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39566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83 大小:13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汉语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古汉语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古汉语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古汉语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古汉语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汉语3.docx

《古汉语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汉语3.docx(8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汉语3.docx

古汉语3

2008级古汉语部分讲义(词汇语法部分)

绪论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汉语使用人数最多,历史悠久(苏美尔、巴比仑、汉字)

陈澧《东塾读书记》:

盖天下事物之象,人目见之则心有意,意欲达之则口有声。

意者,象乎事物而构之者也,声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

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

文字者,所以为意之声之迹也。

两个系统:

文言: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

这各形式为以后历代的仿古作品所沿用。

白话:

一种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它为历代的通俗作品所使用,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渊源。

学术界意见有分歧:

一些人主唐宋说。

我们赞成六朝说,六朝的乐府民歌,志怪小说,文人笔记小说如《世说》,农学著作如《齐民要术》,尤其是大量的汉译佛经。

要研究古代汉语的教学语法体系,首先必须确立它的范围。

传统的认识以为,古代汉语即古汉语,古汉语只讲以先秦两汉为基础的“文言”,所谓古汉语的语法体系也就是文言的体系,因而大多的古汉语教材都奉行这一精神。

对此,笔者不敢敬同。

笔者以为,既然公认古代汉语有文言和白话两个系统,那么其语法体系就应涵盖这两个部分,否则,它只能叫做“文言语法”而不能称为“古代汉语语法”。

这是从“名”、“实”的角度考虑。

从古汉语的课程性质说,它是基础课,也是一门重要的工具课,对于文史类学科尤其如此。

学习古汉语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以它为工具去阅读利用古代典籍。

古代典籍的范围,自然包括了不管是用文言还是用白话记录下来的古代作品。

若只讲文言语法,又怎么能达到这个为大家所认定的目的?

造成目前这种“偏枯”的局面,还跟传统的误解有关。

过去总是认为,古白话接近于现代汉语,一般理解不至有大的困难。

近些年来的研究表明,一些古白话作品如六朝杂贴,敦煌变文等,其理解的难度比文言有过之而无不及。

即语法系统本身,若只讲文言语法,也存在着不好解决的矛盾,例如代词、助词的系统,量词一类是否设立等。

再从汉语史的角度来说,白话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渊源,我们研究古代汉语,是为了更好地为现实服务,在古汉语的语法教学中,至少应该粗略地提示出古今汉语的语法传承关系,从而深化现代汉语的教学。

要做到这一点,而今已具备了颇为成熟的条件,近几十年特别是近几十年的古白语法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专著、论文为数不少,其间不乏精辟的见解。

可惜的是,这些成果一般只是为同行所知晓,远远未达到它应产生的社会效益。

曾有中文系的教师当面善意嘲讽笔者说:

“你们搞古汉语的人写的东西,只有你们自己在看。

”虽是玩笑,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汉语史研究的意义不为人们理解,研究的成果也因不为圈外人知晓而被嗤为无用之物。

这种现状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也到了该结束的时候了。

倘若新建立的古汉语语法教学体系对白话语法研究取舍得当,有机地纳入该体系,其知识的辐射的作用和效果将是无法估量的。

譬如而今高校的现代汉语教师,有不少人是不大注意或无暇顾及汉语史的研究成果的。

讲现代汉语语法,在一些人来说不免“断章取义”,就现代而论现代。

如果古汉语语法教学对古白话语法系统也不予交代,那势必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似乎结构助词“的、地、得”等现代才有,而语气词“吗、呢、哪、吧”这类也是随着白话运动才产生的,等等。

这一点,对师范院校的古汉语语法教学尤其重要。

克服了“偏枯”的积弊,在校的师范生能沟通(至少是大致了解,脑海里有一组粗线条)古今汉语的语法传承关系,那么在将来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对于汉语语法问题便能够给学生以更为圆满的回答。

总之,笔者以为,古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的建立以先秦两汉语言为基础是无可非议的,但不能不考虑古白话的语法以及古今汉语的关系,因此应该在共时的前题下兼顾历时,从而勾画出古汉语语法系统整体的而不是局部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基本轮廓来。

(原载《中国语文》1996年3期)

二、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继承和发扬。

汗牛充栋的典籍需要我们去阅读,吸收,整理。

各学科的历史渊源。

比较三十年代和今天作家的内涵水平。

你莫问我,泪珠在眼边等着,只要你一句话,一句话就会碰落,你莫问我。

你莫怨我,这原来不算什么,人生是萍水相逢,就让它萍水样错过,你莫怨我。

你莫惹我,不要想灰上点火,我的心早累倒了,最好是让它睡着。

你莫惹我。

你莫碰我!

