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分析范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46523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分析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分析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分析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分析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分析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分析范文.docx

《《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分析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分析范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分析范文.docx

《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分析范文

附件二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封面

市地:

XXXX2013年2月23日

专业

汉语言文学

姓名

XXXX

联系电话

XXXXX

准考证号

XXXXXXXXXXXXX

通讯地址

XXXXXXX

邮编

276800

论文题目

浅析林黛玉的艺术形象

论文页数

16

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评估

签名

评审意见

签名

答辩评估

签名

毕业考核成绩

主考院校签章

年月日

浅析林黛玉的艺术形象

中文摘要: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把林黛玉塑造成了一个有艳冠裙钗的美貌、聪明、才华而偏有多难命运的可悲形象。

作者不仅有对其步行命运的同情,更多的是在于显示前卫的女权理想与封建伦理的对撞,让弱者在自我毁灭中激发读者内心深处的灵魂,强烈呼唤女性的觉醒。

林黛玉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正是由于她的悲、她的消逝撼动天下每位读者,甚至具有启蒙性的社会意义。

就是在被理解和被误解中度过的。

要正确评价林黛玉,我以为必须把林黛玉放在她所生活的时代的荧屏上去显影。

林黛玉在贾宝玉眼中美若神仙似的,但要知林黛玉的外形美是如捧心西子那样的病态美;她自尊性很强,其实是以自尊掩饰自卑;她经常表现为小心眼,但小心眼背后有坦诚;她所以不能接受贾宝玉逢场作戏似的求爱的方式,因为她追求的是真爱;林黛玉之死既是社会悲剧,也是性格悲剧;她性格上虽有缺点,但掩盖不了她叛逆是想的光芒。

新时期红学正在呈现出百花争艳之势,然而对林黛玉而言,似乎又面临着一个新的厄运,尤其是在年青人中,黛不如钗的论调又相当流行,甚至径直以“讨嫌”来目黛玉了。

要正确评价林黛玉,我以为必须把林黛玉放在她所生活的时代的荧屏上去显影。

不然就始终摆脱不了那个周而复始的被理解又被误解的怪圈。

关键词:

可悲;前卫性时代悲剧,病态美自尊自卑小心眼坦诚真爱

 

英文摘要:

CaoXueqinin"adreamofRedMansions"inturnLinDaiyuintoabrilliantcrownwomen'sbeauty,wisdom,talentandpartialisthefateofthetragicimage.Theauthornotonlytothewalkingfortunes,moreistodisplaytheavant-gardefeministidealandfeudalethicsconflict,lettheweakreadersdeepdownintheself-destructionofthesoul,astrongcallfemaleawakening.LinDaiyu'stragedyisatragedyofthetimes.Itisbecauseofhersorrow,herawaytoshaketheworldeveryreader,evenwiththesocialsignificanceofenlightenment.

Istohavemisunderstoodinunderstandingandin.ToevaluateLinDaiyu,IthinkwemustputLinDaiyuinhertimesscreenupdeveloping.LinDaiyuJiaBaoyuintheeyesoftheUnitedStatesiffairies,beautifulbuttoknowwhatLinDaiyuisasdelicatebeautythatmorbidbeauty;herself-esteemisverystrong,infact,istoconcealinferiorityself-esteem;sheisoftenshownasnarrow-minded,butbecarefuleyebehindfrank;shecan'tacceptJiaBaoyufindamusementwhentheoccasionariseslikecourtship,becausesheisthepursuitoftruelove;thedeathofLinDaiyuisnotonlyasocialtragedy,isalsothetragedyofcharacter;hercharacterhashisfaults,butcannotcoverupherrebellioustolight.DuringthenewperiodofRedologyisshowingahundredflowerscontendinbeautytrend,howeveronLin,seemedtobefacinganewdoom,especiallyamongyoungpeople,Daiashairpinargumentquitepopular,andevenwentstraightto"and"toher.ToevaluateLinDaiyu,IthinkwemustputLinDaiyuinhertimesscreenupdeveloping.Otherwiseitwillalwaysgetridofthatgoroundandbeginagainunderstoodandmisunderstoodcircle.

