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草案质量安全部分征求意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538597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3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市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草案质量安全部分征求意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成都市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草案质量安全部分征求意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成都市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草案质量安全部分征求意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成都市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草案质量安全部分征求意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成都市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草案质量安全部分征求意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都市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草案质量安全部分征求意见.docx

《成都市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草案质量安全部分征求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市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草案质量安全部分征求意见.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都市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草案质量安全部分征求意见.docx

成都市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草案质量安全部分征求意见

成都市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

(草案)有关质量安全部分征求意见

1加强质量安全生产体系构建

(一)目标及任务

1)强化企业质量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强化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等企业的质量安全生产责任主体意识,落实主体责任,督促企业依法设置质量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落实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管理人员配备和质量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严格实施施工过程领导带班制度,强化企业领导质量安全生产责任,加强项目负责人个人质量安全生产业绩管理;推行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标准化,推进质量安全行为标准化和实体质量安全控制标准化,强化过程控制;大力推进结构优质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和安全文明工地创建活动,引导企业不断提高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建立质量安全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实行进场材料检测信息化监管和施工现场重大危险点源的电子监控;加强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管理水平和质量安全意识;实行建筑施工企业质量安全生产评价制度,实施分类监管和重点监管的差异化管理;落实好质量安全生产费用制度,督促企业落实质量安全投入。

2)完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继续大力促进全市建设系统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建设,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监管的原则,健全建设系统市、区(市)县两级建筑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按照“谁颁发施工许可、谁负责质量安全监管”的原则,明确建设工程项目质量安全监管职责,落实项目主管部门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消除质量安全监管盲区;加强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和人员考核工作,加大质量安全监督人员培训教育力度,全面提高监管水平;加强监督指导力度,严格实行质量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制度、约谈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意识,提高政策执行力;创新工作机制,改进监管方式,由单一监管手段转变为多手段监管;强化对工程监理的监管,进一步发挥监理作用,提升监管效能;充分发挥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质量安全服务功能,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群防群治制度。

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形成质量安全生产“违法必究”的良好氛围。

3)大力开展专项整治

深入持续开展保障性住房、地铁工程等重大民生工程的施工质量安全专项治理,建设工程预防高处坠落、施工坍塌事故专项治理,加大进场材料、安全防护用品和钢管、扣件等周转材料的质量监督管理力度,建立联动和沟通协调机制,严禁不合格产品进入建筑工地;实施“样板引路”,继续推进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专项治理;严格落实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监督管理管理办法,深化质量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督办、整改等制度。

加强施工过程监管,解决过程监管薄弱、监理责任不落实、人员配备不到位、质量安全隐患查而不除等突出问题。

4)健全应急救援体系

加强事故报告工作,建立完善全市建设系统质量安全事故报告系统。

建立健全全市建设系统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体系,督促建筑施工企业完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信息共享、预案齐全的质量安全生产应急预防系统。

依托大型企业建立全市应急专家队伍数据库。

加大建筑质量安全生产事故应急知识教育培训力度,定期进行事故预案应急演练,提高监督管理人员和一线作业人员应急处置能力,逐步形成覆盖全市、组织有序、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建筑质量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

(二)重点工作或项目

1)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管理系统

在2016年底建立全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监管系统,包括建立建设工地施工材料检测全过程监管系统、施工现场项目管理系统、起重设备在线监控系统、深基坑监测等系统,2016在市管工地试行,2017年开始在全市运行。

2018年前探索建立高支模监测系统。

2)加强质量安全监督人员上岗培训

从2016年开始,逐步实施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人员上岗培训,每年有针对性地对质量安全监督人员继续教育进行培训,提高监督人员的业务水平,统一监督执法标准。

3)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

对专业技术性强的重大危险源进行政府委托抽检。

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委托有资质的检测单位,对深基坑、起重设备、钢管扣件等进行委托检测。

2016年开始在市管工地进行抽检,2017年开始对全市建筑工地进行随机抽检。

通过购买服务方式进一步加大对进场材料的抽检力度,对地铁通信、信号工程实施监督检查。

督促建筑施工企业对本企业从业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质量管理和应急知识教育培训。