你想什么,想什么?

我们是萍水相逢,应得轻轻地错过。

你莫碰我!

你莫管我,从今加上一把锁!

再不要敲错了门,今回算我惹的祸,你莫管我!

老一辈学者特别是三四十年代学者的修养:

郁达夫的旧体诗:

朝来风色暗高楼,偕隐名山誓白头。

好事只愁天妒我,为君先买五湖舟。

——郁达夫:

《寄映霞》

钓台题壁

不是尊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劫数东南天作孽,鸡鸣风雨海扬尘。

悲歌痛哭终何补?

义士纷纷说帝秦。

刘文典

《怀寅恪》

    湖海元龙安好无?

吴宫又见落秋梧。

    漫云往事丝难理,曾赋新诗锦不如。

    匝地风烟双鬓改,中天明月一轮孤。

    翠钿金凤抛残尽,怕过黄公旧酒垆。

陈寅恪《辛卯七夕》

乞巧楼头雁阵横,秦时月照古边城.

已凉秋夜帘深掩,难暖罗衾梦未成.

天上又闻伤短别,人间虚说誓长生.

今宵独抱绵绵恨,不是唐皇汉帝情.

                         

比较金庸、梁羽生与大陆武侠小说家的水平。

历史剧(《红楼梦》(廿四史、弘;《康熙大帝》,程朱理学)小说:

棋王(家父);散文(诗婢家)……。

鲁迅、郭沫若、茅盾。

郁达夫、巴金、沈从文。

创作源泉:

孟子谓髙子曰山径之蹊闲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闲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故事新编。

文学欣赏;古籍整理。

个人修养与应用。

命名:

桃笑亭;闻鸡台;柳园,畅茗轩。

舒乙的题辞。

(西科大的命名等问题……);

楹联:

三、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

基础课;工具课。

名称的由来:

小学。

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闲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瞥瞥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也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所致又自悲矣.(《与元九书》)

《书目答问》:

“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由经学入史学者,其史学可信。

音韵、文字、训诂、语法。

四、关于教材:

王力教材是第一部:

三结合的体例。

五、教学安排:

六、如何学好古代汉语:

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穷其究竟的精神。

追求高雅的情趣:

世事洞明皆学问,不耻下问……诗文的创作……

单音词

从语音的角度分

词复音词(双音词)

单纯词:

联绵词、迭音词、音译词

从语素的角度分复合词(联合式、偏正式、动宾式、主谓式)

的合成词

加缀复词

分单义词

从词义的角度分

类多义词

实词: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

从语法功能角度分

虚词:

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古今词义的异同

阅读古代典籍,障碍最大的是词汇。

因为在语言各方面中,词汇变化是最快的,旧词不断消亡,新词不断产生,词义迅速地在发展变化。

之所以古今汉语有很大区别,其间很重要的问题便是古今词义之间的差异。

当然,现代汉语是流,古代汉语是源,二者之间必然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种关系也大量体现在词汇之中,其表现形式便是古今词义有相同的一面,有不同的一面,它们之间也是有规律可寻的,认识把握这些规律,才可能深化古代汉语词汇的理解。

以下具体谈有关问题。

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

(一)词义基本相同没有变化:

这类词主要是基本词汇。

这些所谓基本词汇,大多是一些客观事物的名称,起码的生活中常见的词汇,如:

马、牛、羊、鸡、犬、兔之类家畜,山、水、天、地、哭、笑、大、小、高、矮、长、短等等。

除了这些外,还有一些合成的单纯词如联绵词之类,如葡萄、玻璃、萝卜、琵琶、须臾、踌蹰。

这类词是词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它们身上体现语言的继承性、稳固性,体现出古今汉语的源流关系,同时也使得古今汉语不至于面貌全非,它起一个沟通古今汉语的桥梁作用。

不过,这类词在语言中亦属少数。

而大多是一些客观事物的名称和一些结构紧密的复音词。

(二)已经消亡:

古代汉语中的词某些意义很偏很狭后来逐渐消亡。

如:

猛:

健犬;特:

公牛;权:

黄花木;该:

军中约也;找,划船;巴:

大蛇。

抢:

《战国策·秦策》: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庄子·逍遥游》: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

”两处的“抢”皆“碰、撞”之义。

行李:

古指外交使节,指人不指物。

《左传·僖公三十年》: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今指出行时携带的东西,指物不指人。

(三)词义有了变化:

意义基本没变的词在理解上不会产生歧义;已经消亡了的词义在文献中极为少见,即或有,由于它和今义差别很大,一般也会引起我们的注意,需要查检有关的工具书才知道它的意义。

在新闻记者古书中大量出现并且易于产生歧义的是那些已经发生了变化,让人似是而非的那些词。

这类词,似乎照今义理解也说得过去,然而实际上却差得很远。

例如《陌上桑》“秦氏有好女”。

又如:

给:

古常用义为供给。

《战国策·齐策》: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今常用义为给。

勤:

古常用义为辛劳、辛苦,与“逸”相对。

《论语·微子》: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今常用义为勤劳、勤快。

劝:

古常用义为鼓励、劝勉,《国语·越语》:

“果行,国人皆劝。

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

”今义为劝说。

访:

古义为询问、咨询。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穆公访诸蹇叔。

”今义为探访、访问。

凡公女嫁于敌国。

(《左传·桓公三年》)

有人问谢安石、王坦之优劣于桓公。

桓公停欲言,中悔曰:

“卿喜传人语,不能复语卿。

(《世说·品藻》)

某顷游北方,见其治大臣之狱,往往以矾为书,观之如素楮(chŭ),置此水中则可读。

(辛弃疾《九议》)

《北方论丛》1979年2期蔡仪江、蔡国黄《辛弃疾漫游吴越考》,以上文证明辛弃疾在宋孝宗干道三年去过金国,并以此话为铁证,并讥笑梁启超等考证《九议》水平不高。

殊不知“顷”字既可指前不久,也可指过去了很久的时间。

如唐郑谷《宜春再访芳公言公幽斋写怀叙事因赋长言》诗:

“顷为弟子曾同社,今忝星郎更契缘。

”白居易《和元稹寄乐天》诗:

“顷我在杭州,值君之越日。

望愁来仪迟,宴惜流景急。

而师鲍照,不及“日中市朝满”;学谢朓,劣得“黄鸟度青枝”。

(虞炎《玉阶怨》:

“紫藤拂花树,黄鸟度青枝。

思君一叹息,苦泪应言垂。

”)(钟嵘《诗品》)

二、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

词义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择其要者而言之。

我们择其要者而言之。

词义是表现概念的,它不能不随着概念的变化而变化。

这就是说,人们的思维的发展变化和词义的发展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人的思维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都反映在语言里,反映在词义的变化里。

如“道——途径、方法、规律、法则;掌握——主持、了解、通晓……也是从具体到抽象。

物质文化的发展,人对客观事物现象的新的认识也是导致词义变化的原因。

明星、老公,小姐。

随着文化的发展,有的概念变得陈旧或消亡了,于是表示这些要领的词有的改变了自己的意义,如:

神、鬼、天堂、地狱,神舟。

人类在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发明和发现,语言反映这些事物的手段除了另造新词外就是给旧词赋与新的意义。

如“厂”,本指没有墙壁的马房,现在则指进行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场所。

又如随着航空、航天事业的的发展,“航”这个本来指船或船在水上行进的词也有了新的意义。

由于功能相同相似而引起的名称转移怨跟人类的创造发明社会进步有着联系。

这就是说,一种事物被另一种起着同样或类似作用的事物所代替,旧事物的名称也会转移到新事物上。

布——麻布或葛布——棉布、塑料布;灯——油灯、电灯。

屏——屏风、屏幕、显示屏

词义的发展变化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词义的扩大:

(一)词义的扩大,是词义演变中最常见的现象。

从大量材料观察,词义的扩大主要是词义的范围比原来扩大了。

如:

醒:

本指酒醒。

指从酒醉后恢复到正常状态。

词义扩大,除酒醒外,还表示从睡眠状态结束,从昏迷从醒过来。

睡:

打瞌睡。

《史记·商君列传》:

“时时睡,弗听。

《齐策》: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皮:

今人兽均称“皮”。

古人称“肤”。

皮:

古专指兽皮。

今泛指多种事物的表面部分以及皮一样的东西。

成语“皮之不存,毛将焉傅”中的“皮”即为古义。

《左传·僖公十四年》: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譬于禽兽,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

”《礼记·坊记》郑玄注:

“古者杀牲,食其肉,坐其皮。

猪;《尔雅·释兽》:

“豕子,猪。

洗:

洗脚。

今一切用水洗的行为。

涉:

徒步渡河。

今指较长距离的行进。

雄:

公鸟。

一切雄性的。

强(强):

弓有力。

有力,有力量。

内子:

卿大夫正妻称内子。

后几同于内人。

菜:

古义专指蔬菜,《说文·艹部》:

“菜草之可食者。

”《礼记·学记》: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

”注:

“菜,谓芹藻之属。

”到了宋代,菜仍不含肉、蛋等副食。

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记载:

仇泰然对一幕僚说:

“某为太守,居常不敢食肉,只是吃菜;公为小官,乃敢食肉,定非廉士。

”这里“菜”与“肉”分别画然。

到了吴敬梓《儒林外史》时,菜已经由专指蔬菜而兼指肉、蛋等副食了。

如该书第四十二回:

“都是些燕窝、鸭子、鸡、鱼……那菜一碗一碗的端上来。

”这里的“菜”显然指前面的“鸭子、鸡、鱼”等。

(浑言,析言)

睡:

古义指打盹。

《说文·目部》:

“坐寐也。

”《史记·商君列传》: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史记·苏秦列传》: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苏轼《秋声赋》: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以上几例中“睡”均为“坐寐”义。

后来“睡”由“坐寐”发展到各种方式的睡觉。

苏轼《海棠诗》: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还有一种情况是从本义开始的演变,常常是从具体到抽象,也使词义的范围由小变大。

例如:

颇:

本义指头偏,引申指一切的偏。

精:

精米;粗,糙米。

理:

治玉,引申指一切的整治行为;苦,本指草药大苦。

引申为一切苦。

专名变通名也属词义的扩大:

如:

江、河。

(二)词义的缩小:

词义的缩小主要是范围的缩小。

如:

臭;子;金;亲戚;禽:

原为飞禽走兽的总称。

如:

《易·师卦》:

“田有禽。

”华佗“五禽戏”。

寡妇:

边多健少,内舍多寡妇。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齐崔杼生成及强而寡。

(左襄二十七年)

公子鲍美而艳。

襄夫人欲通之,不可。

(《左传·文公十六年》)

侍者曰:

“公娇且丽。

”(《吕氏春秋·达郁》齐愍王问侍者自己如何)

不意金吾子,娉婷过吾庐。

(《汉乐府·羽林郎》)

通用变专用,也属于词义范围的缩小。

妃:

本义为配偶。

《左传·桓公三年》:

“嘉偶曰妃;怨偶曰仇。

帅:

公还及方城,季武子取卞,使公冶问玺书追而与之,曰:

“闻守卞者将叛,臣帅徒以讨之,旣得之矣。

敢告。

(左襄二十九年)

臭:

古义泛指各种气味。

既有好闻的,也有难闻的;既有香气,也有臭气。

《周易·系辞》: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气味象兰草一样芳香)。

”在表示秽气时在“臭”之前加“恶”,如《礼记·大学》:

“如恶恶臭。

”“恶臭”指难闻的气味。

后来又泛指各种气味而专指秽气,如大家熟悉的一句话: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也。

”这里“臭”和“香”相对,显然指秽气。

宫:

古代所有人居住的房子都称“宫”。

《说文·宀部》:

“宫,室也。

”《周易·困卦》:

“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墨子·节用中》:

“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掘穴而处焉。

”宫;《秦策一》:

“父母闻之,清宫除道,郊迎三十里。

《经典释文·尔雅音义》:

“宫,古者贵贱同称宫,秦汉以来,惟王者所居为宫也。

”先秦无论贵贱所住的地方皆称宫,自秦始皇始专指皇帝所住的地方。

随着封建社会的灭亡,“宫”的意义范围又进一步缩小,现在指一些群众集会的地方,如“文化宫”、“少年宫”、“科技宫”等。

禽:

古义为飞禽走兽的总称。

《白虎通》:

“禽者何?