关键词:

sad;avant-gardetimestragedy,morbidbeautyself-esteeminferioritynarrow-mindedhonestlove

 

中文摘要2

英文摘要3

林黛玉艺术形象的悲剧色彩6

林黛玉浓郁的才女气质7

林黛玉的性格特征9

林黛玉形象的现实意义11

林黛玉形象的美学内涵13

结论16

参考文献16

 

林黛玉是《红楼梦》最中心的女性人物形象。

她生活在封建末世,她有艳冠裙钗的美貌、聪明、才华而有多难命运的可悲少女形象。

1.捧心西子病态美

在开篇《红楼梦》中作者对林黛玉的外在美描写并未花费太多的笔墨,但是偏偏就是那着墨不多的描写却给人留下了极美丽的动人的形象。

脂砚斋在批语中赞黛玉的美貌“其以兰为心,以玉为骨,以莲为舌,以冰为神,真真绝倒天下之裙钗矣。

(1)林黛玉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棵绛珠草的化身,她具有天然的灵性。

在开篇的“绛珠仙草得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逐脱了草木之胎。

换得人形”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仙草化身”的一种超凡脱俗、得天地精华的清秀灵动的非凡之美。

自然就是美,毫无装饰的一草一木也是,更何况是受到天地精华、甘露滋养的一珠“绛珠仙草”。

此时作者虽未直接描述黛玉之美,但在读者心里,早已对这珠仙草修成的女子心仪、心动吧。

到此作者已成功把黛玉塑造成独具灵性的美丽形象。

在安排林黛玉出场时,曹雪芹没有直接正面来描绘她的秀美,而且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巧借凤姐的嘴以及贾宝玉的眼来表现林黛玉超凡脱俗的绝伦之美。

凤姐心直口快,一见黛玉就惊叹到:

“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

我今日才算见了!

”这话虽然没有直接写出林黛玉的相貌到底有多美,却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从而让黛玉绝美的形象进驻读者的心里。

我们再看宝玉,在他眼里,林黛玉是“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笔到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

用宝玉的话来说是“神仙似的妹妹”,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美。

然而,她的外在美是“娇袭一身之病”、“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柔弱的病态美。

黛玉的美与病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整体。

没有病就没有黛玉,更没有她的美。

哭是她的天性,蹙是她的嗜好,这都是病态,是美的组成部分。

她很少笑,在那时代悲剧的音乐里,笑是悲剧的变调,是哭的另一种形式罢了。

作家大匠运斤,斧凿无痕,塑造了这样一个中外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病态美的独特艺术典型。

作品在交代林黛玉初到贾府时,通过众人的关心来表现她的病态,老太太等人见她体弱,便询问她“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

”王熙凤第一次见黛玉时张口就问“近来吃些什么药……”等等,我们不难想像,林黛玉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病态。

而“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等赞语更是让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形象跃然纸上。

这种病态美像是一个捧心的西子一般。

2.林黛玉艺术形象的悲剧色彩

黛玉的父亲林如海,虽也是侯门后裔,但已降落到做一个扬州的盐政官。

所谓“书香门第”,就是一个知识分子的中等人家,是不能和王、贾、史、薛那种大门阀相比的。

由于人丁衰落,父母相继亡故,是这幼小的黛玉姑娘非去长期依靠外祖母家不可。

作者一开始就指出林如海膝下无儿,对这聪明绝顶的小女孩特别钟爱,请了老师当儿子一样教书;却又因她体弱,不能严格课读。

这是说黛玉自幼孤独、任性,而没有接受一般标准的规范教养。

一个不适宜寄人篱下又不惯于处人多场合的黛玉,初到贾府之后,贾母对她特别爱怜,贾宝玉对她非常体贴,更使这小姑娘不懂得顺应环境。

她内心抱着无父母姊妹兄弟身世孤零的悲戚,而生活上却是既不缺乏衣食供养,又不受到别人的制压。

她原具有高人一等的才华,却又无人教以人情世故。

她不知道当时的家庭所需要的是“无才便是德”的贤良女性,而说笑话、赏风月、做诗词等等玩意儿,还过是一般贵族小姐无聊消遣和多余的点缀,不消说更绝对不允许一个姑娘去自由恋爱了。