依托大型建筑施工企业建立工程质量和应急专家队伍。

依托大型在建项目,定期组织质量安全现场观摩会,每年新建五个安全体验馆,利用观摩工程和体验馆加强对农民工和管理人员的质量安全教育,促进农民工向职业技术工人的转变,提高管理人员管理水平。

(三)时序安排

2016年—2020年,分批实施。

2强化城市建设新技术应用

2.1推进建筑工业化

(一)目标及任务

以加快我市建筑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提高单体建筑预制装配率为抓手,以“建筑设计标准化、部品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为发展方向,在房建工程和市政工程全面推进装配式建设方式。

相关产业规模化有序发展,形成“一主一辅”的集群格局,基本转变现场湿作业的传统建筑方式,进一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降低能耗和建筑垃圾及污染物的产生,实现城乡建设绿色发展。

(二)重点工作或项目

1)实现相关产业集群规模化发展

(1)培育产业集团。

培育一批以“互联网+”和“云计算”为基础,以BIM为核心的建筑产业现代化设计集团、规模以上生产企业、施工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并向上、下游辐射发展,到2020年,预制建筑部品部件和达到150万立方米的年产能,预制市政部品部件达到50万立方米的年产能;初步建成青白江、天府新区、大邑等建筑产业现代化部品部件生产基地,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年产值达到400亿元以上。

(2)推进基地建设。

依托我市现有产业基础,以青白江为主体承载地,大邑沙渠为辅助承载地,建设我市建筑工业化部品部件生产基地,形成集研发设计、施工集成、产品展贸、商贸物流为一体的综合园区。

到2020年,基本形成建筑部品产业集群,初步建成青白江、大邑等建筑部品生产基地。

2)实现行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

(1)建立完善建筑工业化标准体系。

在国家和省已颁布实施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我市实际,逐步形成涵盖设计、部品生产、仓储物流、造价定额、施工质量及施工安全等全面、系统的建筑工业化地方标准体系。

(2)推广应用信息化技术和机械化施工。

深入推进BIM等建筑信息化技术应用,到2020年,BIM在设计、生产、施工和运营管理环节广泛应用,实现建筑全寿命期信息化科学管理;全市市政工程项目全面推行现场机械化施工,房建工程项目现场施工机械化程度大幅提升。

3)实现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

到2018年,全市房建工程项目单体建筑预制装配率不低于20%;重大市政桥梁项目除必须现浇的部分外,全部实现预制装配化。

到2020年,全市房建工程项目单体建筑预制装配率不低于30%;市政道路、隧道、轨道交通等工程项目除必须现浇的部分外,全部实现预制装配化。

(三)时序安排

2016年—2020年,分批实施。

2.2推进绿色建筑发展

(一)目标及任务

以实现城市生态环境品质大提升为目标,全面推进绿色建筑行动,以单体绿色建筑、绿色施工、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利用等为抓手,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推动建设品质的提升。

以绿色生态城区、绿色低碳小城镇为重点,扩大绿色建筑规模,推动绿色建筑集中连片应用。

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建材和绿色建筑技术,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力争通过5年左右攻坚拼搏,全市绿色建筑突破750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标识项目面积超过150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实现全域成都发展,城乡建设走上绿色、循环、低碳的科学轨道。

(二)重点工作或项目

1)实现绿色建筑应用规模大幅提升

(1)切实抓好新建绿色建筑工作。

实行建设条件通知制度,在土地环节明确宗地绿色建筑具体要求。

严格执行《关于我市新建民用建筑工程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通知》,确保全市新建民用建筑工程对国家、四川省现行绿色建筑标准和《成都市民用建筑绿色设计技术导则》的执行率达100%。

深入推进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力争到2020年,高星级项目占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总数的50%。

(2)积极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结合城北片区改造、旧城改造、立面综合整治、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老旧院落治理、棚户区改造等多项工作,同步实施以居住建筑为主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争到2020年,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1000万平方米。

