层制企业是对市场交易成本的节约。

2、威廉姆森:

套牢。

交易成本的存在,下游采购上游产品容易套牢,因为有各种形式的专有资产投资,无法转卖,只能被迫接受压价。

3、但企业内部各部门间也存在交易成本。

二、《微观经济学》中,企业内部组织是个黑箱,把人等看做生产要素,无视生产过程。

三、团队理论。

1、阿尔钦&德姆塞茨:

为解决小企业劳动雇佣关系问题。

2、理论内容:

①、任务不可分性。

(之前的理论都假设任务可分为n道工序)

②、贡献与报酬无法一一对应。

(量化处理)

③、搭便车问题。

(假设每个人自己最大化)

收益10000/10=R1=1000,努力500,π1=R1–C1=500。

一个人偷懒,R2=9000/10=900,C2=0,π2=900。

④、导致任务无法完成。

⑤、监控,来控制搭便车现象。

(看起来很有效)

⑥、监控成本问题。

⑦、二级搭便车。

(谁来管)

⑧、提出”剩余索取权”+”监控权”,两权合一:

谁对利润拥有剩余索取权,谁就有动力监控。

监控做得越好,利润越高。

(历史上以及现当代绝大多数历史都是以家族的形式存在,两权合一是家族企业所具有的特征)

四、代理理论。

        若家族企业是有优势的,那么怎么解释(美国)大量上市公司。

两权分离:

管理层,CEO:

董事会董事长,执行董事。

             股东群体:

广大股民。

1、把企业分成一个委托—代理链条,股东具有剩余索取权,但不能行驶控制权(经营决策)。

 原因:

①、人数太多,没有效率。

②、股东主动放弃经营、监控权。

(占有股份太少,不值得)

③、无能——没有能力&精力。

  股东(委托人)授权给高管(代理人&委托人)——分解管理任务——中低层管理者(代理人&委托人)——员工(代理人)。

2、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代理成本:

①、委托人监控的成本。

(钱、时间、精力、物力、财力)

②、代理人的证明成本。

③、监控不训的成本。

3、有效扼制两权分离条件下代理成本的机制:

①、公司治理机制。

②、劳动契约理论:

管理方与员工之间的代理成本问题。

五、公司治理机制。

       三大成功模式:

①、美国模式:

所有前英联邦国家,加拿大、北美、澳、英等。

②、德国模式:

德语区、奥地利、比利时、荷兰、丹麦、挪威、瑞士、芬兰等。

③、日本模式。

(一)美国模式——市场化的制度。

1、经济学观点:

用脚投票(哪里好就到哪里去)。

(1)美国上市公司特点:

股东与公司是一种”市场关系”,而不是”长期拥有关系”。

    后者——看得见的手治理;前者——股东能用股票买卖实施治理。

(2)假设公司CEO不尽心治理,利润下降,分红变少,股民抛股,股价下跌,导致向银行借款难度增加,经营难度增加,最终招致恶意收购,把原有CEO解雇。

——观点不靠谱。

原因:

①、严重搭便车:

恶意收购人收购少部分(10%)的股票,股价上涨后,很大部分收益为其它股东所有,因此只有股价极低才可能进行恶意收购。

②、收购成本很高:

有人在收购时高价卖出,成本增加。

③、收到公司高管贿赂的阻击:

收购前,高价回购股票。

④、高管交叉持股阻击。

⑤、恶意收购本身有风险。

 ——依靠恶意收购人收购公司成立的经济学观点存在很大问题。

        恶意收购人为什么”恶”?

对现有CEO不友善;裁员;为搞好财务状况,会砍掉长期的工程投资。

2、法律观点:

①、公开的信息披露制度。

②、注册会计师制度。

③、独立董事制度。

     ④、证券评估。

  董事会:

执行董事——高管,掌管企业经营工作。

          独立董事——监事会,社会人士,无职位、无工资

                      代表广大股民(消费者、银行)利益对执行董事进行监督。

(二)德国模式——民主的共同体。

1、监事会——治理的权力中心。

  股东——参与制,25代表,13个股东代表,12个工人代表。

名分上讲,企业是股东的。

2、监事会之上——董事会。

股东代表由若干家大银行构成,不但自身持有股票,并代表恰好也为股东的客户投票。

股权结构——若干家大银行联合持股。

        美国近至银行蚩尤公司股票,钢铁大王卡耐基自己开银行,能调动更多资金,导致金融寡头垄断。

3、监事会之下——经理办公室。

4、经理办公室之下——工人。

5、企业的所有者:

由银行代理的储户(太间接)。

6、遇到问题,监事会协商解决,最后投票决定——民主的体现。

 

       美国模式VS德国模式。

1、美国——市场化,企业追求短期的利益。

工人、企业家、股东以市场交易形式合作。

具体表现:

①、股民用脚投票,短期持有股票。

②、短期红利至上。

③、工人是生产要素,流动性很强。

2、德国——共同体,追求长期化。

(1)长期化——德国模式的第二特点:

①、合作伙伴长期关系。

②、银行意见能够直接表示(用看得见的手参与从而产生长期互动)。

(2)特点:

①、股东不轻易抛股,股市不活跃。

②、不追求短期红利,着眼于长期投资。

③、工人流动性小。

70%初中到中专的学历,中专经过工会与公司有约定(技术学校根据公司需求培养定向人才)。

公司给工人在企业有长期的晋升阶梯。

 

