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防止小麦倒伏的途径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40431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3.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述防止小麦倒伏的途径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简述防止小麦倒伏的途径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简述防止小麦倒伏的途径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简述防止小麦倒伏的途径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简述防止小麦倒伏的途径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简述防止小麦倒伏的途径doc.docx

《简述防止小麦倒伏的途径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述防止小麦倒伏的途径doc.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简述防止小麦倒伏的途径doc.docx

简述防止小麦倒伏的途径doc

简述防止小麦倒伏的途径。

1选用秆强抗倒的品种。

2深耕细作,加深耕层。

3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

4改变种植方式。

5在起身期进行碾压。

6合理施肥。

7利用生长调节剂

6.

述地膜覆盖栽培的主要作用。

1地膜覆盖的土壤热效应

2地膜覆盖的保墒作用。

3地膜覆盖的其它作用,包括加速土壤营养的转化和吸收,改善土壤理化状况,防止雨水冲击造成土壤板结等。

2.

试述作物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和调控措施。

作物产量包括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通常指的产量是指经济产量,产量是指单位面积上作物群体的产量,可见群体产量是由个体产量组成的,不同作物产量构成因素不同一般禾谷类作物的产量构成因素即:

产量=穗数×单穗颖花数×结实率×粒重。

从以上公式可以看出:

①产量构成因素间关系是乘积关系,因此它们不可能都同时增长,而在一定程度上呈负相关的关系;②虽然有时增加穗数可能导致穗粒数的减少,但这些因素间有相互补偿的关系。

作物产量因素构成的特点:

①作物产量因素的形成是在整个生育过程中不同生育时期依序而重叠进行的;②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在形成过程中有自动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群体间的补偿效应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产量因素间的自动调节作用加以调控:

①协调好个体和群体间的关系,就必须有适宜的密度,使群体产量达到最高,发挥最大补偿效应因素的作用;②在一定时期加以适当的水肥管理;③产量构成与干物质的形成与光合产物积累有关。

分析了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以适当调节,发挥它们的自动调节作用,有利于增产。

 

小麦的栽培技术是在保证小麦品质特性的基础上,提高产量和效益,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

*小麦的品质特性和产量特性是其遗传基础所决定的,栽培措施对其有重要的影响。

只有高产优质,才能有高效。

*要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的小麦,

首先要选用优质高产的强筋小麦品种。

其次要加强农业栽培技术,注意培肥地力、合理施肥、深耕细耙、提高整地质量,做到足墒播种,适期播种,提高播种质量,合理促控,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技术的综合配套。

第三要适期收获。

收获期和晾晒过程对品质有重要影响,收获前要进行田间去杂,提高商品粮纯度。

实行统一机收,按品种单收,防止机械混杂。

收获后要及时分品种晾晒,晾晒时要摊薄、多翻,使粒色均匀,然后去净杂质,分品种安全储藏。

一、冬小麦播种期管理:

1、高产小麦地力要求:

俗话说,麦是胎里富,我国各地创出600千克以上的高产麦田,分析起来,都是在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1.2%以上,氮、磷、钾营养丰富并协调的条件下创出来的。

因此可以说,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是小麦高产的基本条件。

目前,我国小麦主产区,耕作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还不高,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有两个途径,一个途径是秸秆还田,另一个途径是增施有机肥。

2、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是补充和平衡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结构的有效方法,据测定,每亩还田玉米秸秆500到700千克,一年之后,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能相对提高0.05%-0.15%,土壤孔隙度,能提高1.5%-3%。

所以说,重视秸秆还田,能优化麦田土壤的综合特性,增强小麦生产的后劲。

实施秸秆还田的麦田以耕深20~25厘米为最好。

3、施足基肥

合理施肥,提高土壤生产力,是小麦高产、稳产的基础,要想达到小麦高产的目的,最好的方法是测土配方施肥,测定土壤养分含量以后,根据土壤养分情况和小麦需要的养分量,确定使用肥料的种类和施肥量。