(3)推进集中连片规模化应用。

以天府新区成都片区、高新区和城北改造片区为载体,建设绿色生态城区,并结合其他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项目,选取适宜区域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

以自然条件较好的区(市)县为重点,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小城镇建设,并结合卫星城、小城市、特色镇等新型城镇化工作进一步开展绿色低碳小城镇创建。

2)实现绿色建筑技术水平大幅提升

(1)建设工地全面实行绿色施工。

分阶段推进建设工地绿色施工,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减少对能源资源、场地、水和建筑材料的消耗,降低粉尘、噪音、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及建筑垃圾的排放,减小环境影响。

2016年起,中心城区、天府新区政府投资项目实行绿色施工,到2018年实行范围扩大至中心城区、天府新区全部建设工地。

2020年起,全市范围内建设工地全面实行绿色施工。

(2)推行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利用。

落实建筑垃圾处理责任制,分阶段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利用。

2016年起,中心城区、天府新区成都片区政府投资项目实行建筑垃圾资源化现场处置利用。

力争到2020年,全市建设工地全面实行建筑垃圾资源化现场处置利用,努力推动建筑垃圾处置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3)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环保产业。

推进建筑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以青白江区、大邑县、金堂县等传统建材强市(县)为重点,培育和扶持绿色建筑相关产业及服务业的发展,鼓励支持技术中心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带动绿色建材、节能环保等产业的发展,推动传统建筑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形成产业链完备的产业集群,扩大对周围地区甚至全国的影响力。

(三)时序安排

2016年—2020年,分批实施。

2.3加快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一)目标及任务

基于“共享、透明、联动、服务”的原则,坚持创新发展,全面推进“互联网+”战略。

到2020年,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建设行业”的体系初步形成,建设国内一流、两化融合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形成智能驱动的城市基础设施运行体系。

(二)重点工作或项目

1)通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加快构建智慧城市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国内一流、三网融合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建设“快带成都”工程。

持续推进国家级互联网骨干联点扩容,提升互联互通能力和网络访问质量,推进全光网城市建设,实施光进铜退改造,推进无线城市工程建设;建设大型互联网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扩容工程。

建设智慧城市、无线城市工程,提高城市只能化水平。

2)智能交通建设工程

构建大范围、全方面、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系。

对成都市域范围内未覆盖智能交通系统外场设备设施的道路进行建设,主要实施成都市市管高速路智能交通信息系统、主城区灯控路口流量采集系统二期、智能停车综合管理系统二期、智能停车诱导发布系统、公安稽查布控系统、12郊县智能交通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建设等项目。

系统科学加密。

对基于市域范围内已建成智能交通系统设备设施的道路进行改造和完善,主要实施成都全域内智能交通地理信息系统(GIS)系统平台升级改造、城区道路改造设计智能交通信息系统的改扩建工程等项目。

3)智能地下管线管理平台

在成都市全市范围内完成管网重点部位及市政基础设施,全面升级管网数据中心,实现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业务全覆盖,全面建成完备的管线综合管理体系。

建立全市范围内地下管线地理信息及各类专项数据库“一张图”,以安全管理为核心构建城市地下管线智能管理控制一体化系统,全面实现成都市主城区和天府新区地下管线定位管理精细化、安全监管综合化、应急处置高效化、信息共享全面化,显著提升城市地下管线运行安全水平和综合管理服务水平。

4)城市安全智能保障建设工程

建设城市安全视频监控网络、安全生产综合信息平台及饮用水源监测信息系统平台,有效提升城市安全智能保障。

建设城市视频监控提升系统工程。

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利用大数据优势,进一步加强视频图像信息应用工作,最大限度发挥城市视频监控系统应用效能。

建设城市安全生产综合信息平台。

依托电子政务外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现有软硬件资源、构建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的安全生产统一数据库、预警预控系统、安监业务系统、网上服务大厅等安全生产综合信息平台。

通过推进“互联网+安全生产”,更好地保障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政府安全监管责任到位,为有效排查隐患、预防和处置安全生产事故,提升政府安全生产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全市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提供信息化技术支持。