鸟兽之总名。

”《周礼·天官·庖人》:

“有六禽。

”郑玄注:

“宜为羔、豚、犊、麛、雉、雁。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

“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

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

”后来词义范围缩小专指鸟类,如《尔雅·释鸟》:

“二足而羽者谓之禽,四足而毛者谓之兽。

虫:

古代对动物的总称。

《尔雅·释虫》:

“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

”《大戴礼记·易本命》:

“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倮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

”后指人以外的其它动物,《西游记》第一回:

“如今人虫之内,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阎王老子所管。

”再后来专指昆虫。

今方言中,鸟称虫蚁,麻雀称小虫,蛇称长虫,虎称大虫,仍可见端倪。

瓦:

古义指陶器的总名。

《说文·瓦部》:

“土器已烧之总名。

”今专指一种建筑材料。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震。

谷:

古义泛指各种粮食作物。

《诗经·豳风·七月》:

“其始播百谷。

”《孟子·滕文公上》:

“树艺五谷。

”今专指一种农业作物——谷子。

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谷》:

“凡谷,成熟有早晚。

子:

古义为子女的总称。

《论语·公冶长》: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妻之。

”后专指儿子。

《战国策·赵策》:

“父母之爱其子,则为之计深远。

坟:

古义指大土堆。

《九歌·哀郢》:

“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后指坟墓。

《礼记·檀弓上》:

“古者墓而不坟。

金:

古义指金属的总称。

《说文·金部》:

“五色金也。

”《周易·系辞上》: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后专指黄金。

《世说新语·德行》: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

此外,人们的称谓“朕、丈夫、丈人”等也属于词义范围缩小的例子。

(三)词义的转移:

一个词,本来指甲类事物,后来发展为指乙类事物,前后所标指的事物客观上没有必然联系或者看不出二者之间关系。

有的实际上是意义较远的引申。

寺:

官署。

寺院。

机关:

本指机械之类的关键所在,引申指心计。

“长安多少名利客,机关算尽不如君。

”“勾检簿书多卤莽,堤防官吏小机关。

”(白居易《自咏》)今指办事的机构。

经济:

本指经国济世。

李白《嘲鲁儒》:

“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荡妇:

梁元帝《荡妇秋思赋》。

滥觞。

“江始出于岷山,其源可以滥觞。

”《孔子家语·三恕》

吹牛皮;叔:

拾取。

叔父。

百姓:

百官。

是属于统治阶级的上层分子。

《左传·隐公八年》:

“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姓氏既为天子所赐,当然不是平常的,较早的古籍中,凡称百姓多半就是“百官”的意思。

《尚书·尧典》:

“平章百姓,百姓昭明。

《国语·楚语下》:

“百姓、千官、万品、亿丑。

”(丑,类。

指民众。

后来,上层的庶支旁孽散于民间,原来有姓氏的贵族苗裔,变成了平民。

另一方面,一般民众也逐渐取得了姓氏的权利。

因而,百姓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

《孟子》中十八例指平民,一例指百官,还是引的《尚书》。

向。

“塞向墐户”。

转移到方向。

诛,责备。

杀。

(四)词义的褒贬色彩不同:

侵,《左传·庄公八年》:

“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

犯,《左传·桓公五年》:

“若先犯之,必奔。

小丑,本指地位低或政治上不很重要的人物。

《后汉书·黄香传》:

“臣香小丑,少为诸生,典郡从政,固非所堪。

祥,《左僖十六年》:

“是何祥也?

吉凶焉在?

《楚策》:

“先生老悖乎?

将以为楚国祅祥乎?