对于土壤有机质含量1.2%以上的麦田,如果预期目标产量是600千克,一般要求亩施充分发酵、腐熟的有机肥3000-5000千克,或者腐熟的鸡粪1000千克。

除了施足有机肥,氮磷钾等化学肥料也是不可缺少的。

在我国广大麦区,农民朋友们施用氮磷钾肥料,也往往采用“一炮轰”的施肥方式,也就是把所有的肥料,一次全施到地里。

但是这种施肥方式是不科学的,尤其是氮肥的使用。

小麦生长前期,对氮肥的需求量低,而生长到拔节期以后,对氮肥的需求量增大,因此,我们在生产中,应当科学施用肥料。

尤其是氮肥,氮肥总需求量的一半作为基肥施入,另一半到拔节期间施用。

亩产600千克以上的小麦,全生育期,每亩需要氮肥8到9千克,磷肥8到10千克,钾肥7.5到10千克,硫酸锌1千克,硼砂0.5千克。

其中,8到10千克磷肥,7.5到10千克钾肥,1千克硫酸锌,可以全部作为基肥施用,氮肥的50%,也就是8到9千克氮肥,作为基肥使用,剩余的氮肥,等到第二年春季,小麦拔节期,需要氮肥的时候再施入。

二、合理耕作:

近些年来,我国冬麦区普遍采用旋耕机进行耕地,不过,连续多年只旋耕不耕翻的麦田,在旋耕15厘米以下的土层,容易形成坚实的犁底层,这不利于小麦根系下扎,也不利于土壤蓄水保墒。

深耕的效果可以维持多年,可以不必年年深耕。

正确的耕翻方式应该是,旋耕3到4年,用铧式犁等机械深耕或者深松,破除犁底层。

经过耕翻后的麦田表层土壤疏松,必须经过耙耢以后才能播种,否则会发生播种过深的现象,影响小麦分蘖的发生,所以耕翻土地之后要及时耙耢,耙碎土块,疏松表土,平整地面,上松下实。

有水浇条件的,可以在前茬作物收获前7到10天浇水;收获前,来不急浇水造墒的,可以在耕耙整畦以后灌水造墒。

1、选好品种:

良种良法相结合,才能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

选用小麦良种的原则是:

选择单株生产力强、抗倒伏、抗病、抗逆性强的品种。

目前,我国高产小麦品种很多,如郑麦9023、周麦18、济麦20等等。

在生产中,应当根据本地区的气候、土壤、地力、种植制度、产量水平和病虫害情况等,选用最适宜的高产品种来种植。

2、精量、半精量播种

要想让小麦得到高产,种子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最好使用经过包衣的良种,因为小麦专用种衣剂中,含有防病和防虫的药剂、微肥以及生物调节剂,有利于综合防治病虫害,培育壮苗。

长期以来,我国小麦播量一直比较大,而在地力水平高,肥料又充足的情况下,如果播种量过大,势必会造成小麦群体过大,植株密集,互相争肥水,会导致小麦整体发育不良,生长后期容易倒伏,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

因此,在地力水平高,肥料又充足的高产麦田里,一定要采用精量、半精量播种方式。

精量、半精量播种,就是严格的按照品种指定的播种量进行播种。

精播、半精播栽培,可以大大降低单位面积基本苗的数量,改善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增强了单株小麦根系的吸收能力,提高了肥、水的利用率,从而显著提高了小麦的抗倒伏能力。

播种时,可以使用小麦精量播种机进行播种,要保证播种深浅一致、行距一致、播量准确、播种均匀,严格掌握播种深度在3到4厘米,播种深度超过5厘米会造成弱苗。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冬小麦的播种期也有很大差异,由南向北逐渐推迟。

近几年来,因为全球气候变暖等原因,小麦的播种期也有所调整,我国科研工作者每年都要做播种实验,所以农民朋友可以根据当地农业部门的指导,确定播种时期。

三、冬小麦冬前管理:

十一月下旬,到十二月上旬,是冬小麦冬前管理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除草、划锄和浇冬水。

