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工作自评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42629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才培养工作自评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才培养工作自评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才培养工作自评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才培养工作自评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才培养工作自评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才培养工作自评报告.docx

《人才培养工作自评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才培养工作自评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才培养工作自评报告.docx

人才培养工作自评报告

人才培养工作自评报告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2008年11月

目录

一、不断创新办学理念,科学进行办学定位4

1、实现办学体制创新,构建校企合作机制4

2、明确学院办学定位,科学谋划未来发展5

3、突出领导能力建设,引领学院改革发展6

4、注重开展理论研究,不断更新教育理念7

二、充分发挥行业优势,精心打造教学团队7

1、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形成师资培养长效机制8

2、重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重视培养教学名师8

3、突出“双师”结构,专兼结合、优势互补8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专业课程建设9

1、切实以就业为导向,重点建设特色专业9

2、根据职业岗位群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11

3、重视教育内涵建设,精心打造精品课程11

4、着眼专业课程建设,合作开发特色教材12

四、大力推进校企合作,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13

1、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精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13

2、校企合作优势互补,高质量建设实训实习基地14

3、“订单教育”工学结合,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15

4、规范管理顶岗实习,稳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16

五、强化全面素质教育,创新教学与学生管理16

1、着眼于人才培养质量,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16

2、着眼于学生素质教育,建立科学的学生管理机制17

3、建立动态开放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学和学生管理水平的提高18

六、努力搞好社会服务,获得良好社会声誉19

1、引进优秀企业文化,建立社会服务体系19

2、就业指导坚强有力,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21

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22

1、高职教育思想观念有待继续更新22

2、师资队伍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23

3、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大24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2003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原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和合肥电力学校合并组建而成。

学院由安徽省电力公司主办,是省属普通高等学校。

学院自成立以来,在安徽省教育厅和省电力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党和国家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和政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教学中心地位,致力于特色兴校,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2004年,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关于开展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总体工作部署,学院全面启动迎评促建工作,并将其视为“建设特色鲜明高职院校”的良好契机。

认真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指导方针,不断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加强教学基本建设,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

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科学进行办学定位。

2006年,学院全面启动教学质量建设,着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模式等改革,使得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办学水平显著提高,办学特色逐步显现。

2008年,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开展新一轮评估工作要求,学院及时调整评建工作思路,进一步突出内涵建设的工作方针,重点推进“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推进示范院校建设。

通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学院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效,各项事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对照评估指标等级标准,学院进行了分项自评,综合自评结果为优秀。

现形成如下自评报告,请专家组考评审定。

一、不断创新办学理念,科学进行办学定位

1、实现办学体制创新,构建校企合作机制

首先,科学确立了学院办学体制。

2003年学院成立之初即成立了学院董事会,省电力公司主要领导任董事长,省公司主要部室负责人和学院领导任董事,凸现行业企业办学特点。

省电力公司高度重视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按照董事会章程对学院进行管理,形成常态管理机制。

定期召开董事会,听取学院工作报告,研究决策学院改革发展建设的重大工作事项。

董事会根据企业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研究、指导、部署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根据学院建设发展需要,有计划地提供人、财、物等方面的坚强支持。

其次,构建并不断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在省电力公司的支持下,加强与能源、电力、电气、电建等相关企业的紧密合作,并相继成立了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工作领导组,制定了《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工作章程》、《校企合作工作实施意见》,逐步建立起校企合作的工作机制与管理机制。

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省电力公司积累了丰富的校企合作、共建共赢的办学经验,形成了“企业支持学校,学校服务企业,企校共赢共进”的良好机制。

2003年以来,省电力公司每年为学院提供1500万元以上的办学经费(不包括人员工资),提供技能指导教师、实训设备、实习基地等方面的支持。

学院每年为省电力公司所属企业及系统外相关企业提供7000人左右的岗位培训、技能鉴定,提供继续教育、文化、技术服务,学院与企业建立了牢固的联系纽带,夯实了校企合作基石。

学院的办学指导方针、办学定位与企业发展方向相适应,为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创造了广阔前景。

2、明确学院办学定位,科学谋划未来发展

在办学实践过程中,学院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科学的办学定位和明确的发展目标。

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特色兴校;厚德重技,知行合一。

办学定位:

立足行业,面向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电力电气技术应用型人才。

发展目标:

办学规模适度,专业结构合理,就业前景良好,学院特色鲜明。

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坚持特色办学、特色兴校。

在办学规模上不盲目扩大,注重内涵建设与发展。

在硬件设施上力求先进、完备,在管理上力求精益化。

在专业建设上有所为有所不为,办好特色专业,着力打造精品。

在校企合作发展高职教育、高职教育更好地服务社会方面深入探索,积累经验,作出应有贡献。

学院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电力电气行业企业为宗旨,广泛深入开展社会、行业和地方需求调研,结合学院办学定位和实际情况,先后制定了学院2003-2007年发展规划、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并紧跟经济社会发展,适时修订和调整发展规划,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了更明确的发展目标、建设内容以及保障措施。

