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42782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x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1课时

执行时间:

2014年3月3日

课题

古诗词三首之《独坐敬亭山》

 

课时

1

教学

目标

1.学习《独坐敬亭山》,掌握生字词,理解大意。

2.背诵此诗。

重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默写《独坐敬亭山》。

难点

教具

李白的其它写景诗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古诗三首中的《独坐敬亭山》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学习诗歌。

1.教师范读。

2.划出节奏。

3.小组合作学习,了解诗句的意思。

4.汇报解决疑难。

5.欣赏诗歌。

(1)自由朗读,找出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自己的理解及喜欢的原因。

(2)师生互动,共同欣赏诗歌。

议:

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

多、高飞无影

  云:

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

教学过程

出这样的诗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6.背诵全诗。

三、想象练习。

四、拓展学习李白的其它写景诗歌。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孤单、孤独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乐观、坚定的生活态度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鸟飞云去

独坐敬亭山

不厌敬亭山

背诵并默写《独坐敬亭山》

教学

第2课时

执行时间:

2014年3月4日

课题

古诗词三首之《望洞庭》

 

课时

1

教学

目标

1.学习《望洞庭》。

2.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对诗句展开想象。

3.背诵诗歌,默写诗歌。

重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此首诗,默写《望洞庭》。

难点

教具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二、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诗句。

2.自由学习生字。

3.检测朗读。

三、了解白诗人生平。

四、自主学习诗歌,进行质疑。

1.教师范读,划出节奏。

2.了解词语的意思。

3.理解诗句的意思。

五、欣赏朗读诗歌。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2.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教学过程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

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指导背诵《望洞庭》

六、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光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湖光秋水潭面无风

望洞庭

山水翠一青螺

背诵并默写《望洞庭》

教学

第3课时

执行时间:

2014年3月5日

课题

古诗词三首之《忆江南》

 

课时

1

教学

目标

1.学习《忆江南》。

2.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对诗句展开想象。

3.背诵诗歌,默写诗歌。

重点

1.感悟词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此首词,默写《忆江南》。

难点

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背诵诗歌《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二、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诗句。

2.自由学习生字。

三、了解诗人的生平。

四、了解词的特点。

五、吟读、理解《忆江南》。

1.释题:

忆,在此当回忆讲。

“忆江南”为词牌。

2.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

(旧:

过去胜:

超过)

3.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

(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

——比较、比喻)

4.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

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指导背诵《忆江南》

六、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教学过程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2.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板书设计: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日出江水红胜火

忆江南能不忆江南?

春来江水绿如蓝

1、背诵并默写《忆江南》

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教学

第4课时

执行时间:

2014年3月5日

课题

桂林山水

课时

1

教学

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3.渗透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水法》

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水独特的美。

难点

教具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人,激发兴趣;

1.同学们,广西桂林是著名的旅游胜地,那满眼的画山绣水,真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使人心旷神怡。

那里的山石、河流、小桥、树木几乎都流传着一段段动人的神奇故事。

如父子岩,据说古时候有姓龙的父子两人,他们的造船手艺非常高超,造的船不但粮食装得多,行驶起来也跟箭一样快。

不料,一个姓万的员外看中了他们的手艺,死逼着他们替他赶造一条大船,准备搜刮老百姓的粮米,用来献给皇帝买官做。

粮米被他搜刮空了,岂不要饿死老百姓吗?

龙家父子不肯干。

他们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慕名来到桂林,藏到这儿的岩洞里,因为缺吃的,最后饿死了。

父子岩就这样得了名。

另外,桂林山水的绮丽景色中还有象鼻山、斗鸡山、磨米山、寡婆桥、望夫石……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去欣赏呢?

再听听那神奇的故事呢?

2.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

坐稳你们的小船,我们出发了。

二、自由读文,扫清生字词。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大家思考:

文中哪些词语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

这一段在全文起了一个什么作用?

2.重点体会“人们都说:

‘桂林山水甲天下’”。

提示:

这里的“都”字,道出了桂林山水在人们心中的位置,那么,桂林山水是不是人人赞美呢?

还要我们在亲身感受后才能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甲天下”就是天下第一,本段作者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在文中起了总起的作用。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1.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漓江水的特点,想一想课文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3.交流讨论:

静:

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感觉)

清:

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视觉)

绿:

仿佛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想象)

4.体会词语和句子。

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无暇、翡翠是什么意思?