1、冬前划锄

小麦冬前划锄,可以松土保墒,改善土壤透气情况,提高地温,加速有机肥料的分解,有利于分蘖和根系生长。

划锄的深度应当掌握在10厘米左右,不要过深。

2、化学除草

十一月下旬到十二月上旬,是小麦除草的最佳时机。

除草可以根据杂草种群选用相应的除草剂。

对于以阔叶杂草为主的麦田,可以用唑酮草酯等除草剂喷洒;对于以禾本科杂草为主的麦田,可以用甲基二磺隆等除草剂喷洒,除草剂的用量和方法要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标准使用。

3、浇越冬水

越冬水,是保证小麦安全越冬的一项重要措施,它能防止小麦冻害死苗,为来年春天小麦返青积蓄水分;浇越冬水,还可以粉碎土壤中的大小坷垃,消灭越冬害虫。

四、返青至起身期管理:

春季,是小麦分蘖最活跃的时期。

在实际生产中,很多农民朋友在返青到起身期追施氮肥,这对小麦的生长是非常不利的,这个阶段追施氮肥,小麦的生长旺盛,造成无效分蘖增多,这些无效分蘖争夺小麦植株的营养,导致小麦植株生长势弱,后期植株倒伏。

因此,小麦返青到起身期,要看小麦的长势长相来进行分类管理。

对于返青后生长过于旺盛,群体偏大的麦田,在小麦起身期,可以喷施多效唑等植物生长调节剂,这些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控制小麦植株旺长,抑制茎秆伸长,缩短节间,促进根系下扎,增加小麦抗逆性等作用。

对于植株健壮,叶色正常,群体数量符合品种要求的麦田,起身期主要的管理措施是蹲苗,到拔节期以后再追肥浇水,防治植株徒长引起倒伏。

五、拔节期管理:

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是决定小麦穗数及穗粒数的关键时期,也是小麦需要氮肥最多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氮肥后移,就是将小麦全生育期,需要氮肥的另一半,留到这个阶段来施入。

这个阶段施入氮肥,可以增强小麦生育后期根系的吸收能力,延缓根系的衰老;还能提高开花后旗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延缓旗叶的衰老。

因此,这个阶段,我们可以根据小麦的品种和苗情,确定追施氮肥的最佳时间,氮肥的施用量是每亩8到9千克。

对于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一般在拔节初期追肥浇水。

对于分蘖成穗率高的中穗和多穂型品种,在地力水平较高的条件下,群体适宜的麦田,适宜在拔节初期至中期追肥浇水。

对于地力水平高、群体偏大的麦田,适宜在拔节中期至后期追肥浇水。

六、扬花灌浆期管理:

灌浆期是小麦籽粒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浇灌浆水和防治病虫害。

一般在小麦开花后10天左右浇灌浆水,但是对于肥水条件好,小麦长势旺盛、群体较大的麦田,要掌握不旱不浇、有风不浇、雨前不浇。

如果遇到阴雨天气,要注意排出田间积水,保证小麦正常生长。

近年来,我国冬麦区在小麦灌浆期,普遍采用“一喷多防”技术,对小麦的生长非常有利。

“一喷多防”,是指小麦氧化灌浆期,将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微量元素肥料等混合在一起喷施,一次施药可达到防虫、防病、防干热风、抗倒伏、增大穗、增粒重的目的。

“一喷多防”的配方,可以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的情况,参考当地农业部门制定的配方进行配制。

七、适时收获:

蜡熟期是小麦最适宜的收获期,小麦籽粒干重达到最高值的特征是:

籽粒接近该品种固有的颜色,内部呈现出蜡质状态,植株中下部叶片干枯,上部叶片变黄,茎秆仍然有弹性。

当小麦达到成熟标准时,我们采用联合收割机进行收割。

 

 

作物与光:

 

1

 

光照度(光照强度)