黛玉在贾府成为一个锋芒毕露争强取胜的出众者,同时在精神上也抵触了封建社会所给予妇女的规范,结果就以自己脆弱的生命去尝试那时代的冷酷的摧残

(2)。

这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寄人篱下的生活是那样的无奈和凄凉,更能让读者感到黛玉的可悲、可敬。

读过《红楼梦》的人,无不被林黛玉的形象所打动,她伤心时,我们和她一起落泪,她高兴时,我们和她一起欢笑。

林黛玉的悲剧不是个人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她的形象之所以让我们终生难忘,是因为她的悲剧是美和诗的悲剧,是美和诗的毁灭,黛玉的形象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不朽的光辉形象,她的悲剧唤起我们的惋惜和痛苦并对当时的社会发出深深的伤痕和批判。

黛玉的形象不仅是悲剧的典型,而且可以把她的一生当成我们的教科书。

黛玉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一想起黛玉的名字,就会唤起人们对美和诗的遐想,而她的悲剧又唤起我们的悲和泪,透过黛玉的悲剧火花去看人生,自己,从古想到今以至更广阔的未来,黛玉的形象将伴随着我们度过一生。

3.林黛玉浓郁的才女气质

林黛玉才华横溢,有浓郁的诗人气质。

她的外在美不是要描绘的重点,作品更注重对她的丰富而优美的、多愁善感的内心世界的描绘,更注重的是对她的艺术才华的展示。

例如,第一次结诗社时她们以“咏白海棠”为题,以“门、盆、魂、痕、昏”为韵,限一柱香的时间赋出,作不出者则受处罚。

别人苦思冥想,林黛玉却静观秋色,独抚梧桐,中间又和丫环戏笑,等到众人纷纷交卷之时提笔一挥而就: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表现出林黛玉敏捷的才思、丰富的才情,让人叹为观止!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

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

博览群书,学识渊博。

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

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叶琼章、李双卿等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

比如,她代题“杏帘在望”为宝玉解围的细节,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李清照与赵明诚比作《醉花阴》的轶事;“堪怜咏絮才”、“冷月葬花魂”,则是将林黛玉比晋代的谢道韫和明代的叶琼章。

但林黛玉又完全区别于历代的才女,这就是曹雪芹赋予她悲剧命运和叛逆精神的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她诗人的气质和诗作表现出来的。

在大观园里,她与薛宝钗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远远高出于诸裙钗,在博学多识方面,可能略逊宝钗;但在诗思敏捷,诗作的新颖别致、风流飘洒方面,林黛玉却是出类拔萃、孤标独树的。

诗社每次赛诗,她的诗作往往为众人所推崇,所欣赏,因而不断夺魁。

她的诗之所以写得好,是由于她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奇特的想象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浸透力;即使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极平凡的事物,她只要一触到,立即就产生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构思和独特的感受和见解。

尤其可贵的是,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融进客观景物。

通过咏物抒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和悲剧的命运。

她的“柳絮词”,缠绵悱恻,优美感人,语多双关,句句似咏柳絮,字字实在写己,抒发了她身世的漂泊对爱情绝望的悲叹和愤慨。

尤其她的“菊花诗”,连咏三首,诗中三元,艺压群芳,一举夺魁。

她的诗不仅“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而且写的情景交融,菊人合一,充分而深刻的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

林黛玉的才华,是全书的人物中的佼佼者。

她的作品,全属伤怀悲恻之作,她的一生新学全寄予她的作品中。

她的诗词,都是她的哀鸣,她的心声,她的影子(3)。

在众多的才女中,曹雪芹对于林黛玉的艺术天才是用墨最多的,就作品来看,有《秋窗风雨夕》、《唐多令》、《葬花吟》、《五美吟》、《桃花女儿行》、《题帕三绝》等,每一首都声情并茂,令人拍案,林黛玉简直就是一个集天下诗才于一身的天才!