建设城市饮用水水源监测信息系统平台。

加快建设监控预警体系工程,实时监测、控制水源地的水质、水量安全状况,提高预警能力预报能力,完善饮用水源地的智能监管。

5)建筑工地扬尘监测

为进一步加大对建设工地扬尘的监管力度,对建设工地开展扬尘在线监测工作。

通过对建设工地扬尘在线监测,大道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的目的,实现对施工现场扬尘污染防控精细化管理。

2015年在中心城区选点安装监测设备,2016年实现中心城区符合安装要求的建设工地扬尘在线监测全覆盖。

(三)时序安排

2016年—2020年,分批实施。

2.4BIM技术推广应用

(一)目标及任务

深化行业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勘察设计咨询行业体制与机制创新,通过分阶段分步骤推进BIM技术试点和推广应用,提高建筑产业信息化水平;推进勘察设计质量监管和市场建设,不断提升勘察设计水平。

(二)重点工作或项目

1)开展BIM应用试点示范

结合国际和国家标准,加快编制符合本市实际情况的BIM技术应用、数据交换、模型交付、验收归档等导则或标准。

选择一定规模的学校、保障性住房等政府投资工程和部分社会投资项目进行BIM技术应用试点,形成一批在提升设计施工质量、协同管理、减少浪费、降低成本、缩短工期等方面成效明显的示范工程。

提升工程总承包、设计、施工、工程咨询等企业BIM技术应用能力。

扶持研发符合工程实际需求、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BIM技术应用软件。

政府投资项目要在方案审查、初步设计审查、施工图审查三个阶段提供相关的BIM技术资料。

2015年,选择一定规模的学校、保障性住房等政府投资工程和部分社会投资项目进行BIM技术应用试点;到2016年底,基本形成满足BIM技术应用的配套政策、标准和市场环境,本市主要设计、施工、咨询服务等单位基本具备BIM技术应用能力。

到2017年,本市规模以上政府投资工程全部应用BIM技术,规模以上社会投资工程普遍应用BIM技术,应用和管理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2)推行施工图数字化审查和数字化、白图交付方式

通过分阶段、分步骤推行施工图数字化审查和数字化、白图交付方式。

自2017年起,对总建筑面积不超过10万平方米的住宅项目、单体建筑面积不超过2万平方米的公建项目开展数字化审图试点;到2020年末,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全面推行数字化审图。

自2017年起,提交规划方案、施工图审查的房屋建筑工程,建设单位应当采用白图和电子设计文件提交审查、审批。

到2020年末,本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设计图纸全部采用数字化和白图交付。

(三)时序安排

2016年—2020年,分批实施。

2.5雨洪模型推广利用

(一)目标及任务

进一步推广模拟仿真新技术的应用,加强对管网系统排水能力分析、排水系统的局限性诊断、洪涝风险评估,由传统只注重雨水排放的理念向雨水排、蓄结合、兼顾雨水综合利用转变;在集成各种信息的基础上,构建城市雨水排水信息平台,通过平台进行内涝风险评估、成因分析、制定管网优化和低影响开发的相关措施,并对措施实施后效果进行评估,验证其有效性。

(二)重点工作或项目

1)提高管网系统诊断评估能力

通过对模拟仿真新技术的应用,诊断城市内涝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造措施并结合海绵城市的技术措施,实现有效削减城市洪峰流量。

调查分析中心城区雨水管道、渠道、主干排洪河道三级体系基本现状,摸清中心城建成区雨水排水系统现状,从宏观层面对中心城建成区防洪排涝系统定量的风险评估,准确发现内涝成因和雨水排水系统薄弱环节,实现局部改善,整体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对拟实施防洪排涝工程的效果进行量化评估,为科学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图4.11-1雨洪模型仿真图

2)构建城市雨水排水信息平台

建立城市雨水排水信息平台,提高城市雨水系统管理的效率和质量,通过系统评估掌握建成区易淹风险点,对易淹风险点重点治理和防控。

(三)时序安排

2016年—2020年,分批实施。

 