根据不同作物对光照度的基本要求,可大致分喜光作物和耐

阴作物两大类。

喜光作物如玉米、甘蔗、甘薯等;耐阴作物如多数豆类、魔芋等。

而水稻既喜光又耐阴,具有双重特性。

不同作物对光照的要求一般用光补偿点和光

饱和点来表示。

一定光照度(弱光)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平衡,表观光合强度

为零时的光照度叫做光补偿点。

随着光照强度的进一步增强,

光合速率也逐渐上升,

当达到一定值之后,光合速率不再受到光照强度的影响而趋于稳定,此时的光照强

度就称为光饱和点。

喜光作物的光补偿点、饱和点较高,耐阴作物的光补偿点、饱

和点较低。

 

2

 

光周期:

根据不同作物都光周期的要求不同,

可分为长日性作物

{

日照短于临界日长

就不能正常开花,而停留在营养生长阶段

}

如麦类、油菜、马铃薯、蚕豆、豌豆等。

短日性作物如水稻、玉米、大豆、花生、烟草等。

中日性作物(对日照长度要求不

严格,一般四季都能开花)如菜豆、荞麦等反应类型。

长日性和短日性作物中如小

麦、油菜、水稻、大豆等也有对日照长度要求不严格的品种类型,它们实际上也可

归属于中日性作物。

光周期反应在作物生产上的应用:

 

引种:

从远地引进新的作物或品种时,首先要了解被引种作物的光周期反应特性。

短日

照作物南种北引,一般表现开花期推迟,生育期延长;北种南引,则生育期缩短,开花

期提早。

长日照作物正好相反,南种北引,生育期缩短,开花期提早;北种南引,开花

期推迟,生育期延长。

 

栽培:

要根据作物品种的光周期反应特性确定播种期。

 

育种:

作物育种实践中,不同亲本材料的生育期可能不一致,往往需要调节播差期,或

者采用人工光周期诱导,促使亲本花期相遇。

 

3

 

光谱成分:

作物群体顶部接受的光谱是完全光谱。

不同光谱成分中,

红、

橙光和蓝、

紫光是叶绿素的吸收光谱,绿光对作物意义不大;紫外光有矮化作用,也有伤害作

用;远红光能引起伸长效应和光周期反应;红光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蓝光有

利于蛋白质的合成,紫外线能促进果实成熟和增加果实糖分含量。

 

作物与温度

:

 

1

、作物的基本温度

 

1

)不同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

 

 

根据作物对温度的不同要求,生产上通常概分为耐寒作物和喜温作物。

 

 

耐寒作物:

麦类、蚕豆、豌豆、油菜等,适宜在较低的温度条件下生长发育;

 

 

喜温作物:

水稻、玉米、大豆、花生、甘薯、甘蔗、烟草等,适宜在较高温度条件

下生长发育。

 

有的将马铃薯称为喜凉作物。

 

2

)温度三基点

 

 

作物对温度的基本要求通常称为温度三基点,即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

 

 

耐寒作物:

 

生长的最低、最适、最高温度一般为

 

 

 

 

 

3

5

℃、

20

25

℃、

30

35

℃;

 

开花的最低、最适、最高温度一般为

 

 

 

 

 

5

10

℃、

15

20

℃、

30

32

℃。

 

 

喜温作物:

 

生长的最低、最适、最高温度一般为

 

 

 

 

 

 

8

15

℃、

28

32

℃、

35

44

℃;

 

 

 

开花的最低、最适、最高温度一般为

 

 

 

 

 

13

20

℃、

25

30

℃、

35

45

℃。

 

2. 

温度的周期性变化

 

 

一年四季的周期性变化。

春播、秋收、冬藏就是这种变化的一般生产反映。

 

 

日夜的周期性变化,所谓昼夜温差就是衡量这个变化的一种指标。

一般白天温度较

高,有利于作物光合作用,夜间温度较低,有利于减少呼吸消耗。

 

例如水稻在白天

24

26

℃,

 

夜间

14

16

℃时,对灌浆最有利。

 

(温度的特殊作用)

 

3

、温度与作物生育进程

 

1

)作物感温性与积温

 

作物具有因温度变化而引起生育期长短变化的特性即感温性,

作物生育期长短可以用生

育期间每天平均温度的累加即积温来表示。

作物生产上所谓的积温有两种含义:

一是表

示某一地区的热量资源,如福建多数地区一年中≧

10

℃的活动积温可达

5000

7700

℃,

能够满足双季稻生产的要求;

二是表示某种作物对热量的要求,

如福建早稻品种一般要

求活动积温

2500

℃左右,中稻要求

3000

3400

℃。

 

2

)低温春化作用

 

 

 

温度对作物生育进程的影响还表现在低温对花芽分化的诱导作用。

一些耐寒作物如麦

类、油菜等生育前期需要一定时间的低温诱导,才能获得花芽分化能力,否则就会较长

时间停留在营养生长阶段,

这就是所谓的春化现象。

根据作物春化感应差异分三种类型:

春性型、半冬性型、冬性型。

 

 

4

、温度与干物质积累

{

生理机理要明确

作物干物质积累主要是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两大生理代谢过程的结果。

温度对光合作用

与呼吸作用影响的相对程度是不一样的。

对水稻、玉米、大豆等研究结表明,在作物生

育的温度范围内(约

14

37

℃)

,作物光合作用几乎不受温度的影响。

呼吸作用受温

度影响很大

高温易导致呼吸大幅增强,

降低作物的干物质积累效果;

适当较低的温度,

能够明显减少物质消耗,增加作物的干物质积累,有利于作物的产量形成。

 

5

、极端温度的危害

 

极端温度指作物生育期间出现的过高或过低温度,往往对作物造成危害。

 

 

低温危害可分为冷害和冻害两种类型:

冷害是指

0

℃以上的低温对作物的危害,主

要在水稻、玉米、大豆、甘薯等喜温作物生产上发生。

小麦、大麦等耐寒作物也有

低温冷害问题,主要发生在抽穗开花期。

冻害是指

0

℃以下低温对作物的危害,一

般在越冬作物生产上发生。

 

 

高温会导致作物呼吸作用剧烈增强,物质消耗大量增加;蒸腾作用严重上升,植株

水分失调,光合作用下降。

作物开花结实阶段对高温更为敏感。

 

水分:

 

1

、作物的水分适应性

 

 

作物多属于中生性类型。

(水稻属于湿生性类型)

,中生性作物的根系比较发达,能

够在土壤含水量较低的条件下,满足作物的水分需求。

但不能适应较长时间的土壤

积水和缺氧环境。

中生性的不同作物对水分的适应性也有很大差异。

如豆类作物、

马铃薯等生育过程要求相对较高的土壤含水量。

 

 

不同作物的耐旱性和耐涝性。

较耐旱的有甘薯、高粱、谷子、花生、绿豆等;较耐

涝的有水稻、高粱等。

 

 

作物不同生育时期对水分的适应性有很大差异,一般前期(苗期)需水少,相对比

 

 

较耐旱;中期(旺长期)需水多,对水分也较敏感;后期(结实期或衰退期)需水

适中,耐旱能力比旺长期有所增强。

 

2

、作物的需水量

 

作物的需水量通常用蒸腾系数(作物每形成

1

克干物质所消耗的水分克数)表示。

不同

作物的需水量

(蒸腾系数)

高粱、

谷子

 

 

200

400

玉米、

大小麦、

马铃薯

 

 

400

600

水稻、大豆、蚕豆、油菜

 

 

500

800

当环境中大气湿度、气温、风速或是土壤的条件

不利时,都会影响作物需水量。

 

 

3

、作物需水临界期

 

作物需水临界期一般都出现在生殖生长期,特别是减数分裂期至开花期这段时间。

 

 

 

 

禾谷类

——

孕穗至抽穗期;豆类、花生

——

开花期;甘薯、马铃薯

——

块根、块茎形成期;

 

有人根据水稻的需水规律,提出三个水分敏感期的概念:

第一敏感期是孕穗期,第二敏感

期是抽穗开花期,第三敏感期是分蘖期。

 

 

需水临界期:

指作物一生中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

这一时期如果缺水,对作物生育和产量

影响最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