5.渗透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6.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美来,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赞美之情。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漓江水清

绿

背诵第1、2自然段。

教学

第5课时

执行时间:

2014年3月7日

课题

桂林山水

课时

2

教学

目标

1.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2.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水、桂林山独特的美。

2.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难点

教具

教学过程

一、自学课文第三节。

1.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读读、划划、练练、说说的方法来学的,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自学第三自然段。

2.出示要求。

  出示文字:

读读:

读第三自然段。

  划划:

划出最美的句子。

  练练:

读出美的感受。

  说说:

值得学习的写法。

3.朗读比赛。

要求:

①把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②读给一个老师或同学听

 ③记住他们对你朗读的评价。

4.谈谈值得学习的写法。

(对比;抓住特点具体地写;用整齐的句式)(板书:

奇、秀、险)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朗读第四自然段。

2.想象一下:

“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

教学过程

后说一说。

3.指导背诵第四自然段。

三、指导背诵。

1.朗读练习。

2.熟读后再练习背诵。

背诵时先求熟练,后求感情。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桂林山秀

背诵全文。

教学

第6课时

执行时间:

2014年3月10日

课题

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时

1

教学

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3.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重点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2.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难点

教具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

《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

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

(板书:

3.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检查预习。

1.学习生字。

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不要读成zhé;“蜿”的读音是wān,不要读成wǎn。

“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

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边听边认真看课文,进一步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帮助指导。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作者记叙了他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教学过程

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

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

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

(板书:

·金华·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边板书边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四、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

第七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2、3自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第四段是第5自然段;第五段是第6、7自然段;第六段是第8自然段)

  学生在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后,按游览顺序分段和概括段意献比较容易了。

2.概括段落大意。

五、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第一段:

写4月14日作者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

第二段:

写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

第三段:

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第四段:

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第五段:

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第六段:

写乘船出洞。

1.抄写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

第7课时

执行时间:

2014年3月10日

课题

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时

2

教学

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外洞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3.渗透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水法》

重点

1.了解金华双龙洞外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难点

教具

教学过程

一、结合课文引入新课。

春末的一天,在浙江金华,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

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

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二、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学生在书中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

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一段的第二句话,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2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作者写出来的和没有直接写出来的颜色画出一幅明艳的画面。

教师告诉学生映山红的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

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

联系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绿”的意思。

“新绿”是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颜色。

刚长出时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

山中有花也有水。

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

(请一名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讨论:

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

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

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作者边欣赏着山中明艳的春色,边倾听着淙淙溪声,一路逆溪流而上,来到了双龙洞洞口。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三、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

读一读,说一说。

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

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

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教学过程

四、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默读第四段,想一想:

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平日乘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不仅游法上不一样,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

读一读作者当时的感觉,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讨论:

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

我们也为作者捏着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

其实这段水路并不长,大约就十米,但让人觉得船儿走了好久好久。

孔隙中乘船真是太“险”了!

五、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2.讨论学习:

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洞中有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个,而工人首先指点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

请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

六、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一课,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教学

第8课时

执行时间:

2014年3月11日

课题

七月的天山

课时

1

教学

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重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难点

教具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二、学生自学。

带着过渡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

提问:

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教师指导:

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象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三、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

四、合作学习。

1、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的好?

2、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

3、在四人小组里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五、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教学过程

六、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

七、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骑马进入天山雪峰雪水

七月的天山再往里走森林日影水声美

热爱走进深处溪流野花

抄写本课词语。

教学

第9课时

执行时间:

2014年3月12日

课题

语文园地一之《口语交际》

课时

1

教学

目标

1.能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

2.能具体明白的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重点

1、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

2、能具体明白的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难点

教具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不知不觉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

看窗外,春光多美好。

我知道同学们最想去春游了,记得往年我们去了哪里?

今年我们还要去,不过需要由大家来自己安排。

二、准备计划

先读读课文里的这段话,想想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准备纸笔,稍做记录。

三、分组讨论

恐怕一个人拿不定主意,咱们分小组进行。

看哪一组计划的周密、妥当,咱们就听从他们的意见,每人稍做准备,谈谈自己的计划,再由小组长统一意见,推选一人作好发言,师生评议。

制定出一个春游方案。

教学

第10课时

执行时间:

2014年3月12日

课题

语文园地一之《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课时

1

教学

目标

1.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2.学习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

3.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重点

1、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2、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难点

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我的发现

分角色读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

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用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

交流后进行摘抄。

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学到过类似的句子?