3促进建筑业发展

3.1促进建筑企业发展

(一)目标及任务

进一步建立健全建设领域综合信用管理监管体系,推动企业良性发展;有序引导建筑业企业提升资质等级和规模,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搭建政府平台,积极解决建筑业企业资金需求;营造良好氛围,优化相关配套服务,鼓励引导成都建筑业企业“走出去”。

(二)重点工作或项目

1)推进放权

将高度100米以下的建筑项目管理权限由市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下放到区,强化区政府的主体作用和市级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促进经济发展。

下放的项目管理内容包括报建费审核、工程招投标监督备案(含合同备案)、设计文件审查及备案、质量安全监督、《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核发、夜间施工许可、并联验收和竣工验收备案、公建配套、双卡、信用评价、行政执法、投诉处理等12个方面全过程的监督管理。

2)简政

简化办事流程,减少中间环节。

正真的体现“流程最优、环节最少、时间最短、服务最佳”的原则,最大限度减少对生产经营活动、一般投资项目和资质资格等的许可、审批,减少环节,简化手续,提高效率。

3)转变管理方式,完善事中事后监管

建设项目管理权限大量下放后,市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从以前行政审批,转变为事中事后监管,主要工作重心放在制定全市建设工作的计划、标准、流程、制度,并通过网络实时监管、定期和不定期抽查、年终目标考核等方式对区(市)县建设项目管理工作实施监督、指导,确保各项规范、制度和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4)建立健全诚信管理体系

以“轻审批”,重监管“为指导思想,在推动”互联网+“的基础上,发展具有行业特点的创新性监管模式,结合企业和行业特点,创新性的形成我市的建筑业企业综合信用评价体系,完善建设领域信用管理体系,推动建设领域工程项目招标工作的有序开展,将建筑市场管理和施工现场管理有机结合,真正实现“市场”与“现场”联动,促进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的提高。

5)促进建筑企业良性发展

有序引导建筑企业提升资质等级和规模,加大对自身发展壮大的深度投入,有针对性地促进企业的兼并、重组、合并,加快发展一批高资质的建筑企业。

搭建政府平台解决企业资金需求,鼓励为建筑业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拓宽成都市建筑业企业融资渠道,扶持建筑业重点税源企业。

鼓励引导成都建筑企业“走出去”发展,扶持企业做优做强的宣传力度,找准市场定位,明确企业发展目标和实施计划,研究制定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规划。

(三)时序安排

2016年—2020年,分批实施。

3.2促进勘察设计业发展

(一)目标及任务

深化行业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勘察设计咨询行业体制与机制创新,提高勘察设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和完善绿色建筑政策和技术标准体系;推进勘察设计质量监管和市场建设,不断提升勘察设计水平。

(二)重点工作或项目

1)加强行业指导与管理

以提高我市勘察设计企业的活力与竞争力为核心,积极推进勘察设计企业改革,引导勘察设计单位多元化、多形式发展;鼓励部分建筑设计企业与大型施工企业重组,发挥设计施工一体化优势,促进设计与施工技术的结合与发展;鼓励勘察设计企业开展项目管理业务;积极引导中小型勘察设计事务所、专业设计事务所的发展。

2)强化勘察设计质量监管

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注重大型公共建筑的质量安全,保障公众安全和公共利益;不断强化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和施工图审查机构的质量责任意识;引导勘察设计咨询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管理促进勘察设计质量的提高。

3)规范勘察设计市场秩序

进一步完善全勘察设计咨询行业的信用体系,健全勘察设计咨询行业的失信惩戒制度、不良行为记录公示制度和市场进入、清除制度,及时依法处理和清除违法违规的各类企业和注册执业人员,维护良好的勘察设计市场环境;根据勘察设计的特点,制定我市勘察设计招投标管理办法,规范勘察设计招投标活动。

4)重视城乡建设和工程建设抗震防灾管理

建立城市重要建筑物数据库,参与修编并组织实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加强对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把关;强化对农房建设的抗震指导。

(三)时序安排

2016年—2020年,分批实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