3、突出领导能力建设,引领学院改革发展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党组“四好”(政治素质好、团结协作好、经营业绩好、作风形象好)要求,进行领导班子建设。

学院领导班子结构合理,团结务实,勤政廉洁,有很强的凝聚力、感召力和战斗力,已成为学院事业发展的核心。

学院党政主要领导被评为安徽电力系统“勤廉双优好干部”。

学院领导班子分布在五十、四十、三十年龄段,年龄结构合理;有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政工师,职称结构合理;有长期从事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有长期从事企业管理工作,工作经历合理;毕业于985院校、211院校和行业院校,学缘结构合理。

领导班子办学理念新,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较强的领导力、执行力、创造力,具有突出的工作实绩。

根据学院建设发展需要,领导班子适时提出针对不同时期的重点建设思路,如基于学分制平台的工学结合的“2+1”人才培养模式、“五个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三延伸”的学生培养模式、“三进”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三融合”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三服务”的社会服务建构体系、“两融合两渗透”的校园文化建设思路、突出特色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专业建设思路等,为学院又好又快地发展发挥了坚强的领导作用。

4、注重开展理论研究,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学院自成立以来,注重开展理论研究,引导广大教职员工紧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步伐,不断更新高职教育理念,深入探索高职教育规律,分析解决高职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问题。

公开发表教育理论学术论文30余篇,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60余篇。

召开了三次全省性高职教育研讨会,尤其是以“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邀请省内外企业家、教育界专家和兄弟高职院校领导、教师共同研讨,相互交流,共商校企合作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大计,产生了比较广泛的社会影响。

以引进、吸纳优秀企业文化精神为基础,积极开展教育创新、管理创新研究,开展关于教育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形成了有一定价值的理论成果。

2008年学院荣获全国电力行业管理创新成果三等奖。

学院特别注重引进、吸纳优秀企业文化,提炼、提升校园文化,以文化为引领,持续推进教育创新,推进管理创新,推进特色学院建设与发展。

二、充分发挥行业优势,精心打造教学团队

1、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形成师资培养长效机制

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支持下,学院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形成师资培养长效机制。

一是形成了青年教师引进的有效机制,出台和逐步完善新聘教师管理办法。

近4年新聘教师54名,学历层次高、基本素质好;二是形成了专业教师进企业锻炼的有效机制。

根据教师培养计划,通过省电力公司,派送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锻炼提高;三是形成了教师培养、培训的激励、保障机制。

按照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总体规划,鼓励和支持教师提升学历层次、提升技术职称、提高技能教学能力与水平,促使教学人才脱颖而出,为此,学院出台了专门制度和管理办法。

2、重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重视培养教学名师

学院重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各专业形成了以专业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的专业教学团队。

出台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培养管理办法》,在全院公开选拔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

实施“名师工程”,有计划地培养三级(国家级、省级、校级)教学名师,黄蔚雯老师2007年获得第三届国家教学名师奖。

教学名师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书育人、师德师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3、突出“双师”结构,专兼结合、优势互补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突出“双师”结构,形成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专业教学团队。

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有计划地对专业课老师进行培训,组织参加技能鉴定,经努力,目前我校专业课教师已有32人取得技师、67人取得高级工证书,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70%以上。

二是积极安排专业课教师到生产企业顶岗实习,在省电力公司支持下,2008年学院选派5名中层干部到电力企业挂职锻炼半年,10名专业教师到电力企业学习锻炼三个月,利用寒暑假选派4名教师到生产企业顶岗实习30天,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三是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作为学院兼职教授、实训指导教师。

学院聘请了14名兼职教授,41名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实训指导教师,此外在企业实训实习基地还有100余名兼职实训指导教师。

2007至2008年,在省电力公司支持下,聘请了电力系统34名首席技师,其中13名首席技师来校工作半年至一年,指导和参加实训室(基地)建设,指导和带领技能实训。

聘请企业技师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技能鉴定题库建设和指导学生综合实训。

通过内培外引,学院已形成了一支数量满足要求、结构相对合理、素质全面、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了7个改革创新意识强、教学水平高的“双师”结构院级教学团队,2008年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通过审批。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专业课程建设

1、切实以就业为导向,重点建设特色专业

及时跟踪市场需求,主动适应行业、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突出特色,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专业建设思路。

用“市场有需求、教学有条件、质量有保障、就业有出路”的思路来确定专业设置,适时调整专业结构或专业方向,适时修订专业建设规划。

学院根据办学条件和社会需求,确定了以工科专业为主,体现行业专业优势,打造电力电气类特色专业、精品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与目标。