三、日积月累

自由朗读诗句,说说自己读懂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教师点评释疑。

比一比,看谁背的多,背的快。

四、宽带网

自读:

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小组交流:

介绍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拓展知识:

搜集或下载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集体交流:

图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图片自己口头介绍,或者直接在多媒体教室打开网页介绍。

搜集或下载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教学

第11、12课时

执行时间:

2014年3月13、14日

课题

语文园地一之《习作》

课时

1

教学

目标

1.观察校园里的一处景物,再把观察到的景物写下来。

2.培养按顺序、抓特点观察的能力,提高表达能力。

3.激发对校园的热爱之情。

重点

1、观察校园里的一处景物,再把观察到的景物写下来。

2、培养按顺序、抓特点观察的能力,提高表达能力。

难点

教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爱自己的校园,春天,花开了;夏天,树绿了;秋天,叶黄了。

随风飞舞,像一只只蝴蝶……冬天,雪花漫天飞舞……让我们到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观察一处景物。

然后,拿起你手中的笔,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一定会是一篇好文章。

现在,就让我们快快动笔,来写一写校园的景物。

二、明确要求

1、读习作部分,看看这次习作有哪些具体要求。

(学生边读边画)

2、交流汇报:

(1)内容:

校园的一处景物。

(2)要求:

①仔细观察,按一定顺序写。

②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③可以写别的景物或发生在校园里难忘的事。

三、习作指导

1、回顾课文,明确写法:

(1)谈话

本单元是一组写景的课文,江南的山山水水,神奇壮观的溶洞,新疆天山的风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学习,你认为哪些写作方法是我们这次习作可以借鉴的呢?

(2)交流:

抓景物特点:

按一定顺序(游览顺序、方位的变化等);运用一些比喻、拟人等

教学过程

修辞方法;用词要准确恰当;要边描绘融入自己的情感等。

2、确定内容,明确思路

(1)思考

你最喜欢的景物是什么?

有什么特点?

(色、形、姿态等)按怎样的顺序介绍?

(2)组内交流,相互提出建议。

3、全班汇报,集体提出建议。

老师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评议:

①景物应是熟悉的、自己喜欢的以及与自己关系密切的,要突出特点。

②顺序是否清晰。

③景物特点是否具体,哪些词语调换使它们表达更准确,怎样表达更能突出自己的喜爱之情等。

4、指导开头结尾。

(1)开头:

应点明写的是什么景物,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2)结尾:

应总结全文,表达出你内心的感受,可用诗句,可用感叹,可用反问,还可以自然结尾,如第三课。

四、学生写草稿,教师巡视指导

五、同桌互相交流,评改

改通顺,指出错别字,病句及标点错误等;评优点,画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或者精彩语段;提建议,提出哪些内容需要具体或补充,哪些可以简单或删除等等。

改正后抄写在作文本上。

进行本次习作的修改、抄正。

教学

第13课时

执行时间:

2014年3月18日

课题

中彩那天

课时

1

教学

目标

1.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重点

复述课文主要内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难点

教具

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疑,导入新课:

1、“中彩”意味着什么?

2、读读彩票的知识。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中彩那天》,看看会发生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二、学习课文。

1.出示生字卡。

财(cái)富维(wéi)持属(shǔ)于百货(huò)奔驰(chí)馈赠(zèng)

驾驶(shǐ)道德(dé)迷惑(huò)捎(shāo)信拨(bō)号

2.认读、指读以上生字词。

3.听写三、五个词。

4.词语解释。

维持:

使继续存在下去。

拮据:

形容生活困难,手头不宽裕。

精湛:

形容(技术)高明。

梦寐以求:

做梦都想得到。

崭新:

非常亲。

馈赠:

赠送。

共享:

一起享受。

器重:

看重、重用。

迷惑不解:

辨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

教诲:

教导。

教学过程

5.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生自由读课文,谈谈对课文的理解。

(2)师归纳。

三、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