(三)日本模式——演化过程中文化因素的作用。

       主要特点:

交叉持股、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团队生产。

1、交叉持股:

A&B&C,A持有BC的股票,B持有AC的股票,C持有AB的股票。

            ABC互相建立攻守同盟,外来人不能控制。

①、公司所有人:

控股股东。

②、实际控制权:

本公司的高管(尽管不是股东)。

③、分红很低,只比银行存款高出一点风险溢价。

公司的盈利波动不影响分工,股票年换手率很低。

2、终身雇佣:

①、中国——计划经济时,国有企业终身雇佣。

   日本——中专or大学生毕业后,知道退休,只有一份工作。

(默契契约)

②、措施:

为保证终身雇佣,订单不总是,先牺牲外包厂,再牺牲临时工,正社员3人活5人干,最坏集体降薪。

③、原因:

阻止技术工人流动。

工人紧缺流动性高,因为技术舶来。

——针对日本特定劳动市场形势。

3、年功工资

①、工资总体趋势:

从低到高,轻中老。

中年人能力最高,但老年人工资最高。

②、整体特色:

企业一家,全体正社员共同体。

成员的个人关系和阻止的决策主权,西方靠民主和法治维护,日本靠家族关系维持,讲究礼法。

④、经济繁荣:

对公司有利。

经济衰退:

对公司无益,专砍之前承诺年功工资高的,但会违背其核心经营理念。

4、团队生产:

每个人的岗位责任模糊。

        长子继承制。

①、长子——继承权。

继承的不是所有权,而是控制权,严格控制各房消费支出。

(真正所有人是整个家族,祖先和后代。

二、三、四——经理权。

长子才能不行——赘子制(养子)。

②、为什么宁愿选择赘子也不愿传其它继承人?

   为求家业永续。

古代社会人口(纵向)流动性低(无对外侵略or被占领),家族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难得,因此日本有一系列严格的制度来保障家业永续。

③、劳方来源:

丁稚制度——收留学徒,不断淘汰,不断晋升,升到最高为高级经理(中国的家臣),死后葬于家族。

5、日本模式的发展历程:

1853年前,商号企业一家;1853-1900,国企;1900-1945,美式市场化,高流动性&市场工资(按劳、按技能分配);1945至今,现代企业一家。

(1)大企业提倡温情主义,现代化工业实现商号企业一家。

        正互惠:

我对你好,你对我好。

(互惠在一定规则下)

负互惠:

如相互憎恨,互惠的倒错式表现。

(2)年功工资在市场化中出现的问题:

①、身份分等:

近代日本严格分等。

(美国:

职业高度市场化,职业说明家境;日本:

按公司分等,公司内部实行轮岗制且整体工资水平一致。

②、报酬——工资;待遇——福利。

③、出现功利主义:

年功工资有用即用,无用废除。

④、口惠而实不至:

工人报复,效率下降。

(3)二战后,麦克•阿瑟时期:

人民接管企业:

股票扩散(人民资本主义);工会发生作用。

(4)直至朝鲜战争时期,美国扶持权贵(管理方)来钳制苏中,但并未打压工会,日本模式改进为现代版企业一家。

(外因:

理念改变)

第八讲 劳动契约理论(劳资关系治理)

一、监控——劳动投入(阿尔钦、德姆塞茨)

1、道理:

比较适用于信息不对称or对称性不强(代理成本低)的工作场景。

2、特点:

①、工厂内部稳定的生产环境。

(重复劳动)——适于监控。

②、机械化、规范化、标准化(的使用增多)。

(麦当劳)

③、基层管理者既是最优秀的生产者。

 

二、劳动产出指标与报酬有关——激励。

1、计件工资制:

激励相容,利益一致。

  局限性:

①、多任务性:

质量&成本。

应当多快好省地生产,但计件工资容易导致”挤出效应”:

没有工计件工资时,工人会凭良心保证质量,节约成本;一旦实行,工人可能只追求数量,产品质量降低。

②、工件率的谈判问题。

③、给工件计费有人事成本。

(非常高)

2、业绩奖金制:

按团队。

  局限性:

①、所有计件工资的缺陷。

②、转移定价(上游部门与下游部门发生交易)——导致部门间利益纠纷,妨害整体协作,长期运营。

③、定业绩,需要虚拟核算体系,需要明确的指标,但灰色区域由于推诿,无人负责。

另外,指标往往是短期化的,长期的东西不容易定指标。

 3、锦标赛制:

不规定具体业绩指标,看相对表现好坏。

表现好——科长。

 局限性,激励一人,打击一片。

①、所同事之间相互敌对。

②、非正式组织(会对正式组织起到负面牵制作用)。

③、到一定层级之后,不再形成激励。

 

三、自维持契约理论。

1、效率工资:

福特汽车——表现好,工资高

①、理论支撑:

无限重复博弈。

②、假设:

工人在市场工资下,生产函数没有充分发挥。

③、原因:

工人估计到被高工资雇佣的长期收益而不敢与进行短期投机,选择留在企业拿高工资而不会选择跳槽等。

2、多重均衡:

具体在均衡的哪个位置取决于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

由潜规则系统构成,可意会不可言传。

  为什么待遇低,因为工人不努力;为什么待遇高,因为工人努力。

3、《演化经济学》:

英国,霍奇逊。

①、最优化:

 传统——存在最优。

   演化:

存在多个极值点,因为”近视眼”,只看得到近的,未必追求最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