通过五年多努力,形成了以“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电厂热能动力装置”、“电气自动化技术”三个特色专业,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互相支撑的三个专业群。

管理类专业突出工科背景,使得以“市场开发与营销”专业为龙头的专业群更加面向电力电气行业。

建院以来,学院申报批准设置21个专业,2007、2008年实际开设的专业数稳定在12个,停办社会需求偏弱的5个专业,新开了社会需求较强的“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城市热能应用技术”专业,加强具有行业特色和就业前景良好的专业建设。

2005年学院制定了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办法,确定“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为学院专业教学改革试点;2007年,“发电厂及电力系统”被批准为省级教育教改示范专业;2008年,“电厂热能动力装置”被批准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同年,学院确定“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五个专业为学院第二批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从而形成了以省级特色(示范)专业为龙头的专业群建设格局。

2、根据职业岗位群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学院十分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不断优化。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基于对职业岗位需求的充分调研,基于对职业岗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的深入分析,基于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与把握。

学院领导和教师深入企业调研,与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一起分析研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教学计划。

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与优化。

基于校企合作,学院成立了教学工作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

注重引进企业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标准,借鉴企业科学的质量管理、过程管理的制度和手段,增进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

主动联合行业、企业参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加强综合技能实训和职业素质培养,以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为重要途径,构建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引入电力行业技能培训方法与手段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并采用电力行业技能鉴定标准与办法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考核评价。

通过几年探索实践,初步形成了基于学分制平台、工学结合的“2+1”人才培养模式。

3、重视教育内涵建设,精心打造精品课程

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是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而课程建设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学院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示范,带动全院各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

现已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院级精品课程12门,初步形成国家、省、院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

学院在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时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首先,坚持课程改革创新,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引领精品课程建设。

比如国家级精品课程《流体力学泵与风机》,由原先的两门课整合为现在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改革创新思路,教学大纲、教材全部重新编写,教学计划、教学安排重新设计,实验实训室重新调整布局。

其次,所建精品课程要有示范性,建设思路要有所创新,建设标准要较高而合理,建设成果能够资源共享等。

学院以推进各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引领,带动了专业群内相关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第三,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校企合作。

学院积极邀请企业专业人员参与教学大纲的制订、教材的编写,指导实训室(基地)建设、学生实训实习,指导或参与整个课程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实施和监控、评价,将校企合作真正落实到课程建设这个关键环节。

4、着眼专业课程建设,合作开发特色教材

鼓励和资助教师以最新的国家、行业标准、规范、规程为依据,结合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编写专业特色教材或学院紧缺的教材、辅助教材以及教学参考资料等。

着眼于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大力支持各系部通过校企合作开发特色教材。

积极鼓励各专业根据教学需要,按照职业岗位技能要求,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特色教材、实训教材的合作开发、编写工作。

打破传统的教材编写模式,建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便于“教、学、做合一”、充分体现职业岗位技能、体现本领域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成果的特色教材。

近年来,学院教师200余人次主、参编各类学术专著、教材162部,其中公开出版教材67部,公开出版培训考核题库42部,校本实训教材53部,部分教材和培训考核题库被省电力公司岗位培训采用。

教材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了学院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四、大力推进校企合作,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1、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精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涉及实训基地设施、技能教学师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手段与方法、成绩考核评价等诸多环节。

因此,科学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是关键。

我们按照职业岗位能力素质的需要,来科学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其一,按照职业岗位(岗位群)对能力素质的要求,精心设计和安排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内容包括职业技能的训练、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道德的养成,并突出学生职业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把实践教学简单等同于技能训练。

其二,按照相关专业(专业群)对实践教学的需要,计划布局和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

真正解决技能实训的方式、手段问题。

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思路,来建设校内重点实训室,如“一体化”的热动、电力仿真实训室。

其三,按照实践教学实际需要,认真规划和建设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师资队伍。

2、校企合作优势互补,高质量建设实训实习基地

学院充分利用电力行业企业资源优势,通过校企合作,高质量建设实训实习基地。

一是适度引进企业新技术、新设备、新标准,开发建设接近企业生产现场的仿真型实训室。

如300MW和600MW、循环流化床等火电厂仿真系统,220KV和500KV变电站仿真系统等。

二是利用企业闲置或退役设备,进行维修、重新组装而成实训室,用于学生基本技能实训。

微机保护实训室、阀门检修实训室等十几个实训室就是这样建成的。

三是部分具有专业特殊要求的实训室,由学院教师和设备生产厂家共同设计、开发,生产厂家提供设备,学院教师安装调试,如电力电子实训室建设。

四是选择比较先进的企业生产现场,如合肥发电厂、平圩发电检修公司,作为学生实训实习场所,以此建成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目前和企业有紧密联系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22个,在学院人才培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院重视实践教学改革,对校内部分实训室实行开放式管理,加强指导学生技能训练,成效明显。