黛玉的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既有她对生活的感受,对理想的追求,同时又隐含了她生活中的境况。

尤其是《葬花吟》,简直和她的形象融为一体了。

正像人们一提起中国文学,就会想起《红楼梦》一样,人们一提起林黛玉,自然就会想到《葬花吟》。

黛玉的《葬花吟》则可说是她自己身世的真实写照,也可以说是“一诗成谶”。

在这首诗中她对自己的处境及心境作了恰当的描述: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道出了她对世态炎凉有深切的感悟;“愿奴胁下生双翼,随风飞到天尽头”则写尽了她对世界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是触景生情的迷茫,更是面对困境的无助的呐喊;而“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则又是黛玉对自己的悲惨处境一个“红颜老去、花落人亡”的沉痛预言。

我们在林黛玉诗中可以看到她的“孤标傲世,目下无尘”的高洁品格。

富有诗人气质,并且被诗化的林黛玉,诗魂总是时刻伴随着她,总是随时从她的心里和身上飘洒出沁人心脾的清香。

“无赖诗魔昏晓侵”,这是她的切身体验。

诗,对于她,是一日不可无的。

她用诗发泄痛苦和悲愤,她用诗抒写欢乐与爱情,她用诗表示抗议与叛逆的决心。

诗表现了她冰清玉洁的节操,诗表现了她独立不阿的人格,诗表现了她美丽圣洁的灵魂,诗使她有一种迷人的艺术光辉!

可以说,如果没有了诗,也就没有了林黛玉。

对林黛玉来说,她最为人注目的特点,不仅在于她的聪明过人和知识渊博;更在于她那浓郁的诗人气质。

通观她的言行举止、追求向往都会使人强烈地感到这是一个实实在在富有诗人气质的少女或者说是个女性气质的诗人。

这倒并不因为她能做诗而且能坐出好诗。

宝钗虽然也是个做诗的好手,其水平似乎也不在黛玉之下,但她身上却没有半点诗人气质。

所以重要的是:

黛玉的思想追求、生活情趣和精神气质各个方面都洋溢着一股强烈的诗情画意。

林黛玉的绝美形象,也许正是应了“没有缺陷的美本身就是一种缺陷。

”这样一句话,曹雪芹于是给林黛玉加上一段凄凉的身世和一副孱弱弱的病体,并将这绝美毁给人看。

这也许就是悲剧的动人之处吧,被毁灭的愈美,给人的冲击就愈深刻,就愈能引起人们深层次的共鸣。

4.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4.1叛逆精神和崇高境界

在《红楼梦》里,林黛玉显得那么“孤高自许、目下无尘”。

她像一位高傲的公主那样君临人世,谁也触犯不得,稍不如意就要闹得不可开交,连紫鹃都批评她“太浮躁”、“小性儿”、时常“歪派”人。

有一次,她和宝玉一道在薛姨妈那里喝酒,李嬷嬷不让宝玉多喝,并且抬出贾政来,要宝玉提防老爷问书。

黛玉见此情景,马上当着薛姨妈和宝钗的面,把李嬷嬷教训了一通,急得李嬷嬷说:

“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利害。

”对于深得主子欢心的丫头袭人,林黛玉也不放过,甚至当着袭人的面说:

“你说你是丫头,我只那你当嫂子对待。

”把从缄口的袭人与宝玉的暧昧关系毫不客气的捅了出来。

那一回,贾母要给宝钗做十五岁生日,这是大观园的一次“盛典”。

大家都忙不迭地讨贾母的欢心。

唯有林黛玉,先是不肯去,不愿借薛宝钗的光看戏,后来,薛宝钗给宝玉说《山门》这出戏,喜得宝玉拍膝摇头,乐不开支,夸奖宝钗无书不知,无事不晓,林黛玉却把嘴一撇道:

“安静些看戏罢!