爪牙,《诗·小雅·祈父》:

“祈父,予王之爪牙。

”《汉书·李广传》:

“将军者,国之爪牙。

谤:

古义指背后议论人。

《左传·襄公十四年》:

“士传言,庶人谤。

”杜预注:

“庶人不与政,闻君过则诽谤。

”《史记·夏本纪》:

“女无面谀,退而谤予。

”贾山《至言》:

“商人庶人诽谤己而改之,从善无不听也。

”《战国策·齐策》: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今义则指诽谤、诬陷人。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词义范围转移(词义转移)

词义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今义古义之间不存在类属关系,只是具有一定的联系。

词义范围由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由甲范围变为了乙范围。

如:

①羹:

古义指带汁的肉。

《左传·隐公元年》: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史记·项羽本纪》: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亦指带汤煮熟的蔬菜,《韩非子·五蠹》:

“粝粢之食,藜藿之羹。

”古诗《十五从军行》: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后来指汤类的食品,王建《新嫁娘》: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羹”“汤”同义连文。

如今之牛肉羹、粟米羹、莲子羹等。

古义

今义

带汁的肉

汤类的食品

②涕:

古义指眼泪。

《庄子·大宗师》:

“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臧孙入哭,甚哀,多涕。

”上古鼻涕用“泗、洟”来表示。

《诗经·陈风·泽陂》:

“涕泗滂沱。

”毛亨传:

“自目曰涕,自鼻曰泗。

”后来由眼泪变为鼻涕。

上古汉语中一般不用“泪”,汉代才有“泪”。

王褒《僮约》:

“目泪下落,鼻涕长一尺。

”于是泪、涕分工,涕主要表示鼻涕。

但汉以后仍有用“涕”表示眼泪者,如《出师表》:

“临表涕零。

古义

今义

眼泪(自目)

鼻涕(自鼻)

③寺:

古义指官署。

今义指寺院。

《后汉书·刘般传》:

“官显职闲,而府寺宽敞。

”汉代有鸿胪寺,专门接待外宾的地方。

东汉明帝年间,印度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应邀来洛阳,起先就住在鸿胪寺。

不久,在洛阳西门外另建精舍,供其居住与安置经传,并以驮运经卷的白马命名,又袭用当时官署之称,名曰“白马寺”。

随着弘法运动的展开,寺院逐渐成为僧众供佛和聚居修行场所的专称,而其官署之义反而隐没不见了。

④暂:

古义指突然、一下子。

《说文·穴部》:

“突,犬从穴中暂出也。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

”《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广暂腾而上胡儿马。

”后意义变为短暂的、短时的,庾信《镜赋》:

“不肯片时入匣里,暂出园中也自随。

”再后来变为暂时的意思。

⑤荤:

古义指葱蒜等有辛辣刺激气味的蔬菜。

《说文·艹部》:

“荤,辛菜也。

”《管子·立政》:

“瓜瓠荤菜,百果具备。

”后指鱼肉等肉类食品,《旧唐书·王维传》:

“居常蔬食,不茹荤血。

”范成大《离堆行》:

“款门得得酬清樽,椒浆桂酒删膻荤。

”舒梦兰《游山日记》:

“公已绝荤久矣,亦尚思肉味否?

⑥汤:

古义指热水。

《列子·汤问》:

“日中如探汤。

”今义指汤类食品或煮饭的汁。

此外,“官、兵”等词也表现为词义的转移。

(二)词义感情色彩不同

词的感情色彩可分为褒义、贬义、中性三类。

词以发展的过程中,大多数词的感情色彩没有变化。

但有少数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变化的情形可以如右图所示:

下面我们简单予以说明。

1、由褒义变为贬义

①复辟:

古义指恢复君位。

《明史·王骥传》:

“石亨、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

”感情色彩为褒义。

今义指反动势力卷土重来。

用作贬义。

②爪牙:

古义指勇猛的干将、得力的助手。

《国语·越语》: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

“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

”《左传·成公十二年》:

“及其乱也,诸侯贪冒,侵欲不忌,争寻常以尽其民,略其武夫,以为己腹心、股肱、爪牙。

故《诗》曰:

‘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后来指坏人的帮凶。

另外,“心腹(也作腹心)”以及“走狗”在古义中也多用为褒义。

2、由贬义变为褒义

①锻炼:

古义有玩弄法律诬陷人的意思。

《汉书·路温舒传》:

“则锻炼而周纳之。

”《后汉书·韦彪传》:

“锻炼之吏,持心近薄。

”注:

“锻炼犹成熟也。

言深文之吏,入人之罪,犹工冶铸陶,锻炼使之成熟也。

”用为贬义。

今义则用为褒义。

3、由中性变为褒义

①祥:

古义指吉凶的征兆、预兆。

《左传·僖公十六年》:

“是何祥也?

吉凶安在?

”表示预兆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