我院学生近三年在省内各种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2007年在安徽省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获得二等奖1名、三等奖3名;在安徽省首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参加维修电工、工具钳工等项目,获得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3名;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安徽赛区获三等奖2名。

2008年在安徽省第二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参加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维修电工、会计电算化等项目,参赛选手全部获奖,分别获得一等奖1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5名;在全国大学生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大赛安徽赛区获得二等奖1名;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安徽赛区获得一等奖2名。

3、“订单教育”工学结合,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开展“订单教育”,按照企业用人需求培养人才。

先后为省内外二十几家大中型企业进行“订单教育”或定向培养。

从首届学生部分专业开始实行“2+1”培养模式,其中半年至一年顶岗实习。

逐步全面推行顶岗实习、工学结合,近年来重点推行“基于学分制平台的工学结合的‘2+1’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厚德重技,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注重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道德培养并重,理论认知与实践行为统一,注意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吃苦耐劳精神、诚信意识、组织纪律观念等。

尤其是在顶岗实习、工学结合过程中,促使学生学习和认同优秀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掌握和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安全生产规程、文明服务守则等,努力使毕业生成为企业“能用、好用、爱用”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4、规范管理顶岗实习,稳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制订了顶岗实习管理、考核、评价办法,并在实践中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

建立校企双元的顶岗实习管理机构,加强顶岗实习的组织与管理。

实行学生实习指导的“双导师制”、成绩考核的“双评价制”。

学生结合专业岗位与就业方向,进行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顶岗实习计划由企业和院系共同制订和把关,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由企业负责、院系配合,顶岗实习成绩考核评价以企业为主、院系参与。

学生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选题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和顶岗实习实践,在企业边工作、边学习、边完成设计或论文。

学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或论文,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学院教师共同指导、共同考核评价。

加强顶岗实习管理工作的督查,及时收集企业、学生、教师的反馈信息,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持续改进的顶岗实习教学管理机制,确保顶岗实习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确保了学生综合素质符合企业需求,确保了顶岗实习与毕业生就业的高度关联。

五、强化全面素质教育,创新教学与学生管理

1、着眼于人才培养质量,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

学院人才培养全过程,始终贯彻以综合素质教育为主线,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不断加强、改进和拓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素质与能力。

着眼于高等职业人才培养质量,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

其一,教学计划管理鲜明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即公共基础知识“以够用为度”,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注重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学习,重点保证和强化实践技能教学。

其二,教学运行过程管理突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规范与质量监控,注意对实践教学原始信息的收集、整理,并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提出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的意见和建议。

其三,专业内涵、课程内容、教材选用都要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教学安排要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相适应。

其四,定期调查分析企业、用人单位、毕业生对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管理。

2、着眼于学生素质教育,建立科学的学生管理机制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深化“两课”教学改革,充分发挥“两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在教学中加强了理论联系实际或课内外实践教学环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十七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让学生及时了解国际国内形式,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注意加强人文教育,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相统一的人生境界。

构建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开设素质教育课程和拓展素质培养活动,注重时代性、实践性和实用性。

在高职院校中比较早地认真实施《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加强学生体质健康达标训练,全面推行“阳光体育工程”。

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健康教育工作,发挥心理危机干预系统作用,保障学生身心和谐健康。

加强学院党建工作,积极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

成立业余党校,组织学习党的知识,提高学生政治素质。

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全面的辅导员队伍,辅导员较好地发挥了大学生“知心朋友,人生导师”的作用。

结合学院“抓管理,正校风,促文明,迎评估”主题教育,大力开展学生文明修身系列活动,促进了校风、学风和校园文明建设。

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等,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全面综合素质。

推进大学生素质考核认证,将素质教育课程与学生素质养成考核纳入课程管理,实现学生行为管理与教学管理的有机融合。

3、建立动态开放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学和学生管理水平的提高

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内容的讲授、教学环节的考核、教学质量的分析,以督导室为主体实施全过程的教学质量监控;从招生宣传、素质教育、校内学习、社会实践、毕业生跟踪调查,以招生就业办和学生处为主体实施全时间的学生素质监控;从校内理论教学、专业教学、现场实训、顶岗实习、职业资格鉴定,以教务处为主体实施全空间的教学任务监控。

通过认真实施《教学运行监控评价体系建设方案》,学院建立了动态开放的教学运行监控评价体系,逐步实现了教学运行与学生管理的过程、时间、空间的立体交叉监控,形成了全院齐抓共管的立体管理网络,实现了教学运行与学生管理监控评价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体系化,促使学院的教学运行和学生管理步入更加平稳、健康的轨道。

重视企业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通过兼职督导员、兼职教师的信息反馈,不定期召开企业兼职教师座谈会。

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及时了解企业对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