还没唱《山门》,你就《妆疯》了。

”这种挖苦的语言,几乎冲撞了贾母以下所有人,扫了大家的兴。

看来,林黛玉简直不懂得一点点为人处世的诀窍,不知道如此锋芒毕露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然而,透过这种很不乖觉、很不随和的性格素质,我们曲折的看到了支撑林黛玉整个性格的一种力量,那应当是憎恶封建道德、捍卫纯真的爱情:

她斥责李嬷嬷,是因为这个老妈子用贾政的权威和仕途经济一类的说教来制约贾宝玉;她揭露花袭人,是因为这个效忠主子的奴才显得那么庸俗、卑下、伪善和缺乏人性;她挖苦贾宝玉,是为了借题发挥,表示自己对这一幕有意抬举宝钗的闹剧的不满,以及对贾宝玉过分亲近薛宝钗的言行的警戒。

总之,黛玉的高傲既是与她的反逆主流价值观念的精神相关,又是因为在她的内心世界中有着更高的价值准则的支撑,那就是对人本身的自由与平等、以及真正的两心相印的爱情的追求。

4.2黛玉的性格世界中,又具有敏感、多疑和伤感的性格素质。

例如第二十六回,她去敲怡红院的门,晴雯正没好气,挡了她的驾。

这一无端的误会,却立时叫她思前想后,越想越动气,越伤感,她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花阴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直哭得“花魂点点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

”巡察林黛玉的性格历史,我们不难发现:

她太多疑,太易愁了,仿佛大观园里的欢声笑语、无端误会、冷露寒风、飘零细雨,都能够勾起她的无边愁绪,使她的眼泪源源不断,春流到夏、秋流到冬。

但是,作家对这种性格素质的充实又不是孤立的,它始终被笼罩在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里,那就是:

叛逆!

是的,叛逆精神的执拗的注入,使林黛玉的泪珠儿沉重了,叹息声激切了。

原来,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悲戚流泪,并不是闲得发愁的贵族小姐的无病呻吟,而是承受着封建末世的时代压力,从纯真美好的心灵的深处,发出的破裂的声音!

失去了双亲,失去了家门权势,甚至将来还要贾府“多费得一副嫁妆”的林黛玉,在那样的年代里就等于失去了一切:

人格、尊严、发言权,以及在婚姻还是爱情问题上的起码的要求。

林黛玉的一颗高傲的、神飞与理想云端的心,正是被这种封建和有制度的模式神秘的、无情的碾碎了!

所以,她的每一种疑虑,每一声叹息,每一滴眼泪,都始终是一个情感焦点的爆炸和迸射:

越寄人篱下,越是要维护人格的尊严;越是在爱情问题上没有希望,就越是要把绝望和期望反复咀嚼,夜夜品味。

4.3在黛玉的叛逆精神中,黛玉的性格素质又显得娇贵、清高,带有相当浓厚的贵族气来。

当她头一次迈进贾府门槛的时候,想到的首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固然反映了贾府的森严秩序和令人窒息的气氛,但此时的林黛玉,着眼点主要是在盐课老爷家千金小姐的身份上。

她反复叮咛自己:

不可有失身份,“被人耻笑了去”。

这一幕小心翼翼,进退有度、礼数周详的开场戏,把林黛玉摆布的简直如同一位高贵的“使节”——从一个袭过列侯的门庭,去拜访另一个更为显赫的贵族世家。

后来,她寄人篱下了,但是这种贵族小姐的气味并没有因此消减。

你看,当乡村老人刘姥姥被贾府上下捉弄得手舞足蹈时,林黛玉却悠闲自得地笑道:

“当日圣乐一奏,百兽率舞,如今才一牛耳。

”后又煞费苦心地把刘姥姥嘲讽为“母蝗虫”。

她那么热衷于阅读“词句警人”的《西厢记》和《牡丹亭》,然而又羞于行酒令时的无意引用,央求薛宝钗为她遮掩,好维护“千金小姐”,“不出屋门的女孩儿”的脸面。

她十分强烈的向往着同贾宝玉的美满爱情,但是,又总是躲躲闪闪,当贾宝玉说了句“同鸳帐”的直率话时,她竟然急得哭了,斥责宝玉“看了混帐书,也拿我取笑儿”。

确实,封建贵族阶级的偏见和教养,在林黛玉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鲜明的“胎记”,使她的性格世界中不能纠缠着娇柔的、易脆的藤蔓。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另一个反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叛逆者的形象。

她出身于“清贵之家”,父母百般钟爱,使她有一定自由发展自己性格的机会。

父母早逝,又使她长期过着孤苦伶仃、寄人篱下的生活。

因此,她的性格中没有那种虚伪做作、看风使舵、巴结逢迎的恶习,有的是天真、纯洁、正直的美德。

加上她的特殊生活遭遇和为人聪明伶俐,对于虚伪的封建道德、封建卫道者的娇柔欺诈深恶痛绝,常常一眼看穿,一语道破的,而又多所警惕;对不顺心的事又常伤心落泪。

因此,她被看作“尖酸刻薄”、“小心眼”。

她反对读书仕进,自己也不去读封建说教的书籍,喜欢看些所谓“移人心性”,有真情实感的“杂书”。

她从不谈“仕途经济”之类“混帐话”,因而深得宝玉敬重。

在贾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的生活中,只有宝玉是她的知己,并且在对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的叛逆中建立了纯洁真挚的爱情。

林黛玉的思想性格和她同贾宝玉之间的爱情关系,都是违反封建贵族家庭的愿望的。

因此,她常常受到封建和袭击。

最后竟被封建家长们推进力死亡的深渊。

作者对林黛玉这个纯洁的女性,是寄予极大的同情的。

他在许多具体生活的描写之中,一方面又表现了林黛玉在封建恶势力的压抑之下所产生的忧郁、伤感情绪;一方面又表现了林黛玉对封建势力的不妥协态度,让她以死对这个黑暗的社会表示最后的反抗。

从林黛玉这个形象身上,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新型妇女思想意识的萌芽。

5.林黛玉形象的现实意义

细细品味林黛玉的个性,人们常常只看到林黛玉喟叹自己身世不幸的那一面,而忽略了她其实十分重视实现自我价值的另一面,忽视了她洁身自好的可贵性。

特别是她对“质本洁”的执着追求,对“还洁去”的纯洁的归宿,对生也“净土”,死也“净土”的渴望,对“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的追问,希望两胁生翼,随花飞到天边去追寻这种宝贵的“洁”和“净土”,是一种极其美好的崇高的道德追求。

黛玉这种自觉而强烈的洁身思想是有些现代女性所缺少的。

在对待爱情这个问题上,林黛玉追求的是能和自己心灵上息息相通的真相知,她把感情看得无比重要。

她不关心自己所钟爱的人如何走上仕途或能否走上仕途。

她只懂得要尊重感情,尊重自己所爱的人他自己的选择,这本身就是理性的选择,是一种重要的选择。

但是,宝黛之恋注定是一个悲剧。

林黛玉的年轻生命毁灭了!

这是那个罪恶的封建制度、凶残的统治阶级用看不见的黑手扼死的。

他们扼杀宝黛情同生死的爱情,有着深刻的社会的阶级的原因。

恩格斯说:

“结婚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绝不是个人的意愿。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贾府统治者对宝玉婚姻对象的选择,正是他们的阶级需要和这个日趋衰败的封建家族的利益决定的。

贾宝玉是荣国府这个封建世家的合法继承人,他走什么样的生活道路,娶什么人,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贾家的荣枯盛衰。

以薛、林两家的财势地位相比较:

薛家有财无势,与有势缺钱的贾府联姻,正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对双方家势都有利;而林家则早已衰败,家破人亡,不会给贾府带来任何实际利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